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不只是习惯…… -...

Post on 27-Sep-2019

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HUHHUHEHAOTERIBAOEHAOTERIBAO66 ■值班编委:高翠清 ■责任编辑:李慧平 田 园

■美 编:闫 雯 ■责任校对:田 园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深度SHENDU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电 话:6564070 6564020

阅读,诚然是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激发全民的这种阅读热情呢?

近年来,自治区及我市一直在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通过各级阅读平台,培养民众的阅读意识,推动形成书香社会。同时,在建立长效机制、开展阅读活动、实施公益助读等方面进行整体推进,比如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建设,开展读书月活动等,以便给大众创造更好的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读书虽然是很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要实现全民阅读、深度阅读,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文化工程。

除了政府推动外,我市的民间力量也纷纷响应,雷蒙读书会、各种图书签售会、读书论坛……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我市的公共图书馆也开始走向资源数字化,近年来已经开始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数据库和云技术,一方面收集读者的阅读需求,加快图书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方便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图书馆也转变了被动等读者上门的思路,主动“走出去”,建立“流动图书

馆”“24小时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公共服务。同时,我市不少书店也都致力于营造城市阅读环境的

有益探索,纷纷打出“个性”牌。结合读者在书店的阅读体验,推出新书分享会、纪录片放映、讲座等一系列阅读活动,来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还设有咖啡区、休憩区等方便读者休息,大力营造读书氛围,促进全民阅读。

“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为的是符合人们的需求,尽管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内容才是读者最终关注的。”在我市某书店经营者何先生的眼里,阅读早已走出方式之争,无论是技术模式、名家模式、少儿模式,还是惠民模式,都是阅读新方式的探索。

而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应该怀有一份爱读书的情怀,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更喜欢“读”“说”“动”多管齐下的阅读方式。

“推广全民阅读,也要根据不同读者的特点和阅读需求推出读书、讲座、展览、活动、数字阅读等‘立体式阅读’,让阅读变成一种享受。”何先生说。

让阅读变﹃悦﹄读:改变的不只是习惯……

本报记者

刘军

文/

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站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接收:各种各样的公众号推送内容要点开,朋友圈文章要读,新闻客户端要浏览。

不可否认,这些由微信、微博、智能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介编织起来的立体网络,把我们带进信息知识丰富海洋的同时,也渐渐拉远了人们与纸质图书的距离。那么,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各种高科技阅读终端多元化的今天,你还会读书吗?

以往阅读纸质图书,只能局限于私人阅读,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新兴的阅读方式更在意读者的分享与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提倡全民阅读?如何构建信息时代的“书香满溢”,让人们对阅读乐在其中?

如今,纸质书籍已不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等车时拿出手机看朋友圈、新闻客户端,走路时戴上耳机听小说,陪女朋友逛街时候掏出 ipad 看电子书打发时间。”我区某高校老师王珂感叹,当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阅读的新常态,阅读文化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

我区某机关的公务员杨勇也表示,他已经四五年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基本都是手机不离手,每天一闲下来就不自觉地刷朋友圈、公众号、微博里的最新动态,甚至有时候刷新到没有任何内容,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地看,偶尔也会关注一些新闻,但真正读进去的很少。

都说“阅读点亮人生”,可不少受访者告诉记者,现在基本很少读纸质书,自认为读书较多的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读的书越来越少,感觉停下来静心阅读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市民朱晓鹏表示。

记者采访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有近四成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读 1本书,还有四成多的受访者表示能读 2 本至 4 本,而读5本以上书的人占比极少,更有近一成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读书;而受访者读书的种类也不相同。选择读网络小说的人占比近一半,读经典名著和专业书籍的人只占到三成,选择读热门畅销书的人占两成,读学术期刊的人只有一成。记者调查显示,在纸质和电子书的选择中,受访者各占一半。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呢?是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书香味越来越淡?是浮躁的社会让墨痕越来越少?还是网络的冲击让书卷越来越薄?

一方面是认为没时间读书,另一方面却对碎片化的信息非常热衷。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不少人把时间大量放在了阅读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简短的新形态阅读产品上,认为这样可以迅速跟上时代潮流,对于一些传统的大部头经典名著敬而远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阅读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等优势,广受读者青睐,同时也使阅读越来越呈现浅尝辄止的“碎片化”趋势。

在我区某媒体工作的朱先生喜欢读书,但现在也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捧本书看。“碎片化阅读能够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等内容,但似乎与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相去甚远。”他说,“别看我们天天在微博微信上看各种心灵鸡汤,但让自己写点什么,还真不知道从何下笔。”

我区某大学图书馆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近年来阅读出现了“危机”。以大学校园为例,借阅图书资料为目的进入图书馆的比例持续下降,图书馆外借图书数量持续下降,大学生课余时间用于深阅读、传统阅读的比例急剧下降,大学生为“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完善知识结构”等而阅读的比例急剧下降。

拥有 2000 多册藏书,自称是半个“读书人”的孟凡勇觉得,对读书人来说,买书追求的是一种愉悦感和占有欲。“买书和读书其实是两回事。”他旁征博引,“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有藏书家,同时也有学问家。这是两拨人,偶有重合。”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图书销量上升,另一方面是阅读量下降,有关数字证明,很多人买了没读。

“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刚刚升级为母亲的雨馨这样调侃。

事实也确实如此。买书不读,原因很多。

尽管买的时候总想着“什么时候要读这本书”,但通常的结局是,读书的进度永远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旧的还没读完,新的又搬了回来。这时,孟凡勇就安慰自己,这本书好美,摆在书架上看着也好。

还有的是没时间读。自从有了娃,雨馨家书房的风格就变了样:原来是整整齐齐码着书,现在堆满了婴儿车、玩具、纸尿裤。“上班忙事,下班忙娃,那些好书真的需要静下来才能读。”雨馨说,“没娃之前,我还喜欢给老公念书,现在天天不是‘消防员山姆’就是‘不一样的卡梅

拉’。”采访中记者发现,当下更多的人则是

持有“没时间读书”“现在谁还看纸质书啊”“有手机和电脑就够了”等观点。

生活压力的重重考验、信息爆炸的选择困难,现在的读者似乎已经很难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一本书了。如何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为迷茫的心灵找到安身之所?答案,也许就在书中。

“曾记得年少之时,图书馆,几张大书桌,几排书架,读书的人们排起长队,为了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耐心等待。而如今,读书的人越来越稀少了。”“书龄”50多年的退休教师刘致华直言,很多人都说没时间读书,可茶馆、酒吧门庭若市,图书馆却总是冷冷清清,“这让我感到心酸。”

而 2015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阻碍阅读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工作太忙,没时间”上。读书的时间到哪里去了呢?

“忙”与“累”成了不读书的习惯说辞。时代在进步,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呢?恐怕不是。“当你迷恋于选秀韩剧、追星娱乐时,是否想过留给阅读一些时间?”刘致华说。

随着内容资源的丰富和阅读工具的革新,电子书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阅读选择。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成年人的大部分阅读指标保持了继续上升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 64%,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9.6%。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 期(份)和 4.91 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 3.26本。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新兴媒介保持了强势增长,其中手机仍是最常使用的阅读方式。而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六成的人(66.4%)进行过微信阅读。从微信阅读时长来看,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超过期刊阅读时长。

对于电子阅读,人们从来不担心时间和数量不够,相反,读得越多反而会越引发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

孟凡勇认为,上下班路上看看电子书和微信,实际上是一种消遣,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孟凡勇说:“消费性的阅读和看电视一样,是一种消遣,不在阅读之列。我不否认消遣也能获得一些东西,但过于平面化。”

“在以前,阅读只限于私人空间,和其他读者相互之间很难有任何交流,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不一样,原先的读书心得变成了公开交流会,读书的乐趣也一样。”在王珂看来,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能带来不一样的乐趣。

“大家习惯于接受网上资讯给出的最终结论,也就因此会丧失部分思考判断和过滤信息的能力,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判断力。”但王珂也直言,新媒体阅读虽然十分便利,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跳跃性、随意性、碎片化等“浅阅读”“快阅读”的问题,缺乏深度和厚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纸质都是阅读所指的不二对象,但渐渐数字化派生了“指尖阅读”,对人们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形式均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呈现显著的娱乐化、碎片化和社交化现象,使阅读的定义也在逐渐被重新改写。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阅读变得‘深’起来”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功利化”阅读也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而其背后则凸显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浮躁心态。不少读者是为了“扩充知识”而阅读,而这种“阅读”,往往并非自己的本意。当目标达到,任务完成,昔日相伴的书本就被束之高阁了。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情况呢?市民朱鹏告诉记者,自己会去图书馆借书读。在“要

还”的压力下,自己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精力读一本书。如果看完之后还念念不忘,就在购书网站打折的时候集中买上一批。朱鹏说,“这也避免了有的书名看上去不错,买回来却发现文不对题。”

朱鹏认为,有规划、成系统,会让读书变得更有效率。在零星的随性阅读之外,朱鹏开始系统地读一些自己专注方面的图书,还先后参加了“雷蒙读书会”等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鞭策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计划。

那么,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的进一步普及发展,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使纸质阅读方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管是以何种形式阅读的受访者都表示,其实无须忧虑太多。一位80后的网络写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尽管在网络上写书,但我还是会选择纸质阅读的方式充实自己。其实阅读并不一定就是大家所认为的读冗长的名著或者长篇大论,可以分时段阅读一些适合心情的读物,比如说游记、散文、随笔、小说等,这些都能让人真正的乐在其中,而不觉得沉闷。”

而同样的,在机关单位工作了 30余年、酷爱阅读的张先生就是一位忠实的纸质阅读者。就自己的阅读习惯,张先生说,因为上班的时间很固定,所以他每天把早饭时间用来看报纸,晚饭后的时间用来阅读书籍,通常一个月会阅读两到三本书,“睡前看书有利于让心情平静下来,同时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多久没有看书啦多久没有看书啦??

谁抢了谁的时间谁抢了谁的时间??

买书不读为什么买书不读为什么??

我们仍然需要读书我们仍然需要读书

让阅读变“悦”读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