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慢 王本朝 - epaper.cqwb.com.cn...君、邢小群、李洁非、吴俊、黄发有、孙晓...

1
特约刊登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晚报 联合主办 主要获奖情况 评论 面对面 重庆作家 A08 重晚副刊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张超 责校 罗文宇 公共邮箱 [email protected] / 重庆作家邮箱 [email protected] / 编辑电话 023-63907328 让生活 下来 王本朝,重庆梁平人。教育部“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西南大学二级教授,文学院 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现 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文艺评论 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与文本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 7 月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4 月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 (1949—1976)新星出版社, 2007 年 6 月 《中国语文》(艺术版)(主编) 重庆出版社, 2007年8月 《大学语文》(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6月 《中国 20 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副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 《老舍研究》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共和国时代的吴宓》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 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8 月 《文学现代:制度形态与文化语境》 人民出版社, 2015 年 12 月 《回到语言:重读经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 10 月 现代文学研究在日益学术化的同 时,思想的分量却在逐步退减。学术突 显,思想淡出,虽是大趋势,但依然不乏 一批在学术理性中坚守人文情怀的学 者。他们把自己的现实体验与文学感受 融为一体,以新的方式和角度切入现当 代文学研究。王本朝就是这样一位研究 者。20 多年来,他潜心于“20 世纪中国文 学与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制 度”两大学术领域的开拓与深化,同时介 入“重写文学史”、文学现代性与文学的 文化研究等学术热点的讨论,在对学术 话语的共时性回应中实现对普遍范式的 超越,显出独到的学术眼光与问题意识。 洪子诚 洪子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文 学的文学制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取得 很大进展,成为一个热点。我在一个时 期也曾关注过这个问题,主要是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其成果在我编 写的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概说》《中国 当代文学史》)中有所体现。不过,回想 起来,当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处于不很 自觉的状态,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方法上 的准备。因此,这些年读到许多学者这 方面的论著—如王本朝 、张均 、邵燕 君、邢小群、李洁非、吴俊、黄发有、孙晓 忠等的论文和专书,以及近年来出版的 文学史著作,如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 发展史》,钱理群担任总主编,钱理群、吴 福辉、陈子善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现代 文学编年史》 —学到很多东西,加深了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李继凯 李继凯 王本朝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与知识谱系》一书,开创性地把中国现代 文学观念的变迁与文学知识的发展相结 合,通过对史料发掘的重视,在一个全新 视域下,用一种新的研究维度对其进行 解读和重构,从而“阐释他们不同于文学 史的丰富含义”,将文学知识学的研究推 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杨剑龙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王本朝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 教文化》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的 历史意义、 20 世纪中国作家与基督教的 精神遇合、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 叙述方式三部分,以宏观的视野拓展了 该论题的广度与深度。 高玉 高玉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从制度的角度,王本朝对中国现代文学 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提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 的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富于启示 性。由此我们看到,现代文学作为学科并没 有陷入资源的枯竭,现代文学值得反思的地 方还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还很多,重 要的是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在思维方式 和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刘志华 刘志华 西南大学副教授 重庆 晚报:您作 为长期从 事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教授,如何 理解文学以及对当前大学生提升自我 文学素养有什么建议和寄语呢?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特别便捷 的路,还是那句老话,既实用又简 单,就是回到阅读,回到文学经典。 文学是所有阅读物中最大众化的。 文学是对社会历史的记忆。“诗和远 方”是最迷人的。它丰富而独特地 呈现了人类的精神心理,成为民族 文化的重要见证和有意味人生的重 要途径。如果青少年阶段有一个比 较完备的文学经验,我相信它会留 给每个人一段美好的人生记忆,也 会丰富、熏陶和铸造人的认知、情感 和意志。人的文学素养最终还是要 表现在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判断上, 表现在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 上。作为一个有内涵和情趣的现代 人,越来越需要文学的滋养。文学 是人的心灵里最柔软的那部分,它 充满了温暖和悲悯,因它而使人的 精神和情感将变得更加丰富与充 实。没有文学,人们照样能买房买 车,生儿育女,除此之外呢?当你面 临生死,面对孤独的时候,文学就会 发挥作用了。唐朝是千年盛世,但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唐朝的遗留之 物了,好在还有李白杜甫!这也就 是无情的历史和有情的文化!知道 它也就有了些许文学素养。 重庆晚报:您喜爱的文学名家和 名作有哪些? 文学阅读和爱好是一件不断令人 回味且非常美好的事情,但要成为真正 的研究者,且有所思考,有所发现,那就 成了痛并快乐的差事了。从文学爱好 者,我个人非常喜欢中国作家鲁迅和老 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英国 小说家毛姆。包括他们的代表作品,如 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老舍的小说; 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象棋的故 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毛姆的 《人性的枷锁》《刀锋》等。作为文学研 究者,我喜欢的名家名作更是不少,有 的不属于文学领域,如罗素的《西方哲 学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冯友兰的 《贞元六书》,李泽厚的思想史论以及西 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著作,都非常喜 欢,也或多或少受到他们的启示和影 响。至于学界前辈及同仁的成果那就 更多了,可以排出很长的一串名单来, 这里也就不用再细说了。 重庆晚报见习记者 罗雨欣 山东高密人氏管谟业,写小 说天马行空,一路狂奔,下笔如饮 烈酒,抽土烟,有魔性和妖气。但 又取笔名莫言,意为默默无语,谨 言慎行,名实显然不符。观“玉 照”,阔脸,浓眉,小眼,一副憨直、 敦厚样,故称“真汉子”莫言。 莫言有血性和野气,一篇《红 高粱》,显尽“真汉子”本色。他发 挥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穿行在 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荒诞的广阔 地带,施以粗放、越轨的笔致,尽 情宣泄自然与生命的强力。读来 有如一篇莫言的小说“球状闪电” 的感受,一种被“闪电”电击之后 所产生的震惊和晕眩,更像吃了 重庆“火锅”的味重刺激。莫言小 说与汉语的精致和娴熟无关,是 行文放浪,情绪激烈,大起大落, 用语偏出常规,爱用修饰语和形 容词,甚而由于过分的修饰而掩 盖了对事件的叙述,乃至重复也 毫不顾及。他偏爱对色彩和女性 的写作,有画家般的感觉和眼光, 近似油画中的梵高那样。写女性 则是典型的男子汉视角,自以为 “是”,“障”、“蔽”之处虽多,但出 之于他笔下的女性则多鲜活、生 动之气,有“人”的生命力,不仅仅 是符合那些久远而古典的所谓的 “美”的规则。美则“美”矣,人却 是僵死的。阅读“美”的作品是把 玩式的欣赏,阅读莫言则是撞击 与震撼,让你无法悠然自得地去 欣赏。 继《红高粱》之后,莫言又创 作有长篇《红高粱家族》《天堂蒜 苔之歌》《食草家族》和《丰乳肥 臀》,以及中短篇集《透明的红萝 卜》《爆炸》《欢乐十三章》《白棉 花》和《怀抱鲜花的女人》等。接 着是一段日子的沉寂,今年又推 出了长篇新作《红树林》,依然是 “红字”系列,场景由历史拉回到 了现实,笔风依旧,写来还是那么 放肆、大胆、无所顾忌。在作者虚 构的“红树林”世界里,汹涌奔突 着权欲、情欲和钱欲的冲撞和挣 扎,演绎出了一个个心旌摇荡的 故事,故事一点不感人,但却令人 反思。这仿佛是一个发生在我们 身边的故事,就在《知音》《家庭》 或某家报纸的副刊上,常有这样 的真实事例,同时它又在演绎着 一个非常古老而悠久的传说。看 样子,莫言已走不出他自设的“高 粱地”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两条铁 轨,一条通向人的欲望和生命,另 一条则通向了社会、历史和文化, 连接它们之间的“枕木”则是那生 机勃勃的高密乡。 —摘选自《“真汉子”莫言》 (原载《重庆日报》1999 年 8 月 27 日) 作品选录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三等奖(2002) 《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 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三等奖(2005) 入选重庆市“322 重点人才工程”一、二层 次人选(2005) 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二等奖(2009) “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 获教育部第七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5)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Aug-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08 慢 王本朝 - epaper.cqwb.com.cn...君、邢小群、李洁非、吴俊、黄发有、孙晓 忠等的论文和专书,以及近年来出版的 文学史著作 如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

特约刊登

本期人物王本朝

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晚报 联合主办

主要获奖情况

评论

面对面

重庆作家A08重晚副刊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张超 责校 罗文宇

公共邮箱 [email protected] / 重庆作家邮箱 [email protected] / 编辑电话 023-63907328

让生活 下来慢

王本朝,重庆梁平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南大学二级教授,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与文本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

《中国语文》(艺术版)(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

《大学语文》(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老舍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共和国时代的吴宓》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文学现代:制度形态与文化语境》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回到语言:重读经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现代文学研究在日益学术化的同时,思想的分量却在逐步退减。学术突显,思想淡出,虽是大趋势,但依然不乏一批在学术理性中坚守人文情怀的学者。他们把自己的现实体验与文学感受融为一体,以新的方式和角度切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王本朝就是这样一位研究

者。20多年来,他潜心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两大学术领域的开拓与深化,同时介入“重写文学史”、文学现代性与文学的文化研究等学术热点的讨论,在对学术话语的共时性回应中实现对普遍范式的超越,显出独到的学术眼光与问题意识。

洪子诚洪子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的文学制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取得很大进展,成为一个热点。我在一个时期也曾关注过这个问题,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其成果在我编写的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概说》《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有所体现。不过,回想起来,当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处于不很自觉的状态,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方法上

的准备。因此,这些年读到许多学者这方面的论著——如王本朝、张均、邵燕君、邢小群、李洁非、吴俊、黄发有、孙晓忠等的论文和专书,以及近年来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如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钱理群担任总主编,钱理群、吴福辉、陈子善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学到很多东西,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李继凯李继凯王本朝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与知识谱系》一书,开创性地把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变迁与文学知识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对史料发掘的重视,在一个全新

视域下,用一种新的研究维度对其进行解读和重构,从而“阐释他们不同于文学史的丰富含义”,将文学知识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杨剑龙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王本朝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的历史意义、20世纪中国作家与基督教的

精神遇合、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述方式三部分,以宏观的视野拓展了该论题的广度与深度。

高玉高玉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从制度的角度,王本朝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提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富于启示性。由此我们看到,现代文学作为学科并没

有陷入资源的枯竭,现代文学值得反思的地方还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还很多,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在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刘志华刘志华 西南大学副教授

重 庆晚报:您作为长期从事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教授,如何理解文学以及对当前大学生提升自我文学素养有什么建议和寄语呢?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特别便捷的路,还是那句老话,既实用又简单,就是回到阅读,回到文学经典。文学是所有阅读物中最大众化的。文学是对社会历史的记忆。“诗和远方”是最迷人的。它丰富而独特地呈现了人类的精神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见证和有意味人生的重要途径。如果青少年阶段有一个比较完备的文学经验,我相信它会留给每个人一段美好的人生记忆,也会丰富、熏陶和铸造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人的文学素养最终还是要表现在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判断上,表现在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上。作为一个有内涵和情趣的现代人,越来越需要文学的滋养。文学是人的心灵里最柔软的那部分,它充满了温暖和悲悯,因它而使人的精神和情感将变得更加丰富与充实。没有文学,人们照样能买房买车,生儿育女,除此之外呢?当你面临生死,面对孤独的时候,文学就会发挥作用了。唐朝是千年盛世,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唐朝的遗留之物了,好在还有李白杜甫!这也就是无情的历史和有情的文化!知道它也就有了些许文学素养。

重庆晚报:您喜爱的文学名家和名作有哪些?

文学阅读和爱好是一件不断令人回味且非常美好的事情,但要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且有所思考,有所发现,那就成了痛并快乐的差事了。从文学爱好者,我个人非常喜欢中国作家鲁迅和老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英国小说家毛姆。包括他们的代表作品,如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老舍的小说;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刀锋》等。作为文学研究者,我喜欢的名家名作更是不少,有的不属于文学领域,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李泽厚的思想史论以及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著作,都非常喜欢,也或多或少受到他们的启示和影响。至于学界前辈及同仁的成果那就更多了,可以排出很长的一串名单来,这里也就不用再细说了。

重庆晚报见习记者 罗雨欣

山东高密人氏管谟业,写小说天马行空,一路狂奔,下笔如饮烈酒,抽土烟,有魔性和妖气。但又取笔名莫言,意为默默无语,谨言慎行,名实显然不符。观“玉照”,阔脸,浓眉,小眼,一副憨直、敦厚样,故称“真汉子”莫言。

莫言有血性和野气,一篇《红高粱》,显尽“真汉子”本色。他发挥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穿行在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荒诞的广阔地带,施以粗放、越轨的笔致,尽情宣泄自然与生命的强力。读来有如一篇莫言的小说“球状闪电”的感受,一种被“闪电”电击之后所产生的震惊和晕眩,更像吃了重庆“火锅”的味重刺激。莫言小说与汉语的精致和娴熟无关,是行文放浪,情绪激烈,大起大落,用语偏出常规,爱用修饰语和形容词,甚而由于过分的修饰而掩盖了对事件的叙述,乃至重复也毫不顾及。他偏爱对色彩和女性的写作,有画家般的感觉和眼光,近似油画中的梵高那样。写女性则是典型的男子汉视角,自以为

“是”,“障”、“蔽”之处虽多,但出之于他笔下的女性则多鲜活、生动之气,有“人”的生命力,不仅仅是符合那些久远而古典的所谓的

“美”的规则。美则“美”矣,人却是僵死的。阅读“美”的作品是把玩式的欣赏,阅读莫言则是撞击与震撼,让你无法悠然自得地去欣赏。

继《红高粱》之后,莫言又创作有长篇《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食草家族》和《丰乳肥臀》,以及中短篇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欢乐十三章》《白棉花》和《怀抱鲜花的女人》等。接着是一段日子的沉寂,今年又推出了长篇新作《红树林》,依然是

“红字”系列,场景由历史拉回到了现实,笔风依旧,写来还是那么放肆、大胆、无所顾忌。在作者虚构的“红树林”世界里,汹涌奔突着权欲、情欲和钱欲的冲撞和挣扎,演绎出了一个个心旌摇荡的故事,故事一点不感人,但却令人反思。这仿佛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就在《知音》《家庭》或某家报纸的副刊上,常有这样的真实事例,同时它又在演绎着一个非常古老而悠久的传说。看样子,莫言已走不出他自设的“高粱地”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两条铁轨,一条通向人的欲望和生命,另一条则通向了社会、历史和文化,连接它们之间的“枕木”则是那生机勃勃的高密乡。

——摘选自《“真汉子”莫言》(原载《重庆日报》1999年 8月27日)

作品选录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三等奖(2002)

《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入选重庆市“322 重点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005)

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

“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获教育部第七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