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外华文小说: 小说之谜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70217_print.pdf ·...

1
3 4 2016 年海外华文小说的 丰饶和有趣主要来 自题材创新,我把 它的关键词设定为“谜”,在冗杂的细节谜团 中,隐藏着创作者对年代、历史、人性等核心 问题的个性化表达与阐释。这些谜语,有一 个相对集中的设计思路是“逃离”与“寻找”, 错综复杂的线索铺设于历史、现实、家族的 网络,最终被揭示的谜底是人世真心。当然, 2016年出版的三个精彩长篇,是归属于 2015 年的重要文学收获。张翎《流年物语》、 袁劲梅《疯狂的榛子》、葛亮 《北鸢》以立足于改革开放、 抗战、民国的年代叙事,传达 生命体验与中国经验。 张翎说:“《流年物语》颠 覆了我自己对真相的固有概 念,使我领悟到,真相的对立 面,不一定是谎言,也许仅仅 是另外一种真相。”小说的趣 味正在于无论是历史之谜、 现实之谜还是心灵之谜,各 种谜团的构成和解开都在呼 应着一种可能,进而投影出 人生的种种图景,由此也使 读者能对人性始终心怀敬畏 和期待。 历史之谜 陈河的《甲骨时光》是一部“甲骨” 密码,虚实相间的故事不仅拨开了“甲 骨球”的迷障,而且梳理了殷商历史与 文明。这是2016年很有特色的一部作 品。它仍然是围绕“中国故事”的主题, 却提供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法, 将历史、文化、民族、神话、盗墓、灵异等 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沉厚的历史感和 鲜活的现代感交互激荡,同时作用于小 说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令人耳目一新。我 认为《甲骨时光》的改名,确实优于原名 《三折画》,它如同瞬间打开了时光隧道, 让人物与读者共同穿梭于殷商和民国。陈河的写作技 巧体现在将历史、年代、国别、宗教等常规性叙事元素 按照严肃与通俗两条叙事链组合起来,用推理演绎的 方法激发故事性。小说视中国文化象征“甲骨文”为叙 事基点,合拢远古和民国,甲骨球的发现成为整部作 品的枢纽。商周,以贞人大犬的写史故事来埋设甲骨 球来历;民国,通过杨鸣条、蓝宝光、明义士、青木的中 外寻宝故事来破解甲骨之谜。相比较而言,商周线叙 事稍显冗赘,姬昌与商纣之间的囚禁之恨和杀子之 仇,倒可以省略。《甲骨时光》精彩的篇章是对“三折 画”的破译,中、加、日三方势力齐聚安阳,在由来、解 析、论证、实践四个角度详细推算出“甲骨球”的准确 位置,叙事完整且生动。贞人大犬和宛丘巫女,杨鸣 条和梅冰枝,两组人物古今对应,喻示从神性到人性 的回归。但在实际文学效果上,梅冰枝这个人物与设 计初衷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游离,性格略牵强空 洞。《甲骨时光》的最大意义是对既有写作模式的一 次更新,拓展了“中国故事”的题材范畴,不再是单从 年代、事件、人物等通识角度切入,而是扎实地设定以 文化为突破口,将中国传统文字、中国历史故事、中国 文化精神凝练于一个生动故事里,以扎实的中国古典 文明建构小说风骨的宏伟气势。 《北鸢》也是今年重要的历史题材作品,它延续 了《朱雀》的创作思路,葛亮仍将中国故事以家族故 事来承载,将中国文化以民国文化来主导。“风筝”意 象是小说核心,内蕴“命悬一线”与“一线生机”的特 殊释义,作者在种种不遂人意的人生中设迷局并解 迷局,呈现危机与希望永恒并存的命运。2015年发 表于《人民文学》第 12 期的《北鸢》只节选昭如、昭德 姐妹在20世纪20年代十面埋伏的命途遭际。而全 本《北鸢》是一部“大制作”,时间横亘军阀割据与抗 日战争两处乱世,家族、性别、地域、诗画、曲乐、民俗 被放置于“年代”框架之中,以卢、冯两大家族为故事 重心,以文笙与仁桢的成长经历为写作线索,小说道 尽大家族的明雅之义与巧丽之情。《北鸢》在艺术设 计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称性,“文笙线”、“仁桢线” 就如同葛亮放飞的两只“风筝”,牵引着卢、冯两家的 上升和跌落、低徊与突围。 现实之谜 海外华人文学一个有意思的创作现象是汉语作 品常以书写异国生活和域外经验为特点,如《又见棕 榈》的苦、《芝加哥之死》的痛、《丛林下的冰河》的执、 《少女小渔》的忍、《北京人在纽约》的喜;而英语作品 更青睐以中国古代、近现代故事为创作蓝本。近年来 这一趋势被扭转,越来越多的华文文学创作者致力 于“中国故事”的写作,特别集中在 20 世纪 40-80 年 代的大陆历史事件与民间景况,而华裔作家转向对 西方故事的开掘和记录。因此,当华文文学再度出现 能紧扣和反映异国当下生活的小说时,反而制造出 题材的新意,它直接冲破了读者对异域生活的思维 惯性,即边缘人、隔膜感、他国梦,更重要的是能重构 现时理想与现实的鏖战,哪怕是野蛮生长的欲望。 “现在时”的华人故事不应该成为盲点或空白,它仍 需要具象写照。 张惠雯笔下的“新移民”故事格外观照个体的心 理世界和情感空间。她写的是一种“现代病”,即“如 果你有幸和任何一个生活于幸福模式之家的人深 谈,如果你能窥见哪怕一丁点他的内心世界,你几乎 都会发现那种无法治愈的、现代的烦闷,那种挥之不 去也无所寄托的欠缺与失落。”这几年,我阅读了《水 晶孩童》《爱》《垂老别》《两次相遇》《岁暮》《旅途》《十 年》《欢乐》后,赫然发现 2016 年的《场景》是她转向 对女性内心探索的作品。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虽过 着安逸的中产生活,却早已对域外生活心生厌倦, “过去,曾经,她很骄傲,不担心变老,她想如果一个 女人坚信她爱的人会一直爱着她,持久而忠诚,就不 会害怕老去。现在,她逐渐明白了时间是什么,它像 一个怪兽的影子,在你身上缓缓爬行、蔓延,从头到 脚,直至完全地覆盖住你,把你丢弃在阴暗中。”“她” 巧遇了一位从大陆来美国访问的作家。《场景》倒叙 了“她”与作家间爱情的发生、发展与终结。相遇,打 破了现有家庭生活的程式,“她”开始留意到了自己 苍白生命里涌动的生机。理智是个形态各异的生活 的亲历者和智者,它在最后关头拉住了“她”,协助 “她”草率地结束了这场爱情。“她”躲进怀念,定格与 作家相处时的一个个场景,并倾注和寄托“她”的真 情,“她明白了过去不曾明白的那些滋味:激情、背 叛、愧疚、恐惧、时光的无情,遗忘的残忍……你听到 冥冥中传来的远方的音乐,你走过去,你经历了、记 住了,那里面有刻骨的痛苦,也有生命所能给予你的 最大程度的幸福。” 陈谦的《无穷镜》和《虎妹孟加拉》视角独特,都 蕴含着比较稠密的时代意义。《无穷镜》以美国范式 的硅谷高科技公司为叙事背景,以华人“新移民”中 的白领女性为表现对象,珊映、海伦、郭妍、安吉拉四 个女性故事互为镜像,每个人的隐秘都因不经意留 下的 Evidence(证据)而被逐渐披露。作者揭示了一 种具有人类共性的 No Evidence(不留证据)式的 本能戒备,人生不由得自己来掌控生活。珊映的创业 逐梦以失去家庭为代价,而功成名就的海伦正是她 的参照。“我知道,总是对别人的生活提建议很不美 国,但我还是想对你说,其实梦想跟日常并不矛盾, 我们中国人追求和看重的天伦之乐,是最本质的东 西。”海伦赢得的成功定位来自“贤妻、良母、好姐 妹、出色科学家、杰出的工程师、良师益友”,但无人 知道她最渴望是成为小提琴手。陈谦似乎在暗示, 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跳出 No Evidence 的控制, 重获自由。 心灵之谜 小说故事密切地围绕着人、观察着人。李凤群的 《大风》和薛忆沩的《希拉里、密和、我》殊途同归地揭 示一个问题:身体逃离是比较简单的行为,而心灵的 寻找却是相当困难的过程。这两部作品都不是以故 事性见长的小说,由多个人物的心理叙述搭建故事 主体,穿插进复杂的身份谜团和情感谜团,需要依赖 作家的引领和读者的理解,共同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大风》采用的叙事策略是将全部故事交于人物 来讲述,因为每个人的思路和角度都有不同,所以铺 就小说迷象丛生的事件虚实和路径分岔,应该说,读 者必须诚恳地从头至尾仔细阅读才能理清头绪。张 长工、张广深、张文亮、张子豪、梅子杰都极力要从 “此在”中逃离出来,或因动乱、或因贫穷、或因尊严、 或因家庭,可他们奔向“彼岸”的途中,又极度惧怕 “无根”、“无祖”、“无家”、“无父”的境况,迫不及待地 寻根问祖,“钱又不是最重要的,不要以为我稀罕,我 们祖上多的是。他的目标是找到祖宗”。我认为,张文 亮寻根行为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卑微者的尊严找到 依据。可人与故乡之间不再能达成谅解,李凤群把人 与故土之间的悲剧性关系推进一层:个人与乡土之 间是互相挂念或互相遗忘的,当人主动选择漠视和 遗忘自己的过去,那么等你想寻回的时候,也终不可 得,于是只能把他乡当故乡。“倦鸟总会归巢,而我们 却将一去不返。”大风倏忽间起,为张家四代制造出 飘忽不定的人生,但也正因为风,让私生子梅子杰得 以“悬在半空中瞧到的东西比在地面上多”,可以清 晰地审视他乡,审视家族,审视什么是谎言、什么又 是真相。 薛忆沩小说《希拉里、密和、我》,故事的背景是 蒙特利尔,他以三个人物的经历重复提醒读者,血 缘、爱情、乡愁,是镌刻在生命里的“最古老的喜悦和 悲伤”。妻子的死、女儿的疏离、与韩国女孩的一次偶 遇,使“我”想到可以去溜冰场释放并找回自己。“我” 意外地结识了两个健康的“病人”:希拉里和密和。好 奇心驱使“我”渴望获悉她们的所有秘密。希拉里自 困情感之牢,密和纠结身世之谜,而两个谜的破译又 逼迫“我”揭开真正的“移民”动机。“我”自以为窥探 的是别人心灵,可实际上“我”被迫直面的是自己。 “中国”成为三人故事联结的纽带,它是希拉里畏惧的 地方、密和向往的地方、“我”逃离的地方,最终他们都 因对“中国故事”的正视和理解而获得心灵救赎。 这个冬天的奇特,并非是在异国遇到又失去两 个谜一样的女人,《希拉里、密和、我》的更大创意体 现在探究了新移民“海归”的心路。薛忆沩安排“我” 的回乡,思考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共性问题:“移民最 大的神秘之处就是它让移民的人永远都只能过着移 民的生活,永远都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的家。‘回家’对 移民的人意味着第二次移民。”“我”的归来,与查建 英《丛林下的冰河》里“我”的回去,形成了相当有价 值的对比。前者“我”与父亲和解,并尝试与护士长开 始国内新生活。后者“我”回国后,没有发疯“跳楼”, 而是跳上飞机回了美国。薛忆沩对“我”的留下作出 解释:“我决定回到已面目全非的故乡去。我知道我 已经不习惯那里的空气和风气。我知道我已经不习 惯那里的喜悦和焦虑。我知道,经过这15年的移民 生活,我的故乡已经变成了异乡。或者应该说是我自 己已经变成了异客?……在这个‘全球化’的大时代, 在这个信息共享的大时代,我们都变得无法理解对 方了,我们都变得以为是对方变了……” 2016年有一部必须被阅读的作品。白先勇说 “人一生的挣扎都蛮值得同情的”,《SilentNight》 续写了《孽子》里深陷堕落的“青春鸟”被拯救后的生 活。余凡、保罗、乔舅、阿猛,小说没有详述他们的具 体生活处境,但作者却以一以贯之的悲悯抒情诉尽 他们一生的精神困境。纽约“四十二街收容院”是救 赎之所,它给予了“边缘人”互相搀扶和互相慰藉的 机会。白先勇小说如30多年前一样,让人心泛涟漪, 始终以生命不易、人间有情唤醒读者对一切人事的 宽容和怜悯。 海外华人小说有两个方向需要特别被关注。一 是通俗文学的发展。今年的通俗小说,在武侠、言情、 推理、谍战等方面都已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储备。比如 薛海翔《潜伏在黎明之前》是故事性和技巧性兼具的 电视剧作品。薛海翔与影视的缘分,在1998年写作 《情感签证》时已有伏笔。作品采用“后设小说”的叙 事技巧,围绕着作家“我”创作一个名为《情感签证》 的剧本而展开。他不断打破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对 逻辑、理性和秩序重新拆解,记忆和思想碎片的组接 使文本升腾出黑色幽默的意趣。二是新生代作家作 品 。张惠雯、葛亮、李凤群、山飒、柳营、周洁茹这些 “70后”作家,都具备独立的文学理念和艺术风格。 同时,我想说,年代故事也没有过时,它是有其 独特意义的,“每一个时代,在不同的家族历史中都 有着各自的、甚至是迥异的记忆和诠释,这也是为 什么书写同一年代同一事件的文学作品,会有许多 个不同的版本。小说能做的,就是尽量真实地呈现 一段私人版本的历史 。”(张翎 :《真相的对立面,不 一定是谎言》)不同阅历,积累不同经验,再结构不 同故事,才能衍生与绽放五彩斑斓的人生和千姿百 态的心灵。 华人画家赵无极作品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责任编辑:王杨 电话: (010)65389193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华文文学 “自然写作与环境伦理”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6 2016 海外华文小说 海外华文小说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 0.70 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小说之谜 小说之谜 戴瑶琴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泉州师范学院主办的“自然写作与环 境伦理”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北 京、泉州两地召开。来自海峡两岸、韩国、 马来西亚、美国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 议,会议旨在呼应中央提出的“建设美丽 中国”重大战略思想。 自然写作的文化传统 会议追溯了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意识 与自然关怀,从历史文明深处汲取滋养, 重新思考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学 者黎湘萍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传统伦 理学所疏忽的,新的伦理学建设不仅应关 注人的自身问题,还要把人与社会、自然 之间的整个维度放在伦理的范围里,这样 才能解决现代社会真正面临的问题。这不 仅是生态问题,也是对人的关怀。学者吴 晓东就《山海经》与文学中四方想象的形 成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及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学者赵小琪研究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诗性思维对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 的影响。诗人将万事万物视为具有普遍 联系的有机整体,表现了作为整体象征 的理想的精神家园的中国大陆及作为具 体象征的中国大陆的自然世界的向往与 追寻,并在语言上突出了象形性、暗示性、 模糊性。 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是目前全球性 生态危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学者耿传明 引用海德格尔“世界图像”,以天人合一的 传统文化为参照,通过分析郭沫若、鲁迅、 茅盾、沈从文的作品梳理了现代文学中天 人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指出生态文学的 产生是对传统的回归与对现代性的超越。 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生态与人伦的破 坏方面,台湾学者李育霖运用瓜达希的 “三维生态学”的概念分析台湾作家夏 曼·蓝波安的作品,从精神、社会、环境三 个方面思考了夏曼笔下所展现的被现代 知识与经济形态所破坏的原始文明与生 态环境。台湾学者钟秀梅从钟乔的《水 乡》、钟永丰的《围庄》两部作品考察了当 代客家文艺所表现的政治生态学,揭示 出人性人伦在恶劣环境中的挣扎与自我 反思,并试图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以 台湾的一个小角落的现象反映全球的共 通问题。台湾学者廖咸浩在电影《看见台 湾》所展现的台湾现代化成果与环境恶 化的鲜明对比中,批判了两岸兼有的现 代性崇拜。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展望方面, 台湾学者陈国伟着眼于台湾科幻小说中 的怪物生态,通过分析以洪凌作品为代 表的未来环境的开放性书写,在反人类 中心主义式的批判的同时指出其位于中 文现代性方案的延长线上所占的异端的 位置。 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具体历史语境下对自然环境的书写 及其意义,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 题。台湾学者赵刚聚焦于陈映真文学中的 环境与生态,分别分析了陈映真创办《人 间》杂志、创作中篇小说《云》的时代背景, 反省了台湾 7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下怵目 惊心的工业污染,思考了具有某种乌托邦 想象追寻的“环境论述”在冷战松动时期 的台湾所起的特殊意义。学者张泉以“满 洲国”俄系作家拜阔夫及其接受史为个 案,探究殖民现代性给殖民地带来的生态 环境的恶化。学者刘晓丽以山丁《绿色的 谷》为考察中心,揭示“满洲国”殖民语境 中“风景”这一认知装置在塑造国家等观 念中被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所利用。学者 张羽、陈素丹通过对比台湾日据时期文献 中旅居厦门的台湾文人与在台日本文人 对鼓浪屿书写中相似的自然关怀与迥异 的历史记忆,反思了不同身份的作者在具 体历史语境中对同一地景书写的多义性。 台湾学者高嘉励挖掘了作品《山、云与番 人》中台湾山岳在日本殖民的现实中所展 现的超越殖民、种族和文化界限的自然思 维,提出重建台湾的土地伦理要回到“台 湾自然本身是具自我特质的主体存在”这 一特点。 从地方到世界的自然关怀 会议还就自然环境书写做了深入探 讨。在台湾自然写作的分析中,林静助通 过纵向梳理台湾自然生态写作的历史、横 向观察当代台湾自然生态书写的全景,启 示人们体察万物的生命内在价值,体会 “自我实现”的生命价值。学者张帆关注台 湾“80 后”作家的自然写作,从中观察台湾 新时代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关怀,并在与自 然的互动中建构新的文化身份认同。在两 岸生态文学的互动方面,学者沈庆利则以 宋泽莱《废墟台湾》为中心引出对“雾霾中 国”的深思。在探讨中国大陆的自然书写 中,学者古大勇指出了刘再复散文中对工 业化破坏自然生态的批判及移居海外后 与卢梭相似的“生态主义”生命形式,并强 调其提出的“第四大意识的觉醒”即全民 族“生态意识”的觉醒。学者李玲以贾平凹 《怀念狼》为例思索了饥饿学理性精神与 原始思维冲突所带来的困境。在海外华人 对于生态文学的关注方面,马来西亚学者 许文荣分析了 80年代末以来在马华文坛 兴起的自然生态书写。美籍华裔诗人阮克 强介绍了生态摄影与诗歌创作经验,二者 相互激发,用影像和文字共同挖掘自然之 美,体现出和谐宁静、悲悯万物的情怀,继 而引发欣赏者热爱自然的意识。 学者赵稀方从三个角度归纳了会议 内容。第一,从观念到政治:自然书写不仅 是现象,更是内在于人类的伦理问题;自 然环境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 更深一步挖掘的。第二,历史追溯与文化 延伸:对《易经》《山海经》的解读探究了中 国古代文献对自然伦理的书写深度。在文 化的拓展方面,对中西自然观念差异的关 注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第三,两岸的对 看:对于两岸自然书写的讨论不仅仅是外 围的论述,而是通过个案的研究提升出理 论问题和历史脉络,如科幻小说中怪物体 现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赵稀方认为,自 然写作涉及多学科间的渗入。在两岸经验 的互动中,台湾经验对我们具有重大启示 性意义。 (许 可)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Oct-2019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6海外华文小说: 小说之谜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70217_Print.pdf · 2016年海外华文小说的 丰饶和有趣主要来 自题材创新,我把 它的关键词设定为“谜”,在冗杂的细节谜团

34

2016年海外华文小说的

丰饶和有趣主要来

自题材创新,我把

它的关键词设定为“谜”,在冗杂的细节谜团

中,隐藏着创作者对年代、历史、人性等核心

问题的个性化表达与阐释。这些谜语,有一

个相对集中的设计思路是“逃离”与“寻找”,

错综复杂的线索铺设于历史、现实、家族的

网络,最终被揭示的谜底是人世真心。当然,

2016 年出版的三个精彩长篇,是归属于

2015年的重要文学收获。张翎《流年物语》、

袁劲梅《疯狂的榛子》、葛亮

《北鸢》以立足于改革开放、

抗战、民国的年代叙事,传达

生命体验与中国经验。

张翎说:“《流年物语》颠

覆了我自己对真相的固有概

念,使我领悟到,真相的对立

面,不一定是谎言,也许仅仅

是另外一种真相。”小说的趣

味正在于无论是历史之谜、

现实之谜还是心灵之谜,各

种谜团的构成和解开都在呼

应着一种可能,进而投影出

人生的种种图景,由此也使

读者能对人性始终心怀敬畏

和期待。

历史之谜陈河的《甲骨时光》是一部“甲骨”

密码,虚实相间的故事不仅拨开了“甲

骨球”的迷障,而且梳理了殷商历史与

文明。这是2016年很有特色的一部作

品。它仍然是围绕“中国故事”的主题,

却提供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法,

将历史、文化、民族、神话、盗墓、灵异等

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沉厚的历史感和

鲜活的现代感交互激荡,同时作用于小

说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令人耳目一新。我

认为《甲骨时光》的改名,确实优于原名

《三折画》,它如同瞬间打开了时光隧道,

让人物与读者共同穿梭于殷商和民国。陈河的写作技

巧体现在将历史、年代、国别、宗教等常规性叙事元素

按照严肃与通俗两条叙事链组合起来,用推理演绎的

方法激发故事性。小说视中国文化象征“甲骨文”为叙

事基点,合拢远古和民国,甲骨球的发现成为整部作

品的枢纽。商周,以贞人大犬的写史故事来埋设甲骨

球来历;民国,通过杨鸣条、蓝宝光、明义士、青木的中

外寻宝故事来破解甲骨之谜。相比较而言,商周线叙

事稍显冗赘,姬昌与商纣之间的囚禁之恨和杀子之

仇,倒可以省略。《甲骨时光》精彩的篇章是对“三折

画”的破译,中、加、日三方势力齐聚安阳,在由来、解

析、论证、实践四个角度详细推算出“甲骨球”的准确

位置,叙事完整且生动。贞人大犬和宛丘巫女,杨鸣

条和梅冰枝,两组人物古今对应,喻示从神性到人性

的回归。但在实际文学效果上,梅冰枝这个人物与设

计初衷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游离,性格略牵强空

洞。《甲骨时光》的最大意义是对既有写作模式的一

次更新,拓展了“中国故事”的题材范畴,不再是单从

年代、事件、人物等通识角度切入,而是扎实地设定以

文化为突破口,将中国传统文字、中国历史故事、中国

文化精神凝练于一个生动故事里,以扎实的中国古典

文明建构小说风骨的宏伟气势。

《北鸢》也是今年重要的历史题材作品,它延续

了《朱雀》的创作思路,葛亮仍将中国故事以家族故

事来承载,将中国文化以民国文化来主导。“风筝”意

象是小说核心,内蕴“命悬一线”与“一线生机”的特

殊释义,作者在种种不遂人意的人生中设迷局并解

迷局,呈现危机与希望永恒并存的命运。2015年发

表于《人民文学》第12期的《北鸢》只节选昭如、昭德

姐妹在20世纪20年代十面埋伏的命途遭际。而全

本《北鸢》是一部“大制作”,时间横亘军阀割据与抗

日战争两处乱世,家族、性别、地域、诗画、曲乐、民俗

被放置于“年代”框架之中,以卢、冯两大家族为故事

重心,以文笙与仁桢的成长经历为写作线索,小说道

尽大家族的明雅之义与巧丽之情。《北鸢》在艺术设

计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称性,“文笙线”、“仁桢线”

就如同葛亮放飞的两只“风筝”,牵引着卢、冯两家的

上升和跌落、低徊与突围。

现实之谜海外华人文学一个有意思的创作现象是汉语作

品常以书写异国生活和域外经验为特点,如《又见棕

榈》的苦、《芝加哥之死》的痛、《丛林下的冰河》的执、

《少女小渔》的忍、《北京人在纽约》的喜;而英语作品

更青睐以中国古代、近现代故事为创作蓝本。近年来

这一趋势被扭转,越来越多的华文文学创作者致力

于“中国故事”的写作,特别集中在20世纪40-80年

代的大陆历史事件与民间景况,而华裔作家转向对

西方故事的开掘和记录。因此,当华文文学再度出现

能紧扣和反映异国当下生活的小说时,反而制造出

题材的新意,它直接冲破了读者对异域生活的思维

惯性,即边缘人、隔膜感、他国梦,更重要的是能重构

现时理想与现实的鏖战,哪怕是野蛮生长的欲望。

“现在时”的华人故事不应该成为盲点或空白,它仍

需要具象写照。

张惠雯笔下的“新移民”故事格外观照个体的心

理世界和情感空间。她写的是一种“现代病”,即“如

果你有幸和任何一个生活于幸福模式之家的人深

谈,如果你能窥见哪怕一丁点他的内心世界,你几乎

都会发现那种无法治愈的、现代的烦闷,那种挥之不

去也无所寄托的欠缺与失落。”这几年,我阅读了《水

晶孩童》《爱》《垂老别》《两次相遇》《岁暮》《旅途》《十

年》《欢乐》后,赫然发现2016年的《场景》是她转向

对女性内心探索的作品。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虽过

着安逸的中产生活,却早已对域外生活心生厌倦,

“过去,曾经,她很骄傲,不担心变老,她想如果一个

女人坚信她爱的人会一直爱着她,持久而忠诚,就不

会害怕老去。现在,她逐渐明白了时间是什么,它像

一个怪兽的影子,在你身上缓缓爬行、蔓延,从头到

脚,直至完全地覆盖住你,把你丢弃在阴暗中。”“她”

巧遇了一位从大陆来美国访问的作家。《场景》倒叙

了“她”与作家间爱情的发生、发展与终结。相遇,打

破了现有家庭生活的程式,“她”开始留意到了自己

苍白生命里涌动的生机。理智是个形态各异的生活

的亲历者和智者,它在最后关头拉住了“她”,协助

“她”草率地结束了这场爱情。“她”躲进怀念,定格与

作家相处时的一个个场景,并倾注和寄托“她”的真

情,“她明白了过去不曾明白的那些滋味:激情、背

叛、愧疚、恐惧、时光的无情,遗忘的残忍……你听到

冥冥中传来的远方的音乐,你走过去,你经历了、记

住了,那里面有刻骨的痛苦,也有生命所能给予你的

最大程度的幸福。”

陈谦的《无穷镜》和《虎妹孟加拉》视角独特,都

蕴含着比较稠密的时代意义。《无穷镜》以美国范式

的硅谷高科技公司为叙事背景,以华人“新移民”中

的白领女性为表现对象,珊映、海伦、郭妍、安吉拉四

个女性故事互为镜像,每个人的隐秘都因不经意留

下的Evidence(证据)而被逐渐披露。作者揭示了一

种具有人类共性的No Evidence(不留证据)式的

本能戒备,人生不由得自己来掌控生活。珊映的创业

逐梦以失去家庭为代价,而功成名就的海伦正是她

的参照。“我知道,总是对别人的生活提建议很不美

国,但我还是想对你说,其实梦想跟日常并不矛盾,

我们中国人追求和看重的天伦之乐,是最本质的东

西。”海伦赢得的成功定位来自“贤妻、良母、好姐

妹、出色科学家、杰出的工程师、良师益友”,但无人

知道她最渴望是成为小提琴手。陈谦似乎在暗示,

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跳出No Evidence的控制,

重获自由。

心灵之谜小说故事密切地围绕着人、观察着人。李凤群的

《大风》和薛忆沩的《希拉里、密和、我》殊途同归地揭

示一个问题:身体逃离是比较简单的行为,而心灵的

寻找却是相当困难的过程。这两部作品都不是以故

事性见长的小说,由多个人物的心理叙述搭建故事

主体,穿插进复杂的身份谜团和情感谜团,需要依赖

作家的引领和读者的理解,共同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大风》采用的叙事策略是将全部故事交于人物

来讲述,因为每个人的思路和角度都有不同,所以铺

就小说迷象丛生的事件虚实和路径分岔,应该说,读

者必须诚恳地从头至尾仔细阅读才能理清头绪。张

长工、张广深、张文亮、张子豪、梅子杰都极力要从

“此在”中逃离出来,或因动乱、或因贫穷、或因尊严、

或因家庭,可他们奔向“彼岸”的途中,又极度惧怕

“无根”、“无祖”、“无家”、“无父”的境况,迫不及待地

寻根问祖,“钱又不是最重要的,不要以为我稀罕,我

们祖上多的是。他的目标是找到祖宗”。我认为,张文

亮寻根行为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卑微者的尊严找到

依据。可人与故乡之间不再能达成谅解,李凤群把人

与故土之间的悲剧性关系推进一层:个人与乡土之

间是互相挂念或互相遗忘的,当人主动选择漠视和

遗忘自己的过去,那么等你想寻回的时候,也终不可

得,于是只能把他乡当故乡。“倦鸟总会归巢,而我们

却将一去不返。”大风倏忽间起,为张家四代制造出

飘忽不定的人生,但也正因为风,让私生子梅子杰得

以“悬在半空中瞧到的东西比在地面上多”,可以清

晰地审视他乡,审视家族,审视什么是谎言、什么又

是真相。

薛忆沩小说《希拉里、密和、我》,故事的背景是

蒙特利尔,他以三个人物的经历重复提醒读者,血

缘、爱情、乡愁,是镌刻在生命里的“最古老的喜悦和

悲伤”。妻子的死、女儿的疏离、与韩国女孩的一次偶

遇,使“我”想到可以去溜冰场释放并找回自己。“我”

意外地结识了两个健康的“病人”:希拉里和密和。好

奇心驱使“我”渴望获悉她们的所有秘密。希拉里自

困情感之牢,密和纠结身世之谜,而两个谜的破译又

逼迫“我”揭开真正的“移民”动机。“我”自以为窥探

的是别人心灵,可实际上“我”被迫直面的是自己。

“中国”成为三人故事联结的纽带,它是希拉里畏惧的

地方、密和向往的地方、“我”逃离的地方,最终他们都

因对“中国故事”的正视和理解而获得心灵救赎。

这个冬天的奇特,并非是在异国遇到又失去两

个谜一样的女人,《希拉里、密和、我》的更大创意体

现在探究了新移民“海归”的心路。薛忆沩安排“我”

的回乡,思考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共性问题:“移民最

大的神秘之处就是它让移民的人永远都只能过着移

民的生活,永远都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的家。‘回家’对

移民的人意味着第二次移民。”“我”的归来,与查建

英《丛林下的冰河》里“我”的回去,形成了相当有价

值的对比。前者“我”与父亲和解,并尝试与护士长开

始国内新生活。后者“我”回国后,没有发疯“跳楼”,

而是跳上飞机回了美国。薛忆沩对“我”的留下作出

解释:“我决定回到已面目全非的故乡去。我知道我

已经不习惯那里的空气和风气。我知道我已经不习

惯那里的喜悦和焦虑。我知道,经过这15年的移民

生活,我的故乡已经变成了异乡。或者应该说是我自

己已经变成了异客?……在这个‘全球化’的大时代,

在这个信息共享的大时代,我们都变得无法理解对

方了,我们都变得以为是对方变了……”

2016年有一部必须被阅读的作品。白先勇说

“人一生的挣扎都蛮值得同情的”,《Silent Night》

续写了《孽子》里深陷堕落的“青春鸟”被拯救后的生

活。余凡、保罗、乔舅、阿猛,小说没有详述他们的具

体生活处境,但作者却以一以贯之的悲悯抒情诉尽

他们一生的精神困境。纽约“四十二街收容院”是救

赎之所,它给予了“边缘人”互相搀扶和互相慰藉的

机会。白先勇小说如30多年前一样,让人心泛涟漪,

始终以生命不易、人间有情唤醒读者对一切人事的

宽容和怜悯。

海外华人小说有两个方向需要特别被关注。一

是通俗文学的发展。今年的通俗小说,在武侠、言情、

推理、谍战等方面都已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储备。比如

薛海翔《潜伏在黎明之前》是故事性和技巧性兼具的

电视剧作品。薛海翔与影视的缘分,在1998年写作

《情感签证》时已有伏笔。作品采用“后设小说”的叙

事技巧,围绕着作家“我”创作一个名为《情感签证》

的剧本而展开。他不断打破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对

逻辑、理性和秩序重新拆解,记忆和思想碎片的组接

使文本升腾出黑色幽默的意趣。二是新生代作家作

品。张惠雯、葛亮、李凤群、山飒、柳营、周洁茹这些

“70后”作家,都具备独立的文学理念和艺术风格。

同时,我想说,年代故事也没有过时,它是有其

独特意义的,“每一个时代,在不同的家族历史中都

有着各自的、甚至是迥异的记忆和诠释,这也是为

什么书写同一年代同一事件的文学作品,会有许多

个不同的版本。小说能做的,就是尽量真实地呈现

一段私人版本的历史。”(张翎:《真相的对立面,不

一定是谎言》)不同阅历,积累不同经验,再结构不

同故事,才能衍生与绽放五彩斑斓的人生和千姿百

态的心灵。

华人画家赵无极作品

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

责任编辑:王 杨 电话:(010)6538919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华文文学

“自然写作与环境伦理”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召开■动 态

20162016海外华文小说海外华文小说::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小说之谜小说之谜□戴瑶琴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泉州师范学院主办的“自然写作与环

境伦理”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北

京、泉州两地召开。来自海峡两岸、韩国、

马来西亚、美国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

议,会议旨在呼应中央提出的“建设美丽

中国”重大战略思想。

自然写作的文化传统

会议追溯了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意识

与自然关怀,从历史文明深处汲取滋养,

重新思考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学

者黎湘萍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传统伦

理学所疏忽的,新的伦理学建设不仅应关

注人的自身问题,还要把人与社会、自然

之间的整个维度放在伦理的范围里,这样

才能解决现代社会真正面临的问题。这不

仅是生态问题,也是对人的关怀。学者吴

晓东就《山海经》与文学中四方想象的形

成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及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学者赵小琪研究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诗性思维对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

的影响。诗人将万事万物视为具有普遍

联系的有机整体,表现了作为整体象征

的理想的精神家园的中国大陆及作为具

体象征的中国大陆的自然世界的向往与

追寻,并在语言上突出了象形性、暗示性、

模糊性。

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是目前全球性

生态危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学者耿传明

引用海德格尔“世界图像”,以天人合一的

传统文化为参照,通过分析郭沫若、鲁迅、

茅盾、沈从文的作品梳理了现代文学中天

人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指出生态文学的

产生是对传统的回归与对现代性的超越。

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生态与人伦的破

坏方面,台湾学者李育霖运用瓜达希的

“三维生态学”的概念分析台湾作家夏

曼·蓝波安的作品,从精神、社会、环境三

个方面思考了夏曼笔下所展现的被现代

知识与经济形态所破坏的原始文明与生

态环境。台湾学者钟秀梅从钟乔的《水

乡》、钟永丰的《围庄》两部作品考察了当

代客家文艺所表现的政治生态学,揭示

出人性人伦在恶劣环境中的挣扎与自我

反思,并试图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以

台湾的一个小角落的现象反映全球的共

通问题。台湾学者廖咸浩在电影《看见台

湾》所展现的台湾现代化成果与环境恶

化的鲜明对比中,批判了两岸兼有的现

代性崇拜。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展望方面,

台湾学者陈国伟着眼于台湾科幻小说中

的怪物生态,通过分析以洪凌作品为代

表的未来环境的开放性书写,在反人类

中心主义式的批判的同时指出其位于中

文现代性方案的延长线上所占的异端的

位置。

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具体历史语境下对自然环境的书写

及其意义,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

题。台湾学者赵刚聚焦于陈映真文学中的

环境与生态,分别分析了陈映真创办《人

间》杂志、创作中篇小说《云》的时代背景,

反省了台湾7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下怵目

惊心的工业污染,思考了具有某种乌托邦

想象追寻的“环境论述”在冷战松动时期

的台湾所起的特殊意义。学者张泉以“满

洲国”俄系作家拜阔夫及其接受史为个

案,探究殖民现代性给殖民地带来的生态

环境的恶化。学者刘晓丽以山丁《绿色的

谷》为考察中心,揭示“满洲国”殖民语境

中“风景”这一认知装置在塑造国家等观

念中被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所利用。学者

张羽、陈素丹通过对比台湾日据时期文献

中旅居厦门的台湾文人与在台日本文人

对鼓浪屿书写中相似的自然关怀与迥异

的历史记忆,反思了不同身份的作者在具

体历史语境中对同一地景书写的多义性。

台湾学者高嘉励挖掘了作品《山、云与番

人》中台湾山岳在日本殖民的现实中所展

现的超越殖民、种族和文化界限的自然思

维,提出重建台湾的土地伦理要回到“台

湾自然本身是具自我特质的主体存在”这

一特点。

从地方到世界的自然关怀

会议还就自然环境书写做了深入探

讨。在台湾自然写作的分析中,林静助通

过纵向梳理台湾自然生态写作的历史、横

向观察当代台湾自然生态书写的全景,启

示人们体察万物的生命内在价值,体会

“自我实现”的生命价值。学者张帆关注台

湾“80后”作家的自然写作,从中观察台湾

新时代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关怀,并在与自

然的互动中建构新的文化身份认同。在两

岸生态文学的互动方面,学者沈庆利则以

宋泽莱《废墟台湾》为中心引出对“雾霾中

国”的深思。在探讨中国大陆的自然书写

中,学者古大勇指出了刘再复散文中对工

业化破坏自然生态的批判及移居海外后

与卢梭相似的“生态主义”生命形式,并强

调其提出的“第四大意识的觉醒”即全民

族“生态意识”的觉醒。学者李玲以贾平凹

《怀念狼》为例思索了饥饿学理性精神与

原始思维冲突所带来的困境。在海外华人

对于生态文学的关注方面,马来西亚学者

许文荣分析了80年代末以来在马华文坛

兴起的自然生态书写。美籍华裔诗人阮克

强介绍了生态摄影与诗歌创作经验,二者

相互激发,用影像和文字共同挖掘自然之

美,体现出和谐宁静、悲悯万物的情怀,继

而引发欣赏者热爱自然的意识。

学者赵稀方从三个角度归纳了会议

内容。第一,从观念到政治:自然书写不仅

是现象,更是内在于人类的伦理问题;自

然环境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

更深一步挖掘的。第二,历史追溯与文化

延伸:对《易经》《山海经》的解读探究了中

国古代文献对自然伦理的书写深度。在文

化的拓展方面,对中西自然观念差异的关

注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第三,两岸的对

看:对于两岸自然书写的讨论不仅仅是外

围的论述,而是通过个案的研究提升出理

论问题和历史脉络,如科幻小说中怪物体

现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赵稀方认为,自

然写作涉及多学科间的渗入。在两岸经验

的互动中,台湾经验对我们具有重大启示

性意义。

(许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