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 pdf file142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5
142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藥劑部藥師 江文心、王春玉 摘要 ADA/EASD 治療指引指出,當初始治療失敗,胰島素應為下一階段藥物之首 選,但體重增加、低血糖及注射劑型等因素,使胰島素與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間存在層 層心理與生理上的障礙;GLP-1 (glucagon-like peptide-1) 在生理上扮演的角色如:促 進葡萄糖依賴型胰島素分泌、恢復對血糖上升的第一相及第二相胰島素反應、延緩 胃排空速率、抑制餐後昇糖素的分泌與降低食慾,刺激β細胞的增殖等,使得 GLP-1 analogs DPP4 inhibitors (dipeptidyl peptidase-4) 的發展倍受矚目。本文除了以藥師的 觀點探討上述藥物外,也加入糖尿病衛教師觀點,分享病人對注射劑型的恐懼原因及 治療對策,期待藥師們能提供適時衛教,增加病人用藥順從性。 關鍵字:GLP-1 analogDPP4 inhibitor、胰島素、糖尿病衛教師 壹、前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rion, IDF) 的統計資料 1 ,在 2011年全世界20-79歲的44億成年人口中, 糖尿病盛行率為8.5%,相當於3 6 千多萬 人,醫療保健支出至少四千六百五十億美 元,占該年齡層總醫療保健支出的11%,而 台灣所屬的西太平洋地區,平均盛行率為 8.3%,並與本區1,708,300 人死亡有關,在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更高達9.6%。且根據 IDF 的預估,2030年全球糖尿病盛行率將增 加至8.9%,相當於5 5 千多萬人,西太平 洋地區的盛行率也將來到8.5% 1 ,屆時糖尿 病及相關併發症所造成的死亡及經濟上的負 擔更將是令人無法想像。雖然,半個多世 紀以來胰島素、metforminsulfonylureathiazolidinedioneα-glucosidase inhibitor 續上市,已經大幅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相關 併發症及死亡率,但不幸的是,英國糖尿病 前瞻性研究 (U. 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指出 2-4 ,當糖尿病被診斷出來時, 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就已經衰退到 剩下50%左右 (β細胞的衰退早在診斷糖尿病 12年就已開始發生) 5 ,雖然胰島素阻抗性 隨著罹病期增加會逐漸趨緩,但即使接受上 述藥物治療,β細胞功能仍會隨著罹病期的 延長每年以4%的速度衰退,初罹患糖尿病 以單一藥物達到控制目標的三年後,有50% 病人需要增加另一種用藥,罹病九年後, 使用多種藥物才能達控制目標 (糖化血紅素 HbA1C<7%) 的病人更高達75% 6 ,這往往造 成病人對自己喪失信心,因此,早期診斷、

Upload: hakiet

Post on 07-Feb-2018

23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 PDF file142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142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繼續教育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藥劑部藥師 江文心、王春玉

摘要

ADA/EASD 治療指引指出,當初始治療失敗,胰島素應為下一階段藥物之首

選,但體重增加、低血糖及注射劑型等因素,使胰島素與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間存在層

層心理與生理上的障礙;GLP-1 (glucagon-like peptide-1) 在生理上扮演的角色如:促

進葡萄糖依賴型胰島素分泌、恢復對血糖上升的第一相及第二相胰島素反應、延緩

胃排空速率、抑制餐後昇糖素的分泌與降低食慾,刺激β細胞的增殖等,使得 GLP-1

analogs 及 DPP4 inhibitors (dipeptidyl peptidase-4) 的發展倍受矚目。本文除了以藥師的

觀點探討上述藥物外,也加入糖尿病衛教師觀點,分享病人對注射劑型的恐懼原因及

治療對策,期待藥師們能提供適時衛教,增加病人用藥順從性。

關鍵字:GLP-1 analog、DPP4 inhibitor、胰島素、糖尿病衛教師

壹、前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 ( In ternat ional Diabetes Federarion, IDF) 的統計資料1,在

2011年全世界20-79歲的44億成年人口中,糖尿病盛行率為8.5%,相當於3億6千多萬人,醫療保健支出至少四千六百五十億美

元,占該年齡層總醫療保健支出的11%,而台灣所屬的西太平洋地區,平均盛行率為

8.3%,並與本區1,708,300人死亡有關,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更高達9.6%。且根據 IDF 的預估,2030年全球糖尿病盛行率將增加至8.9%,相當於5億5千多萬人,西太平洋地區的盛行率也將來到8.5%1,屆時糖尿

病及相關併發症所造成的死亡及經濟上的負

擔更將是令人無法想像。雖然,半個多世

紀以來胰島素、metformin、sulfonylurea、

thiazolidinedione、α-glucosidase inhibitor 陸

續上市,已經大幅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相關

併發症及死亡率,但不幸的是,英國糖尿病

前瞻性研究 (U. 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指出2-4,當糖尿病被診斷出來時,

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就已經衰退到

剩下50%左右 (β細胞的衰退早在診斷糖尿病

前12年就已開始發生)5,雖然胰島素阻抗性

隨著罹病期增加會逐漸趨緩,但即使接受上

述藥物治療,β細胞功能仍會隨著罹病期的

延長每年以4%的速度衰退,初罹患糖尿病

以單一藥物達到控制目標的三年後,有50%

病人需要增加另一種用藥,罹病九年後,

使用多種藥物才能達控制目標 (糖化血紅素

HbA1C<7%) 的病人更高達75%6,這往往造

成病人對自己喪失信心,因此,早期診斷、

Page 2: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 PDF file142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第29卷第1期Mar. 31 2013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藥學雜誌 第114冊 143

繼續教育

積極治療 (intensive therapies) 或併用 GLP-1

agonist、DPP4 inhibitor,以延遲或甚至逆轉β細胞衰退,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新趨勢。

貳、 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指引與執行時

遭遇的困境

目前,美國糖尿病學會 /歐洲糖尿病

研究學會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ADA/EASD) 對於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指

引 (圖一)7,仍是以生活型態改變及併用

metformin 作為初始治療建議 (每次訪視時

均須強調生活介入的重要,並每三個月監

測 HbA1C 直到 HbA1C 小於7%後,改半年

監測一次),當初始治療失敗而須併用另一

種藥物時,可選擇胰島素或 sulfonylurea,

當病人 HbA1C 大於8.5%或出現高血糖症狀

時,胰島素則是首選,若仍無法達成目標,

建議開始或更積極的使用胰島素,此時,

sulfonylurea 應逐漸減量或停用。

某研究使用經信效度檢定的中文版胰

島素治療評估量表 (The Insulin Treatment

Appraisal Scale, ITAS)8,評估第二型糖尿病

病人對於胰島素治療的認知,結果,以口服

降血糖藥物治療的個案相較於已接受胰島素

治療個案,有較高比例認為使用胰島素意味

著用飲食或口服藥來控制糖尿病已經失效、

糖尿病變得更糟、生活較無彈性、害怕用針

注射自己、浪費時間、限制活動、正確注射

胰島素是困難的,反之,接受胰島素治療

的個案,有較高比例認為使用胰島素能預防

糖尿病的併發症、協助良好控制血糖、會

更有活力,但會造成體重增加 (8% vs. 40%,

p<0.001),此外,在“使用胰島素會增加低

血糖的危險”(39% vs. 40%)、“注射胰島

素是疼痛的”(58% vs. 46%) 等項目,在兩

組個案間並無顯著差異;針對不同教育程

度、不同胰島素注射器及不同注射時間 (1年為界),對胰島素治療的認知,也無顯著差異。因此,儘管胰島素的使用既有效又符

合經濟效益,但顯然口服降血糖治療病人

對胰島素有許多錯誤認知,而使用胰島素的

病人也對體重增加、低血糖及注射疼痛感到

困擾。錯誤的認知、擔心無法正確注射胰島

素、怕痛或害怕注射,可透過認知衛教、強

化正向態度、指導注射技巧 (含現場試打體驗及回覆示教)9、依照病人胖瘦選擇合適針

頭等方式克服,但體重增加與可能發生低血

糖,卻是無法透過上述衛教方式克服的障

礙,造成醫療團隊與病人對積極治療卻步。

以 GLP-1 (glucagon-like peptide-1) 為基礎發展出的新一代降血糖藥物,正好能提供另外

一種治療選擇。

參、GLP-1 的生理角色

血糖恆定與體內多種荷爾蒙 (例如:胰臟β細胞製造的胰島素及 amylin、α細胞製造的昇糖素、腸道L細胞分泌的 GLP-1 及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IP 等) 有關,其中,GLP-1 扮演角色包括:促進葡萄糖依賴型胰島素分泌、恢復對血糖

上升的第一相及第二相胰島素反應10、延緩

胃排空速率、抑制餐後昇糖素的分泌與降低

食慾,更有動物實驗指出 GLP-1 可以刺激β

細胞的增殖與分化以預防糖尿病11,但 GLP-

1 在體內會快速被 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4) 分解,導致半衰期僅1到2分鐘,使得 GLP-1 在應用上受到限制,為了克服 GLP-1 半衰期過短的困境,能抵抗 DPP4 分解的 GLP-1 analogs 及 DPP4 inhibitors 應運而生。

肆、 GLP-1 analog 的使用時機及療

效比較12

Page 3: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 PDF file142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144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繼續教育

圖一 ADA/EASD 糖尿病處置共識7

除了2009年在國內上市的 exenatide ( B y e t t a ) 外,長效型 G L P - 1 a n a l o g:liraglutide (Victoza) 與 exenatide extended release (Bydureon) 分別於2010年與2012年1月獲得 FDA 核准上市。

Liraglutide 為人體 GLP-1 類似物,透過短鏈脂肪酸以非共價方式與血清白蛋白結

合以減緩被 DPP4 降解,排除半衰期達13小時。Liraglutide 可作為飲食及運動外的單一治療藥物,也可合併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第

一週以0.6 mg QD 為起始劑量以降低腸胃道不適,隨後再調整為1.2 mg QD,最高劑量為1.8 mg QD,肝腎功能不足無須調整劑量。研究指出,liraglutide (1.2 mg、1.8 mg) 單獨用於初診斷糖尿病的病人,相較於 glimepiride (8 mg) 在52週後,有較高比例受試者能達到控制目標 (HbA1C≤7%),HbA1C 降幅分別為0.84%、1.14%、0.51%;用於已使用 metformin 仍控制不佳的病人,HbA1C 控制與 glimepiride (4 mg) 不相上下,而相較於 sitagliptin (100 mg),則可有較明顯的 HbA1C 降幅 (-1.24%, -1.5% vs. -0.9%),而 liraglutide

(1.8 mg) 相較於 exenatide (10 μg) 則能顯著

降低 HbA1C (-1.12% vs.-0.79%)。相較於安

慰劑、sitagliptin、insulin 及 glimepiride,

liraglutide 能顯著降低體重1.4-3.5 kg,相較

於 exenatide (10 μg),體重減輕及副作用發生

率則相仿。常見副作用 (10-40%) 為噁心、

嘔吐、腹瀉,單一使用時低血糖發生率較

glimepiride 低 (10% vs. 24%)。雖然 liraglutide

與胰臟炎的相關性尚未被證實,但若服用期

間出現持續嚴重腹痛,應考慮是否與胰臟炎

相關,並建議停藥。此外在鼠類研究中,

liraglutide 被指出與良性及惡性甲狀腺C細

胞腫瘤有關,但因人類C細胞遠少於鼠類,

因此,是否在人體會造成相同副作用尚無

定論,故不建議有甲狀腺髓質癌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多發性內分泌癌第二

型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syndrome type

2, MEN2) 病史或家族史病人使用。

伍、 DPP4 inhibitor 的使用時機及療

效比較12

目前,在國內已上市的 DPP4 inhibitor 有

Page 4: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 PDF file142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第29卷第1期Mar. 31 2013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藥學雜誌 第114冊 145

繼續教育

sitagliptin (Januvia)、saxagliptin (Onglyza)、

linagliptin (Tradjenta)、vildagliptin (Galvus),

上述藥物療效相近,但僅 sitagliptin (Januvia)

被核准可併用胰島素,而 Alogliptin 則仍在臨

床實驗中。

Saxagliptin 可單獨使用亦可與 sulfonylurea、

metformin、thiazolidinedione 併用,建議劑量為

2.5 mg 或5 mg QD,用於中度或重度腎功能不全

(GFR≤50 mL/min) 或與強效 CYP3A4/5 抑制劑併

用時,建議將劑量減為2.5 mg QD。

L i n a g l i p t i n 可單獨使用亦可與

sulfonylurea、metformin、thiazolidinedione 併

用,建議劑量為5 mg,與 sulfonylurea 併用

時較易發生低血糖,需減低劑量,該藥物主

要 (80%) 以原型經由腸肝系統 (膽汁) 排除,

肝、腎功能不全者無須調整劑量,但若與強力

CYP3A4 或 P-glycoprotein 誘導劑併用,可能導

致療效不如預期,建議改用其他降血糖藥物。

Vildagliptin 被核准用於已使用 metformin、

sulfonylurea 或thiazolidinedione 後,血糖仍控制

不佳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可與上述任一藥物

併用,但併用兩種以上的三合一治療,其療效

及安全性尚未確立,建議劑量為50 mg BID,與

sulfonylurea 併用時,建議50 mg QD,輕度腎功

能不全無須調整劑量,但中重度腎功能不全或

肝功能不全的病人 (AST 或 ALT 大於正常值上

限2.5倍) 則不建議使用。

此類藥物不建議做為第二型糖尿病的初

始治療藥物,但若病人 (尤其體重過重者) 無

法耐受或禁忌使用 metformin、sulfonylurea

及 thiazolidinedione 時,則可做為第一線治

療用藥,能降低 HbA1C 約0.5-0.8%,降幅與

thiazolidinedione相近但不如 metformin (1-2%)。

陸、結論

ADA/EASD 治療指引指出,當初始治

療失敗 (尤其病人 HbA1C 大於8.5%或出現高血糖症狀時),胰島素應為下一階段治療藥物之首選,研究指出早期且積極的使用

胰島素治療,能減少高血糖造成的β細胞衰退,改善胰島素的分泌,但體重增加 (積極治療下,平均增加8.7公斤13)、低血糖及注射劑型等因素,使胰島素與第二型糖尿病病

人間存在層層心理與生理上的障礙;GLP-1 analogs 及 DPP-4 inhibitors 雖具備體重降低與不易低血糖等優勢,而 GLP-1 analogs 更有長效劑型上市,但因臨床使用經驗不足、

昂貴與缺乏長期的效益及安全性相關研究,

目前仍不建議用做第二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療

藥物。因此,除了考慮併用新一代藥物外,

平日對於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提供心理支持與

建立對胰島素的正確認知是很重要的,對於

即將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正確的施打技

巧及低血糖衛教更是重要,身為藥師應可在

這方面盡一份心力。

參考資料:

1. http:// www.idf.org/diabetesatlas/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16: overview of 6 years'

therapy of type II diabetes: a progressive disease: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Diabetes 1995; 44: 1249-1258.

3.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UKPDS. VIII. Study design, progress and performance. Diabetologia 34: 877-890, 1991

4. Holman, R R, et al: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for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in prediabetic states. [Review] [18 refs]. Diabetes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40 Suppl: S21-5, 1998 Jul.

5. VIVIAN A. FONSECA, MD: Defining and Character-izing the Progre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Volume 32, Supplement 2, November 2009.

6. Turner RC, Cull CA, Frighi V, et al: Glycemic control with diet, sulfonylurea, metformin, or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rogressive requirement for multiple therapies (UKPDS 49).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 JAMA. 1999; 281(21): 2005.

7. Nathan, DM, Buse, JB, Davidson, MB, et al: Medical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 A Consensus Algorithm for the Initi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rapy: A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 193-203.

Page 5: 探討 GLP-1 同類藥與 DPP4 抑制劑 · PDF file142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146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9 No.1 Mar. 31 2013

公 共 衛 生 藥 學 暨 藥 事 管 理 Hygiene Pharmacy and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繼續教育

8. Chen CC, Chang MP, Hsieh MH, et al: Evaluation of perception of insulin therapy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Metab 2011, doi: 10.1016/j.diabet.2010.12.008.

9. 張秋純;陳鈺如:以專案提昇門診糖尿病病患胰島素

注射治療之接受度。中山醫學雜誌 2009;20:233-245。10. Fehse F, Trautmann M, Holst JJ, et al: Exenatide aug-

ments first- and second-phase insulin secretion in response to intravenous glucose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5; 90: 5991.

11. Zhou J, Wang X, Pineyro MA,et al: Glucagon-like peptide

1 and exendin-4 convert pancreatic AR42J cells into glu-cagon- and insulin-producing cells. Diabetes. 999; 48(12): 2358-66.

12. Kathleen Dungan, MD, et al: Glucagon-like peptide-1-based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UpToDate 2012.

13. Henry RR, Gumbiner B, Ditzler T, et al: Intensive conven-tional insulin therapy for type II diabetes. Metabolic ef-fects during a 6-mo outpatient trial. Diabetes Care. 1993; 16(1): 21.

Exploring GLP-1 Analog and DPP4 Inhibitor

Chiang Wen-Hsin, Wang Chun-Yu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in Kong Wu Ho-Su Memorial Hospital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DA/EASD guideline, after the first-line therapy failure, insulin is the preferred second-line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M. Due to weight gain, hypoglycemia and the injection form,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obstacles exist between insulin and the patients with type 2 DM. The physical role of the GLP-1 makes the development of GLP-1 analogs and DPP4 inhibitors becoming the spotlight.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mentioned medicine based on the pharmacists' standpoint and sharing the reason why the patients having the fear about the type of the injection based on the certified diabetes educators' standpoint. We hope pharmacists can offer timely patient education as to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