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

1
电话:8966061邮箱: [email protected]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A8 责任编辑:李发波夏永玲 [理响临沂] 主办:中共临沂市委 出版:临沂日报报业集团 印刷:临沂日报社印刷厂 广告发布许可:鲁广发登字 3713004002 社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北京路与沭河路交会处北东方慧景 邮政编码:276004 今日开印时间:2:30 印完时间:5:30 天下势之盛衰,天下治之进退,皆取决 于其治制。站在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历史 性时刻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 交汇点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概括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 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 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开启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中国之治”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具有科学的理论基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 伟大最重要的事件,它犹如壮丽的日出, 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 的道路,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赋予了“中 国之治”以科学的理论基因。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其成 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 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 98 年辉煌的 发展历程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 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引中 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康庄大道,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 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稳定奇 迹”和“发展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 时,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 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中国之治”的 治理效能正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 论与中国实际长期磨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充分说明这个制度具有科 学性或真理性。 “中国之治”植根中国大地,具 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 “中国之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 为指导思想,但同时“中国之治”扎根于深 厚的现实土壤之中,具有中华文化根基。犹 如四中全会中所指出的,“我国国家制度和 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 主要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 发展创新理论、建设有效制度统一起来,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科学社 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 140 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 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 “不管世界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 《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 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 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 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我国社会主 义诞生到现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当时当地 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在我国这样具有超长 时间历史纵深、超大幅员国土面积、超大数 量人口规模、超常复杂民族结构、超大规模 经济体量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将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治理与中国独特 的国情、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实 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在此意义上说,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 体系是在“吾土吾民”中生长起来的,接地 气,管实效的制度和体系。 “中国之治”以满足人民美好生 活需要为旨归,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人民是共和国 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 为终极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之治”的旨 归。 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 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 民福祉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 的十八大以来,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然,随着美好 生活需要的不断提升和日益广泛,人民不仅 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 求也日益增长,需要一个不断满足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 人民接续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 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程,也是“中国之 治”得到不断提升和迈步现代化的过程。此 次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固化为一种制度。而且,习近平 总书记在四中全会后几次谈到了“要抓紧研 究和部署两类制度”,其中一类就是“满足 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郑重 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如一 的为民情怀,这正是“中国之治”以人民对 美好生活需要为旨归的明确表达。 “中国之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具有坚实的制度根基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治国安 邦的根本,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 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 制度明确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 度,成为进一步开创“中国之治”的坚实根 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的过程,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成熟、定 型的过程。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华民族之 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 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和 完善国家治理,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 体系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越来越大的比较优 势,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由此证明:我 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套行得通、 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开辟的“中国之治”,在古老的东方大 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 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 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 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 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 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开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潘洪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13个坚持”概括 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3 个 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和发展成功经验的高度凝练,也彰显 了高效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历 史性成就。同时,决定又通过“13个坚持 和完善”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推进制度建设的 重大任务和举措,为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 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 出了科学规划。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高效运行的历史 回顾过去,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 得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建设 方面,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在不断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于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 展。正是由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推动形成了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 制经济活力全面迸发,社会发展百舸争流、 千帆竞发的改革新气象,党领导人民才创造 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迅速跃居 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社会建设方面,正 是由于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群众主体 地位,长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 政治制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协商民主 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才有力保障了 我国社会在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谐轨 道上运行,创造了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 奇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已经充分 证明,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并且在制度执行的 实践中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与旺盛的生命 力。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仍然需要强有力 的制度执行力做支撑 面向未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 证。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 理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又通过 “13个坚持和完善”明晰了实现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制度 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执行越有力,治 理能力就越有效,党的各项事业也就越兴 旺发达。反之,如果制度执行不力,遭遇 落实之虚,再好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成 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执行比制度制定更 重要。只有狠抓制度执行,筑牢制度根 基,维护制度权威,才能真正让良法得以 善治,让制度成为发展优势。 三、提高制度执行力,重在强化 意识健全机制 首先,提高制度执行力,强化各级领导 干部制度意识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制度意识是制度执行 的基础条件。制度是否管用,关键是要看制 度面前有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有没有例外。 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 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才能带 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制度自信,推动形成自觉 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 行动自觉。为此,应当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 教育,使党员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 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真正从内心里尊 崇制度、重视制度,把对制度的敬畏转化为 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其次,提高制度执行力,健全权威高效 的制度执行机制是关键。要坚持惩防并举, 建立完善的制度运行和惩戒机制。一是完善 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在明晰权力边 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的同时, 要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完善党 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 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确 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建立健全追责惩 戒机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及时查处,对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 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 一起,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决不姑 息迁就,坚决杜绝“破窗效应”。同时,针 对制度执行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更要查漏 补缺、标本兼治,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 制,不断把制度笼子织密织牢,从而不断推 进制度体系的完善,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提高制度执行力,健全制度执 行的监督机制是保障。只有加强对制度执 行的监督,铁规才能发力,禁令才能生 威,执行者的制度意识也才能油然而生。 反之,失去监督的威慑力,权力就可能被 滥用,腐败问题就可能产生,制度意识也 会变得淡薄。为此,要壮大监督力量,注 重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 等监督主体的作用,通过政务公开、权力 透明等形式让监督者充分知情监督的事项 和依据,依法保障监督者的合法权益,积 极为监督者创造能够监督、愿意监督的基 础和条件;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 问题反映机制,利用互联网、手机通信等 技术手段降低监督主体参与成本,减少 “中梗阻”提高监督效率,为监督者提供方 便监督、快捷监督的技术和平台,用全覆 盖、无盲区的监督机制确保各级各项制度 体系均能够规范高效运行。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王春玲 2019 年 10 月 31 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历史性以 全会的形式,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 审议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 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关于《决 定》的说明。可以说,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好、领会好总书记重要讲话 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下足“三个功夫”, 履行好初心使命,切实把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城市园林 绿化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在提高理论武装,强化政治修养上下 功夫 无论是“两学一做”常态化还是“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制度化,都强调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永恒课题和 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只有通过“铢积寸累、日 就月将”,才能“水到渠成、融会贯通”;只有加强对党 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学习,才能提高政 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 度、严守政治纪律、核准政治偏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 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 杜绝。因此,要强化学习自觉,增强学习内生动力,要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 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不能坐而论道,凌 空蹈虚;要学而信,结合实际学,缺什么学什么,学出 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学出本领高强;要学而行, 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 作,推动事业发展上。 二、在立足本职本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上下功夫 《决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注重加强普惠 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 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民之所想,政之所向”,作 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 强化绿化规划的龙头地位,从根本上扭转城市“摊大饼” 式无序增长、低效率开发的空间格局,把创造优良人居环 境作为中心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强化传承历史、绿化低 碳的理念,绝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在城市建设 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把城市建设在公园 里”,要突出我市“一城绿色半城水”的水城特色,联动开 发“水、岸、滩”,一体打造“堤、路、景”,把自然生态美融入 城市,要做好“留白增绿”,由原来的做“加法”变为做“减 法”,让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让 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加强精细化 绿化管理,实现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全覆盖,打造全省 园林绿化系统的“临沂模式”,要大力开展“城市双修”,为 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三、在忠诚干净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上下 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正确处理忠诚干净担当的 关系,决不能把反腐败当成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只 有做到自身正、自身净,才能确保敢担当、能干事,又 干成事、不出事。要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 来,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要践 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 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 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要 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特别是在工程建设、公 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环节,要建立权力运行可 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坚持权责统一,明确权力运 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问效 机制,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 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 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决不 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新时代 的园林工作者,就要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 契机,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周围,坚定信念、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 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园林力量。 (作者系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下足三个功夫 履行使命担当 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任广云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Nov-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开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 Langyalyrb.langya.cn/paper/pc/attachment/201912/23/d8da9085-ff...电话:8966061 邮箱:lyrb8966062@126.com A8 2019年12月23日

电话:8966061 邮箱:[email protected]年12月23日 星期一

A8 责任编辑:李发波 夏永玲[理响临沂]

主 办 :中 共 临 沂 市 委 出 版 :临 沂 日 报 报 业 集 团 印 刷 :临 沂 日 报 社 印 刷 厂 广 告 发 布 许 可 :鲁 广 发 登 字 3713004002 号 社 址 :临 沂 市 北 城 新 区 北 京 路 与 沭 河 路 交 会 处 北 东 方 慧 景 邮 政 编 码 :276004 今 日 开 印 时 间 :2:30 印 完 时 间 :5:30

天下势之盛衰,天下治之进退,皆取决于其治制。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性时刻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开启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中国之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科学的理论基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它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赋予了“中国之治”以科学的理论基因。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其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98年辉煌的发展历程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稳定奇迹”和“发展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中国之治”的治理效能正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

论与中国实际长期磨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充分说明这个制度具有科学性或真理性。

“中国之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

“中国之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但同时“中国之治”扎根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之中,具有中华文化根基。犹如四中全会中所指出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主要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创新理论、建设有效制度统一起来,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140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

“不管世界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我国社会主义诞生到现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在我国这样具有超长时间历史纵深、超大幅员国土面积、超大数量人口规模、超常复杂民族结构、超大规模经济体量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治理与中国独特的国情、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在此意义上说,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吾土吾民”中生长起来的,接地气,管实效的制度和体系。

“中国之治”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旨归,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终极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之治”的旨归。

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然,随着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提升和日益广泛,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需要一个不断满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程,也是“中国之治”得到不断提升和迈步现代化的过程。此次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固化为一种制度。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中全会后几次谈到了“要抓紧研究和部署两类制度”,其中一类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郑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如一

的为民情怀,这正是“中国之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旨归的明确表达。

“中国之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实的制度根基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明确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成为进一步开创“中国之治”的坚实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成熟、定型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越来越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由此证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之治”,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开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新境界——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潘洪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13个坚持”概括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成功经验的高度凝练,也彰显了高效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同时,决定又通过“13 个坚持和完善”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为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科学规划。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效运行的历史

回顾过去,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建设方面,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展。正是由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推动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经济活力全面迸发,社会发展百舸争流、

千帆竞发的改革新气象,党领导人民才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迅速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社会建设方面,正是由于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长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才有力保障了我国社会在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谐轨道上运行,创造了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奇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已经充分证明,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并且在制度执行的实践中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与旺盛的生命力。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仍然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执行力做支撑

面向未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又通过

“13 个坚持和完善”明晰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执行越有力,治理能力就越有效,党的各项事业也就越兴旺发达。反之,如果制度执行不力,遭遇

落实之虚,再好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执行比制度制定更重要。只有狠抓制度执行,筑牢制度根基,维护制度权威,才能真正让良法得以善治,让制度成为发展优势。

三、提高制度执行力,重在强化意识健全机制

首先,提高制度执行力,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制度意识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制度意识是制度执行的基础条件。制度是否管用,关键是要看制度面前有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有没有例外。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才能带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制度自信,推动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行动自觉。为此,应当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真正从内心里尊崇制度、重视制度,把对制度的敬畏转化为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其次,提高制度执行力,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是关键。要坚持惩防并举,建立完善的制度运行和惩戒机制。一是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在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的同时,要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确

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建立健全追责惩戒机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及时查处,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决不姑息迁就,坚决杜绝“破窗效应”。同时,针对制度执行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更要查漏补缺、标本兼治,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把制度笼子织密织牢,从而不断推进制度体系的完善,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提高制度执行力,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是保障。只有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铁规才能发力,禁令才能生威,执行者的制度意识也才能油然而生。反之,失去监督的威慑力,权力就可能被滥用,腐败问题就可能产生,制度意识也会变得淡薄。为此,要壮大监督力量,注重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等监督主体的作用,通过政务公开、权力透明等形式让监督者充分知情监督的事项和依据,依法保障监督者的合法权益,积极为监督者创造能够监督、愿意监督的基础和条件;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问题反映机制,利用互联网、手机通信等技术手段降低监督主体参与成本,减少

“中梗阻”提高监督效率,为监督者提供方便监督、快捷监督的技术和平台,用全覆盖、无盲区的监督机制确保各级各项制度体系均能够规范高效运行。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王春玲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历史性以全会的形式,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审议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关于《决定》的说明。可以说,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好、领会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下足“三个功夫”,履行好初心使命,切实把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在提高理论武装,强化政治修养上下功夫

无论是“两学一做”常态化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都强调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只有通过“铢积寸累、日就月将”,才能“水到渠成、融会贯通”;只有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学习,才能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核准政治偏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因此,要强化学习自觉,增强学习内生动力,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不能坐而论道,凌空蹈虚;要学而信,结合实际学,缺什么学什么,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学出本领高强;要学而行,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

二、在立足本职本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上下功夫

《决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民之所想,政之所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强化绿化规划的龙头地位,从根本上扭转城市“摊大饼”式无序增长、低效率开发的空间格局,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强化传承历史、绿化低碳的理念,绝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把城市建设在公园里”,要突出我市“一城绿色半城水”的水城特色,联动开发“水、岸、滩”,一体打造“堤、路、景”,把自然生态美融入城市,要做好“留白增绿”,由原来的做“加法”变为做“减法”,让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加强精细化绿化管理,实现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全覆盖,打造全省园林绿化系统的“临沂模式”,要大力开展“城市双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三、在忠诚干净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正确处理忠诚干净担当的关系,决不能把反腐败当成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只有做到自身正、自身净,才能确保敢担当、能干事,又干成事、不出事。要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要践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要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特别是在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环节,要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坚持权责统一,明确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问效机制,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新时代的园林工作者,就要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园林力量。

(作者系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下足三个功夫

履行使命担当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任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