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播杂志01

19
建筑 艺术 设计 时尚

Upload: will-wright

Post on 10-Mar-2016

2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霓播是一本数字双语杂志,这里记录并收集了关于 北京,乃至中国的艺术创意与技术产业中一切令人兴奋的改变。

TRANSCRIPT

Page 1: 霓播杂志01

建筑 艺术 设计 时尚

Page 2: 霓播杂志01

保留所有权利 2012

此网站页面包含的所有内容以及

投稿人、作家、设计师和图片提

供者均受版权法保护。

只有www.nybble.co有权分发与

修改此页面的显示内容。

此杂志由www.nybble.co免费分

发,未经允许其他网站或未经许

可方不可分发。

除用于霓播及其相关产品宣传以

外,不得以任何目的编辑、修改

和转载本页面内容。

Page 3: 霓播杂志01

Will Gray:投资人/董事[email protected]

ShenYing / 申颖作家/编辑[email protected]

William Ricardi Setyono艺术设计总监[email protected]

Anne-Sophie Diap插图/封面设计[email protected]

Grace Jin / 金丽新网页设计

Ellen Li / 李玲平面和3D设计

Page 4: 霓播杂志01

如果在二十年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像“国家体育中心”这样的国家标志性建筑会设计成“鸟巢”。它不再是庄严,庄重的设计理念,完全抛弃了高高在上的膜拜感;我们也无法想象这样的大型建筑可以设计的如此流畅和自由。

编者按

Page 5: 霓播杂志01

建筑师的设计来源于价值观的判断,

价值观的巨大分歧,产生了中国当下

建筑行业内对于“美”与“丑”评判

标准的巨大差异。快速发展的时代背

景,中西交融的文化背景,使得“建

筑”在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近十年来也产生了一批具有当代

独立精神的新建筑师。他们更强调建

筑设计的使用价值,更关注建筑使用

者的最真实的、微观的感受。在建筑

形式上,他们希望打破传统的视觉经

验,引领新的具有超前价值的审美形

式。实际上,新的“视觉经验”往往

会惹来争议。

我要介绍的这两位建筑师------陶磊

和彭乐乐,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都个性鲜明,都在北京开有自己

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做过艺术展示

空间的设计,都力求用自己对于建筑

的理解来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和感

受,他们也都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

理论”的践行者。当然,他们也有着

很明显的差别,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文

字和他们各自设计的建筑作品来体会

他们之间的差异吧。

Page 6: 霓播杂志01

“建筑------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本

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

形成的空间”。建筑不仅带给人活动的

空间,还留下了社会生活文化的记忆,

记录了时代的面貌。建筑影响着每一个

使用它的人。建筑不但跟人的日常生活

产生关系,建筑甚至也在影响着人的行

为方式和思考方式。

城市建筑,都会设有公共活动的场所

------广场。“广场的概念在古时的

欧洲已出现。传统城市居住环境较为挤

迫,在一些重要建筑如教堂、宫殿、政

府建筑物或市场前预留一些空地,可

供进行政治或宗教等重要仪式之用。”

作为城市的中心,广场是我们能看到的

城市最广阔、平坦的露天空间,广场周

边往往围绕着地标性建筑。

与天安门广场人民广场

Page 7: 霓播杂志01

我 曾 经 生 活 过 的 两 个 中 国 的 一

线 城 市 “ 北 京 ” 和 “ 上 海 ” 。

这两个城市都拥有各自很重要的“

广场”。分别是北京的“天安门

广场”和上海的“人民广场”。

仅从名字,似乎就很容易分辨它们功

能的不同。“天安门广场”以举行国

家重要的庆典集会活动而闻名海内

外。它象征了神圣、庄严的国家主

权,“服务于政治”是它的主要功能。

上海“人民广场”以浓郁的文化气息,

园林式的设计风格而著称。身处其中的

人们,可以享受到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便

利和惬意,“服务于人民”是它的主要

功能。两个广场,截然不同的功能,截

然不同的存在方式,截然不同的设计理

念,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和“

被感受性”。并且每一个身处“广场”

之中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这正是建

筑功能的强大所在。

Page 8: 霓播杂志01

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它之于普通

人的生活是利还是弊,大众都只能选择被动的接受和

适应。建筑设计师彭乐乐在她的随笔中描述:“天安

门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影像、符号。因为我上班地点在

天安门东劳动人民文化宫,所以天安门及周边的活动

是我真实生活的一部分。那时我想看一个在“中国革

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它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北

角,长安街南侧。我的办公室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

馆”斜对面,长安街北侧。它们之间最近点的直线距

离可能只有一百五十米,我的心里承受距离更近,但实

际步行走过去要走一公里路程,因为除了超级大的

城市尺度以外,还有人为的路径设计。”这就

是生活、工作在 “天安门广场”周边人们的

真实感受------神圣、

庄严但不舒适。

Page 9: 霓播杂志01

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满眼看到的全是“建筑”这道风景。

“建筑”作为组成“城市面貌”的基本元素,丰富并改变着“

城市风景”。而当我们欣赏这道“风景”的时候,“建筑”更

像是一道预设好的密码程序,它植入并影响着每个观看或碰触

它的人的生活,我们不知不觉被植入了很多这样的密码程序。

新旧并存的建筑,与不同时间出现的当地人和观光客混杂,呈现

出现实和历史交错的情景,广场变成如真似幻的生活舞台。在

广场聚散的人群,感同于对广场的熟悉,却又彼此陌生。不论

热闹还是冷清,与不同人的各种举止对应,广场建筑的稳固与空

阔,似乎在永远显示着神秘和未知。于是,我们时常会感觉不

知所措,甚至在庞大的城市建筑群中迷失自己。正如,

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杜拉斯在她的《广场》中描写了一

个女佣与一个流动小贩的对话,“在夏日的广场上也

常常会出现类似的场景,他们顾影自怜,内心

空虚,向往爱情……但都无法摆脱内心的孤

独。”

Page 10: 霓播杂志01

陶磊(北京)建筑设计公司简

介创建于2007年。自成立以

来,坚持以实践的方式探索建

筑及都市最本质的问题,旨在

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文化意

识及当下价值观的前提下去改

变一些规则,营造属于东方式

的人居环境。并试图让建筑

在当代的语境下,以有机、轻

松且快乐的方式体现真实、自

由的空间氛围。工作室一直致

力于对建筑的品质的完美追

求,重视建筑的工程细节和最

终真实建筑的完成度。工作范

围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室内设计。

建筑除了物理性的功能之外,还应该是充满情感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是有文化的。“

陶磊

Page 11: 霓播杂志01

陶磊(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1976

年出生于安徽,曾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及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您个人比较喜欢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哪些?能否

具体分析一下这种设计风格的代表性建筑?

我不会去喜欢所谓的某些风格,但我会喜欢符

合这个时代的现代设计,这些现代设计很难用

风格去定义。风格往往是某些具体的样式,套

路化的东西,而我所说的现代设计往往注重概

念的创新,空间的创新,而这些也将延伸到形

式的创新。所以,甚至可以说我喜欢的是反风

格的设计。

您认为一座成功的建筑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为什么?

一个成功的建筑应该是独特的,只有这样,它

才能真正尊重项目所处的条件。每个项目都有

其独特性,建筑应该是有机的:形式和功能,

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建筑的内与外是相互渗透,

相互证明的统一关系;它可以和身体及内心对

话。建筑除了物理性的功能之外,还应该是充

满情感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是有文化的。

优秀的建筑物总是能够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吗?将要诞生的建筑物,怎样才能与周边的环

境更加融合?

我认为融合并不是建筑与周围环境唯一的处理

方式,有时候它甚至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比如

说,在中国很多老街区,古建旁边,为了所谓

的融合做了很多的仿古建筑,结果不伦不类,

甚至也毁掉了旁边真正的古建筑。建筑要与周

围环境融为一体,有时也可以是对比的关系。

有个词叫“相映成趣”,正是反映建筑与周围

环境的不同。建筑是周围环境中的一个环节,

应是周围大关系的一个恰当的局部,可以与周

围环境 “同”,有时候也需要 “不同”。

Page 12: 霓播杂志01

对于位于北京三环CBD商业区的“央视

大楼”您的评价是什么?,您对于2002

年“央视”选择了“雷姆.库哈斯”,

您是怎样的评价?

我对央视大楼是有好感的。它特立独

行,它向我展示出北京古都的活力与

包容。它环状的造型打破了以往对摩

天大楼的固有印象。它的立体环状像

一个巨大的雕塑,产生了巨大的建筑外

部空间,这也是我们以往高层所没有的

品质。它没有过多的矫饰,表皮肌理也

是内部结构的反映。它是内外统一的,

这是一种真实可信的视觉感受。

“故宫”、“人民广场”等北京的地

标式建筑都带有浓厚的政治意义,这

似乎也是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建

筑特点之一,对于像北京这样,作为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且有

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您认为“保留”

与“创新”哪个更加重要,他们两者的

平衡点是什么?

“保留”和“创新”我认为是同样重要

的。“保留”是让我们仍然有机会感受

过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氛围。这种的保

留,能让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中更有安

定感,让我们的心境可以沉下来。但“

创新”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激情,让

我们的城市更有活力。两者并不矛盾,

而是互补的关系。

Page 13: 霓播杂志01

对于2012年普利茨克奖的获得者---

---王澍,您是怎样的评价?您认为

他的获奖将会对中国的建筑领域产生

怎样的影响?

王澍的获奖,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

激励,尤其是对于体制外的建筑师和那

些能够坚持自己价值原则的建筑师。同

时,他的获奖对中国现行建筑体制也有

一定的讽刺意味。中国的快速城市化,

使得政府和开发商都是以规模和效益作

为第一诉求,这难免会使城市的发展带

来诸多问题,比如尺度过大,规划的盲

目,快速设计产生的低品质,这些都是

对一个城市文化的冲击和破坏。而王澍

的获奖正是对这种价值观的一次纠正。

我想这个奖更可以为作为世界最大工地

的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做一个正确引导。

针对国内建筑事务所:您认为在国内

开办建筑事务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为什么国内的建

筑事务所的设计师大都没有建筑设计

资格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中国开办建筑事务所,影响最大的

还是中国现行的体制问题。到目前为

止,一些一线的,甚至在国际有一定

影响力的建筑师事务所也是没有设计

资质的,往往要通过与传统的设计院

合作完成项目。还有一大批在建筑设

计上颇有建树的有创造性的建筑师也

不容易被现行体制所认可。中国的建

筑师考核制度“决定”了,能熟练掌

握建筑法规的人更容易获得建筑师注

册资格,而不是有创造力,对建筑有

更深层次理解的建筑师。王澍就是没

有执照的建筑师之一,这是很有讽刺

意味的事情。

Page 14: 霓播杂志01

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

美好”,您怎样看待“艺术进入城市

规划”的提议。

“艺术进入城市规划”的提议,我并

不敢完全认同。我认为城市的发展,城

市的设计更重要的前提是理性的思考,

这并不是说艺术就是理性。“艺术进入

城市规划”我更担心的是使得规划设计

更趋向于形式化,表面化,而缺少更合

理,更本质的内容。艺术本是一件好

事,但目前我们的城市的发展,建筑的

设计缺少更多的还是本该有的严谨性与

合理性。目前中国各地在兴建大量的美

术馆,博物馆类的东西,但这些并不是

社会目前最需要的,而且很多设计也存

在着不合理的问题。这正说明我们城市

的发展是有很大的盲目性的。

Page 15: 霓播杂志0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建筑项目集

中于商业建筑和住宅,未来十年,您认

为建筑项目在哪些领域还会有更好的发

展空间?

我认为未来十年,商业和住宅仍然是最

主要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

商业和住宅是城市化所必须的主体。解

决人的住和商业活动是城市生活的基本

问题。随着城市发展,服务类,文化类

的建筑也会逐渐受到更大的重视,以满

足和完善未来城市的功能和文化需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要给人以感动”, 能否用一些词和句子来形容您心中优秀的建筑?

建筑是心灵的外壳“ ”

Page 16: 霓播杂志01

和她的

女性在建筑设计领域是很少见的,

因为被设计的对象是由钢筋混凝土构

成的。工作内容除了在工作间从事设

计工作以外,还要经常跑工地和建筑

工人打成一片。彭乐乐说:“作为建

筑设计师,理性、逻辑性很重要,不

过这些都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而女

性所特有的敏感、细腻会成为女性建

筑师的优势所在。”彭乐乐不但选择

了建筑设计师这一职业,并且还开办

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与其他建筑事务所的不同在于,她设

计了很多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机构空

间。艺术家对于建筑设计的独特性要

求更高,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

也更加细腻。为艺术家设计

工作以及生活空间,设计

师不但要了解艺术家需

求的特殊性,还要拥

有和艺术家一样对于事物理解的深刻

性、敏感性。彭乐乐的设计强调对于生

活的热爱,她认为对于生活的热爱,

时常会带来感动,而这种感动是可以被

传染的,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筑的使

用者。作为这些拥有独特审美功能空间

的设计者,彭乐乐显得与一般的建筑设

计师不同,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

彭乐乐创办的建筑事务所叫做“百子甲

壹”,位于北京通州有名的画家村----

--宋庄,在宋庄的腹地有一个一百亩的

水塘,水塘周边散布了宋庄美术馆等艺

术机构还有一些艺术家工作室,“百子

甲壹”也在其中。“百子甲壹”不但是

建筑事务所近10位设计师工作的地方,

同时也是彭乐乐一家三口生活的地方。

女性建筑

彭乐乐百子甲壹建筑事务所

Page 17: 霓播杂志01

栗宪庭(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描述

过“百子甲壹”:“这块建筑基地的特

征:面积将近2亩,由东向西长50米,

由南向北长25米。东侧临水,基地距

水面高差6米,南北两侧相邻都是工作

室,西侧是入户村级路。百子甲壹工作

室建成于2011年,总建筑面积589平方

米,占地309平方米,只占基地总面积

的四分之一。我喜欢这个设计的理由:

一是他们把“多留地少盖房”作为设计

的初衷,体现出对土地的尊重。二是尽

可能突出环境——尤其水塘这个景观对

建筑以及生活在建筑里面人的重要性。

三是整个建筑有种中国园林的意味。

四是空间处理的开放感觉。”

作为彭乐乐的事务所以及她的家-----

-“百子甲壹”承载了彭乐乐对于建筑

设计的理解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关

注小尺度的生活感受”是彭乐乐做建筑

设计的重点。她强调建筑为“人”服

务,一切为建筑的使用者服务,无论是

在使用的功能方面还是建筑所营造的氛

围方面。在充分考虑使用者感受的前提

下,尽量缩短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而

缩短的极致就是融合。“百子甲壹”的

每个房间都力图把周边的景引入室内。

彭乐乐尤其喜欢自己卧室的风景:白天

是满目的湖水和苍绿,傍晚透过两只水

晶天鹅折射出缤纷的彩虹,晚上是波光

粼粼的水波倒影,自己每天的生活都与

自然如此的贴近,这时常会让人感动。

Page 18: 霓播杂志01

2001年6月成立于北京,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对当代的建筑问题与城市问题

提出具有传统意识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并以此作为我们建筑实践的思想基础。

将建筑设计的过程作为对建筑学科研究的过程,力图在实践中对中国传统建筑文

化作出当代的诠释,通过发展传统的方式积极回应中国城市的急剧发展和变革,

寻找在当代语境中,不以失去自身传统为代价,获得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中国传统城市和古典园林的研究为切入点,关注当代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建设。

彭乐乐(创立人)

出生于安徽安庆

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安庆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北京华茂建筑设计顾问工程公司

北京非常建筑工作室

创立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

1967 年

1990 年

1990 年

1996 年

1999 年

2001 年

Page 19: 霓播杂志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