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 校 概 况xiaoban.buct.edu.cn/docs/20111010101242359403.pdf—1— 一、学 校 概 况...

208
1一、学 2006 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北京化工大学紧密围绕“十一五”期间建设 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学校在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各 项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圆满完成“十 五”“211 工程”总结和验收的基础上,组织了“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论证, 初步制定了总体方案;学校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十一五”期间学校 的发展建设开了个好头。 7 月 14 日《北京化工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刷发布、落实实施。该 规划的编写历时半年多,经学校领导、各部门、广大师生集思广益,多次修改,全面 回顾了“十五”期间学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明 确了学校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为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 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培养方案由 2004 年的 37 个减少为 24 个,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已在 2006 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中开始执行。培养 方案的修订对于规范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0 月28 日,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会议回顾了近三十年来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状况,分析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和 任务,探讨了以创新为核心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发展思 路。这是学校首次在全校范围内大规模地梳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情况,对全校师生统 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本科教育方面,按照《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学校各项 本科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稳步开展。学校再获 1 名国家级、3 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评 选出 10 名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学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 成了一批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再创佳绩,2006 年获得国家级精品 课程 1 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6 门,使学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增加到 7 门,居全国高 校第 31 位;北京市精品课程数增加到 22 门,列北京地区高校第 3 名。在教材建设上, 学校 33 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14 部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创历 史最好成绩。学校继续开展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国家级、省市 级、校级和院级四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实现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5 个项目获北 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6 个国家级教改立项和 4 个北京市教改立项顺利通 过了中期检查。 学校科技工作侧重于质量水平的提高,在“十五”期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国家 急需、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开发上寻求突破。签订学校牵头负责的国家“863”重点 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各 1 项,总经费 7000 万元;提交了 2个“973”项目建议书;在 共性、关键技术上与中石化、中石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密切合作,与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Feb-2020

2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一、学 校 概 况

    2006 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北京化工大学紧密围绕“十一五”期间建设

    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学校在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各

    项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圆满完成“十

    五”“211 工程”总结和验收的基础上,组织了“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论证,

    初步制定了总体方案;学校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十一五”期间学校

    的发展建设开了个好头。

    7 月 14 日《北京化工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刷发布、落实实施。该

    规划的编写历时半年多,经学校领导、各部门、广大师生集思广益,多次修改,全面

    回顾了“十五”期间学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明

    确了学校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为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

    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培养方案由2004 年的 37

    个减少为 24 个,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已在 2006 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中开始执行。培养

    方案的修订对于规范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0月 28 日,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会议回顾了近三十年来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状况,分析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和

    任务,探讨了以创新为核心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发展思

    路。这是学校首次在全校范围内大规模地梳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情况,对全校师生统

    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本科教育方面,按照《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学校各项

    本科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稳步开展。学校再获 1名国家级、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评

    选出 10 名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学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

    成了一批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再创佳绩,2006 年获得国家级精品

    课程 1 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6 门,使学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增加到 7 门,居全国高

    校第 31 位;北京市精品课程数增加到 22 门,列北京地区高校第 3 名。在教材建设上,

    学校 33 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14 部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创历

    史最好成绩。学校继续开展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国家级、省市

    级、校级和院级四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实现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5 个项目获北

    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6个国家级教改立项和 4个北京市教改立项顺利通

    过了中期检查。

    学校科技工作侧重于质量水平的提高,在“十五”期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国家

    急需、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开发上寻求突破。签订学校牵头负责的国家“863”重点

    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各 1 项,总经费 7000 万元;提交了 2个“973”项目建议书;在

    共性、关键技术上与中石化、中石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密切合作,与

  • —2—

    中石化合作的合成橡胶生产新技术、大型挤出机项目正式启动;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

    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展顺利;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2 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

    局基础实验室获准建设;1 名教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 名教师获“教育

    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4 名教师获“北京市新星计划”支持;新增了一个教

    育部创新团队。全年科技经费到款 1.8 亿元。新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 项,经费

    1530 万元,创历史新高。学校军工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

    产保密资格证书”、通过了“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

    现场审查,为今后承担国防科技任务、构建国防科技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学

    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国际高水平刊物论文发表或接收零突破,初步完

    成了论文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2006 年全校 SCIE 收录论文 476 篇,2005 年 SCI

    论文被国际刊物引用达503 篇次,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4位。学校获国家发明、科技进

    步二等奖各 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含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3项,三等

    奖 1 项。申请专利 140 项,授权 55 项。11 月 24 日,学校第十六次科技大会召开,重

    点讨论了“十一五”期间化大科技发展规划,对“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更快更好地

    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构想。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总体就业率达到 96.69%。就业率和就业人数比

    去年同期都有所增长。学校实施了就业指导的“四个一工程”,“一书”《大学生就

    业指导》、“一报”《就业导报》、“一册”、《毕业生就业手册》“一软件”职业测

    评软件。“四个一工程”发挥合力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学生职业规划提

    供个性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 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就

    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着力于构建“有序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加强文化育人功能,提升校园

    文化品味,营造积极、健康、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紧密围绕“树德立魂,创

    新报国”的工作主题,开展以“学习北化”、“青春北化”、“人文北化”、“志愿

    北化”和“科技北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积极探索具有化工大学

    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学生健康成才和全面发展。

    学校制定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考评体系在“院周”活动中实施运用,使

    “院周”活动成为各学院领导和教师积极参与的以学术活动为主的工作。学校为2003

    级学生制作了第二课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成绩单,该成绩单受到用人单位

    的高度重视,并把其作为衡量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此举丰富完善了学生评价

    体系,把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全面培养自身素质的动力。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师资队伍建

    设规划,切实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8 人,有 5 位青年教师的

    出国研修项目申请得到批准;有 1 名教师向国家留学基金委递交了申请材料参加中美

    福布赖特项目的选拔;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出国留学相关工作,共推荐留学基金委出国

    留学评审专家 27 名。

    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快速发展。学校积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全年主办和协办

  • —3—

    国际学术会议 4 次;加大智力引进工作力度,获得国家资助的引智重点项目 14 个;

    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争取到了较多国外科研经费和研究设备等方面的支持,首次

    申报的 2007 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获得通过,也是学校在国际交

    流与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凭借多年优秀的引智成果,学校被评为

    “十五”期间全国引智工作先进单位。2006 年,学校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 8 所国

    外院校新(续)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使友好学校总数达到 47 所;与 3 所外国姊妹

    院校间开展学生交流培养等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 —4—

    二、学校重大事件与活动

    (一)学校有三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戴伟

    教授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 月 9 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学校三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大会表彰。这三个获奖项目分别是:由陈标华教授等完

    成的“异丙苯清洁生产成套技术的研发及工业应用”项目、高正明教授等完成的“大

    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和袁其朋教授等完成的“大豆精深加工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项目(3 个项目的内容及成果简介见本年鉴六(七))。

    同时受到表彰的还有在学校工作多年的英籍无机化学专家戴伟教授,他荣获国际

    科学技术合作奖。 戴伟教授(Dr. David Evans)1996 年 9 月来我校进行合作研究至今,现为学校特

    聘教授。在此期间与段雪教授合作,共同开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层状及层柱结构

    材料研究领域。曾与法国、西班牙及意大利的 3 所大学合作承担了 2 项欧盟委托的BRITE-Euram 重点攻关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化学刊物上发表 110 余篇学术论文。在我校期间先后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攻关计划、科技部创新基金、

    经贸委技术创新、计委产业化示范、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计划和德国拜尔公司合作研究

    等近 20 项科研项目。围绕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开展了系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2001 年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友谊奖”。2004 年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聘为高级会员(Fellow, FRSC)。2005 年荣获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

    (二)四十载风雨难舍母校情深,贺国强同志两回母校

    4 月 26 日,在教育部周济部长陪同下,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同志视察了他学习和生活了 6 年的母校——北京化工大学,表达对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关心。贺国强同志看望了学校老领导和老教师代表,与校领导班子

    成员、部分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参观了学校实验室、学生宿舍、逸夫图书馆和运动

    场,听取了学校建设和发展情况汇报。 座谈会上,贺国强同志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学校今后发展的思路,认真了解了学

    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座谈会气氛融洽,他对老师们的尊重和感怀之情溢于言表。

    在参观“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重力反应与分离技术”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时,他对学校解决国家发展急需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

    定。在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他与同学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的情况,

    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学长的身份叮嘱同学们要树立远大理想,珍惜在校的大好

    时光,刻苦学习、团结互助、爱惜身体、修身立志。在图书馆顶层俯瞰学校校园全貌

    时,贺国强同志回想当年学校的简陋,对学校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和努力所产生的巨

  • —5—

    大变化表示由衷的高兴。 贺国强同志、周济部长听取了王子镐校长关于学校“十五”期间工作的全面汇报,

    并特别向党委书记王芳了解了教师、学生党员的发展情况和学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

    进性教育活动的情况。 贺国强同志在视察中指出,大学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聚集和培养的基地,国

    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这既对高校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关键时期,希望北京化工

    大学要充分发挥在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发扬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严格管理、团结和谐的光荣传统和作风,把握发展的机遇,为国家的发展

    贡献力量。 贺国强同志希望学校在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

    费、研究生院建设及校舍资源整合等问题。 周济部长对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对国家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对解决

    学校今后发展面临的专项经费困难,要在统筹“211”三期建设和“985”建设中专项考虑,对于研究生院建设、要求教育部有关司局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对校舍资源整合

    等问题,教育部将给予大力支持。 校王芳书记、王子镐校长表示,学校目前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贺部长返校,是

    对全校师生的鼓舞,校领导班子将继续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创造条件,在不断为国家做出贡献中谋求发展,不断壮大,实现学

    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陪同贺国强同志视察的还有中央组织部高世琦秘书长及徐家新、王广正、教育部

    韩进、陈维嘉、王亚杰、纪智等同志。 9 月 16 日,化大无机系 61 级校友毕业 40 周年聚会活动在会议中心多功能厅举

    行。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同志再次回到母校,与无

    机系 61 级 40 余名昔日同窗欢聚一堂,重温流金岁月,共忆母校培育之恩,共话母校辉煌成就。无机系 61 级辅导员徐文珠老师应邀参加了聚会活动,校领导王芳、王子镐、丁巨元、任新钢、王同奇接待各位校友并出席了聚会活动。

    聚会活动由校党委书记王芳同志主持,王子镐校长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飞速发展

    和取得的成就,并强调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重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结果,

    是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体校友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结果。 徐文珠老师和到会的校友们纷纷发言,谈论了 40 年后回到母校聚会的感受。同

    时,大家还纷纷表达了共同的祝愿,祝愿母校再接再厉,为祖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培

    养出更多更好的让祖国满意的优秀人才。 贺国强部长在聚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看到母校今天取得的发展成就

    倍感欣慰,同时也看到了各位同窗 40 年来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的成绩和贡献,今天聚会母校向老师和学校汇报感到十分高兴。他表示,我们 40 年来在各自岗位上所取得

  • —6—

    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

    母校的培育。在回忆到大学生活时,他特别提到正是辅导员老师在同学们中的核心作

    用,使每一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他表示将牢记学校的教导,牢记

    老师的教导,牢记同学对他的帮助和期望,更多地为党和国家做一些工作,不辜负学

    校的培养,不辜负老师的教育,也不辜负同学们的帮助和期望。最后,贺国强同志表

    达了对学校美好的祝愿,祝母校欣欣向荣,再上一个台阶。 下午,无机系 61 级校友参观了北校区,党委副书记王同奇向各位校友介绍了北

    校区的发展历程。各位校友对母校建设和发展的成就表示由衷的赞叹。校友们也表示

    要进一步加强校友间的联络,保持与学校良好的联系,为国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奉

    献自己的力量。

    (三)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十五”“211 工程”建设项

    目的验收

    5 月 12 日~13 日,教育部“十五”“211 工程”专家组对学校“211 工程”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验收。

    12 日上午,教育部专家组在学校逸夫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了北京化工大学“十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开幕式。“211 工程”部际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郭新立主持了开幕式,教育部领导、专家组成员、全体校领导、各项目组负责人、教

    师代表和机关干部共一百人多人出席了会议。王芳书记代表学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

    迎致辞。 专家组组长天津大学校长单平教授主持验收汇报会,专家组成员认真听取了王子

    镐校长对学校“十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汇报。王校长用精练的语言,从七个方面向专家组汇报了学校在“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特别介绍了“211 工程”建设的 5 个子项目以及取得的 10 个标志性成果。专家组成员在汇报后提出了相关的问题,王子镐校长一一认真作答。最后,全体参会人员一起观看了介绍学校“十五”

    建设与发展成就的专题录像片,影片用多方位的视角展示了学校在“十五”建设期间

    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之后,专家组全体成员考察了段雪教授主持的“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

    验室;李成岳教授领导的“非传统反应与流体混合工程”研究室;徐樑华教授领导的

    “碳纤维研究中心”以及袁洪福教授负责的大型仪器项目。所到之处,项目负责人都

    向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并回答了专家提出的问题。 下午,专家组继续考察了高金吉院士领导的“故障诊断与装备工程中心”;赵英

    教授主持的“信息与计算平台”项目;吴重光教授领导的“仿真计算机模拟与安全研

    究中心”;杨万泰教授领导的“高分子表面科学实验室”;张立群教授领导的“先进弹

    性体实验室”;陈建峰教授领导的“超重力反应与分离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谭

    天伟、袁其朋教授领导的“新型催化与分离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当晚专家组来

  • —7—

    到图书馆,听取了郭奋馆长和董小国教授就图书馆建设和学校网络中心情况所做的介

    绍。此外大型仪器专家秦毓德研究员全天对东校区、北校区有关“211 工程”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大型仪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指导。

    5 月 13 日上午,验收专家袁权院士、乔建永教授、宋立群教授在行政楼 228 会议室与学校“211 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和部分学术带头人进行了座谈;验收专家单平教授、沈伟国教授、杨天怡教授在会议中心与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座谈。

    5 月 13 日下午,专家组在完成验收的全部项目之后召开会议,与学校领导班子及学科带头人和主要职能部处负责人交换了意见。专家们表示北京化工大学“十五”

    “211 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校领导高度重视“211 工程”建设,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主要依靠自筹资

    金搞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益,投入产出

    比相当高;学科建设成绩显著,重点和特色突出,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通过学

    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了一批新型学科,从而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大力度地引

    进人才,同时营造了人才成长的氛围,使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建

    设的主力军,全校上下精神振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体现出了自强不息的化大精神,

    学校发展后劲十足,势头良好。 专家组一致认为,北京化工大学全面完成了“十五”“211 工程”的预定任务,达

    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同时,就学校在基地建设、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

    中肯的建议。 代表教育部出席会议的“211 工程”部际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郭新立表示,北

    京化工大学抓住“211 工程”建设的契机,在建设过程中以“一流的工作态度,一流的工作精神,取得了一流的成绩”。希望学校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为“211 工程”三期建设做好准备。

    (四)隆重召开 2006 年德育工作会议

    5 月 20 日,北京化工大学 2006 年德育工作会议在科学会堂隆重召开。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冯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狄涛、校党委书记王芳、校

    长王子镐、党委副书记盛维勇、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新钢、副校长郭广生、党委副

    书记王同奇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党委副书记王同奇主持,学校五百余名师生代表参

    加了会议。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冯刚对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他指出,德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充分展示了化大德育建设工作的实施举措和决心,他对

    学校五年来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探索和突出成果表示肯定,并指出高校的德育工作应

    当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工作研究,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加强德育工作的长

    效机制。 王子镐校长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结合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中

    长期发展目标,学校应当在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

  • —8—

    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要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要

    求全体教师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研究型大学的

    德育工作要推进德育创新,注重德育工作实效化。他强调,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

    育为先,希望全校教职员工立足本职工作尽心尽力为学生发展服务。 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新钢在会上作《推进德育创新,凝聚育人合力,努力开

    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主题报告。报告总结了学校五年来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具体

    探索及取得的经验,指出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今后五年学

    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做了阐述和展望。 全国优秀教师、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岳教授作为“师德建设标兵”发言,

    长江学者、先进弹性体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张立群教授作为“2005 年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代表发言。他们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提出教师

    应当注重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将德育工作融入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在分组会议上,师生代表就化大德育

    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的形

    成达成了共识。大家纷纷表示,将发挥各部门、各学院工作优势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

    习生活环境。 会议闭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新钢主持。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

    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后勤集团等单位的党总支书记分别代表各单位做了大

    会交流发言。 校党委书记王芳在会上做总结发言。她指出,学校党委和行政历来高度重视德育

    工作,学生德育工作有良好的基础,本次会议涉及面广泛,问题研究深入,对德育工

    作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她强调,今后五年学校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学校中长期

    发展规划,立足培养追求卓越的创新型人才;要转变观念,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

    针对性;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特长和优势,

    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要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德育工作体

    系,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德育工作协调发展。她强调,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但是在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北京化工大学一定可以迎

    来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本次德育工作会议是学校总结经验、展示成绩、交流心得的总结会,也是承上启

    下、鼓舞斗志、展望未来的动员会。大会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紧迫感、责

    任感和使命感,全体德育工作者必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充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

    基础上,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

    新格局。

    (五)制定《北京化工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北京化工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写工作于 2005 年开始启动。通过召开机关部处负责人、各学院党政领导、学科带头人、民主党派等系列座谈会,集思广益,

  • —9—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各学院围绕着各自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学科建设规

    划论证,在暑期领导会上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整体思路。2005 年 10 月学校成立了由机关部处负责人组成的起草小组,12 月底形成了北京化工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初步征求意见稿。

    2006 年 1 月,根据寒假领导会对征求意见稿的框架、内容及体例提出的修改意见,开始规划的正式编写工作。3 月初完成第 1 稿。此后,面向全校进一步听取反馈意见,并根据 2006 年 5 月 27 日学校第四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的审议意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修改。经 6 月 8 日校第 94 次党委常委(扩大)会的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在7 月初顺利定稿,并于 7 月 14 日印刷发布。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回顾了“十五”期间学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学校在“十

    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学校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依据现有学科

    基础和科研能力,对“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工作、师资队伍、校

    园建设、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建设任务和发展措施,是学校在“十一五”期间

    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 规划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协调发

    展和全面进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

    校的发展全局,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坚持大力推进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

    知识创新,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

    问题。在发展中坚持五项原则:必须保持学校平稳较快的发展,必须促进整体统筹发

    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 “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0 年,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国

    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基本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

    转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办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善和水

    平的提升,学科覆盖面的拓宽和学科内涵的丰富,人才培养体系和内容的创新。

    (六)“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启动

    学校在组织“十五”“211 工程”验收的同时,便开始着手“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的规划论证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学科建设规划论证工作的基础上,2006 年初学校发布了“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指南,确立了 8 项指导原则和 18 个重点发展领域。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方案预研究工作的通知》(211 部协办〔2006〕1 号),学校在 5 月中旬召开了校领导主持的专家会议,对“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内容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思路。经过校长办公会的审议与修改,向教育部报送了《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方案建议》(北化大校发〔2006〕38 号),报告了学校“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初步构想。

    7 月初,王子镐校长布置了“十一五”“211 工程”项目建议的申报工作,面向全校公开征集建设项目建议。借鉴科研类项目的申报模式,项目征集采取了项目建议、

  • —10—

    通讯评议、会议答辩、项目申请、方案论证的论证流程,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最初收到

    的 36 项建议充分论证,整合为 18 个具体建设项目。9 月,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审议并形成了包含“化工与能源工程”、“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控制、

    装备与安全工程”、“面向资源与环境的近代化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与制药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 7 个二级建设项目的初步建设方案。 经过校长办公会专题讨论与修改,10 月中旬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建设方案

    草案和管理办法草案。11 月学校印发了《北京化工大学“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方案(草案)》(北化大校发〔2006〕95 号)和《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北化大校发〔2006〕96 号),在国家“十一五”“211 工程”启动前预先完成了学校建设的方案准备,为国家项目启动时根据要求进一步完善

    与调整方案奠定了基础。 根据建设方案的规划,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安监局联合实验室和高层次人

    才引进、培养等计划建设任务,学校在 10 月确定了首批启动的建设项目,投入建设经费 1000 万元,相关仪器设备的审核购置程序随即启动。

    (七)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一行到学校视察

    9 月 20 日,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陪同视察人员有教育部国家贷款中心主任崔邦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211 工程”部际协调办公室主任郭新立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张泰青。

    袁副部长一行首先观看了学校“十五”“211 工程”建设成果展示纪录片,并听取了王子镐校长关于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设想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等情况的汇报。之后,王子镐校长针对目前国家急需而我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

    国内领先水平的碳纤维工程中心的研究成果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情况向袁副部长一

    行做了汇报。 袁副部长在听取汇报后对学校在前两期“211 工程”建设中主要依靠自筹资金进

    行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果表示赞赏,同时认为学校领导班子对“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思路正确、方向明确、资金安排合理。袁副部长希望学校抓住机遇,

    利用自身优势,将碳纤维工程中心建成国内一流的工程中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航

    天、国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袁副部长一行在校领导的陪同下还参观了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碳

    纤维工程中心和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袁副部长饶有兴趣地听取了相关负责同志的汇

    报,并询问了科研、教学等相关情况。最后,袁副部长一行参观了校园,并与校领导

    合影留念。

    (八)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10 月 9 日~11 日,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学校英语专业进行评估检查。评估专家组组长由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黄源深教授担任,副组长为解放

  • —11—

    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王岚教授,成员有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主任曲卫国教

    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贾志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姚君伟

    教授,评估小组秘书由西安外国语学院王静担任。 9 日,评估汇报会在学校中心会议室隆重召开。会议由教育部专家组副组长、解

    放军外国语学院王岚教授主持,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季汉成副处长应邀参加了本次会

    议,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全体成员;校党委副书记盛维勇、副校长郭

    广生、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文法学院领导、英语专业负责人;外语系老师和学生

    代表等参加了会议。郭广生副校长首先以“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求卓越”为题向专

    家组介绍了学校概况。他从学校发展历程出发,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科构架,

    发展目标,教学成果,教学激励机制做了全面而深刻的介绍,并重点突出地涵盖了英

    语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师资优势,教改立项,学术交流,科研成果以

    及以评促建的主要成效。 文法学院外语系主任陈仲利教授在会上做了自评汇报。黄源深教授等专家组成员

    进行了针对性的提问,并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和校领导及老师们进行了全方位的交

    流和讨论,对学校英语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会后,全体专家组成员还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对英语专业所配备的会议室、语音室、

    资料室等硬件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11 日,专家组在完成对学校英语专业的评估检查之后,在会议中心中心会议室召

    开了反馈意见会。会议由教育部专家组副组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王岚教授主持,教

    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全体成员、校党委副书记盛维勇、副校长郭广生、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教学院长、文法学院领导、英语专业负责人、外语系老师

    等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专家组组长、上海外贸学院的黄源深教授宣读了《北京化工大学英语专业

    本科教学评估报告》。肯定了学校和文法学院党政领导对评估工作的重视以及学校所

    贯彻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高度赞扬

    了学校英语专业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即学科定位明确,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管理规范、

    措施得力;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在充分

    肯定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专家组也为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希

    望。希望英语专业进一步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努力扩大本专业的办学规模,实现所制

    定的本学科发展目标,并为学校其它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外语支撑,为建设

    研究型大学贡献力量,同时希望英语专业能够进一步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希望校领导能

    够继续重视文法学院英语专业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使英语专业在学科建

    设、教学改革和发展中迈出更坚实稳健的步伐。

    (九)我校隆重召开 2006 年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10 月 28 日,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科学会堂召开。校党委书记王

  • —12—

    芳、校长王子镐、副校长左禹、党委副书记盛维勇、副校长丁巨元、党委副书记兼副

    校长任新钢、副校长郭广生、党委副书记王同奇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左禹副校长主持,

    学校中层干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巡视员以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和研究生代表共五百

    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副校长郭广生在会上作了主题为《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研究生

    教育教学质量》的报告。报告指出,本次大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为宗旨,全面梳理学校研究生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激

    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

    改革、培养条件的改善和培养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把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推进学校实现研究型大学的进程。随后,大会表彰了本年度评选出的“优

    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

    以及“优秀三助工作奖”获得者,并举行了庄严的颁奖仪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

    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汪文川教授作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代表

    发言。“学术之星”代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齐胜利同学在大会上发言。 王子镐校长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研究型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是要有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要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将这次

    大会作为一个开始,全校上下形成合力,采取积极措施,迈出改革的步伐,使学校研

    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努力把化工大学建设成一个名符其实的研究型大学。 大会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人员针对王校长的重要讲话和大会主题报告开展了

    全面的探讨和思考,尤其针对规范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导师上岗机制、提高生

    源质量、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培养创新环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完成预定工作之后,大会举行了闭幕式。各学院院长、机关以及研究生代表分

    别做大会交流发言。党委书记王芳作总结发言。指出本次会议对全校师生统一教育思

    想和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将从深层次上拉动学校的学科布局、教

    师质量、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强调一定要深刻理解党的教育

    方针,依靠党团组织、导师、心理教育和规章制度,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广大师生的认识,

    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将有助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十)市人大代表选举工作顺利结束

    11 月 8 日,北京市各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北京化工大学选区选举活动在学校举行。选举时间从 8:00 到 24:00。校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副书记王同奇和副校长丁巨元来到选举现场,监督检查选举的情况。

    8 点整,各选举站在监票人的监督下,准时将选举票箱封口,开始正式投票。各选举站秩序井然,投票工作进行顺利。

    经统计,学校东区共有选民 10822 人,前来投票的人数有 10624 人,投票率达

  • —13—

    98.17%,其中候选人任新钢同志得票 7752 张,赵宝元同志得票 2166 张;北校区共有选民 5810 人,参加投票的人数有 5798 人,投票率达到了 99.79%,其中候选人王同奇同志得票 4369 张,王立军同志得票 1222 张。

    最终,任新钢同志当选为朝阳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王同奇同志当选为昌平区第

    十四届人大代表。 此次选举工作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个单位的紧密配合下,经过近两个月的辛

    苦努力,终于圆满结束。选举过程和结果完全符合法定程序。

  • —14—

    三、组织机构与干部

    (一)党群部门组织机构

    校党委

    化学工程学院党委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委

    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党总支

    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

    理学院党总支

    文法学院党总支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党总支

    机关党总支

    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

    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党总支

    校办产业党总支

    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学

    院直属党支部

    图书馆直属党支部

    党委办公室(保密办)

    组织部(党校)

    宣 传 部

    统 战 部

    纪、监、审联合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团委、武装部)

    保卫部(稳定办公室)

    工 会

  • —15—

    (二)行政部门组织机构

    校 长

    校长办公室

    人 事 处

    发展规划处(“211工程”办公室) 教 务 处

    (招生办公室)

    研究生院(筹)

    科技处、军工办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

    学生工作办公室

    保 卫 处

    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基 建 处

    财 务 处

    北校区管委会 办公室

    监察室、审计室

    产业改制工作 办公室

    大学科技园 管委会办公室

    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理 学 院

    文 法 学 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

    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图 书 馆

    碳纤维及复合材

    料研究所

    后勤服务集团

  • —16—

    (三)校领导及校党委、纪委、工会委员名单

    名 称 职务名称 正职人员 副 职 人 员

    党委书记 王 芳 盛维勇 任新钢 王同奇

    校领导 校 长 王子镐 左 禹 王 贵 丁巨元 任新钢(兼)

    郭广生

    常务委员(按

    姓氏笔画为序

    王 芳 王 贵 王子镐 王同奇 左 禹 任新钢

    关昌峰 郭广生 盛维勇

    校第八届党委会

    委员(按姓氏

    笔画为序)

    丁巨元 山 岚 马成元 王 芳 王 贵 王子镐

    王同奇 王奎升 王培英 左 禹 任新钢 刘 玲

    关昌峰 孙双林 杨卫民 张进明 张泽廷 武德珍

    赵恩平 郭广生 盛维勇 韩克飞 谭天伟

    书 记 盛维勇 张声飏

    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委 员

    (按姓氏笔

    画为序)

    王学文 闫剑锋 闫继善 杨万泰 张 坤 张声飏

    张明德 罗 兵 郭利芳 盛维勇 崔文勇

    主 席 王同奇 谢 光 安连生 杨 儒(兼)

    段成红(兼)

    第六届工代会 委 员 马玉顺 马永红 王同奇 毛立新 包雨云 安连生

    许运清 杨 儒 杨守文 张丽叶 张燕华 张明德

    罗 兵 周淑芹 段成红 徐静年 徐西堂 闫继善

    韩克飞 谢 光 靳其兵

    主 任 张 坤 安连生 第六届工代会

    经费审查委员会 委 员 张 坤 安连生 郁 方 郑庆华 董小国

    主 席 王同奇 陈建峰 杨 儒 段成红

    第四届教代会

    主席团

    成 员 马玉顺 马成元 王同奇 冯 婕 李文中 杨 儒

    陈建峰 张丽叶 张丽丹 张进明 张兴英 张洪兵

    罗 兵 金日光 孟庆云 赵宝元 段成红 徐静年

    崔文勇 闫继善 谢 光

  • —17—

    (四)党群系统组织机构及负责人

    机构名称 职务名称 正职人员 任职时间 副职人员 任职时间

    党委办公室 主 任 宋来新 2005.12

    组织部 部 长 关昌峰 2005.12 王命财 2006.01

    宣传部 部 长 李增和

    冯 婕

    2006.01

    2006.01

    统战部 部 长 闫继善(兼) 2006.01

    纪 委 书 记 盛维勇(兼) 2003.12 张声飏 2003.12

    学生工作办公室

    团 委

    武装部

    主 任

    书 记

    部 长

    赵恩平 2005.12

    任世雄

    董振兴(兼)

    王小健(兼)

    2006.01

    2006.01

    2006.01

    纪、监、审联合办公室 主 任 张声飏 2005.12郭利芳

    张 坤

    2006.01

    2006.01

    保卫部 部 长 靳久良 2005.12李里征

    郭亚臣

    2006.01

    2006.01

    稳定办公室 主 任 靳久良(兼) 2006.01

    工 会 主 席 王同奇(兼)

    2005.05

    谢 光(常务)

    安连生

    段成红(兼)

    杨 儒(兼)

    2005.05

    2005.05

    2005.05

    2005.05

    化学工程学院党委 党委书记 屈一新 2004.03 刘宏伟 2006.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 党委书记 王 峰 2006.04 王文才 2006.02

    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罗 兵 2004.04 于洪杰 2006.02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山 岚 2004.04 刘振娟 2004.04

    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张建文 2006.09 张 馨 2006.02

    理学院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韩克飞 2004.05 庞 然 2004.05

    文法学院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刘 玲 2005.01 彭拴莲 2004.04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张丽叶 2003.12

    机关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闫继善 2005.04何清清

    张 亮

    2005.04

    2005.04

    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刘建国 2005.05 鲁拴玲 2005.05

    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胡清翰 2004.12 张燕华 2004.04

    校办产业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 马玉顺 2004.01 何雨骏 2004.01

    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直

    属党支部 党支部书记 徐西堂 2005.04 朱长发 2005.04

    图书馆直属党支部 党支部书记 张明德 2006.01 杨守文 2006.03

  • —18—

    (五)行政管理系统组织机构及负责人

    机构名称 职务名称 正职人员 任职时间 副职人员 任职时间

    校长办公室 主 任 王 玉 2005.12高红峡

    胡广杰

    2006.01

    2006.01

    人事处 处 长 李显扬 2005.12毛立新

    张 亮

    2006.01

    2006.01

    财务处 处 长 孙双林 2005.12谢玲玲

    赵 春

    2006.01

    2006.01

    教务处(招生办公室) 处 长 张进明 2005.12

    白守礼

    王一珉

    赵 静(挂职)

    姜孔桥

    2006.01

    2006.01

    2006.03

    2006.01

    研究生院(筹) 院 长 付志峰 2005.12

    罗 伟

    贾梦秋

    杜洪光

    2006.01

    2006.01

    2006.01

    科技处 处 长 陈标华 2006.01

    崔 凯

    张晓丰(兼)

    曹 兵(挂职)

    崔伟奇(兼、挂职)

    2006.01

    2006.01

    2006.09

    2006.09

    军工办 主 任 张晓丰 2005.12

    发展规划处(“211 工程”办公室) 主 任 李文中 2006.01 张 冰 2006.01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处 长 杨卫民 2005.12 耿海萍 2006.01

    国有资产管理处 处 长 李晓林 2006.01

    苏建茹

    陶贞旭

    翟 敬

    2006.01

    2006.01

    2006.01

    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 任 赵恩平 2005.12

    任世雄

    董振兴

    王小健

    2006.01

    2006.01

    2006.01

    保卫处 处 长 靳久良 2005.12李里征

    郭亚臣

    2006.01

    2006.01

    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处 长 李二英 2006.01 鲁拴玲 2006.01

    产业改制工作办公室 主 任 李新军 2006.01 靳万民 2006.01

    基建处 处 长 闫剑峰 2006.01 李 强 2006.01

    北校区管委会办公室 主 任 崔文勇 2006.01 石冰洁 2006.02

    审计室 主 任 张 坤 2006.01

    监察室 主 任 郭利芳 2006.01

    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 主 任 姜吉道 2006.01

  • —19—

    机构名称 职务名称 正职人员 任职时间 副职人员 任职时间

    后勤服务集团 总经理 马成元 2004.04

    吕进福

    邱官良

    吴君华

    谢庆春

    2004.04

    2004.04

    2004.04

    2006.01

    化学工程学院 院 长 张泽廷 2004.03

    张卫东

    李建伟

    徐静年

    2004.03

    2006.02

    2004.0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杨万泰 2005.03

    吴丝竹

    杨小平

    周淑芹

    张立群(挂职)

    2005.04

    2004.03

    2005.04

    2005.04

    机电工程学院 院 长 王奎升 2004.03

    张有忱

    吴大鸣

    王永涛

    2004.03

    2004.03

    2005.04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院 长 朱群雄 2005.04

    王建林

    靳其兵

    何苏勤

    2004.03

    2004.03

    2004.03

    经济管理学院 院 长 陈晓春 2005.08

    赵宝元

    林 莉

    徐广军

    2004.03

    2004.03

    2004.03

    理学院 院 长 姜广峰 2004.03

    万平玉

    祁 欣

    杨 屹

    2004.03

    2004.03

    2004.03

    文法学院 院 长 甫玉龙 2004.03

    朱晓苑

    崔伟奇

    许运清

    2004.03

    2004.03

    2004.03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院长 谭天伟 2003.12袁其朋

    王雅琴

    2003.12

    2003.12

    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院 长 朱长发 2005.12

    徐西堂

    齐再前

    2006.01

    2006.01

    图书馆 馆 长 郭 奋 2006.01张明德(常务)

    杨守文

    2006.01

    2006.01

    碳纤维研究所 所 长 王 峰 2006.10 徐樑华 2004.03

  • —20—

    (六)科以上机构增设及调整情况

    1.成立“粘接材料与原位固化技术研究室”(4 月 30 日) 2.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学院党委并组建学生党总支(11 月

    7 日)

    (七)各类委员会增设与调整

    1.成立校办产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1 月 12 日) 组 长: 王 芳 副 组 长: 左 禹 王 贵 盛维勇 任新钢 成 员: 孙双林 李显扬 李晓林 崔 凯 张声飏 张 坤

    李新军 马玉顺 杨亚栩 2.成立“巾帼建功”领导小组(2 月 20 日) 组 长: 王同奇 副 组 长: 谢 光 安连生 段成红 组 员: 张燕华 徐静年 周淑芹 张丽丹 冯 婕 葛秀瑾 3.调整教学基本功大赛比赛领导小组人员(2 月 22 日) 组 长: 王同奇 副 组 长: 郭广生 盛维勇 成 员: 谢 光 张进明 李增和 毛立新 贾梦秋 评 委 会: 主 任:张进明 副主任:谢 光 4.调整保密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 月 23 日) 组 长: 王 芳 副 组 长: 左 禹 宋来新 张晓丰 孟根发 组 员: 关昌峰 孙双林 靳久良 李显扬 杨卫民 李增和 董小国

    徐樑华 5.调整保密委员会成员(2 月 23 日) 主 任: 王 芳 副 主 任: 左 禹 宋来新 王 玉 张晓丰 孟根发 委 员: 关昌峰 孙双林 靳久良 李显扬 杨卫民 付志峰 李增和

    张进明 郭利芳 李晓林 张卫东 杨小平 徐樑华 吴大鸣 靳其兵 徐广军 万平玉 崔伟奇 袁其朋 薛 平 靳万民 张燕华 董小国 洪旭迎 邢辉燕 刘淑金

    6.成立国防科技质保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2 月 24 日) 主 任: 王子镐 副 主 任: 左 禹

  • —21—

    委 员: 杨万泰 陈标华 张晓丰 李显扬 李晓林 贯标工作小组:张晓丰 杨万泰 杨小平 张军营 孟根发 刘淑金 何立凡

    赵东林 陈爱华 7.成立学校国防科技质量管理体系(2 月 24 日) 所属综合部等相关部门 综 合 部 部 长: 刘淑金

    科研生产部部长: 张军营 质量管理部部长: 何立凡 市 场 部 部 长: 赵东林

    8.成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领导小组名单(2月24日) 组 长: 郭广生 副 组 长: 任新钢 张进明 成 员: 赵恩平 付志峰 陈标华 崔文勇 李晓林 孙双林 郭 奋

    白守礼 李建伟 吴丝竹 张有忱 王建林 赵宝元 杨 屹 朱晓苑 王雅琴

    秘 书: 费红艳 9.调整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2 月 28 日) 主 席: 王子镐 副 主 席: 郭广生 汪文川 委 员(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润宇 王子镐 王建林 王奎升 付志峰 江 波 朱群雄 汪文川 杨万泰 甫玉龙 余鼎声 张进明 张泽廷 张敬畅 陈晓春 郭广生 姜广峰 段 雪 谭天伟

    秘 书 长: 付志峰(兼) 10.调整校消防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3 月 6 日) 主 任: 丁巨元 副 主 任: 靳久良 郭亚臣 委 员: 王 玉 孙双林 闫继善 李 强 白守礼 安连生 苏建茹

    徐静年 周淑芹 王永涛 何苏勤 林 莉 祁 欣 许运清 袁其朋 臧红英 夏玉波 罗 伟 靳万民 邱官良 杨守文 高红峡 赵洪顺 张宏基 张书志

    办公室设在保卫处。 11.调整校交通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3 月 6 日) 主 任: 丁巨元 副 主 任: 靳久良 郭亚臣 委 员: 王 玉 孙双林 闫继善 白守礼 安连生 苏建茹 李 强

    徐静年 周淑芹 王永涛 何苏勤 林 莉 祁 欣 许运清

  • —22—

    袁其朋 臧红英 夏玉波 罗 伟 靳万民 邱官良 杨守文 高红峡 赵洪顺 张书志 沈 军 刘大钧 张久新

    办公室设在保卫处。 12.成立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3 月 24 日) 组 长: 王子镐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常务副组长: 郭广生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 副 组 长: 任新钢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王同奇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洪杰 马成元 王文才 冯 婕 许运清 刘宏伟 刘 勇 刘振娟 李晓林 张久新 甫玉龙 张进明 张丽叶 张 馨 陈琪瑶 张燕华 罗 伟 庞 然 赵恩平 郝克勇 徐西堂 崔文勇 谢 光 彭拴莲 董振兴 靳久良

    办公室主任: 许运清 办公室地点: 文法学院体育部 13.调整我校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4 月 13 日) 组 长: 盛维勇(校党委副书记) 副 组 长: 任新钢(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丁巨元(副校长) 王同奇(校党委副书记)

    成 员: 靳久良(保卫部部长) 宋来新(党委办公室主任)

    关昌峰(组织部部长) 李显扬(人事处处长) 李增和(宣传部副部长)

    杨卫民(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 赵恩平(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张晓丰(军工办主任兼科技处副处长) 罗 伟(研究生院(筹)副院长)

    校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保卫部,负责学校国家安全工作的日常工作

    和与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联系。 14.成立房屋固定资产核查领导小组(4 月 24 日) 组 长: 任新钢 副 组 长: 李晓林 孙双林 组 员: 闫继善 闫剑峰 张 坤 郭利芳 王一珉 杨守文 邱官良

    靳万民 徐静年 周淑芹 王永涛 何苏勤 林 莉 祁 欣 许运清 袁其朋 臧红英

  • —23—

    15.调整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5 月 24 日) 组 长: 王 芳(党委书记) 副 组 长: 盛维勇(党委副书记)

    丁巨元(副校长) 王 贵(副校长) 任新钢(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王同奇(党委副书记)

    成 员: 宋来新(党委办公室主任) 王 玉(校长办公室主任) 靳久良(保卫部(处)长) 赵恩平(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杨卫民(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

    下设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小组,其成员为: 组 长: 任新钢 副 组 长: 丁巨元 王 贵 王同奇 靳久良 成 员: 宋来新 王 玉 关昌峰 李显扬 赵恩平 杨卫民 李增和

    屈一新 王 峰 罗 兵 山 岚 马永红 韩克飞 刘 玲 张丽叶 胡清翰 马玉顺 刘建国 闫继善 崔文勇 张明德 徐西堂 安连生 罗 伟 郭亚臣 高红峡 石冰洁

    16.“我心中的奥运”首届北京化工大学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委员会名单(5 月 24 日) (1)组委会主任: 郭广生 副校长

    组委会副主任: 张进明 教务处处长;赵恩平 学工办主任 崔文勇 北区办主任;陈仲利 外语系主任

    组委会委员: 赵 静 教务处副处长 董振兴 校团委书记、学工办副主任 罗 伟 研究生院(筹)副院长 石冰洁 北区办副主任 耿海萍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 李建伟 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吴丝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张有忱 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王建林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赵宝元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杨 屹 理学院副院长 朱晓苑 文法学院副院长

  • —24—

    王雅琴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徐西堂 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组委会秘书: 张 静 教务处;张建群 文法学院

    (2)“我心中的奥运”首届北京化工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专家委员会名单 专家委员会主任:

    陈仲利 外语系主任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朱晓苑 文法学院副院长 赵 静 教务处副处长 17.成立干部人事档案审核领导小组(5 月 26 日) 组 长: 盛维勇 成 员: 关昌峰 李显扬 张声飏 屈一新 王 峰 罗 兵 山 岚

    马永红 韩克飞 刘 玲 张丽叶 闫继善 胡清翰 马玉顺 刘建国 张明德 徐西堂 张 亮

    工作办公室设在人事处。 18.成立认证工作领导小组(7 月 20 日) 组 长: 王子镐 副 组 长: 左 禹 成 员: 杨万泰 李晓林 靳久良 李显扬 孙双林 陈标华 宋来新

    闫剑峰 王 玉 张晓丰 张 坤 认证工作组: 组 长: 孟根发 副 组 长: 张晓丰 杨小平 成 员: 刘淑金 赵洪顺 郁 方 石淑先 韩淑华 林乐杰 郭万喜

    王凤琴 19.成立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9 月 6 日) (1)北京化工大学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王 芳 副 组 长: 任新钢 丁巨元 郭广生 成 员: 赵恩平 付志峰 冯 婕 董振兴 谢 光 张进明 孙双林

    李晓林 靳久良 马成元 (2)北京化工大学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 主 任: 董振兴 成 员: 葛树铭 20.成立校安全委员会及分委员会(10 月 18 日) (1)校安全委员会

  • —25—

    主 任: 王子镐 副 主 任: 丁巨元、任新钢 委 员: 校办、国资处、保卫处、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办、

    北区办、后勤集团的正职 日常机构设在校办。 (2)消防、交通安全分委员会 主 任: 丁巨元 副 主 任: 保卫处处长 委 员: 校办、保卫处、学工办、研究生院、北区办、后勤集团的正职 日常机构设在保卫处。 (3)安全生产分委员会 主 任: 任新钢 副 主 任: 国资处处长 委 员: 校办、国资处、保卫处、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办、

    北区办、后勤集团的正职 日常机构设在国资处。 21.成立“百日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11 月 2 日) 组 长: 丁巨元 副 组 长: 靳久良 李里征 成 员: 赵恩平 杨卫民 罗 伟 徐西堂 冯 婕 董振兴 邱官良

    董小国 22.成立医药物资采购招投标小组(11 月 20 日)

    组 长: 任新钢 王 贵 副 组 长: 李晓林 成 员: 赵恩平 谢玲玲 张 坤 安连生 苏建茹 吴君华 张久新

    学生代表一人 监 督 人 员: 郭利芳 23.调整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12 月 7 日) 组 长: 王 芳(党委书记) 副 组 长: 盛维勇(党委副书记)

    丁巨元(副校长) 王 贵(副校长) 任新钢(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王同奇(党委副书记)

    组 员: 宋来新(党委办公室主任) 王 玉(校长办公室主任) 靳久良(保卫部(处)长)

  • —26—

    赵恩平(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杨卫民(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 李晓林(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

    下设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小组,其成员为: 组 长: 任新钢 副 组 长: 丁巨元 王 贵 王同奇 靳久良 组 员: 宋来新 王 玉 关昌峰 冯 婕 李显扬 赵恩平 杨卫民

    李晓林 屈一新 王 峰 罗 兵 山 岚 张建文 韩克飞 刘 玲 张丽叶 胡清翰 马玉顺 李二英 闫继善 崔文勇 谢 光 罗 伟 朱长发 高红峡 石冰洁

    24.成立科技查新管理委员会(12 月 27 日) 组 长: 郭广生 副 组 长: 郭 奋 陈标华 成 员: 张卫东 杨小平 吴大鸣 靳其兵 万平玉 袁其朋 贾梦秋

    白守礼 杨守文 秘 书: 郭湘玲 25.成立科技查新专家咨询委员会(12 月 27 日) 组 长: 郭广生 副 组 长: 郭 奋 汪文川 成 员: 高金吉 段 雪 谭天伟 陈建峰 张立群 朱群雄 秘 书: 杨守文

  • —27—

    四、“211 工程”建设 2006 年,学校“十五”“211 工程”建设进入总结阶段。为了保持学科建设工作

    连续性,学校在验收总结后,积极组织“十一五”“211 工程”的规划论证工作,初步确定了建设方案,启动了第一批建设项目。

    (一)“十五”“211 工程”建设的总结与验收

    [概述]

    2005 年底,北京化工大学开始了“十五”“211 工程”的总结验收工作。学校于2 月底前组织相关部门和学院,顺利完成了学校“十五”“211 工程”建设总结报告初稿的编写工作,并提交教育部。在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十五”“211 工程”各二级子项目进行校内验收的基础上,于 5 月 12 日~13 日,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十五”“211工程”的整体验收,并顺利通过。学校在积极开展“十五”“211 工程”验收工作的同时,组织了“十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效益评价工作组,对各三级及独立四级子项目的建设效益进行评价,并于 7 月 3 日对取得了突出建设效益的 6 项建设项目提出了表彰(北化大校发〔2006〕45 号)。

    [组织“十五”“211 工程”建设的校内验收]

    2006 年初,学校开始着手组织校内验收工作,从验收要求、程序、时间安排等方面对校内验收工作做了详细的布置和安排。各二级子项目负责人于 3 月 20 日前向校发展规划处递交了各二级子项目的总结材料和验收申请书。3 月 27 日至 31 日,学校分别组织了校内外专家对各二级子项目进行了校内验收。

    3 月 27 日,由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左禹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人事处处长王维才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事处处长魏辉研究员等 11 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师资队伍建设”二级子项目进行了校内验收;3 月 28 日,由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左禹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王永生、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代根兴等 7 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公共服务体系”二级子项目进行了校内验收;3 月 29 日,由约翰克兰鼎名密封(天津)有限公司王玉明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左禹教授等

    8 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进行了校内验收;3 月 30 日,由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左禹教授等 7 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代化工科学与技术”进行了验收;3 月 31 日,由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左禹教授等 7 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进行了验收。

    各专家组均认为各建设项目完成了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很大的

    成效。 [通过“十五”“211 工程”建设的国家验收]

    5 月 12~13 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学校“十五”“211 工程”进行了整体验收。

  • —28—

    验收专家组组成如下:专家组组长天津大学校长单平教授,专家组成员为中科院大连

    物化所袁权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乔建永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

    记沈伟国教授、东华大学副校长宋立群教授、重庆大学副校长杨天怡教授以及设备专

    家北京邮电大学秦毓德研究员。 12 日,验收大会开幕式在学校会议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大会由教育部“211 工程”

    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郭新立主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处长吴

    一、化大全体校领导、院士、各学科带头人及有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校党

    委书记王芳致欢迎词,王子镐校长作了“十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情况的总体汇报,并回答了专家的提问。专家组观看了“十五”“211 工程”的录像片《自强不息,创新发展——北京化工大学“十五”“211 工程”建设巡礼》。会后,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非传统反应与流体混合工程、碳纤维研究中心、超重力反应与分离技

    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14 个基地和实验室,并且考察了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与使用情况。13 日专家组组织召开由我校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参加的两个座谈会,就学校“211 工程”建设与学校及教职工个人的发展进行座谈。

    验收专家组表示,北京化工大学全面完成了“十五”“211 工程”的建设任务,并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学校的投入。

    (二)“十一五”“211 工程”启动

    [组织规划“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

    3 月 31 日,学校结合全校范围内进行的学科建设规划论证工作,发布了“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指南,确立了“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的立项原则和支持领域,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方案预研究工作的通知》(211 部协办〔2006〕1 号)文件精神,于 5 月 15 日召开了校领导主持的专家会议,对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的建设构想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经过 5 月 23 日、29 日的校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确定了“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的组织计划和立项原则。会后编写完成了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的初步构想,向教育部报送了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方案的建议。

    7 月 5 日,王子镐校长布置了“十一五”“211 工程”项目建议的申报工作,对项目立项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开始面向全校正式公开启动“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的征集工作。最终确定了 18 个具体建设项目。制订了《学校“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北化大校发〔2006〕96 号),完善了建设项目管理办法。10 月 29 日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整体建设方案(草案)和管理办法。建设方案(草案)确定了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北京化工大学“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面向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 —29—

    依托优势、内涵发展、重点突破,以跨学科研究中心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为重点,提升

    重点学科水平,拓展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坚持以国家目标和科学前沿为统领,

    以集成科学、交叉学科和新学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学科架构,拓宽学科覆盖面。

    产生一批跨学科的、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若干重点学科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奠

    定基础,增强学校为国家和区域领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成为国

    家在化工、材料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显著提高学校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综合实力。 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有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师

    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化工与能源工程”、“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

    控制、装备与安全工程”、“面向资源与环境的近代化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与制药工

    程”等 5 个建设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包括校园网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内容;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发展计划、创新平台和重点科研基地支

    持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内容。 [启动首批“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项目]

    10 月,学校“十一五”“211 工程”首批建设项目启动,建设经费为 1000 万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细化了管理流程,落实了二层次人才、引进人才的建设经费,

    保证了相关建设项目的启动和实施。

  • —30—

    五、人 才 培 养

    (一)本科生培养

    [概述]

    2006 年,本科教学工作认真贯彻 2005 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稳妥且有步骤地不

    断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学校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国家、北京市、

    学校和学院四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并以此带动了全校其他各类课程建设。学校继续

    开展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和院级四级教

    学改革研究体系,实现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还加大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2006 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成果斐然,开创了我校“十一五”本科教学发展的新局面。

    1.各学院专业设置

    表 5-1 2006 年各学院本科专业设置表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2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 020101

    经济学 02

    法 学 030101 法 学 03 文法学院

    英 语 050201 文 学 05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应用化学 070302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理学院

    材料化学 071302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 070402

    理 学 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204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205Y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功能材料 080213S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080305Y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80304 安全工程 081002

    机电工程学院

    工业设计 080220 自动化 080602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401 电子信息工程 080603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 理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606

    环境工程 081001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101 制药工程 081102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 081801

    工 学 08

  • —31—

    文法学院 行政管理 11030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102

    工商管理 110201

    市场营销 110202

    会计学 110203

    经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110204

    管理学 11

    2.招生工作 [制定 2006 年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2003〕2 号)精神,实行“以文化课考试为主,多元化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 2006年高考招生中开展部分招生计划自主选拔录取工作,以选拔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好、

    特长突出的优秀人才。 2006 年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计划控制在全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 5%以

    内,纳入学校预留招生计划中。 [2006 年本科招生计划及实际录取人数]

    表 5-2 2006 年本科生招生情况一览表

    学 院 招生专业 学

    制科类

    计划招

    生人数备注

    实际

    招生数

    化学工程与工艺 4 本科 240 243 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4 本科 90 9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4 本科 330 328

    材料科学与工程 4 本科 120 12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功能材料 4 本科 60 61

    安全工程 4 本科 60 59

    工业设计 4 本科 30 3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 本科 90 93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4 本科 210 219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气信息类 4 本科 600

    593

    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口试) 4 本科 80 89

    工商管理类 4 本科 240 246 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 本科 60

    文理

    兼收 61

    应用化学 4 本科 190 191

    信息与计算科学 4 本科 90 94 理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4 本科 60

    62

    法学 4 本科 120 115

    公共管理类 4 本科 60 50 文法学院

    英语(英语口试) 4 本科 60

    文理

    兼收 56

    生物工程类 4 本科 120 12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制药工程 4 本科 90 90

    本科合计 本科 3000 3031

  • —32—

    3.教务工作

    [23 名优秀生转专业]

    经学院审核,教务处批准,王锴等 23 名优秀生从 2006 年 9 月 18 日起转入新专业学习。具体名单如下:

    表 5-3 2006 级 23 名优秀生转专业名单

    号 学 号 姓 名 原专业 原班级 转入专业 转入班级

    1 200632066 王 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装备 0603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 0601

    2 200640445 王 淏 电气信息类 信息 0616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 0602

    3 200612080 李 平 环境工程 环工 0603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 0603

    4 200651245 蒋安军 工商管理类 工商 0608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 0603

    5 200631147 赵东华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机械 0605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 0606

    6 200673034 王 鑫 英 语 英语 0602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 0607

    7 200640195 汪小真 电气信息类 信息 0607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 0607

    8 200640197 陈 圆 电气信息类 信息 0607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 0607

    9 200634016 李卫卫 工业设计 设计 060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1

    10 200661041 刘晋彤 应用化学 应化 060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2

    11 200640584 郭 成 电气信息类 信息 062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3

    12 200623051 俞玮瑄 生物功能材料 生材 060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4

    13 200633046 李晶晶 安全工程 安全 060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4

    14 200672043 杨 歌 公共管理类 公管 060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4

    15 200640001 王文娟 电气信息类 信息 060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6

    16 200652061 马腾跃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贸 060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7

    17 200681065 史海良 生物工程类 生工 060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08

    18 200623059 谈欣颐 生物功能材料 生材 060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10

    19 200671066 张玉祥 法 学 法学 060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10

    20 200640321 谢 晗 电气信息类 信息 061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材 0611

    21 200640413 商 飞 电气信息类 信息 0614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 0601

    22 200662016 张 磊 信息与计算科学 信计 0601 电气信息类 信息 0609

    23 200661136 王 雷 应用化学 应化 0605 生物工程类 生工 0602

    [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预警机制]

    学校从 2005 级开始实施学业警示制度,进行事前干预,将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转变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管理”型逐渐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主动为学生服务。

    学业警示制度的实施,使学生更加明确了以学为主的观念,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

    促使班主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作用;促使学

    院领导更加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重视教学,认真研究本科人才培养

    问题。公布各学院受到学业警示的学生比例后,提高了各学院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

  • —33—

    重视程度,促使各学院主动采取措施促进学风的转变。 [进行英语六级对比考试]

    12 月 15 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抽调三个学校的部分考生参加六级考试的对比考试,目的是进行新老题型考试的对比。作为参加学校之一,我校共有

    300 名考生被随机抽调,参加了此次对比考试。本次考试成绩将和 12 月 24 日的正式考试成绩同样作为六级考试成绩记载。

    [出台有关相对评定课程成绩办法]

    为了适应新的学籍管理规定,推动课程考试改革和成绩评定的科学化,学校出台

    了有关相对评定课程成绩的办法。4 月,以辽宁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孙华林为组长的教育部检查组,对我校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了检查并给予了高度

    评价。 [研制、开发新的教学管理系统]

    学校研制、开发的一系列新的教学管理系统,如 GPA 网上查询系统,新生信息、毕业生信息网上确认系统,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网上报名系统,教师网上成绩上报

    及审核系统,学生网上补考申请系统,学生网上评教及课堂教学反馈系统,每周教室

    使用公布系统投入使用。新系统的开发使用加快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教

    改成果的固化,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教学工作

    [为 2006 级新生首开了《学业指导课》]

    学校在 2006 级新生中首次开设了《学业指导课》。内容包括校长报告、教授第一

    堂课、学业指导讲座三个方面。学业指导讲座包括走进大学、解读专业培养方案、选

    课指南、解读学籍管理规定四个方面。“走进大学”向同学们展示大学的内涵,对比

    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参考性学业规划。

    “解读专业培养方案”,讲述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的原则、培养计划的特点,

    引导学生做出个人学业规划。“选课指南”向学生介绍了选课的依据和原则,分析了

    选课中常见的问题,并对学校精品课程的利用进行了演示。“解读学籍管理规定”,

    通过生动的案例从取得学籍、学分制管理、学习纪律、学业警示、获得学位等几个方

    面对学籍管理规定进行了详细解读。学业指导课为新生规划未来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同时学校启动了北校区学术讲座活动,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名师报告。

    [召开第三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工作会议]

    11 月 1 日,学校第三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会在行政楼 228 会议室召开。会

    议由副校长兼课程建设委员会主任郭广生教授主持,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委员、校教学

    巡视组专家、各学院教学副院长以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对 2003~2004 年第二学期至 2005~2006 年第二学期

    期间提出课堂教学质量等级申报的教师及其所授课程进行认定;对部分担任某一门课

    程两学年以上但尚未进行过质量认定的教师及其所授课程进行初次认定;对前两次本

    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为免检的教师及其所授课程进行复审。

  • —34—

    最终,全校共有 603 门次课程通过了认定、复审。 [召开北校区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

    5 月 31 日,在北校区教 110 会议室,郭广生副校长主持召开了学校“北校区教

    学工作专题研讨会”。各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北区办正副主任、教务处处长、

    图书馆、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课程及计算机中心、语言教学中心负责人、巡视

    组马国瑜教授等参加了会议。

    教务处处长张进明教授通报了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中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抓

    教风、学风所做的工作。北区办公室主任崔文勇教授介绍了北区的管理工作。教务处

    副处长王一珉教授就北区低年级学生的学业状况分析及针对学业状况采取的措施做

    了汇报。各基础课程负责人和巡视组马国瑜教授分别就开学以来的教学情况做了通

    报。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各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应高度重视北校区的教学工作。除了保证

    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运行工作之外,还要开展好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报告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努力营

    造与建设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学术氛围。

    [高金吉等 14 位教授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成立 2006~2010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高金吉院

    士等 14 位教授入选(教高函〔2005〕25 号)。分别是: 1)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仲利 2)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姜广峰 3)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泽廷 4)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郭广生 5)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杨 屹 6)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泽廷 7)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广生 8)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谭天伟 9)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励杭泉 1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励杭泉 11) 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金吉 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张有忱 1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高金吉 1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钱才富 15)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吴重光 1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张进明 17)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建林 18) 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郭 奋 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所属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委员会

  • —35—

    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开展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高专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

    服务等工作。 [开展新生研讨课程试点工作]

    学校从 2006~2007 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新生研讨课计划(Freshman Seminar Program)的试点工作。并将各学院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情况作为院级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指标之一。此举旨在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和风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的精神,激

    发大一新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新生研讨课是面向全校大一新生的选修课,通过学术造诣较高的知名教授与大学

    本科新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启发学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召开 2006 年暑期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

    8 月 26 日~28 日,学校召开了 2006 年暑期本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