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史課程...

Post on 03-May-2018

2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中國科技史課程

李約瑟命題的挑戰與反思

許宏彬中興歷史系

Sep/2010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課務......

單元A的筆記與心得請於下次上課前繳交=>有利於期中考的準備,以及期末評論的進行

歡迎選修週三上午10.00-12.00的台灣史專題(身體史與醫療史)

課程資料網址:http://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前情提要

誰是李約瑟?

李約瑟與中國科技史研究之開展

李約瑟命題與研究方法的輸出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誰是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SCC)《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叢書的推手

歐陸中國科學史研究重鎮,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中心(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之創始者首倡並影響歐美、中、台對中國科技史之研究,並帶動對各個「非西方文明科技史」之研究風潮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李約瑟如何開始接觸中國科技史

傑出的胚胎學家以及生化學者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歷史書寫是一種權力的行使。左翼的「外部」科學史書寫傳統

1930年代與劍橋的中國研究生相遇:為何這些來自沒有科學傳統文明的人,可以做好的科學研究?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李約瑟命題的建立與擴張

李約瑟二戰時時在中國的經歷

戰後聯合國UNESCO(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立

二戰後李約瑟式的科學史研究在中國、台灣以及其他「前殖民」地區的影響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諸流歸海

單一、普世的現代科技

中國科技傳統

印度科技傳統

西方科技傳統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諸流歸海

單一、普世的現代科技

中國科技傳統

印度科技傳統

西方科技傳統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本週主要讀物

Sivin, N., "Why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Did Not Take Place in China--or Didn't It?", Chinese Science, V (June 1982), pp. 45-66. (2005修訂版:http://ccat.sas.upenn.edu/~nsivin/writ.html)Kim, YS. “Natural Knowledge in a Traditional Cultur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Minerva 20, no. 1 (1982): 83-104. (金永植著,王道還中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 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史學評論》第九期(1985年1月),頁59-92。)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台北:聯經,2010,導言。 Low, M. “Beyond Joseph Needham,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Osiris 13 (1998).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Who is Nathan Sivin(席文)?

Professo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Emeritus Room 361, Logan Hal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李約瑟中國革命之提問

“Why did modern science, the mathematization of hypotheses about Nature, with all its implications for advanced technology, take its meteoric rise only in the West at the time of Galileo?” “Why modern science had not developed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 ?”

“Why, between the first century B.C. and the fifteenth century A.D., 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 occidental in applying human natural knowledge to practical human needs.”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席文的主要論點

歷史學研究無法回答「為何中國沒有科學革命」這個問題,因為由於一連串謬誤所導致的問題

中國在十八世紀的確出現過科學革命;只是這個中國科學革命並沒有產生我們所預期的科學革命所應導致的社會效果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席文的結論

這些關於科學革命(無論是西方或者是中國)的假說都是錯的!!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傳統優越的中國科技?

傳統技術的傳承非常侷限

識字者少

並非所有的技術都「優越」

「不優越」的技術也值得(跨文化比較)研究:增益吾人對於科技與社會、科技與文化、科技與政治以及科技與個人意識的了解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沈括筆下的「諸」科學、個人與社會

是「諸」科學,而非單一科學

諸科學間彼此連結薄弱,並未形成整體。

夢溪筆談有那十七門?不是物理、化學、數學、醫學、生物、社會等等這種現代李約瑟式的分法

筆談的十七門: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傅大為語)

現代科學架構無法幫助我們理解沈括的世界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關於科學發展的錯誤前提包括

科學革命是每個文明都應該有的(所以沒有很奇怪,所以要問「為何沒有」這樣的問題);報紙第三版的提問

如果非西方文明也發生科學革命,那自然也會導致相同的效應,包括工業革命、民主發展與船堅炮利等等

由於歐美國家擁有目前多數的財富與權勢,所以其文明發展是較為優越的:較懂得如何剝削自然與正資源。

且由於現代科技快速的穿越國家與文化邊界,超越歐洲的文明版圖,這顯示其為普世、客觀且價值中立的。

科學革命及之後的科技發展是單一、價值中立且無可避免的文明進程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歷史推論的謬誤

中國執著於技術,對理論發展興致缺缺=>特定「科學方法」作為科學革命之必須=>由於中國並未發展出這一類的科學方法,所以無法導致科學革命

存在特定的抑制因素,讓中國無法發展現代科學:周易、尊古而遠離自然的讀書人等等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十七世紀初期的中國科學革命

天文學革命:概念、工具、方法都有所轉變

並未重新形塑整體社會對自然的理解

並未因此對傳統產生質疑

反而是對古籍的重新整理,並與新概念的融合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Kim Yung Sik(金永植)

韓國首爾大學科技史教授

中國科技史、韓國科技史、儒學與東亞科技史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李約瑟命題預設一種普世科學的單一發展模式

李約瑟的分類與評價架構:從現代科學架構出發,將中國科技分為數學、天文、氣象、地理、地質、化學等等;占星被分類成天文,而煉金則被歸類成化學的一部分。而無法被歸類但自古流行的自然實作,如「風水」,則被劃分為「偽科學」。

席文的多種分類法:從傳統使用角度出發,不去區分真科學或偽科學,這些都是諸科學的其中一門;或可分為「正統」與「非正統」;抑或可分為「天、地、人」;或也可分為「量性」與「質性」等等多元分類法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各自文化脈絡下的諸科學

重視各個文化發展中,「自然知識」與其他知識的相對位置

影響西方科學革命的要素,如宗教信仰、都市化、商人階級與資本主義,不必然在其他文化也會同等重要。

而西方文化中較不重要的因素,如文官制度等等,在中國科技發展中的角色可能相對重要(如沈括;以宋代為分水嶺)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李約瑟命題的新問法

為何中國人以這種方式發展他們對自然的知識,而未採用西歐人發展出現代科學的那種方式?

跳脫侷限的、去脈絡式的技術細節比較=>結合技術細節演變與觀念的轉變

社會學取徑:專業團體與社群的發展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Morris Low

Who is Morris Low?

Low, M. “Beyond Joseph Needham,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Osiris 13 (1998).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全球化世界中的東亞、東南亞科技史

後冷戰時期的全球科技分工景象

中國科技史之外的亞洲科技史

在地化科技史=>西方科技如何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被引入,又如何與在地的文化及知識實作融合,發展出各自的科技史軌跡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誰是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西交流史、明末清初科技史醫療史、台灣醫療史、漁業史、科技與社會研究(STS)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中國的中國科技史研究的政治性

李約瑟研究典範滿足中國多樣的心理需求

1949年後,新中國打倒舊封建的新形象

強調「發現」與「復原」;致力於文獻的考訂與科學內容的重建=>搶「世界第一」的貢獻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台灣的中國科學史研究的政治性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鬆散的學術社群:歷史學家、科學家、業餘從業者

學院中多著重科技之思想史或社會史

新生代多為醫療史或科技與社會(STS)研究所吸引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科技史與STS(科技與社會)研究

1.反對實證論的科學理性與線性進步的史觀2.重視科技實作,考察生產科學知識的場域及社群3.認為科技是社會建構的產物4.討論科技知識與物件如何形塑社會5.對科技本身的價值有所反省:「進步科技」到「適當科技」

6.思考科技為誰服務?7.歷史化作為一種研究科技發展的重要策略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閱讀時間與份量的調查

1.你每週的閱讀時間約有幾小時

2.你每堂課的指定讀物份量約有多少?花多久時間?(幾本或幾頁,中文或英文)

3.每週的指定課堂讀物份量約有多少? 花多久時間?(幾本或幾頁,中文或英文)

4.你每週閱讀「非課堂讀物」份量約有多少? 花多久時間?(幾本或幾頁,中文或英文)

5.你如何進行閱讀?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如何在時間匱乏的年代,「快速」掌握讀物的重點?

速讀?No, No!

兩個基本原則

1. 讀「最有用」的部份

2. 讀你/妳會記得的部份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五個閱讀時可以提醒自己的問題

1. 關連性:哪個部分對我有用?

2. 主要論點:它想說服讀者什麼?

3. 支持的證據為何?

4. 結論是?

5. 從論點、證據到結論,有什麼是值得記住的?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閱讀與寫作的重點區

前言、結論

前言之後、結論之前

各個章節的前言與結論

每個段落的開頭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切身性」

為何要研究中國科技史?

為何不是別的歷史,如音樂史?或者醬油史?

我們對近代科技的想像:一種優越的、有效的、普世的方法與知識體系=>隱含著國族爭逐與資本利益

Tuesday, 21 September 2010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