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徽州知府陈彦回 我家门头有幅画 › resfile › 2018-11-23 › 03 › 03.pdf ·...

Post on 06-Jul-2020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第 3 版

文 化2018年 11月 23日 星期五 www.huangshannews.cn

徽州的门楼人家,不是缙绅就是富商。先父幼失怙恃,虽辗转成为一个商人,但我家门头上方(门罩下)仅是一幅画,实属忝列徽商门墙。

我家门头画高约55公分、宽约 140公分,描绘了《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老黄忠定军山智斩曹操心腹大将夏侯渊的故事。文革中曾用石灰浆粉刷遮盖,经历五十年风雨,又露出庐山真面目。

此画取景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以移动视线展现广阔平远的意境。构图分三大板块,在实际长仅一百公分的画心上,有银须飘拂的老黄忠,左手握缰,右手高举令旗,纵马向葭荫关驰骋,一士兵高擎黄字大旗紧随其后,一派斩将搴旗的威风和勇气;右边葭荫关前刘玄德亲率诸葛亮等旗幡鼓手列队在城门口迎接;中间空白处,二株古树穿插其间,掩映远山苍茫。这种抽象概括,构成距离效果和视觉中心,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使画面左右呼应,气势连贯。

此画以线条塑造形象,中锋用笔,白描勾线。由于历经百年风雨,尤其是文革中造成的损害,已很难辨认其皴笔皴法,或者是属于“空勾无皴”一类画法。画面设色和历史上许多壁画“空勾框郭”,然后以青绿填染不同,仅用淡墨平涂,稍加墨色点染,再加植物性颜料淡彩罩染。画面淡雅柔和、清新简洁,呈整体块面效果。

史前文化研究表明,地球上任何先民的绘画都是“巫教文化”的产物。在原始阶段,门头画和壁画虽属同一范畴,但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受宗教信仰和哲学宇宙观的影响和制约,壁画逐渐演变为宗教艺术、殿堂艺术和墓道艺术,而门头画在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保持着图腾崇拜的原始特征,如在门头悬挂各种纹样、符号、图案和色彩装饰的图腾、族徽。至今仍能见到在门头悬挂一面镜子或一幅八卦图,即其遗风。说明在很早以前,壁画和门头画就分道扬镳,它们不是近亲繁殖,而是异质同构。

宋代是理论思维最活跃的时代,特别是新安理学的膨胀,为徽州门头画由“象征”转变为

“审美”奠定了思想基础。宋元时期徽商尚处在萌芽阶段,徽州民居大都是平房,门头低矮狭窄,不宜在其上直接绘画或张贴大幅装饰画。此时兴起的类似贴墙布的“墙皮画”,催生了门头画转型的构想。彩色版画 的 出 现 ,加 快 了 转 型 的 步代。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引爆突破意识樊篱的冲动,实践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那情景幻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在“爆竹一声除旧岁”中,迎来万户桃符换年画的除旧迎新。这种风气,延续至今,只不过年画版画换成“囍”字的剪纸和“福”字的书法而已。

明初徽州已有 2 米乘以 3米的大幅彩色版画“报功图”。明中叶以后徽州又发明了“饾版”和“拱花”等术刻彩色套印新技术、新工艺,使得徽州版画更加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崛起的徽商用来装饰深宅大院的门头,格外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虽然纸印的门头装饰版画便宜、方便又美观,但是经不住风吹、日晒、雨淋。有身份的人家可请画家直接在门头上绘画,或干脆做砖雕门楼,一般老百 姓 无 能 为 力 ,只 能 望 墙 生叹。一些能工巧匠把握此商机,别具匠心,把一些小说、戏曲上的“绣像”、“插图”摹画在门 头 墙 上 ,意 为 民 居 添 姿 添彩。经过惨淡经营,竟使整座民居常年四壁生辉,人们争相仿效,逐渐演绎成徽派民居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然而,门头画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人说,我家门头画是一种“横披画”模式。根据这种说法,门头画画心四周绘有

“助条”,助条外是“距”。左右距外是“前后立柱”,立柱外是包卷如“卷轴”的“月牙杆”(又称“天杆”)。卷轴外是不属于“横披裱”范畴的“挂落”;上下距外是

“上下边”,边外是“套边”。前后立柱上各绘一花瓶,下有瓶托,上有插花;上下边绘空心纹样;卷轴绘斜格网纹。前后立柱和上下边背景都以墨色平涂。

我国书画装裱历史悠久,

装裱形式名目繁多。横披裱始于宋代米氏父子,但宋以前的书画装裱艺术属于宫廷专利,具宫廷色彩。虽然南宋迁都临安为徽商诞生创造了条件,遗憾好景不长,元代异族统治,徽州五户共用一把切菜刀;南宋画院随之冰消瓦解,画院内外画家隐居不仕,加上徽州许多大姓宋代始迁入,民间门头悬挂名贵绘画装裱横披画的能有几家?而以裱画为生的艺人要吃饭、要生活,他们借鉴辽代木板刻印着色经卷、佛像的装裱技艺手法,创造性地把彩色版画装裱成中堂、对联、挂屏、横披等条幅。这种工本较低、简易朴素的装裱形式,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门头悬挂彩色版画装裱横披画逐渐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装饰形式。明中叶以后,徽派民居如雨后春笋。此时徽派版画繁花似锦,代表国内版画最高成就,甚至可与原作比美。老百姓悬挂版画装裱中堂、版画装裱门头横披画蔚然成风,堪与名贵绘画装裱字画争奇斗艳。

无论绘画装裱横披画还是版画装裱横披画都经受不住风吹雨打。生活在古徽州的能工巧匠受壁画的启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激发出创作灵感。他们从门头装裱横披画中吸取营养,于装裱形式中象外求意,创造出融各种历史文化元素于一体的门头绘画横披画。

这种徽商上升时期的杰作,用线描写心灵,用抽象的笔墨笼络先民的心理结构,具备夸张诙谐、稚拙天真、真挚情感、抽象变形等特色,体现了徽州先民追求真善美的心声。经过师徒代代相传、精益求精,最终形成独具徽派民居特色的门头绘画横披画。

徜徉在徽州的古村落,仿佛走进徽州民间艺术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门头画,虽然没有纸上绘画的酣畅淋漓,也不比版画的细腻匀称,但是那种先民心灵深处的律动,让人目不暇接,宛如在阅读一本本连环画,聆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令人流连忘返。

人们往往用“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概括连环画的特色。徽州门头画有图无文,有人因此质疑属于连环画范畴。其实连环画的文从属于画,所以有许多连环画可以没有文字。如《二十四孝图》就是借图画以启蒙;鲁迅先生介绍的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的连环画也没有文字。但是,和读者见面时没有文字,不等于创作之初没有一个文字稿,至少有一个故事提纲吧!明清以来,一回小说插一幅图,称为“绣像”,一回小说插上几十幅图,称为“全图”,也就是连环画了。这些历史小说家喻户晓,溶入中国人的血脉,徽州的村儒遗老甚至可以把整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徽州门头画正是这种历史连环画再创造的产物。沉浸在这种淳朴的氛围里,睹物思情,怎不令人思接千古,感慨万千!

徽州门头画不仅仅是讲故事,还贯穿“成教化、助人伦”的儒家思想。如我家门头画就寓意商场如战场,在外经商要像老黄忠那样爱国敬业、诚实守信、把握商机、拼搏进取。足见徽州门头画不是信手拈来的胡编乱造,也不是依样葫芦的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各家各户在职业、信仰、爱好、家境、身份等方面的差异特征,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发掘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题材,进行再创作的结晶。

徽 州 门 头 画 不 仅 仅 是 装饰,更是用美的绘画语言,为每家每户每个村庄撰写历史,蕴藏着社会意义,给人们留下回味无穷的乡思。

几百年流光溢彩的徽州门头画,堪与杨柳青、桃花坞、潍县等地的年画比美,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人文内涵。然而,这一浓缩着徽州先民心理结构的文化艺术精品,随着徽州民居的大量消失,已成凤毛麟角。更令人困惑的是,几十年来,在徽学这片园地上,很难发现为其树碑立传的耕耘者,更别奢谈为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返璞归真了。近年虽见有走模仿捷径的效颦,遗憾这种缺乏历史沉积的浮尘,显得不伦不类。

本本版责版责任任编辑编辑//阮文生阮文生EE--mail:hsrws@mail:hsrws@126126..comcom

明初洪武朝及建文朝,徽州知府前后共八任,其中第八任叫陈彦回。八任知府中有四人入传为名宦,陈彦回是其中一个。明嘉靖《徽州府志》将陈彦回入传名宦,《明史》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

一、身世浮沉雨打萍陈彦回又名伟霆,字士渊,号

栗塘,别号内斋,元至正十七年(1357)出生,福建莆阳南匿里新度郑坂人。祖父陈七秀,生性简素,清慎寡欲;父亲陈立诚,崇尚节俭,以端直持重而称于时。洪武四年(1371),陈彦回父亲陈立诚考中秀才,赴京应选,初授保德州牧。当时十五岁的彦回遵父命在家服侍祖父母,无法随父奉侍,为表达思恋之情,特赋诗一首,并派弟弟士深赴保德州拜觐父亲。这首《送弟士深往保德觐父》诗云:“酒尽江头对夕晖,晨昏万里念相违。慈闱犹恐风霜芒,彩线重重缀旧衣。”

彦回父亲仕途坎坷。洪武七年调任应州牧,两年后左迁广西博白令,又两年因事受牵连坐废,释放后归居莆阳。洪武十六年,朝廷起用他,授浙江归安丞,他将儿子彦回留在家里伺候祖父母,自己独自赴任。不意当年又遭人诬被判死刑,彦回与家人受牵连,被罚戍边,彦回与祖父母等从家中跋涉,流放云南。洪武十七年二月,他护送祖父母被遣到京,转发 云 南 临 安 充 军 。 祖 父 年 迈 体弱,不堪长途风餐宿露,彦回母亲涂氏及彦回幼子善需,沿途染疾而死。彦回与年逾古稀的老祖母郭氏,后被流放四川,押送的官差出于同情,将他们释放。当年三月,朝廷大赦。彦回与老祖母贫病相仍,无所寄食,生死只在旦夕,时任四川合州定远知县的同乡黄积良收留了他们。陈彦回从此改姓黄,名礼,叫黄礼。

洪武二十八年,黄积良因事充军他乡,陈彦回背负祖母转依乡亲四川南充县丞于中和。同年十一月,素知陈彦回的阆中县学教谕严德政,以明经举荐陈彦回为保宁府学训导。

二、搏取功名显才干洪武三十年二月,彦回三考

至京师,到吏部考功贡举中式,承顾问四十天,明太祖大悦,亲御右顺门,授陈彦回以湖广平江知县。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创建大明王朝在位 31 年,以体察下情但施政威猛著称的朱元璋驾崩,陈彦回到京城哭驾(吊丧),户科给事中杨惟中举荐他“文学廉能”,湖 广 按 察 司 经 历 白 师 道 举 荐 他

“为政勤谨”,岳州府知府徐友和、照磨张贤举荐他“清廉材,能爱

民”,巴陵知县王质、华容知县居中保荐他“公平廉干,为政勤谨”,杭州临安县学教谕李益古、新城县学教谕张浩同保荐他“清廉直干”,临湘县学教谕王应原保荐他

“廉能才干”。湖南平江人充吏部令史罗侃、前军都督府掾吏刘昇、户部广西清吏司典吏严必成,也以彦回“抚民有方”,具保奏保留。因受众人举荐,同年八月初三日,建文帝朱允炆召见了陈彦回,随后擢升他为徽州知府。

陈 彦 回 带 着 祖 母 来 徽 州 赴任,数月之后,徽州政教一新,士民咸悦。建文元年(1399)正月朝贺,陈彦回赴京,以考核称职,钦赐下程酒肉米,赏钞三十锭。这年十月,彦回祖母郭氏病故。照例,陈彦回当离职守孝,因徽州士民纷纷走京师,上章乞留,他被夺情留任。陈彦回葬其祖母于徽州府城歙西十里潭渡屯边山,不时奔走墓下,哭声甚哀。后来徽州人将此山名曰“太守山”。

三、陈情复姓生波折陈 彦 回 生 性 坦 率 ,耿 直 过

人。祖母离世后,他上《陈情复姓》奏章,陈述自己身世,并求咨询 弟 妹 存 亡 各 情 ,乞 请 恢 复 陈姓。其《陈情复姓》章云:

臣丁忧间,休、歙,绩溪等县民汪理、仇成等百余人赴京,及本府保臣清正恤民,奏告举留,虽小民不知孝治通丧之义,然臣不负任使,为国爱民之微效,亦概可见。

臣任所去家三千余里,水陆险阻,无家可归,买地营葬安厝已毕。庐墓卒哭间,因思念前项情罪,祖母在日,恐贻忧累,不敢自明。今蒙皇帝陛下沛恩海涵,春育皆系革。

前凡天下囚奴,皆已疏放;军伍材能,皆已擢用。奈臣版籍未服,父祖未能收葬,弟妹等奴配未然给聚,昼夜号恸,肝肠推裂,泪尽继之以血,恐遂陨绝,无自表白,终为天地间一罪人,无以见祖宗于地下。乃自奋曰:吁天扣地无益,何如自投君父之前,除兵状赴通政司首实外,干冒天威,待罪阙下。伏望圣慈垂察,矜而悯之,复臣姓名版籍,给臣弟妹,俾得收葬父祖,奉承宗祀,实陛下再造天地之恩,死生咸被,非衔环结草所能 上 报 。 陛 下 倘 录 臣 已 试 之 微勤,仍通名仕籍,臣誓自服阙之后,至于有生之日,随所任使皆臣致身报国之秋也!虽于传说仲淹勋业之隆,不敢妄拟,然犬马区区报效之诚,得于天性者,似亦有同焉!如置臣行伍,亦当效其智力所及,抱关系柝以图报万一。或退臣田里,犹能教率乡族子弟读书为善,沐浴膏泽,歌咏圣化,惟陛下裁择之。

建文帝朱允炆看罢奏章,起初为彦回隐瞒身世而愤怒,罢免了他徽州知府一职,但不久又让他官复原职,夺情遣其再任徽州知 府 。 陈 彦 回 重 新 回 到 徽 州 府署,他对徽人说:“我陈彦回是一个有罪之人,以前我四处逃命冒他人之姓,是因为祖母还在世,所以蒙耻受禄。如今祖母过世了,应当自请处死,皇上宽恕我,恩重如山,我该当以死相报!“

四、靖难之变遭弃市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本打算让

嫡长子朱标继承皇位,但朱标早死,于是遗诏传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是朱标长子。朱允炆继位后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一称建文帝。允炆性情仁厚,践阼之初,礼贤好学,重用儒臣方孝孺(字希直),省刑减赋,不愧守文之主。只是他仁懦有余,英武不足。

当 时 受 封 于 北 方 的 燕 王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其人有雄武大略,屡帅诸将出征,节制北边兵马,威名大振,且智虑绝人。为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建文二年,朱棣起兵造反,号其师为

“靖难”。他先以“清君侧”诛兵部尚书齐泰,侍读太常卿黄子澄为名,自署官职,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1399)。

建文帝闻知燕王反书,下诏削燕王属籍,布告天下,大张挞伐,可惜当时太祖的功臣存者已寥寥无几。靖难兵起,朝廷命募兵赴援,陈彦回奉命募义勇至京,适其弟陈彦国解戍籍自辽东归,彦回对他说:“予荷朝廷再造恩,骨肉重聚,此生不足报万一。到郡后,当遣吾弟归此,勤王报命之

秋,予身许国,他不恤矣!”因书“务本”二字,遣之还乡。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大举发兵,自北平南下。建文四年正月,由馆陶渡河,长驱急进。五月,燕兵至泗洲,守将周景降,遂渡淮水,乘胜攻下扬州。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叛降燕王。燕兵临江,京师大为震动,长江南北,人心解体,纷纷通款于燕王,燕王乃誓师渡江。陈彦回回到徽州,率所募义兵往救援,但大局已定,“万里江山已属人”。

燕王攻陷了京师,诸王与文武 百 官 纷 纷 迎 拜 ,突 然 宫 中 火起,建文帝失踪,或传被焚死,或传从地道遁去,不知所终,后成为明史 一 桩 疑 案 。 燕 王 下 令 逮 捕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榜其姓名为奸臣。七月,四十三岁的朱棣受诸王群臣推戴即天子位,是为“明成祖”,以明年为永乐元年(1403)。

建文四年壬午(1402)十月十一日,陈彦回被擒,械送京师,谔谔不服,不屈而死,时在同年十月十五日,享年四十七。永乐元年 (1403)四月,陈彦回家遭没籍,妻屠氏年五十二,就浣衣局,取配蔚州千户卜友生为奴,子女被遣异地充军。

“靖难之变”,是明代初年帝室争夺政权的一幕骨肉之祸,这类祸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靖难之变”后的惨烈杀戮,为前所未有。福建莆田被害者有彦回 及 其 从 侄 户 科 给 事 中 陈 继 之

(以子行,号雪庵)等人。清乾隆年 间 福 建 莆 田 文 学 家 郑 王 臣 在

《兰陔诗话》中说:“长陵杀戮,革除诸臣,备极惨毒,景清之剥皮,

铁铉之煎尸,司中之铁帚刷肤,其他割舌、截鼻,断手足者,更难仆数,传闻雪庵(继之)之死,碎骨扬灰,呜呼酷矣!”《兰陔诗话》还说:

“公(彦回)少遭家难,变姓名曰黄礼。守徽州日,始首于朝,得旨宥之。靖难师起,募兵入援,被执不屈,弃市。当时文字之禁,严于元丰,以藏方正学(孝孺)文字死者数人。公遗集无传,仅存诗数首,凤凰片羽,自足宝贵,固不在多也!”

五、皖闽数祠祭忠烈明正德年间,陈彦回的家乡福

建莆田将他与同死于靖难的陈继之建“二烈祠”,万历四年,移建改称“忠烈祠”,春秋二祭。在徽州,则是将陈彦回与其同殉难的河南左参政歙人郑桓、辽府纪善绩溪人程通,在徽州府城西街建“显忠祠”。此外,还祀于名宦祠、尚贤祠。

当时,在“靖难之役”中被祸的徽州人不仅有绩溪人程通、黄希范、歙人郑桓,还有休宁人陈添悳 。 陈 添 悳 为 休 宁 县 西 境 藤 溪

(陈村)人,博学多通,精文韬武略,且深明大义,以风节称,陈彦回任徽州知府时,陈添悳任徽州府掾,相当知府副官。建文四年

(1402),燕王朱棣率兵南侵,逼近应天府(南京)时,徽州知府陈彥回倡举义旗,率义勇赴援建文帝,陈添悳参与谋划,颇中机宜。陈彦回蒙难之后,陈添悳一族受牵连,他本人被充军发配河北宝坁县,侧室朱氏随同。明永乐十二年(1414),陈 添 悳 卒 于 宝 坻 县南。原配金氏葬休西陈村故里蔴榨山,继室叶氏葬陈村后岭。道光《休宁县志》卷十三《人物.风节》有传,称“郡人以逊国遗忠,表其墓焉”。陈添惪为明末由陈村迁金村大族陈氏支派始祖陈良章(字闇如)之八世祖。藤溪陈氏宗颍川陈氏,颍川陈氏始祖为东汉太丘公陈寔。福建莆田陈氏亦太丘公陈寔之裔。“靖难之变”被祸的徽州知府陈彦回及其僚属陈添悳,实为同宗。

明初明初徽徽州知府陈彦回州知府陈彦回□ 于 是

湖 光 金崇明/摄

我家门头有幅画□ 方道行

古时朝廷旌表贤臣名将,竖立于街中路中立体的“门”叫牌楼,人车马轿从“门”中走过。竖立于路旁街边稍小一些立体的“门”叫牌坊,人车与轿从它面前走过。专用于旌表贞节孝烈女性的。解放后统一称为牌坊。歙县现有牌坊 73 座,是全国牌坊最多的县,享誉“牌坊之城”之称。许村是歙县牌坊最多的村,原有牌坊 18 座,现存 7座。牌坊是许村厚重历史人文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许村和徽州各地妇女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自幼在父母身边接受封建伦理的教化。出嫁之后,又深陷“三从四德”的约束,“夫在从夫,夫死从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她们颈项上无法挣脱的锁链。这些女人中,有许多都是心地善良,貌美端庄,才华横溢之女性。她们只为能立一座贞节牌坊,宁愿“决不再嫁,从一而终,”由青丝变白发,凄苦一生。更有甚者,少年青年夫亡后,以“身殉”而绞者、刃者、鸩者、绝粒者、撞物者、溺者,殉节随夫而去的大有人在。成为徽州乃至中国受害最深、苦楚最多的女人。据《歙县志》《许村志》史料记载,许村一村受朝廷旌表的孝贞节烈妇 女 多 达 500 多 人 。 她 们 中 多 数 是

“望门寡”。年纪最小的只有 12岁,可怜小小年纪,尚未成人,还没懂事,就被推进“莫明的大坑”,成为贞节牌坊的主人。贞节牌坊在许村街头巷尾,成为一道极具吸引眼球的凄美风景。

明洪武年间,许村——观察第(当地人称墙里门)临街横门青石坊上凿刻胡氏守节抚孤的碑文:“墙里者,祥里也。伯升兄弟六人,六弟许周安,

年廿四卒。胡氏二十岁,幸有遗腹。守节抚孤,屋围高墙(无一门通外)。凿井于内,名曰福泉(井尚存)。择二三老媪伺侍,米薪油盐,自外纳自牗……五十二年,足未出户,凛凛冰霜,享年七十二岁。”胡氏“灯下丝麻终白发,忧愁风雨渡黄昏”,就这样老死无门屋内。墙里门现为国保单位。徽

(州)安(庆)古官道许村沙塍岭段路东现存程氏节孝坊,建于甲戊年,嘉庆 十 九 年 ,读 着 上 面“ 冰 寒 玉 洁 ”四字,就使人知其苦楚凄凉。该坊由安徽布政司使鄂云布、少保兵部尚书堂铁宝、徽州知府成履恒督建,旌表许村儒童许可玑之妻程氏贞节。程 16 岁时,因许可玑染病沉疴,尚未过门的程氏被接来拜堂冲喜。拜天地时,许可玑当场倒地死亡。程氏一直守寡终老,“闭嘴吃黄连,苦泪腹中吞”。从此程氏“闺房独守夜如年,一盏青灯自明灭”。许村一首“女人歌”是这样写的: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民国年间编纂的《歙县志》,竟以四分之一的篇幅为歙县孝贞节烈妇女立传,许村有 31 人入传。许德玉,嫁夫未一年,夫夭折。即日起许德玉绝食,四个月后殉夫而去,年仅 18虚岁,虽得烈女旌表,其情悲切,人生未几,相殉何急?明弘治二年(1489),许村环里门许福林,23 岁病故。其妻未再嫁,20岁起,与儿子许俊业相依为命,

“两 米 汤 腹 ,百 补 衣 身 ”,艰 难 度 日 。俊业成人后,其母为他娶妻金氏,未出 。 又 纳 妾 贺 氏 ,亦 未 出 。 俊 业 亡时 ,金 氏 20 岁 ,贺 氏 17 岁 ,均 未 再

嫁。金、贺二人以纳鞋刺绣谋柴米衣食,事婆母至孝。金、贺二人终日寡欢少语,入夜房中以泪洗面,然苦而守节。死后祠族人为其治丧,知县撰联相吊。嘉靖二十五年(1820),请得旌表,建坊——双节孝坊。该坊为双柱一楼,高丈余,乃安徽最小的牌坊(现为国保)。明代烈女许蒋氏妙玉,妙龄亡夫,绝食未能死,悬梁又为人所救,然殉夫之志不移,一日从楼上一头撞下,头颅碎石而亡,其情景惨不忍睹。

太平军将领杨秀清退逃至许村,从一处被后人称为“鬼坞”的深山中搜出妇女数十人,押至大宅(云溪堂)门口,欲行无礼,众女齐咒之。太平军当场揪出美少妇宋氏于街中碎尸。宋骂声不绝至死,一同遇害妇女十余人,惨烈场景撼天动地。为旌表她们贞节,后 在 云 溪 堂 北 侧 建 了 女 祠 ,以 奉 烟火。同治二年(1863)又于许村村口青山门建了一座砖制节烈坊,高 1.5 丈,笔者年少时常从坊前走过,还记得那块刻有“圣旨”的青石,长约两尺,宽一尺五寸左右,没于 1960年前后。

贞节牌坊,是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妇道规范的产物,受其束缚与摧残的女人,表面的虚荣,却是流泪淌血的心身折磨。不光是许村贞节妇如此,整个徽州贞节妇也如此。歙城南街八眼井附近有一座建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的砖体牌坊——徽州一府六县孝贞节烈总坊。坊上文字记载,集中旌表徽州贞节烈女六万五千零七十八人。个中有许多为守节生不如死的可怜女人。

贞节牌坊,是历史文化的产物,长期以来都作为“不可再生,只能修复”的古建筑文物保护起来,不少牌坊都是国保或省保单位。贞节牌坊,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作为历史的真实性,它更有徽州女人太多的不幸,太多的辛酸,太多的血泪苦楚,应当记载下来,保护好,传下去,让后人了解贞节牌坊的真实故事。

贞贞节牌坊节牌坊□ 许安斌

季羡林的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清华园日记》》□ 许书敏

著名的国学泰斗季羡林,寿考近百,著作等身,一生笔耕不辍。《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三、四年级学习期间的日记,1932年 8月 22日起,到 1934年 8月 11日止,这两年间几乎天天有所记,多则千余字,少则只是一行字,一句话。

胡适曾说,非要第一等的聪明人,下第一等的苦功夫,才能有所成就。“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见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从这两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季先生有一种很执著的坚持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学业,多无聊单调的课业他都能坚持完成。也许正是他一生都能够守住这种韧劲儿,下足了苦功夫,才有了国学大师名副其实的卓越成就。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在人前难以说出口的话,都写了进去。”心中毫无顾忌,真正是畅所欲言。日记的后面收录了“季羡林大学期间创作和发表的文章”,比起这些写给别人看的文章,日记更加生动,更为丰满,更其透明真实。

我也有这种写日记的习惯,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三十多年。像季老这样“决定不删,一仍其旧”地把日记公开,“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现在的我是断然做不到的。他能毫不掩饰地坦呈自己青年时期的内心世界,让我更加心生敬意。

日记是个人的“史记”,也是时代的侧面和社会的缩影。这两年的日记是 80 多年前季先生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当年在清华园与同学友人谈古论今,哪怕是说粗话,也透着品味的优雅,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书中如实记下了那些激情发酵的青春,大骂教授,嫉妒同学,家庭冷漠,老婆怀孕内心纠结,为玩物丧志而自责……生活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爱的青年形象,再现了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生的真实生活。我们从中看见了作者生命个体被文字保鲜了的生活,也看见了与文献资料里蒙着尘土气息的道学之论迥异的清华大学活着的样子。也许这正构成了《清华园日记》独特的价值。叶新的全本校注,附录季先生的毕业成绩、同学名单及其对清华园师友的回忆,对于深入理解日记内容大有帮助。

读罢日记,不由得掩卷感慨,原来,谁的青春不迷茫?同学少年都这般。我也想重新打开自己那几本尘封已久的青春日记了!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