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導讀 抒情散文

21
組組 : 組組組 組組 :4A1B0015 組組組 4A1B0093 組組組 現現現現現現 現現現現

Upload: dennis-wells

Post on 01-Jan-2016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現代文學導讀 抒情散文. 組別 : 第四組 組員 :4a1b0015 廖久鋒 4a1b0093 顏偉庭. 什麼 是抒情散文 ?. 抒情散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飄逸見長,著力點在於準確表達感情色彩的語言運用上。最大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借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運用比喻、象徵、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託物詠志,有所寄託,以達到抒情的 目的。 大致可分為藉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類。. 抒情散文的分類. 參遊式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組別 : 第四組組員 :4A1B0015 廖久鋒 4A1B0093 顏偉庭

現代文學導讀 抒情散文

什麼是抒情散文 ? 抒情散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飄逸見長,著力

點在於準確表達感情色彩的語言運用上。最大特點就是“形

散而神不散”。往往借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

感具象化,運用比喻、象徵、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

景交融,或託物詠志,有所寄託,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大致可分為藉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類。

抒情散文的分類

參遊式• 套路模式:參遊起因→參遊見聞。代表篇目《難老泉》

• 特點: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目擊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

• 注意:一要注意眾多的景物應以作者行踪為線串聯起來,移走換景,景不離步;二要注意每進一步,地點要交代明確,描寫要虛實相間,這樣才能清晰而深廣;三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眾多的景物要詳略得當,詳處著力描寫,略處簡要概述。

靜賞式• 套路模式:進入景點→依次靜賞→賞景聯想→

離開景點。代表篇目《荷塘月色》

• 注意:一要注意進入景點的緣由要自然,最好能點到主題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寫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個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聯想,旨在與開頭所交代的緣由相照應,用抒發情感的方式來深化主題。

象徵式• 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

篇目是《白楊禮讚》。

• 特徵:一用物來象徵人,形在寫物,旨左象徵之人;二是卒章 顯志,篇末點旨。

敘史式• 套路模式:一語統篇→分敘史實→撫今抒情。代表

篇目《土地》

情索式(並列式)• 套路模式:情的緣起→情的積蓄→由情至人→

情的歸結。所謂情索,就是以情為線索,來連綴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 特點:看似處處寫景物,實是處處借景抒情,只是為情感找一個假託物而已。關鍵是要善於將景物特徵分解成若干個方面,從若干個點上來抒情。

懷念式• 套路模式:睹眼前景→思從前景→抒懷念情。代表

篇目鄭振鐸的《海燕》

• 特點:借聯想來寫懷念中的景物,表達寄寓在這一景物上的情思。應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從一景聯想到相關、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著作者的主要情感。這樣就使文章內容的含量增大。運用這一式抒寫懷念家鄉、母校、親友之情均可。

龍應台( 1952 年2月 13 日),筆名胡美麗,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台灣著名文化人物及公共知識分子,台灣地區著名作家,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

代表作有:《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百年思索》、《目送》等。

作者介紹—龍應台

寫作風格針砭時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觀察社會:其《野火集》、

《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討論的均是台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與探討,她擧出無數台灣社會現象來作爲討論,並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釋台灣政府的作爲和人民的表現,其中辛辣諷刺的文筆雖遭人反對、謾罵、或密投書至政府單位,但她仍秉著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的不斷寫出她的社會觀察,龍應台無所畏懼,因爲她筆下台灣的醜惡和腐化,是源自於她愛台灣的不舍與心疼。

溫柔纖細,深情動人:其《孩子你慢慢來》與《目送》均是以溫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親愛的安德烈》是數封寫給兒子的坦率的幾乎痛楚的信。 身爲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龍應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描寫諸多生活中有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起來溫馨有味,情意盎然。

書名—目送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枒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班,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

燭光冷照山壁。

書名—野火集

包德甫的《苦海餘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灣的經驗:他看見一 輛車子把小孩撞傷了,一臉的血。過路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人停下來幫助 受傷的小孩,或譴責肇事的人。我在美國讀到這一段。曾經很肯定地跟朋友 說:不可能!中國人以人情味自許,這種情況簡直不可能! 回國一年了,我睜大眼睛,發覺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 每天發生、隨地可見的生活常態。在台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蟬螂,而是「壞 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 我看見攤販佔據著你家的騎樓,在那兒燒火洗鍋,使走廊垢上一層厚 厚的油污,腐臭的菜葉塞在牆角。半夜裡,吃客喝酒猜拳作樂,吵得雞犬不 寧。

本書的特點在於作者常道人所未道,發人所未發,掌握了適切的題材,以其敏銳的觀察,犀利的論辯與詰問,邏輯性的分析,形成有力甚至是震撼性的反省與批判。書中隨處可以感受到打破成見、打破框框的理念,及富正義感、

具理想性的懷抱。

朱自清( 1898-1948 ),字佩

弦,原籍浙江紹興縣。清光緒二十

四年( 1898 年)陰曆十月初九日

生於江蘇江都縣。

他在文學方面有極大的成就,大學

時代即開始創作新詩,中學教員時

代,授課之餘,仍努力於新詩的創

作,它的散文不但美,更富有至情

和風趣,而這一切又是和他的人格

分不開。晚年從事於語文的研究,

致力在啟蒙與普及上,大有裨益於

現代青年學子。

作者介紹—朱自清

寫作風格朱自清是五四以來我國優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文章嚴謹不苟 ,風格平易自然 ,很少有華麗的鋪排與藻飾 ,卻能於平淡中見新意、見神奇。創作風格朱自清的創作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一九二五年以前是詩,以後是散文,抗戰勝利後是雜文,朱自清的詩流落出消沈悲哀的情緒,反應了五四運動旁徨悵惘的心情,但是朱自清不如此,他用詩歌積極表現人生,抒發時代心聲,在藝術上也刻意創新,反對出超主張精粹的藝術品,他的詩歌格式豐富,是表達哲理思索所的散文詩,是成就卓然的年輕詩人

書名—荷塘月色

  本文成功地描寫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於景色描寫中寄託著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成功,也得益於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比如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藉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來是屬於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像的跳躍。此外,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書名—匆匆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寫於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當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徬徨中並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裡,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以求得“段落的滿足”。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詩人隨著情緒的飛動,緣情造境,把空靈的時間形象化,又加之一連串抒情的疑問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靈的自我鬥爭,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執著追求。在樸素平淡中透出濃烈的抒情氣氛。詩歌具有音樂美的素質。格律詩靠格律和韻來體現它的音樂性,自由詩也用分行和韻來保持它的節奏感。散文詩拋棄了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樂美,從詩人的內在的情緒的漲落和語言的節奏的有機統一中自然地流露出來。亨特認為:“雖是散文,有時也顯出節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義上的類型,而取得了 ' 散文詩 ' 的名義,就是在詩的領域裡的一種半節奏的作品”。(《美學概論》傅東華譯)《匆匆》就是這樣的“半節奏的作品”。全文表現了作者對於時間流逝的無奈、焦急、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