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264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1917——1949 1917——1949 武武武 武武武 武武 2007 武 8 武

Upload: mia-figueroa

Post on 30-Dec-2015

2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武淑莲 徐安辉 主讲 2007 年 8 月.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 “ 中国现代文学 ” 以 1917 年 1 月 《 新青年 》 第 2 卷第 5 号发表胡适 《 文学改良刍议 》 为开端, 在这个意义上, “ 现代文学 ” 仅是一个 时间概念 。 ◆ “ 现代文学 ” 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 文学的 “ 现代 ” 性质的概念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中 国 现 代 文 学(( 1917——19491917——1949 ))

武淑莲 徐安辉 主讲

2007 年 8 月

Page 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以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第 2 卷第 5 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

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Page 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Page 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 “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

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Page 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1898 年前后,

中国的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现代化努力。

Page 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社会,这就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其影响表现在:

◇ 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 现代出版事业得到发展 ◇ 现代社会分工使自由的文学撰稿队伍

出现

Page 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以上影响引起了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

自由论述朝廷策论 小说由听变成阅读文学接受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变革

Page 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 ◆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

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Page 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小说与“新民”关系(最大):“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他的文学观念服从于“新民”,有意或无意的夸大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Page 1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体现出以古人约束今人的特点。晚清文学革命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

1 、诗界革命 2 、文界革命 3 、小说界革命 4 、戏剧观念的更新

Page 1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文体观念革命有着相应的语言观念改变的背景。

▲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提出现代性文学观念的,还有鲁迅、周作人。

Page 1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文学创作实绩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 20年( 1898—1917 )里,各类文体的成绩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一、诗 歌 二、话 剧 ◆“ 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 ◇ 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

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 ◇ 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

Page 1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散 文 ◇ 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

的成就在于“新文体”的创造。 ◇ 本时期重要的还有革命派散文,如章炳鳞(号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

◇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 四、小 说 ◇ 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

Page 1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 、清末小说 ◇ 梁启超等的维新派小说 ◇ 清末谴责小说 2 、民初小说 ◇ 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

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1913)。

Page 1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Page 1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 1917 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Page 1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乞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清算,必须同时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于是,他们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Page 1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震动了文坛,同年 2 月,陈独秀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进一步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 一是批判旧文学 ◇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Page 1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Page 2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没有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因,就不会有文学革命;同样,没有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外因,也不会有文学革命。

Page 2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文学革命要彻底否定旧文学,但是到底如何建设新文学呢?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对此进行过积极讨论,也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又大都是借鉴过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的经验。

◆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age 2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并形成文学流派。

一、新文学社团 ◇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 语丝社 ◇ 未名社 ◇ 湖畔诗社 ◇ 新月社

Page 2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文学流派 ◆ 小说方面:乡土小说流派; “自叙

传”小说流派; ◆诗歌方面:自由诗;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

◆散文方面:以议论为主的杂文;以记叙、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美文”;

◆ 戏剧文学方面:社会写实剧;抒情浪漫剧;

Page 2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四节 20 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分歧与斗争。

一、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

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Page 2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 1917 年至 1920年,新文学

的萌芽期。 △第二、 1921 年至 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第三、 1926年至 1927 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于北伐战争。

Page 2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Page 2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 在语言和形式上 摒除文言文,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学的第一页。

Page 2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章 20 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鲁迅创作道路

一、生平简介 ◆鲁迅一生经历的七个阶段: 1 、少年时期( 1881——1898 ) 2 、南京求学时期( 1898——1902 ) 3、日本求学时期( 1902——1909 ) ◆ 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立人”(培育人

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

Page 2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4 、杭州、绍兴任教时期( 1909—1912 )

5 、北京工作时期( 1912—1926) 6、厦门、广州任教时期( 1926年 8 月— 1927 年 9 月)

7 、上海定居时期( 1927 年 9 月— 1936年 10月 19日)

Page 3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思想发展 ▲1918 年以前称作早期——思想沉淀期。 ▲1918 年至 1927 年称作前期。 ▲1927 年至 1936年称作后期——上海十年。

Page 3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早期 开始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 前期 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

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的,他的思想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复杂性。

△ 后期 定居上海,展开了最后十年更加光辉的战斗生涯。经过大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鲁迅终于由进化论走到了阶级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Page 3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 Q 正传》

  一、《狂人日记》 写于 1918 年 4月,发表在《新青年》

1918 年 5 月第四卷 5 号。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收入《呐喊》集。

  1 、背景及创作宗旨 2 、结构及内容( 13 篇不连贯的无年月

日记)

Page 3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3 、狂人形象 ◆ 《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

教的弊害”(鲁迅语)。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的。小说通过十三则日记记录了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切,运用第一人称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斗士的“迫害狂”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另一方面,狂人的精神品格,又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斗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征。

 ◆狂人是现实性与象征性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形象。

Page 3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4 、作品的思想意义5 、艺术特色◆“ 格式的特别”◆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 表现的深切

Page 3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阿 Q 正传》 ◆ 《阿 Q 正传》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独特

的重要地位 ◆ 主题、情节、结构及内容 ◆ 主人公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Page 3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阿Q 是一个极端贫苦、不觉悟的农民 ◆精神胜利法是阿Q 的基本性格特征 阿 Q的 精神胜利法经历了六个阶段,集中表

现在四个方面: ▲妄自尊大 ▲麻木健忘 ▲ 自轻自贱 ▲ 自欺欺人 ◆阿Q 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对革命的向往与追求,包含着复杂的、消极落后的因素

◆阿Q 形象的意义。

Page 3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4 、艺术特色 《阿Q 正传》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 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手法 ◆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人物语言个性

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大词小用、庄词谐用、成语活用、文言巧用、反语妙用等修辞手法。

Page 3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呐喊》、《彷徨》

◆ 《呐喊》 1923年出版。《彷徨》 1926年出版。不论在思想意义的丰厚,还是艺术价值的崇高,它们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Page 3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呐喊》中的作品: 《狂人》(日记) 、《孔乙己》在《明天》吃

《药》,《阿 Q 》(正传)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子和猫》为《一件小事》起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唰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 《彷徨》中的作品: 《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祝福》,《高老夫子》一手拿着《长明灯》,一手拿着《肥皂》,在街上《示众》。《兄弟》俩在闹《离 婚》,终于成了《孤独者》在《伤逝》。

Page 4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一、《呐喊》、《彷徨》内容侧重点的不同

▲ 《呐喊》写于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除了表现出对封建主义强烈的战斗激情外,侧重描写农村题材,从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出“改造国民性”,即启发人民,首先是启发农民觉悟的主题,大部分作品表现出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同情和深刻的理解,揭示了农民希望革命的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麻木愚昧、不觉悟的矛盾,提出了中国必须有一个广泛、彻底的思想革命的问题。

Page 4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鲁迅一方面继续坚持对封建制度展开全面深刻地批判,另一方面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问题,大部分篇章,从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一独特角度出发,既写出了革命退潮时,封建势力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也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危机,说明“不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与解放,不可能有个人个性的解放”的真理,从而对五四新文学“个性解放”的主题作了全新的开掘。

Page 4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呐喊》《彷徨》塑造的人物形象 ◆1 、权势者的形象 《阿Q 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这一类,他们是有权有钱有势的“阔人”,是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的筵宴”的享用者。

◆2 、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高老夫子等。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对人对己的虚伪性。

Page 4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3 、社会群体形象 《示众》中的群体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妈、短工等,《长明灯》中的阔亭、灰四婶等,《药》中的茶客们。这些人的主要特点是愚昧。

◆4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 他们在中国封建传统的“人肉的筵宴”上是被

“吃”者,他们无权、无势、无钱,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处于社会的底层。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

①、贫苦农民和小市民 ②、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典型 ③、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Page 4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5 、觉醒者的形象 “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夏瑜、《故乡》、《祝福》中的“我”、《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新知识分子”。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Page 4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创建了 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鲁迅小说中的新人物、新题材、新主题、新视角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 注重揭示人物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开现代心理小说创作的先河

◆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

Page 4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四节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以神话、传说、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八篇,作于 1922 年至 1935 年, 1936年 1 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故事新编》中的八篇小说可分为两类三组:

Page 4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一组独立成为一类,包括《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它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写的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其情节带有明显的虚构性质,对文献资料的记载也有较大幅度的改造。是鲁迅自己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感情的表现。女娲、弈、宴之敖,都有明显的作者自况的性质。

 ▲第二类五篇都是对真实历史人物或真实历史事件的艺术表现。分为两组:《采薇》、《出关》、《起死》为一组,主要表现中国古代各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倾向和它们的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非攻》、《理水》为一组,表现中国古代拯世救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的奋斗精神。

Page 4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一、《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 ◆热情歌颂了勇于献身民众正义事业的古

代英雄。

◆批判和讽刺了老庄等人的复古倒退、清净无为、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

◆寓古于今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Page 4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 ▲ 1 、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交融,把大量现实题材自然而巧妙地揉进历史题材中,打破了客观的时空关系,增强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感,增强了小说的荒诞色彩和喜剧色彩。

▲2 、运用批判与讽刺相结合形成一种漫画式的笔调。

▲3、人物形象多用速写式的笔法,没有精雕细刻,线条粗犷,但性格鲜明突出,内涵丰富饱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4、独特的小说结构。

Page 5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章 20 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20 年代小说概述

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除旧布新的巨大

力量,引出了一批“问题小说”,造成了一群“问题小说”家。此后,这些作家有各自的发展路途,其中的一部分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分子,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小说的倾向。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Page 5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 、问题小说 五四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社会动荡

不安,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启蒙运动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变,“重新估价一切”的口号十分响亮。但否定旧的传统以后,对新的人生价值把握不准,人们有面临新的彷徨和怀疑,于是,探究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小说”便应而生,从而形成了亮相最早、声势最大的“问题小说”流派。其探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生究竟是什么”,与此相关的有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现实的黑暗等诸多问题。

Page 5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2 、乡土小说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所谓“乡土文学”,就是作家真切地展示出一个地方的特殊生活风貌的小说。

▲“ 一个地方”,主要是作家故乡的农村或小市镇。

 ▲“特殊生活风貌”,或有农村或下市镇生活的衰败,或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或在悲壮的背景上加上了美丽,又时时在伤感的故乡风中隐现着乡愁。人物总有一种特异的性格和心理,环境又都特别渲染着异乡的风物和习俗。

Page 5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 ▲ 最初实践“乡土小说”的作者,并不是始终扎根乡土的作家,而是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

▲“乡土小说”作家在集中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过程中,尤为注彼一时展示某一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从而呈现出由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交融而成的特点。

 ▲“乡土小说”不是一般的叙述人物命运,而是把人物命运深深地镶嵌在特定的地方心理和乡土状貌的背景下,来展现其性格和遭遇,使人物和景物在独特的乡土氛围中糅为一体。

Page 5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浪漫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1 、浪漫抒情小说 二十年代,以创造社作家为主干的“浪漫抒情

小说”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其作品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着意于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郭沫若把这种小说的美学追求称为“主情主义”,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全新的样式,也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一个新的发展。重要的作家有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Page 5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2 、浪漫抒情小说的美学特征 ▲第一、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第二、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

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因此这类小说又被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从而突破了传统小说以事件情节为结构的框架,实现了从“情节小说”向“情绪小说”的演变,显示了浪漫抒情小说根本的特征: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

▲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这类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又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Page 5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一、叶 绍 钧( 1894—1988 ) 1 、生平及创作简介 2 、叶绍钧小说的艺术成就◆ 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

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

用笔的基本特色。◆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Page 5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3 、《潘先生在难中》 ▲ 《潘先生在难中》完成于 1924年 11 月,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是描写灰色人生的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标志着叶绍钧小说风格成熟的作品这一。

⑴ 、潘先生形象 ▲ 作品以发生在南方某小市镇的军阀混战为背景,

在由战争造成的动乱纷扰的生活画面上,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小市民习气颇重的小学校长潘先生的形象。

▲ 小说主人公潘先生是个典型的灰色人物。小说描写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难中”,把潘先生置于军阀混战的“难中”,截取几个生活片断来加以刻画。

Page 5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潘先生的性格主要有四个方面:◆稍遇危险就惊慌得无所适从,稍得安宁又得意

而忘乎所以,是潘先生性格的第一种表现。◆既想投机钻营,又要苟且偷生,往往犹豫不快,左顾右盼,是潘先生性格的第二种表现。

◆胆小卑怯,被战争吓得六神无主,又貌似临危不惧,高谈坚决抗战的大道理,是潘先生性格的又一个方面。

◆ 言不由衷,表里不一,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也是潘先生性格的一种表现。(小说结尾)

Page 5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⑵ 、艺术特点 ▲ 用冷静、客观、写实、细致的笔触,进行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把辛辣的讽刺融于冷静的描写之中,给小说蒙上了一层喜剧色彩。

▲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性格化,而且语言纯正、洗练。

Page 6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4 、《倪焕之》简介 《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也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之一。它写于 1928 年。 1929 年 8 月由开明书店初版印行。它的问世,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

Page 6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茅盾说:“把一篇小说的时代安放在近十年的历史过程中的,不能不说这是第一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个人——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地受十年来时代壮潮所激荡,怎样地从乡镇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这《倪焕之》也不能不说是第一部。在这两点上,《倪焕之》是值得赞美的。”

Page 6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时期十几年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时代风貌,通过主人公倪焕之从个人奋斗到投身于群众运动,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形象地批判了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着重展示了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

Page 6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许 地 山( 1893—1941 )◆许地山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空山灵雨》、小

说散文集《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危巢坠简》等。许地山是文研会中风格最为奇特的一位重要作家,被茅盾称之为“独树一帜”。

◆他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首先是着意于异国(缅甸、印度、新加坡、马

来亚)情调和地方风物的描绘。◇ 其次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 还有就是在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

的线索。

Page 6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人生的问题是什么?许地山的回答是:“生本不乐”。

◆ 通过婚姻和家庭问题揭示人生苦难,是许地山前期( 1927 年以前)小说的主要内容。面对苦难的人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许地山通过创作表现了自身难以统一的复杂的思想矛盾。

◇ 首先是献身精神和无力济世的矛盾。 ◇ 其次是顽强挣扎和乐天安命的矛盾。 ◇ 其三是执著人生与否定人生终极意义

的矛盾。

Page 6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冰心( 1900 、 10 -- 1999 、 2 ) ◆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

作品有短篇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楼花赞》。有《冰心全集》 8 卷。

◆ 冰心最初的文学创作多为“问题小说”,她是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着力宣扬“爱的哲学”,一般认为,爱母亲、受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而 1931年创作的《分》以后,则比较关注现实人生。

Page 6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冰心“问题小说”的基本题材是“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目的是“为人生”,局限是“改良”。

◆冰心 “问题小说”的创作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19- 1920年,这期间创

作的小说按题材大体分为三类:◆ 表现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不满。◆ 表现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同情。◆批判封建军阀混战。

Page 6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总之,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提出了许多人生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所提出的问题不够尖锐,所写的矛盾冲突比较温和,刻画的正面人物都是“软脊骨的好人”(茅盾语),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 第二阶段是 1921—1924年,这期间冰心的

“问题小说”集中在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冰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试图回答问题,冰心的回答是:支配人生的,是“爱”而不是“憎”。

Page 6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冰心体 ◇ 在现代小说领域里,冰心是继鲁迅之后,郁达夫之前,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冰心体”的文字风格。“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从这一点看,“冰心体”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

Page 6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郁 达 夫 一、郁达夫小说的基本思想 ◆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强烈要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恋爱自由,反对旧传统、旧观念,向往一种新的生活,及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抒发的情绪是病态的、感伤的,揭示了一种时代病--忧郁症,表现了主人公的苦闷。

◆鲜明地表达了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思 ◆ 大胆率直的性苦闷描写

Page 7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自我写实的手法◆感伤的抒情色彩◆结构散文化 三、《春风沉醉的晚上》◆ 内容、人物及主题◆艺术特色◇ 人物刻划细腻◇抒情浓郁,语言优美

Page 7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四、《沉沦》简介 ◆ 《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和早期小

说的代表作。

◆如果说鲁迅的《呐喊》《彷徨》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那么,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则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极致,它集中的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Page 7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四章 20 年代新诗(一)

第一节 20 年代新诗概述

◆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几个阶段。

Page 7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一、“尝试”中的初期白话新诗 ◆初期白话诗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或者说

“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初期的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 △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

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等。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的《鸽子》、《老鸦》,周作人的《小河》等。

Page 7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初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重大变革:

 ▲一是以白话作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

▲二是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和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

Page 7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921 年后,新诗的创作进入了新的发

展阶段。尤其是郭沫若《女神》的出版,使新诗艺术大放异彩。与《女神》同时或稍后,新诗作者不断涌现,新诗创作日趋繁荣。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诗和情诗的创作潮流。

Page 7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小诗创作兴盛于 1922 年和 1923年。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当时有不少人写小诗,而影响较大的作者是冰心和宗白华。

冰心有短诗集《繁星》和《春水》。 宗白华有小诗集《流云》。▲“湖畔诗人” 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于诗坛的重要抒情诗人是冯至( 1905—1993)

Page 7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 活跃在 20年代中期至 30年代前期的“新月诗派”(朱自清称之为格律诗派),以其系统的理论主张和鲜明的诗风,在现代新诗史上别立门户,对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新月诗派”的源头是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的“新月”诗社。

四、“纯诗”概念的提出和早期象征诗歌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Page 7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徐志摩 闻一多

一、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 徐志摩( 1897—1931 )是新月诗派的盟主

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 四本诗集:《志摩的诗》( 1925 )、

《翡冷翠的一夜》( 1927 )、《猛虎集》( 1931 )和《云游集》( 1932 )。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情调经历了一个从有较多的现实内容转向更多的个人情怀,从揭露社会黑暗转向陶醉于“自我”隐秘的衰退过程。

Page 7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以 1927 年为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期。

 ◆前期( 1921—1927 )是浪漫期。这时期徐志摩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乐观进取,奋发向上。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第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第三、描写爱情体验。 第四、歌咏大自然。 ◆ 后期诗作收在《猛虎集》和《云游集》中。

Page 8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真挚地抒写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的特点:

  第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第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第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第四、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

这首诗更为突出地显示了徐志摩诗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

Page 8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创作 ◆ 闻一多,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

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他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 1920—1927 年间,诗集只有两部:《红烛》( 1923 )和《死水》( 1928 )。《红烛》收入他写于 1920—1922 年的诗歌 59 首(多写于留美期间),外加一组《红豆》,《死水》收入他写于 1925—1927 年的诗歌 28 首。

▲1931 年发表的长诗《奇迹》是其诗歌的封笔之作。

Page 8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以至被朱自清称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 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第二、反帝反种族歧视。 第三、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Page 8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作为前期新与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对 新 月 派诗人 (包括徐志摩)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集以其新格律体的规范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在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Page 8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五章 20 年代新诗(二)

第一节 郭沫若创作道路

一、生平及创作 二、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 主情主义。 ◆重自我表现。 ◆强调自然流露。 ◆重视灵感的作用。 ◆ 主张形式的绝对自由。 ◆ 文艺的社会职能观。

Page 8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出版于 1921 年 8 月,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了一代诗风,勘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 《女神》收入郭沫若早期的新诗 56首(除序诗外),除少量作于 1918 年和 1921 年归国之后以外,绝大多数作于留学日本时的 1919 年和 1920年两年。分为三辑。

Page 8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一辑收入三部以历史、传说为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唐棣之花》,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剧。其中《女神之再生》是郭沫若的重要作品之一。

 ▲第二辑收入郭沫若写于“五四”高潮中的诗歌 30首。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最能体现“五四”时代精神。其中《凤凰涅 》、《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是《女神》的精华,是郭沫若的代表诗作。风格是惠特曼型的,粗犷雄浑。

▲ 第三辑收入写于“五四”运动爆发前的诗歌23首,短诗居多。风格是泰戈尔型的,清新淡雅。

Page 8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是郭沫若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自然流露,

是青年郭沫若“自我表现”的产物,它首先给人提供了一个鲜明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目光远大,心胸开阔,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

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Page 8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写照。

◆ 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热情洋溢,对自我的力量充满信心,对光明的未来无限向往的“五四”青年,他厌恶一切陈腐的事物,厌恶平庸无为的生活,憎恨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冷酷,赞美一切新鲜的生命,崇拜一切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的伟大事物,同时也在自己的青春生命力面前感到惊异和欣喜。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构成了《女神》的主旋律。

Page 8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三、《女神》所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郭沫若的《女神》,是浪漫主义的一面旗帜,

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有以下表现: ◇ 表现为革命的理想主义 ◇ 表现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上 ◇ 表现在历史和神话传说题材的运用上 ◇ 表现在激情的喷涌 ◇ 表现在大胆夸张的写作手法上

Page 9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四、《女神》对中国新诗的开创性贡献 ◆它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质真正展示了新诗革命的新面貌,张扬了“五四”时代精神和人的觉醒意识,创造了崭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从而成为诗坛一块划时代 的界碑。

◆ 开创了新诗积极浪漫主义的先河。 ◆确定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的新形式,它真

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实践了诗人要求“绝对的自由”的艺术主张。

Page 9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六章 20 年代戏剧

一、中国早期的话剧创作

二、田汉的话剧

Page 9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七章 20 年代散文

第一节 20 年代散文概述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Page 9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周作人 朱自清 ▲ 由于周作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演变大起大落,因而他的散文创作极为复杂。△20年代的作品,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蕴,

或“浮躁凌厉”,或“平和冲淡”,影响都很大。△30年代的作品,大都是读书札记和谈生活琐事

的,且有不良倾向的作品,如《老人的胡闹》攻击鲁迅,《再谈油炸鬼》为秦桧翻案,《日本人的食住》鼓吹中日同种同文“命运”一致。△40年代的散文,思想倾向更为复杂,不少是表

现他作为一个汉奸的矛盾心理。

Page 9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周作人 20年代的散文,主要有杂文和小品文。他的杂文内容异常广泛,漫议社会、人生、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内涵是:批判复古思潮。针砭落后的国民性。批评社会弊病。抨击封建军阀及正人君子。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国民党政府的“联日”行径,周作人也曾予以揭露。

Page 9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周作人的杂文,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它以漫议散论的方式。从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叙事与议论融为一体,通过联想、比喻、夸张和讽刺手法,或“平和冲淡”或浮躁凌厉,较有批判力度。

Page 9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除杂文外,周作人还写有不少小品文。如《鸟声》、《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乌蓬船》、《苦雨》、《喝茶》等。  

◆ 这类作品,主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周作人的小品文,是英国随笔的“自我

表现”同我国明人小品“独抒性灵”的融合。△第二、周作人的小品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第三、格调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小品文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色。

Page 9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一,它有文化上的价值。 ▲ 其二,它有艺术上的价值。

Page 9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是 20世纪中国的著名散文家。

先后出版了《踪迹》(诗和散文合集, 1924 )、《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主要有四类作品: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 表现个人和家庭的哀愁。  ◆借景抒情。 ◆游记。

Page 9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朱自清的散文堪称为“美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第一、充溢着真情,诚挚、深切的情致,溢于言表,绝无装腔作势,虚文伪饰之态。

 ◇第二、清精于绘景,擅长以重彩、工笔描绘景物。

 ◇第三、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浓艳细腻 ◇第四、语言富有魅力,是朱自清的散

文优美动人的重要条件。

Page 10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野 草》

◆鲁迅的散文集有《野草》和《朝花夕拾》。◆1924年至 1926年间,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

表了 23首散文诗。 1927 年,鲁迅将其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了独语体的散文体式。

◆ 《野草》写作时间与《彷徨》大致相同,心境也完全一致。鲁迅在《野草题辞》中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地面”,便是写作《野草》的社会背景。

Page 10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野草》中的 24 篇散文诗就其题材而言,各自成篇,彼此不相连属,就情感情绪而言,又浑然一体,相互沟通,极难分类。为了便于论述和掌握,姑且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一、自我主观感情情绪的象征性表现 △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象征性肯定 ▲ 如果说,前一类重点表现的是鲁迅内心的迷惘、痛苦、自省和彷徨的话,那么,这一类则更多地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虽然其中也流露出一些孤独的情绪。

Page 10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对各种庸俗倾向的愤懑揭露和无情鞭挞。 △四、对反动政治统治者的揭露和控诉△五、对青年中某些思想倾向的批评和讽刺《野草》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1 、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

▲2 、构思新颖奇特,多写梦境和幻觉,并把梦幻和现实自然地联系起来,把情、景、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 了一种弦外之音,境外之意的美学境界和艺术效果。

▲3、诗的语言和诗的节奏。

Page 10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八章 30 年代文学思潮

一、 30 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

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尽管掌握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思想文艺领域却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独立力量。在 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Page 10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

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 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 30年代的文坛。

Page 10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27 年至 1936年,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令人

注目的现象,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或叫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是 1928 年初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大力倡导的。

◆1929 年秋,新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停止后,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联合起来,以此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战线。 1930年 3月 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纲领是:援助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无产阶级文学。

Page 10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文学事业领导的加强,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对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

三、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 ▲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是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的斗争中发展壮大的。

Page 10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 、与新月派的论战 1928 年至 1930年,“左联”与新月派展开了文艺思想论战。 △2 、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1930年至 1931 年,“左联”对“民族主义文

学”展开斗争。△3、“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

的论争 1931 年至 1932 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

Page 10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四、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

◆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左联”时期,由于经过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革命作家普遍提高了思想认识,“文艺大众化”便被作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来加以探讨。

▲三次有关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Page 10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930年进行了第一讨论,集中讨论了大众化的形式问题,即如何写出大众“看得懂”的作品。

▲1931 年冬开始,到 1932 年结束。这次讨论是在“左联”有关决议精神的推动下进行的,讨论的重点虽然仍是文学形式的大众化问题,但已较多地涉及了文学内容的大众化和作家思想意识的改造等问题。

▲1934年进行了第三次讨论。这次讨论先由新旧形式问题的重新讨论开始,针对一些人的错误认识,鲁迅写文章,用辨证的观点论述了新旧形式之间的关系,鲁迅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论述了语言、文字、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大众语的建设问题。

Page 11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0年代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革命文艺在同国内阶级敌人作斗争的同时,还同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 30年代中后期这一斗争就更为突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形势下,文艺界迅速动员起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Page 11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五、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 在 20年代、 30年代持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是新月

派理论家梁实秋,另外还有朱光潜和沈从文。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西方的文艺思潮有一个通观,更了解世界文艺的真相。他们的文艺思想本质上是承传了“五四”文学的人文主义思想。

▲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他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似,但对如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 代表梁实秋艺术精神的是古典主义的“节制”,是善于“选择”该写的材料。

Page 11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九章 30 年代小说(一)第一节 30 年代小说概述

一、理论的深化和创作的活跃 ▲ 在 20年代初,就整体考察,小说创作依然

处于尝试的拓展阶段。到了 30年代,小说理论与创作在互补中获得了新的进展。

▲ “五四”以来的小说理论在中外小说艺术的融通中不断地更新着小说的观念,在扶持和批评中把小说推到了文学正宗的位置。

Page 11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在借鉴外国文学与继承民族化的思考中,构建现代小说的格局,同样是 30年代小说发展的重要课题。

▲ 在多维的小说理论探求中,这时期的小说创作得到了深广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

◆ 小说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 历史的题材也获得了新的机运。◆风格的形成,是创作成熟的标志。 30年代,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艺术特征。

Page 11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左翼新人的小说 ◇丁玲 ◇张天翼 ◇沙汀 ◇艾芜 ◇叶紫

Page 11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东北作家群”指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

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并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从而形成了一幅幅使人震颤、愤懑的图画。这批青年作家,有的并未加入“左联”,但他们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创作与左翼文学联结起来,以地方风物和社会风云的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争信念。

△萧红 △萧军 △端木蕻良

Page 11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四、现实主义作家群 ◆ 在 30年代的文坛上,活跃着一支坚实的现实主义的作家群,其中大部分是早期“为人生而艺术”的成员。到 30年代,他们经过艺术的磨练,更加深化了现实主义精神,艺术上更趋成熟。巴金、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李 人等,都以新的创作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

△王统照 △王鲁彦

Page 11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一、丁玲的小说创作 ◇1 、爱情理想期 ◇2 、革命理想期 ◇3 、新生活理想期 ◇4 、革命的理想化期

Page 11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张天翼是“左联”时期活跃于文坛并取得重

要成就的青年作家,和沙汀是 30年代著名的优秀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家。鲁迅称他为新文学运动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

◆ 代表作《包氏父子》( 1934年)辛辣地讽刺了小市民“向上爬”的庸俗人生哲学。

◆1937 年抗战爆发后,张天翼发表了《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亲生》,合为《速写三篇》出版。揭露了抗战初期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阴暗面及隐患,标志着张天翼讽刺和幽默的喜剧才华的新发展。

Page 11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张天翼的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幽默意味,他善于运用漫画式的手法,把喜剧人物的局部特征加以突出和扩大。

◆往往用白描方式,寥寥数语,就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和神态。

◆ 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他认为,小说创作应是“人物第一”,“人物使我最有兴味的,还是他的性格”。这种审美取向,促使他的小说建构,多为洗炼净化,而少有环境、景物的过多烘托渲染。

◆ 人物性格,积淀着文化的流脉,这使它更近乎鲁迅的“国民性”的深沉内蕴。

◆ 语言熔犀利、机智、俏皮于一炉,简单明快,通俗生动,很少作静止冗长的心理分析,而是在行动与对话中,准确地描摹出各种人物的脾气、腔调和身份。

Page 12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现代派小说三家

◆“ 新感觉派”是 20年代末到 30年代前半期,活跃在上海的与“京派”相对立并发生过论争的文学群体。“新感觉派”是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称为“都会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另外花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

Page 12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的作品分为新感觉与心理分析两种类型。刘、穆二人以创作新感觉小说为主,施蛰存则以心理分析见长。

一、流派特征 二、题材与人物 三、倾向与情调

Page 12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章 30 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茅盾创作道路

一、茅盾文学活动的几个阶段 ◇1 、跨进人生大门的第一步 ◇2 、大革命失败后的文学创作 ◇3 、“左联”时期辉煌的文学业绩 ◇4 、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 ◇5 、建国后的文学活动

Page 12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 ◇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 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这与鲁迅努力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显然不同。

Page 12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人物形象的塑造 适应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茅盾也有着与鲁迅不同的艺术追求。与鲁迅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地勾勒不同,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特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的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在茅盾的作品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Page 12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小说的结构 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盾对其小说的结构也给予了极大的注意,这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Page 12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子夜》

◆ 《子夜》是一部深刻而广泛地反映 30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巨著,写于 1931 年 10月至 1932 年 12 月, 1933年 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这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左翼文学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它的问世,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已经走向了成熟。他继承了鲁迅所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Page 12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一、《子夜》的创作背景 ◆ 用艺术的手段参加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这样一部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的《子夜》完成了鲁迅所没有完成的在资本主义冲击下的中国都市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中国的阶级现状,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是一部社会分析小说。

Page 12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子夜》的基本内容 ◆ 子夜,即半夜子时,十一点到一点的

深夜。这个书名暗示了小说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

◆ 小说共 19章,以吴荪甫的活动为中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来开展情节。

Page 12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子夜》的人物形象 ◆ 《子夜》都市人物的大观图中,最引

人瞩目的有四种类型: ◇吴荪甫式的实业家 ◇赵伯韬式的买办资产阶级 ◇冯云卿式的上海寓公 ◇穿梭来往于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面

目不一、但本质相同的高级食客与帮闲

Page 13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 、吴荪甫—— 30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

本家的典型形象;而作者是十分自觉地把他置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的。这主要是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社会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其精干的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和甫等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

Page 13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2 、赵伯韬——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金融界的巨头

◇如果说,吴荪甫的性格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话,那么,赵伯韬的性格则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赵伯韬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刻划得却相当成功,茅盾根据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他的言谈举止,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强悍、蛮横、狂傲、粗鄙的性格特点和赤裸裸的兽性。

Page 13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四、艺术成就 ◆ 不仅创造了典型人物,而且创造了供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简洁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与内心世界,使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活人”。

◆ 人物语言充满个性特点。

Page 13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一章 30 年代小说(三)

第一节 老舍创作道路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而这又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Page 13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是市民社会杰出的表现者和批判

者。他的小说中有一个完整的富于中国特点和地方色彩的市民社会,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呼之欲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北京风味的市民生活画面,而且批判了市民性格,批判了这种性格背后的思想文化传统。

Page 13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各式人物的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着某种文 化 内涵,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老舍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的是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面的同时,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非常谨慎以至排拒的态度。

Page 13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走向成熟的中、短篇小说 ◆老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起步较晚。较多地写作短篇小说是从 1933年开始的,也就是写作长篇小说《离婚》前后,这是他的创作正在走向成熟的时期。

◇ 《黑白李》 ◇ 《柳家大院》 ◇ 《微神》 ◇ 《断魂枪》 ◇ 《月牙儿》 在《月牙儿》的创作中,老舍把目光集中到都市的底层贫民,关注、思考、表现他们的命运,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发展。

Page 13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其次表现为北京方言的成功运用。

Page 13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老舍性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 更 内蕴的 “京味 ” 。老舍在 《谈幽默》中说:“嘻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这可以说是老舍的幽默风格的最佳阐释。

Page 13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骆驼祥子》

◆ 《骆驼祥子》写于 1936年,是老舍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反映我国三十年代文学水平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骆驼祥子》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使老舍进入了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的行列。

◆ 小说以主人公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故事线索,写出了他希望的破灭和被逼走向堕落的悲剧命运,写出了他的性格史。

Page 14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骆驼祥子》的成就,集中体现在祥子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也是老舍对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祥子悲剧的深刻,在于提出了都市贫民怎样摆脱悲剧命运的课题。

●祥子的悲剧深刻表现了作为劳动者所具有的美好人性的被摧残。

◆虎妞也是刻划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人物。她是一个泼辣、爽快、有心计而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Page 14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骆驼祥子》在艺术创造上的特点: ◆ 首先,作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结构手法,

以祥子的希望、劳动、挣扎和毁灭作(买车、丢车、卖车)为主线——纵式单线结构,通过他跟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织成为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

◆ 其次,特别着力于心理刻画和精细的肖像描写,使祥子没有说出口的话在作者的叙述和描摹中获得了充分地表现。在肖像描写上,作者意在传神。

◆ 最后,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Page 14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四世同堂》

◆40年代,老舍的创作: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话剧《残雾》、《归去来兮》等。

◆ 《四世同堂》 1944年正式动笔,分为《惶惑》、《偷生》和《饥荒》三部。这部长篇巨著以其宏伟的规模和杰出的现实主义笔法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它不仅是老舍创作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而且是 40年代整个国统区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Page 14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四世同堂》在生活题材上有了新的开拓: 《四世同堂》没有正面描写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而是较深刻地剖析了造成民族灾难的根源,并且不仅仅是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去剖析,而是更着重于从文化层面来加以剖析。可以说,《四世同堂》是一部文化反思的文学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独特的价值。

◆ 作品所描写的居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们的文化心态,典型地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心理。

Page 14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四世同堂》写的虽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却哀而不伤,既写出了民族的危机,也表现了民族的自信心,作品虽然批判了 传 统 文 化 的消极面 (祁家文化),但也歌颂了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钱家文化)。

◆ 在人物塑造方面,《四世同堂》比起老舍过去的作品来,有了新的发展。

Page 14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二章 30 年代小说(四)

第一节 巴金创作道路

◇ 一、生平简介 巴金是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享有

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 ◇ 二、巴金前期的小说创作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一共写了 12 部中、长篇

小说和 60 多部短篇小说。题材也比较广泛,有写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悲苦生活与抗争的(如中篇《砂丁》、《雪》和短篇集《肖明集》与《将军集》中的一些作品),但更多更集中的是那些描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的作品。

Page 14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前期小说创作又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

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

◇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其代表。

◆ (巴金小说的两大基本题材:①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的革命道路;②表现家庭生活,抨击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

Page 14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

 ◆巴金的《家》写成于 1931 年,同年在 上海《 时 报 》 上连载, 最初题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家》。 1938 年和 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Page 14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激流三部曲》以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地主家庭为背景,写了封建家长如何利用旧式家庭的教育与伦理观念,野蛮地统治着这个黑暗王国里的子民们,把一个个善良、懦弱的青年男女推上绝路。他们用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挥霍祖上遗留下来的产业,最终也挖空了家庭的根基,使这个大家族在风雨飘摇中自行崩溃。

◆ 在《家》中,作家着重写了高家子孙之间的矛盾冲突,写了封建家长高老太爷如何在绝望中死去,孙子辈的高觉慧如何冲出家庭的束缚,奔向社会广阔的天地。

Page 14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在《春》中,作家又引入了另一个大家庭——周家,对照地描写了父女两代人的冲突,并以两个女性的不同结局,淑英因受时代、新思潮的影响,在觉民、觉慧的帮助下,逃离家庭,走上新生。惠却因生性怯弱,只能默默地放弃自己所爱的人,服从父命,被迫嫁给了一个自己所不爱的男子,终于郁闷而死,为青年反抗封建家庭指明了道路。

Page 15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秋》的气氛更加悲哀、肃杀,留在高家的地主们一个个沉溺于声色之中,加速着自行灭亡的进程,而那些无力反抗封建家长压迫的弱小者,则加倍地受到心灵的摧残,不可挽回地成了旧制度的陪葬。但小说结尾时,作家依然给了人们一丝希望的亮色,当高家老屋即将出卖,整个家族处于解体的时候,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女青年琴满怀信心地宣称:“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

Page 15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激流三部曲》中,《家》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 一、《家》的内容 ◇ 二、《家》的人物 ◆ 《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

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小说塑造人物的突出成就在于表现了中国革命历史转折关头,生活于封建旧堡垒中的青年的不同命运和思想动态。

Page 15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觉慧 ◇觉慧是在“五四”新思想影响下冲出旧制度的思想牢笼的新一代,是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从地主阶级内部叛逆出来的第一个站起来反抗旧家庭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他是《家》的主角,是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

Page 15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觉新 ◇觉新是贯穿“激流三部曲”始终的一个人物,

也是《家》中性格最为丰富、复杂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觉新一形象并不多见。

◇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作为新旧交替时代封建家庭的末代长子,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有着美好的心灵,却被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以致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觉新始终处于两种两难境地:一是新与旧之间。二是妻子与情人之间。两难处境形成了他的双重人格。

◇他是一个“读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

Page 15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如果说觉慧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的形象,觉新就是“不该那么做”的典型。从《家》的构思来看,作者是有意将觉慧与觉新两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做鲜明对照,以更完满地表达《家》的思想主题。他们身上体现着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追求。

◆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巴金笔下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复杂

而又富于立体感的封建家庭统治者形象。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他的身上同时具有两种特权:一是利用礼教随意给人定罪的权利;一是自己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胡作非为的权利。其性格特征是感情乖戾,对人专横和思想僵化。

Page 15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家》的思想意义在于: ◇暴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一个旧制度的必然灭亡。

◇ 表现了“作揖哲学”的破产。 ◇反映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歌颂

了他们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

Page 15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家》的艺术特色 《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

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具体来看: ◆ 成功地运用了中外文学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细致、逼真的场面描写。 ◆情节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充满浓郁强烈的抒情色彩。

Page 15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及《寒夜》

◆40年代中期,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不过他的创作风格变了,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

Page 15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

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 ◇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

《火》三部曲(也称《抗战三部曲》,包括《火》、《冯文淑》、《田惠世》)、《第四病室》和《寒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

Page 15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寒夜》写成于 1946年底。这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作品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

◆汪文宣、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而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显示了尖锐的批判力量。蕴涵着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

Page 16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寒夜》特别感人肺腑,这是因为它真实。这是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和作者以往许多作品不同的是,用笔更为冷静,很少自己直接出来替主人公呼喊,注意在发掘人物内心冲突方面下功夫。小说构思匠心独运,整部作品都围绕“寒夜”这象征性(象征国统区社会的黑暗、阴冷和压抑)的氛围作文章,意境凄凉,增强了悲剧效果,又使人很自然联想到作品所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的社会。《寒夜》是巴金继《家》、《憩园》之后小说艺术的又一高水准发挥。

Page 16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三章 30 年代小说(五)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道路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文学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之后,一些作家继续留在或较多时间在北京等北方城市从事文学活动和创作,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说流派,当时称为“京派”。

◆它不是文学社团组织,创作也不是以北京为主要描写对象,之所以称“京派”,是因为作者多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的刊物上发表,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沈从文是“京派”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另外还有冯文炳(废名)和萧乾等。

Page 16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一、生平简介 ◆ 二、创作概述 ◆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最为宏大的现代作家之一。 1926年至 1928 年,是其创作的起步阶段。 30、 40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代表其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

Page 16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 、创作思想 ◆沈从文的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实际上在进入北京城后,他就拥有了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了。

 ◆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他醉心于人性之美,这种“人性”,就是乡民中充满美与爱,富有生命强力的自然人性。

Page 16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2 、小说创作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湘西小说。◆ 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 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之美;都市小说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这两类小说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都是探求人性。

Page 16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沈从文对都市人生的讽刺,暴露与张天翼、沙汀等左翼作家所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暴露上流社会的腐朽、庸俗、自私,而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切入都市人生,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上流社会的种种病态,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

Page 16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3 、艺术特色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其意境

的创造,蕴含着情绪和诗意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

◇沈从文小说的人物刻画也很有特色。人物肖像描写,善于抓住主要特征,简洁、精炼而生动鲜明。与表现人物的“生命形式”和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创作意图联系,沈从文着力于人物心理的刻画。

Page 16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既有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简约、凝炼的优长,又有现实生活语言的清新、生动,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泛有灵气。

Page 16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沈从文通常被称作“文体作家”,首先是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作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叙述角度变化多端,结构布局巧妙多样,开头别致清新,结尾形态各异。沈从文曾说到他创作文体的追求,是用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态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边城》可以说是沈从文这种追求的典型的成功例子。有文学家称赞《边城》“每一节都自成首尾,而又一气贯注”,“每一节是一首诗,连起来成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幅彩画连成的画卷”。

Page 16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边城》

◆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4年出版,作者在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创作主旨由此可见。

◆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的最突出的作品。

Page 17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翠翠、老船夫形象的成功塑造。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翠翠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同情与讴歌的激情,流露着理想化的色彩。

Page 17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是古老湘西的品格和道德的象征。

◇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老船工是古老湘西的品格和道德的象征,他的死与白塔的坍塌同时发生,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而结尾白塔的重建,寄托着作者“重造”民族品格的愿望。

Page 17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在艺术上,《边城》显示了沈从文小说的独特风格。表现在:

◆ 第一,以“叙事抒 情诗”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湘西风景、风俗画,具有鲜明的边地少数民族地方色彩。

◆ 第二,细腻的心理刻划。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 第三,文字新奇活泼。沈从文很讲究文字之美,《边城》显示出他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独特与高超。他在湘西口语的基础上,吸收书面语、文言语之长,形成了自已独特而新鲜的语言。

Page 17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四章 30 年代新诗第一节 30 年代新诗概述

 ◆中国现代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传统,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各种流派;其后出现的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显示了诗的“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两中不同发展趋向。 30年代的新诗,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和一徐志摩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Page 17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一、殷夫及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 殷夫( 1910—1931 )◆ 作为中国诗歌会的前驱诗人,其诗歌创作显示

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 《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包括翻译诗)。

◆殷夫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参加革命前、参加革命初期、成为革命家后。

Page 17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殷夫的诗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晦涩的隐喻,用的是近乎浪漫主义的直抒方法,闪现的是思想的光芒。诗风刚健,有急骤的旋律,铿锵的、“钢铁的”语言英雄主义的调子。它不是潺缓的细流,而是壮阔大海的啸叫,澎湃于海天之际。这种以壮为魂的诗歌表明一种新的诗体风格的出现。鲁迅用诗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殷夫诗作的赞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dao),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Page 17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中国诗歌会成立于 1932 年 9 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有以下特点:◇ 首先,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 其次,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再次,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中国诗歌会诗人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把诗歌变成“群众的听觉艺术”。

Page 17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蒲风( 1911—1942 ),是中国诗歌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和代表诗人。主要诗集有《茫茫夜》、《钢铁的歌唱》、《抗战三部曲》 以 及优秀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

◆ 《六月流火》是蒲风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力作。

◆被蒲风自己称为“农村前奏曲”的长诗《茫茫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Page 17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臧克家、艾青、田间等诗人的诗作 ◆臧克家—— “泥土诗人” ◆ 1933年出版

《烙印》。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练的特色。抗战前出版《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了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爆发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歌颂抗战事迹的诗篇,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等诗集。这些诗作都洋溢这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诗风也向“博大雄健”发展。抗战胜利后,出版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行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

Page 17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烙印》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抒写了一种对生活严肃、执著、坚忍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如《生活》。

◇ 其二,反映农村凋敝残败的景象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境遇。如《难民》、《老马》等。

◆ 《罪恶的黑手》是诗人的第二本诗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诗风开始变化,由过去那种细腻写实的苦吟风格转入博大、雄健。

Page 18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臧克家的诗具有严谨含蓄、精练质朴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没有唯美派的那种华贵气息,也没有一般左翼诗人的标语口号式的倾向,讲究构思的严谨和字句的锤炼,讲究意境的含蓄凝重和比喻的新奇传神,形式上受到了“新月派”,特别是闻一多《死水》的影响,内容充实、深刻,含蓄深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Page 18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艾青 ◆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写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抒发了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挚同情。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出版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等诗集和长诗《向太阳》、《火把》。 1941 年到延安,写了《毛泽东》、《给太阳》、《野火》等赞美新时代的作品。

◆ 对旧世界的叛逆与诅咒和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是艾青早期诗作的两个突出主题。

Page 18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田间——时代的鼓手◆1934年加入“左联”。 1935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未明集》。其后又出版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等诗集。 1938 年到延安,致力于街头诗运动。 1946年发表的反映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求解放的著名叙事长诗《赶车传》,是其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

◆田间早期的诗歌,往往以敏锐的直觉和简短跃动的诗行来展现狂风暴雨的时代风貌。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风暴中成长起来的田间,写了许多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诗作,如《走向中国田野的歌》等,这些早期诗作,已初步形成田间独特的风格,即“飞迸的热情,新鲜的感觉,奔放的想象”(茅盾)这一风格和特色。

Page 18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 20

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现代派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 第二、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 ◇ 第三、诗艺的突破与创新。

Page 18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戴望舒( 1905—1950 )——“雨巷诗人”

◆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 1929 )、《望舒草》( 1933)、《望舒诗稿》( 1937 )、《灾难的岁月》( 1948 )等。

◆ 代表作《雨巷》。戴望舒因其诗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Page 18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汉园集》, 1936 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 的合集, 内收何其芳的 《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

Page 18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五章 30 年代戏剧第一节 30 年代戏剧概述

一、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 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洪深、欧阳予倩、田汉、

◆如果说“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与“国防戏剧”都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发动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 1932—1936年间,熊佛西主持下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又称“戏剧大众化实验”),就有着更为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

Page 18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熊佛西“农民戏剧”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

◇ 其次是培养农民演员,以后又发展为“农民自己演剧给自己看”。

◇ 其三是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

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Page 18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曹禺与《雷雨》、《日出》、《原野》

一、生平与创作 二、《雷雨》 ◇ 曹禺的处女作《雷雨》, 1934 年发表在

《文学季刊》。 ◇ 《雷雨》(四幕)以 1925 年前后的中国社会

为背景,在一天时间内,通过两个场景(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住房),展现了周家和鲁家两个家庭和它们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写出了一个发生在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悲剧。

Page 18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人物 ◇蘩漪是《雷雨》中最令人难以把握但又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

◇周朴园是剧中着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 艺术 ◇ 《雷雨》中的戏剧语言也很传神,许多人物语言并不多,往往一两句话就把人物的复杂情感与性格和盘托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Page 19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雷雨》是一出悲剧,它的震撼人心的悲剧强度和力度,在中国现代戏剧中是罕见的,这与作者对话剧艺术精髓的领悟和技巧的把握密不可分。选择某种富于生发性的时刻,截取生活中的若干横断面,从而造成集中而又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在题材处理上的重要特点,也是话剧与传统戏曲有所差别的地方。

◇ 《雷雨》善于运用戏剧特有的艺术技巧,不但读剧本使人惊心动魄,在舞台上演起来,更是使人如醉如痴。

三、《日出》、《原野》、《北京人》

Page 19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六章 30 年代散文第一节 鲁迅的杂文

一、鲁迅杂文的历史分期 ◆ 第一、鲁迅杂文的形成期 从 1918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到 1

925 年“女师大风潮”发生期间所写的杂文可以归入这一时期,它们大都收入《热风》、《坟》两个杂文集中。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坟》中的杂文更接近“论”,以细蜜的逻辑层层推进,说理充分,《热风》中的杂文更接近“感”,热情充沛,直抒胸臆,情感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Page 19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鲁迅杂文的发展期 包括 1925 年“女师大风潮”发生后到 1927

年之前所创作的杂文,它们多数收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两个杂文集中。这一时期鲁迅杂文的显著特征是,除了继续写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杂文外,更多的杂文是围绕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写成的,更加深入,也更加丰富多采,鲁迅的思想个性和艺术个性得到了更明确的表现。在艺术上,开始出现了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叭儿狗”,形式较形成期也更加多样化。

Page 19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鲁迅杂文的成熟期 1927 年以后的杂文。这一时期的主要杂文集有《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 、 《三闲集》 、 《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1927 年以后,鲁迅自觉地以杂文写作为主,取材极其广泛,但下列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和思想斗争是这一时期杂文的主要骨骼。

Page 19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对国民党政治和文化专制的揭露和抨击◇ 革命文学论争中对创造社、太阳社部分激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批评

◇ 对“新月社”的批判◇ 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揭露和批判◇ 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批判◇ 对“论语派”的批判◇“ 两个口号”论争中对某些左翼领导人

的批评◇ 对各种文坛小丑的讽刺和揭露

Page 19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鲁迅杂文的美学观 鲁迅的杂文创作,前后将近二十年,经历了一

个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直至登上杂文艺术高峰的过程。在前期,鲁迅论述杂文,着重于它的战斗作用,关于杂文的美学要求,由于他还没形成系统、完整的杂文美学观,因而这一时期鲁迅关于杂文的美学要求方面的论述就比较少,这不多的论述也还是通过对当时杂文作家及其杂文作品的评论表现出来的。鲁迅在他杂文创作的后期。一方面继续强调杂文的战斗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杂文写作实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杂文美学观。

Page 19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注重形象描绘◆ 注重讽刺的真实性◆ 注重杂文的情感特征◆ 注重“博采口语”,同时吸取古人语言

和外国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使文章增添活气”

◆ 注重表现样式的多样化

Page 19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30 年代小品散文

一、幽默闲适小品◆30年代前期文坛上的幽默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推动这一风气的是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

二、抒情散文和游记◆抒情散文——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蠡等

◆30年代的纪游散文——朱自清、冰心、吴组缃、艾芜、李健吾、钟敬文

Page 19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30 年代报告文学

◆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导和纪实散文中衍化而来的,是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产物。“五四”时期报刊上的某些通讯、旅行记和叙事性散文,已具有报告文学的一些特性。但是,正式倡导报告文学,有意识地写作这类作品,是从 30年代开始的,并与“左联”的首倡密切相关。

Page 19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后,许多进步作家到前线去, 写了不少通讯报告,阿英以“南强编辑部”的名义选编出版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1932 年 4月由南强书局出版),这是我国现代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选集。

◆1936年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丰收年。主要收获有《中国的一日》和一批记者、作家的通讯集和报告文学名篇。

Page 20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当时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的问世,标志着报告文学结束了依附于新闻报导和旅行通讯的历史,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创作,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 《包身工》发表于 1936年 6月,“可称在 中 国 的 报告文 学 上 开创了 新 的记录”。其开创新记录的历史贡献,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age 20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第一,《包身工》突破了新闻记事的写法,采用典型化手段,对丰富的素材进行了精心地筛选、提炼和综合,高度集中地写出了“包身工”的生活真相

◆ 第二,《包身工》改变了就事论事的写法,对素材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深刻地揭示了素材的重要认识价值和战斗意义。

◆ 第三,《包身工》是精心创造 之作,使报告文学化了。首先,作品运用了文学的组织手段和结构方法,使零乱的材料有序化、条理化。其次,调动多种手段,增强文学性。

Page 20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发表于 1936年 9 月。作者宋之的新创了一种报告形式:把自己的亲身见闻和报刊新闻集纳起来,相互映照,突破了时空限制,展现了宽广的生活面。

Page 20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七章 40 年代文学思潮

一、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面貌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

发生紧密的联系。这一时期全国划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及上海“孤岛”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其文学也相应地被称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这几个区域的文学有其同属于“ 40年代文学”的共性的方面,但由于受不同区域社会制度与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各个区域的文学面貌也有所不同。

Page 20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国统区的抗战文艺 ◇抗战初期,国统区作家能够迅速地重

新认识现实,重新调整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把握住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使文学服务于抗战,弘扬人们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在注目于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表现的同时,忽略或冷淡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另一主题——反封建的要求和民族意识的张扬,以及放弃了文学创作个性和文学形态多样化的提倡。

Page 20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938 年 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国统区抗战文艺转入艰苦的后期发展阶段。长篇小说和戏剧(特别是历史剧)取得了突出成就。

◆ 首先,文学创作出现了竞写暴露国统区黑暗现实,讽刺和鞭挞投降反共逆流及种种丑行作品的热潮。《华威先生》、《腐蚀》、《在其香居茶馆里》、、话剧《雾重庆》、巴金的《第四病室》是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Page 20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其次,关于知识分子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困惑和探索,是抗战深入发展后文学的又一重要主题和题材。夏衍的剧作《法西斯细菌》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地儿女们》和艾青的长诗《火把》,也是其中颇有影响的力作。

Page 20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再次,运用不同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生活侧面,挖掘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审视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意识的总趋势,是国统区后期抗战文学的又一重要主题。郭沫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阳翰笙的《天国春秋》,萧红的《呼兰河传》,沙汀写于这一时期以川西农村为题材的小说,艾青的部分诗歌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Page 20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施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 30年代苏区文学、左翼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同国统区的进步文学并行互补,与国际反法西斯文学,尤其是苏联的卫国战争文学同步。

Page 20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抗日民主根据地前期的抗战文艺运动是异常活跃的,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 首先,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上,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其次,在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再次,抗日民主根据地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在继承和发扬苏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普及,群众性的文艺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农村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也有了更大规模的开展,戏剧和歌谣的收获最大。

Page 21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抗日民主根据地前期的抗战文艺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和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提倡,而且开始被大多数作家、诗人运用于创作实践。描写和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新的生活、新的心态,是许多文学作品关注的题材和主题。

Page 21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孤岛”文艺运动 上海“孤岛”文艺运动,其时限为 1937

年 11 月 12日上海沦陷,到 1941 年 12月 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是四年零一个月。地域是原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这两个外国租界犹如江洋中的一块孤岛,就是在这片孤岛上,掀起了有声有色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抗战文学运动。

Page 21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孤岛”的形势特殊,条件特殊,所以,“孤岛”的文学运动自有其特殊性。它战斗性强,因“孤岛”邻近日、伪统治中心南京,揭露敌人阴谋及时,抨击敌人有力。“孤岛”信息来源广,传播快,不仅能迅速汇集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信息,而且能很快得到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和反法西斯文学的大量信息。“孤岛”也不受国民党的文艺控制,能更自由地开展抗战文艺运动,印刷和传播抗日民主根据地反映新生活、新面貌的文艺书刊。

Page 21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孤岛”文学运动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出版方面。◇ 其次,“孤岛”的戏剧运动对中国的话剧职业化地位的确立,对整个抗战戏剧运动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再次,坚守在“孤岛”的进步和爱国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思想斗争和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Page 21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文学思潮与论争 ◇40年代由于战争带来历史的大变动、

大转折,文艺思潮也随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文学论争比以往更为频繁和激烈。重要的论争有: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问题的

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Page 21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八章 40 年代小说第一节 40 年代小说概述

◇ 40年代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的小说,从内容和主题的取向上看,有以下几种类型:

◆抗战题材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战地实感,留下了时代的剪影。丘东平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长夜》是代表作品。此外,陈瘦竹的《春雷》,萧乾的《刘粹刚之死》,碧野的《乌兰不浪的夜祭》,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也是抗战小说的名篇。

Page 21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上承 30年代左翼作家传统,直面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时代,以分析的眼光深入反映社会现实,剖析各式人等的性格心理,标志着作家对现实认识的深化。张天翼的《速写三篇》,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勘察加小景》、《淘金记》、《还乡记》,艾芜的《山野》、《石青嫂子》,吴组湘的《山洪》,以及茅盾的《腐蚀》,萧红的《马伯乐》,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Page 21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是作家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的结晶,它把抗战初期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沈从文的《长河》,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最有代表性。

Page 21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苏青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及女作家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蚌》、《鱼》、《蟹》等。

Page 21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沙 汀

◆ 沙汀( 1904——1992 )是抗战时期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之一。 30年代,在“左联”的旗帜下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具有独特风格与广泛影响的小说家。他是鲁迅之后,赵树理之前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现实方面富有特色的作家之一。

Page 22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集《航线》、《土饼》 、 《苦难》 、 《播种者 》 、《兽道》、《呼嚎》、《堪察加小景》、《医生》、《过渡》、《祖父的故事》;中篇小说《闯关》、《青枫坡》;长篇幅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散文集《记贺龙》、《敌后琐记》等。

Page 22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沙汀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评论家杨晦称他为“农民诗人”。他那沉郁,凝重、含蓄的“川味”小说,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民族化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他的作品大都是取材于川北农村小镇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兵痞流氓,保长县长的丑行劣迹,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灾难,抓壮丁所引起的天怨人怒,在沙汀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四川农村的黑暗现实,保军制、兵役制的内幕,别人都没有写过,沙汀的小说在题材上开避了一个新领域,也由此确定了他的风格。

Page 22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沙汀的小说最富喜剧色彩,讽刺泼辣、尖锐 ◆沙汀的小说结构严谨,善于用白描手法 ◆沙汀的小说还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在其香居茶馆里》是沙汀的代表作 ◆ 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上以小见大 ◆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邢么吵吵、方治国这两个喜

剧人物 ◆ 在结构上,作品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明暗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来展开情节

◆ 在环境的选取上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Page 22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钱钟书与《围城》

◆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

◆ 《围城》被誉为是一部新《儒林外史》 ◆ 在《围城》所写的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中,方鸿渐占据最重的位置。理解方鸿渐就是理解《围城》的关键所在。

◆ 《围城》充满哲学意蕴 ◆ 《围城》被国内外评论界认为是一部“学者型的小说”

Page 22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四节 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自私、卑陋与扭曲,揭示了芸芸众生的孤独漂浮感、命运的困顿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

Page 22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直面人性的卑陋与扭曲。张爱玲习惯于从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来发掘人性的本质,因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必然的关系,能充分地展示人性的残酷、自私。尤为深刻的是,张爱玲敏锐地将笔触深入到时代的社会文化结构的最深处,不仅描绘出在男权文化传统中女性命运的凄怆、悲凉,而且揭示出男权社会对男性自身的腐蚀与戕害。

Page 22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揭示人生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张爱玲终其一生都是封闭、孤独的。虽出生于名门望族,但从小就过着孤寂而凄凉的生活;曾在上海名噪一时,却又遭遇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晚年独居海外,杜门谢客直至在故乡的中秋月明之夜客死他乡。孤独与寂寞成为她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笼罩着孤寂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孤独的阴影里。

Page 22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她的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中上层社会里的老爷、太太、阔少、小姐之类,主要角色多是这样或那样的先天不足,有这样或那样的难言之隐,不满于受摆布,又无力挣脱或不想挣脱的中上层人家的儿女。他们是沦陷区特定时代和环境的畸形儿。这些“传奇”题材,大多取自男女之间的恋情和两性关系,但不是艳情、哀情和色情故事。作者着力写的是怨情,即不健全、不完满、不正常、不幸的婚姻和恋爱。这种构成系列的一对对怨偶、一家家不和谐的婚姻,恰恰是那个倾斜了的时代、颠倒了的社会的怪胎和写照。作者在小说中隐藏得很深,“用的是参差对照的写法”,但读者会从那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的情节演进中,体察出深层的内蕴。

Page 22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张爱玲有比较深厚的中外文学修养,她的小说有鲜明的特色。她既在作品结构和人物描写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首尾呼应和“传神”、“写意”的表现手法,又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重象征和暗示,重意向和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段。象征和暗示的描写手法,使其创作的重要手段,在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声音、色彩的渲染上,都能运用自如。张爱玲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将中西小说心理刻画的长处熔于一炉,人物具有立体感,内心世界异常丰富。张爱玲的小说语言优美、流畅,有书卷气息和典雅的韵味。但她毕竟生活视野比较狭窄,一些作品题材单一,人物缺少心理进展。

Page 22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十九章 40 年代新诗第一节 40 年代新诗概述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新诗发生了戏剧性

的变化,各诗歌流派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一起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风靡诗坛,成为不同流派诗人的共同追求。

Page 23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泥土》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方然、牛汉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大都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中的诗集中。 1981 年又编辑出版了《白色花》,收集七月诗派的二十位诗人的作品(包括 1980年以前的诗作)。

Page 23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冯至等校园诗人及其他诗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出现了相对宁静的校园里对精神的坚守,在这样的特殊氛围中,培育出了一批战乱中的校园诗人,并以特殊的风貌,给这一时期的诗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对以后的新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0年代的校园诗人以逼视(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的矛盾(分裂)为主要追求和特点,而且他们将这种现实与灵魂的逼视上升为既保留个体的独特性,又是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又通过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将其转化为审美的形态。

Page 23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最早实现这样的新时代的校园诗歌理想,并且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是教师辈的老诗人冯至。

◆如果说战争在七月派诗人那里,唤起的是关于一个民族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骄傲地活着”与“不屈地死去”的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冯至那里却转化为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如果前者“叙写政治感”,即阶级感与民族感,“是属于公众的诗”,那么,冯至则是“吐露内心感”,“是属于个人的诗”。同样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与自然中发现内在的哲理,在冯至这里,真正成为刻骨铭心的是生命体验,并自觉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

Page 23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冯至对他的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的艺术探索的触角则伸得更远。在校期间,学生中的诗人主要集中在冬青社、文聚社、新诗社等文学社团中。以后,校园诗人中有的又走向社会,直接参加了战争,正是战争中的生存体验,促使这些年轻诗人的思维、心理与审美,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抗战结束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到了北平、天津,继续发表诗作与诗论。到 1948 年,南方的杭约赫(曹辛之)、唐祈、陈敬容等与穆旦等诗人联合起来,提倡新诗现代化,形成了“中国新诗派”,也即“九叶诗派”。

Page 23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 在 40年代的敌后根据地,由于“文艺

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得到了根据地政权的支持,“诗的歌谣化”发展到了极致。“诗的歌谣化”决定了这一时期敌后根据地(与 40年代后期的解放区)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与特点。主要表现在

Page 23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和新歌谣一样,“歌颂”成为新诗的主要内容与体式。

◆抒发个人感情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由此导致诗人主体的消失,诗人成为大众(阶级)的代言人,和民谣一样,表现群体的思想感情。

◆ 同时导致“抒情的放逐”,趋向于群众斗争与劳动生活的如实描写与具体叙述。

◆追求语言的朴实、易懂,大量采用口语、土语入诗,以普通不识字的工农兵能听懂为新诗通俗化的标准。

◆尽量吸收、借用民谣的形象原形、体式、表现手法、韵律与语言,追求自然、自由而又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

Page 23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堪称这一时期歌谣体新诗创作代表作的,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除此之外,这一时期传诵一时的长篇叙事诗还 有张志民 的 《王九诉苦》 、 《死不着》和阮章竟的《漳河水》等。

Page 23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艾 青

◆抗日战争时期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不仅产量多,而且质量高。艾青在这一时期的诗作,标志着抗战诗歌的最高水平。

◆抒发强烈的爱国情绪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艾青本时期诗作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即使是在前面提到的那些描述苦难现实、流露出深深的忧郁和悲哀的诗篇里,也常常激荡着爱国主义的潜流。

◆艾青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

Page 23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艾青的诗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丰满生动的形象是艾青诗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他的诗歌形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白描的写实形象;二是虚拟的象征形象;三是融写实与虚拟为一体,将白描与象征两种手法结合起来,虚实相间,创造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形象。

◇艾青的诗作特别注重意象的营造。 ◇艾青诗作在诗歌形式上大都采用自由体,但

着意追求一种内在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Page 23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九 叶 诗 派

◆九叶诗派 是在 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

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这个诗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直到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 40年代的国统区,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手法,继承“五四”新诗的艺术传统,抒写中国社会现实,审视自我生命,创造了新诗的优秀成果。

Page 24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中国新诗》第一辑中的《我们呼唤——代序》,可以看作是九叶诗派最诚挚的宣言:“我们必须有所挣扎有所突破,有所牺牲,也有所完成。……我们必须以血肉似的感情抒说我们的思想的探索。我们应该把握整个时代的声音在心里化为一片严肃。”对时代和历史的使命感,对黑暗现实的进击意识,对自身灵魂的严肃审视,以及对艺术个性的执着追求,是“ 九叶诗派”共通的态度。然而,由于自身的才情和学养有别,他们各自的诗学追求也不尽相同,有着形态各异的审美取向。穆旦是他们中诗歌成就最高又最具现代主义色彩的一位。

Page 24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穆旦是一位真正“抹去了‘诗’和‘生命’的界限”(郑敏语)的“殉道者”。他永远在时代与自我的平衡选择中艰难跋涉,他不仅集中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着力描写矛盾重重的内心冲突。

◆描写时代与自我的矛盾冲突及平衡选择是贯穿于穆旦全部诗作的一个母题。

◆穆旦的心理深层积淀着的是民族的、本土的集体无意识,带有厚重的民族血性和汗味,这无疑决定了穆旦诗歌天然的现实主义内核。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清新隽永的诗风。◆沉重之余,也不乏幽默和讽刺。

Page 24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十章 40 年代戏剧 第一节 40 年代戏剧概述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1 、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的特色的是它的演出形

式。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队有许多创造,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等。

◇2 、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Page 24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赤叶河》(阮章竟)、《刘胡兰》(魏风等)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 第一,是大型的剧,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

◆ 第二,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Page 24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第三,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手法,使音乐的结构更加有组织、有发展,符合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因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 第四,表演上,《白毛女》成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和念白的韵律,同时,又适当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更接近生活。

◆ 《白毛女》的创作演出,表现了“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形式”,它为新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五四”以来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为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提供了范本。

Page 24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3 、 40 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三股潮流: ◇ 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 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堪称代表作 ◇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陈白尘是这一创作潮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作家。

Page 24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郭沫若作为 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历史剧作家

◆ 《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湘累》

◆ 最早创作的历史剧:《三个判逆的女性》 《卓文君》、《王昭君》( 1923年)和《聂 》( 1925 )。这三部独幕剧,贯穿着反抗封建礼教、反抗专制暴力、反抗侵凌和强权的判逆精神。

Page 24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 20世纪中国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Page 24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 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中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屈原》以一天之内(由清晨到夜半以后)屈原精神世界的大起大落,来概括他一生的理想追求及其悲剧结局。

◆侍女婵娟,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她是作者以屈原辞赋所一再泳赞的“秋兰”、“香草”的形象为美学基础创造出来的。她是《屈原》中的“诗的魂”,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Page 24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屈原》是郭沫若浪漫主义精神继“五四”之后,在 40年代的又一次爆发。屈原的形象,跟作者自我在精神与感情上已经同化为一体。而作为剧中人的屈原的形象也同时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有利于集中而鲜明地突出对善的歌颂,对恶的憎恨、对光明的礼赞、对黑暗的愤懑的感情色彩,郭沫若有意将人物性格单纯化。就《屈原》政治斗争的主要人物而言,屈原、婵娟、钓者等人所体现的善,是绝对的善;南后、张仪、靳尚等人所体现恶,是绝对的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边际性,被有意识地抹去。郭沫若的其他历史剧,也都鲜明地表现着这种性格纯化的美学追求。

Page 25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三节 夏 衍

◆ 在夏衍的抗战剧作中,最能代表他的风格 和 成 就 是 《 一 年 间 》 、 《心防》 、《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四部剧作。

◆ 《法西斯细菌》是夏衍这一时期的一部最重要的剧作,它借主人公俞实夫的经历,说明了“法西斯与科学不两立”的主题思想。

Page 25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法西期细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剧作从“九一八”前夕一直写到 1942 年春的抗战转折关头,囊括了 10年的时代风去变幻。场景变化由东京而上海、而香港、而桂林、而贵阳,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作者以主人公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这些纷繁的、具有强烈时代色彩的生活画面,虽然时间跨度大、空间位移多,但剧作结构却紧凑而不松散,连贯而不拖沓。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注重人物内心变化的社会根源,人物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都写得深刻、传神。

Page 25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夏衍在抗战期间的剧作主要是围绕着民族解放的主题而进行创作的。在艺术上,他保持了《上海屋檐下》所开辟的透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揭示时代本质的创作风格,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他所熟悉的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着重表现他们的抗战洪流冲击下,跳出个人小天地而投身抗战的转变过程。他善于把个人或家庭的悲剧提到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高度,并且以充沛的爱国热情观照生活,给人以希望和鼓舞。

Page 25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1942 年 5 月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开

展了文艺整风运动。 ◆1942 年 5 月 2日(《引言》), 5 月 23日

(《结论》)毛泽东两次发表讲话《讲话》(全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解决我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存在的许多问题的重要文献,它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联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实际状况,着重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文艺史乃至思想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Page 25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一、《讲话》的基本内容◆ 《讲话》给以最大注意,并首先加以阐释的 是 文艺“ 为群众” 及 “如何为群众”这个根本问题。

◆结合文艺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从作家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源泉两方面科学地解决了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关键问题。

 ◆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党的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

Page 255: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二、解放区文艺的新成就 ◆ 新的主题和题材出现。 ◆ 新的人物形象出现。 ◆ 新的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出现,形成了新

的审美品格。

Page 256: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第一节 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具有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小说作家之一。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小二黑结婚》等短篇小说

Page 257: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 ◆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青年男女追

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根据地农民中新一代在斗争中的成长,歌颂了农民对封建恶霸势力斗争的胜利,同时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包办婚姻的愚味和可笑。

Page 258: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小说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的传统,在情节发展中,在矛盾斗争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小二黑和小芹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两条矛盾线索来展现的。一条是与金旺、兴旺兄弟为代表的封建恶霸势力的斗争。另一条是与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的斗争。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错进行,前一条矛盾线索为副线,后一条矛盾线索为主线。

Page 259: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 《小二黑结婚》的成功首先是具有民族化的艺术特色。郭沫若说赵树理“脱尽‘五四’以来欧化的新文学的臭味”,“创造了新的通俗文体”。周扬也赞誉他的作品“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

◆ 在塑造人物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其目的是让农民看得懂,看得习惯。

◆ 在情节结构安排方面,作品尽量适应农民的欣赏习惯,情节连贯,曲折生动,小说是一个首尾一气相联的大故事,而这个大故事又包括了许多小故事,整体彼此呼应、互相勾连。

◆ 语言方面成功地运用了人民群众口头用语,准确鲜明,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烈。

Page 26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三、《李有才板话》等中长篇小说◆ 《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的代表作之一 ◆老杨同志是《李有才板话》中塑造得十

分出色的一个干部形象 ◆李有才是作品中写得十分动人的一个重

要性人物 ◆老村长阎恒元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地主形象

Page 26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夹以简洁明朗的快板。这种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风趣横溢地吸引了读者,同时深化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事件的意义。在人物塑造上,与《小二黑结婚》比较起来,不仅有名有姓的人物增多,而且剖析人物的手法也多种多样。使他们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且写得合情合理,很有分寸,其中有些细节描写,尤其真实生动。赵树理一般不大喜欢描写人物的外貌,但如果需要,也写得非常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烦琐累赘。

Page 262: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第二节 孙犁的小说

 ◆在解放区短篇小说园地中,孙犁是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与赵树理以现实主义精神着重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不同,孙犁的小说着重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Page 263: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孙犁的小说不是以情节取胜,其小说中常常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或用一种思想,一组细节串通起来。他的小说常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在描写上常用情景交融的诗的手法。他执著地追求语言的艺术美。他的语言,从生活出发,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把语言的通俗和优美、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却又状物传神,形成了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一如他的故乡白洋淀的荷花与少女。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并以他为首,后来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派。

Page 264: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1917 —— 1949 )

◆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写于延安,发表 1945 年 5 月 15日《解放日报》副刊。这篇小说标志着孙犁短篇创作的成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几个鲜明的特点。

◆通过日常生活画面显示时代风貌。 ◆善于凭藉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 ◆写实和抒情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