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农业和旅游融合的路子 -...

Post on 23-Oct-2019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4 县 区·府 谷责编/高鹏 编辑/冯军 马媛媛 美编/贺晓瑜 校检/郭婷婷

XIANQU·FUGU

府谷县哈镇陈家圪堵村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矿产资源匮乏,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纯农业村。这里也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有独特的半干旱黄土风沙地貌和独石洞景观。近年来,该村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农村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乡村,走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推动了全村经济发展。

随着沿黄路全线贯通,哈镇陈家圪堵村突破传统观念,积极寻找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形成了以石窟寺为核心的旅游发展规划,将建设文化旅游名村,盘活全村经济。

该村地处清水川两岸,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有

省级文保旅游景点石窟寺和石尖峁龙山文化遗址,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先后投资1300余万元完善了石窟寺景区。

为系统地开发石窟寺景区,发挥更大经济效益,村“两委”围绕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把石窟寺和石尖峁龙山文化遗址规划为龙山文化旅游景区,通过组建旅游开发公司和休闲农业合作社,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石窟寺位于哈镇陈家圪堵村石窑沟,一期策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以弘扬五千年华夏古文明,朝拜神奇石窟寺为主题,打造集宗教朝圣、乡村休闲、户外探险、文化科普、露营体验、养老养生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该旅游项目分为四个功能分区来布局。有石窟灵山朝拜区,以石窟寺为核心,提升景区游览品质,完善配套设施,增加神奇的体验项目,用白+黑的旅游方式展现石窟寺的历史感;龙山文化体验区,以石尖峁为核心,挖掘龙山文化的内涵,在保护的基础上增加文化体验性,通过科普、展示、体验等丰富片区;美丽乡村休闲区,以陈家圪堵村为核心,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形式,使得农房有用途,农民有收入,农田有功能,进而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高山农业观光区,以片区内的高山农业为核心,通过风景道的串联,与乡村、石窟寺形成联动发展的态势,形成高山生态农业观光与产业片区。

府谷陈家圪堵村府谷陈家圪堵村::

走农业和旅游融合的路子走农业和旅游融合的路子走农业和旅游融合的路子走农业和旅游融合的路子本报记者 吴杰

石窟寺,属藏传佛教寺庙,俗称“窨子”。2008年5月被命名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尧沟涓涓溪水将石窟寺划分为阴阳两区,溪北称“阳窨子”,溪南称“阴窨子”。

石窟寺为东西走向且西高东低,蜿蜒曲进二三百米,按现时礼佛区划分,东、西向排列为财神洞、弥勒窟、菩萨窟、佛祖窟、宗喀巴窟、菩提塔窟、十斋窟。财神洞为寺庙早期菜园改造而成,奉关公;弥勒窟为天然石窠,完好保留大量梵文石刻;菩萨窟一进六开,为军事仓库;佛祖窟有大殿、门卫室、首脑居室、修行窟;宗喀巴窟,有套间石室,连通险道;菩提塔窟供奉三尊菩萨,与甘肃省拉卜楞寺宁玛派佛造像风格一致,存菩提塔一座,属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十斋窟为楼阁式,与阴窨子东、西十斋窟对峙。菩提塔窟脚下有敞篷式牲圈。

石窟寺周边梁汉代古城、富昌县古城及其周边地区,至今尚未发现佛教石窟遗址及其相关文物资料,所以石窟寺佛教渊源未及汉代。

北魏,黄河长城佛教带长城沿线地区开凿石窟传教,石窟寺正处其线。北魏灭掉大夏国后,在该地区有过屯田,佛教在此地广为传播、发展。石尧沟山清水秀,隐秘优雅,实属传教修行佳境。佛祖窟正面开龛,龛中有龛,北魏特征明了,财神洞菜园出土过北魏瓷器残片等,都说明北魏是石窟寺发展的雏形期。

唐代是石窟寺佛教文化发展的过度期。石窟寺北仓房梁药王洞是石尧沟早期石窟艺术在唐代发展的延续和创新。

宋、西夏、辽长期对峙,为石窟寺发展带来机缘。西夏王室崇信佛教,在其统治区广建佛寺佛塔、译佛经、封帝师等,诸多文物特征特别是佛祖窟发现彩绘党项族人物佛造像,说明西夏时期是石窟寺重要的发展期。

蒙元时期是石窟寺藏传佛教文化发展的全盛期。石窟寺有回鹘蒙文榜题,

且为多体合壁,雕刻极其规范,应属皇家所为。蒙元在边疆地区屯田,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施行“政教合一”的国策,石窟寺得到较大规模发展。现存屯田传教印迹鲜明,这些都说明石窟寺是蒙元时代的屯田管理中心,人口众多,佛教盛行。

明代是石窟寺藏传佛教文化发展的衰落期。《府谷县志》载,1372年初,徐达率部在石窟寺旁边二里地野马川战胜蒙军王保保部,蒙军败退和林格尔。残余的蒙元势力北还,石窟寺没落。

清代,寺内墙体多被礼佛者随意刻划,说明石窟寺荒废多年,但礼佛者络绎不绝。

石窟寺具体开凿、营建年代,史无记载。目前考证其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全盛于蒙元时期,属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体系。该窟具有普遍特征考,石窟趋小型,窟内有龛;出现套间结构石窟,内砌僧灶;窟内绘壁画除佛教内容外,还出现了许多绘有世俗人物祭祀、礼佛等场面;出现了大量梵文、藏文、回鹘蒙古文榜题,有榜题二十余处,多属“六字真

言”;山顶出现大型庙宇,现存部分砌石残体,其遗址中青花瓷碎片说明在元代寺庙依然兴盛。

石窟寺具有独特特征。建佛塔,菩提塔窟内有一座浮雕佛塔,塔身四方四级,高约1米余,宽40公分许,造型非常吻合藏传佛教的建筑类型;楼阁式石窟,阴、阳窨子有楼阁式十斋窟3座,呈方形平顶形制,设瞭望口、挡墙,兼有军事性;汉字榜题,菩提塔窟榜题“成八正子”,其含义为“成熟八正法子”。“八正”指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在阴窨子东十斋窟有火坑灶,灶台壁刻有“初一十五来,二十九日走”汉字榜题。此外,安置十斋佛的堂宇,称作

“十斋堂”。因此,将石窟寺此类石窟命名为“十斋窟”。

目前,陕西省只发现两处藏传佛教寺庙,即西安市广仁寺和府谷县哈镇石窟寺。而石窟寺独具风格,涉及民族、宗教、政治、军事、民俗、艺术、语言、建筑等诸多领域,对研究陕北地区藏传佛教历史、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业等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崭新亮堂的房间,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房前屋后瓜果繁盛,宽展的四合大院其乐融融……”陈家圪堵村孤寡、留守老人享受着他们的幸福时光。10月 28日,声声爆竹震天响,全村群众翘首以盼的陈家圪堵村幸福院落成,村里老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受着党和政府的关爱。

“拎包入住”的新家

记者看到,幸福院坐落在陈家圪堵村中心位置,四合院建筑,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每个房子都配备了床、被褥、柜子、桌子、电视、饮水机等生活用具,可容纳2位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

今年79岁的五保户陈广厚由于自己的房子年久失修,一直借邻居的房子居住,衣食起居都得自己打理。如今,住进幸福院的他指着干净的被褥,乐呵呵地说:“新家亮堂、宽敞,吃得好,住得好,生活有人照料。”

“政府每年给我补助7000多元,住这每年花2000多元,我还能有5000多元的富余。”在幸福院里,如同陈广厚这样享受服务的五保户有16位。

幸福院水、电、讯配套齐全,各种娱乐设施、采暖设备、活动场、医务室等应有尽有,一共有22个“标间”,可供44位孤寡、留守老人居住。

“幸福院规划建设之初就把生活必要的设施都考虑进去了,为老人特别是五保老人和留守老人安享晚年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哈镇党委书记郝慧贤说。

是幸福院更是乐园

“我们这些老人一天吃在一个锅里,住在一个大院,一起拉话锻炼,就是一个大家庭。”幸福院老人虽然来自不同家庭,但都是乡里乡亲,相处得十分融洽。

白天老人们有事各忙各的,没事就聚在一起下棋、聊天。晚饭后,有的散步,有的看电

视,有的串门,都不闲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人们无话不谈,互相帮助,年龄较小的

帮助年龄大的老人,识字的帮助不识字的,关系处得特别好。这里人气很旺盛,老人们争着要住进来。”陈家圪堵村村支书介绍。

“有人照顾饮食起居,白天我呆不住就下地干活,晚上和老人们一起吃饭,忆苦思甜,日子过得真舒心。”65岁的陈风岐是幸福院年龄最小的老人,自从住进幸福院,他的幸福感又多加了一层。

“农村老人都有故土难离的乡土情怀和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幸福院的落成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相聚、交流、娱乐的场所,成为解决养老问题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府谷县民政部门负责人说。

花小钱办大事

陈家圪堵村地处清水川北岸,魏哈公路中段,距离县城60公里,属于传统纯农业村,村里的经济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养殖业两个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和陪读,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空巢、独居现象十分普遍。2016年起,哈镇和陈家圪堵村针对养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幸福院的发展规划。

今年初,幸福院建设依托原陈家圪堵小学进行改扩建,总占地面积4.8亩。在完善原有的基础上,新建房屋360平方米,厨房、餐厅、活动室200平方米,硬化和绿化院落2200平方米。幸福院建设大约投资近160万元,资金来自多方,有县里易地搬迁补偿、镇上自筹、村民自发捐助等多种形式。

“我们花了小钱,给老年人办成了大事。幸福院日常运营费由民政部门给补一部分,老人从养老等补贴中支出一点,能人再助一把力,就把老人的养老大事给解决了。村上保有幸福院的房屋产权,居住老人过世后再分配给其他符合条件的人住。”府谷县民政部门负责人介绍。

家门口的“ 幸 福 窝 ”本报记者 吴杰

探秘石窟寺陈毅

开展活动开展活动

安享晚年安享晚年

庆祝幸福院落成庆祝幸福院落成

幸福院老人的幸福时光幸福院老人的幸福时光

俯看石窟寺俯看石窟寺 李强摄李强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吴杰摄)

石窟寺石窟寺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