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三大家

4
1 社會學三大家簡介 涂爾幹D. Durkheim1858-1917 確立社會學的中心議題——道德,或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涂 爾幹所處的時代是工業社會所引起的弊病逐一顯現的時代,最嚴重的是 脫序現象( anomie) ,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關心社會的結合如何形成及維繫,他提出集體良知 (collective conscience) 的概念指出在個人以外存在著集體性的情感,形成道德、信 仰、規範等,作為社會約束力的基礎。 提出「機械連帶」 (mechanicalsolidarity) ∕「有機連帶」 (organic solidarity) 來說明傳統∕現代社會社會整合的基礎。前者代表結構簡 單、集體取向的社會,社會關係就像機械結構那樣固定、靜止;後者則 是日益分化、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整合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 【姑且不論涂爾幹的區分是否通用,但「連帶」(或團結)這個概念的 確是社會交往(sociality)的基礎,也就是讓大家相互信任、結合的隱形 價值規範。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對社會的瞭解或期望改變了,是否也意 謂著社會連帶將跟著改變?也許不那麼學術性的解答之一可以參考M. Albert 的《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台北:聯經出版社)。】 功能論的觀點:從功能( function) 的角度探討各種社會制度與現象對維 持社會整合所具有的貢獻。因此某些社會現象並非病態,反而能促進社 會整合。譬如某種程度內的犯罪、自殺。 韋伯( M. Weber)(1864-1920) 對西方近代文明(資本主義)興起原因的經典性探討。韋伯反對馬克思 的歷史唯物論觀點,強調理念(idea) 所導引的生活風格(conduct of life) 在歷史進展上的重要性,社會變遷的動力並非物質因素單獨決定,而是 「物質」與「觀念」並置。《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此一論 述的代表。在書中,韋伯論證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新教 (puritanism) 的禁欲倫理(ascetic ethics) 具有明顯的推動力。 提出價值中立(value-freedom) 的觀點,釐清學術和政治的分際。韋伯主 張,學術應保持價值中立,不應對社會問題及研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與實際的的行動干涉乃是政治的範疇。兩者應截然劃分。 對近代社會「理性化」 (rationalization) 過程的研究。韋伯認為,近代資

Upload: chris-x-li

Post on 14-Jul-2016

2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sociology

TRANSCRIPT

Page 1: 社會學三大家

1

社會學三大家簡介

涂爾幹D. Durkheim(1858-1917)

確立社會學的中心議題——道德,或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涂

爾幹所處的時代是工業社會所引起的弊病逐一顯現的時代,最嚴重的是

脫序現象( anomie),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關心社會的結合如何形成及維繫,他提出集體良知(collective conscience)的概念指出在個人以外存在著集體性的情感,形成道德、信

仰、規範等,作為社會約束力的基礎。

提出「機械連帶」(mechanical solidarity)∕「有機連帶」(organic solidarity)來說明傳統∕現代社會社會整合的基礎。前者代表結構簡

單、集體取向的社會,社會關係就像機械結構那樣固定、靜止;後者則

是日益分化、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整合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

【姑且不論涂爾幹的區分是否通用,但「連帶」(或團結)這個概念的

確是社會交往(sociality)的基礎,也就是讓大家相互信任、結合的隱形

價值規範。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對社會的瞭解或期望改變了,是否也意

謂著社會連帶將跟著改變?也許不那麼學術性的解答之一可以參考M. Albert的《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台北:聯經出版社)。】

功能論的觀點:從功能( function)的角度探討各種社會制度與現象對維

持社會整合所具有的貢獻。因此某些社會現象並非病態,反而能促進社

會整合。譬如某種程度內的犯罪、自殺。

韋伯( M. Weber)(1864-1920)

對西方近代文明(資本主義)興起原因的經典性探討。韋伯反對馬克思

的歷史唯物論觀點,強調理念(idea)所導引的生活風格(conduct of life)在歷史進展上的重要性,社會變遷的動力並非物質因素單獨決定,而是

「物質」與「觀念」並置。《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此一論

述的代表。在書中,韋伯論證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新教

(puritanism)的禁欲倫理(ascetic ethics)具有明顯的推動力。

提出價值中立(value-freedom)的觀點,釐清學術和政治的分際。韋伯主

張,學術應保持價值中立,不應對社會問題及研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與實際的的行動干涉乃是政治的範疇。兩者應截然劃分。

對近代社會「理性化」(rationalization)過程的研究。韋伯認為,近代資

Page 2: 社會學三大家

2

本主義發展的過程就是「理性化」(或稱「合理化」)的過程 ,尤其

是「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思考方式逐漸主宰人類社會,以

手段、效率為目的,不問人的終極價值與目的。人們稱理性化世界的人

是「沒有靈魂的人」。科層制、大量生產的流程設計都是這種典型。韋

伯這個理性化的論題由一九三○年代的法蘭克福學派承繼,轉而探討工

具理性對文化、藝術和心理造成的破壞性後果。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智化,尤其是將世界之迷魅加以去

除的時代( age of disenchantment);我們這個時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終

極而最崇高的價值,已自社會生活隱沒,或遁入神祕生活的一種超越的

世界,或者流於個人之間直接關係上的一種博愛。(韋伯,《學術與政

治》)

理智化和合理化的增加,並不意謂著人對他的生存狀況有更多一般性的

了解。它只表示,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想了解,

我們就能夠了解;我們知道,或者我們相信,在原則上,並沒有任何神

祕、不可測知的力量發揮著作用;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在原則上,

透過計算,我可以支配萬物。但這一切所指者唯一:世界的除魅。我們

再也不必像相信神靈存在的野人那樣,以魔法支配神靈或祈求於神靈。

取而代之的,是技術性的方法和計算。(韋伯,《學術與政治》)

馬克思 K. Marx (1818-1883)

對資木主義社會的診斷: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部份是「商品

生產」與「剩餘價值的剝削」。商品生產包括所有勞動產物,甚至人的

勞動力,都成為商品,使得工人必須出賣自已的勞力以便獲得生存所

需。而工人的勞動中有一部份被資本家無償剝削,因此,資本主義的生

產關係是一種階級剝削的關係。

建立社會發展的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 materiaiism)觀點:馬克思認

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必須在物質力量,也就是在經濟結構中發現。

是物質力量(如科技的發展)帶動其他社會制度的變革。按照標準的馬

克思主義說法,科技(或稱生產力)永遠走在前面,它的進步造成舊的

生產關係(法律、行政、組織模式等)無法解決技術所帶來的衝擊,從

而也必須跟著變革。譬如,網際網路這項技術革命形成一堆灰色地帶(智

慧財產權、新型犯罪、倫理問題),迫使社會必須修正法律、重組監視

力量。

階級鬥爭觀點與工人運動理論:除了建立歷史唯物論外,馬克思又主張

人類歷史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社會依據「生產工具的有無」分為兩

大階級,無產階級和資本家。這種階級衝突在資本主義社會達到最高階

段。工人會因為具有共同的處境——不論在何處,都受到資本家的剝

Page 3: 社會學三大家

3

削——而逐漸形成階級意識,團結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異化( alienation)概念的提出:馬克思主張人的本質是自主的、創造的,

勞動正是這種創造力的所在——人透過勞動,將腦海中的想像實現在物

質材料上,這就是勞動產品。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被迫出賣自己

的勞動,在生產線上配合機器,進行千篇一律的動作,這是人的一種異

化狀態,也就是說人將自己的自主權(對自己勞動力的自主權、自由展

現創造力的自主權等)讓渡給他人,成為他律(heteronomy)狀態。

知識與實踐問題:馬克思並未將科學與實踐截然二分,相反,他把哲學

當作一種武器,一種改造世界的武器。在「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

明確表明,『哲學家的任務不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是去「改

變」世界。』但是,若要改變世界,就必須對當前世界(社會)的構成

結構有徹底的研究與真確的了解。對資本主義體制的運作邏輯、資本主

義意識形態的「本質」的研究就是為了實踐,為了改變世界。《資本論》

這本書是寫給工人看的。因此,理論是不僅是一種基於「認知興趣」(好

奇、瞭解世界)的實踐,更是基於「解放興趣」( emancipative interest)的實踐。

布迪厄 ( Pierre Bourdieu)( 1930-2002) :反思社會學 ( reflexive

sociology)

布迪厄認為,社會科學,不論是人類學、歷史學或社會學,都擺盪在兩

個明顯不能相容、無法妥協的觀點之間,亦即「客觀主義」(obJectivisjm)和「主觀主義」(subjectivism)之間,或者稱為「物理主義」(physicalism)與「心理主義」(psychologism)之間。一方面,社會科學可以如涂爾幹

所主張的,將「社會事實當作一種事物」(social facts as things),略過

社會存在中那些作為認識、認知的主體。另一方面,社會科學也可以把

世界化約為行動者的主觀意義或表徵(representation),此時,社會學

的任務是製造一個「解釋的解釋」(account of accounts),也就是對另

一個行動者的解釋進行解釋。布迪厄認為兩種觀點都是都是「化約論」

(reductionism)。

馬克思與涂爾幹是客觀主義的代表。客觀主義的主要危險在於從模型滑

移向實在,也就是將模型當作現實。(客觀主義幻象的代表:階級和民

意)。而現象學和俗民方法論者那裡,則表現了最純粹的主觀主義者的

觀點(韋伯也被歸類進來)。布迪厄聲稱,在主觀主義這裡,社會現象

彷彿是無中生有,完全由個人的意識所主宰。

布迪厄認為,社會中的行動者受雙重的客觀結構所支配,一個是物質層

面的資源分配(我們一般稱為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關係。譬如,生在

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家庭),另一個是個人的習性(habitus),雖然

看似個人,但它是在家庭、教育、文化這些領域中緩慢陶成的。

Page 4: 社會學三大家

4

因此,社會學家必須從自己站在「客觀位置」的迷思中,亦即,從「中

立」的假象中覺醒。傳統社會學的批判反省是對社會現象的反省,但社

會學的反省必須是反身性的(reflexive),亦即將社會學家自身對象化

(objectivation)。社會學家應將自己當為對象,反省自己所從出的社會

地位、型塑自己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為何。因為,社會學家也是「社

會中人」,也同樣受到雙重結構的型塑與制約,就此而言,他和一般人

並沒有不同。社會學家必須時時反省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