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 解读(历史部分)

Post on 15-Jan-2016

14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2007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 解读(历史部分). 一、从历史科角度解读 《 文综考试大纲 》 的 考核目标与要求. 二、 2007 年 《 文综考试大纲 》 历史 考试范围 与 历史教材 相比发生变化的解读. 三、 2006 年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试题的 特点 及 启示. 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 审题 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 联系背景知识 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 (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 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信息的形式:文字、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 信息的内容:考试内容、题旨题脉、测试意图等. 信息.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 2007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解读(历史部分)

一、从历史科角度解读《文综考试大纲》的 考核目标与要求

二、 2007 年《文综考试大纲》历史考试范围与历史教材相比发生变化的解读

三、 2006 年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启示

层次 目 标

记忆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

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应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要求目标 Ⅰ Ⅱ 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 , 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 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 , 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 , 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 , 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辨证地 , 历史地考察事物 , 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 , 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 , 归纳 ,演绎 , 比较 , 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 ,表述清晰 , 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 , 体现创新性思维

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 审题

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

联系背景知识

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

(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

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一层次: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 , 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第二层次: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 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第三层次: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 , 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信息信息的形式:文字、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 信息的内容:考试内容、题旨题脉、测试意图等

—— 审题

2、调动和运用知识

学科主干知识

(包括重要知识点和热点知识)

知识体系

(由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特征构成)

知识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一层次 :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第二层次 :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 , 认识和说明问题

第三层次 : 体现学科渗透 , 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知识学科主干知识

知识体系人 文 意 识历 史 意 识

史学意识素养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历史事物: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等。

第一层次 :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 , 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第二层次 :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第三层次 : 辨证地 , 历史地考察事物 , 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 , 意义完整

4、论证和探讨问题:

问题: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问题

第一层次 : 运用判断 , 归纳 , 演绎 , 比较 , 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第二层次 :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 , 表述清晰 , 逻辑严谨

第三层次 :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 ,体现创新性思维

二、 2007 年《文综考试大纲》历史考试范围与历史教材相比发生变化的解读1 、 2007 年文综历史考试大纲共有 28 个单元考点

和中国古代史教材章标题完全吻合 6

和世界近现代章标题也基本吻合 11

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和下册前三章标题也基本吻合8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至第十章变化比较大,重新进行整合 , 整合成 3 个单元考点。突出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 2007 年《文综考试大纲》历史考试范围

与历史教材相比发生变化的解读2 、不作要求的知识点

教材目录中打星号的章或节--全部不作要求

教材中为楷体字(即“小字”)的基本不作要求

( 除了 -中国古代史:元朝的灭亡;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中国近代现代史: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山舰事件 和整理党务案;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世界近代现代史:意大利的统一;苏联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其他不作要求的知识点列举如下

(除了 -“均田制”)

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西周的井田制秦汉的刺史制度秦汉时期与越南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北方经济“隋朝建设”中广设仓库和修筑驰道隋唐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庆历新政宋元时期的史学、绘画艺术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其他不作要求的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东征 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平壤战役

戊戌变法的背景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袁世凯称帝的过程

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北伐战争时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其他不作要求的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华北事变《论持久战》的发表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在徘徊中前进建设现代化的国防

其他不作要求的知识点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 第二国际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其他不作要求的知识点

三、 2006 年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试题的 特点及启示

对于全国文综(Ⅰ)历史试题的评价一时众说纷纭,总体上来说是难度比过去两年有所增加。

可以预测:今年的难度会有所降低。

趋势之一:考查当前史学研究的新学术观点

如:选择题中关于“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考查题组( 12~ 15题), 以机构的演变与制度的创新来反映中国政治近代化曲折发展的历程。

37 题关于“中华文明发展”,考查了中国古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文化交流。

39题中关于“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的设问,考查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近代化。

【教学启示】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 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 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趋势之二:注重情感价值观导向,热点问题隐性介入如:选择题组“法德关系对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影响巨大”,

选择题组“社会主义运动”,将法国、俄国、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横向联系,纵向考查

37 题以民族文化为切口,以民族的融合为主题,以引起变化的政治经济为考点,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

39题,就内容而言仍是一道中外民族矛盾与民族交流为切口的考题,只是转换为以经济现代化为视角,并且强调了双重影响。

【教学启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趋势之三:注重考查多层次的能力

如:选择题中直接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和再认识能力的有 13 、 14、 15、 17 、 20 、 21 等题;考查记忆性理解能力的有 16 、 19等题;考查理解能力的有 12 、22 等题;考查记忆、比较、理解能力的有 18 、 23 等题;涉及到对教材小字、地图考查的有 15、 20 、 21 、22 等题。主观试题在对记忆、分析、概括等能力考查的基础上,比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的一种开放能力。如 37题“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再如39题中“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教学启示】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全面性的教学;对教材中关于补充、阐释、结论性认识的小字要重点处理;对教材中的补充说明性的图片、地图要注重结合教材知识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比较、开放的能力。

趋势之四:试题形式呈现“小切口、大跨度” 和“大跨度、高归纳”两种特点

如:题组一从“政治机构与制度”的角度来纵向考查 19世纪 60 年代至新中国初期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题组二关于“社会主义运动”从横向的角度来考查法国、俄国、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题组三“法德关系”从 1870年的普法战争到 1994年的欧洲联盟的发展进行了纵向考查。主观试题呈现出“大跨度、高归纳”的特点。如 37题的民族文化—题,从春秋一直到宋元; 39题对外开放一题,从鸦片战争的清政府到今天的新中国都呈现出跨度大、归纳性强的特点。

【教学启示】对传统的专题复习要进行改造和整合

无论高考怎么考或考什么,其实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识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只有重视日常学习知识的储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才能在高考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变被动为主动,处于不败之地。

(一)“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以“古”通古,移情神入的历史意识。

(三)社会进步,各族共创的发展意识。

(四)热爱祖国,服务世界的全球意识。

(五)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多元意识。

基本的史学意识素养

体现这些观点的专著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

斯塔夫里阿诺夫的《全球通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等。

当前新的学术观点 : 近代化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1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 2 )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3 )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 4)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

( 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如 : 在复习国家与民族的统一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一)中国古代史国家的分裂与统一问题;(二)中国近代的国共关系;(三)中国现代的“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四)世界的国家统一问题: ①美国内战,南北统一;②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③日本的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

具体 : 一方面要古今中外联系构建专题体系

另一方面要在专题体系下建立小专题版块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