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温下的劳动者 -...

Post on 31-Oct-2019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编辑:杨小龙校对:纪红

JINRI DAJIANGDONG 专题 05

走进高温下的劳动者

走进高温下的劳动者

地铁工地挖掘机司机:在超过40℃的驾驶室内挥洒汗水

■记者杜思涛

当下,大江东的地铁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铁工人们,顶着烈日为这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挥洒汗水。中铁隧道局的挖掘机司机张同春,就是其中平凡而辛勤的一员。

8月24日,虽然三伏天已经接近尾声,但烈日与高温却还不愿离去。当天上午10点多,在地铁8号线的青六路站施工现场,张同春正坐在仅有1平方米的驾驶室内,两只手分别握着操纵杆和操作手柄,眼光专注地注视着前方。在张同春娴熟的操作下,挖掘机的大臂不断升降作业,灵活得仿佛手一般。

等到张同春完成上午的工作走出驾驶室时,他早已是满头大汗。在去往食堂的路上,张同春边走边和我说,驾驶室里的温度在40℃以上。“虽

然驾驶室里有空调,但夏天的阳光太强烈,加上座位后面的发动机也会产热,所以驾驶室里的温度要高于室外。”

不过,对于高温,张同春倒也很豁达。“开挖掘机嘛,肯定是会热一点的,不过我也已经习惯了。”张同春今年26岁,是个高大憨厚的山东汉子。他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一名开了整整6年挖掘机的“老司机”了。

谈到开挖掘机的难处,张同春告诉我,挖掘机司机和其他工人不一样,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什么时候有活就得什么时候干。不管是骄阳似火的中午,还是满天星辰的深夜,只要有工作任务,挖掘机司机就得守在工作一线。

“通宵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因为工地赶工期,我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连吃饭都是在驾驶室里匆匆解决的。”

正聊着,张同春已经来到了工地食堂。三个

小菜,加上满满一大碗饭,张同春吃得很香。吃完饭后,他还带我去看了一下他的宿舍。宿舍和食堂一样,也是工地上临时搭建的。张同春的宿舍共住着5人,都是工地上的挖掘机司机。

由于工作性质,张同春需要全国各地到处跑,常年来所住的便是这工地宿舍。而在山东的老家,张同春一年里仅仅能回去两次。他是今年过完年来大江东的,到现在只回过一次家。

张同春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平时也需要到处跑。母亲、妻子在老家,照顾两岁的儿子。每天晚上,张同春都会和家人打电话或是视频聊天,这也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工作累的时候想想家人,想想孩子,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酷暑当头,地铁工人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挥汗如雨却依然默默坚守岗位。以后,当

我们坐上大江东舒适便捷的地铁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些辛勤劳动的地铁工人们!

一平方米的挖掘机驾驶室内一平方米的挖掘机驾驶室内,,夏天的温度高达夏天的温度高达4040℃℃以上以上。。

外卖小哥:争分夺秒的城市“跑男”

■见习记者杨小龙

“您好,您的外卖到了!”也许此刻,窗外正骄阳似火,但这句简单、朴实的话语总会夹杂着丝丝凉意,为“高炎值”的盛夏平添几分盈盈的绿意。可您是否想过,这字里行间,又凝结了外卖小哥们多少辛劳与汗水。

时下,虽处暑已过,但高温并未就此“偃旗息鼓”。每天在烈日下来回穿梭飞驰,已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当我来到义蓬购物中心附近的送餐点时,小哥陈斌(化名)正准备骑上电动车,送出当天的第1份外卖,我抓紧时间上前与他聊了几句。

30周岁的陈斌来自安徽阜阳,2017年来到义蓬,这也是他第二年在大江东与高温并肩同行。“每天都是9点左右接单,常常送到晚上零点。”陈斌告诉记者,有时在高温天最远单趟就要

跑上将近7公里。他看了看表,便准备动身出发,为了不影响

他的工作,我决定就待在这里等他回来。四十分钟并不漫长,但当他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时,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脖子上挂着一圈圈的汗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晶莹闪亮。我目睹那汗水成块般滴落在地上,仿佛听见“大珠小珠落玉盘”那般清脆的乐音。“刚刚接到了四单。”他满脸喜悦地告诉我。

在午餐高峰期,他常常要在火辣的太阳下送上十几单。取餐、送餐,取餐、送餐……他每天都是这样精打细算地踩好每一个点,即使是在高温天,他也力求高效率地服务好每一位顾客。一天下来,他也记不清爬了多少级台阶,有时电梯慢了,一口气爬上十楼也是常有的事。

当问及这份工作累不累时,陈斌乐观而坦然:“辛苦是肯定的,每天都要送上几十单,忙起

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常常连喝水都顾不上,不小心受伤了,也要站起来继续跑。”

虽然每次都争分夺秒,力争准时准点,但仍然避免不了一定程度的延误。“最担心的就是顾客因超时给了差评,有时是店家出餐久了,有时是因为恶劣天气影响了配送时间,每次都会和顾客耐心的解释,但有时换来的却只有顾客的抱怨和不理解。”

虽然遇到的“糟心事”不少,但每一个温馨的瞬间又会给予他更大的动力。陈斌回忆道:

“有一次送餐,那天有 40℃,有一位顾客取餐之后还递给我一瓶水,对我说了声‘辛苦了’,这真的让我感动了好几天,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心声。我们之所以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这份“懒人的福利”,正是因为有在烈日下挥汗如

雨、与时间赛跑的他们。每一位为梦想而奋斗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与记者交流时与记者交流时,,刚刚送完单的小哥后背已经被汗刚刚送完单的小哥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水浸湿。。

后埠头村:美丽村庄蝶变进行时潘振志

潘振志::无怨无悔

无怨无悔,,坚持一颗匠心的

坚持一颗匠心的﹃﹃三好三好﹄﹄修鞋匠

修鞋匠

精神文化滋养一方水土人情

绿水青山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记者吴伟丽通讯员陈曼露

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里,修鞋曾是一个“吃香”的行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穿鞋子穿旧了就不要了,修鞋匠的生意渐渐冷清,修鞋匠也越来越少,逐渐沉寂在城市喧嚣的变迁中。

8月16日,记者来到头蓬社区,见到了社区最后一位修鞋匠潘振志。潘振志今年79岁了,从15岁做学徒,18岁出师做修鞋匠以来他整整修鞋修了64年,可以说人生的大半辈子都在和鞋子打交道。

修鞋久了,潘振志的手艺自不必说,非常精湛,拖鞋、皮鞋、布鞋、雨鞋……只要是鞋子就没有难得倒他的。鞋子脱胶了,放到潘振志这里,只见他熟练地磨鞋子的边缘,再抹上胶水,再小心翼翼地将多余的胶水擦拭干净,细心地照顾着鞋子的边边角角。片刻过后,等到胶水凝固,一双鞋子就补好了。

要是布鞋破了一个洞,潘振志则会拿出陪伴了他64年的老古董——补鞋机,补鞋机在时光的洗礼中变得油光锃亮,潘振志一边摇着手柄,一边把鞋子放在补鞋机的缝纫针上开始补了起来。鞋子在他那布满老茧的巧手改造下变得焕然一新,丝毫看不出刚才破掉的痕迹,简直是巧夺天工。

潘振志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说起这些年的补鞋经历,潘振志笑着说,自己做学徒时,总是补不好鞋子的沿口,于是就拼命向鞋厂的师傅学习,很快掌握了修鞋的技术,之后在修鞋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实力。“你知道前来补鞋的人叫我什么吗?他们叫我‘三好学生’,一‘好’服务态度好,二‘好’价格公道实惠,三‘好’做工精细。”

诚然,面对每位顾客,潘振志都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补一双鞋子的价格才一到两块钱,有时,潘振志甚至不收钱。而对于顾客的意见,他总是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因此在方圆几里的老百姓中,他的口碑杠杠的,远近闻名、深入人心。有的人特地跑了几公里来他这边补鞋子。“他补的鞋子,我放心。”他们总这样说。

补鞋子让他撑起了一个家。生意好的时候,潘振志一个月可以赚2000元,如今儿女渐渐长大,补鞋子的生意渐渐下滑,不知不觉中,潘振志老了。“这个行业已经是夕阳行业了,我曾收过4个徒弟,他们无一例外都转行了,只有我一个人还支撑着,我的儿子女儿也不同意我补鞋子了。说到这里,潘振志的神情有些落寞,

“不过我将一直补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为止。”

桑苗、麦冬、杨树……在后埠头村的田间里,最常见到的反而是这些苗木。只有少许部分土地种植着

玉米、大豆这样的农作物。据了解,村里共有近两千亩土地(除围垦土地),村民一般都以种植户为主。其

中,50%的农户都已小户转大户,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给大户。这段时间的道路硬化工程为种植户们添了一把“幸福油”,既改善了道路环境,也解决了他们的苗木农作物运输难题。“另一方面,村里多数年轻劳动力都在外打工、创业。”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4万元左右。

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的美丽。除了要有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经济基础外,更要让浓厚的文明礼仪构筑起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文化活动首先要有阵地。据了解,后埠头村已于去年投入120万元对村委办公大楼进行全面翻修,现各

类设施一应俱全。不仅如此,随着“党建示范点”的成功创建,后埠头村还将继续深入打造党建文化。明年1月份左右,村文化礼堂、文化长廊、老年活动室等都将一一亮相,届时,不仅全村131名党员能够享受到宽敞的活动地点,村里近3000人都能在这里欣赏参与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文体广场、礼堂、道德讲堂、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村史村情展示墙、乡风民俗墙、崇贤尚德墙和美好家园展示墙……各类精神文化的滋养将为村民带去缕缕和煦的春风。

如今,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路畅”的美丽后埠头村已然呈现在村民眼前。

美丽乡村要时时美,处处美,这就离不开农村环境整治。

清澈的水哗哗地从水龙头中流下来,洗蔬菜、洗碗、洗衣服……前些年的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方便了后埠头村家家户户的用水情况。煮饭、做菜,村里基本所有村民都安装上了天然气,告别了扛罐的年代。面对天然气进村入户需要大面积破路的情况,村里随后又开展道路修复工程,恢复了一条条柏油马路曾经锃亮的光彩。与此同时,趁着修复马路的时机,绿化提升工程也被加急安排上日程。据了解,10年前的后埠头村便已摘得“森林村庄”的桂冠,绿化面积达

150亩。池塘水面清澈明人,田间道路

宽敞平顺。这是后埠头村给记者留下的又一深刻印象。去年7月,村里积极响应“五水共治”的大热潮,对村里几十个池塘开展了小微水体整治。清淤、美化两道流程将村里池塘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有4个池塘已成为一道村中靓景。“去年,我们投入20万左右资金对两个卫生情况特别差的池塘进行了水质提升,并用水泥浇筑池岸。”村相关负责人说,在今年的池塘整治中,他们结合上一次的不足再次增添了两个池塘并单独作美化。不仅如此,村里还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对小微水体进行长效管理,持久保持村庄美丽。

另一边,田间道路的硬化无疑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福利。一条条水泥路,自由穿梭在田间,原本“一踩两腿泥”的乡间小路,如今已变成混凝土“大道”。据悉,今年后埠头村投入100万元资金对村四个村民小组的田野乡间道路实施硬化,同时,也将计划于明年继续投入200至250万元资金对田间道路进行改造提升。

焕然一新的新农村面貌让村民享受着与城里人一样方便的生活,美丽与便捷兼具的乡村新印象已从梦想照进现实。

一条条宽敞的柏油马路在田野间跳跃,绿化的点缀使之生机盎然,义蓬后埠头村的乡村环境犹如精美画卷,尤其是村民洋溢的微笑更是把一抹村景渲染得更绿、更美、更靓。

■文/记者许莉莎 摄/通讯员俞隆

村容美景村容美景

整洁村道整洁村道

美丽河道美丽河道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