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连载编辑:刘伟馨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阅读/连载...

1
阅读编辑∶孙钟焜 视觉设计∶黄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B15 2014年 9月20日 星期六 连载编辑:刘伟馨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阅读/连载 青浦,田歌的海洋 闻名中外的上海六千年的崧泽 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的赵巷镇,它 是海派文化的源头。崧泽考古发现 的“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 “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井”、“上 海第一猪”和“上海第一谷”等,丰富 多彩,震惊海内外。那具有悠久历史 的稻作文化,孕育了国家级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青浦田歌。生长于 青浦赵巷方东村的潘振声,从小便 是耳濡目染青浦田歌成长起来的。 青浦田歌,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 世界,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诸 如《东南西北瓜》的田歌: “冬瓜大来 圆又长,火腿肉烧冬瓜汤。种瓜人只 吃炒冬瓜,地主把火腿肉全吃光。! 南瓜生来像磨盘,农民当伊拉吃饭 米。瓜子炒熟卖出去,财主人吃来笑 嘻嘻。!西瓜农民亲手种,挑到城里 变铜钿。西瓜肉甜来吃勿着,种瓜人 只吃西瓜皮。!北瓜皮像只三脚鼎, 药店里收去当药材。药店老板赚钞 票,种瓜人吃药无铜钿。”又如《田歌 好唱口难开》: “田歌好唱口难开,打 铁容易把钳难。白米饭好吃田难种, 新鲜鱼好吃张网难。”还有《地主挑 担背如弓》《十二月花名》等田歌,似 淀山湖水,滔滔不绝。赵巷农民往往 “从东方日出一点红”唱到“日落西 山鸟归巢”。据青浦县续志记载:青 浦人“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 这种即兴创作、直抒胸臆、 “见花篮 唱花篮”的青浦田歌,让自幼酷爱音 乐的潘振声如虎添翼,培育了音乐 创作的细胞,受用终身。潘振声在小 学读书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组 织了学校合唱团,自己担任音乐指 挥,高唱《卖报歌》《大刀进行曲》和 《只怕不抵抗》 等抗战救亡歌曲,展 现了他不凡的音乐才华。 "#$$ " "% 日,潘振声出 生于青浦, "#&' 年,毕业于上海现 代影剧演员学校。"#&" 年,他唱着 家乡的田歌,雄赳赳气昂昂地参加 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了保家卫 国的道路。"#&& 年,他从部队复员 进入上海徐汇漕溪路小学任音乐教 师,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因 潘振声热爱音乐,调至上海人民广 播电台工作。"#&% 年,他支边调到 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起,由于他的音乐成就,担任了宁夏 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 会主席。 《一分钱》,风靡的儿歌 "#($ 年,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全 国学雷锋的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的《小喇叭》栏目便约潘振声创作 一首“好孩子”的儿歌。“当时想,好 孩子题材太多了,到底选哪个呢?” 潘振声便调动了当初在上海小学里 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时的生活经 历。当年,他经常给孩子们上道德教 育课,教育孩子们要爱祖国、爱学 习、爱劳动,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在 他的学校办公桌上有一个放文具的 盒子,里面总是放满了“铅角子”。那 都是小朋友在路口、在校园里捡到 了钱,找不到失主,主动交上来的。 那时,学校门外的交通民警不管刮 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天护送孩 子过马路。他们冬天一身皮夹克,夏 天一身白制服,着装整齐,威武高 大,是小朋友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学 校放学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总 是在校门外维持交通秩序,守候着 孩子们的安全。小朋友和交通警关 系十分密切。经常是孩子们走出校 门很远了,还会频频回头,和交警挥 手喊道“警察叔叔再见!”这一情景 久久地定格在潘振声的脑海里。此 时,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把这两 个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作了 《一分钱》这首歌。“我在马路边,拾 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 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 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音乐曲子 的首尾两句,化入的是上海民歌《紫 竹调》中的一段旋律,体现了地域特 色。潘振声用上升的音调,塑造了在 学雷锋活动中,小朋友做了好事,特 别喜悦地与警察叔叔道别的音乐形 象。正是这《一分钱》简洁优美的旋 律,充满童趣的歌词,成为新中国少 年儿童成长中美好的记忆。年纪稍 微大一点的人,几乎没有不熟悉这 首儿歌的。当年,这首儿歌所讴歌的 拾金不昧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一 个时代道德风尚的象征符号。《一分 钱》问世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小喇叭》节目在广播中反复播放、 教唱,一下子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祖国的花朵,唱着儿歌去上学、去劳 动、玩游戏,让几代儿童的心灵都受 到了这首儿歌的滋润和启迪。 新世纪,上海公安博物馆成立 以后,馆方曾想用十万元的价格,向 潘振声征集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约稿信,以及《一分钱》的曲谱手稿。 他二话没说,无偿捐献。后经国家文 物局鉴定,潘振声的手稿和曲谱,被 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潘振声 在捐献时表示: “孩子们把一分钱交 给了警察叔叔,我也把这份《一分 钱》手稿,捐给警察叔叔,让‘一分 钱’的精神,代代相传。” 生活,创作的源泉 青浦是潘振声音乐创作的根据 地。青浦田歌是他家乡的歌、田间的 歌,带着稻花香的歌。上世纪 &* 代,有一次,潘振声在返回家乡赵巷 探亲的路上,巧遇一位放鸭子的小 朋友,他俩边走边聊,相当投缘。小 朋友兴奋地告诉他,村里要办合作 社了,他马上就可以上学读书了。潘 振声一听,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可 以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带给孩子们 的巨大影响。他到了家里,灵感迸 发,词曲飞翔,很快就创作出了《小 鸭子》这首儿歌: “我们村里养了一 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 池塘里。小鸭子见了我就嘎嘎嘎地 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 我们村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放学 回来赶着它们到棚里去。小鸭子向 着我就嘎嘎嘎地叫,睡觉吧,小鸭 子,太阳下山了。”潘振声通过朴实 的歌词,轻快的旋律,把家乡儿童热 爱上学读书,追求上进的喜悦之情、 欢乐之态溢于言表。上世纪七十年 代, “文革”结束之际,全国人民都欢 天喜地,潘振声同样感觉到祖国的 又一个春天来了,他音乐创作的第 二个春天来了。他吸收了家乡田歌 轻快明朗的音乐基调,表现了全社 会都认同、盼望春天到来的喜庆主 题,创作了儿歌《春天在哪里》,又名 《嘀哩,嘀哩》。“春天在哪里呀,春天 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村里。这 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 唱歌的小黄鹂……”明快的轻松旋 律,通过人们的传唱,响彻在 #(* 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 潘振声:新中国的儿歌大王 (上) 曹伟明 你知道我国著名儿童音乐家潘振声吗?若你没有听说过,那 你一定知道并唱过《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好妈妈》《小鸭子》《红 太阳照山河》等深受儿童喜爱的歌曲。这些脍炙人口的儿歌,陪伴 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它们都出自音乐家潘振声之手,他是新 中国儿歌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一生创作并传播了二千多首儿 歌,是我们当代少儿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被全国少年儿童 称为“一分钱爷爷”,被音乐界誉为新中国的儿歌大王。 潘振声 洗澡之后 杨绛 杨绛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她创作的散文戏剧文论等别具特色在读者中产生很 大影响这些跨度长达八十年的作品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发展轨迹 也展示了 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杨绛先生的 长篇小说洗澡和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 等出版以来长销不衰 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经典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小说澡之后 是作者九十八岁后为长篇小说 所写的续作人物依旧事情不同读者可 看到小说洗澡中有着纯洁感情的男女主角 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这部续作就是她 对她喜爱的角色一个敲钉转角的命运的交 代和分配由于高龄这部作品一直处于没有 最后完成的修订状态中 此次是作品第一次 公开发表读者能得阅一部百岁老人的小说 也是幸事 本报经特别授权今起全文连载 敬请关注 洗澡提要和洗澡之后前言 洗澡提要 《洗澡》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反映知识分 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它借一个政治运动 作背景,描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确需要改造,然而改造的效果又如何 呢?只有少数几个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 己,如许彦成、姚宓、罗厚等,读者出于喜爱, 往往把他们看作本书的主角。 许彦成是一位举人女儿的遗腹子,读大 学期间,聪敏又老实的个性被“标准美人”杜丽 琳看中,在母亲逼婚压力下,许匆匆和杜结了 婚,婚后两人先后出国留学。全国解放后,许彦 成兴高采烈回国了,夫妻被分配到文学研究社 工作。他对妻子尊重体贴,但杜丽琳有时要怀 疑,自己是否真正抓住了他的心。姚宓的父亲 姚骞原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因患有严重的 心脏病,抗战前夕没有随校南迁。北平沦陷后, 原有不少房产祖业渐渐卖光,被人看成败家 子,却不知他的家产多是通过国学专修社的中 共党员资助了北平地下党活动。抗战胜利前 夕,姚骞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太太闻讯亦中 风瘫痪,女儿姚宓为给母亲治病,抵押房产,辍 学到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姚骞的“国学专修 社”,政府接管后改为文学研究社,姚宓被安排 在该社图书室工作,就近照顾母亲。 罗厚是个“野小子”,和姚宓在大学同 班,还是远亲。姚家败落后,很多事靠他帮 忙。姚宓品行纯洁,人格高尚,有一种掩饰不 住的自然美。罗厚曾为保护姚宓而与流氓打 架,对姚宓崇拜爱护,但两人没有想到要谈 情说爱。 姚宓在工作中常与专家老先生们打交 道,看不惯有些人对漂亮女人的馋相,怀疑他 们是假道学。但许彦成不一样,他很有气质, 对她客客气气,却很友好,她对他也不存戒 心。彦成常到图书室来翻书和借书,也欣赏姚 宓读书多,悟性好。他们偶尔谈论作家和作 品,很说得来。人丛里有时遥遥相见,彦成会 眼神一亮,和她打个招呼,饱含“心有灵犀一 点通”的温情。两人共同经历了一场实为思想 改造运动的所谓“洗澡”,互相了解加深。但两 人约好,只做君子之交。 洗澡之后前言 《洗澡》结尾,姚太太为许彦成、杜丽琳送 行,请吃晚饭。饭桌是普通的方桌。姚太太和 宛英相对独坐一面,姚宓和杜丽琳并坐一面, 许彦成和罗厚并坐一面。有读者写信问我:那 次宴会是否乌龟宴。我莫名其妙,请教朋友。 朋友笑说: “那人心地肮脏,认为姚宓和许彦 成在姚家那间小书房里偷情了。” 我很嫌恶。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 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 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 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 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 称心如意的结局。每个角色都没有走形,却更 深入细致。我当初曾声明:故事是无中生有, 纯属虚构,但人物和情节却活生生地好像真 有其事。姚宓和许彦成是读者喜爱的角色,就 成为书中主角。既有主角,就改变了原作的性 质。原作是写知识分子改造思想;那群知识分 子,谁是主角呀?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 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 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 以缶为庐庐即缶 人生的期盼,有时仅是一个美好的夙愿。 无论是游学从艺,还是课馆谋生,或是门客幕 僚,故乡只能永驻吴昌硕的内心,而现实却是 渐行渐远。相约于江湖,相守于岁月,相望于 未来。 光绪八年壬午( "%%, )春,由于家乡安城 闹匪乱,烧杀掠抢,无恶不作。老母妻儿为了 躲匪患,有时只能到乌篷船上安身。 为了安全考虑,也为了与老母妻儿能 生活在一起,于是,吴昌硕把家眷接 到了苏州,住在西畮巷之四间楼。尽 管房屋狭小简陋,仅能容身,但这毕 竟使吴昌硕享受了天伦之乐。另外, 吴昌硕也考虑到自己三十又九,年近 不惑,长期寄居为生,终不是安身立 命之策。虽然经济压力甚大,生活更 加拮据,但总得咬紧牙关挺下去。 苏州西畮巷四间楼,与千年古 寺寒山寺相邻,那月落乌啼的风霜, 江枫渔火的守望,夜半钟声的寂寥, 使吴昌硕体验到了姑苏的史绪文脉 与古风雅韵。吴昌硕之所以选西畮 巷而居,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 的好友杨岘也住在那里。两年多前,吴昌硕 初到苏州,住在小旅馆,孤寂清贫时,杨岘就 时常邀他到自己的家中小聚,喝酒论艺,使吴 备感友情的温暖。后来,吴昌硕到吴云的听 枫园坐馆,杨岘还常来看望他,逢年过节时, 也让吴昌硕到四间楼的自己家中话旧谈诗, 以慰他思乡念家之情。 杨岘在诗文书画、收藏鉴定上均相当有 造诣及有见地,而且为人坦诚热情、豁达大 度,自在湖州与吴昌硕相识后,一直视吴为知 己,平时对吴昌硕颇多鼓励与帮助,从如何作 诗到指点书法,从评析篆刻到读书求知,可谓 是诲人不倦。因此,吴昌硕早就将杨岘作为 自己的老师,自称是“寓庸斋内老门生”,并 继上次湖州之后,再次送上拜师帖,要立雪 程门,杨岘也再次婉拒。杨说还是做朋友好, 以师相称反而生分了。这对忘年交虽然境遇 落魄,生活清贫,但各自真诚相见,无话不 谈,尤其是杨岘在艺事处世上对吴昌硕日后 影响颇大。杨岘是清末隶书名家,笔墨高古 而线条朴茂,气势郁勃而风格独特,但他生 性孤傲,不媚俗,因而鬻书境遇不佳,而此时 吴昌硕的售字刻印情况也是如此,但他们却 互为携手,诗词唱和、笔墨相赠,在精神层面 上相互融通。 在吴昌硕的人生历程中,于光绪八年壬 午("%%, )定居西畮巷四间楼,是具有人生重 要的转折意义。这一年他 $# 岁,在这之前,他 虽然也曾在湖州、杭州、苏州等地游学从艺或 作门客幕僚,但他的身份依然是乡村 文士,其家也安在乡镇。无论他的人 生形态、生存方式,还是人文意识、价 值取向及相关的人际交往、经济来源 等,还是以乡村内蕴为主体。然而,当 他携家眷入住四间楼后,他正式开始 融入城市,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已开 始具有城市人的生活认知和市民意 识,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及日后正式进 入大都市上海作了铺垫与开拓。 吴昌硕在 "%%, 年做出全家移居 苏州的决定后,曾回到安城处理一些 事务,同时与家乡的一些亲朋好友告 别,他专门写了“道在瓦甓”的条幅赠 给爱古物的老友金杰以作留念。这四 字语出老子,颇有哲理玄思与禅境佛意,谓道 无处不在,即使是瓦甓,也是道之所寄。金杰 甚喜之,并将自己家藏的周秦古瓦缶回赠吴 昌硕。此只古缶器形丰满圆浑,气势古朴雍 穆,造型大气端庄,吴昌硕感到冥冥之中,他 仿佛就是古缶的化身,这好像又是前世今生 的相约与物我合一的情缘。于是他从此以“缶 庐”为斋室之名及别号,并以“老缶”、“缶道 人”自称。 吴昌硕相识潘祖荫是在 "%%$ 年,是由他 的朋友潘瘦羊所介绍的。潘祖荫在当时不仅 是权倾一时的庙堂高官大吏,光绪八年出任 军机大臣,而且是清末最顶级的收藏大家,以 收藏青铜国之重器大克鼎、大盂鼎名重天下。 且为人正直、为官刚正、为政勤勉,颇得时誉 政声。潘祖荫最初是在瘦羊家中看到吴昌硕 所刻的印章,就觉得不同凡响。一开始由于双 方身份地位的相差悬殊,他转托瘦羊请吴为 其治印,先后达数十方,而且颇为满意。而后 他不顾等级之差,约请吴昌硕见面,并将自己 所藏彝器拓本及古籍碑帖善本多种慷慨地赠 送给清贫的吴昌硕。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Jan-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连载编辑:刘伟馨 编辑邮箱:lwx@xmwb.com.cn 阅读/连载 潘振声…xmwb.xinmin.cn/resfile/2014-09-20/B15/B15.pdf · 潘振声征集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阅读编辑∶孙钟焜 视觉设计∶黄 娟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B15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连载编辑:刘伟馨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阅读/连载

青浦,田歌的海洋闻名中外的上海六千年的崧泽

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的赵巷镇,它是海派文化的源头。崧泽考古发现的“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猪”和“上海第一谷”等,丰富多彩,震惊海内外。那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文化,孕育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浦田歌。生长于青浦赵巷方东村的潘振声,从小便是耳濡目染青浦田歌成长起来的。青浦田歌,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世界,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诸如《东南西北瓜》的田歌:“冬瓜大来圆又长,火腿肉烧冬瓜汤。种瓜人只吃炒冬瓜,地主把火腿肉全吃光。!

南瓜生来像磨盘,农民当伊拉吃饭米。瓜子炒熟卖出去,财主人吃来笑嘻嘻。!西瓜农民亲手种,挑到城里变铜钿。西瓜肉甜来吃勿着,种瓜人只吃西瓜皮。!北瓜皮像只三脚鼎,药店里收去当药材。药店老板赚钞票,种瓜人吃药无铜钿。”又如《田歌好唱口难开》:“田歌好唱口难开,打铁容易把钳难。白米饭好吃田难种,新鲜鱼好吃张网难。”还有《地主挑担背如弓》《十二月花名》等田歌,似淀山湖水,滔滔不绝。赵巷农民往往“从东方日出一点红”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据青浦县续志记载:青浦人“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这种即兴创作、直抒胸臆、“见花篮唱花篮”的青浦田歌,让自幼酷爱音乐的潘振声如虎添翼,培育了音乐创作的细胞,受用终身。潘振声在小学读书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组织了学校合唱团,自己担任音乐指

挥,高唱《卖报歌》《大刀进行曲》和《只怕不抵抗》等抗战救亡歌曲,展现了他不凡的音乐才华。

"#$$年 "月 "%日,潘振声出生于青浦,"#&'年,毕业于上海现代影剧演员学校。"#&"年,他唱着家乡的田歌,雄赳赳气昂昂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年,他从部队复员进入上海徐汇漕溪路小学任音乐教师,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因潘振声热爱音乐,调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年,他支边调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年起,由于他的音乐成就,担任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

《一分钱》,风靡的儿歌"#($年,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全

国学雷锋的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栏目便约潘振声创作一首“好孩子”的儿歌。“当时想,好孩子题材太多了,到底选哪个呢?”潘振声便调动了当初在上海小学里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时的生活经历。当年,他经常给孩子们上道德教育课,教育孩子们要爱祖国、爱学

习、爱劳动,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在他的学校办公桌上有一个放文具的盒子,里面总是放满了“铅角子”。那都是小朋友在路口、在校园里捡到了钱,找不到失主,主动交上来的。那时,学校门外的交通民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天护送孩子过马路。他们冬天一身皮夹克,夏天一身白制服,着装整齐,威武高大,是小朋友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学校放学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总是在校门外维持交通秩序,守候着孩子们的安全。小朋友和交通警关系十分密切。经常是孩子们走出校门很远了,还会频频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警察叔叔再见!”这一情景久久地定格在潘振声的脑海里。此时,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把这两个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音乐曲子的首尾两句,化入的是上海民歌《紫竹调》中的一段旋律,体现了地域特色。潘振声用上升的音调,塑造了在学雷锋活动中,小朋友做了好事,特别喜悦地与警察叔叔道别的音乐形象。正是这《一分钱》简洁优美的旋

律,充满童趣的歌词,成为新中国少年儿童成长中美好的记忆。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几乎没有不熟悉这首儿歌的。当年,这首儿歌所讴歌的拾金不昧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一个时代道德风尚的象征符号。《一分钱》问世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在广播中反复播放、教唱,一下子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祖国的花朵,唱着儿歌去上学、去劳动、玩游戏,让几代儿童的心灵都受到了这首儿歌的滋润和启迪。新世纪,上海公安博物馆成立

以后,馆方曾想用十万元的价格,向潘振声征集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约稿信,以及《一分钱》的曲谱手稿。他二话没说,无偿捐献。后经国家文物局鉴定,潘振声的手稿和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潘振声在捐献时表示:“孩子们把一分钱交给了警察叔叔,我也把这份《一分钱》手稿,捐给警察叔叔,让‘一分

钱’的精神,代代相传。”

生活,创作的源泉青浦是潘振声音乐创作的根据

地。青浦田歌是他家乡的歌、田间的歌,带着稻花香的歌。上世纪 &*年代,有一次,潘振声在返回家乡赵巷探亲的路上,巧遇一位放鸭子的小朋友,他俩边走边聊,相当投缘。小朋友兴奋地告诉他,村里要办合作社了,他马上就可以上学读书了。潘振声一听,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带给孩子们的巨大影响。他到了家里,灵感迸发,词曲飞翔,很快就创作出了《小鸭子》这首儿歌:“我们村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小鸭子见了我就嘎嘎嘎地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

我们村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放学回来赶着它们到棚里去。小鸭子向着我就嘎嘎嘎地叫,睡觉吧,小鸭子,太阳下山了。”潘振声通过朴实的歌词,轻快的旋律,把家乡儿童热爱上学读书,追求上进的喜悦之情、欢乐之态溢于言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结束之际,全国人民都欢天喜地,潘振声同样感觉到祖国的又一个春天来了,他音乐创作的第二个春天来了。他吸收了家乡田歌轻快明朗的音乐基调,表现了全社会都认同、盼望春天到来的喜庆主题,创作了儿歌《春天在哪里》,又名《嘀哩,嘀哩》。“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村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明快的轻松旋律,通过人们的传唱,响彻在 #(*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

潘振声:新中国的儿歌大王(上)! 曹伟明

你知道我国著名儿童音乐家潘振声吗?若你没有听说过,那你一定知道并唱过《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好妈妈》《小鸭子》《红太阳照山河》等深受儿童喜爱的歌曲。这些脍炙人口的儿歌,陪伴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它们都出自音乐家潘振声之手,他是新中国儿歌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一生创作并传播了二千多首儿歌,是我们当代少儿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被全国少年儿童称为“一分钱爷爷”,被音乐界誉为新中国的儿歌大王。

潘振声

洗澡之后杨 绛

! ! ! !杨绛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外

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她创作的散文!小

说!戏剧!文论等别具特色#在读者中产生很

大影响"这些跨度长达八十年的作品#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发展轨迹# 也展示了

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杨绛先生的

长篇小说$洗澡%和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

等出版以来长销不衰# 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经典#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小说$洗

澡之后% 是作者九十八岁后为长篇小说 $洗

澡%所写的续作#人物依旧#事情不同#读者可

看到小说$洗澡%中有着纯洁感情的男女主角

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这部续作#就是她

对她喜爱的角色一个&敲钉转角'的命运的交

代和分配"由于高龄#这部作品一直处于没有

最后完成的修订状态中# 此次是作品第一次

公开发表#读者能得阅一部百岁老人的小说#

也是幸事" 本报经特别授权#今起全文连载#

敬请关注"

!"!洗澡"提要和!洗澡之后"前言

$洗澡%提要

《洗澡》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它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描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确需要改造,然而改造的效果又如何呢?只有少数几个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如许彦成、姚宓、罗厚等,读者出于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本书的主角。许彦成是一位举人女儿的遗腹子,读大

学期间,聪敏又老实的个性被“标准美人”杜丽琳看中,在母亲逼婚压力下,许匆匆和杜结了婚,婚后两人先后出国留学。全国解放后,许彦成兴高采烈回国了,夫妻被分配到文学研究社工作。他对妻子尊重体贴,但杜丽琳有时要怀疑,自己是否真正抓住了他的心。姚宓的父亲姚骞原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因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抗战前夕没有随校南迁。北平沦陷后,原有不少房产祖业渐渐卖光,被人看成败家子,却不知他的家产多是通过国学专修社的中

共党员资助了北平地下党活动。抗战胜利前夕,姚骞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太太闻讯亦中风瘫痪,女儿姚宓为给母亲治病,抵押房产,辍学到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姚骞的“国学专修社”,政府接管后改为文学研究社,姚宓被安排在该社图书室工作,就近照顾母亲。罗厚是个“野小子”,和姚宓在大学同

班,还是远亲。姚家败落后,很多事靠他帮忙。姚宓品行纯洁,人格高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自然美。罗厚曾为保护姚宓而与流氓打架,对姚宓崇拜爱护,但两人没有想到要谈情说爱。

姚宓在工作中常与专家老先生们打交道,看不惯有些人对漂亮女人的馋相,怀疑他们是假道学。但许彦成不一样,他很有气质,对她客客气气,却很友好,她对他也不存戒心。彦成常到图书室来翻书和借书,也欣赏姚宓读书多,悟性好。他们偶尔谈论作家和作品,很说得来。人丛里有时遥遥相见,彦成会眼神一亮,和她打个招呼,饱含“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温情。两人共同经历了一场实为思想改造运动的所谓“洗澡”,互相了解加深。但两人约好,只做君子之交。

$洗澡之后%前言

《洗澡》结尾,姚太太为许彦成、杜丽琳送行,请吃晚饭。饭桌是普通的方桌。姚太太和宛英相对独坐一面,姚宓和杜丽琳并坐一面,许彦成和罗厚并坐一面。有读者写信问我:那次宴会是否乌龟宴。我莫名其妙,请教朋友。朋友笑说:“那人心地肮脏,认为姚宓和许彦成在姚家那间小书房里偷情了。”我很嫌恶。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

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每个角色都没有走形,却更深入细致。我当初曾声明:故事是无中生有,纯属虚构,但人物和情节却活生生地好像真有其事。姚宓和许彦成是读者喜爱的角色,就成为书中主角。既有主角,就改变了原作的性质。原作是写知识分子改造思想;那群知识分子,谁是主角呀?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

吴昌硕评传

王琪森

! ! ! ! ! ! ! ! ! ! !#"以缶为庐庐即缶

人生的期盼,有时仅是一个美好的夙愿。无论是游学从艺,还是课馆谋生,或是门客幕僚,故乡只能永驻吴昌硕的内心,而现实却是渐行渐远。相约于江湖,相守于岁月,相望于未来。

光绪八年壬午("%%,)春,由于家乡安城闹匪乱,烧杀掠抢,无恶不作。老母妻儿为了躲匪患,有时只能到乌篷船上安身。为了安全考虑,也为了与老母妻儿能生活在一起,于是,吴昌硕把家眷接到了苏州,住在西畮巷之四间楼。尽管房屋狭小简陋,仅能容身,但这毕竟使吴昌硕享受了天伦之乐。另外,吴昌硕也考虑到自己三十又九,年近不惑,长期寄居为生,终不是安身立命之策。虽然经济压力甚大,生活更加拮据,但总得咬紧牙关挺下去。

苏州西畮巷四间楼,与千年古寺寒山寺相邻,那月落乌啼的风霜,江枫渔火的守望,夜半钟声的寂寥,使吴昌硕体验到了姑苏的史绪文脉与古风雅韵。吴昌硕之所以选西畮巷而居,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好友杨岘也住在那里。两年多前,吴昌硕初到苏州,住在小旅馆,孤寂清贫时,杨岘就时常邀他到自己的家中小聚,喝酒论艺,使吴备感友情的温暖。后来,吴昌硕到吴云的听枫园坐馆,杨岘还常来看望他,逢年过节时,也让吴昌硕到四间楼的自己家中话旧谈诗,以慰他思乡念家之情。

杨岘在诗文书画、收藏鉴定上均相当有造诣及有见地,而且为人坦诚热情、豁达大度,自在湖州与吴昌硕相识后,一直视吴为知己,平时对吴昌硕颇多鼓励与帮助,从如何作诗到指点书法,从评析篆刻到读书求知,可谓是诲人不倦。因此,吴昌硕早就将杨岘作为自己的老师,自称是“寓庸斋内老门生”,并继上次湖州之后,再次送上拜师帖,要立雪程门,杨岘也再次婉拒。杨说还是做朋友好,以师相称反而生分了。这对忘年交虽然境遇落魄,生活清贫,但各自真诚相见,无话不谈,尤其是杨岘在艺事处世上对吴昌硕日后影响颇大。杨岘是清末隶书名家,笔墨高古而线条朴茂,气势郁勃而风格独特,但他生

性孤傲,不媚俗,因而鬻书境遇不佳,而此时吴昌硕的售字刻印情况也是如此,但他们却互为携手,诗词唱和、笔墨相赠,在精神层面上相互融通。

在吴昌硕的人生历程中,于光绪八年壬午("%%,)定居西畮巷四间楼,是具有人生重要的转折意义。这一年他 $#岁,在这之前,他虽然也曾在湖州、杭州、苏州等地游学从艺或

作门客幕僚,但他的身份依然是乡村文士,其家也安在乡镇。无论他的人生形态、生存方式,还是人文意识、价值取向及相关的人际交往、经济来源等,还是以乡村内蕴为主体。然而,当他携家眷入住四间楼后,他正式开始融入城市,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已开始具有城市人的生活认知和市民意识,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及日后正式进入大都市上海作了铺垫与开拓。吴昌硕在 "%%,年做出全家移居

苏州的决定后,曾回到安城处理一些事务,同时与家乡的一些亲朋好友告别,他专门写了“道在瓦甓”的条幅赠给爱古物的老友金杰以作留念。这四

字语出老子,颇有哲理玄思与禅境佛意,谓道无处不在,即使是瓦甓,也是道之所寄。金杰甚喜之,并将自己家藏的周秦古瓦缶回赠吴昌硕。此只古缶器形丰满圆浑,气势古朴雍穆,造型大气端庄,吴昌硕感到冥冥之中,他仿佛就是古缶的化身,这好像又是前世今生的相约与物我合一的情缘。于是他从此以“缶庐”为斋室之名及别号,并以“老缶”、“缶道人”自称。吴昌硕相识潘祖荫是在 "%%$年,是由他

的朋友潘瘦羊所介绍的。潘祖荫在当时不仅是权倾一时的庙堂高官大吏,光绪八年出任军机大臣,而且是清末最顶级的收藏大家,以收藏青铜国之重器大克鼎、大盂鼎名重天下。且为人正直、为官刚正、为政勤勉,颇得时誉政声。潘祖荫最初是在瘦羊家中看到吴昌硕所刻的印章,就觉得不同凡响。一开始由于双方身份地位的相差悬殊,他转托瘦羊请吴为其治印,先后达数十方,而且颇为满意。而后他不顾等级之差,约请吴昌硕见面,并将自己所藏彝器拓本及古籍碑帖善本多种慷慨地赠送给清贫的吴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