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汉 语

127
古 古 古 古

Upload: brynn-franklin

Post on 31-Dec-2015

1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古 代 汉 语. 教 学 大 纲. 一、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并阐释古代的不同于现代的语言现象,掌握其语言规律,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为胜任中学语文,特别是其中的古代作品的教学工作而打好基础,为发掘整理和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准备素质条件。. 二、教学要求. 古代汉语课程总的教学要求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书注解、标点和今译的相关知识并在这些方面具备相当的实践技能,知晓专门工具书的使用以及古代典章制度、地理、历法等方面的常识。. 三、教学安排.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古  代  汉  语

古 代 汉 语

教 学 大 纲

Page 2: 古  代  汉  语

一、教学目的 •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揭示

并阐释古代的不同于现代的语言现象,掌握其语言规律,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为胜任中学语文,特别是其中的古代作品的教学工作而打好基础,为发掘整理和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准备素质条件。

Page 3: 古  代  汉  语

二、教学要求 • 古代汉语课程总的教学要求在于: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书注解、标点和今译的相关知识并在这些方面具备相当的实践技能,知晓专门工具书的使用以及古代典章制度、地理、历法等方面的常识。

Page 4: 古  代  汉  语

三、教学安排

•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安排在第四、第五两个学期进行。

Page 5: 古  代  汉  语

四、教学方法

•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余自修为辅的方针;课堂教学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方法;课余自修包括让学生完成一定次数、一定容量的旨在复习和巩固课堂讲授或讨论的内容的练习。

Page 6: 古  代  汉  语

五、 教 材

• 古代汉语课程选用作为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推荐教材的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作为教材。

Page 7: 古  代  汉  语

六、 考 试

• 古代汉语课程在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Page 8: 古  代  汉  语

七、与本课程配套开设的选修课程

• 《汉字学》 • 《音韵学》 • 《训诂学》 • 《汉语史》 • 《中国古代文献学》 • 《汉语声律学》• 《语言学名著选读》• 《诗词曲联讲习》• 《文言白文选读》

Page 9: 古  代  汉  语

八、教学内容

• 见 附 录 。

Page 10: 古  代  汉  语

九、关于修订本大纲的几点说明 • 1 、本大纲的修订遵循深浅适中,密切联系

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2 、本大纲对于“教学内容”的修订方针是

把教材中的有关“通论”作为主线,选取部分“文选”以为配合。每一部分的“通论”比较详明地列出其纲目与要点,“文选”则简要地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列出其知识点。

• 3 、 本大纲开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Page 11: 古  代  汉  语

十、修订人员

• 本大纲由张其昀作为主要修订者。

Page 12: 古  代  汉  语

附录:

古代汉语课程 教 学 内 容

Page 13: 古  代  汉  语

第一部分 绪论、文字及文选( 12 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有二:一是明了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其学习方法。二是初步掌握汉字的结构方式及其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对一些字理较为浅显的常用汉字正确地进行结构分析。

Page 14: 古  代  汉  语

内 容

• (一)绪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

Page 15: 古  代  汉  语

绪 论

• 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 古代汉语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文言。

Page 16: 古  代  汉  语

•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掌握的是古代汉语必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特别是词汇知识。

• 掌握文言词汇,主要靠阅读典范作品。

Page 17: 古  代  汉  语

《精卫填海》 • [ 字词 ]

是:指示代词,这(只鸟)。 湮( yīn ):填塞。

Page 18: 古  代  汉  语

《夸父逐日》 • [ 字词 ]

逐走:竞走,赛跑。• [ 语法 ]

道渴而死:“道”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

Page 19: 古  代  汉  语

《女娲补天》 • [ 字词 ]

九州:泛指大地。 济:拯救。 淫水:洪水。淫,过度。

Page 20: 古  代  汉  语

《蝜蝂传》 • [ 字词 ]

辄( zhè ):副词,总是。 困剧:劳累非常。 或:无定代词,有的。 货:钱财。 病:疲困。

Page 21: 古  代  汉  语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上)

1 、“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 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

Page 22: 古  代  汉  语

• 象形,是一种描绘事物形象的造字方法。• 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

方法。• 会意,是一种会合两个或几个形体以表示

一个新意义的造字方法。• 形声,是一种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和表

示读音类别的声符结合进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Page 23: 古  代  汉  语

2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六种:①左形右声,如:江棋诂超;②左声右形,如:攻期胡邵;③上形下声,如:空箕罟苕;④上声下形,如:汞基辜照;⑤内形外声,如:辨哀闻闽;⑥内声外形,如:阁囿固衷。

Page 24: 古  代  汉  语

•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部首标志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Page 25: 古  代  汉  语

(三)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下)

• 1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主要经过了以下几

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的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结构,一是笔势。

Page 26: 古  代  汉  语

2 、异体字和繁简字

•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其字皆为常见字。第二类,其字有的常见,有的罕见。

Page 27: 古  代  汉  语

•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其字皆为常见字。第二类,其字有的常见,有的罕见。

Page 28: 古  代  汉  语

•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岐主要有五种情况: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别。如:嶽 /岳,淚 /泪 ②形声字意符不同。如:詠 /咏,睹 /覩 ③形声字声符之不同。如:煙 /烟,蚓 /螾 ④形声字意符声符皆不同。如:粳 /秔,村 /邨 ⑤形声字各成分位置之不同。如:够 /夠,和 /咊

Page 29: 古  代  汉  语

繁体和简体也是一种异体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

• 汉字简化主要采取五种方式:• ①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字。如:乱、体、

对、杰。• ②采用新造简体字。如:队、击、币、进。• ③采用古字和简笔异体字或通用字。如:云、礼、无、个

• ④采用同音字代替。如:丑(醜)、里(裏)• ⑤采用草书楷化。如:书、伟、为、乐

Page 30: 古  代  汉  语

《巫山、巫峡 》• [ 字词 ]

陨:从高处下落。 抗:与之等。 并、概:平列。 封:埋葬。 乘奔御风:乘奔马,驾长风。 良:副词,的确。 • [ 语法 ]

道渴而死:“道”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 [ 修辞 ]

素湍绿潭,迴清倒影:运用并提辞格。

Page 31: 古  代  汉  语

思考题 • 1 、什么是汉字“六书”?• 2 、“隶变”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Page 32: 古  代  汉  语

第二部分 词义及文选( 15 学时) • 这一部分教学目的是:明了古今词

义差异的主要方面,知晓由本义产生出引申义的主要方式。要求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常用词古今词义的主要差别;能够识别一些常用义项究竟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或者是假借义。

Page 33: 古  代  汉  语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 1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①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如:马、山、日、人、笑、死、重、大、黄、紫 。 ②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绸,古义为“缠绕”。该,古义为“完备” 。 ③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Page 34: 古  代  汉  语

2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范围 和词义感情色彩上。 • 从古义到今义,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 ①词义范围扩大。如:菜 、睡。 ②词义范围缩小。如:宫 、瓦。 ③词义范围转移。如:暂 、汤。 古今词义情感色彩上的差异主要有: ①古为褒义,今为贬义。如:复辟、爪牙。 ②古为贬义,今为褒义。如:锻炼。 ③古无所谓褒贬,后变为贬义。如:谤。

Page 35: 古  代  汉  语

(二)《王子坊》 • [ 字词 ] 晏清:本指日出无云,引申指天下太平。缥囊:盛书的口袋,指书。 殷阜:富庶。多:甚,很。称( chèn )力:按自己的力量。 过任:超过自己的负担能力。• [ 语法 ] 亦不是过:“是”是代词宾语前置。• [ 修辞 ]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互文。

Page 36: 古  代  汉  语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上) • 从分析字形入手探求本义。• 通过形声字意符推求本义。• 探求本义,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

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

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展转为他训”。

Page 37: 古  代  汉  语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下) •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

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在考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还

要注意语音、字体的变化。• 通过 15 个具体词例来解析词义的引申。

Page 38: 古  代  汉  语

(五)《庐山草堂记》 • [ 字词 ]

丰杀( shài ):即大小。 睨 (nì) :斜视。 颓然嗒 (tà)然:心境空墟,物我两志貌。 仅 (jìn) :副词,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昏晓:早晓。 覼 (luó)缕:原委本未。 箦 (zé) :竹席。 矧 (shěn) :连词,何况。 迨 (dài) :等到。 蹇剥:命运不顺当。 遑 (huáng) :闲暇。 岁秩:做官的任期。

Page 39: 古  代  汉  语

[ 语法 ] 半平地,倍平台:皆为“动词+补语”结构。脉分线悬:“脉”和“线”都是名词作状语,表

示比喻。

[ 其他知识 ] 自辰及酉:古人以十二地支记时。辰时指上午

七时至九时,酉时指下午五时至七时。

Page 40: 古  代  汉  语

思 考 题 • 1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试举例说明。• 2 、由本义产生出引申义最主要的方式

有哪些?• 3 、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何在?

Page 41: 古  代  汉  语

第三部分 语法及文选( 21 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掌握词类活用的

知识;知晓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词序;具备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代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的用法;了解古代汉语的词头、词尾及其用法。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分析词类活用现象;能够分析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特别是能够正确解读中含复指代词“是”、“之”的特殊句式;能够解释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Page 42: 古  代  汉  语

(一)《郑伯克段》,词类活用(上) 《郑伯克段》• [ 字词 ] 亟 (qì) :屡次。 雉:单位词。古代城 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毙:仆倒,倒下去。 鄙:边邑。 贰:两属,臣属于二主。 完聚:修城聚众。 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语 (yù) :告诉。

Page 43: 古  代  汉  语

• [ 语法 ] 惊姜氏:“惊”用作使动。 谓之京城大叔:动词带双宾语结构。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何厌之有:前置宾语而以代词“之”字复指。为之所:又一种动词带双宾语结构。若之何:“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请:副词,含“请您允许我……”之义。 以遗之: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Page 44: 古  代  汉  语

(一)词类活用(上) •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递系结构的内

容。 ①动词的使动用方法 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作使动词的名词后面可省略宾语。

Page 45: 古  代  汉  语

(二)词类活用(下) •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

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

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Page 46: 古  代  汉  语

名词用如动词 • 除使动和意动之外,名词还可以一般性地活用为动词。这时,其词义也产生一些变化。

• 普通名词之外,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

Page 47: 古  代  汉  语

• 名词用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方位或处所。如:舜勤民而野死。②表示工具或依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③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如:子养黎民。④表示比喻。如:豕人立而啼。

Page 48: 古  代  汉  语

词类活用的条件 • 要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

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如下。

Page 49: 古  代  汉  语

①两个名词连用,如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则者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者作其宾语。

②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的动词。 ③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

”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⑤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

用为动词。 ⑥名词前面或后面与介词结构连用,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⑦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类词的性质,不是说

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是两码事。

Page 50: 古  代  汉  语

(三)《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齐桓公伐楚》• [ 字词 ] 虞:料。 涉:蹚水过河。 夹辅:辅佐。 征:巡行。次:临时驻扎。 惠:敬词。 辱:谦词。 绥:安抚。• [ 语法 ] 不虞君之涉吾地:“之”为连词,连接主谓结构之主语

与谓语,使之成为偏正结构,作动词的宾语。寡人是征 / 不谷是为:两个“是”均为代词;但前“是”

本身即为前置宾语,后“是”则用以标志宾语前置。•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是介词,其宾语

“方城(山)”与“汉水”前置。

Page 51: 古  代  汉  语

《鞌之战》

[ 字词 ] 御:驾车。 右:车右,即骖乘,皆为勇力之士。吾子:对对话人的尊称。 殿:镇守。 集:成。 若之河:固定格式,怎么能。 擐( huàn ):穿。 从:追。越:坠。 属( zhǔ ):适值。 忝:谦词,辱。 劝:勉励。

[ 其他知识 ] 先秦人名和字连用,先字后名。

Page 52: 古  代  汉  语

(四)古代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最突出的是宾语

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 宾语前置的条件主要有三种。 1 、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河”、“奚”、

“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Page 53: 古  代  汉  语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句中有“不”、“未”、“毋”(无)等否定词的否

定句,其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

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且又是代词,同样要放在动词之前。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那样严格。

3 、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使用这种动词宾语前置的格式,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再加上“惟”(唯),构成“惟(惟)……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Page 54: 古  代  汉  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

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有时候,“也”字可以不用,甚至“者”、“也”都不用。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否定副词“非”。

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也有时可以承上文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Page 55: 古  代  汉  语

在先秦时代,“是”字不作判断词用。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

“ 为”字在先秦只是一般动词,还不能算是判断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即”或语气词“维”、“惟”等。“乃”、“即”用以加强肯定语气。“维”、“惟”起引出谓语的作用。

判断句的形式可用以表示比喻。 判断句的形式常用以表达叙述句的内容。

Page 56: 古  代  汉  语

(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孙膑》 •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汉语中多意念被动句。它没有任何专门

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即已形成。 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是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Page 57: 古  代  汉  语

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句式是用介词“为”( wéi )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为”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里的“被”。

“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这就形成“为”直接加在动词前面的被动句式。

战国末用“为”的被动句式又发展为“为……所……”句式。这一被动句式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书面语里。

古代汉语里还常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以表示被动。

用“见”的被动句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形成“见……于……”句式。

Page 58: 古  代  汉  语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在战国末期即已出现。“被”开始用于被动句式时,只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到汉末才出现由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句式。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被”逐渐代替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但一般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Page 59: 古  代  汉  语

《孙膑》

[ 字词 ] 既:……之后。 以:介词,介引所凭借的身份。臣:古人的自我谦称。 射:打赌。 与:对待。质:双方找人评定是非,此指比赛。 趣:通“趋”。

[ 语法 ] 客待之:“客”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信然之:两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的句式。

Page 60: 古  代  汉  语

(六)副词、代词、介词、连词

• 1 、副词 根据意义,可将副词分为六类。 ①程度副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程度副词有:“最”、

“太”、“至”、“尤”、“愈”、“略”、“颇”、“少”、“稍”等。

“ 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稍”是“逐渐”的意思。 “颇”有两种意思。一是表示程度偏高,略近“很”、“甚”;一是表示程度偏低,略近“略”。

Page 61: 古  代  汉  语

②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如“才”、“皆”、“尽”等古今变化不大,变化

较大的是 “但”、“仅”等。“但”在古代主要用作范围副词,近似于今之“只” 。 “仅”在古代既可言小(现代仍如此),又可言大。言大时读去声。

③时间副词 古代汉语时间副词比较多,除“正”、“将”、“已”、“常

”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基本相同外,也有一些意义差别较大。“曾”可用来表示情态,以加强否定语气,近乎“居然”。“再”是数量词,一般专指两次。“仍”主要用以表示“频繁”、“重复多次”的意思。

④情态副词 古代汉语的情态副词也较多。“且”有“姑且”、“尚且”的意思。

“ 固”是“固然”、“本来”的意思。“盖”常放在句首表示提问和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Page 62: 古  代  汉  语

⑤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

、“勿”、“未”、“非”、“否”。“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一般却不带宾语。“毋”、“勿”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毋”常写作“无”。“毋”的语法作用和“不”相当,“勿”的语法作用和“弗”相当。“未”字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与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的“未尝”不同。“非”所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整个谓语。“否”与表示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常用于单词句。

Page 63: 古  代  汉  语

⑥表敬副词 表敬副词可分为尊人和自谦两类。 尊人的表敬副词有“请”、“幸”、“谨”、

“敬”、“惠”、“辱”等。 自谦的表敬副词有“窃”、“忝”、“猥”等

Page 64: 古  代  汉  语

2 、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除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之外,还

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①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等。魏晋以前

,“吾”字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而”和“乃”一般只用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对不能用作宾语。

严格说来,先秦是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的,本来是指示代词的“其”和“之”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

“ 其”只用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 古人还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代词,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代词。

Page 65: 古  代  汉  语

②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

”、“彼”等。就一般说,“此”、“是”、“斯”、“兹”是近指,“彼”是远指。

“彼”用以指人时常常带有轻视的意味。 “夫”也是个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但指示性较轻。 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 “若”常用作定语,“然”、“尔”常用于作谓语。 “焉”是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既是指示代词,又同时具有语气词的性质。

Page 66: 古  代  汉  语

③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物和指处所之类。三类之间是有交叉的。

指人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孰”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但不能出现于宾语位置。

“孰与”是一种凝固形式,同“何如”的意思相近,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何”还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

Page 67: 古  代  汉  语

④无定代词“或”和“莫” 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特有的,现代汉语没有这一类代

词。 “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或事物,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只用作主语。 “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 今“没有谁”、“没有什么”。

汉以后,“莫”字逐渐成为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

Page 68: 古  代  汉  语

⑤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须放在其他词和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者”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有两种作用。一是放在动词(含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含形容词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二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和种类。“者”字还可以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含动词性词组)之前,和动词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古代汉语还常出现“所……者”格式,其作用和“所……”相同。

“所”字结构虽然指代行为的对象,但是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因此,还可以在“所”字结构之后,再加上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以形成一个编正结构。

“所”字可形成凝固格式“所以”以及“所从”、“所由”、“所与”、“所为”等。

Page 69: 古  代  汉  语

3 、介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乎)、“以”、

“为”、“由”、“自”、“从”、“向”、“在”、“用”、“被”等。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有以下几个。

①于 “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A 、表示处所和时间 B 、介绍涉及的对象 C 、表示比较 D 、表示被动

Page 70: 古  代  汉  语

②以 “ 以”的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 、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用”或“拿” B 、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C 、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D 、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 “ 以”字还可以用作连词,作用略同于“而”。 ③为 介词“为”读去声,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

语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 介词“为”还可以表示被动,读阳平。

Page 71: 古  代  汉  语

4 、连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故”、“苟”、“倘”、“令”、“第令”、“籍使”、“之”等等。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

①与 “ 与”分属介、连两个词类。 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含名词性词组)、代词

。 ②而 “ 而”的用法主要三种。 A 、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含形容词性词组)、动词

(含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 而”字的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 而”字连接作用可以是顺接的,也可以是逆接的。 B 、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

。有时候表示不应有而有的事,有时候含假设的意思。

Page 72: 古  代  汉  语

③则,然则 “ 则”作为连词用法主要有四种: A 、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 B 、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那么就”的意思。

C 、表示假设,有“如果”、“假设”的意思。 D 、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有“虽然”、“倒是”的意思

。 “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后来变为凝固的形式,相当于“那么”。

④虽,虽然 连词“虽”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虽”有时还可以兼有 “假使” 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其

作用与“纵”、“纵然”、“即使”相同。 “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是“虽然如此”的意思。

Page 73: 古  代  汉  语

⑤然,然而 “然”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或“然

而”。 “然而” 本是指示代词 “然” 和连词“而”的连用

,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⑥之 “之”分属于代词和连词两类。 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二、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之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

Page 74: 古  代  汉  语

(七)语气词、词头、词尾 , 《华陀传》 • 语气词 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

三类。 1 、句尾语气词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①也 “也”字主要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进行判断。此外,它还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它所表达的语气也相应产生一些变化。在复句中,“也”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也”字也可以用于祈使句和疑问句,但是它所表示的主要仍然是肯定判断语气。

Page 75: 古  代  汉  语

②矣 “矣”和 “也”的区别是:“也”表静态,“矣”则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而

“矣”字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 诉别人,大致和现代的“了”字相当。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和“矣”作用相似的语气词还有“已”字。 ③乎,与(欤),邪(耶) “乎”、“与”(欤)、“邪”(耶)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以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乎”和否定副词“不”还可以构成一种常见的反问格式“不亦……乎”。

Page 76: 古  代  汉  语

④哉 “哉”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其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

,而且比较强烈的感叹,和现代汉语“啊”的作用大致相当。

古代汉语常用来表示感叹还有一个“夫”字。与“哉”比较起来,“夫”的感叹语气要低沉一些。

⑤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 “乎”

、“哉”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 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Page 77: 古  代  汉  语

2 、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最常见的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有“夫”、“唯”、“其”

,“也”字也可以作语句中语气词用。 ①夫 “夫”( fú )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

”虚化来的。它经常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夫”字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天”,用于句首。作用大致与“夫”同。

②惟(维,唯) “惟”(维,唯)用于句首,有两种作用,一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一是表示期重的语气。

“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调,主要起引出谓语的的作用。

Page 78: 古  代  汉  语

③其 “ 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拟议,有

“大概”、“恐怕”的意思。 用在祈使句中,“其”起着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有劝勉、期重、命令等意思。

“ 其”还可以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和“岂”、“难道”的语气相似。

④也 “也”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提顿语气。

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

Page 79: 古  代  汉  语

词头、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

”、“如”、“尔”、“若”。此外还有“其”、“言”、“于”、“薄”等。

①有 “ 有”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②其 “ 其”作为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 ③言、于、薄 “ 言”、“于”、“薄”用作词头,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

词前。 ④然、如、尔、若 “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

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 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色彩,一般可以解释

为“……的样子”。

Page 80: 古  代  汉  语

《华陀传》 • [ 字词 ]

• 辟:征召任用。 差 (chài) :通“瘥”,病愈。 • 湔 (jiān) :洗污垢。 向:刚才。期 (jī) :周年。• 收:逮捕。 考验:审究,拷问。 首服:招供,服罪。• [ 语法 ]

• 或难其异:为“主 +谓 +宾”结构;“难”用作动词,责难。

小儿戏门前:为“主 +谓 +补”结构;“门前”前面省去介词“于”。

Page 81: 古  代  汉  语

思考题 • 1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二者 的区别何在?• 2 、古代汉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哪些?• 3 、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什么 主要差别?• 4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哪几 种?• 5 、古代汉语的代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各 有哪些?• 6 、古代汉语的词头、词尾各有哪些?

Page 82: 古  代  汉  语

第四部分 古书的注解、标点、今译及文选( 15 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大体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和注解的方法,了解古注的常用术语,知晓古文标点句读和今译的基本原则。要求通过学习,能够读懂相当程度的古文注疏,能够基本正确地完成相当程度的白文古籍的标点和今译工作。

Page 83: 古  代  汉  语

(一)《报任安书》 • [ 字词 ]

望:怨。 顾:但。 郁悒:忧苦愁闷貌。 薄:迫近。极:最高准则。 闒 (tà)茸:卑贱。 遂:成。媒孽:即“酶孽”,酿造。 睚眦:怒目而视。囹圄:监狱。 佴( èr ):编次,排列。 一二:逐一。渐( jiān ):浸渍,引申为渐进。 鲜:不以寿终。 强 (qiăng)颜:勉强做笑容;厚脸。 婴:绕。 审:明白。 臧获:奴隶。引决: 自裁。剌谬:违背。

Page 84: 古  代  汉  语

[ 语法 ]

谁与语:“谁”是介词宾语前置。陵败书闻:“闻”用作被动,特指为皇帝知道。无乃……乎:凝固形式,表示反诘而带拟测性的语气。 [ 其他常识 ]

钟子期与伯牙:高山流水知心之友。 由夷:许由和伯夷,均为不贪富贵之高士。剖符丹书:皇帝赐给功臣永不夺爵,永不治罪特殊待遇 之凭信。

Page 85: 古  代  汉  语

(二)古书的注解 • 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 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 “疏”,或称“正义”。• 汉唐人注解古书,一般着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方面,也有通释全章大意的。

• 有一类古注,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还有一类古注,侧重于阐明哲学思想。

• 唐代以后的注解常常是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 清代学者注解古书重视从材料出发,在方法上也比前人有进步,所作注解大都比较详尽可靠。

Page 86: 古  代  汉  语

比较常见的注解术语: • 1 、曰,为,谓之 被释词放在“曰”、“为”、“谓”后面。不仅用来释义,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 2 、谓 被释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 3 、貌,之貌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 4 、犹 多是用近义词作注,或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5 、之言,之为言 表示所谓“声训”。• 6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前者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后者虽然也可以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但其主要作用是注音。

Page 87: 古  代  汉  语

(三)《答李翊书》,《诸子略》,《留侯论》 《答李翊书》• [ 字词 ] 几:近。 蕲:通“祈”。 垂:传下去。 劝:勉励。 《诸子略》• [ 字词 ] 隆:盛。 数:术数。 芻荛:割草打柴(的人)。• [ 语法 ] 信赏必罚:是两个动宾结构的组合。• [ 其他知识 ] 大射:天子为祭祀而举行的射礼,群臣射箭屡中者得参

与祭祀。

Page 88: 古  代  汉  语

《留侯论》

[ 字词 ] 圯( yí ):桥。 镬( huò ):无足之鼎。[ 语法 ]有所……:凝固格式,有……的地方。所为……:凝固格式,……的原因。信用其民:两个动词其带一个宾语的结构。

[ 其他知识 ]战国三大勇士:孟贲、夏育、乌获。春秋战国五大刺客: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 专诸刺王僚,荆轲刺秦王。

Page 89: 古  代  汉  语

(四)古文的标点和今译 •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正确地标点古文,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甚或需要一些古音韵知识。

• 标点古书有三点要求: 1 、字句必须能讲通; 2 、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 、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古文今译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2 、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可能对译。 3 、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4 、在准确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 风格。

Page 90: 古  代  汉  语

(五)《论语》三则,《许行》 《论语》三则• [ 字词 ] 率尔:不假思索貌。饥馑: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哂( shěn ):讥笑。撰:才具,才干。与:动词,赞成。 师旅: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雩( yú ):求雨祭。 萧墙:宫门内的照壁。 蓧( diào ):除草用的农具。• [ 语法 ]为之小,为之大:均为动词带双宾语结构。 何以……为:凝固格式,表示反问语气。如之何……:凝固格式,为什么。

Page 91: 古  代  汉  语

《许行》

[ 字词 ] 廛( chán ):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地方。 氓( méng ):从别国迁来的人。 耒( lěi )、耜( sì ):均为古代家具名称。 饔飧( yōng sūn )而治:指自己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厉:危害。 登:成,庄稼成熟。 敷治:治理。瀹( yuè ):疏 导。 树、艺:皆为“种植”义。 匡:使……正。 易:治。[ 语法 ]……治人,……治于人:不用“于”者是主动式,用者是被动式

。[ 其他知识 ]神农:传说中教会人民耕作的远古帝王。 后稷:名弃,周的始祖,本为主管农事的官。 契( xiè ):尧之臣,相传是商的始祖。司徒:主管教化的官。皋陶( yāo ):传说是舜的司法官。

Page 92: 古  代  汉  语

思 考 题 • 1 、古书注解主要有哪几种体例?• 2 、古注的常用术语有哪些?其含义是 什么?• 3 、今译“信、达、雅”要求的基本含

义 是什么?

Page 93: 古  代  汉  语

第五部分 古代文体及文选( 6 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古代文体的种类,各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情况。要求通过学习能够根据具体作品将主要的几大类文体的特点叙述出来。

Page 94: 古  代  汉  语

(一)《五蠹》 • [ 字词 ] 果蓏( luǒ ):木本植物的果实叫果,草本植物的果实叫蓏。 粝粢( cí ):泛指粗糙的粮食。

藜藿:野菜和豆叶,泛指野菜。臿( chā ):锹。 穰( ráng ):丰收。 干戚:干,盾;戚,斧。• [ 语法 ]地方百里:主谓谓语句式。• [ 其他知识 ]有巢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据说他教会人民筑巢而居。 燧

( suì )人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据说他教会人民钻木取火。 共工: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他与颛顼( zhuān xù )争为帝,成为胜利的英雄。

Page 95: 古  代  汉  语

(二)古代文体 • 曹丕《典论 · 论文》分文体为四种: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 晋代开始有研究文体的专著。• 姚鼐( nài )《古文辞类纂》分文体为十三类:论辨、序跋、奏义、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Page 96: 古  代  汉  语

我们将文体分为四类:

1 、史传文 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

本末体。 2 、说理文 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 说理文最重要的体裁有:论、辩、原等。 3 、杂记文 范围较广。除史传、碑志之外,其他记叙文大都可归入。 有记山水地理的,有记景物和社会风土人情的,有记事的,有记物的。

杂记文中还包括一个大的部类:以记事为主的笔记文。 4 、应用文 范围相当繁杂。主要的有:奏议、诏令、碑志、哀祭、送序、箴铭、颂赞等。

Page 97: 古  代  汉  语

思 考 题 • 1 、文体分类主要有哪几个标准?• 2 、古典散文的文体可分为哪几类?

Page 98: 古  代  汉  语

第六部分 骈体文的构成、辞赋的构成及文选( 9 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了解骈体文和辞赋的历史,知晓骈体文和辞赋的语言特点。要求通过学习,基本掌握骈体文的骈偶、四六、平仄、用典等知识,基本掌握辞赋的押韵、句式等知识。

Page 99: 古  代  汉  语

(一)《文选序》、《哀郢》 骈体文的构成(上)

《文选序》• [ 字词 ] 眇( miǎo ):远。 觌( dí ):观。 书契:书是文字,契是刻木为信的券契。指文字。 椎轮:指车轮没有辐条的简陋的车子。 大辂( lù ):古代帝王乘坐的一种有文饰的车子。• [ 其他知识 ]炎汉:即汉朝。迷信认为汉是火德,故称。河梁之篇:世传李陵送别苏武诗三首,其中一首有“携 手上河梁”之句。这是最早的五言诗。

Page 100: 古  代  汉  语

《哀郢》

[ 字词 ]遵:沿。 轸( zhěn ):悲痛。 容与:迟缓不前貌。霰( xiàn ):细雪粒。 婵媛:缠绵。 薄:止。 羌:句首语气词。 荏( rěn ):软弱。被( pī )离:纷乱貌。 愠惀( yùn lǔn ):深忧远虑貌

。 踥蹀( qiè dié ):小步行走貌。[ 语法 ]怊荒忽其焉极,惨郁郁而不通:“怊荒忽”和“惨郁郁

”均 为三字状语。

Page 101: 古  代  汉  语

(二)骈体文的构成(下) • 骈体文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

•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知“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 骈偶要求平行的两句话的句法结构相互对称。“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

• 平仄相对分单句相对和双句相对。• 用典的目的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

Page 102: 古  代  汉  语

(三)辞赋的构成,《别赋》 • 辞赋的构成 “ 辞”的名称来源于“楚辞”。“赋”是由《诗经》、

《楚辞》发展来的。 1 、辞赋的押韵 辞赋押韵的规则与诗歌略同,多是奇句不用韵,偶句用

韵。汉赋和唐宋古文家所作的赋,押韵比较自由,有句句韵、隔句韵,也有隔两三句才押韵的。同时还常以散文与韵文兼行,因此有的地方是不用韵的。

2 、辞赋的句式 《楚辞》从四字句到十字句都有,但运用六字句和带

“兮”字的七字句是其句式特点之一。赋的句式不拘字数,但多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特别是六朝的赋。

Page 103: 古  代  汉  语

3 、赋体的演变 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指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其内容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指骚赋以外的汉赋。一般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句式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五言。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是由古赋发展来的。一般是四字句,讲究平仄,堆砌典故。唐宋时代科举以赋取士,限定韵字,要求平仄对仗,因此又叫“律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它摆脱骈偶平仄的限制,不重视铺排和藻饰,讲究贯串散文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Page 104: 古  代  汉  语

《别赋》[ 字词 ] 销魂:魂离去,形容悲伤愁苦。 凄恻:凄涼悲切。 逶迟:行走缓慢貌。 踯躅( zhízhú ):徘徊不前貌。 [ 修辞 ]心折骨惊:运用颠倒格,应理解为“骨折心惊”。[ 其他知识 ]班荆:指铺荆于地面而坐。《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载:楚伍举 与声子相善,伍举将奔晋,与声子遇于郑郊,“班荆相与食, 而言复故”。 驾鹤:指成仙飞升。据《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晋被道士

浮丘公接上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七月七日乘白鹤回见家人, 成仙而去。 凌云:直上云霄。据《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献《 大人赋》,汉武帝读后很高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

间意”。 雕龙:比喻善于修辞。据《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载:战国时期邹

衍长于修辞,邹奭 (shì) 修邹衍之术,“饰若雕镂龙文”,当时人

称之为“雕龙奭”。

Page 105: 古  代  汉  语

思 考 题 • 1 、骈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3 、辞赋押韵的主要规则是什么?• 4 、辞赋句式有什么特点?

Page 106: 古  代  汉  语

第七部分 修辞方式( 6 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主要的修辞方式,特别是其中为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修辞方式。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分析出古诗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方式。

Page 107: 古  代  汉  语

(一)引用、譬喻、代称、并提• 引用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 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引文是引用见之于载籍中的文字。• 譬喻譬喻能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譬喻有明喻、隐喻之别。

Page 108: 古  代  汉  语

代称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

要,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有如下几种: 1 、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 、用泛称代特称。 3 、用特称代泛称。并提 并提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的修

辞手法。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

Page 109: 古  代  汉  语

(二)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 • 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古人说的“互文”,还包括为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境中互用同义词。

• 夸饰 夸饰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夸张”。主要有扩大式夸张

和缩小式夸张两类。• 倒置 倒置不同于文言语法中所说的倒装。它是颠倒有关词

语在句子中的位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与押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Page 110: 古  代  汉  语

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语。委婉语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 、避粗俗 2 、避忌讳 3 、避冒犯 4 、交际辞令 省略 省略本是语法问题,但句子成分的省略,有时也与修

辞有关。省略的情况主要有: 1 、省略主语 2 、省略宾语或兼语 3 、省略述语 4 、“曰”字省略

Page 111: 古  代  汉  语

思 考 题

• 1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为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修辞方式?

• 2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中有哪些在现代汉语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又有哪些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渐少,甚至已被淘汰?

Page 112: 古  代  汉  语

第八部分 古今语音的异同,上古音简说, 古书的读音问题( 6 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初步掌握古今韵母、声母不同的主要情况,对上古韵部系统和声母系统有所了解,具备“破读”和“同音通假”的基本知识。要求通过学习基本掌握音韵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能够将“破读”、“通假”等知识运用于阅读实践中。

Page 113: 古  代  汉  语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上古音简说 • 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今语音的差异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三个方面。 朱熹全面采用“叶音”说,强改字音以求叶韵。• 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介音不一定相同。

•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每

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 中古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平声不分阴阳。

Page 114: 古  代  汉  语

上古音简说 •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

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切韵》音系保存在《广韵》里。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作。现代音则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为代表。

Page 115: 古  代  汉  语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古韵开始的。 陈第反对叶音说,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王力考定上古韵为十一类三十部。 上古声母系统研究的主要成就是: 1 、钱大昕考证上古轻唇音读作重唇音。 2 、钱大昕考证上古舌上音读作舌头音。 3 、章炳麟考证上古娘日二母读作泥母。 4 、黄侃考证上古正齿音分归齿头音和舌头章。 5 、曾运乾考证上古喻母分归匣母和室母。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上古声母系统可分为四大类三十二个。 上古声调的研究有多种不同意见,迄今尚无定论。

Page 116: 古  代  汉  语

(二)古书的读音问题 • 书面语里用同一个字所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

和词性的变化而读音也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这叫“破读”。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另一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来表示一个字(词),这叫“同音通假”。

• 古书中的“假借”既可以指“六书”上的假借,也可以指同音通假。

• 如假借字读音和本字有别,或者本来同音而到后来读音不同了,一般要按所表示的本字来读。

• “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它是一种音变构词的手段。

Page 117: 古  代  汉  语

思 考 题

• 1 、什么是“叶音说”?• 2 、什么是“三十六字母”?• 3 、古书中的“假借”是何含义?• 4 、如何对待古书中注明的破读音?

Page 118: 古  代  汉  语

第九部分 诗律、词律及文选( 6 学时) •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掌握近体

诗和词的用韵、平仄、句式、对仗等基本知识。要求通过学习,能够从格律上分析任何一首近体诗,能够读懂词谱。

Page 119: 古  代  汉  语

(一)诗律 •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它也大约产生于汉代。

• 到齐梁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其特点是讲究声律,以沈约和谢朓为代表作家。到了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 近代诗和古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为句数固定,一为押韵严格,一为讲究平仄,一为要求对仗。

Page 120: 古  代  汉  语

1 、句数 近体诗句数固定: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

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2 、押韵 ①近代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②近代诗不能“出韵”。 选字押韵应根据“平水韵”。 3 、平仄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 近体诗的平可仄可以根据“粘”、“对”的规律来掌握。“对

”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近体诗中有的地方是可平仄的。有的地方平仄不可随意变更,如违返了平仄格律就叫“拗”。但“拗”了以后可以“救”。

4 、对仗 律诗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律绝大多完全不用对仗。 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

Page 121: 古  代  汉  语

5 、句法 近体诗因为句数有限制,更主要的是由于要讲究平仄、对仗,

为了加强艺术感梁力,因此就产生了一些与散文以及古诗都很不同的句法特点。这主要的有四种情况。

①活用 近体诗中不但经常有词类活用,而且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也比古

诗灵活。 ②错位 在近体诗中,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的位置都允许与通常的

词序有所不同。 ③省略 近体诗的省略大致有三类:一为省略比喻句中的“如”、“同

”等词。一为省略副词后面的动词。一为省略动词谓语,只剩下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④紧缩 “紧缩”主要指近体诗中的诗句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复句(两

个分句)紧缩而成的。

Page 122: 古  代  汉  语

(二)《生民》,词律 • 《生民》[ 字词 ]克:能够。 时:通“是”。 诞:句首语气词。 字:乳,哺乳。訏( xū ):大,指哭声大。 秬( jù ):黑黍。 卬( áng ):我。[押韵 ] 首章:民:真部;嫄:元部。真元合韵。 祀、子、敏、 止:之部。 夙、育:觉部;稷,职部。觉职合韵。第二章:月、达、害:月部。 灵、宁:耕部。 祀、子:之部。

Page 123: 古  代  汉  语

第三章:字:之部;翼:职部。之职合韵。 林、林:侵部。 去、呱:鱼部。 主呱:鱼部;路:铎部。鱼铎合韵。

第四章:匐、嶷、食:职部。 旆:月部;穟:物部。月物 合韵。 幪、唪:东部。 第五章:道、草、茂、苞、褎、秀、好:幽部。 栗、室:质部。 第六章:、芑、、亩、芑、负、祀:之部。 第七章:揄:侯部;蹂、叟、浮:幽部。侯幽合韵。 惟:微部;脂:脂部。微脂合韵。 軷、烈、岁:月部。 末章:登、升:蒸部。歆、今:侵部。 时、祀、悔:之部。

Page 124: 古  代  汉  语

词 律 • 词产生于唐代,最初称“曲子词”,是民间创作,到中唐时期一些文人也开始创作词,经过五代到宋,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1 、词调、词牌和词谱• 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

•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又可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

Page 125: 古  代  汉  语

2 、词的用韵 词韵和诗韵不同。 词的用韵,大致有三种情况: ( 1 )一韵到底。平、上不能通押,上、去可以通押。 ( 2 )同部平仄互押。实际上是同部平和上去互押。 ( 3 )平仄换韵。何处换韵是固定的。 3 、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和诗的平仄有两点不同: ( 1 )词的平仄比诗更严。诗在有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的,词却

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入。 ( 2 )律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词则除用律句外,也有相

当多叠平叠仄的拗句。 词有“一字豆”,其作用是领起一句或几句。

Page 126: 古  代  汉  语

4 、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和诗主要有三点不同。 ( 1 )近体诗的对仗是诗律的要求,而词的对仗比诗

自由。两个字数相同而又相连的句子是否用对仗无强行规定。

( 2 )律诗的对仗是平仄相对,词的对仗有两种:一是律诗式的平仄相对的对仗,一是非律诗式的平仄完全相对或完全不相对的对仗。

( 3 )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词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

Page 127: 古  代  汉  语

思 考 题

• 1 、近体诗和古体诗在用韵上有何不同?• 2 、什么叫“粘”、“对”和“拗”、

“救”?• 3 、什么叫“流水对”?什么叫“一字豆”?

• 4 、词的用韵、对仗与近体诗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