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 ra01 要闻cepaper.xmnn.cn/xmrb/20200607/01.pdf ·...

1
A03 我市统一使用 “八闽健康码” 明起施行,可下载“闽政通” App 申领 日报微博 读者热线 968820 厦门网www.xmnn.cn 日报微信 潮前智媒App 今天 中雨转小雨 25℃~29℃ 明天 小雨 25℃~29℃ 后天 小雨转阴 25℃~29℃ 中国百强报刊 2020 年 6 月 星期日 今日4版 第 21581 号 庚子年闰四月十六 五月初一夏至 星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35-0022 7 A04 厦门归侨作家陈慧瑛 散文集《梅花魂》 推出“人教版” 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列入“课文 作家作品系列”,近日出版发行 A02 “嘉庚”号船长尹龙 航海20年 绕地球近 50 圈 本报记者随“嘉庚”号探南海途 中,与船长面对面畅谈“嘉庚缘” A02 来厦务工的包哈麦德 走出贫困山村 成为熟练工人 新华社播发文章,通过“包师傅” 的故事,点赞厦门结对帮扶临夏 州的好做法 加力打造千亿新兴产业集群 —写在全市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召开之际 本报讯(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丽敏 洪兴旺 )翔安辖区内在建省重点 工程溪东路(翔安南路-机场快速路 )工程A标段正有序推进。记者昨日 获悉,茂林互通箱梁施工预计下月开始 进行,明年底实现整个标段主体完工。 昨日,记者在茂林互通施工现场 看到,部分桥墩已经浇筑完成,桥梁箱 梁也有几联支架完成了搭建。据介绍, 茂林互通立交总设计有4层,最高高度 达 26 米多,目前已完成 295 根桩基、65 个承台、34 个墩柱。据介绍,茂林互通 箱梁、莲河高架段等施工计划下月开始 进行,然后再进入桥梁桩基施工。 溪东路(翔安南路-机场快速路 )工程起点于翔安南路,终于机场快 速路,全长 6 公里,按一级公路兼城市 快速路标准建设,道路全线高架、地面 层辅道均为双向六车道,整个工程包含 2座互通立交和1座跨海大桥,设计高 架时速 80 公里,地面时速 60 公里,该 道路通车后,将为翔安城区与厦门新机 场搭建一条快捷通道。 省重点工程溪东路明年底主体完工 通车后将成为连接翔安城区与新机场的一条快捷通道 昨日在茂林互通施工现场,工程车正在吊钢筋。( 李毓琳 摄) 溪东路 (翔安南路-机场快速路段) 全长 6 公里 双向六车道 高架设计时速 80 公里 地面设计时速 60 公里 本报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庄如真 钟建平 盛芝娜 开放创新的厦门,也是孕育希望 的“生命摇篮”。 这里集结超过 800 家生物医药相 关企业,形成涵盖核心原料零部件研 发、产品研发生产、临床转化研究、医药 流通、生物服务等全环节的生物医药产 业链,阔步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 历经近20年重点培育,厦门生物 医药与健康产业在市委市政府有力领 导下不断壮大,从产业基础薄弱,到创 业者和创新企业陆续建立生产、研发基 地,再到一流生物医药科研院所“遍地 开花”……生命科技高峰的攀登者们不 断挑战、刷新高度,上演一场场生物医 药的“产业奇迹”。 截至 2019 年年底,全市 800 多家 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 297 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 140 家, 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72家。2019年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810亿元,产值达 665 亿元。 如今,生命健康产业入列厦门市 重点培育的八大未来产业。生物医药 产业成为彰显厦门自主创新能力的标 杆性产业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省占龙头 地位,医疗器械产值占全省80%以上。 厦门生物医药港成长为区域生物医药 创新中心和对台合作交流窗口,在全国 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发展格局中占据一 席之地。 去年11月,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 兴产业集群名单出炉,厦门生物医药产 业榜上有名,成为全国首批入选的17 个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集群之一。 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厦门生 物医药企业迅速反应,检测试剂、防疫 中药等物资相继诞生,完备的产业链撑 起抗疫“保护伞”,展现出抵御风险、保 卫人民健康安全的硬实力。生物医药 产业核心领域同样逆势增长,一季度增 速达到 20.5%。 前行的战鼓擂响,新一轮产业创 新发展大幕将启去年召开的全市“三高”企业发展 大会上,厦门市推出一系列给力政策, 精准“滴灌”、贴心服务企业发展。上 月,市委市政府再召开生物医药与健康 产业企业代表座谈会,研究精准扶持的 办法举措,努力做强做大千亿产业集 群。 今天,全市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 会将召开,再次吹响产业跃升发展的号 角,彰显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追求卓越的 品格风范,构筑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战略 优势,打造出烙上“厦门”标识的生物医 药产业高地。 一批龙头企业 全球最大医用胶片生 产企业、全球第一大辅酶 Q10 生产商、国内最具竞 争力的骨科植入物生产企 业等,全都诞生在厦门。 金达威、大博医疗、艾德生 物、特宝生物等一批长期 培育的本土骨干企业相继 上市;福建盛迪、中硼、 富立康泰、莱必宜、本 素药业、力品药业等一 批高质量项目相继落 户,展现出厦门强劲的 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一支人才队伍 一个培育体系 一股科研力量 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 业汇聚各类专业人才8000 多人,“两院”院士、长江学 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 全省首位。厦门市“双百人 才”落户的生物医药企业 中,许多企业以核心知识产 权技术和国际视 野,成长为我 市龙头企业。 1 万平方米的生物医 药孵化器、 10 万平方米的生 物医药中试基地、100万平 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 10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 —厦门生物医药港形 成“一十百千”的跨越发展 格局,以及完整的“创业苗 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 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 与产业培育体系。 厦门大学、集美大 学、华侨大学、厦门理 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等 高校和自然资源部第 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 城市环境研究所等科 研院所,不仅培养和引 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生 物医药人才,还依托承 建的 7 家国家级科研平 台开展高水平原始创 新和产学研成果转化, 源源不断地为厦门的 生物医药产业“输血”。 · 本报特稿 · 厦门产业援建 助力临夏发展 我市援建的和政县扶贫产业园 区初具规模 A02 扎根拔节 奏响招商强音 瞄准最高水平主动试、大胆闯,就会试 出新机遇,闯出一片新天地。 历时 14 年成功研制的首个国产长效干 扰素“派格宾”,诞生自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 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特宝生物” )。这家 创办于1996年的生物医药企业,是厦门本土 成长起来的代表性企业之一。特宝生物还 自主研发“特尔立、特尔津、特尔康”3 个二类 新药,均已上市销售,注射剂成品在 10 多个 国家上市销售。 特宝生物在厦门缔造的发展奇迹,成为 厦门市精心布局和悉心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的最佳体现。近二十年来,被誉为“钻石产 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厦门向下深扎发达 的根系,向上催生拔节的力量。 从 2003 年把生物医药列为三大战略性 新兴产业予以推进,到2012年获科技部批准 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正式进入国家视野;从 2014 年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 展试点(第二批),到 2019 年厦门生物医药产 业进入“国家队”,成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集群……厦门深耕生物医药产业的足 迹,见证了这座高素质高颜值之城在转型升 级和创新发展上的高度自信和坚强定力。 当前,市委市政府有力部署,全市上下 凝心聚力强招商、抓项目。依托厦门生物医 药产业集群优势,厦门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吸引生物医药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 地,打造产业升级版。目前已吸引中国科学 院苏州医工所、恒瑞医药前来落户,建立中 科院苏州医工所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福建 盛迪医药有限公司。钟南山团队领衔的广 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也已签约落户 厦门。 规划先行 构筑战略优势 扬帆远航,需要不断构筑新的战略优 势。“十二五”以来,厦门密集出台政策,拿出 真金白银和实质举措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精心描绘“高水平健康之城”发展蓝图, 厦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生物医药 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集 群、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举旗定向。围绕“研发资助、产业化奖 励、国际认证和做强做大”,厦门市自 2015 年 起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 不断更新,加大扶持力度和广度,着重激励 创新和促进产业化:《厦门市加快生物与新 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厦门市促进生 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给企 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2016 年至 2020 年,厦门市科技局兑现 了五批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政策奖励,累计 兑现奖励资金超过1.6亿元,扶持资金全部 投向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的主体骨干企 业和成长型企业。 一系列产业政策形成联动合力,并与科 技、金融、人才等政策形成叠加互补,精心培 育打造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创造发 展的沃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层次人才加速 集聚: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汇聚各类专 业人才 8000 多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 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厦门市“双 百人才”落户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许多企业 以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和国际视野,成长为我 市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 做优空间布局 厦门城西,蔡尖尾山北麓,厦门生物医 药港犹如明珠嵌在一片绿色海洋之中。 全市生物医药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 落户于此,在创新药物、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海洋生物等多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其中体外 诊断领域成为全国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集聚 地,汇聚出强大产业气场。规模效应,已在 海沧区如高楼一般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2012年9月,厦门市科技局与海沧区联 合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1 万平方米的生物 医药孵化器、1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中试基 地、100 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1000 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港—厦门生物医药 港形成“一十百千”的跨越发展格局,以及完 整的“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 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产业培育体系。 此后捷报频传,厦门生物医药港先后被 认定为国家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国 家级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国家 火炬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2014年 成为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 聚发展试点。2015年,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 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海西地 区首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7年,厦门生物医药创业创新基地被国家 工信部评为“第三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 创新示范基地”。 具有“五缘”优势的厦门一直是对台合 作的前沿阵地和窗口,厦门生物医药港也充 满浓浓“台味”。 台湾上市公司基亚生物 2014 年在厦门 成立分公司德必碁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来自台湾新竹的邱一帆担任分公司的总经 理。 “在海沧的4年时间,让我看到了在这里发 展生物科技产业的无限可能性。”邱一帆说。 这些年,基亚生物、崇仁医疗、光腾医 疗、艾尔孚、多威生物等台资企业纷纷落户 厦门生物医药港,国家级闽台(厦门)生物医 药产业基地、台湾生技产业园、厦门两岸青 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相继投入使用。 (下转 A02 版)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Sep-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0607 RA01 要闻Cepaper.xmnn.cn/xmrb/20200607/01.pdf · 院苏州医工所、恒瑞医药前来落户,建立中 科院苏州医工所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福建 盛迪医药有限公司。钟南山团队领衔的广

A03版

我市统一使用“八闽健康码”明起施行,可下载“闽政通”App申领

日报微博

读者热线968820厦门网www.xmnn.cn

日报微信潮前智媒App

厦门天气

●今天中雨转小雨25℃~29℃

●明天小雨25℃~29℃

●后天小雨转阴25℃~29℃

中国百强报刊

2020年6月星期日

今日4版 第21581号

庚子年闰四月十六 五月初一夏至

星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35-0022

7

A04版

厦门归侨作家陈慧瑛

散文集《梅花魂》推出“人教版”

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列入“课文作家作品系列”,近日出版发行

A02版

“嘉庚”号船长尹龙

航海20年绕地球近50圈

本报记者随“嘉庚”号探南海途中,与船长面对面畅谈“嘉庚缘”

A02版

来厦务工的包哈麦德

走出贫困山村成为熟练工人

新华社播发文章,通过“包师傅”的故事,点赞厦门结对帮扶临夏州的好做法

加力打造千亿新兴产业集群——写在全市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召开之际

本报讯(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洪丽敏 洪兴旺)翔安辖区内在建省重点工程溪东路(翔安南路-机场快速路段)工程A标段正有序推进。记者昨日获悉,茂林互通箱梁施工预计下月开始进行,明年底实现整个标段主体完工。

昨日,记者在茂林互通施工现场看到,部分桥墩已经浇筑完成,桥梁箱梁也有几联支架完成了搭建。据介绍,茂林互通立交总设计有4层,最高高度达26米多,目前已完成295根桩基、65个承台、34个墩柱。据介绍,茂林互通箱梁、莲河高架段等施工计划下月开始进行,然后再进入桥梁桩基施工。

溪东路(翔安南路-机场快速路段)工程起点于翔安南路,终于机场快速路,全长6公里,按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道路全线高架、地面层辅道均为双向六车道,整个工程包含2座互通立交和1座跨海大桥,设计高架时速80公里,地面时速60公里,该道路通车后,将为翔安城区与厦门新机场搭建一条快捷通道。

省重点工程溪东路明年底主体完工通车后将成为连接翔安城区与新机场的一条快捷通道

昨日在茂林互通施工现场,工程车正在吊钢筋。(李毓琳 摄)

溪东路(翔安南路-机场快速路段)

●全长6公里●双向六车道●高架设计时速80公里●地面设计时速60公里

本报记者 吴君宁通讯员 庄如真 钟建平 盛芝娜开放创新的厦门,也是孕育希望

的“生命摇篮”。这里集结超过800家生物医药相

关企业,形成涵盖核心原料零部件研发、产品研发生产、临床转化研究、医药流通、生物服务等全环节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阔步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

历经近20年重点培育,厦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在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下不断壮大,从产业基础薄弱,到创业者和创新企业陆续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再到一流生物医药科研院所“遍地开花”……生命科技高峰的攀登者们不断挑战、刷新高度,上演一场场生物医药的“产业奇迹”。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800多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297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40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72家。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810亿元,产值达665亿元。

如今,生命健康产业入列厦门市重点培育的八大未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彰显厦门自主创新能力的标杆性产业——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省占龙头地位,医疗器械产值占全省80%以上。厦门生物医药港成长为区域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对台合作交流窗口,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发展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去年11月,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出炉,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榜上有名,成为全国首批入选的17个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集群之一。

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厦门生物医药企业迅速反应,检测试剂、防疫中药等物资相继诞生,完备的产业链撑起抗疫“保护伞”,展现出抵御风险、保卫人民健康安全的硬实力。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领域同样逆势增长,一季度增速达到20.5%。

前行的战鼓擂响,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大幕将启——

去年召开的全市“三高”企业发展大会上,厦门市推出一系列给力政策,精准“滴灌”、贴心服务企业发展。上月,市委市政府再召开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企业代表座谈会,研究精准扶持的办法举措,努力做强做大千亿产业集群。

今天,全市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将召开,再次吹响产业跃升发展的号角,彰显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追求卓越的品格风范,构筑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战略优势,打造出烙上“厦门”标识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一批龙头企业全球最大医用胶片生

产企业、全球第一大辅酶Q10 生产商、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骨科植入物生产企业等,全都诞生在厦门。金达威、大博医疗、艾德生物、特宝生物等一批长期培育的本土骨干企业相继上市;福建盛迪、中硼、富立康泰、莱必宜、本素药业、力品药业等一批高质量项目相继落户,展现出厦门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一支人才队伍一个培育体系

一股科研力量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

业汇聚各类专业人才 8000多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厦门市“双百人才”落户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许多企业以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和国际视野,成长为我市龙头企业。

1 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孵化器、1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中试基地、1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10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港——厦门生物医药港形成“一十百千”的跨越发展格局,以及完整的“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产业培育体系。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等高校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不仅培养和引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生物医药人才,还依托承建的7家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高水平原始创新和产学研成果转化,源源不断地为厦门的生物医药产业“输血”。

·本报特稿·

厦门产业援建助力临夏发展我市援建的和政县扶贫产业园区初具规模

A02版

扎根拔节 奏响招商强音瞄准最高水平主动试、大胆闯,就会试

出新机遇,闯出一片新天地。历时14年成功研制的首个国产长效干

扰素“派格宾”,诞生自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宝生物”)。这家创办于1996年的生物医药企业,是厦门本土成长起来的代表性企业之一。特宝生物还自主研发“特尔立、特尔津、特尔康”3个二类新药,均已上市销售,注射剂成品在10多个国家上市销售。

特宝生物在厦门缔造的发展奇迹,成为厦门市精心布局和悉心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最佳体现。近二十年来,被誉为“钻石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厦门向下深扎发达的根系,向上催生拔节的力量。

从2003年把生物医药列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推进,到2012年获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正式进入国家视野;从2014年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第二批),到2019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国家队”,成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厦门深耕生物医药产业的足迹,见证了这座高素质高颜值之城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上的高度自信和坚强定力。

当前,市委市政府有力部署,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强招商、抓项目。依托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厦门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生物医药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地,打造产业升级版。目前已吸引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恒瑞医药前来落户,建立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福建盛迪医药有限公司。钟南山团队领衔的广

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也已签约落户厦门。

规划先行 构筑战略优势扬帆远航,需要不断构筑新的战略优

势。“十二五”以来,厦门密集出台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和实质举措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精心描绘“高水平健康之城”发展蓝图,厦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集群、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举旗定向。围绕“研发资助、产业化奖励、国际认证和做强做大”,厦门市自2015年起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加大扶持力度和广度,着重激励创新和促进产业化:《厦门市加快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厦门市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2016年至2020年,厦门市科技局兑现了五批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政策奖励,累计兑现奖励资金超过1.6亿元,扶持资金全部投向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的主体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一系列产业政策形成联动合力,并与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形成叠加互补,精心培育打造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的沃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汇聚各类专业人才8000多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厦门市“双百人才”落户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许多企业以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和国际视野,成长为我市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 做优空间布局厦门城西,蔡尖尾山北麓,厦门生物医

药港犹如明珠嵌在一片绿色海洋之中。全市生物医药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

落户于此,在创新药物、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海洋生物等多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其中体外诊断领域成为全国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集聚地,汇聚出强大产业气场。规模效应,已在海沧区如高楼一般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2012年9月,厦门市科技局与海沧区联合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1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孵化器、1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中试基地、1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10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港——厦门生物医药港形成“一十百千”的跨越发展格局,以及完整的“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产业培育体系。

此后捷报频传,厦门生物医药港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国家级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2015年,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海西地区首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厦门生物医药创业创新基地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第三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具有“五缘”优势的厦门一直是对台合作的前沿阵地和窗口,厦门生物医药港也充满浓浓“台味”。

台湾上市公司基亚生物2014年在厦门成立分公司德必碁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来自台湾新竹的邱一帆担任分公司的总经理。“在海沧的4年时间,让我看到了在这里发展生物科技产业的无限可能性。”邱一帆说。

这些年,基亚生物、崇仁医疗、光腾医疗、艾尔孚、多威生物等台资企业纷纷落户厦门生物医药港,国家级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台湾生技产业园、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相继投入使用。

(下转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