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138
高中语文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 徐小林 【操作要领】 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反 思问题 1.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 语文课的课前预设提问设计得好,可以让教师高屋建瓴地审视教材,更充分地把握学情,能更好 地体验学生情感,积极探索学生思维流向。 要领: 1)合理设计,明确重点 课堂上的问题可分为预设和生成两种,前者应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设计这类问题时, 既要考虑教学内容,也要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集中体现文本教学重点。 2)精简设计,删繁就简 设计的问题质量要“精”,忌什么都问,问题一旦过多,势必会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使之不能深 入思考,也会淹没教学重难点,直接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还会让学生茫然无措,从而使师生间的问 答活动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3)逐层深入,形成梯度 有效的文本解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呈现梯度,做到对作品内容恰到好处地把握。 2.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 课堂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 的角度讲,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 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的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 讲,它是学生个性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 要领: 1)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这两个环节的关系,特别是把握好预设对生成的作用。教师的预设感越周密, 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 2)要着眼有效生成。生成的目标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生成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只 有让“生成”走向“有效”,只有将“生成”与“有效”的和谐结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体的实的 课堂状态3.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凸现“以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角,并且帮助他入学习语文的角中。 要领: 1)要让学生明确究解的问题,使探究具有向性和目的性。 2)合作学习的方不要拘泥于一两种,要多化。 3)要体,避免形成一堂的格局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4)教师要发导作用和价的别、激励作用, 4.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Nov-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高中语文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顾 娟 徐小林

【操作要领】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反

思问题 1.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语文课的课前预设提问设计得好,可以让教师高屋建瓴地审视教材,更充分地把握学情,能更好

地体验学生情感,积极探索学生思维流向。 要领:

(1)合理设计,明确重点课堂上的问题可分为预设和生成两种,前者应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设计这类问题时,

既要考虑教学内容,也要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集中体现文本教学重点。(2)精简设计,删繁就简设计的问题质量要“精”,忌什么都问,问题一旦过多,势必会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使之不能深

入思考,也会淹没教学重难点,直接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还会让学生茫然无措,从而使师生间的问答活动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3)逐层深入,形成梯度有效的文本解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呈现梯度,做到对作品内容恰到好处地把握。2.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课堂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

的角度讲,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的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

要领:(1)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这两个环节的关系,特别是把握好预设对生成的作用。教师的预设感越周密,

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2)要着眼有效生成。生成的目标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生成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只

有让“生成”走向“有效”,只有将“生成”与“有效”的和谐结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立体的真实的课堂状态。

3.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要领:

(1)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要拘泥于一两种,要多样化。(3)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4)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4.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

1

Page 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提炼问题,归纳总结也是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再次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也为他们课后自主学习铺平了道路。这个环节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归纳总结,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

要领:这个环节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

【导学案】前 方

一、课标导读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2.弄懂文章中几个核心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全文反弹琵琶的立意特征。3.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二、问题导思1.在这篇摄影散文中,作者揭示了哪些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是围绕哪些关键词展开的?

2.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你有过离家的欲望吗?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的?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实质上”三个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三、例题导练1.“人得悲剧性实质”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本分条回答。

2.“人无法还家”和“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文中引述钱钟书与丰子恺两位先生的文章,其目的是什么?

【课堂实录】前 方

一、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师: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

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我们

2

Page 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通过文中核心语句的品味解读,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师:(投影:课文《前方》的图片) 请大家看一看,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你能不能根据你对图片内容的理

解,为照片加一个标题?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他们为什么都是很迷惘的? 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

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文章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同学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富有哲理的观点?二、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作者为什么会生发这些思考呢?下面我们研讨这三个问题。老师请5个同学依次读一下课文 2—7 节内容,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

家?生 1:“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师:同学们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读的这番话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是……生 1:外界的诱惑。师:还有哪些?生 1:“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被

逼无奈而使人们离家。生 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

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我认为这里的“前方”是“理想”的代名词,人们离家是因为“理想的召唤”。还有第三节说到“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第4节“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这些告诉我们人们离家是出于本能的习性。

师:这两位同学发言很精彩,道出了作者分析的原因,那就是: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理想的召唤。

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同学们把在这方面写得好的地方找出来点评一下,好吗?

生 1:第3节中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写出了场面是何等之大。

生 2:第5节中“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把人为什么会离家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生动、形象。

生 3:第7节“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雾中花,产生一种朦胧美,诱惑人去探求。

师:同学们评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诉人们: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外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凭着想象描绘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块,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而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确定性,又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这种离家就像一首朦胧诗一样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因为前方的召唤,于是人们便离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场苦旅,这是为何呢?请一位同学读文章第10节思考。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生 1:“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受着皮肉之苦”。

3

Page 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 2:“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生 3:以钱钟书《围城》与丰子恺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写出

来。师: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是从什么角度观

照的?生:抽象为人生旅途观照的。说他是一场苦旅是从心里疲惫说的。师:作者写到:“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说明

什么问题?生:说明境遇舒适,但心情并不快乐,一样是一场精神苦旅。师:说得好,抽象为人生之路看,人生实质上是一场精神苦旅。那么我们可以概括一下,人生是一

场苦旅,苦在哪些方面?生: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师:说得很对。在原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火

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人生确是一种悲剧,可作者的发现远比我们深刻得多,让我们齐读第 11 小节,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从书中找出来,注意标志性语言。(学生齐读第 11 小节)

师: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几句话的含义,然后全班交流 师:有不少同学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

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三、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不过,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

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生1: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寻求,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怀,是追寻精神家园!师: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

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 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生 2: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

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师:大家说得对!有位名人说过:“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

痛苦有时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随品!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

4

Page 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板书设计:前方召唤(离家)——→行在路上(人生之旅)——→精神家园(归家)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美文,选入到新的教材中,应给人美的享受,精神的陶冶。在教学过

程中通过文本研读来体味其中的深意。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采用的办法是:大处着眼、细部入手,也就是依

据专题和板块的内涵,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先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依次抓住三个核心观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来理解这些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相对浅易,可以一带而过;第二个观点学生都懂,但意思往往不大理解,可以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引出同感,再依据上下文中的语句找出作者自己的回答;第三个观点是分条概括,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释,丰富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并引出“悲剧性实质”的内涵。

本文采用文本研习的教学方式,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者点拨、引导,用语力求精辟、优美、富于启发性,我还引进评点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我还重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与培养人文性的结合,既教会他们学习,也教会他们思考人生,学会哲理思辨,这样,既有知识的辐射又能照亮学生的精神。

【导学案】怀 念 红 狐

徐小林一、课标导读

1.本课我们重点研究两个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全家人对红狐的情感变化过程;2.领会文章主旨,培养我们尊重生命,平等善待世间万物的情怀。

二、问题导思1.知人论世,这篇散文与作者的经历遭遇和情怀有密切的联系,是刘志成的代表作。有效利用课外

资源,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和资料。作家剪影:

2.感知文本:文章写了哪些事?根据情节的发展,用 4 个字的小标题将故事联结起来。红狐偷鸡→ → → → 3.预习中我的问题:

(1) (2) (3) 三、例题导练

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1.我不禁眼泪滑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是不是因为遭遇了红狐,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

辨别了一种特殊的味道……2.文章最后提到“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上文也有两处提到

“消失”,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5

Page 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课堂实录】怀念红狐

高 丹一、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萦绕着一些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之弦,让我们久久难忘,它甚至成了我们珍藏在心底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志成的《怀念红狐》,找寻那份久违的感动吧!(板书课题)

师:课前同学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了解的刘志成。(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师:谁来说说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事? 生:红狐偷鸡→ 遇到红狐 →捉其幼崽→红狐跪求→放归幼崽

师:有没有要改进的? 生:我觉得红狐偷鸡之后的情节可以改一下,主要写人与狐的周旋,用四个字概括:人狐周旋。 师:同学们觉得哪个同学概括得更好? 生:第二个同学,我觉得“人狐周旋”比“遇到红狐”好,它的意味更深长,不仅突出狐狸的灵活,也写出了人狐的针锋相对,那种特殊的对立关系。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他很注重字句的斟酌,古代就有不少的文人注重字句的推敲,曾留下“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佳话。二、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 师:同学们在自主学习中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例如:

1.(第 2、3、6、9组)文章多次写红狐,意图是什么? 2.(第 1、3、4、8 、10)我们一家对红狐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第 2、5、7、9)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4.(第 1、3、6、8)红狐起初为什么和我们周旋,后来看到人为什么总是飞快的消失在茫茫的夜

色里? 师:本课我们在大家提议的基础上重点和大家探讨这样两个问题:

(1)我们一家对红狐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结合相关语句,揣摩这篇文章表达的主旨。师:我们先来看看人狐周旋的情景,我们一家人和红狐各自扮演者怎样的角色?(请给双方的角

色定位)生:红狐是一个侵略者的角色,我们全家是被侵略者(受害者)的角色。师:我当时给这个侵略者取了一个怎样的外号?生:偷鸡贼。师:也有一些同学喜欢给别的同学起一个绰号,一般都是不怀好意的,带有侮辱性的。这里称它为

“贼”,包含着我对这样一位不速之客怎样的态度?生:憎恨、厌恶。师:为什么又会如此的憎恨和厌恶呢?生:红狐偷了我们家的鸡,让我们一家失去了老母鸡,意味着我失去了上学的费用。师:可见我们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顿,生活的困顿使得两个家庭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不知道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人狐周旋的画面里,红狐似乎总有挑逗性的动作。想一想:它为何逗我们去追赶?生:这是红狐机灵、活泼的本性决定的。生:是为了引我们离开狐崽的窝,反映了母狐的狡诈。师:母狐真的就是一副狡诈的面孔吗?生:这里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母狐的机警、聪明、灵活。

6

Page 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对,这是一位机灵的母亲。它这么做是千方百计尽一个母亲的义务,希望能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师:聪明的红狐终究还是没有较量得过父亲,父亲最终还是发现了其中奥秘,它逮住了四只胖乎乎的狐崽,心中充满了喜悦。想一想:为什么喜悦?

生:想养大了把它们全卖了,凑足上学的费用。师:此时的红狐痛失幼崽后表现如何?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生:把幼崽放了。师:你为什么会把幼崽放了?生:红狐偷鸡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养育自己的孩子,它的长嚎是表达内心失子之痛,它

流的是痛苦的泪,它乞求地望着我们是期待着人类能放还他的孩子。师:护子之心人畜同有,母爱之情也不仅仅人类独占。母狐不顾个人安危是何等的动人、何等的伟

大!那么,我和父亲为什么惘然不顾红狐的一路哀求,端了它的窝?生:我觉得主要是为了发泄私愤。生:我觉得除了眼前利益、发泄私愤外,更多的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师:生活上有了压力就可以漠视生命的存在?生:不能。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初我们一家人的所作所为确实显得有些狭隘、自私、麻木不仁。师:后来我们一家人对红狐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由起先的针锋相对发展到后来的理解红狐、同情红狐。师:你有哪些依据?生:红狐凄厉的嚎叫、用爪子抓门的声音惊醒了我,我跳下地,拉开门,想让母狐进来,看看自己

的孩子。当邻居的大狼狗喘着粗气要向狐发动进攻时,父亲也就毫不犹豫的死死抱住了它;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三、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全家人对红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生:红狐那种可怜的样子。师: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生: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

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这种情景使我的心灵遭到了重锤敲击,生发了同情、恻隐之心。

生:是红狐那种焦急的姿态感化了全家人的心灵。师: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生:我觉得还有内在的原因,那就是人性的善良,特别是我的本性的善良。师:说得很好。有依据吗?生:第四段:四只可爱的狐崽,被我们捉回家,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门的时候,明显感到他们在

颤抖。说明这种被人活捉胆怯的颤抖,已经被我察觉到了。第五段:看着母狐干嚎着望着我们,我的心一软。说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第五段:在学习《麻雀》的基础上,我辨别出了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我复杂心灵的写照。师:很好,你为大家找了三点理由。其他同学能否想象此时我有着怎样的复杂心理?生:悔恨,懊恼,愧疚。师:有感染和震撼,有自责和警醒,这时的我已经实现了人性的觉醒。正如第六段中所说的,一股

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我正用手臂抹眼角上的泪水。此时的悲哀,不仅是为动物感到悲哀,更多的是为自7

Page 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己不正确的言行而感到悲哀。这是人性的觉醒,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彻悟,父母在我的带动之下,也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是人性的苏醒促使全家人对红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篇作品中人狐故事的背后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终极关怀和期许,这种博大的胸怀,或许正是《怀念红狐》之所以成为当代散文名篇的重要原因。

作者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精神高原,传达出他平等善待世间万物,亲和每一个生命的审美情趣和自然文化见解,具有恒久的艺术价值。

师:请同学们自读最后一段,思考: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这种东西”是什么?生:是红狐,红狐在渐渐地消失,数量愈来越少。生:是人类应有的善良、同情、宽容之心,这种美好的情愫在物质日益富裕的今天逐渐散失了。师:所以把红狐的故事讲给城里的朋友听,他们是怎样的表情?生:一脸的漠然。师:这种漠然,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生:对周围动物生命的漠视,也反映了人性的缺失,呼唤人性的回归,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

实意图。四、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师:学完这篇课文,你准备用哪些词表达对红狐的态度?生:尊敬、怀念……师:遗憾的是人类总是自我标榜,称自己为万物之灵长,残害其他动物。(出示人类残害动物的图

片),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怎样的感受?生:为人类的卑鄙行径感到可耻……五、反思问题师:由于人为的原因,地球上的许多珍稀动物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的

境地。在国外,一些伟大的人士都具有博大的胸怀,他们关注周围生命的存在,他们有敬畏之心、悲悯的情怀,不少的人表达过对动物的特殊关怀(出示名言):

我赞同动物均有其权利,如同人类均有人权一样。这才是扩充仁心之道。——美国总统林肯 一个对动物残忍的人,也会变得对人类残忍。——汤玛斯.艾奎纳 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德国哲学家 史怀哲师: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身边也生活着一批令我们感动的人物。(介绍我们身边收养流浪猫的典型人

物) 结语:地球是属于每个有生命的动植物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是平等的,多一些爱心,珍爱生命吧。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方能彰显人类灵魂的尊贵和心安理得。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去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的优美画卷。【教学反思】

课堂以问题为核心,教学重点突出。问题主要来自学生,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大胆地讲问题,大胆暴露学生的问题,矫正学生的思维,真正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思想。有些问题讲得还偏多,教师还放得不够。有的问题学生能讲的要尽可能让学生讲,课堂上还要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及时记载和记忆。同时,如何保护回答错误的学生,需要一定的艺术。

高中作文教学模式探究8

Page 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杨红兵 李剑【操作要领】

呈现——诊断——归纳——巩固——升格 1.呈现:在批阅过程中,遴选学生作文优秀的语句、片断,归类整合;同时筛选问题学生的片断,分析归类,锁定共性问题、典型问题。 2.诊断:学习并讨论学生作文中优点,形成共识。重点分析并解决作文中典型问题。 3.归纳:从写作态度、作文素养、写作规律等多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优秀作文与问题作文比照,寻求解决的策略。 4.巩固:精选题目训练磨合所学的技法。 5.升格:针对问题作文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悉心提醒升格,进行进入深层次的探讨与运用。【导学案】

写好人物的细节杨红兵

一、课标导读 表达运用 E 基础等级: 审题要求:符合题意——能符合题目中所列的各项要求。

感情真挚要求: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发展等级:

细节描写要求:形象丰满,要求记叙性文章形象丰满生动,叙事具体完整。二、问题导思 问题一:分析下面学生作文在题意内涵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例 1:复述电视剧《北京青年》中何东不满现状,私自逃离家里,想重走一回青春,这一路上他经历了风风雨雨,他在小道上滑倒,在熊叫声中恐惧不安,在树上过夜,最后从树上摔下来,昏死过去,从此感受到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 问题二:分析下面学生作文在行文重心布局上存在的问题 例 2:叙述了一个叫杰克的不幸遭遇,大学毕业后开公司,一家人快乐生活,但不幸从天而降,公司的利润被卷走,他心灰意冷,潦倒的他躺在公园长椅上过夜,黎明刺骨的寒风吹醒了他,于是善待失败,积极面对人生。三、例题导练 练习 1、 综合运用内涵分析法和重心布局法,给下面作文题写一段不少于 30字的分析文字。 人的生存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你或你熟悉的人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你认为怎样的生存状态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你对生存状态有什么体验和思考?

请以“生存状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练习 2、请用细节描写把同桌的平庸状态表现出来。 他的成绩平平,相貌平平,身高也很大众化,对这一切他都毫不在意,他接受了平凡,也接受平庸。

后来,决定着小半个人生的中考来临,所有的学生都在忙碌中奋起直追,唯独他依然走着自己的路,生活没有一丝变化。

提示:平庸的模样是扩写的重点、难点。【课堂实录】一、 呈现(微语微光)请学生点评、分析、体会,教师评价。

9

Page 1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一)凤头寒风呼啸着,马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我站在窗边,本想汲取一点太阳的温暖。凛冽的寒风却从窗

户的缝隙间钻了进来,哽咽的声音在不算大的房间里回荡,透出一丝诡异……童真,纯洁的孩童时期已远去,但那纯洁、透明的心灵不要逝去、沉睡。(二)豹尾环卫工人的举动把围观人群的心灵唤醒了,她这一天不仅把马路扫得干干净净,而且还把人们的心

灵冷漠冲刷掉。 (考砸后)泪,飘落在空中,心,也被那一声声的呼唤给唤醒了(父亲声声安慰),再次踏上征程,我又多了一份自信与希望。

(三)细节描摹(一个寄车的妇女)脸色苍白,满头的黑丝掺杂着些许白丝,身着莫名工厂的洗得已发白的工作服,

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布鞋。 (婴儿)那哭声犹如层层迷雾中的一缕阳光,吹开了心灵上阴霾,犹如一阵震耳的钟声,把迷离的心

灵唤醒。(四)议论抒情点染 用爱去唤醒心灵,老爸看似粗暴的一巴掌,却打醒了我混沌不堪的心,被巴掌唤醒的心,才能真正

感受到这份特别的爱,才能真正认清自我,体验到别人一番苦心。 点评 学生:点题,具体。 老师:打是情骂是爱,不打不教要变坏,一巴掌可以打醒一个人。 体会:作文中要善于用细节描摹。

二、 诊断(硬伤作文) 案例一:复述电视剧《北京青年》中何东不满现状,私自逃离家里,想重走一回青春,这一路上他

经历了风风雨雨,他在小道上滑倒,在熊叫声中恐惧不安,在树上过夜,最后从树上摔下来,昏死过去,从此感受到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

诊断: 学生:与唤醒没有关系 教师:离题(另起炉灶)行文重点严重脱轨,这仅仅是一种生命经历与感悟,与唤醒心灵根本不搭。

以醒悟为题或许此文还勉强关联。归因: 学生:不理解题意教师:究其原因,审题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题目内涵吃不透,行文随意草率、敷衍了事。 案例二:叙述了一个叫杰克的不幸遭遇,大学毕业后开公司,一家人快乐生活,但不幸从天而降,

公司的利润被卷走,他心灰意冷,潦倒的他躺在公园长椅上过夜,黎明刺骨的寒风吹醒了他,于是善待失败,积极面对人生。

诊断: 学生:生硬牵强 教师:偏题(偷换概念),财产被卷空,如此惨重的厄运岂能一阵风、一束光就唤醒了,唤的过程

太简单、粗糙,醒来太突兀、生硬,选材牵强附会。如果换成直面困难之类命题可能还算符合题意。 归因: 学生:唤醒的过程一带而过 教师:行文重点摆布不合理,根子还是找不准发力点,此题应将笔墨集中于唤的原因以及过程描述。

三、归纳1.语境归纳法(如造句、组词)

10

Page 1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2.语法分析法3.材料辅助法 把心唤醒其潜台词是之前的心灵处在一种沉睡、混沌、冷漠甚至麻木的状态,这也是唤醒之因,行

文中应有意识地将其交代具体明确,而唤就是顺蔓摸瓜、靠船下篙。 在结构安排上,我们既可描述唤醒前心灵的状态,然后写唤的过程,醒之结果,也可曲笔为文,先

描摹明净的心理状态,然后写心灵受到污染,最后渐渐被唤醒,还可单刀直入先唤,在唤中穿插因,最终渐渐苏醒。尽管结构安排无固定格式,但唤之原因、唤之过程、唤之结果都应重点交代清楚。四、巩固综合运用内涵分析法和重心布局法,给下面作文题写一段不少于 30字的分析文字。

人的生存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你或你熟悉的人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你认为怎样的生存状态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你对生存状态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以“生存状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五、升格练习 2、请用细节描写把同桌的平庸状态表现出来。他的成绩平平,相貌平平,身高也很大众化,对这一切他都毫不在意,他接受了平凡,也接受平庸。

后来,决定着小半个人生的中考来临,所有的学生都在忙碌中奋起直追,唯独他依然走着自己的路,生活没有一丝变化。

提示:平庸的模样是扩写的重点、难点。 升格后:像树枝一样的双手,已经承载了太多的迷茫,再也负担不起一支笔的重量,于是那双手把口袋当成

了归宿。像干瘪的黑葡萄眼珠,已经看倦了世界的烦杂,再也释放不出往日那黑钻石般的光茫,于是那双眼不情愿地躲在眼皮底下。他总习惯地挠一挠头,带下几根枯草般的头发,被他身旁一阵阵急促的风吹乱、吹软。(葛鹏程)他懒懒地伸了个腰,屁股在凳子上蹭了蹭,半眯着眼,左瞅瞅,右瞧瞧,心理想着,哦,大家都在

复习呢,接着便又转回座位,像一尊雕像一样一动不动了,一只苍蝇在他发梢上停了许久,又飞走了。(曹湘苏)

教师评:神态心理显神采六、总结

同学们,敢写真情者,方可拿高分。其实,真情实感距离我们很近,它就在你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间,心灵的点点滴滴、边边角角都能觅得他们的印迹。只要你们多花点精力在作文细节打磨上,多积累写鲜活的素材,多汲取生活的真水,你们的作文就不愁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当我们真切领略作文的真趣,写作真实欲望才能点燃,高考考场我们才会多一些自信与从容,发榜时我们才会多一些惊喜与快慰。

【教学反思】这堂作文讲评可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通过对学生习作中优秀片断、亮点语句呈现、激励,我点燃

学生写作的激情,激发他们写作的信心与欲求,也让其他同学在比较中真切地探索到准确领悟题目内涵和用准细节描写的好点子、巧方法。遗憾的是对细节描目的归纳引导与阐述不够深入、透彻,所有的细节描写最终还是为了丰富人物形象、主旨以及情感服务的,要摒弃为细节而细节的行为,增强学生细节描写的目的性。在生成教学的引领方面,也存在缺失,一方面教师不肯放手、不敢放开课堂,另一方面对生产的设计备课不够充分,平时对学生课堂生成教学培养不够,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11

Page 1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导学案】说真话,抒真情

李剑一、课标导读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写作记叙类文章,要做到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

完整、语言通顺。记叙文写作是高一写作教学的重点。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最为熟悉,但是作文得分却普遍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在记叙事件这点上,学生作文往往平铺直叙,过于平淡,不能把抽象的情感写出来。物为线索写人叙事指的是通过一个和所写人物紧密相关的、能够传递所写人物情感的事物作为文章的线索,表达对所写人物的情感的写法。这里所说的“物”,可以指“一种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指“人物的某一特征”。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不同于借物喻人——借助描绘赞扬某种事物突出人的某种高尚节操。针对这点,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把无形的东西转换为有形的东西,把抽象的情感形象的表达出来。二、问题导思1.原题回放:“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

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只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

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理解世界。请以“大爱无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2.阅读下面的作文,回答问题。片段略得分理由: 试给作文赋分,并说明理由。

思考:什么样的作文才是优秀之作?

三、例题导练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特别的爱是什么,特别的你是谁?根据你立意来填表)

特别的爱 特别的你

12

Page 1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2.爱要怎么说出口(如何表达你的爱)

【课堂实录】一、呈现1.原题回放:“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

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只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

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理解世界。请以“大爱无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2.引导思考请同学们根据你的心目中的标准来评评这几篇作文,看看能打多少分,并说明理由。二、诊断生甲: 第一篇文章 60 分。理由:作者在文章用 4 个形象的词语颇为新颖,同时自然引起下文。与

事情内容照应,结构紧密。通过写奶奶冒着寒冷为“我”送饭这微不足道的事来表现浓浓的爱。文中“我心想着这位老人雅兴真好,这么冷的天,不躲在家里吹吹空调,还在户外锻炼”引起下

文起伏的心理,也更能突显奶奶爱的无声。第二篇文章 58 分。理由:文章中将父亲的爱比作花,将无形的爱形象化。“突然慌乱了,他不知所

措地收回了目光”。抓住了细节描写,但是材料不够新颖。第三篇文章 58 分。理由:作者以栀子花作为本文的线索,写的是一对老夫妻间无声的爱,作者抓

住细节描写,细节感人至深。同时,将这种爱巧妙地比作淡的花香。体现无声,但我觉得若能写自己的事情更好。

生乙:第一篇 54 分,文章中有不合逻辑错误,如:这主要以冬天为背景。而最后一段莫名出现春风。文章

多用语言描写不能将无声的爱表现得很好。第二篇 65 分。文章立足点很小,但却能打动人,并且第五段那一转身回眸后进行了对比,突出父

亲默默地为“我”做了很多,突出了爱的无声。第三篇 60 分。环境与动作描写很是出彩。开头写的栀子花香就烘托出浓情的氛围,并且大量细腻的

细节描写让人感爱到了浓厚的爱,像在欣赏一幅画,但本文缺点是不够真实。生丙:第一篇文章 58 分。本文描写细腻,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相结合,将奶奶

的温和以及对“我”无声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奶奶对我真挚的爱,但是本文语言略显幼稚,事例不够新颖。第二篇文章 60 分。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使文章衔接自然。如文

13

Page 1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章作用者回头看银杏树时才会看到父亲。语言精炼优美。唯一不足就是对定格的那个画面的描写略嫌少。第三篇文章 60 分。文章语言清新淡雅,以栀子花香贯穿全文,象征老夫妇间真挚而又无声的爱情。

读这篇文章似闻到了栀子花香,淡淡的又不乏韵味,耐人回味。师: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对作文的评分高低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

们只有充分地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才能让我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才能让我们沿着自己的心路走向知识的彼岸。三、归纳师:什么样的作文才是优秀之作?生 1:优秀的作文,首先选材上要极为扣题。立意新颖,如最后一篇,把关键点“大爱”和“无

声”就诠释得很好。它开头第一节运用的环境描写可谓“美而不素,雅而不俗”,很自然地引出那个烈日午后,同时又点出它的“平凡而不平淡”,为下文埋下伏笔,第二小节对行人在烈日下的酷热难耐描写得生动形象,为下文收废品的老爷爷和他的老伴的表现作铺垫,同时又更能衬托出他们在“我”眼中的与众不同,衬托出那种不管在什么境况下都洋溢着的浓浓的大爱。全文都是通过老夫妇俩无声的动作、神态以及相当丰富的细节描写来于细微处表现出大爱的,这又是极为扣题的一点。最后,作者在结尾两段再次点题,结构清晰,事情发展自然。所以,结合最后一篇文章的诸多优点来看,优秀作文就应该要有丰富的细节描写,精彩、细腻、深刻的内心感受。结构匀称,过滤巧妙、自然,让人读着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生 2:好作文要于细微处见真情,不需要过多华丽的词藻,平淡,质朴却依旧能使读者的内心泛起点点波澜,与其引起共鸣,在读者的心上打下烙印,内容要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样的文章才是优秀之作。

生 3:优秀作文首先要题材新颖,其次要充满情感。如第二篇大爱无声,作者就善于运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凋零的树叶带着淡淡的悲伤。使作者回头,从而发现了那无声无息的爱,细腻的笔触将一件普通的事描写得仿佛近在眼前,充满感情。对于考场作文,我们尚需认真审题,立意深刻。体现高中生的想法,方能引起共鸣。

生 4:我认为好作文要选材好,立意好,不人云亦云,也不太个性张扬。内容上要紧凑,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全文有个载体,在细节方面,当然要抓住细节与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情感要真实,这样才能打动阅卷老师。

生 5:好作文我总结四句:开头优美尾有力,立意新颖素材好,心理描写如环境,文章连贯意明了。四、巩固师:我觉得优秀的作文应该注意三点:1、作文要说真话,说心里话,忌空话、套话、假话。 2、作文

要表达清楚,如果说真实是对作文内容的要求,那么表达清楚就是对作文形式的要求。 3、作文要立意深刻。我在这里没有提到文采是因为现在所谓的 “文采”,往往异化成了辞藻的堆砌,诗句的引用,甚至是故作的呻吟。看似很有文采,实则重复他人,没有写出自己真正的、独特的感受。写文章好比是做菜,想象着吃的人微笑的表情,把心做到饭菜里。五、升格《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1.从爱的内容和方式中感受特别的爱。爱的内容:物质关心是爱,心理安慰是爱,精神激励是爱。爱的方式:关怀是爱,宽容是爱,批评是爱。2.从爱的细节中发现爱的特别:1)特别的事承载特别的爱:事件发生的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环境,特别的背景。一

次接送,一次表扬,一次批评,2)特别的人表达特别的爱: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一个特征。一个背影,一双手,一

根白发,一句话,一个微笑,3)特别的物传递特别的爱:和人物的爱紧密相关的一杯牛奶,一把雨伞,一件衣服。

14

Page 1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爱要怎么说出口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作有种种方法。物为线索写人叙事指的是通过一个和所写人物紧密相关的、能

够传递所写人物情感的事物作为文章的线索,表达对所写人物的情感的写法。这里所说的“物”,可以指“一种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指“人物的某一特征”。物为线索写人叙事不同于借物喻人——借助描绘赞扬某种事物突出人的某种高尚节操。

师: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龙应台)什么东西是看不见的——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师:下面大家先来听一段音乐。(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阎维文《母亲》歌词片段欣赏: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师:这首歌是怎么感受母爱的。生:是通过新书包、花折伞、三鲜馅来感受到的。师:当你想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你会想起一样什么东西,让你感受到深深母爱?同学们想一想,

写一写这个物,说一说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物。(学生交流讨论。)交流点评中明确,物的选择:(1)具体的一样东西,可以是特别的,可以是平常的;(2)和母

亲爱我的一件事紧密联系的;(3)能突出表达母亲对自己的爱的。师:其实我们不要到外面去找素材,素材就来自我们的教材和课本,同学们能想到你们学过的有

关父爱母爱或亲戚朋友长辈的爱的文章吗?生:朱自清《背影》一文,抓住父亲一个特别的“背影”,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父亲为我买橘

子”,运用铺垫的手法,突出了平常事件中的特别的爱。生:我们初中学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山海经》、《台阶》。师:这类文章的拟题往往采用“(某人)与(某物)”(如:阿长与山海经)或“(某人)的

(某特征)”(如:父亲的背影)的方式体现人与物的联系。总结:写作,就是要把我们看见看不出的东西写出来;找一个物传递,让我们把说不出的爱说出

来。通过一人,一物,一事,一情,一文传达你的真性情。【教学反思】

一直在对学生写记叙性的文体感到困惑,曾经学习了许多对写作的指导,觉得所有的方法指导都用尽,总是会提到写真人真事,流露真性真情。关注细节描写,制造事件的波澜,用矛盾来丰满人物形象,用自然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等等。总是不得要领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讲得亦是心虚气短。

而本次作文,在批改后,我对所选取的三篇作文,仔细分析后,觉得要用习作来说话,不是空对空地谈一通理论,再不着边际地说有的同学如何写如何写,到最后再总结千篇一律的所谓写法宝典。每次上完作文讲评课,学生给我的回应只有一种解释:讲也白讲,听也白听。在这次我粗浅地概括为写记叙性文章要关注“四有”:人物有个性,叙事有背景,心声有依托,文章有人生。知道表达不是很精到,但不少学生觉得概括很有力量。再者,这次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评点,围绕讲义的几个小问题,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认真思考,

自己写上点评的语言,不要求多少字数;再分组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学生在自由展示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灵动,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作文教学之路,还远,因远而让我为之求索。

高三语文讲评课教学模式15

Page 1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康存操作要领

读文本,明思路——研文本,提问题——析问题,找规律——善积累,巧迁移第一步: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阅

历及贡献。第二步:引导学生研讨文本,提出文本中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以及答题中所存在的困惑。第三步,结合文本,反思自己的答案,通过比较,辨析优劣。找出存在问题,引导归纳规律。第四步:进行当堂巩固训练。积累本课相关知识点,在运用中巩固,锻炼自读文言的能力。

课堂实录一、读文本,明思路师:《考试说明》对于本学案内容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层级BC”。介绍高考说明

中文言文考查的要求: “古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师:高考文言文选材有哪些特点?明确:首先,所选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主,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阅历及其贡献。其次,所选文

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再次,选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这给阅读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注释中多有对传主生平的一些介绍,有利于考生理解文章内容,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

师:(结合如东第一学情测试)本文主要写了关于王适的几件事?他有怎样的性格?明确:1.初不走科举之路,终为形势所迫应试,不中第。2跟随李将军,拒绝卢从史的征召。3 看轻功名,带着妻儿回归南山。4 结识侯高,用计迎娶妻子。主要性格:狂放自傲,意气行事,不拘小节,奇人异行二、研文本,提问题师:再读文本,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师:以下加粗的词如何理解?1乃以干诸公贵人 2摄监察御史 3摄衣谢之 4 既署一月5 顾不可强起 6舆医京师 7舆归营8 自方阿衡 9 可人意 10即谩谓媒妪 师:常见的推断实词的方法有哪些?明确:①联语境 考查的实词常常是多义性的,而一个词的词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获得确定性。但在具体语境

中,它的意义是唯一的;同时这个词的意义应当是与上下文其它词义相吻合、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②扣教材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因此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文。③ 认字形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④辨古今 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对、用现代汉语解释的往往错。

16

Page 1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⑤ 知通假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 通假或者活用。⑥借对文(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⑦想成语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三、析问题,找规律 结合文本,反思自己的翻译答案,通过比较,辨析优劣。(一)呈现学生典型错误答案1.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3 分) 有把您生平事迹告诉别人的人,立即派遣门客钩结致敬。有跟王适平常友好的人向卢从史推荐王适,卢从史立即派人邀请王适商量事情。如果有人把你的生平事迹告诉我的人,就让宾客记录下来。2.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不以()与凡子。(4 分) 我因为贫穷,只有一个女儿怜悯我,我不把她嫁给一般男子。我因为穷困潦倒,让一个妇女怜爱我,不足够和你在一起。师:这几个答案分别可以得几分,你觉得存在什么问题?(二)诊断学生答案,引导讨论归类师:这些答案主要存在哪些缺陷?明确:1.硬译如:把您有生平事迹告诉别人的人,立即派遣门客钩结致敬。(不合语境)2.赘译 如:有跟王适平常友好的人向卢从史推荐王适,卢从史立即派人邀请王适商量事情。(无中生

有)3.误译如:如果有人把你的生平事迹告诉我的人,就让宾客记录下来。 4.漏译如: 我因为贫穷,只有一个女儿怜悯我,我不把她嫁给一般男子。我因为穷困潦倒,让一个妇女怜爱我,不足够和你在一起。师:如何减少翻译中失误呢?(三)指导矫正 师:翻译的步骤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归类翻译步骤:a调整补充: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第二年九月,王适身染重病,被抬到京城就医。 b保留替换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将军升任凤翔节度使后,王适随他到了凤翔,改任大理评事,代理监察御史、观察判官(的职责)。

C猜想检验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②,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侯高本来也是个(个性)奇特的人,自比为阿衡、太师,认为世人没有谁能采用自己的意见,两次

17

Page 1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被任用为小吏,两次发怒离去。 四、善积累,巧迁移结合短文翻译句子(短文见讲义)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⑵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⑶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讲评并小结师:文言文翻译的要领有哪些?1.采分点——关键词语、重要语法现象A.积累性的:重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虚词 固定结构B.规律性的: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互文、委婉、修辞等 方法及步骤�直译、意译——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 �调整补充、保留替换、猜想检验。【教学反思】文言文是语文高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型,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而高

考中则常常把人物传记类散文作为考试的主要方式。所以我们在文言文应考复习中必须切实做好人物传记类散文的解读与练习。考试过后,文言文讲评更成为试卷讲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高三文言文讲评依序推进、平均用力,以致复习、讲评没有轻重主次,缺少必要的节奏感;其次就题讲题、外延内联不足,二度开发与利用文本不够,以致错过裨补学生知能缺漏、夯实学生知能根基的大好契机;我们认为评析文言文试题 ,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考点和目标,以《考试说明》为鉴,讲清它是“说明”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通过什么)来考的,如翻译要认清得分点的角度,立足于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理解的能力。第三、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第四、要适当拓展。力求做到“练一题,懂一法,通一类”。另外,还特别注意遵循教研室“呈现、诊断、矫正、巩固”的评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

文言文评讲中的诵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诵读让学生能够用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传记中的人和事。文言文评讲课堂教学模式意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空间。本评讲模式强调课堂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运用呈现——诊断——矫正---反馈的课堂评讲教学模式 应注意:1 要呈现学生答案中有代表性的

典型的问题适当归类,可采用实物投影、液晶显示、课前板书等;2诊断过程中要体现师生互动,尤其要重视生生互动、生本互动;3矫正时要注意回读、咀嚼文本,读题、审题,修正、完善答案等;4巩固训练针对性要强,结合学生的质疑加以点拨。这种模式今后结合现代文诗歌教学推广开去。今后高三语文组坚决杜绝就题讲题、一讲到底、一讲了事、以讲代评、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疲沓拖拉等现象的发生。【导学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专题朱红梅

一.错解导读1.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满分 3 分, 平均分 0.75 分, 得分率 26%)2.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 满分 2 分, 平均分 0.52 分, 得分率 27%)3.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满分 2 分, 平均分 1 分, 得分率 50%)

18

Page 1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4.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 满分 3 分,平均分 1.7 分, 得分率 60%)5.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 满分 3 分,平均分 2.3 分, 得分率 77%)二.错因导思知识1.实词虚词用法掌握不牢 :尔、斯、咨嗟、 属 、 言 、 冠 2.省略成分没有译出,省略的主语经常被忽视3.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能正确判断常见的句式类型。 比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 省略句 、 被动句等 。 方法1.没有结合语境,生搬硬套 2.粗心,遗漏要点,不能做到字字落实三.变式导练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3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

【课堂实录】一、读文本,明思路

师: 人物传记类阅读文本的是高考题的首选文本,近几年墓志铭和人物杂记等材料也不断出现,也是以人物事迹为主,这些题材都有一些共同点

明确:首先,所选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主,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阅历及其贡献。其次,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师: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苏东坡的哪几件事?他有怎样的性格?明确:第一小节:介绍了苏轼的生平,死后的影响,死前叮嘱我为他写铭文。第二小节:才华出众,深得欧阳修的器重第三小节:依法治吏,受到人民的敬重第四小节:徐州治水性格:有才能,正直,深受百姓爱戴,为公忘私,德行高尚师:通过作者的简单勾勒,栩栩如生的东坡先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二、研文本,提问题

19

Page 2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高考文言文翻译句子总分 10 分,占分比值大。从错解导读部分,大家应该能发现,句子翻译的得分率非常低,情况不尽如人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才能做好文言文阅读题,争取少扣分,力争不扣分。积累一定量的知识点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再读文本,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先说辨词句。文言文记录的是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距离。特别是词汇的变化较大。因此阅读文

言文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词义的不解。而学生平时解读词义,习惯依赖注释和字典,自读文言的能力较弱,教材所选文言篇章毕竟有限,记住教材的注解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指导学生不依赖注释,掌握一定的推断词义的方法是“授之以渔”的良策。

师:以下加粗的词如何理解?大家分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一起解决1 其君子相吊于家 2公始病,以书属辙曰3尾属于城4即死,葬我嵩山下 5至与钤辖亢礼 6 不悛,当奏之。7卒完城以闻 8 以虞水之再至。9 用此数困于世10 然终不以为恨。 11 效命之秋也师:(提示)常见的推断实词的方法有哪些?明确:①联语境 考查的实词常常是多义性的,而一个词的词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获得确定性。但在具体语境

中,它的意义是唯一的;同时这个词的意义应当是与上下文其它词义相吻合、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②扣教材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因此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文。③想成语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结合文本,反思自己的翻译答案,通过比较,辨析优劣。I呈现学生典型错误答案1)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答案展示:答案一:如今你们竟然粗暴,放肆,如果没有你们给使者引路,使者也不会到达那里答案二:现在你们竟然如此横暴恣意,不是我诱导你们这样,也不到达这个地步答案三:现在(高丽使者)(他们) 竟然粗暴放肆,不是你诱导他们的,(他们)也不至于到这

地步2)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答案展示:答案一:博学者已离开人世,我们后辈又怎么能够再受到敬仰呢答案二:这些文章已经消失了,后来的学生要怎样才能再次瞻仰他呢答案三:这个文人去世了,后来的人怎么再仰慕参开答案:这个文豪去世了,年轻人还仰慕谁呢?

20

Page 2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死讯传播天下,无论贤者还是愚人 ,大家都痛苦流涕4)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个奇才,想要给他多士的头衔5)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答案一:等到成年后,通晓经书史传,写起文章来每天几千句话 答案二:等到成年后,(他)通晓经书史传,写起文章来每天几千句话

答案三:等到成年后,(他)通晓经书史传,写起文章来每天几千个字参考答案: 等到成年后,(他)通晓经书史传,每天能写几千个字的文章 三、析问题,找规律师:这几个答案分别可以得几分,你觉得存在什么问题?II诊断学生答案,引导讨论归类师:这些答案主要存在哪些缺陷?明确:1.硬译,不合语境如:如今你们竟然粗暴,放肆,如果没有你们给使者引路,使者也不会到达那里 2省略成分没有译出现在竟然如此横暴放纵,不是我诱导你们,也不到达这个地步3 审题不清、遗漏要点现在(高丽使者)(他们) 竟然粗暴放纵,不是你诱导他们的,(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4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这个文人去世了,后来的人怎么再仰慕引导学生反思错因知识1.实词虚词用法掌握不牢 :尔、斯、咨嗟、 属 、 言 、 冠 2.省略成分没有译出,省略的主语经常被忽视3.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能正确判断常见的句式类型。 比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 省略句 、 被动句等 。 方法1.没有结合语境,生搬硬套 2.粗心,遗漏要点,不能做到字字落实师:如何减少翻译中失误呢?III指导矫正 师:1.翻译的步骤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归类:翻译步骤:a调整补充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等到成年后,学识贯通经书史传,写起文章来每天几千句话b保留替换C猜想检验等到成年后,(他)通晓经书史传,写起文章来每天几千个字四、善积累,巧迁移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21

Page 2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

课堂总结师:文言文翻译的要领有哪些?1.采分点——关键词语、重要语法现象A.积累性的:重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虚词 固定结构B.规律性的: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互文、委婉、修辞等 2.方法及步骤�直译、意译——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 �调整补充、保留替换、猜想检验。

【教学反思】文言文阅读分值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地位十分重要。《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

显文言文”,而高考青睐人物传记类散文。所以我们在文言文应考复习中必须切实做好人物传记类散文的解读与练习。

讲评课是高三后期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尤其是在复习冲刺阶段,更显出它的重要性。讲评课的主要功能是矫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升以思维品质为核心的各种能力。它相对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课型来说,程序多,工作量大,在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备课量大的情况下,试卷讲评往往成为薄弱的一环。如何能讲得完,讲得透?如何提高讲评课的效率?这节课我做了尝试和探索。首先:我认为试卷讲评课一定要做到有针对性,试卷批改下来,通过统计分析,总有一些错误是具

有共性的,这类错误题才是讲评的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我把同学们作业完成的情况在“错例导析”这一项列出来,让同学们能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完成情况,分析失分的原因。第二:试卷讲评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等发面找出自己错误的

原因,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第三:试卷讲评应注意延展性-。试卷讲评,从一定角度上讲是一个重新整理知识的过程,讲评过程

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系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应将分散于各题中的知识点和语文思想方法适当归类。力争讲一题,学生会一串,懂一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四:帮助学生从错题中得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最后:变式训练,选择有针对性适量的作业,让学生有巩固和练习的机会,同时检验一下“这回”

是否真的明白了,若又错了仍需继续找原因。学生的正确概念是在不断地同错误概念进行斗争,不断地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顾新梅

【操作要领】考纲点击——例题导练——技法归纳——巩固提升1.考纲点击:通过链接高考考点要求,明确复习目标,做到复习的指向性明确而集中。2.例题导练:通过精心选择例题,进行适应性课堂训练,在试题的演练中参悟考点。3.技法归纳: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解题策略。4.巩固提升:运用所学的技法训练提升。

22

Page 2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导学案】漫画题答题方法指导

一、考纲导读 考题链接:05年浙江卷、06年重庆卷、07年四川卷、12年江苏卷 解读考纲: 表达运用 E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的“简明”指能够删除冗余信息、消除歧义;“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漫画题是对语言表达综合能力的考查。二、问题导思1.如何全面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2.如何准确把握画面的主要寓意?3.拟写广告词或标题一般要注意哪些?4.我的疑惑:三、例题导练

1. 例 1漫画《砍》 描述画面题。 2. 例 2漫画《砍》 揭示寓意题。 3. 例 3漫画《爱与碍》拟写标题题。

4. 例 4漫画《依法了之》编写公益广告题。 5. 完成高考试题以及一篇漫画作文。

【课堂实录】一、考纲点击

考题链接:05年浙江卷、06年重庆卷、07年四川卷、12年江苏卷 命题形式:描述画面, 揭示寓意,拟写标题,编写公益广告,漫画作文

解读考纲: 表达运用 E

1.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的“简明”指能够删除冗余信息、消除歧义;“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漫画题是对语言表达综合能力的考查。如何解答漫画题?如何描述画面, 揭示寓意,拟写标题,编

23

Page 2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写公益广告,漫画作文?二、例题导练1. 例 1漫画《砍》 描述画面题。

2. 例 2漫画《砍》 揭示寓意题。 3. 例 3漫画《爱与碍》拟写标题题。

4. 例 4漫画《依法了之》编写公益广告题。三、技法归纳1.漫画定义解读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幽默、诙谐的画面,讽

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漫画组成:标题、主体、注释。2.归纳方法例 1.漫画《砍》 描述画面题,方法归纳。

呈现:答案 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答案 2:一棵棵被砍伐的树木,留下了一墩墩树桩,失去了树木的伐木人,拎着斧子答案 3:这幅名为《砍》的漫画中,有许多树桩,一个人脚踏在树桩上,站立着。他一手拿着一把大

斧,一手放在抬起的腿上。他砍光了树,脑袋也不翼而飞。 诊断:

答案 1:忽略标题答案 2:忽略标题,忽略细节-人物外形。答案 3:满分 归纳: 答题要领(板书) ①注意标题。 看清主体、背景及其关系。 ②揣摩细节以及文字信息。 ③不可添枝加叶,不可主观想象。

例 2.漫画《砍》 揭示寓意,方法归纳。呈现:答案 1:这暗寓了人类耗尽自然资源的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答案 2: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对他来说,失去了树冠,就等于失去了他自己的生命。答案 3:寓意:砍掉树木,就是在砍倒自己诊断:答案 2:停留在漫画的表面,没有联系生活。答案 3 没有联系生活,字数不够。答案 1:满分。

归纳: 答题要领(板书) ①仔细观察画面矛盾、夸张的地方 ②联系生活、社会实际,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 ③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注意标题)

例 3.漫画《爱与碍》拟写标题,方法归纳。 呈现、诊断略 答题要领(板书) 1)首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2)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有时可直接以讽刺主体命名。 例 4.漫画《依法了之》编写公益广告,方法归纳

24

Page 2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呈现、诊断略。公益广告:不是以收费性的商业宣传来创造经济效益,而是“免费推销”某种意识和主张,向公众

输送某种文明道德观念,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广告,就是公益广告,其文字宣传部分就是公益广告词。

归纳:答题要领(板书)1)公益广告词要具备思想性、审美性、情感性 的特点。2)巧妙用修辞,注意句式。四、巩固提升完成高考试题(05年浙江卷、06年重庆卷、07年四川卷、12年江苏卷)完成一篇漫画作文。

【教学反思】语言表达与运用一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体现创新能力考查的重点题型,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新的题型,

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2012年,江苏卷就涉及到了漫画题的考查。这堂课,教者以江苏高考试题为蓝本,根据考纲要求,设计了复习指导的课型,在教学中,笔者感到学生对漫画这种新题型表现出较浓的兴趣,但不会静心读画,不能准确把握画面的内容,体会画面的寓意。在反复训练中,我让学生揣摩技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对漫画题的命题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教学效果较为明显。通过这堂课,我感到,高三一轮复习课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着力于学生的智能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体悟的过程。

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张海兵 马俊余 邱小兰

【操作要领】预设问题,引导预学——生成问题,深化思考——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

——反思问题,巩固拓展1.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根据新知的特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抓“模糊点”设计问题。通过

模糊点进行设问,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抓“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的方法,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新知识的乐趣,树立积极探索问题的欲望,并结合课堂实际问题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不高不可攀。

2.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生成问题建立在预设问题的前提之上。着眼生成的实效性、有效性,保护学生主动提问题的热情,以鼓励学生提问题为出发点,逐步提高生成问题的质量,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提高基础知识的达成度。

3.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在充分自主思考基础上进行主问题探究。强化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实质的理解。可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结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的意识和团队意识,明确学习数学新知识的新途径。

4.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在新授课教学中必须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知,将蕴含丰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典型试题与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自然渗透,紧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要有完整的板书,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每当解决完一道典型试题时,都应当对解题时所涉及的知识点或注意点或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小结,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老师进行

25

Page 2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适当的补充点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及时消化、巩固。归纳总结要从知识拓展、思想方法的提炼等方面进行。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反思问题 巩固拓展—— 一堂课的学习效果需要典型例题引领以及课堂检测反馈。课堂教学中的要有适度留白以及巩固练习,巩固练习要有针对性、符合学情、班情、考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紧张感”,教师点评要涉及知识、能力两个方面。学生的错误要当场及时反馈。 【导学案】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课标导读: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及性质问题导思:探究 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规定 呢? 探究 2:函数 是指数函数吗?

探究 3: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函数是指数函数,在前面我们研究函数还常常研究它的哪些性质呢?

探究 4:观察这四个特殊函数的图像,说说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探究 5:追问:函数 中底数 2,3存在大小问题,那图像上有什么区别吗?再

追问,对底数 0 到 1 之间同样适用吗?又是怎么区分的。

例题导练:1、右图为四个指数函数的图像:① ,② ,③ ,④试判断 a、b、c、d、1 的大小关系。2、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1)1.72.5,1.73 (2)0.8-0.1,0.8-0.2 (3)1.70.3,0.93.1

三高一数学——指数函数

一、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引例:一张厚度为 1毫米,面积为 1平方米的白纸对折一次得一厚度,对折两次得一厚度,对折

3次得一厚度,问若对折 x 次所得厚度为 y毫米,则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同样的 实 验操作 ,若对折 x 次所 得白纸的面积 为 y 平方米,则 y 与 x 的函数关 系 是 :

让学生参与折纸活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抽象出函数,并追问 x 所处的位置。学生一般能发现指数 x 是自变量,底数是一个大于 0 且不等于 1 的常量。我们把这种自变量在指数位置,而底数是大于 0 不等于 1 的常量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根据学生交流后的特征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

(exponential function),它的定义域是 R。26

② ③

x

① ④

Page 2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根据定义让学生举出几个例子,看学生能否暴露出如 , 这些问题,若学生举不出则老师生成这些问题,让学生对比,追问我们给出的哪些函数是定义域在 R 上的?从而引导出

问题 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规定 呢?学生讨论说出理由举出反例。根据学生的交流再稍加总结,最后反馈练习试一试 1:下列函数中是指数函数的是 。

试一试 2:若函数 是指数函数,求 的值。在学生反馈练习的时候,在给出探究 2,进一步强化定义

二、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问题 2:函数 是指数函数吗?问题 3: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函数是指数函数,在前面我们研究函数还常常研究它的哪些性质呢?

(学生生成结论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师追问: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画图即生成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借助函数的图像来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追问能否将开始引导出的两个特殊的指数函数,作出他们的图像,并观察自己作出的指数函数的

图像,思考它们的函数图像有哪些特征?三、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

将 , 和 , 的图像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问题 4:观察这四个特殊函数的图像,说说他们的区别和联系?结论 1:函数 与 关于 Y轴对称。结论 2:底数大于 1 的指数函数有相似的特征;底数小于 1 的指数函数也有相似的特征;结论 3:从左往右看函数的图像上升下降的趋势可以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四、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完成下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a>1 0<a<1

图象

   

27

Page 2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a>1 0<a<1

图象特征

a>1 0<a<1

学生观察归纳,主要从定义域,值域,函数值的特征,定点,奇偶性,单调性等。探究 5:追问:函数 中底数 2,3存在大小问题,那图像上有什么区别吗?继续追问,

对底数 0 到 1 之间同样适用吗?又是怎么区分的。五、反思问题 巩固拓展例题 1、右图为四个指数函数的图像:① ,② ,③ ,④ 试判断 a、b、c、d、1 的大小关系。题后小结:例题 2、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1)1.72.5,1.73 (2)0.8-0.1,0.8-0.2 (3)1.70.3,0.93.1

题后小结:巩固练习 课本 69页练习 3

【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容量适中,选择的例题起点较高,解题思路的获取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巧设台阶,

增加思维容量。【导学案】

基本不等式一、课标导读明确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条件,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

基本不等式;了解不等式证明的三种常用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基本不等式;能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

二、问题导思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杆杠原理求出饰品实际重量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数据试验,计算结果表明: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

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当两个正数相等时两者相等)。4.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8

x

①④③

Page 2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 方法 1:比较法;(2)方法 2:分析法;(3)方法 3:综合法。5.定理的理解:

(1)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2) 与 成立的条件;(3)“当且仅当”的理解,即为等价条件;(4)数形结合。半弦不大于半径。 ,即 。

三、例题导练:例1.课本 例 1

例2. 课本 例 1

方法提炼:基本不等式定理,注意条件、结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并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课堂实录】一、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

引例:一个黄金饰品经销商,很多人到他那里购买的饰品回家一称发现分量有问题,于是向质量监督局投诉。质量监督局派人去调查,商人一脸无辜的说,他的天平左右的杆长不一样长。于是他向人们提出一个调解方案:用在左右两边的两次称重的平均值作为物品的实际重量。如果你是购买者,你接受他的方案吗?

把饰品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在另一个盘子上放砝码使天平平衡,称得饰品的重量为 ,第二次把物体调换到天平的另一个盘子上放砝码使天平平衡,称得饰品的重量为 ,设天平的两臂长分别为 , ,饰品的实际重量为 ,根据力学原理有 = , ① = , ②

①②相乘再除以 ,可以得到 = 。与 谁大谁小?

二、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 探究 1:比较 与 的大小 取一些数作比较

a 1 1 2b 1 2 3

1 1.414 2.236

29

A B

D

D

Ca b

( 图1 )

Page 3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 1.5 2.5

探究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探究 3:数与形结合,是数学的最完美的结合,能否用图形表示。

半弦不大于半径。 即 ,即 。三、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结论: 。四、反思问题 巩固拓展例 1.设 a,b,c 都为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

(1) ;(2) .

例 2.(1)若 x>0,求 y=x+ 的最小值; 变化:若 x>0,求 y=x+ 的最大值;

(2)已知函数 , ,求此函数的最小值。变化:(1)已知函数 , ,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2)已知函数 , ,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小结:

(1)基本不等式定理,注意条件、结论。(2)掌握不等式证明的几种方法.(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并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

练习 课本 P99.2.(1)(2)、3、4。课堂小结1.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2.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条件;3.不等式证明的三种常用方法。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从 “特殊到一般”研究数学知识的

方法,为知识点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暴露学生的思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需要教师自己不断调整、强化。

30

A B

D

D

Ca b

( 图1 )

Page 3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高三数学讲评课模式探究于宗国 戴 峰

【操作要领】问题展示—错因辨析—矫正错漏—巩固反馈—课堂小结1.问题展示

老师课前要做好科学统计,主要是统计出错率和出错原因。教师批阅好学生的试卷后,统计错误的题目.对于出错率较低的试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个别交流 ,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或选项具有普遍性,暴露学生在知识或能力方面的不足,教师要把出错率写在讲评用试卷的相应位置中,作为本节课授课的重点。课上把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

2.错因辨析 学生的思维混乱、推理无据等毛病,步入认识、理解的误区,导致错误。需要我们不断辨析、挖掘致错的根源,可以通过归类展示错解等方法来辨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路,提高学习能力。

3.矫正错漏可以用三种方式:一是个体矫正,问题暴露了,学生基本解决“记忆”和“理解”层次存在的问

题。其方法可以用看书,翻阅笔记等方式 。注意要使学生不但知道哪里错,而且清楚为什么错,以及怎样做才正确。二是小组矫正,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按学生的位置每 4人形成 1 个小组,交给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各小组同学经过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争辩,不仅解决了存在的大部分问题,而且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从而取得教师从头到尾的讲解无法达到的效果,还节约了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丰富了课堂内容。三是集体矫正,对于学生经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重点、难点,而且还有知识疑点、迷惑点等,就通过集体讲评来矫正了,集体矫正的问题不宜太多,做到重点突出。教师要巧妙设问,层层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在讲解时,切忌就题论题,一定要通过一道题的讲解总结题型,归纳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要既讲又评,真正做到“画龙点睛”,不仅要帮助学生解疑纠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培养能力。要充分相信学生,注意从学生思维角度去剖析问题,运用设疑、讨论、启发、诱导等方式,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表现、印证、体会和消化,要允许学生反驳质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高度评价并推广学生创造的优秀解法和好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即通过学生自纠、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最后形成共识。

4.巩固升华 为了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巩固矫正效果,形成技能,教师要编写适量针对性训练题(可以分巩固训练、变式训练、升华拓展等),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仍要注意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课堂小结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试题知识结构;(2)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3)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4)重要题型;(5)考试心得,包括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6)肯定学生的成绩、进步,以达到讲评课的教学目的:及时矫正错漏、增强学习自信心。【导学案】

高三数学自主练习七讲评(一)一、 错题导读

31

Page 3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本题满分 5 分, 平均分 2.6 分, 得分率 52℅)19、设 是定义在 上的奇函数,函数 与 的图象关于 轴对称,且当 时,

.(1)求函数 的解析式;(2)若对于区间 上任意的 ,都有 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本题满分 16 分,平均分 8.6 分, 得分率 5.3℅)二、 错因导思知识层面

1.形如 的单调区间的求法不清晰;

2.由 的图像周期变换到 的图像的特征把握不准确;

3.奇函数的定义域考虑不全面;4.常规模型(如含绝对值的问题、含参问题、对称问题)的处理不到位。

方法层面 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等思想方法在题目中的运用把握得不灵活。

审题层面理不清题目的条件,不能快速梳理出题目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看不出问题的实质,不能快速准确的建立题目的条件与已有的知识的桥梁。

三、 变式导练

2.已知函数 ,( ).(1)当 时,若直线 与函数 的图象相切,求 的值;(2)若 在 上是单调减函数,求 的最小值;当 时,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为自然对数的底)

【课堂实录】高三数学自主练习七讲评课

一、问题展示1.本次考试情况如下:总平均分:138,最高分,178 分 徐鑫建。170—179 1人160—169 3人150—159 11人140—149 13人130—139 6人120—129 6人

32

Page 3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10—119 4人100—109 3人90 —99 2人难度:这次试卷相比以往的周周练,必试部分较难,加试难度不大。

2.值得肯定的地方:1)基础题掌握的较好,错误率较低,个别有错误的同学已经个别辅导;2)解题的规范性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3.存在的问题:1)答题不规范,不能把一些关键性问题说清楚;如第 15 题,17 题第三问 2)部分同学运算较差;如第 16 题,第 19 题3)知识点、方法有漏洞,不会分析题目; 如第 8 题,11 题,12 题4)处理应用题、能力题的能力较弱。 第 9 题, 13 题,14 题,18 题,19 题,20 题。

二、错因辨析及矫正老师有针对性的和相关同学探讨:师:观察第 11 题的条件,你联想到些什么?生:联想到 的图像可由 的图像变换得到;

师:图像变换之后有什么特征吗?生:因为 ,所以图像在 轴附近的半个周期内呈单调递增的走势;师:(画图)这样的图像又能挖掘出什么呢?生:由图像观察得知区间 的左端点到原点的距离不得超过函数的四分之一个周期;

师:很好!这位同学通过图像观察得出答案,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希望大家在解题时灵活的把握!(板书思想方法)

生:我感觉函数 siny x 在每个闭区间 2 ,22 2

k k k Z 上为增函数;

师:那你怎样与这条题目产生联系呢?生:故 3 sin 2 1f x x 0 在每个闭区间 ,

4 4k k k Z

上为增函数,

依题意知 3 ,2 2

,4 4

k k

对某个 k Z 成立;

师:关键是 k取什么值呢?生:因为区间包含了原点,此时必有 0k 。师:很棒!这位同学与我们求单调区间的步骤联系起来,巧妙的利用区间分布在原点两侧限制了

范围;另外,根据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多不能超过半个周期也能进一步限制 的范围,这就解决了 单调区间不分布在原点两侧的情形!显然这条题目用第一种方法解方便! 我们在审题时可以利用已有

的知识模型来开题,联想联想,挖掘挖掘,有时题目的思路就出来了!

师:第 9、10、14 题都是用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尤其是第 9 题,只能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的图形!师:再来思考第 19 题!你们是怎么开题的?

33

Page 3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利用我们前面学的对称的知识,首先求出 上的 的解析式,然后根据奇函数的性质,推导出自变量在 的解析式;

师:这里大家注意到什么了吗?生:当 时师:很好!这一点很多同学都丢了!奇函数的定义域中如果包含 0 一定要考虑,且 是必

然的!

师:(投影该生的解答)师:第二问大家谈谈想法!小组讨论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生 1: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考虑去掉绝对值符号,由于题目是恒成立问题,所以我分离参数的!师:(投影学生的练习)分离参数后就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了!生 2:我是这样思考的:我发现 求导后可以判断单调性,然后根据单调性,我可以求出最小

值。师:那参数对单调性有影响吗?生 2:有,我是讨论的,分成 、 、 三种情形!

师:(投影学生的练习)很好!不过大家发现没有, 和 两种情形都使函数 在

时单调递减,有理由合并讨论吗?

(大家相互间小声议论起来!可以合并?!)

师:(提示)函数求导后主要关注什么?生 3:我发现当 恒有 时得到 ,所以合并了!

师:精彩!大家注意到没有?函数求导后关键是判断导函数的正负,而当范围确定时可根据导函数恒为正或者恒为负明确相关参数的准确范围,这样我们就明确了参数的讨论点!

师:(板书分类讨论的思想)(板书〝生 3〞的解答过程)师:若题目第二问变式为〝若对于区间 上任意的 ,都有 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

围。〞则〝生 2〞和〝生 3〞的解法就统一了!师:第 18、20 题都是用的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

2.已知函数 ,( ).(1)当 时,若直线 与函数 的图象相切,求 的值;(2)若 在 上是单调减函数,求 的最小值;(3)当 时,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为自然对数的底).

四、课堂小结1.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等思想方法在题目中要灵活的把握;2.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题目,应学会将所给的条件进行转化,挖掘隐含条件,与已有知识联系;3.在运算上要讲究方法,更要细心和有耐心,表达要有条理,书写要规范;4.本次考试我们发现,:虽然有同学做得不理想,但是只要踏实的去做、去想,不断发现问题、不断

34

Page 3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解决问题,注意方法,优化情绪,我们一定会不断取得进步。【教学反思】

“问题导学,灵动课堂”这个模式在讲评课中的运用,效果明显,学生喜爱。从 学生思维角度去剖析问题,运用设疑、讨论、启发、诱导等方式,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表现、印证、体会和消化,允许学生反驳质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高度评价并推广学生创造的优秀解法和好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优化:课堂容量有点少了,有的学生还不能适应这个模式,有的学生还不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还是被动接受等等。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宋卫兵

【操作要领】自主梳理,构建网络—典型展示,深化思考—例题剖析,归纳总结—反思问题,巩固拓展。1.自主梳理,构建网络在整体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将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以学案形式呈现,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所设计

的问题一定要体现知识的整体性,要设计一些相互对比、系统归类、承上启下的问题。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大纲中要求的所有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图。

2.典型展示,深化思考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导学案将学生暴露的共性问题和典型解法进行展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争辩,

达到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消除疑点的目的。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作简要点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生成新的问题,教师据此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即疑难点、拓展点,此时的重点不

是教师备课时自己以为困难的地方,而是大部分学生预学时觉得困难的地方.例如:由自主学习中的困难、成果提炼出的问题;学生小组展示中暴露或生成的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等等。要注意的是(1)生成问题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2)生成问题的质量体现学生思维深度,教师要有比较详实全面的教学预案。

3.例题剖析,归纳总结针对所复习的相关内容,精选典型题目提供给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审题及分析问题

的能力,教师对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交汇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促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法规律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升华。

4.反思问题,巩固拓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巩固、拓展与延伸,夯

实基础,在理解、体验、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挖掘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这一流程可以通过精选 2-3 有典型性、层次性例题来验证学生掌握情况,再由学生提炼点评,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导学案】

一、考纲导读(B级要求)1、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2、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两个向量垂直、及线线角的有关问题

35

Page 3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会求平面的法向量及空间两点间距离二、问题导思

问题 1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一般有几种方法?数量积的运用在哪些方面?问题 2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一般有什么方法?有哪些运用?问题 3 对建系比较困难的空间几何体中如何求线段的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 4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例题导练 例 1. 数学之友A106—107例 1

分析:要求向量 轴垂直,只要 即可,可见要使向量与某一轴垂直只需向量的相应坐标为零,反之也为真。

例 2.数学之友A106—107例 2分析:利用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可求空间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也可以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

小。由于向量的夹角 范围和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 的范围不同,因此当两向量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时 _______________;当两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 _______________

例 3.如图已知 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 ,△ABC 为等腰直 角三角 形 ,∠BAC=90°,且 AB=AA1,D,E,F 分别为 B1A,C1C,BC 的中点.求证:(1)DE∥平面 ABC; (2)B1F⊥平面 AEF.

如何建系? 能解决哪些问题?【课堂实录】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一、自主梳理,构建网络

师:空间向量的夹角及其表示?生:已知两非零向量 ,在空间任取一点 ,作 ,则 叫做向量 与

的夹角,记作 ;规定 ,显然有 ;

若 ,则称 与 互相垂直,记作: ;师:向量的数量积?生 :已知 向 量 ,则 叫做 的数量 积 ,记作 ,即

.特别地(1)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 0(2) =

(3) .(4) .师: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律?生:(1) .(2) (交换律).

36

Page 3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 (分配律)师: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一般有几种方法?数量积的运用在哪些方面?生:几何运算和代数运算,求角(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距离。师:对建系比较困难的空间几何体中如何求线段的长度?生:两点之间的距离。二、典型展示,深化思考生: 展示数学之友A106—107例 1 的学生答案师:谁来点评?生:答案对的,由本例可知,要使向量师补充: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类似于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熟练运用公式。展示数学之友A106—107例 2 的学生答案师:谁来点评?生:此解正确,但较繁 可以选 作为基底。解

题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基底。生:利用空间向量数量积可以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也可以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师追问: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等于两向量所成的角吗?生:两向量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时 两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三、例题剖析、归纳总结例 1:《数学之友A106—107例 3》师详细板书,培养学生规范答题。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利用坐标运算就可以证明垂直问题。变式 1、 如图已知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且 AB

=AA1,D,E,F 分别为 B1A,C1C,BC 的中点.求证:(1)DE∥平面 ABC; (2)B1F⊥平面AEF.师:如何建系?生:以 AB 为 X轴,以 AC 为 Y轴,以 为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解答过程略师: 能解决哪些问题? 生:求线面平行,线面垂直。师:如何证明线面平行?生:在已知平面适当选取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利用待定系数法

线性表示所求向量,如果有解,则可以线性表示,即在平面内存在向量和所求向量共线.如果无解,则不存在,即直线与平面不平行。

师:如何证明线面垂直?生:与直线共线的向量与平面内两不共线的向量的数量积均为零,则直线与平面垂直;否则不垂

直。生:与直线共线的向量如果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否则不垂直。四、反思问题,巩固拓展

37

Page 3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变式 2 、 如图在四棱锥 O-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 为 1 的菱形,

∠ABC= ,OA⊥底面ABCD,OA=2,M 为 OA 的中点,N 为 BC 的中点.(1)证明:直线 MN∥平面 OCD; (2)求异面直线 AB 与 MD 所成角的大小。证明略(学生板书)学生指出解题注意点归纳总结,反思师: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生:利用空间向量求证线面垂直、线面平行生:还可以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们进一步熟化了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公式,明析了空间向量坐标的由来,

以及如何利用坐标证明或求解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或垂直的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如何展示、暴露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错误思维?展示的方式等方面仍需加强研究。

高一英语 Reading 教学模式探究张小敏

【操作要领】预设问题,引导预学——生成问题,整体把握——探究问题,深化理解——总结问题,巩固应用1.预设问题,引导预学(1) 设计问题的目标在于:①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大意有大概的了解②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 根据 Reading 文章的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设计一至两个问题,让学生

锻炼口语,并自然导入课文情境,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2.生成问题,整体把握核对导学案上设计的阅读练习答案,对于学生暴露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然后结合 Reading

strategy,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运用 skimming技能,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篇章结构。此环节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要尽可能详尽,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3.探究问题,深化理解(1) 让学生讨论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由老师通过导学案汇总或由课代表搜集),并在课上呈现,由

各小组组长组织进行分组讨论,并通过汇报形式来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2)对文章做深层次理解:通过以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目的、细节推断为主题或段落任务型阅读为形式的问题或作业设计,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总结问题,巩固应用(1)在学生对于阅读材料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组和句子并结合自己的观

点,重新组织语言表达观点。先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讨论,决定汇报人选,课后写在作业本上,注重书写要求和表达的层次和条理。

(2) 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小组讨论总结错误原因,此环节包括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的解决途径,任38

Page 3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务型阅读中的词性词形变化等,某一种特定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注意点,并要求把反思心得汇在笔记本上。【导学案】

Module 2 Unit 1 Reading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一、课标导读

1. 运用 skimming & scanning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2. 了解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y),体会报纸文章的特点及如何阅读此类型的文章。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信息的重组与表达。二、问题导思1. What’s the complete form of the title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2. Go through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h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4. Your questions or puzzl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例题导练1. Paragraph 2 mainly tells us _________.

A. the police was very worried about Justin’s disappearanceB. Justin liked to play baseball very muchC. what Justin did that nightD. Justin did return home last night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推断) that _______.A. Aliens took Justin awayB. Some people in Dover also say that they saw aliens that nightC. The boy might go missing in his own roomD. Mrs. Foster was worried when Kelly told her about the spaceship

3. The attitude of the police is _______.A. cautious (谨慎的) B. worried C. indifferent (冷漠的) D. optimistic (乐观的)4.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underlined words.I haven’t seen Justin since.(L44) 此句中 since 的词性是______,译为_______。However, since Mrs Foster thought that Justin was spending the night ... bed.(L47) 此句中 since 的词性是______,译为_______。I haven’t been sleeping well since I returned home.(L63)此句中 since 的词性是______,译为_______。So, while we have not dismissed the idea, we are looking into other possibilities as well. (L76) 此句中 while的意思是_______,还有哪些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Page 4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课堂实录】Module 2 Unit 1 Reading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朱宇婷一、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T: This period we will learn Reading of Module 2, Unit 1 together. First, let’s look at the title --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Q1 : It’s clear that it’s not ________. Or, we can say it’s ________.Q2: The complete form of the title is “___ boy ___ missing ____ ____ police _____ puzzled”.Q3: According to the title, where is the passage probably taken from?A. Newspapers. B. Fashion magazines. C. History books. D. Travel booklets.Q4: Why are some words of the title missing?Conclusion: The title of a newspaper article is usually incomplete but brief, direct and attractive. (引导学生注意新闻故事标题,让学生尝试总结其特征。预设答案:简洁、吸引人的特征)二、生成问题 整体把握1. Checking answers -- Main idea (请学生回答)Wh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Checking answers [详见课堂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错误率较高的第 1、4 题并解释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度点拨。比如第一题引导学生观察动词,但是选了D 而不是 C,强调从整体来理解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3. Reading strategyT: Now go through the paragraphs in Reading strategy on page 3 quickly and fi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when we are reading a news story.Para1 or lead main idea and most important factsPara 2 important facts not included in the leadThe rest of the story new but less import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方格内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阅读策略回答)T: That is to say, we can get general idea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from other paragraphs we can learn about details. (引导学生归纳)Conclusion: For general idea,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or the lead.

For details, read the second paragraph and the rest of the story. 三、探究问题 深化理解1. Puzzles of studentsT: Some students find the two sentences are a b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to translate and analyze them.① L4-8 This incident has receiv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reports of strange lights in the sky and of alien visits around the time the boy disappeared.句中 due to 意思是“由于、因为”。 Of strange lights in the sky 与 of alien visits修饰名词 reports. The boy disappeared 是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 time,关系副词when 被省略了。

40

Page 4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② L47-51 However, since Mrs Foster thought that Justin was spending the night with a friend, she assumed that Kelly was having a bad dream and sent her back to bed.本句是主从复合句。句中 since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意思为“因为、既然”,该从句中 thought后是由 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主句中 assume 与 sent her back to bed 是并列关系,其中 assume后是由 t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呈现以下两句(投影),让学生通过讨论,翻译并分析句子结构,请学生解释,最后通过填空题的形式巩固理解。)2. Task-based readingT: Go through the text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hen you are writing down the answers,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that offers information about the blanks.请 2 个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核对答案,解释学生出错的题目。四、总结问题 巩固应用1. 总结任务型阅读 要转换的题号 1、7、8 (如何转换); 归纳的题号 9。2. the attitude of the authorT: The form above is about the opinions of the family members and Mrs Mavis Wood. The police’s attitude is cautious. Then, answer this question:Q: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about the incident?A. The author thinks the aliens took Justin away.B. The author doesn’t think the aliens took Justin away.C. The author isn’t sure whether the aliens took Justin away.D. The author’s view is unknown.Conclusion: The tone (语气) of this news story is objective (客观的).3. Group workT: All th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Justin’s disappearance. The author isn’t sure whether the aliens took him away. Then, what about you? What do you think might have happened to him? First, four students in each group, discuss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and make up a possible ending to the story. You have 5 minutes to prepare. Later, I will invite you to tell the story in the front. (小组成员合作,通过讨论给故事加一个结尾;再 volunteer 到前面展示;学生讲完故事以后,老师和学生给出评价)4. 3 to 5 minutes for students to summarize and write down something on the notebook.【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故事题材文章,采用新闻标题的特点导入,比较自然,然后以五“W”问题形式导出本文的中心大意,再结合阅读策略梳理出这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并让学生了解如何阅读此类文章,以及如何在此类文章中快速捕捉重要信息。教学步骤的设计以通过略读和寻读等阅读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阅读练习训练阅读技巧 ,形成良好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本节课注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课堂活动中的生成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要时刻记住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我们教师讲了多少,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习得,而不是我们教给他们怎么去做。我们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学得更好,学得更快乐。

41

Page 4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高二英语 Project 教学模式探究朱林华

【操作要领】预设问题,引导预学—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适时点拨—反思问题,巩固拓展1.预设问题,引导预学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 Project 课标要求,精心挑选出需要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挑选要有梯度,要能让学生有思索的空间。问题的设置同时需要注意与本课的 activity相关,问题与 activity 的相关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探究问题,合作学习在幻灯片上呈现出选择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问题,然后按照要求完成规定任务(如课文

相关问题;课文相关的任务型阅读等)。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固定的学习小组进行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并确定代表人选。

此环节注意点:1. 学生根据讨论情况做适当记载。2. 教师做好巡导工作,亦可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以了解情况。3. 小组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于分组的科学性,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形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只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4. 引导学生利用字典,笔记以及身边的教辅资料去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解决问题,适时点拨经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挑选部分学生解决呈现的问题,选择的学生不能倾向于英语学习基础较

好的学生,而更应关注基础稍差的学生。如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教师此时可以让其他小组进行纠正并给出理由。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予干涉。如果学生都有困难,此时教师可以使用启发性问题,逐步剖析,直至学生彻底理解。 要想使该步骤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需注意一下几点:1. 小组代表的发言声音不能过低,否则学生听不到讲的东西。也不能学生说一句老师重复一句,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2. 允许小组代表犯错并可以请其它小组的同学帮忙,只有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学生才会愿意表达、喜欢表达。3. 鼓励小组代表充当小老师,不仅自己讲解问题还可以点名让其它同学回答问题,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学生也会更有激情。

4.反思问题,巩固拓展前面的几个环节解决了 Project 中阅读中暴露的问题,但是难免有学生讲不到位的情况,此时教师

可以通过二次练习的变式训练做到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其中题目要有典型性、层次性,教师的点评要有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提炼和点拨。 要求学生利用每节课结束前 3 到 5 分钟时间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反思并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记载。 【导学案】

Module 6 Unit 4 Project---Making an action plan一. 课标导读:1.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practise their English by completing a project.2. Let students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to finish a project by working hard.3. Pay attention to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phrase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m by working together二. 问题导思:Ⅰ.Before reading,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Have you ever heard of an organization called MSF?2. What does MSF stand for? And what does it mean in English?

42

Page 4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 What do you think the members of MSF do?Ⅱ. Go 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get the main idea. Then find answers to the first three questions on part B.

1. What things could you do to help people in your community?2. Who would you choose to help?3. What would you need to set up to help them?

Ⅲ. According to the outline of a plan ,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Titl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roup members:____________________Outline of a plan Pla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tua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rpo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y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gnifica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port : 三.例题导练. AⅠ ccording to the outline of a plan above, choose a topic from the following topics, then discuss in groups and

prepare to present your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4 students in each group)1: Poor economy: work hard on the farm, little income lack high technology and so on2. Stay-at-home children: lack family love; help with farming;

look after younger brothers or sisters; collect wood 3. Poor education: lack of school facilities(设施); not enough teachers4. The aged: no one supports them; not so healthy; being lonely……Ⅱ.. Translation:1. 这里的情形很不一样,存在的问题也不同。2. 回想起我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以来在世界各地的所有经历,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帮助别人做一些价值的事情。

【课堂实录】Module 6 Unit 4 Project---Making an action plan

一.预设问题,引导预学T: This period we will learn Projec of Module 6, Unit 4 together. First, let’s look at the title – Making an action plan.Q1 :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hat problems are Africa facing now?Q2: What cause the problems in Africa?Q3: What is MSF?Conclusion: MSF is an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人道主义的 )organization that provides emergency medical assistance to populations in need.二.生成问题,整体把握1.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请学生回答)Although there is too much work to do, she can still afford to write her diary every day.The town is in ruins, but fortunately the hospital remains in good condition and usable.Before working in this island, she has worked in other poor areas.

43

Page 4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There are altogether five people on the medical team, two doctors , one nurse and two assistants.Several MSF staff were attacked as people on the island tried to get the food.2. Reading comprehension(详见材料)Follow the rest part of the diar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1.Can she communicate with the local people easily? Why? 2.What was their first job here? And what do you think of it?3. How does she feel when thinking of her experiences as a member of MSF?三.解决问题,适时点拨Ask students to find the Ways that MSF nurses help peopleT: How many ways have you found that MSF nurses help people?1. set up centers to ensure that people get food2. check the health of babies to make sure that they were putting on weight3. give children shots to stop them dying from diseases4. set up a temporary clinic to take care of injuries5. listen to and comfort people as well6. bury the dead bodie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o stop disease spreadingConclusion:Write down the outline of an action plan(shown on the screen)

The writer’s action planTitle: Changing the worldGroup members: Doctors, nurses, assistantsPlace: On an islandSituation: Hospital damaged and unusable; Fields and harvest destroyed; people needing to talk; Purpose: To help people out of troubleWays:1. set up centers to ensure that people get food

2. check the health of babies to make sure that they were putting on weight3. give children shots to stop them dying from diseases4. set up a temporary clinic to take care of injuries5. listen to and comfort people as well

6. bury the dead bodie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o stop disease spreadingSignificance: Make a difference to people’s lives

四.探究问题,合作学习Topics given as followsT: We have learnt to make an action plan. So, based on the questions at page 63, it is your turn to make your

action plan. Discuss in groups and make an action plan from the topics you have been given.1: Poor economy: work hard on the farm, little income

lack high technology and so on2. Stay-at-home children: lack family love; help with farming;

look after younger brothers or sisters; collect wood 3. Poor education: lack of school facilities(设施); not enough teachers

high dropping rate……(高辍学率)44

Page 4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4. The aged: no one supports them; not so healthy; being lonely……Group workT: Discuss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make an action plan according to the topic you choose. Then make an action plan, finally, you are supposed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to present your report to usChoose 4-5 students and encourage them to come the front, share their reports.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 project 的学习,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学会制作自己的 plan。在实践

的课堂中,学生讨论的氛围及效果基本达到要求,能够呈现出比较完整的 report。 但是对于少部分同学来讲,由于 report 是一篇短文,对于文章行文能力较高,因此部分同学完成 report部分不是非常理想。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课堂活动中的生成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新课改的理念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在于老师讲多少,而在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及广度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所以以后在实践课堂中,这种模式需要不断的强化以及提升。

高三英语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徐吉钰

【操作要领】问题导入 —— 合作学习 —— 总结反思 —— 巩固应用1.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讲评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

教师在试卷讲评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读卡数据、批改情况及学生反馈的问题,总结归类出值得学生上课讨论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学生多次接触过但依然没有理解。(2)学生读题不当,受干扰信息影响而导致错误率高。(3)错误率不很高但涉及到由点及面的知识点。(4)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的知识。另外,教学过程中暴露的生成问题也不容忽视。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其它教学活动中有可

能会生成一些其它问题,教师课前需要对学生有可能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作出预判,做好相关知识或技能的点拨准备,并且以此为抓手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反思错误原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

2.合作学习 根据呈现的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合符合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必

须事先确定组长、记录、结果展示人选。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进行巡视,了解讨论进展情况,确保人人有效参与,必要时适当点拨。

3.反思总结 学生经过合作与探究学习之后,小组代表起立或到讲台展示讨论结果。该步骤需注意以下几点:(1)小组代表的发言声音不能过低,否则学生听不到所讲的东西,或学生说一句老师重复一句,既

浪费了时间又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影响预期效果。45

Page 4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2)允许小组代表暴露问题,其它小组同学提出异议。这种辩论式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深层理解某一或某系列问题,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小组代表充当小老师,不仅自己讲解问题还可以点名让其它同学回答问题,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商讨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在师生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所用的常规思路、方法或技巧,反思读题或非智力因素产生的失分原因。通过有效总结、提炼规律、摸索方法,进而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反思,强化细心读题的重要性。

4.巩固应用巩固拓展练习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梯度性。可以是重复再现或变式再现学生所做错的原题,考查

学生对原知识点的再认知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也可以是一系列与错误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这些巩固拓展练习,形成由点及面的知识网络。另外,教师还需要设置一些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着重考查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养成独立思考、多维度思考的好习惯,并在理解、体验、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挖掘出学生的潜在智慧和创造能力。【导学案】

限时训练八I. Lead In (Check the answer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21-25 C A D D ABCD B 26-30 D AC B A D31-35 ABCD ABD CD AB ABCD56-59 C B C D 60-63 AB BC BCD ABCD 64-66 CD AB D 67-70 A B CD DII. Group Work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sult the dictionary or notebooks

when necessary.)Advice: When discussing with your partners, you’d better focu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right choice? Why?2. Why are other choices wrong?3. 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problem?

III. Skill Summary (Volunteers come to the fron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by explaining key points as well as summing up skills. Others or the teacher may polish up the answers when necessary.)

IV. Immediate Application ( Put what you have learnt into practice.)1. Translation Things at the worst will mend. ___________ Troubles never come singly. ___________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___________ Fear always springs from ignorance. _______2. Fill in the blanks

command compare comment commit ⑴ He didn’t _________ on what his son said.⑵ Tom is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but _________ with those in other classes, he’s just 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⑶ I_________ that he go to the headmaster’s office at once.⑷ The President is _________ to reforming health care.

46

Page 4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⑸ 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mself to learning Chinese Kongfu.

impressive deliberate ambiguous flexible⑴ His speech at the meeting was so _________ that all of us admired him.⑵ At last, I decided to work in that company because it could offer _________ working time .⑶ _________ expressions can’t be used in the contract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⑷ I’m sorry to have hurt you, but I didn’t do it _________.

compensate for head for apply for account for⑴ She was _________ _________ the door when the telephone rang.⑵ Nothing can _________ _________ the loss of his health.⑶ We’ll _________ you _________ the damage done to your house.⑷ —Jimmy had a lot of parties recently.

—Yes, that might _________ _________why he didn’t do well in the test.⑸ It’s about time you _________ _________ a job.

【课堂实录】限时训练八

一、问题导入Today, we’ll deal with the exercises you did yesterday. To begin with, I’ll give you 20 minutes to finish

Step I and II on the paper. Secondly, 15 minutes will be given you to present your results and sum up skills. Thirdly, you’ll have 10 minutes to do some exercises to see whether you can apply what you have learnt to practice. You can begin now.二、合作学习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y can consult the dictionary or notebooks when necessary. Meanwhile, 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o see whether they need some guidance.

After 17 minutes, write the group numbers which need to come to the front to present the results.(G1 22. 24. 31; G6 33. 34. 35; G8 60. 62. 63; G12 64. 69)

三、反思总结Now, it’s time for you to present your results and sum up some skills. First, let’s welcome the

representative from group 1.S1 : 22 题正确答案为 D。这题使用了词组 commit oneself to doing sth. 致力于做某事,相当于 devote

oneself to doing sth. A 项为 command,意思为命令,B项为 compare,意思为比较,C项为 comment,意思为评论。24 题的正确答案是 B,中文意思为故意的。A项为 impressive, 意思为难忘的 ; C项为ambiguous,意思为模糊的;D项为 flexible, 意思为灵活的。句意为我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故意的。31 题的正确答案为 A,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们不必因为做家务而得到补偿,所以选 compensate for。B项为 head for,意思为前往,C项为 apply for 意思为申请,D项为 account for,有解释什么的原因还有占据的意思。以上三题都是词义辨析题,要想做好此类题型,平时需要夯实基础。

T:Good job. Thank you. 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 Now let’s welcome the representative from group 6.

S2 : 33 题的正确答案为 C beyond. 这道题考查的是介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超过探视时间是不允许呆在那里的。beyond 表示超过。D选项为 until. 如果选D 这句话就变成了 not··· until句型,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句型中主句中的动词必须是短暂性动词,而此句中的 stay 为延续性动词,所以 D项不可以选。34

47

Page 4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题的正确答案为 A,这句话其实是个省略句,补充完整的句子应为 if they are happy, 所以选 A. 35 题考查谚语的运用,正确答案为 D Troubles never come singly. 祸不单行。A Things at the worst will mend.意思是否极泰来。B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意思是时不我待。C Fear always springs from ignorance.意思是恐惧源于无知。从上文可知说话人上午钱包被扒窃,下午又遇到车祸,所以听者发出感叹,真是或不单行呀。要想做好谚语的题目,平时一定要做有心人,多搜集多整理。

T:Well done. Thank you. 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 Now let’s welcome the representative from group 8.

S3 : 60 题正确答案为 B confirmed,表示确认。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文章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 Now it seems that the idea of dinosaurs thundering across the plain is not so unbelievable and the guess has been verfied. 这句话中尤其要注意 not so unbelievable 就是 believable.既然这个想法是可信的,那么这个猜测肯定是已经被确认的。62 题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 critical 这个词的含义。大家比较熟悉的意思是批评的,但是放在这句话中讲不通,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难题先放一放,转而先做其它的题目。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阅读理解 D篇中的第一句话,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Most parents and teachers agree that homework is critical to a quality education.通过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critical 应该是关键的意思。这时我们可以再回到 62 题。B篇着重讲的是恐龙的迁徙,生词比较多,遇到这种题目我们一定要克服畏难的心理。这道题可以采取看句子的主干的方法,第三小节中出现了···oxygen in fossilized teeth proved ···第四小节出现了···by studying chemical variations in fossilized teeth. 根据这些关键点,我们就可以排除 ABC三个选项了。

T:Perfect. Thank you. 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 Now let’s welcome the representative from group 12.S4 : 64 题 C。首先我们要抓住题目的关键词 go camping,然后在第二个黑体字的段落我们可以找到

campers 这个词,然后再仔细看接下来的内容不难发现 C 就是正确答案。69 题只要认真读一下最后一段,就会发现高效率的学生既能完成作业还能享受自己的个人兴趣。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一下最后一小节。

T:Very good. Thank you. 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 四、巩固应用

T: Since we have got the right answers, let’s do some exercises on the paper to see whether you can put what you have learnt into practice. I’ll ask 4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The others please do it by yourselves.

(Check the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and remind the students of something important.)T: Today’s homework, please reflect what you have learnt. Today, your performance is beyond praise. I’m

proud of you.Class is over.

【教学反思】本堂课在呈现问题时,如果能够标出难易程度,学生们先讨论容易的题目,再讨论难题的话,时

间将会更加的充裕。总体上学生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尖子生还是中等生,甚至学习困难生都能积极探讨,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在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前镇定自若。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今后还需继续探究这方面的方法策略,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施淑云

【操作要领】预设问题,引导复习—深化思考,自主整理—总结归纳,交流学习—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48

Page 4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预设问题 引导复习教师对本节课重难点复习内容列出问题式提纲,呈现在导学案上。编写提纲时需注意:(1)重难点复习内容与《课标》和《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一致.(2)列在提纲上问题要有层次性,学生通过复习课本或课堂笔记能自主完成.(3)提纲上也应有少数跃进式问题,但必须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

2.深化思考 自主整理“自主复习”是复习课的主体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因此教师

在复习课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及学情,总结归类出值得学生上课复习或解决的问题。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生成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内,个性问题个别辅导解决,共性问题需记录下来,自主复习后通过师生互动解决。另外,教师需巡视学生,了解自主复习进展情况,提醒学生做好形成知识点总结笔记,确保人人有效复习。

3.总结归纳 交流学习 自主复习之后,首先是同桌两位同学通过换读笔记或导学案进行复习结果交流(pair work),然

后让学生边在投影仪上展示边简洁地汇报自主复习的结果(S-S interaction)。交流学习过程中暴露的生成问题不容忽视,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即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网络。另外,学生代表的发言声音不能过低,否则其他学生听不到讲的东西,无法对其评价,或学生说

一句老师重复一句,既浪费了时间,又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影响预期效果。 4.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巩固拓展练习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梯度性。可以是重复再现或变式再现学生所做错的原题,考查

学生对原知识点的再认知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也可以重现一系列与错误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这些巩固拓展练习,形成由点及面的知识网络。另外,教师还需要设置一些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着重考查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养成独立思考、多维度思考的好习惯,并在体验、感悟、理解中生成新的知识,挖掘出学生的潜在智慧和创造能力。【导学案】 Module 10 Unit 1 Building the futureⅠ Lead in整理下列重点单词的用法(注意一词多义、不同词性的变化、固定短语、同义词或反义词等)。1. gravity 2. politician 3. wrestle 4.dilemma 5.beyond 6. permanent 7. enterprise 8. conventional 9. expense 10. weaken 11. creativity 12. adjustment 13. sustainable 14. hopefully 15. systematic 16. moreover英汉互译并造句(多义词组,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出来,写在作业本上)。1. make the headlines 2. put pressure on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3. at a crossroads4. catch up on5. put something into practice6. push for something7. on top ofⅡ Independent work自主复习整理以上两题,形成知识点总结笔记,并写出仍然存在的问题。

49

Page 5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e.g. 1. the gravity of the problem 严重性; the gravity of the earth 重力

Ⅲ Exchange learning整理完成后,同桌两位同学换读笔记互相查错 ,互相完善笔记,然后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结果,其他学生或老师点评。Ⅳ Immediate application►单词拼写:(详见讲义。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在投影仪上展示结果,其他学生或老师点评。)►书面表达:(课上小组活动讨论框架结构及主题句,并口头呈现;自习课写在作文本上。)1、以 How to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为题,写一篇短文。要点如下:

分析现状: 1.自然资源日益减少2. 环保意识不强3. 贫富差距增大

已 经 采 取 的 措施:

1. 通过相关法律,改善环境2.教育人们保护地球3.加强国际合作

你的观点: 1. ······2. ······

【课堂实录】 Module 10 Unit 1 Building the futur一、预设问题 引导复习

You’ve reviewed Module 10 Unit 1, so in this period, we are going to check the results.

二、深化思考 自主整理►Sum up the following words:

1. gravity 2. politician 3. wrestle 4.dilemma 5.beyond 6. permanent 7. enterprise 8. conventional 9. expense 10. weaken 11. creativity 12. adjustment 13. sustainable 14. hopefully 15. systematic 16. moreover

►Put the following words into Chinese and then make sentences with them.1. make the headlines 2.put pressure on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3.at a crossroads4.catch up on5.put something into practice

50

Page 5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6.push for something7.on top of

三、总结归纳 交流学习►Now, it’s time for us to exchange notes with your desk mates. Try to learn something good from your

partner and improve the weak parts.►OK, let’s share your results. Volunteers ?S1: (Puts her notes on the projector and begins to explain her notes.) Gravity…T: What do you think of her work? SS: Perfect. (Claps)T: Any different versions? (No response. ) Then let’s come to the sentence presentation. Any volunteers?S2: (Puts her notes on the projector and begins to read her sentences.) Make the headlines means ……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other students cut in and add something that they think is better from time to

time.)T: Well done. And thank you.

四、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 Word-spelling T: Now I’d like to ask you t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word-spelling exercises. Begin! (Ss begin

to do word-spelling exercises while the teacher is walking among them. ) T: Now, who would like to write down your answers on the Bb. OK, you two please. (After they have finished writing the answers, another two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 with red chalks.) T: What now? Any mistakes? Ss: No. T: Very good. Now, would you please check your answers and read them aloud.

►Written work Now let’s come to the next exercise: Written work. You will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discuss its

framework. Action, please! (Ss begin their group work while the teacher is walking among them, tutoring here and there.

) T: Now, who’d like to present your framework. S4: We can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3 parts. Para 1: Analyze the reasons. Para 2: Measures. Para 3: Our opinion. Topic sentences are as follows: ①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worrying.

②To our great joy, many countries have taken action. ③Personally, I think we students need to devote ourselv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 Good job! Any volunteers? S5:…Ⅴ Summary

51

Page 5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There are still 3 minutes left. Please sum up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to your notebooks.

【教学反思】The students were very dedicated to their independent work and did a very good job. Most of them made

sentences related to their daily life, thus attracting every student’s attention. As for the immediate applicatio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framework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period, which even excites the teachers seated at the back. It is a very dynamic class and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expected.

Of course, much remains to be improved. For example, the teacher hurried students several times, which certainly made some students a bit nervous. Also, the guided plan was a bit too much for a period , so the teacher didn’t give enough time for them to consolidate what they had learned in this class, or the first part would have been much better.

高一物理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缪小燕

【操作要领】问题导学——互动探究——例题导练——总结拓展1.问题导学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导学案,导学案以问题形式呈现,内容应根据学情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与理解新知识、新方法,尝试对新知识的初步应用。导学案结构包括:课标导读、问题导思、例题导练三大块,其中问题导思包括预设问题、生成问题。问题获取可通过备课组合作解决。学生预学时时间充裕的可用自习时间充分预学,时间不充裕的约用课堂 10 分钟左右。

2.互动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式建构知识的学生之间有差异,这

种差异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心理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合作与交流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要,适宜的合作学习能激发探究欲望,有探究价值,有解决可能,有互动合作必要。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

3.例题导练通过例题训练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巩固,注意

教师讲评时不能就题讲题,要有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提炼点评,并进行对应的变式训练或反馈训练。整个课堂应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练有机结合,以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总结拓展课堂在集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能力的关键点进行提炼概括,对课堂进

行有效总结,提炼规律,摸索方法,进而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导学案】

力的合成一、课标导读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合成的概念。2.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知道分力与合

力间的大小关系。52

Page 5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知道共点力的概念,会用作图法、计算法求合力。二、问题导思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合力?合力与分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 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分力)作用的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吗?

2.过实验观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F1、F2 两个数值相加正好等于 F吗?两次实验要把橡皮条结点 O拉到同一位置,这是为什么?按图

示法作出两分力 F1、F2 及它们的合力 F.用虚线把合力 F 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所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

合力大小与分力间的夹角有什么关系?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分力吗?合力在什么范围内?

3.前面学习的都是两个力的合成,如果是三个力或者三个以上的力的合成,应该怎样进行处理?

4.什么样的力时共点力?共点力一定作用在同一点上吗?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有没有适应条件,如果有是什么?

三、例题导练 例 1:关于 F1、F2 及它们的合力 F,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力 F 一定与 F1、F2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B.两力 F1、F2 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C.两力 F1、F2 一定是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

D.两力 F1、F2 与 F 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例 2:力 F1=45 N,方向水平向右,力 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合力的 大小是

多少?(拓展)如果改变两个力之间的夹角,将两个力之间的夹角改为 60‘和 120’,则合力 大小是

多少?例 3:大小不变的 F1、F2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 F,则有(  ) A.合力 F 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 B.合力 F 的大小既可能等于 F1,也可能等于 F2

C.合力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D.在 0至 180°的范围内,合力 F 的大小随 F1、F2 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例 4 有两分力,其中 F1=8 N,F2=2 N,则其合力大小可能是下列数值中的(  ) A.5 N B.7 N C.8 N D.11 N 例 5:如图所示.有五个力作用于一点 P,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个邻边 和三条对角线,设

F3=10N,则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A.10(2+ )N B.20N C.30N D.0

【课堂实录】 力的合成

一、问题导学。师:从图中大家看到了什么?生:大人和小孩都是对桶作用的。

53

Page 5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他们都能把水桶提起来。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到,一大人作用力所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小孩共同所产生

的效果是相同的?生:齐声回答是。师:好,那么在物理上我们就把大人对水桶的作用力称之为两个小孩对水桶作用力的合力,两小

孩的作用力称为大人对水桶作用力的分力。师:对同一个物体受力分析的时候,能同时受到合力和分力吗?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不能。师:所以合力与分力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生:等效替代。师:那么我们把几个力合成一个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师:举例: F1=3N,F2=4N 同一方向合成是多少?生:7N。师:相反方向合成是多少?生:1N。师:如果两力互成一定的角度呢?生:好奇,七嘴八舌。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带着问题和好奇调整到学习这节内容的最佳状态。二、互动探究师:下面让我们结合课本实验来看一个演示实验,边实验边提问:两弹簧秤读书之和与一弹簧秤等吗?生:不等。师:注意观察,为什么我在做实验的时候,两次的结点都注意放在同一位置?这体现了什么物理

思想呢?生:控制变量法。师:什么是控制变量法?生:控制一个量不变,研究其它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师:那么这里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思想?生:讨论发现没有这种思想,有学生说到是等效替代的思想。师:对了,很好。那么严格按照力的图示法作出两分力 F1、F2 及它们的合力 F.用虚线把合力 F 的箭

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所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生:平行四边形。师:如果改变力的大小或方向,那还是平行四边形吗?展示实验,让学生上黑板画生:还是平行四边形。师:好,所以以后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请大家看课本例题,总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怎么

用平行四边形求合力?生:两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用实验更加直观的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对问题的解

决印象更加深刻。师:完成例题导练 1,2。师:通过导练 2再结合实验请学生继续观察思考(1)合力大小与分力间的夹角有什么关系?(2)

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分力吗? (3) 合力在什么范围内?生:通过实验演示,讨论得到:合力随分力间夹角增大而减小,随夹角减小而增大,合力可以大于

54

Page 5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或小于还可等于分力,合力在两力之差和两力之和之间。三、例题导练师:做例题导练 3,4 两题。生:提出问题:导思 3 的 B选项什么情况下可能?师:请大家就这个选项分组讨论,举出例子。生:比如 F1=4N F2=2N,两力在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合力就与 F2大小相等,再比如两分力相等

且夹角为 120 度,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也相等,等等例子。师:请大家小结几点:1,力的合成所遵守的定则是什么?2,求合力的方法是什么?3,合力与分

力的大小关系是什么?生:一一小结,略。师:好,前面我们都讲的是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那如果是三个力或三个力以上的力的合成,应该

怎样处理呢?生:讨论,有人说,两个先合成,再将合力和第三个力合成。师:很好,那这里有先后顺序吗?生:没有。师:完成导思第 5 题。生:学生到讲台上来讲。师:好,最后我们请大家翻开课本,来看下什么事共点力?请大家看书上两幅图形?生:作用点在同一点的力,我们称为共点力。师:一定作用在同一点吗?生:不一定,作用点交于一点的力也可以称为共点力。师:很好,那么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对不是共点力的作用力进行合成吗?生:不能,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能用于共点力。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中充分调动了学习

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四、总结拓展师生: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关系,重点讨论了分力合成的方法:平行四边

形定则的应用,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具体重点内容让学生回顾。【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去描述物理现象并归纳出物理规律。例如在探讨合力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时,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并由课本上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在解决重点上运用探究实验,避免由老师直接给出定则,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找到了乐趣,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高二物理必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陈海军

【操作要领】考纲导读——问题探究——例题导练——巩固提升1. 考纲导读深刻理解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等级要求.科学确定考纲导读, 抓住主要的知识点,强化理解的过程,

通过大问题小切入,体现问题间的梯度性、层次性关系,将复习内容回归到知识的系统性中来。55

Page 5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2. 问题探究通过课前设计的导学案,让学生自我的去预习和探究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对这堂课形成整体的

认识,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及点评的基础上引人需要掌握的考点和易犯错的知识点。学生通过预习案的预习,老师对预习案的批阅,抓住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课上通过生生,师生合

作和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这些学生中的难点。学生中共性问题,比较难解决的,通过引导处理好学生中的难点和疑点,同时通过查阅课本上的关键知识点来解决。

3. 例题导练学生通过课前对课本知识的预习对基本知识有较好的理解,通过例题导练,强化对考点知识的强

化理解,处理例题导练应先由学生生生先合作交流,再由师生合作和班级交流生成问题和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技巧。

在此基础上生成较高知识的能力要求。通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书面的形式展示在平台上,通过师生合作交流整合,对例题的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掌握好解题的技巧和策略,培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 巩固提升以巩固训练为检测点,及时发现知识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在理解、体验中对

知识进一步巩固,在点评中应让学生暴露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流共同总结提炼,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巩固和提升。【导学案】

一、考纲导读:1.牛顿第一定律(A)2.牛顿第三定律(A)3.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C)二、问题导思:1.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怎样利用实验得出重要结论?结论是什么?2.牛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得出的结论?3.惯性的概念?惯性大小的量度?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有关吗?4.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总结?一对平衡力?不同之处?5.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三、例题导练:例 1:(2007·江苏学测)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B.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毫无意义C.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D.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具有惯性例 2:(2008·江苏学测)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若所受的一切外力都突

然消失,则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该物体将( )A.立即静止 B.改做匀速直线运动 C.继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D.改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例 3:(2010·江苏学测)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乘坐汽车时系好安全带可减小惯性 B.运动员跑得越快惯性越大C.宇宙飞船在太空中也有惯性 D.汽车在刹车时才有惯性

56

Page 5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例 4:(2008·江苏学测)关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它们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同C.它们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反 D.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例 5:(2009·江苏学测)人乘电梯匀速上升,在此过程中人受到的重 力

为 G,电梯对人的支持力为 FN,人对电梯的压力为 FN’,则( )A.G 和 FN 是一对平衡力 B.G 和 FN’是一对平衡力C.G 和 FN 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G 和 FN’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例 6:(2010·江苏学测)马拉着车奔跑,马对车的拉力 F 和车对马的 拉

力 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则两力的大小关系是( )A.F>F′ B.F<F′ C.F=F′ D.无法确定例 7:(2011·江苏学测)如图所示,小车内两根不可伸长的细线AO、BO拴住一小球,其中 BO水平。小车沿水平地面向右做加速运动,AO 与 BO的拉力分别为 TA、TB。若加速度增大,则( )A.TA、TB均增大 B.TA、TB均减小C.TA 不变、TB增大 K D.TA减小,TB 不变例 8:(2007·江苏学测)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正以 3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因前方

出现事故,司机立即刹车,直到汽车停下,已知汽车的质量为 1.5×103kg,刹车时汽车所受的阻力为1.2×104N,求:

(1)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2)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下,汽车运动的时间;(3)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下,汽车前进的距离。例 9:(2008·江苏学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现沿水平方向

对物体施加 10N 的拉力, 取 10m/s2,求:(1)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2)物体运动 3s 时速度的大小;(3)物体从开始运动到位移为 10m 时经历的时间。

【课堂实录】考纲导读牛顿运动定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们在高一就对牛顿运动定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牛顿运动

定律共为三大定律,是力学的基础,牛顿曾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今天来复习牛顿运动定律。

问题探究学生小组讨论课前完成的预习案和查阅课本及资料理解预习案上设置的问题导学。师:课件展示:一、考纲导读:牛顿第一定律(A)(1)问题导思:1)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怎样利用实验得出重要结论?结论是什么?2)牛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得出的结论?3)惯性的概念?惯性大小的量度?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有关吗?二、考纲导读:牛顿第三定律(A)(1) 问题导思: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总结?一对平衡力?不同之处?2)几点理解:①异体性 ②同时性 ③同一性 ④普遍性三、考纲导读: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C)

57

Page 5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 问题导思: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2)特点:①同体性 ②矢量性 ③同时性 ④统一性师: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同学们知道高考考点要求吗?生:牛顿的三个定律。师:我们这节课来探讨牛顿运动定律。例题导练师:请同学回答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生: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静止。板书: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怎样利用实验得出重要结论?结论是什么?生:斜面实验,小球从某一高度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向下运动,运动到第二个斜面,高度比原来的

高度低,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小球运动到与原来的高度相同,减小第二斜面的倾角,小球仍然运动到原来的高度,把斜面放平,小球就会永远的运动下去。

师:通过刚才的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板书:伽利略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师:牛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生: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师:从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生: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板书:牛顿第一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师:惯性的概念? 惯性大小的量度? 生: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师:物体惯性的量度?生: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师:速度大,惯性大吗?受力大,惯性大吗?生:没有。师: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有关吗?生:没有关系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板书: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无关。师:请学生回答例 1。生: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的基础上得出第一定律,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答案选A。师: 请学生回答例 2。生: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突然外力消失,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选B。师: 请学生回答例 3。生: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与速度的快慢没有关系。答案选C。师: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生: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师:请学生们总结一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生:等大 共线 反向 异体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 等大、共线、反向、异体师: 一对平衡力?生:等大、共线、反向、同体

58

Page 5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板书:一对平衡力:等大、共线、反向、同体师:不同之处呢?生:异体 同体。师: 几点理解:①异体性、②同时性、③同一性、④普遍性。生:异体性,不是同一物体,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生: 同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生:同一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同性质力,假如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生:普遍性,普遍存在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等无关。师:学生们的总结很好,请同学回答例 1。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等大 反向 答案选D。师: 请同学回答例 2。生:电梯匀速上升,人受到重力的作用和支持力的作用,这两个力为平衡力,人受到的支持力与

电梯受到的压力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答案选A。师: 请同学回答例 3。生:马来车与车拉马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答案选C。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小组交流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师: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

方向相同 F=ma。板书:牛顿第二定律:F=ma师: 特点:①同体性、②矢量性、③同时性、④统一性。生:同体性,F m a指的是同一物体。生:矢量性,F 与 a 的方向相同。生:同时性,力与加速度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失。生:统一性,单位都是国际制单位。板书.特点:①同体性 ②矢量性 ③同时性 ④统一性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例题 1。生:小球受到重力 AO绳的拉力 BO绳的拉力 小球在向右做加速运动。师:现在加速度增大,受力怎么变化呢?生:小球在竖直方向上没有运动,竖直方向合外力为 0,AO绳的拉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与重力始

终是相等的,所以 AO绳的拉力不变,AO绳的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不变,加速度要增大,只有水平方向上 BO绳的拉力增大,答案选C。

师:请同学到讲台上来阐述例 2。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利用 F=ma 求加速度,求的是矢量,需要说明方向。生:用速度公式求时间,利用推论求位移。师: 请同学到讲台上来阐述例 3。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利用 F=ma 求加速度。生:用速度公式求速度,利用位移公式求时间。师: 同学们小组讨论这节课学到知识。生:学生激烈的讨论。

【教学反思】这节课复习牛顿运动定律,课堂容量大,但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思维,层层的深入有效解答,带动

了知识的巩固提升,化解了问题的重难点。许多同学要争取A级,就需要强化训练和真正的理解牛顿运59

Page 6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动定律,更要落实深层次的理解,要要求学生课后去消化思考和巩固提升。

高三物理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沈亚华

【操作要领】错解展示——师生探究——同步纠正——小结反思——变式训练1.错解展示

在教师课前充分统计、记载的基础上,对选择题中错误率高的选项,讲评过程中,先让出错学生讲解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对计算题中错误率高的题目,事先将典型的错解、不同的解法、好的规范的解法拍成照片,然后进行编辑整理,最终打印出来。讲评过程中,将这些图片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师生共同探究。

2.师生探究 针对学生暴露出的思维问题和典型错解,先让其他学生探究其错误的根源。形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情形:(1)审题不仔细造成的失误;(2)不合理的解题习惯造成的失误;(3)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透造成的失误;(4)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不到位造成的失误。在学生分析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再作补充和点评。

3.同步纠正 师生共同探究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错误的环节,已经具备了自行纠正的能力。这时,教师留有适当的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纠正和整理。如果还存在困难,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

4.小结反思 教师在讲评每一类题型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反思和方法提炼,并将解题注意点、提炼的一般方法进行主板书,这些对学生以后解决同类问题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5.变式训练 为了巩固提升学生的纠错能力,在讲评和订正的基础上,对原题的条件做适当的变换或者重新提供类似题型但有较高要求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训练,这样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导学案】

一、自主订正,错因导思1.第 6 题考查加速运动的连接体间摩擦力的分析。好多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物

体的受力。漏选 B 的有 18人,错选 C 的有 15人。本题的得分率为 58.0%。2.第 15 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结合传感器的应用。有的学生将滑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当作自由落体

运动,很多学生将滑块斜面的压力当作力传感器的读数,由于计算质量错误导致第 3 小题求解错误,较多学生解题层次不清。第 2 小题和第 3 小题错误较多,本题的得分率为 57.5%。

3.第 16 题,考查恒功率下物体的运动。有的合力做功当成电动机牵引力做的功,把小船的运动看成匀加速运动,有的将牵引力看成水平进行计算。不能灵活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不涉及 a 和 t 的问题以及变加速运动问题。第 2 小题和第 3 小题错误较多,本题的得分率为 46.4%。二、分类探究,小结提炼(一)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试卷第 6 题6.如图所示,物体 A、B放在物体 C 上,C置于水平地面上,水平恒力 F 作用于 B,使 A、B、C 一

起共同做匀加速运动,各接触面间均粗糙.则( )

60

Page 6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A.B 对 C 有向右的摩擦力B.C 对 A 有向右的摩擦力C.C 对地面有向左的摩擦力D.物体 C受到两个摩擦力作用【问题探究】问题 1:三个接触面间分别是什么性质的摩擦力?问题 2:判断各个接触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分别选取什么对象研究比较合理?【小结提炼】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2.试卷第 15 题,15.(14 分)如图(a)所示,“ ”型木块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木块的水平表面 AB粗糙,与

水平面夹角 θ=37°的表面 BC光滑,AB面与 BC面在 B 处平滑连接.木块右侧与竖直墙壁之间连接着一个力传感器,当力传感器受压时,其示数为正值;当力传感器被拉时,其示数为负值.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从 C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运动过程中,传感器记录到的力 F 与时间 t 的关系如图(b)所示.求:(sin37°=0.6,cos37°=0.8,取 g=10m/s2)(1)斜面 BC 的长度 L;(2)滑块的质量 m;(3)水平部分 AB至少的长度 s.

【问题探究】问题 1:F-t图像给出了哪些信息?问题 2:0-1s 内,F=2.4N,这一信息能求得什么?问题 3:1-4s 内,F=-1.0N,这一信息能求得什么?【小结提炼】应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二)动能定理的应用3.试卷第 16 题16.(14 分)如图所示,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缆绳将海面上一艘失去动力的小船沿直线拖向岸边.

已知拖动缆绳的电动机功率恒为 P,小船的质量为 m,小船受到的阻力大小恒为 f,经过 A 点时的速度为 v0,小船从 A 点沿直线加速运动到 B 点经历时间为 t,经过 B 点时的速度为 v,缆绳质量忽略不计.求:(1)小船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过程电动机牵引力做的功WF;(2)A、B 两点间的距离 d;(3)小船经过 B 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a.

【问题探究】问题 1:电动机的牵引力恒定吗?问题 2:小船从 A-B 过程做什么性质的运动?

61

第 6 题图

C

BA

F/N

t/s1 0

2 3 4 5

2.4

-1.0

θ

图( a )

图( b )

力传感器

第 15 题图

A v0 B

第 16 题图

Page 6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问题 3:能否用运动学公式来求解 A、B 两点间的距离 d?【小结提炼】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动能定理最适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三、变式导练,拓展提升〖变式训练〗一端装有定滑轮的粗糙斜面体放在地面上,A、B 两物体通过细绳连接,并处于静止状

态(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如图所示。现用水平力 F 作用于物体 B 上,缓慢拉开一小角度,此过程中斜面体与物体 A仍然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缓慢拉开 B 的过程中,水平力 F 不变B.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一定不变C.斜面对物体 A 作用力的合力变大D.物体 A 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答案:B

【课堂实录】一、考情简介:略二、分类讲评(一)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试卷第 6 题[学生思维过程展示] 学生讲解 [师生探究]师:A 与 C、B 与 C、C 与地,三个接触面间分别是什么性质的摩擦力?生:A 与 C 之间、B 与 C 之间都是静摩擦力,C 与地之间是滑动摩擦力。师:分别选取什么研究对象来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呢?生:AC 之间可选A研究,BC 之间可选AC整体研究,C 与地之间可选ABC整体研究。[同步纠正]本题正确答案:AB2.试卷第 15 题[投影展示] 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个学生的的错解图片[师生探究]师:F-t图像给出了哪些信息?生 1:滑块下滑过程用了 1秒,力传感器显示的是压力为 2.4N生 2:滑块在 AB面上滑行时,力传感器显示的是拉力为 1N师:0-1s 内,F=2.4N,这一信息能求得什么?生:能求得滑块对木块的弹力,从而解得滑块的质量 m师:1-4s 内,F=-1.0N,这一信息能求得什么?生:能求得滑块在 AB面上滑行时,对木块的摩擦力[同步纠正]

(2)滑块对斜面的压力 N1′=mgcosq 木块对传感器的压力 F1=N1′sinq 由图象可知 F1=2.4N 解得 m=0.5kg (3)滑块滑到 B 点的速度 v1=a1t1=6m/s 由图象可知滑动摩擦力 f=1.0N 加速度 a2=f/m=2m/s2

62

Page 6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由运动学公式可知

解得 s=9m [小结反思] 板书以下内容(一)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审题(1)分析受力(明确加速度 a 的方向)(2)分析运动(性质、过程)2.方法(1)整体法和隔离法(2)正交分解法

(二)动能定理的应用试卷第 16 题:

[投影展示] 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个学生的的错解图片[师生探究]师:电动机的牵引力恒定吗?生:牵引力大小和方向都在变化,所以是变力。师:小船从 A-B 过程做什么性质的运动?生: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师:由于加速度不恒定,所以不能用运动学公式来求解 A、B 两点间的距离 d了。[同步纠正]

(2)由动能定理有

解得

(3)设小船经过 B 点时绳的拉力为 F,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θ,则

解得

[小结反思] 板书以下内容(二)动能定理的应用1.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2)分析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动能的变化;(3)根据W 合=ΔEK列式求解;

2.解题之道:动能定理最适合的情形(1)不涉及 a 和 t 的问题;(2)变加速运动问题。

[变式训练] 略三、课堂小结 略

【教学反思】讲评课的重心在评析和纠正常见错误并能从中悟出一般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

题,教师再做适时的引导和点拨,这样事半功倍。63

Page 6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葛亚苹

【操作要领】

1.考纲导读,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考纲要求,教和学都依据目标,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功能,调控

功能。2.问题呈现,构建体系把本节知识点通过程序性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问题导学自主复习,学生合作交流,教

师导引,由“点”到“面”构建某一知识点的结构体系,某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并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了然于心。3.典例剖析,探究方法教师精心设计例题,例题应尽可能从本节课考点出发,突出课堂重点及难点,要有一定的思维含

量。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引领学生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考途径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自主解题,并小结解题方法。4.方法运用,实现迁移根据课堂重点及难点,学生小结的解题方法,设置一些相关练习题供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学生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避免出现负迁移,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5.自主反思,提升能力

在课堂最后学生自主反思小结本节重难点、知识体系、解题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研讨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导学案】

第四课时 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一、考纲导读会对带电体在平面上、斜面上、杆上(沿杆)、真空中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并能用动能定理、功能

关系及能量守恒分析解决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问题。二、问题导思1.带电体在电场中何种情况下作直线运动?2.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是否考虑重力?3.如何处理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三、例题导练例 1.如图所示,在 A板附近有一电子由静止开始向 B板运动,则关于电子到达 B板时的速率,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板间距越大,加速的时间就越长,则获得的速率越大。B.两板间距越小,加速度就越大,则获得的速率越大。C.与两板间的距离无关,仅与加速电压U 有关。D.以上解释都不正确。例 2.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 A、B 两平行板相距 h,上板A带正电。现有质量为 m、电荷量为+q 的

64

考纲导读明确目标

问题呈现构建体系

典例剖析探究方法

方法运用实现迁移

自主反思提升能力

Page 6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小球在 B板下方距离为 H 处,以初速度 v0竖直向上从 B板小孔进入板间电场,欲使小球刚好打到 A板,A、B 间电势差UAB 应为多大?

例 3.如图所示,一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 m 的小物块处于一倾角为 37°的光滑斜面上,当整个装置被置于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小物块恰好静止.重力加速度取 g,sin 37°=0.6,cos 37°=0.8. 求:(1)水平向右电场的电场强度;(2)若将电场强度减小为原来的 1/2,物块的加速度是多大;(3)电场强度变化后物块下滑距离 L 时的动能。

【课堂实录】第四课时 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

一.考纲导读,明确目标师:我们复习了描述电场的物理量,从力的角度,引入了场强、电场线;从能的角度,引入了电势、

电势能、等势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会对带电体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并会用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处理问题。(投影考纲要求)二.问题呈现,构建体系

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导思,小组交流,师生共同总结。1 .带电粒子(不计重力)沿电场线方向进入电场,带电粒子将做直线运动。如考虑重力,初速度为零或速度与合力共线时带电体做直线运动。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否考虑重力?(1)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离子等除有说明或有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考虑重力

(但并不忽略质量).(2)带电颗粒:如液滴、油滴、尘埃、小球等,除有说明或有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能忽略重

力.(3)实际情况:如所给数据中可以计算电场力和重力的大小,且重力和电场力大小接近,这时就

不能忽略重力。这点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一错就满盘错。

3.处理方法:(1)用 力和运动 的观点: 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 (2)用 功能 的观点: 动能定理 功能关系 能量守恒 三.典例剖析,探究方法例 1.学生自主解题,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达式。(两个方法)例 2.师生共同确定方法,学生自主解题,投影过程,分析对错。师:小球做什么运动呢?生 1:小球先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在重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并画出力图)师:下面就根据这两个过程的运动求解 A、B 间电势差UAB 应为多大。学生自主求解。投影解题过程,分析对错,提出法一。

法一:B板下方: ①

65

Page 6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对进入电场后: 整理 得 ②联立 ① ② 两式解得

, 故有

师:我们从力和运动的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角度处理这个问题吗?生:可以用动能定理求解学生自主求解。投影解题过程,分析对错,提出法二。

法 二:对小球的整个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例 3. 学 生自主 求解,投影解

题过程,分析对错,提出方法。第一第二问没问题,第三问绝大部分同学这样解的

师:第三问可以有其他解法吗?生 1:可以用合力求合力功。 解得 EK =0.3mgL

生 2:先求速度,再求动能。 方法提炼:(师生共同小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和力学题目一样,首先对带电体受力分析

(多了电场力),弄清楚带电体的运动过程,然后选用恰当的物理规律求解,如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四.方法运用,实现迁移学生自主完成训练题训练 1:学生回答(BC选不全)师:由图象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生:斜率表示场强大小,场强不变。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场强方向 x轴负向。师:电子做什么运动?生:电子仅受 x轴正向电场力作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师:这道题重点考查了图象信息,Φ-x 图象看场强,我们还讲了 E-x 图象,如何来看电势呢?

生:面积。训练 2:投影解题过程,发现问题:过程分析不到位。师:这道题的易错点在运动的分析上,好多同学只分析了第一个过程,运动到最右端就静止了,

到右端时,速度为零,静止了吗?生:(思考后)右端时,受电场力作用,此时计算发现电场力比最大静摩擦力大,所以向左做匀

加速运动,到原点后再向左做匀减速运动,至静止。分析后学生重新解决问题。再次投影讲评。五.自主反思,提升能力学生自主反思本节重难点、知识体系、解题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研讨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

能力。教师巡视点拨。【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相对简单,“问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自主解决部分问题,66

Page 6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教师相对可以讲得较少,复习新知识的同时回顾了前期所学的知识,避免出现“老师讲的时候理解,考试的时候不会”的现象,收到预期的效果。

高一化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朱亚萍

【操作要领】设疑导入—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巩固提升1.设疑导入 明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技等热门话题、动画等方式,挖掘学生熟悉的素材,

在观察、思考、体验中,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并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提出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个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诱导学生好奇心,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对问题斟酌推敲的基础上,提炼本节课的主问题,抓住导入契机,多媒体展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形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在导入时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下两个问题:⑴盲目追求视频、图片好看,忽视与内容的联系;⑵导入过于冗长,一般控制在 5 分钟左右,以防浪费时间。

2.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对也可能错,错对两面性易激发同伴们

的探究欲望,也易形成立体的学习层面,让课堂更灵动。实验的方案设计一般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其间教师巡查并聆听小组讨论的内容做适当指导。最后,学生展示探究方案,其他学生补充修正,使全班学生都能明白要探究的内容和要领。然后部分小组派代表到讲台进行实验(不具危险的实验),其间老师不要随便插手帮助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只能提醒点拨,不能代替学生做实验。督促学生及时观察现象,并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得到实验探究的初步结论。学生做的实验在操作上或者现象上可能不会尽如人意,应该抓住机会进行分析,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学生尝试体验的基础上,必要时还可对实验进行修改调整,进一步完善方案。

3.合作讨论 归纳总结组织学生对实验全过程进行评估,其间生生、师生应进行充分的交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学生合作

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再由老师启发引导,师生共同解决。集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通过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理解的能力,养成沟通习惯,教师要纠正有偏颇的思考方向。

教师点拨,学生归纳,重点放在知识原理、相关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实验方法、知识系统化等方面。4.巩固提升 变式训练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检测点,进行说写练习,努力让学生展示课堂学习成果。在学生现有的知识

经验背景下,及时发现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新生长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或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夯实基础,在理解、体验、感悟中生成知识,挖掘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这一流程可以通过例题验证、课堂检测、变式训练做到让学生会举一反三。例题要有典型性、层次性,教师点评不能就题讲题,要有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提炼点评。以学生说、写为主,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点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巩固。【导学案】

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铝一、课标导读

67

Page 6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了解铝的主要物理性质。2.了解铝分别与氧气、酸、碱、盐、某些金属氧化物等物质的反应情况,了解其共性和个性3.关注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通过铝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二、问题导思1.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铝或铝合金的制品?能总结出铝单质的物理性质么?2.还记得铝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吗?推测铝的化学性质。地壳中的铝主要以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铝比铁活泼,但铝却不象铁那样容易被空气腐蚀,

为什么?在空气中加热铝箔,为何不滴落下来?3.铝制餐具为何不宜蒸煮或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 .?这与铝的哪些化学性质有关?和熟悉

的其它金属(如Na、Mg)比较,铝的性质有何不同?从铝单质的性质,猜测还能发生哪些反应?三、例题导练1.将 0.1mol 金属钠用刺有许多小孔的铝箔包好后, 置于 5cm3 水中获得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 ) A. 0.05mol B. 0.1mol C. 0.2mol D. 大于 0.05mol 而小于 0.2mol 的某一不确定值2.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硫酸溶液、烧碱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之比为 ( )A.1︰l B.2︰l C.3︰1 D.1︰3 3. 节日里放飞的氢气球,其中的氢气就是用废铝、纯碱、生石灰和水制得。说出反应原理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堂实录】 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铝

一、设疑导入 明确任务课件展示:2008年国际奥运会在北京的鸟巢。课件展示:使用压力锅后,应将食物及时取出,每次使用后及时擦洗干,以免残留的食物尤其是

酸碱性物质腐蚀锅底,清洗压力锅宜用热清水或热清水加清洁剂,不要用钢丝球等磨损性大的东西擦洗

师:同学们看到鸟巢在灯光下熠熠发光,质地坚硬又轻,以及高压锅的使用方法,猜测这与什么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抓住关键词句,突出重难点,把握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二、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课件展示;1.飞机、汽车轮圈 2.铝芯电线电缆 3.铝壶、铝高压锅,4.铝箔包装材料 师:铝的这些用途,说明了铝有哪些物理性质?生:1) 银白色光泽,密度比较小 2)导电性好 3)热的良导体 4)有良好的延展性;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地壳中的铝主要以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为什么?师追问:性质由什么来决定?生齐答:结构师:写出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生:三位学生到黑板版演并点评,指出错误原因

68

Page 6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根据铝的结构,我们来猜测铝的化学性质如何?生:Al 的化学性质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课件展示:锈蚀的铁门与依然崭新的铝合金门师:这幅图,用化学用语看出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猜测铝能与什么物质反应?生: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 ,铝比铁活泼,理论上讲铝应该比铁更容易被腐蚀,但事实上 在常温下,

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因此铝具有抗腐蚀性。师:从高压锅的使用方法,猜想铝还能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这些猜想?小组讨论,由学生得出实验方案,最终一致认为在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之前要先除去表面的氧

化膜生 1:上黑板做铝的燃烧实验生 2:表面除去氧化膜的铝箔投入盐酸中生 3:表面除去氧化膜的铝箔投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三、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师:你们看到了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有没有不妥之处?根据实验,分别描述实验

现象,得出哪些结论?怎样证明看到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生 1:生 3 在滴加试剂时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生 2: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均产生无色无味气泡生 3:重新组装装置,收集气体,检验是否有爆鸣声两位学生上黑板版演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并点评(有一位学生配平错误)师:一般金属只与酸反应,而铝比较特殊,既与酸反应又与碱溶液反应,这是重点。师:预测铝还有哪些化学性质?生:在初中学过了铝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师:根据铝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和某些金属氧化物作氧化剂发生反应师演示实验:铝热反应师;仔细观察现象,说明有什么物质生成?小组讨论,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是放热反应,并有产物铁生成。 师:利用铝的这一反应,说说铝有哪些用途? 生:铝的用途:用于焊接铁轨,冶炼金属 ,定向爆破。生:小结铝的化学性质,觉得与碱溶液的反应比较难师课件展示:铝的未来发展生:惊叹! 师:所以现在要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将来才有用武之地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或者问题是什么?生:是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以及在使用铝制品时的注意点四、当堂检测 发展提升师:例题 1 注意点是什么? 生:除了考虑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还要考虑铝箔与产生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师:根据例题 2你们还能变出哪些变题?生 1:相同条件下,足量的铝分别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烧碱溶液反应产生的氢

气的体积之比为多少? 生 2:取两份纯铝片,第一份与足量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烧碱溶液反应,同温同压下放出相

同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片的质量之比为多少? 生 3: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

69

Page 7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等时,反应中消耗的 HCl 和 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多少?师:关键是要正确书写铝的一些重要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务必导出已知物与未知

物的量的关系,并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足量”、“少量”等,熟记铝的重要性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均放出氢气。

师:例题 3说出反应原理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生:两个学生上黑板版演方程式并点评生:课堂小结,其他学生加以点评并补充。

【教学反思】该模式中,在课上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嘴、动眼睛,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积极鼓励

学生到前面来大胆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充分暴露自己的错误。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生积极思考,把自己的思想呈现给大家,并得到大家的评价,情感得到沟通,认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二化学必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徐必超

【操作要领】设疑导入→讨论合作→形成结论→思维提升1.设疑导入⑴仔细学习教学要求和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要求,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知识要点,根据要点精心

设计问题组。⑵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要有一定的梯度。进入课堂后,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反馈及时作出调

整。⑶问题可以是老师提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新形成的,但是结论

一定要由学生思考或讨论后得出,教师千万不要担心学生得不出而代替他们说出来。2.讨论合作⑴讨论目的要明确,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⑵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要拘泥于形式,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网页浏览都可以。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3.形成结论⑴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⑵要培养学生说出关键的词⑶认识的角度不同,结论有差别。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不是自己需要的结果就丢弃学生们的结论。⑷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呵护好学生的自尊,

然后要快速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4.思维提升“思维提升,归纳总结”是课堂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巩固当堂所学的知

识,而且还能再次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也为他们课后自主学习铺平了道路。这个环节可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归纳总结,给学生以完整的系统印象;可以是通过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之下解决新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思考后的联想、拓展、质疑。【导学案】

70

Page 7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一、考纲导读1.能根据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认知性 C2 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逐步理解物质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认知性 C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认知性 B4.能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初步学会用单线桥、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认知性 B、技能性 b5.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认知性 A、体验性Ⅰ二、问题导思问题组一1.天然气燃烧时的电流从何而来?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吗?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确定一个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组二1.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化学反应有哪些类型?2.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你能用简单的图示表达吗?问题组三1.氧化剂和还原剂、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三组概念你是如何理解的?2.在我们的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常见的例子吗?你接触了哪些“守恒”?

你对“电子守恒”是如何理解的?如何描述电子的得和失?问题组四如果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未配平,你如何给相关物质加上合适的化学计量数?需要用到几个守恒?三、例题导练1.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下列反应可制取 K2FeO4

2Fe(OH)3+3Cl2+10KOH=2K2FeO4+6KCl+8H2O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钾元素化合价降低 C. Fe(OH)3 发生还原反应 D. Cl2 是氧化剂2.[09年 26(2)]另一组同学对铁和稀硝酸的反应进行探究。他们用 a mol Fe 和含有 b mol HNO3 的

稀硝酸进行实验,若HNO3 只被还原成 NO,且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 Fe3+和 Fe2+,则 的取值范围是 ;若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 n(Fe3+):n(Fe2+)=2:1,则 的值为 。(1/4<a/b<3/8;9/32)

【课堂实录】 [投影] 新闻背景国家投巨资研究用于绿色环保汽车的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汽车:北京奥运会为上海得“科技金牌” “超越一号”惊喜亮相燃料电池汽车出现在北京奥运会设疑导入北京奥运会时用的绿色环保电动汽车是咋回事?能否从化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说明?[生]不知道!(学生们齐刷刷的回答,很让人意外)[师]看来你们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从投影的几句话中找出与化学有

关的关键词总可以的吧?(点拨启迪)[生] 燃料电池(异口同声,信心满满)继续设疑(上升一个台阶)

71

Page 7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对,燃料电池!这些汽车燃烧的是氢气、甲烷、甲醇等化学物质,燃烧时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呢?学生回忆讨论首先写出方程式,思考反应类型,然后结合原电池原理确定正负极及其相关反应[师]哪位同学可以讲讲?[生] 这些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氢气等物质被氧化时失去电子,通过外电路对外输出电流 !(引

入主题)[师]很好!这些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回顾的主题。[板书] 氧化还原反应设疑引导[师]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设计成电池呢?[生]不是的(学生说的很快,没有思索,有点想当然!)[师]为啥有的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没人做声,在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区别在哪儿?[生]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很自信)[师]有没有电子的转移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区别于其它反应的本质特征形成结论[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师问] 氧化还原反应摆在面前,电子动不动我们又看不出,你是如何判断的呢?[生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板书]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的变化设疑引导[师]我们已了解了多种反应的类型,你能将这些反应类型做一个归类总结吗?讨论合作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黑板上表达形成结论①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和种类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②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④ 根据反应进行的程度分为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⑤ 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思维提升[师]你能用图示来描述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的关系吗?方法指导教师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每种基本反应类型都写两个,引导学生判断化合价的变化。[板书]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学生上黑板如右图设疑引导[师]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我们常遇到氧化剂和还原剂、 被

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三组概念,它们是否是同义反复? 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呢?讨论合作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选择几个小组参与讨论,有初步结论后请学生回答

72

Page 7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反应物,被氧化和被还原是元素变化的状况,氧化性和还原性是物质的性质[师]那么什么样的物质作氧化剂、什么样的物质作还原剂呢?如何确定被氧化、被还原的关系呢?形成结论[板书]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辨析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具有氧化性设疑引导[师]分析电子转移情况时有两种表达方法,是哪两种呢?形成结论[生]双线桥和单线桥学生上黑板分别用两种方法描述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学生总结,其他同学补充[板书]双线桥:反应物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指向产物中的相关元素,表明得失及数目单线桥:还原剂指向氧化剂,不标得失只标个数[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常见的例子吗?学生上黑板书写(有学生未配平)设疑引导[师]如果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未配平,你如何给相关物质加上合适的化学计量数?讨论合作三个守恒难于一次说全,教师耐心引导,发动其他同学一起思考回顾形成结论[生] 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板书] 四、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板书]配平原则 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师]配平方程式注意哪些细节?学生回答,副板书1.确定变价元素、标明化合价2.计算化合价变化数:变化值×下标数3.计算最小公倍数4.配平变价元素5.观察配平不变价元素6.观察检查划等号思维提升[师] 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业水平测试必考的考点,我们一起看看过去是如何考查的师生一起看投影,

学生回答结果[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大家对氧化还原反应应该有更深的理解,请大家谈谈收获。(四)板书计划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2.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表达方法:双线桥:单线桥:4.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73

Page 7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配平原则 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高三化学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黄祝军

【操作要领】展示—诊断—矫正—提升—巩固—反思1.展示展示学生练习和测验中典型错误,可以通过学生说思路、投影、拍照、节录等方式,也可以把正确答

案和学生错误一起呈现。2.诊断由学生讨论、探究说出展示答案对、错的原因,教师加以适时点拨、引导。这一过程可以充分暴露学

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取得第一手鲜活的学生审题答题存在问题,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诊断学生出现错误时的心理以及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

3.矫正 对第二阶段诊断出出错的原因如 ①审题不够仔细;②实验不够重视;③基础不够扎实;④思维不够灵敏;⑤表达不够清楚;⑥书写不够规范等。通过答案正确的学生或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4.提升 这一阶段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①提升解题规律,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知识体系。②提升解题技巧,寻找解题捷径,提高解题速度。③提升审题方法,优化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寻找“题眼”或“突破口”的能力。④提升考试技巧比如二卷先完成判断题后完成计算题,提高应试能力。课堂上针对每次考试出现的学生“冤枉”失分现象要特别指出。比如,没有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字写错、正负号搞错、计算题格式、步骤不规范等现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答题方式。 5.巩固 选择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有巩固练习的机会,同时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已经掌握。 6.反思 反思有没有既注重基础又重视能力,有没有真正落实以生为本,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有没有注意到学困生、临界生,有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学案】

高三化学第一次全县统测二卷有关方程式书写讲评一、错题导读20(3)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和KClO在强碱

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典型错误:1. 2Fe3+ +4K++4OH- +6ClO- =2K2FeO4+3Cl2+2H2O2. Fe3+ +2ClO-+2OH-=FeO4

2-+2H++2Cl-

3. 2Fe3+ +6ClO- +4OH-=2FeO42- + 3Cl2 +2H2O

21(1)肼(N2H4)-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碱性电池,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反应式为 ▲ 。典型错误:1 . N2H4 ― 2e-+ 2H2O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NO+ 8H+2 . N2H4 + 8OH-— 8e-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NO + 6H2O

74

Page 7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 N2H4 + 12OH-— 12e-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2NO 2+ 8H2O二、错因导思知识层面:1.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掌握不实2.物质的溶解性不熟悉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规则掌握不牢审题层面没能认真读题,对题目中“强碱性”“环境友好”等视而不思,导致科学性错误三、变式导练1.化学镀镍的溶液中含有 Ni2+和 H2PO2

-,在酸性等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 Ni2+ + H2PO2

-+ → Ni + H2PO3- + 写出并配平反应式

2.以铝材料为阳极,石墨作阴极,NaHCO3溶液作电解液进行电解,生成有吸附性的难溶物 R,写出阳极生成 R 的电极反应式: 。【课堂实录】 2013届高三化学第一次调测 讲评课(剪录)

师:本次检测本班一卷难度 0.7二卷难度 0.5,本节课主要讲评二卷中有关方程式书写问题。展

示: 二卷 各题 难度系数

可以看出有关方程式书写对我们较大难度,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板书 一、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师:20(3)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 和 KClO 在

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展示师:课前摘录学生试卷上典型错误。(投影)生 1 2Fe3+ +4K++4OH- +6ClO- =2K2FeO4+3Cl2+2H2O生 2 Fe3+ +2ClO-+2OH-=FeO4

2-+2H++2Cl-

生 3 2Fe3+ +6ClO- +4OH-=2FeO42- + 3Cl2 +2H2O诊断

师:大家看看这三个答案有没问题?如果有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生 1 : 第一个 K+未删生 2 : 第二个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生 3 : 三个方程式都没注意题干“强碱性”条件,生成物没写对,氯气分子应写成氯离子。矫正师:那怎么才能写对呢?谁来写一下板书:生 1 2Fe(OH)3 + 3ClO- + 4OH- = 2FeO4

2- + 5H2O + 3Cl- 生 2 2Fe3++ 3ClO- + 10OH- = 2FeO4

2- + 5H2O + 3Cl-师:由于溶液呈强碱性所以氯气应反应生成氯离子,介质应写氢氧根师:课件展示正确答案2Fe(OH)3 + 3ClO- + 4OH- = 2FeO4

2- + 5H2O + 3Cl-或 2Fe3++ 3ClO- + 10OH- = 2FeO4

2- + 5H2O + 3Cl-

75

题号 16 17(3、4) 18 19(3、4) 20 21(1、2

)21(3、

4)难度 0.65 0.43 0.34 0.26 0.55 0.35 0.33

Page 7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大家一起来小结一下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要注意哪些问题提升书写注意点板书 1.认真审题注意题干信息、注意科学性

2.运用守恒如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3.注意介质的酸碱性

巩固巩固练习:化学镀镍的溶液中含有 Ni2+和 H2PO2

-,在酸性等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 Ni2+ + H2PO2

-+ → Ni + H2PO3- + 写出并配平反

应式生:1 Ni2+ + 1 H2PO2-+ 1 H2O = 1 Ni + 1 H2PO3

- + 2 H+ 板书:二.有关极方程式书写师:21(1)肼(N2H4)-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碱性电池,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反应式

为 ▲ 。展示师:课前摘录学生试卷上典型错误。(投影)生 1 N2H4 ― 2e-+ 2H2O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NO+ 8H+生 2 N2H4 + 8OH-— 8e-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NO + 6H2O生 3 N2H4 + 12OH-— 12e-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2NO 2+ 8H2O诊断师:讨论三个反应对还是错?生 1 : 第一个反应得失电子数不对,没注意是碱性电池生 2 ; 二三两个注意到了电子守恒,电荷守恒以及溶液酸碱性但不知哪个对?生 3: 三个都不对因为题目中说电池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碱性电池所以不应该生成氮的氧化物。矫正师:说得很好那应该生成什么呢生:氮气师:学生上黑板板演 N2H4 ― 4e-+ 4 OH-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N2+4H2O师:课件展示正确答案师生共同小结:提升板书: 1.遵循氧化还原反应书写要点

2.注意酸性、碱性、金属氧化物、熔融盐作为介质的燃料电池负极书写规律 3.方法:直接书写,或先写总反应、正极反应再写负极反应。

巩固:以铝材料为阳极,石墨作阴极,NaHCO3溶液作电解液进行电解,生成有吸附性的难溶物R,写出阳极生成 R 的电极反应式: 。

生:Al-3e-+3HCO3-=Al(OH)3↓+3CO2↑【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灵动”课堂高三化学讲评课探讨,模式为“展示---诊断----矫正----提升---巩固---反思”,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能专注考试中存在问题,积极思考并参与其中对解这类题方法在点拨基本上有所掌握,巩固练习效果较好。总体感觉学生有收获,但操作一节课内容有限,尤其我们化学二卷大部分学生难度系数只有 0.5,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讲评内容最大化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76

Page 7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徐希平

【操作要领】预设问题,引导思考--- 生成问题,深化思考---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提炼问题,归纳总结---反思

评价。1.预设问题,引导思考。首先提炼出该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和知识要求,明确复习目标。围绕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将

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提炼设计成有一定思维性和灵动性的问题或编制适量的具有一定开放性、批判性、思维型较强、相对较为新颖的新题型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深入思考。

2.生成问题,深化思考。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前进、上升和深入的,而且这种前进、上升和深入是在对已有的认识和判断不断

进行修正和补充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不断暴露新问题、新盲点和产生新疑点,要不断挖掘、诊断学生出现错误时的心理以及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进一步采取措施,设计有针对性、探究性的达标练习题,帮助学生去突破难点、解决盲点、消除疑点,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及时得到修正和补充,对所复习的知识全面掌握。

3.解决问题,合作学习。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解决;习题让学生先自主做,再让部分学生展

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复习中的知识缺陷。课堂上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学习和教师的引领作用,即课堂教学成为灵动课堂教学。

4.提炼问题,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解题方法、解题规律和注意点。如何读题、审题,如何采点,如何进行规范化答题

等等。5.反思评价

反思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掌握程度,容量是否适中,有哪些新的启示和巧妙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规律,以及自己还存在的问题。记在自己的学案上或笔记本上,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导学案】

盐类水解一、考纲导读1.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2.能说明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3.认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此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一般占 8 分。I卷一般为第 14 题或第 15 题,通常为双选题。二、问题导思1.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定义中要注意的两个关键词是什么?2.已知 H2A=H+ + HA- HA- H+ + A2- ,Na2A 的水解方程式、物料守恒式分别是什么?3.在可水解的盐溶液中,H+和 OH-的来源怎样?举例说明此时计算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H+)

的方法。77

Page 7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4.怎样证明 Na2CO3溶液呈碱性是由 CO水解引起的?5.为什么热的纯碱液去油渍效果会更好?配制 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的盐酸,为什么?三、例题导练1.在 PH 都等于 9 的氢氧化钠和醋酸钠两种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OH-离子浓度分别是

Amol/L 和 Bmol/L,则 A 和 B 的关系为( )A. A>B B. A=10-4B C. B=10-4A D. A=B2. amol/LNaAc、Na2CO3 、NaHCO3、C6H5ONa、NaOH PH 的大小变式训练 1.PH相同的 NaAc、Na2CO3 、NaHCO3、C6H5ONa、NaOH 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变式训练 2.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①(NH4)2CO3、②(NH4)2SO4、③(NH4)2Fe(SO4)2三种溶液中

c(NH4+)的大小

3.有 4 中混合溶液, 分 别 由等体 积 0.1mol/L 的 2 种溶液混合 而 成 :① CH3COONa 与 HCl ;② CH3COONa 与 NaOH ③CH3COONa 与 NaCl ④CH3COONa 与 NaHCO3。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A.pH:②>③>④>① B.c(CH3COO-):②>④>③>①  C.溶液中 c(H+):①>③>②>④ D.c(CH3COOH):①>④>③>②【课堂实录】

盐类水解师课件展示: 判断下列溶液的酸碱性,写出其中能水解的离子方程式:Na2CO3 NaAlO2

Fe(NO3)3 AlCl3 MgCl2 NaCN CaCO3 NaHSO4 NaHCO3生:(三位学生上黑板后由学生点评)。师: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要注意哪些问题?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课件展示:水解方程式书写注意点:单离子水解写出 ,不写 ↓↑,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

解,不把产物(如NH3·H2O、H2CO3)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不溶无弱不水解。师: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定义中要注意的两个关键词是什么?生: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 H+或OH-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两个关键

词是“离子”(弱)和“弱电解质”师追问:已知 H2A=H+ + HA- HA- H+ + A2- ,Na2A 的水解方程式、物料守恒式分别是什么?生:(一人上黑板)。A2-+ H2O HA- +OH- 物料守恒式;C(Na+)/2= A2-+ HA-

师生:生点评,师进一步强调水解的产物为弱电解质。师:盐类水解的实质、条件及规律分别是什么?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师:课件展示 实质:促进水的电离; 条件:盐易溶且有弱;

规律: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弱显谁性,同强显中性。师:在可水解的盐溶液中,H+和 OH-来源怎样?举例说明计算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H+)的方

法。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在可水解的盐溶液中,H+和 OH-来源于水;以 NaCl 和 NaAc 为例分别分

析师:课件展示:【例 1】、在 PH 都等于 9 的氢氧化钠和醋酸钠两种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OH-离子浓度分别是 Amol/L 和 Bmol/L,则 A 和 B 的关系为( )A. A>B B. A=10-4B C. B=10-4A D. A=B

78

Page 7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先做后讲解)。师:进一步强调在水中加入酸和碱抑制水的电离,而加入能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师课件展示:【例 2】amol/LNaAc、Na2CO3 、NaHCO3、C6H5ONa、NaOH PH 的大小

生:二人上黑板)。生:(点评)。

师课件展示【变式训练】PH相同的 NaAc.Na2CO3 、NaHCO3、C6H5ONa、NaOH 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生:(二人上黑板)。生:(点评)。

师课件展示::小结:PH相同的碱和强碱弱酸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比较,先令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比较 PH 的大小,再把“<”改成“>”或把“>”改成“<”。这两题进一步说明盐越弱越水解的规律。师课件展示:【学 生变式训 2】常温下物质 的 量浓度相等的① (NH4)2CO3 、② (NH4)2SO4 、

③(NH4)2Fe(SO4)2三种溶液中 c(NH4+)的大小

生:(二人上黑板)。生:(点评)。

师课件展示:双水解反应:即弱酸弱碱盐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甚至完全。常见的双水解反应完全的为:Fe3+与 AlO2-、CO32-(HCO3-)、S2-(HS-)、SO32-(HSO3-);Al3+与 AlO2-、CO32-(HCO3-);NH4+与 AlO2-。其特点是生成沉淀或气体。如:2Al3+ + 3S2- + 6H2O == 2Al(OH)3↓+ 3H2S↑

师:怎样证明 Na2CO3溶液呈碱性是由 CO水解引起的?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师:小结并课件展示 向纯碱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再向该溶液中滴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溶液,且溶液的红色裉去。师:为什么热的纯碱液去油渍效果会更好?配制 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的盐酸,为什么?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再由学生点评)。师:小结并课件展示 升高温度,促进碳酸根离子的水解,溶液的碱性增强,去污能力增强;加盐

酸,抑制 Fe3+的水解。师:请同学们小结一下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师课件展示:内因:盐本身的性质(越弱越水解)

外因:温度(越热越水解)、浓度(越稀越水解)、外加酸碱(勒沙特列原理)师课件展示:Fe3+ + 3H2O Fe(OH)3 + 3H+

条件 移动方向 H+数 PH Fe3+水解率升温

通 HCl加H2O加 Fe粉加NaHCO3

加 FeCl3生:(先填表后投影并由学生点评)师:课件展示:【例 3】有 4 中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 0.1mol/L 的 2 种溶液混合而成:

① CH3COONa 与 HCl;② CH3COONa 与 NaOH③CH3COONa 与 NaCl④CH3COONa 与 NaHCO3。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79

Page 8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A.pH:②>③>④>① B.c(CH3COO-):②>④>③>① C.溶液中 c(H+):①>③>②>④ D.c(CH3COOH):①>④>③>②师生:(学生先做后师生共同分析)。 答案选B师:课件展示:配制硫酸铜溶液时,常将硫酸铜先溶于 ,然后加水稀释。配制硫化钠溶液时,

常滴入几滴 ,然后加水稀释。生:(齐答)分别为硫酸和氢氧化钠师:课件展示小结:配制强酸弱碱盐或强碱弱酸盐溶液应加对应的强酸或强碱抑制其水解。巩固练习1.一定条件下,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CO32-+H2O HCO3-+OH-下列正确是 A.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常数增大 B.通入 CO2,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 C.升高温度,c(CO32-)减小 D.加入 NaOH固体,溶液 PH减小2.现有等浓度的下列溶液:①醋酸,②苯酚,③苯酚钠,④碳酸,⑤碳酸钠,⑥碳酸氢钠。按溶

液 pH 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①②⑤⑥③      B.④①②⑥⑤③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④②③⑥⑤师:本节课你共学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问题?并进行提问。

高一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刘 桔

【操作要领】问题引领,学生预学——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典例导学,巩固提高1.问题引领,学生预学生物课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够重视,展示生物课的学科魅力才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

要领:①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猎奇心里、使之产生疑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 本环节要结合课标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来设置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问题不能大

而空。要简洁、实用、有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经验出发提高学习效率。③ 学生个人自主阅读课本,尝试解决导学案的预设问题,然后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讨

论合作探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能流于形式,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理由,形成异同,在预习过程中学会尝试自己生成问题。教师也要参与讨论,充分了解学情。

2.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求知欲。要领:① 根据刚才探究时教师的了解,把简单而又关键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展示,根据问题的难易进行分

层展示,基础的问题让成绩薄弱的展示,有难度的让成绩略强的展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热情。② 本环节还要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思维。把小组交流的导学案问题展示,让各小组相互碰撞,自

己解决得出正确而规范的答案;疑难问题组织引导大家讨论解决;对学生不懂,完全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3.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情感。① 根据本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进一步把问题细化,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或借助

80

Page 8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各种教具进行突破。②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领及学生思考质疑、实验操作,让学生归纳出本节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等,

并提升学生的素养和情感价值观。4.典例导学,巩固提高以例题为导引,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和规律,提升自己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要领:

① 要精选和合理安排例题,要体现本节的重难点,题目的设置要有基础性、代表性、层次性。② 教师要及时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评价,最好让做错题的学生自己反思,找出问题所

在,让他们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③ 教师及时进行变式训练,归纳解题的技巧、方法、规律。【导学案】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标导读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4.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二、问题导思(一)自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二)思考讨论问题1.细胞质包括哪两类?它们的分布和功能是什么?

2.识图回答书 P46页(3-7图)回答高等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想一想:低等植物细胞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

3.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1)叶绿体呈什么颜色?什么形状?(2)染线粒体用何染液?染成什么颜色?线粒体是何形状?

(三)我的问题

三、例题导练1.一株高等植物的所有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

A. 大液泡 B. 中心体 C. 细胞壁 D. 叶绿体 2.下列结构中不含磷质的细胞器是 ( )

A. 线粒体和中心体 B. 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81

Page 8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C. 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D. 中心体和核糖体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

A、具有双层膜 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 D、呈绿色椭球形4.图 1 是两种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 2—4 是图 1 中部分结构的放大,据图回答。([ ]内填图中标号, 上填适当内容的文字。)

( 1 )图中的结构 1—15 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和[ ];可能含有水溶性色素的是[ ];结构 15 与[ ]的形成有关。(2)图 2、3、4 所示在结构上的主要共同点是 。图 2、3 所示结构的名称分别是 。【课堂实录】一、导出目标1.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B2.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A一、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

学生小组交流课前预习中查阅有关资料完成导学案。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单元结构知识,师:在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细胞的那些结构?生:细胞壁和细胞膜师:你知道细菌和动植物都共有那些结构生:细胞膜和细胞质

二、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师: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胞质师:根据这位同学的展示,我们知道了细胞质中有些什么结构了,他像你们喜欢吃的什么东西吗?生:像带果粒的果冻,这里的果粒就是不同细胞器,胶质部分就是细胞质基质。师:那么这些不同果粒究竟是什么呢?生:就是线粒体 叶绿体 核糖体 液泡 溶酶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生:那它的结构是什么,在什么仪器下能看到呢?师:这两位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很正确,特别形象。我们那就来看看光学显微镜能看到些什

么呢?再看看电子显微镜下又能看到些什么,他们的结构又如何呢?大家仔细观察喔。生:电子显微下看到的棒形的是什么?他的结构有哪些?师:那就是线粒体,他有这些结构外膜、内膜、嵴、基质。有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呢?生:他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有氧呼吸能提供能量 因此他就能为生命活动提供 95%能量。生:和他有点像的略偏的的是什么呢?

82

Page 8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叶绿体了师:大家回答的很好,它的结构又如何呢?他是什么颜色呢?生:他有外膜、内膜、基质、嵴 ,呈绿色,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呢? 生: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生:为什么呢?生:绿色,说明有色素和蓝藻一样有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师:大家讨论的很好,注意叶绿体中的这个结构不叫嵴,而叫基质。其他都很正确,注意蓝藻和植

物细胞的不同要分清。通过观察以及大家的预习我们继续把其他的结构功能一一了解讨论完成下表。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中心体 溶酶体 液泡

结构功能

师:展示学习成果,大家做的又快又好。师:大家再看看讨论一下投影仪上的这个细胞是什么生物,什么细胞 怎么判断的并完成下(表各

种细胞器的分布 结构 成分)师 : 展示讨

论结果, 纠 错 师 : 把 你们 导学案中 的第三题 两 题 再分析讨论。

师 : 展示讨论结果, 纠错

生 : 我 是 一个 富 有 想象力的孩子。 我 在 实验室里 能 不 能看 到 这 些结构

师 : 我 们 就看看能看到些什么结构。

生:那我在这个叶片能看到些什么结构呢?生:肯定能看到叶绿体。生:还能看到些什么呢? 生:线粒体 液泡师:不容易看到,为什么呢? 生:叶绿体是绿色的,而线粒体无色所以不易看到。师:那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学显微镜下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师:讨论一下实验的原理、材料、步骤、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生: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以上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并展示成果。师: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实验材料不同,为什么用菠菜的表皮细胞不易观察?为什么要略带叶肉呢?生:线粒体无色要用健那绿染色成蓝绿色,叶绿体是绿色,不就分不清谁是叶绿体谁是线粒体,

影响观察了吗? 生:叶绿体不是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中吗?生:我的切片上没有滴水,不易看到叶绿体,形状不清楚,为什么?师:这就是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了,活体植物一定要保持膨胀状态,才能观察到叶绿体随细胞

83

分布

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动植物都有的细胞器主要分布在植物中的细胞器主要分布在动物中的细胞器分布最广泛的细胞器

结构不具膜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双层膜的细胞器

成分含DNA 的细胞器含RNA 的细胞器含色素的细胞器

Page 8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质的流动而流动。三、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那么,对于细胞质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大家归纳总结一下。生:展示学生总结成果。

生:例题展示:识别图中的结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堂课要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紧扣教材,要求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进行分层设置。 2.问题的提出,要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启发性,但也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要形成问题串,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有效追问,回归课本。教师在问题的提出时,要有不断地引导、点拨,从知识的层面和思想方法层层深入实现从书本走向学生,再从学生走向书本,合二为一。

4.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课前最好能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以便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思维方式,在课堂上能更有针对性。有效地引导,对好的问题加以表扬,对没有问题的同学给与鼓励,让他们能更加积极的思考,提出好的有效的问题。

5.跟踪检测,形式多样。例题的设置要有典型性、层次性,教师的讲评要有知识、能力、思考方法的提炼点评,最好让学生点评,让自己发现错误。

高二生物必修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陈 燕

【操作要领】预设问题,引导预学——生成问题,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拓展提升——例题导练,反馈巩固1.预设问题,引导预学通过课前设计的导学案引领学生预学,小组内交流预学成果。(1)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编制科学的导学案。(2)课上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中预设的问题,并生成新问题。(4)小组讨论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通过互相启发、补充而完善,交流生成的新问题。2.生成问题,引导探究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通过教师的引领,启迪思维,学生在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互相

启发,掌握知识,提升能力(1)各小组展示:导学案中预设问题的完成情况,生成的新问题。(2)生生互动,尝试解决其他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生成的新问题。(3)教师通过加强评价、加强激励,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4)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点拨,并可借助生物实验、模型展示等过程完成3.归纳总结,拓展提升部分可贯穿于 2 过程中(1)拓展提升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生物知识在现代现

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2)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的区别和联系。4.例题导练,反馈巩固

84

Page 8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例题的选择应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2)例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能力的培养,如识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研究新情景解决新问题的能

力,理解、推理、纵合分析能力(3)教师对例题的点拨应恰到好处,应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抓模糊点提高学生思维的

严密性和精确性,抓盲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抓发散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4)要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并进行变式训练。【导学案】

第 4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课标导读1.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2.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二、问题导思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并说明理由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

子的玉米(3)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2.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为什么?3.列表比较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步骤、适用范围、注意点)4.根据课本图 4—3 预测三种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解释原因?5.完成概念图,并说明理由三、例题导练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2.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_______。(2)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

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 10 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

85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m2)

0 2 3 3 4 12 4 2 3 3

Page 8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对于蚯蚓、跳蝻等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4.如图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①a、b、c 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的比较是 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 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 a>b>c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5.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

【课堂实录】一、预设问题,引导预学师:通过前面三章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能通过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

殖等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中,生物是不是单个存在的呢?它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他行为和其他生物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

生 1:生物都不是单个存在的。比如,蚂蚁都是一起找食物的,蜜蜂发现蜜源后会跳舞来告诉其他的蜜蜂。

生 2:草原上的鹿群、羊群经常会受到狼、豹等动物的袭击。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的影响,也要受到异

种生物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的时候,有必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在“第 4章种群和群落”中所要学习的内容。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种群作为研究单位能发现哪些新的问题。

学生依据导学案预习,小组交流。二、生成问题,引导探究学生展示预学成果,交流未解决的预设问题和生成的新问题,师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生生交流第 1 题后师:(点拨)对种群的判断要抓住哪两个要素?哪两个条件?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归纳提升)两个要素:同种、全部 两个条件:时间、空间 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

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师:(引导)种群是同种个体组成的,但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

86

Page 8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能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导出课题: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生生交流第 2 题后师:(点拨)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归纳)种群密度、区域一定种群大小与密度呈正相关性讨论第 3 题 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样方法的注意点 生成的新问题:做标志会影响第二次捕获吗?

怎么办?师:(引导学生探究样方法的注意点)请同学看好桌上发下来的纸:假设这是一块面积为 100 m2

的草地。图中每个红色圆形代表一株蒲公英,绿色三角代表其他植物。先请同学们来估计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自主探究:学生两两开始想方法进行估算)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下估算的结果,并说说你们是如何进行估算的。生 1:我们估算的结果是 50株。我们是把纸分成了十等份,分别统计了其中五个等份个数,取它们

的平均值生 2:我们的结果是 43株。我们也是把纸分成了十等份,但是我们统计了其中两个等份中的个数,

再来估计整个红色圆点的数量。师:哪个结果准确些?为什么?(点拨)生:第一位同学,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师:(归纳)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师: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取多大样方为宜?生:选取里面的 1平方米作为一个样方。师:如果我们要调查某公园广玉兰的种群密度,样方的面积是否应该有所调整呢?(提升)生:样方的面积应该大一些。因为每棵广玉兰和蒲公英相比所占面积要大得多,可能 1平方米中的

数量太少。师:对。所以我们在确定样方大小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所要调查的对象的大小而定(归纳)师:那么这些样方的位置确定在哪儿呢?生:我觉得在我们的模拟调查中,样方的位置确定在哪儿都可以。师:实际上,对于像我们模拟调查中这样随机分布的种群来说,要做到随机取样。这也是取样的关

键。确保随机取样的取样方法是什么?课件展示:图示常用的取样方法:师:(应用)我们的模拟实验中,可以采用哪一种取样方法呢?生:五点取样法。因为我们模拟的草地是正方形的。师生共同归纳样方法注意点师:标志重捕法所用标志如果太醒目或易脱落会影响调查结果?如果脱落了调查结果会怎样变化?

为什么?生:会 变大 学生讲述标志重捕法的估算方法师:所以用标志重捕法应注意什么?生:标志不能太醒目,要牢固讨论第 4 题 学生解决有困难 教师引导师:仔细观察 a图比较幼年和老年个体数?生:幼年个体数多于老年个体数师:比较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密度将怎样变化?生: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上升师:请同学分析 b图和 c图师生归纳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师:通过上述讨论可见年龄结构与种群的其他特征有何关系,讨论第 5 题

87

Page 8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通过此题讨论学生生成的问题:为什么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而不是决定种群密度?生:因为性别比例只能决定出生率,对死亡率无影响。师:(课件展示种群的空间特征图)仔细观察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生:水稻这个种群中个体分布比较均匀,杂草的个体分布没有一定规律可循,瓢虫的个体都集中在

一起。师:是的,它们分别属于种群空间分布的三种类型: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三、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师:请同学上黑板绘图表示种群特征间关系。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师:(思维提升)根据种群特征知识,我国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生:降低人口出生率师:(思维提升)根据种群特征知识,如何用生物防治控制害虫?生:略四、例题导练,反馈巩固(课件展示例题)例 1:(教师归纳)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例 2:(试题分析)(1)此问题既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又具有开放性,通过学生讨论充分交流,拓展

思维开阔眼界,加强对社会生产生活的认识。(教师点拨)(2)应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的个体数例 3:(教师归纳)单子叶植物常常是蔓生或丛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

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区分。蚯蚓、跳蝻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可用样方法,在选取样方时一定要随机,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只能反映种群数量。例 4:(教师点拨)会识别年龄组成的模式图,理解它的含义是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而不

是一个具体的数量,所以 a、b、c三者中个体的数量是无法比较的。例 5:(教师点拨)学会识别柱形图,并依据种群年龄组成知识解此题反馈巩固:步步高 p37

高三生物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陈兆梅

【操作要领】自我纠错——错因归类——课堂讲评——二次训练

1.学生自我订正(前置学习,也可以看作是预学)分析失分原因,进行错误分类。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先解决,不能解决的生成问题,留待课堂讲评环

节解决。要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完成自我纠错这个环节,使讲评更有针对性。2.对错题进行归类归因(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完成)错误原因归类:

(1)基础知识掌握不实,易混知识辨析不清。(2)审题不清,不能从题干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3)重难点知识理解不透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欠缺。(4)非选择题部分主要是答题不规范,不能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5)对于一些难题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心理急躁无法静心,或者在答题策略、时间安排上存在问

88

Page 8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题。要领:这个环节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从知识、能力和学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归类,这样才

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3.课堂讲评(生生、师生共同讨论的部分)(1)教师评价教师对试卷的答题情况进行简要说明,列出错误率较高的试题。(2)小组讨论,自我纠错。

学生在自我订正的基础上,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要巡视关注各小组的讨论,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收集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做好准备。

(3)提出问题,生生、师生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可以由其他已经解决

的小组来讲解,教师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可以适时地引导、点拨,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

(4)课堂归纳小结师生归纳考试中易出现的高频错误,提炼解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

审题、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要领:教师对试卷的评价要简明扼要,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要能切实解决个人纠错中某些不能解决

的问题,并生成有意义的问题。能通过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公布正确答案。归纳小结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总之,这个环节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点拨引领的主导作用。

4.二次练习针对典型错误,精选变式训练题,通过二次训练,及时巩固讲评成果。要领:二次训练的题量要适中,试题要精心筛选,确保二次训练的高效。

【导学案】如东县 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卷讲评

一、错题导读第 1、4、7、8、9、10、11、12、13、14、15、17、19、22、24、25 题

二、错因导思1.基础知识点辨析不清的错题:第 1 题、第 7 题、第 10 题、第 17 题、第 19 题、第 24 题

2.审题不清,不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 第 4 题、第 9 题、第 15 题、第 20 题3.重难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细胞分裂方面:第 8、11、12、22、25 题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方面:第 5、6、21 题 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及概率计算:第 13、14、16 题三、变式导练1.右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环状结构

89

Page 9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B.②是产生核糖体、mRNA 和蛋白质的场所 C.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膜进出细胞核 D.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2.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 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3.下图为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系谱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此病与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相同C.若乙再次怀孕,需选择生育女孩 D.若乙再次怀孕,胎儿患此病的概率是 1/2

4.(多选)图甲是 H2O2酶活性受 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 时 H2O2 分解产生的 O2 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A.pH=a 时,e 点不变,d 点右移B.pH=c 时,e 点为 0C.温度降低时,e 点不移动,d 点右移D.H2O2 量增加时,e 点不移动,d 点左移

【课堂实录】如东县 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卷讲评

一、教师评价试卷师:在这次的学情调研中,我们存在以下问题:1.基础知识点掌握不实,导致知识点辨析不清

2.审题不清,不能从题干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 3.课本中重难点知识理解不透彻,导致不能灵活运用(能力没有生成) 4.在非选择题部分答题语言生硬脱离学科特点

5.对于一些难题不能正确看待,心理急躁无法静心,导致简单的答案也不能得分。所以,在今天的这堂课中,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一起研究解决。夯实一轮的基础,不断的滚动提高。 (小组讨论,交流释疑)师:现在,请大家拿出试卷,小组讨论选择题,时间 10 分钟。注意:请同学在自我订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小组讨论PPT 展示错误类型的分类(老师课前进行的统计)1.基础知识辨析不清的问题第 1 题、第 7 题、第 10 题、第 17 题、第 19 题、第 24 题2.审题不清,不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第 4 题、第 9 题、第 15 题、第 20 题3.课本中重难点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细胞分裂 第 8、11、12、22、25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第 5、6、21 题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及概率计算 第 13、14、16二、小组讨论,自我纠错小组讨论

90

Page 9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三、师生讨论师:在第一类错误中哪些问题还没有能解决?

小组 1:第 7 题 A 答案 P53基因属于原癌基因错在哪里?黄曲霉素诱发肝癌发生的原理是什么?师: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那么谁能解答一下他的疑惑呢?

小组 2 的解答:A 答案中 P53基因基因应属于抑癌基因,第一册课本中有关于这两种基因的定义。题干中 P53基因(阻止细胞不能正常增值的基因),是抑癌基因的定义范畴。癌变的原理就是基因突变,所以答案 B正确。C、D 答案比较好理解。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对课本的理解很深刻,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也非常好。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思考?小组 5:第 17 题为什么这个实验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搅拌和离心等

手段为什么不使 DNA 和蛋白质分离?小组 2:必须还要加一组实验 32P 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才能说明问题,这样才符合实验的对照性原

则。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使外壳和核酸分离,不能直接说成 DNA 和蛋白质分离。师:回答得非常准确,实验必须要严谨,遵循对照性原则。师:在第二类错误中哪些问题还没有能解决?小组 2:第 4 题,题目没看懂,题目有可溶性淀粉,还有淀粉酶,不是可以将淀粉水解吗?然后

检验可溶性还原糖吗?师:这道题的错误非常的普遍,全班有 34 个人错误,本来不是一道难题,现在通过讨论,有谁可

以帮他解开这个疑惑?小组 3:我们现在理解这道题的意思了,其实是考察我们对于双缩脲试剂的用法的。题干中是先加

质量浓度 0.1g/mL 的 NaOH 1Ml,摇匀,再加质量浓度 0.01g/mL 的 CuSO4溶液 4滴,摇匀,这个明显是考察双缩脲试剂的用法,所以我就选了 B 答案。

小组 2:那么是检测的哪里的蛋白质呢?这里经过处理已经是是可溶性还原糖了?小组 3:沉默……师:他们都说得没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再想想,认真审题小组 4:知道了,淀粉酶也是蛋白质啊!应该是检测的它!师:很好!说明你们将题目看懂了,也真正掌握了蛋白质的检测方法。我们一定要弄清双缩脲试剂

和菲林试剂的正确用法。这道题不仅让我们回顾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学会了认真审题。师:我们再接着讨论,还有问题需要共同讨论吗?生:……师(总结):看来审题不清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平时我们就要注重做事严谨、踏实,这样才能在

做题时正确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师:接着我们再来讨论第三类错误?小组 8:第 8 题:图形看不懂,所以不能答题,答案是猜的。小组 4:我觉得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熟悉了就会答题,比如图中①有染色体而且是散乱分布是

前期的特征;②开始出现核膜是末期的特征;④核膜完整,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丝了是间期的特征,所以排序就简单了。

师:他对有丝分裂的特征掌握得非常好,基础知识是我们解题的关键,熟练掌握基础是准确答题的第一步,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提高准确率。这样大家再回头去看看 22 题,会觉得简单许多,当时有 42人错误。

生:真的。师:还有问题吗,这部分?小组 7:第 6 题 O2产生总量和 O2释放量有什么区别,这个图不是完全明白?小组 5:O2产生总量是光合作用过程释放的 O2 量,O2释放量是光合作用产生量—呼吸作用消耗

91

Page 9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量,不一样。不过题目中的图没全看懂。师:光照强度为 a 时,图中 O2产生总量为 0,说明什么?生:只有呼吸作用,呼吸强度为 6。师:再看光照强度为 b 时,图中 O2产生总量为 3,CO2释放量为 3,可以推出光合作用消耗 CO2

为 3 个单位,依次类推光照强度为 c 时,光合作用消耗 CO2 为 6 个单位,所以两者强度相等,D 答案自己再推推看。

生:会了。四、归纳总结师:有同学能对类题进行解题总结吗?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看清材料、利用好好基础性知识,仔细辨别,才能有效的解决它。比如图中光

照强度为 a 时,图中 O2产生总量为 0,这是解题的关键,还有要区别好 O2产生总量和 O2释放量。师(总结):总结得很好。我们在做选择题时,要基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跟出题人进行博弈。

你能摸透出题人的意图,我们离正确七不离八了。所以要夯实基础,认真审题,实在看不懂的可以用排除法。另外也要接近生活实际。

师:课后请大家整理错题,做好错题集,我们将在下周进行二次训练。【教学反思】

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对试卷中失分的归类归因,然后以学生为主体,找出思维的误区,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学会迁移,做到举一反三,熟练运用。本节课基本达到设计的意图,达成度还比较好,但是是方法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要长期坚持,不断强化,这样才会真正对学生有帮助。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曹海清 陈兆梅

【操作要领】:考纲呈现,明确考点→问题引领,学生预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例题导练,总结提升。1.考纲呈现,明确考点导学案上呈现考纲要求,明确复习的目标,提高学生备战高考的针对性。2.问题引领,学生预学。导学案上的问题导学部分,是围绕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提炼设计成有一定思

维性和灵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深入思考。问题在设置时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学生在课上的预学,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先尝试解决预学案上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再尝试生成新的问题。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解决导学案上的导思问题,是课堂复习的主要环节。该环节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

将存在问题充分暴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时地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模糊知识及时得到修正,能力得到提升,全面提高一轮复习的质量。

课堂上采用学生自己思考、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要始终明确教师是引领,学生是主体。不仅是求得问题的答案,更要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这个环节将直接决定复习课的高度与品质。

4.例题导练,总结提升。这一步也可穿插在前三步中,主要是通过典型例题的训练和讲评,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

养成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习惯以及准确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2

Page 9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归纳本节课的复习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总结归纳解题的一般思路、规律和方法。【导学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导学案一.考纲导读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3.人脑的高级功能(A)二.问题导思

1.回忆神经调节哪些相关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思考如果相应结构破损将会带来什么后果?为什么?

2.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些?有哪些类型?功能是什么?3.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是怎么形成的?如果把电流计放在神经表面在一侧给予刺激,电流计如何

偏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特点、传导形式?膜内、外的电流方向相同吗?兴奋的传导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吗? 怎样去解决这类问题?

4.回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相关知识,注意信号如何转换?传递的特点?递质如何作用及作用后的去向?递质释放的过程是什么方式?需要消耗能量吗?

5.熟记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小脑、脊髓各级中枢的功能的基础上,思考 W区,V区,S区,H区损坏带来的结果是怎样的?成年人可以有意识排尿,婴儿却不能为什么?

6.拓展问题:怎么样去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怎么样去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的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三、例题导练例 1:右图所示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 a、c 处分别放置电位计,

b 处给予适宜刺激。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骼肌收缩,发生反射活动B.骨骼肌不收缩,无反射活动C.骨骼肌收缩,并在 a、c 处均测到电位变化D.骨骼肌收缩,a 处测到电位变化,c 处未测到电位变化例 2: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例 3: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下图所示)时,发现其与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93

Page 9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①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②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③S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④H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课堂实录】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预设问题,引导预学。师:身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体内又

有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在同时进行,但内环境却能维持相对稳定。这是为什么?生: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师: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系统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这节课,我们复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师:展示幻灯片,6 个问题。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这 6 个问题,展开讨论。师:回忆神经调节哪些相关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思考如果相应结构破损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为什么?请各小组汇报预学情况。小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是经训练获得的后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皮层以下(如小脑、脑干、脊髓等),是由遗传得来的,固有的反射。

师:能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举例?生:反射的种类:非条件反射,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哈欠反射。条件反射,如:惊弓之鸟,

谈虎色变,眨眼反射,望梅止渴。小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构成。感受器是将内外刺激的信息转变为传导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师:这两个小组将这个问题回顾得很全面。大家再回忆下,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所以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二个问题,神经元的结构。

小组 3:神经元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师:展示幻灯片:神经元的结构及其类型。请学生思考: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小组 4: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

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师:幻灯片展示:蛙坐骨神经实验。讨论第 3 个问题。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是怎么形成的?小组 5:静息时:膜主要对 K+有透性 K+外流 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受刺激时:膜对 Na+ 透性增加 Na+内流 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

师:幻灯片展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把电流计放在神经表面在一侧给予刺激,电流计如何偏转?

94

Page 9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小组 6:在神经纤维上: ①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师:下面请同学归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有什么特点?以什么形式传导?小组 6: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师:思考膜内的电流方向和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同吗?兴奋的传导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吗?师:请学生上黑板,画图,指出电流方向。教师总结: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

传导方向相同。这些不需要死记,在纸上把图画出就能解决。师: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

传递的呢?思考第四个问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的结构?信号如何转换?传递的特点?为什么?小组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通过突触结构,信号转换: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传递特

点: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师:展示幻灯片,突触的结构,传递过程。思考: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一定会引起兴奋吗?为

什么?递质作用后的去向?递质释放的过程是什么方式?需要消耗能量吗?小组 7:不一定,也可以传递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即被相关酶分解。神经递质释放

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能量,最终由突触后膜的糖蛋白识别。师:下面我们来看导学案第五个问题。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小脑、脊髓各级中枢的功能?大脑

皮层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V区,S区,H区损坏带来的结果是怎样的?小组 8:大脑皮层:控制机体反射、感知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

干:有呼吸中枢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等中枢。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特有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W区,失写症;V区,失说症;H区,失听症,S区,失读症。

师:总结学生发言,展示幻灯片,做总结。师:思考成年人可以有意识排尿,婴儿却不能。小组 6: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它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因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

控制能力较弱,所以不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师:回答得很好,最后我们来思考导学案第六个问题,怎么样去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

向是单向还是双向?怎么样去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的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学生讨论。生:请各小组代表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展示。(1) 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 A 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

变化。 结果分析:若 A 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是双向的;若 A 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 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

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95

Page 9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总结本节复习课,幻灯片展示概念图:

三、例题导练,当堂巩固。请学生完成预学导学案相应题目,对知识点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课堂幻灯片中多采用图片,更直观的展示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

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以导学案的 6 个大问题为索引,逐个问题突破,深入思考,拓展延伸,联系幻灯片,把整

节课的知识体系逐步,直观的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的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后通过相应的例题,达到巩固复习目标,达成度较好。

高一政治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李元元

【操作要领】: 预设问题,引导预学—生成问题,深化思考—解决问题,合作探究—反馈问题,巩固发展。一、预设问题,引导预学。

1.课前教师精心编写导学案,根据大纲将教材内容目标化,目标问题化。学生围绕问题运用读、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通教材,理清逻辑联系,掌握基础知识。此环节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大声朗读起来,这样就会从一开始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突出重难点, 要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启发性、层次性、关联性。要避免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直白,在教材上即能找到现成答案。如:在“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中,我就设置了“假如给你一千万,你怎么理财?”该问题激发学生很大的兴趣。二、生成问题,深化思考。生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学生生成的问题。 学生生成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质疑,可由学生预习

结束后举手提问。二是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暴露的问题,该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有的时候恰恰是易混易错的地方,老师可以在给学生纠错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2.教师生成的问题。教师在学生遗忘的思维角落,生成一些有思考深度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

96

Page 9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三、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要解决必须经过详细的分析,分析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的方式有三

种方式:1.学生自我分析。学生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暴露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暴露学生的思维。教师根据

学生的分析再加以点评。2.学生间相互分析。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来帮助分析另一位学生的问题所在,这样能在相互纠

错中提升能力。如在“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中,当我问到“钱存哪儿的时候”学生就回答“存人民银行”,这是一个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抓住这点我就让其他学生来分析“钱到底能不能存人民银行”。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再帮他们一起分析,人民银行是国家机关,不是商业银行,不办理存贷款业务。

3.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终发现错误。如在讲“投资理财的选择”,我就根据他们的理财计划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引导他们分析他们的理财计划是否合理。同时又考察了他们在课表标导读中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也就最终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总结,让后老师再加以补充。如在“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中,分析完三位同学的理财计划后,我就让他们分小组讨论从这个投资理财中受到哪些启发?投资理财有哪些注意点?对学生没有讲到的教师再加以补充。四、反馈问题,巩固发展。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例题导练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知识迁移的的情况。例题要精选,要有典型性、

层次性,教师点评要有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提炼点评。【导学案】

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标导读1. 储蓄存款的含义,存款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2. 商业银行的含义及主要业务3. 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二、问题导思1.假如给你一千万,你怎么理财?2.中国人民银行 2011年 6月 16日发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3%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倾向于消费的居民仅为 17%。另外,选择“基金理财产品”“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的居民比例分别为 21.9%、13.2%和 11%。“债券”取代“股票”升至居民投资第三选择。分析人士表示,在股市持续下跌后,股民投资意愿降低是正常状况,这从近期股市或成交量不断减小就能得到印证。(1)更多的居民倾向于储蓄存款的意愿是什么?(2)为什么“债券”取代“股票”升至居民投资第三选择?

3.投资理财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例题导练

97

Page 9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判断)1.储蓄存款比较安全,没有任何风险。(判断)2.股票是有限责任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债务凭证。(单选)3.如果你以 6.38 的汇率卖出 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存款利率为 4.25%,存款到期应得本息为( )

A71935 B79926 C84392 D86240(单选)4.风险性是居民投资理财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①金融债劵 ②企业债券 ③国债 ④股票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 D.②④①③(探究)5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某校高三(1)班学生组织探究性学习小组,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 30年来家乡居民生活的变化。同学们走访了退休职工王爷爷家,下表是所作的记录(部分)

年份 全年家庭收入(元) 全年家庭支出(元)工资收入 其他收入 食品支出 其他支出

1978年 800 0 550 250

1996年 12 000 1 150 4 500 4 650

2010年 40 000 7 500 15 000 26 500

(1)透过以上记录,你发现王爷爷一家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2)同学们在采访中发现,王爷爷家只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理财方式单一。请你对王爷爷一家的理财方式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并说明理由。

【课堂实录】投资理财的选择

教师:同学们,俗话说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当你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中有一定积蓄的时候,你怎样理财呢?这一堂课我们将来学习如何理财。请大家根据课标导读阅读课本,了解投资理财的四种方式。

一、预设问题 引导预学 学生大声朗读课本 10 分钟,了解学习内容。二、生成问题,深化思考。师:看了课本后大家了解到投资理财的方式有哪些呢?学生: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师: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学生;基金、房产、开公司。。。问题导思一:假如给你一千万,你怎么理财?

学生上黑板展示学生甲:500万存银行 500万放高利贷学生乙:300万股票 500万开公司 100万储蓄 100万买保险学生丙:200万零花 200万股票 500万买房买车 100万买国债

三、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探究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师:下面请甲同学来回答相关问题。你 500万打算存到哪个银行? 学生:人民银行。师:同学们帮他想一想,钱可以存到人民银行吗?大家到人民银行办理过存贷款业务吗?生:可以。存过。师: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 ,

98

Page 9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行政机关,不经营货币存贷款业务。那么那个机构可以存钱呢? 全体学生;商业银行

师:商业银行是以什么为目的的? 全体学生:营利师: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学生: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师:其中基础业务是什么?主体业务是什么?生:基础业务是存款业务,主体业务是贷款业务。师:那在我们马塘有哪些商业银行呢?全体学生: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师:那么请问甲同学,你打算把钱存到哪个银行? 学生甲:建设银行。师:你打算存什么类型的 生:100万活期,400万定期。师:定期打算存几年? 学生:5年师:定期 5年的利率大概是 5%,大家帮他算算 5年后他总共能拿到多少钱?学生上黑板计算 50000+50000×5%×5=62500师:放到银行里就绝对安全吗?有没有风险?全体学生:有,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存款会贬值。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损失利息。师:所以说储蓄存款是一种什么样的投资?风险和收益怎么样?全体学生:储蓄存款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收益低,风险也低。探究 投资理财的注意点师:那我们再来看看甲同学还有 500万事用来放高利贷的,下面我请同学来对他的这一理财方式

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他的这一理财方式能赚钱,但是不合法的。师:这就启示我们再投资理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全体学生:合法。师:对了,在投资理财时要注意合法,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

法律法规。 探究 股票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乙同学的理财方案,请乙同学来回答一些问题。你为什么要拿 300万投资股

票。 学生乙:股票能赚钱多,收益大。师:股票的收入从哪儿来的? 生乙:股息或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师:那股票有风险吗?风险何在呢?生乙:有。如果公司破产倒闭,公东要赔本。股票受到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

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股票有什么特点? 全体学生: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师: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现在经济发展不景气,股市也很低迷,大家想一想现在投资 300

万进入股市,理智吗? 全体学生:不理智。 师:那现在你能要求公司返还你的出资吗? 全体学生:不能师:那怎么办呢? 全体学生:转售师: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你购买了她们的股票就成了它们的股东,就成了股东,也就意味

着你对公司拥有什么权? 学生乙:所有权。复习 公司的类型和经营成功的要素。师:我们再来看一下,他还有 500万事打算用来开公司的,你打算开一个什么性质的公司?学生乙:股份有限公司。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探究 商业保险。

99

Page 10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乙打算花 50万买保险,请问你打算买什么保险 学生乙:人身保险师:如果你买了保险是不是意味着你以后就不会发生风险了呢? 学生乙:不是师:那你买保险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乙: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复习 消费的类型。师:他花 500万买房买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消费?全体学生:生存资料的消费。探究 债券。师:你为什么花 100万国债 ?学生丙:国债是金边债券。风险低,收益比存款储蓄高。师:除了购买国债以外你还可以买什么债券? 学生丙: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师:大家想一想,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这三种债券他们的收益和风险之间成什么样的比例关

系。 学生;正比。师: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四种理财方式的特点。全体学生:储蓄—便捷的投资。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债券—稳健的投资。保险—规避风险的途

径。问题导思二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导思三:投资理财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前面的讨论分析中了解投资理财的注意点四、反馈问题,巩固发展。 例题导练 学生上黑板写答案 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要上好一堂灵动课,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教师在整个教学中

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和纠错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不断的纠错获得师生共同提高的效果。

高二政治必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陆国华 周蒋坤

【操作要领】1.预习思考,自主探究。根据小高考考试说明,出示这堂课的复习目标(考纲导读)和导学问题(问题导思)。有利于引起

学生重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带着考纲,回归课本。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知识是能力的

载体。要完整准确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自主学习,尝试独自解决问题。教师要进行自学前的指导,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围绕思考题独立看书,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时间不低于 15 分钟。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积压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合作学习”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2.师生联动,合作探究。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合作研讨。具体步骤是将学生已

经获得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全班展示交流,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纠正自学结果,完善学生的知识构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

100

Page 10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引导总结,知识生成。此阶段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小结,但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

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要抓住中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机会,组织学生采取黑板书写、小组讲解、全班性讲解等方式表达、展示出来,让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纠正,以增强教和学的针对性,使之更加明确。对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串,系统地的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注意区分易混易错的知识,增强知识储备的有效性,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科学训练,巩固提高。这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例

题,练习的形式主要有学生的口头回答、上台板演,练习的内容既符合考纲要求,又具有典型性,以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既强化已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亢奋状态。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讲评纠错,指点问题症结,对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和失误进行矫正和补救,要启迪答题思路,找出最佳解题方法以并总结规律;要从不同的角度变通原有的设问,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脑筋急转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强化解题规范,培养答题语言表述水平。【导学案】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 )复习导学案一、考纲导读: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A 2.联系的含义A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及其指导意义 B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B 5.发展的实质 B 6.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

二、问题导思: 随着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中日钓鱼岛危机再起材料一:2012年 9月 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实施所谓

“国有化”。我外交部发表声明:钓鱼岛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领土主权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中国人民不惜一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材料二:美国《全国邮报》30日以“消耗战”描述当前中日在钓鱼岛的角力,日本 “购岛”之初,看上去更为主动,国际媒体也视日本为中日新一轮冲突的“挑衅者”。在经历了中国反日游行、外交较量、经济反制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日本国内对野田政府批评声音增加,日本官员或明或暗地改变立场,承认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31日我外交部发言人就钓鱼岛问题表态,钓鱼岛形势(攻守态势)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事物发展的状态分析材料?

三、例题导练:1.(判断)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 )2.(单选)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

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部分依赖整体 B.部分影响整体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101

Page 10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问题)钓鱼岛争端升级导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不仅让日本经济受到直接拖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

一定的影响。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之间的冷战如果长期持续,可能导致继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之后的又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日本要超越偏狭的国家主义,防止恶性循环发生。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课堂实录】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和发展观复习一、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师(多媒体展示)展示考纲导读: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A 2.联系的含义 A 3.联系的普遍

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B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B 5.发展的实质 B 6.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

学生依照考纲内容进行大声阅读。设计意图:课标的展示,目标明确容易让学生明确考试的要求。有利于引起学生重视,吸引学生注

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强化基础,强化记忆,是政治小高考制胜的根本。教师:你通过刚才的复习,你们能总结下联系观与发展观的内容吗?一名学生上黑板展示,其余学生写在笔记上。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以后,通过课件归纳联系观和发展观所包含的知识。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一线穿珠”,更好落实教材内

容;有利于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从网络中看到课堂知识的地位,更宏观更高层次把握重点考点。二、师生联动,合作探究。教师:在联系和发展观部分,有一些容易错和混淆的知识点,请你们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展示课件)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3.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4.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5.任何变化都是发展。6.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7.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学生合作交流。展示成果。生:联系是有条件的。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生: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生: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生: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生: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生: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生: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设计意图: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深化所学知识,更

好理解重点难点考点;有利于吸取经验教训,减少常规错误;有利于提升解题速度,提高解题能力。师:随着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中日钓鱼岛危机再现。结合问题导思第一段材料分析上述材料

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02

Page 10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材料,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成果展示。生甲: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从材料钓鱼岛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可

以看出。生乙: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

定作用。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生丙:刚才学生已在分析的时候,没有结合材料!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交流,同学们不仅能很好的结合材料去分析,也能很好的指出在答题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分析题目是不仅要很好的指出哲学原理也要结合材料去分析。设计意图: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通过学生的

有效质疑,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必修复习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迎着社会热点上,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师:请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材料见导学案)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分析材料?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

后小组合作交流答案。生甲:什么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师:有没有其他学生能解决他的疑问?生乙:我想是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普遍性。生丙:我认为应该是量变与质变。师:很好,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那么我们明确了以后请大家再去分析材料。学生成果展示学生丙:从在经历了中国反日游行、外交较量、经济反制等一系列事件之后,钓鱼岛形势(攻守态

势)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教师:这位同学很好的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分析了问题。设计意图:对于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认识,强化对知识的

掌握。三.引导总结,知识生成。师:通过这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生: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我们要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四.科学训练,巩固提高。学生上黑板展示。教师:在文字题中,同学们很好的注意到设问切入的角度,并且能很好的结合材料分析。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演练

过程中注重审题技巧、思维方法的引导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科素养和多种能力。【教学反思】

1.重视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掌握考试特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自主学习,尝试独自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纠正自学结果,完善学生的知识构建。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进一步加强生生合作,师生互动。

3.要从不同的角度变通原有的设问,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脑筋急转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强化解题规范,培养答题语言表述水平。在训练巩固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技巧的指导。

103

Page 10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高三政治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王 磊 韩玉彬

【操作要领】呈现错误,评价引导——合作讨论,生成问题——总结提升,变式导练。1.呈现错误,评价引导。实物投影,譬如一面镜子,投影材料真切,投影效果真实,直观感受强,并可以利用投影进行答

案修正,进而规范学生答题。教师展示学生个体的答题情况,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个性投影,然后开展望闻问切活动。

教师在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试卷答案,可以是典型错题,也可以是答题情况较好的试卷,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解题感知。然后,教师总结评价这次的答题情况,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注意点。

2.合作讨论,生成问题。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引导者、

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点拨者。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决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主要在这一环节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在这一环节通过合作讨论,充分调动起来,思考、讨论、争辩,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兴致勃勃,自觉主动,思维活跃地参与课堂,这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得到相互启迪,使学生处于情绪亢奋状态。在这一过程,学生不断生成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3.总结提升,变式导练。讲评课还必须对所暴露问题进行理性认识、对矫正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综合学生出错的原因,一般

是认识规律不清或操作方法不明,这就要求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掌握规律性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确实明白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距和不足,认识导致出现差距和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知道应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消除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试题也由知识立意转向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相统一的立意。因此,

教师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进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在试卷讲评中,教师应以一份试卷为线索,将其涉及到的知识讲深、讲透,并将没有反映出来的知识加以延伸、扩展,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知识建模;教师也应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规范答题;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原题进行改造等方式进行。【导学案】

高三政治文字题专题讲评一、错题导读《如东县高三政治第一次学情调研》34、35、36、37 题二、错因导思知识层面:1.知识遗忘:恩格尔系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知识点混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威武辩证法。3.对于关键词的敏感性不够:“并不全是”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等。方法层面

104

Page 10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薄弱,抓不住材料的中心,答题不能形成要点。2.语言不规范,用词不恰当,没有用学科术语回答,口语化严重。3.在解题时,为解题而解题,完全忽视了出题者的立意。能力方面1.对于题型的掌控不够熟悉,在回答时无从下笔。2.在简答、论述题中,不能形成逻辑条理,思路不清晰。三、变式导练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于 2012年 7月 8日至 9日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提出了新形势下的

治水方略,其中包括坚持统筹安排,注重兴利除害并举、防灾减灾栟中、治标治本结合,统筹处理好重大关系,最大程度发挥水里的综合效益;坚持量水而行,在确定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因水制宜、以供定需。

(1)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治水方略,蕴含着哪些矛盾观点?(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结合材料,应如何防灾减灾、量水而行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建设。

【课堂实录】如东县 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

一、呈现错误,评价引导。师:在这次的学情调研中,我们的学生在答题与卷面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不能再现课文的基本观点;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薄弱,抓不住材料的中心;三,解题与答题思路不科学,书写潦草、自己模糊、卷面乱的现象还在发生;四,审题不清,未按要求答题,答非所问,答题不够规范,不分层分点现象仍然存在;五,语言不规范,用词不恰当,没有用学科术语回答,口语化严重;六在简答、论述题中,不能形成逻辑条理,思路不清晰。

所以,在今天的这堂课中,我们要一起研究这些问题,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二、合作讨论,生成问题。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将他的 34 题答案展示出来。生:展示。师:请这位同学说一下你的解题思路。生:第一问算恩格尔系数时,我把储蓄。国债和股票都算进了支出里面,然后后面说明恩格尔系数

变化的原因,因为恩格尔系数减小,而表格中写到收入明显增加,“注”里面说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认为是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原因导致人们的恩格尔系数减小。第二问中问道“增加教育支出对家庭生活水平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我只想到会改善生活水平,

然后就没有进一步去想了。师:那么,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看他的思路有什么可取的地方,缺陷又在哪里?生:我觉得他说看到恩格尔系数减小,所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然后考虑到

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增加导致了这个结果是非常可取的,而且他还不仅看到表格中的信息,表中“注”的信息也考虑到了。但是我觉得他有一个地方计算不合理,计算恩格尔系数时,书中的含义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

的比重”,既然是比重,所以是一个百分比,应该是百分之几。然后,在计算恩格尔系数时,应该都是算支出,但是,储蓄、债券、股票都是投资,不是支出,不能算在里面,因此,我认为他的计算数值出现了问题。第二问我也是不知道怎么解题。师:这位同学点评得很到位。计算恩格尔系数时,不能讲投资算在消费里面。另外,我们看到从 A

到 B,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从表和“注”中不难得出正105

Page 10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是因为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原因引起的。第二题,我们先审设问,设问中说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命题中心词是——教育支出,

命题方向——积极影响。既然是影响题,那么我们先确认主体,题目中主体明确是——家庭生活。因此我们假设一个情境,你们的父母为什么会加大对你们的教育投入呢?

学生讨论生:因为想要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大学,考一个好的专业,将来找好的工作,能够过上好生活。师:这位同学的理由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好,那么我们用专业的术语来解释这位同学的理由。“上一个好的大学,考好的专业”说明能

提高你们的素质,这样才能找一个好工作,因为好的工作能带给你们较高的劳动报酬,所以才能让你们过好日子,提高家庭生活水平。

因此,第二题的表述可以这样说:家庭教育支出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工资报酬,从而提高家庭生活水平。

师:我们再思考一个角度,教育支出是什么消费呢?生:是文化需求的消费,所以能改善家庭消费机构。师(总结):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所以,对于这类不知如何下手的题,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然后用专业的术语进行解释。师:下面我展示一位同学的 35 题。请这位同学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生:第一问是辩证唯物论,而且问的是必要性,所以我主要思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原理来解答。第二问是《经济生活》中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从题目中的意思来看,就是为什么要国家调控,应该回答原因和意义,但是,这个知识点我遗忘了,所以,没有写出来。

师:这位同学很诚实。他的这道题总的分数不多,第一问全部拿分,我们班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看到知识范围是——唯物论,所以写偏掉了。第二问,这位同学分析很到位,归根到底就是回答宏观调控的原因和意义。现在我请大家来说出它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生: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既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意义我觉得是:可以调节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师:原因说得很好,那么意义我们说要抓主体,对谁有意义,很明显,宏观调控主要就是对社会、

对国家的积极意义,可以来调控经济,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师:现在我们来展示 36 题。还是请原创者来说明解题思想。生:第一问主要是看到了认识论,所以我就回答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第二问我看到了“一步之

遥”,所以我就认为是量变和质变。师:这道题的错误率非常高。第一位我们看到设问中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关键词是“抵制日

货”,那么抵制日货可以是一个行为也可以是一个方法。我们首先确定“抵制日货”提倡不提倡。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提倡的,但是,现在经济全球化加强,所以不提倡

了。师:确定了主基调后,我们来解决为什么二十世纪上半叶提倡而现在不提倡呢?生: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师: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生: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师:很好。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来思考第二个问题,如果回答量变和质变为什么错?学生探究生:如果回答了量变和质变就认为这个行为是对的了,而材料中的意思是这个行为不对。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道理呢?

106

Page 10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矛盾的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师(总结):所以在做这类题目时,不能简单的看题目中的一个词,而是要结合材料,提炼出出

题者的意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做题。师:展示 37 题。请 37 题的答题者来说明解题思路。生:第一问是提供理论支撑,所以我回答的是矛盾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第二问是“系统优化的方法”,所以我从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内部结

构的优化趋向来回答。第三问是《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道理来分析积极作用。所以要从两个知识点来答题。

师:他的这道题也是回答得不错的,我现在来说几个注意点。第一问是围绕“专家的观点”来提供理论支撑,有的同学看成了是整个材料,所以出现了错误。另

外,在回答时要注意理论联系材料的方法来答题。第二问是围绕“系统优化的方法”,很多同学的基础知识出现了遗忘,所以造成了答题的失误。第

三问是问两个知识范围,很多同学误以为是一个,所以也造成了答题的不规范。在这个里面,主要是《经济生活》中创新有什么作用。我举个例子,以前大家都用普通的按键手机,觉得还不错。自从 iphone4出来后,智能手机成为

一个发展趋势,现在几乎人人都是智能机。在这个事例中出现的 iphone4,作为一个创新手机出现后,有什么积极作用呢?生:引发了新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智能机行业的发展。师:说得很好,所以创新对于经济的作用,就是引发新的消费需求,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城战,

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还促进了中国特色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三、总结提升,变式导练。师(总结):总的来说,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主体,抓好知识范围,审清题肢和题干

信息,审好设问,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解题思路的正确延伸。学生上黑板解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题,力图写出要点。师(展示答案,评价学生答案):这位学生有几个失误的地方,一是对知识范围的划分和掌握不

清楚。第一问是“蕴含着哪些矛盾观点?”,显然问“哪些”就不可能是一个,而这位同学只回答了对立统一,所以造成严重失分;二是提出解决方法时,照抄照搬材料原有内容,没有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也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虽然方法论斜对了,也是会被扣分的。

师(总结):我们在做题时,遇到知识范围一定要清楚,还要知道有的知识是可以跨界对的,比如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既可以在唯物论中使用,也可以再辩证法中使用。知识范围有小有大,均要搞清楚,在解题时根据题目要求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分则分宜合则合,便会左右逢源、处处适宜。【教学反思】古人说“不破不立”,“学贵质疑”,只有在不断的怀疑、反思、总结的基础上,能力才能进一步提

升。这张试卷是全县的模拟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代表性,对于试卷的评讲能让学生的思维

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积极引导学生的有效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题能力的提升。作为授课的主体,我对这堂课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前认真批改,详细分析——提高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前提。1.创设民主宽松、思维碰撞的课堂情境——提高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重点。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

与,如把学生的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由学生上台讲解;试题难度相对不大的试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消除压抑感,激发

107

Page 10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其内在兴趣;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地否定,而是要耐心地听取,积极地引导,在教学中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请学生献计献策。 2.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关键。

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乐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试卷讲评课取得最大实效。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采用“错题导读——错因导思——变式训练”的教学模式,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王 磊 王 钧

【操作要领】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联动,合作探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科学训练,巩固提高。1.预习思考,自主探究根据高考考试说明,出示这堂课的复习目标(考纲导读)和导学问题(问题导思)。有利于引起学

生重视,让学生亲历。要领:(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要带着考纲,回归课本。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工具,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完整准确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2)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自主学习,尝试独自解决问题。教师要进行自学前的

指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围绕思考题独立看书,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时间不低于 15 分钟。

(3)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积压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合作学习”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2.师生联动,合作探究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合作研讨。要领:(1)教师公布检测题,学生进行练习。题目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巡视,关注每一个学生,

要搜集学生中的错误并分类可以板书,思考哪些知识是理解问题,哪些是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教师不宜这个阶段辅导学习困难生,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学习困难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会影响教师关注全班同学独立思考、紧张练习的状况。教师要出示学生错误的缘故,让学生自我总结,形成规律,学会一类,避免下次重复类似的错误。

(2)处理导学问题,进入“兵教兵:,学生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合作,有疑问有错误通过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学习来解决,学生把已经获得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全班展示交流,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纠正自学结果,完善学生的知识构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

(3)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善于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驾驭好课堂。在良好的师生氛围中不失严格要求。

108

Page 10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引导总结,知识生成 这个环节不仅是帮助学习困难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也要让学习尖子生来讲,以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养成合作精神,这又是一种“培尖”。总结是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要领: 教师不是单纯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要抓住中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机会,组织学生采取黑板书写、小组讲解、全班性讲解等方式表达、展示出来,让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纠正,以增强教和学的针对性,使之更加明确。对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串,系统地的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注意区分易混易错的知识,增强知识储备的有效性,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找到做题规律,引导学生预防以后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失误和误区,使学生免走弯路。

4.科学训练,巩固提高这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例

题,练习的形式主要有学生的口头回答、上台板演,练习的内容既符合考纲要求,又具有典型性,以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既强化已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亢奋状态。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讲评纠错,指点问题症结,对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和失误进行矫正和补救,要启迪答题思路,找出最佳解题方法以并总结规律;要从不同的角度变通原有的设问,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脑筋急转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强化解题规范,培养答题语言表述水平。

要领:(1)课堂练习题要低起点,多层次,注意代表性、适度和适量。(2)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中发现问题不要随时指出,确保做题的

严谨性。如果学生做的快,教师可以用面批方式进行指导。【导学案】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一、考纲导读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

族关系。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5.我国的宗教政策二、问题导思 2012年 1月 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西部

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材料一: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有关地区和部门认真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促进

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举措,取得明显成效。西藏和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问促进西藏和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评价“少数民族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个观点。三、例题导练1.《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

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 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109

Page 11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②④2.建国以来,根据我国民族状况自身特点,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定的有关法律,先后制定了若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全国依法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材料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 符合我国国情 ②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③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④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 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2012年 9月是西藏第 22 个“民族团结月”。同学通过回顾历史,了解现实中国家方针政策,国

家和政府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可见一斑。当前要着力增强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的依据。

(2)运用民族、宗教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课堂实录】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复习课堂实录一、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展示考纲导读: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巩

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5.我国的宗教政策。 学生依照考纲内容,紧张、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可在课本上做上记号,可记下个人形成的质疑问难。师:你通过刚才的自主复习,能总结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的内容吗?教师在学生展示完以后,通过课件归纳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所包含的知识。生:通过学生板演形式检测学生看书的效果,其余学生写在笔记上。二、师生联动,合作探究师:教师展示检测题(展示课件)生:学生在座位上练习,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要弄懂和思考“为什么”。要让学生弄清是怎

么样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观点、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师:2012年 1月 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西

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材料一: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有关地区和部门认真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促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举措,取得明显成效。西藏和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问促进西藏和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交流,同学们不仅能很好的结合材料去分析,也能很好的指出在答题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分析题目是不仅要很好的指出本课所学到的政治学知识也要结合材料去分析。

学生结合材料,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成果展示。生甲:材料中归纳出原因一是国家的政策并且要认真贯彻落实。生乙:联系书本知识,原因有坚持了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生丙: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制度也发挥了不可缺失的作用!生丁:离不可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把本地实际和国家政策合理结合,辛勤

工作的结果。110

Page 11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其他学生各有合理的表达。师:材料二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

置,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评价“少数民族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个观点。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答

案。师:有没有其他学生能解决他的疑问?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所补充和说明的?师:同学们拓展和思考的很完整和深刻不仅能很好的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并且结合材料分析了该

问题,更主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关心国家和各民族发展,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情操。学生成果展示。生甲: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来思考。生乙:新的历史起点,可以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等方面与过去有鲜明的对比去论证。这是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的体现和实现。生丙:数民族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原因可以用上一道题目讨论的结果来归纳。生丁:新的历史起点不仅是一种成就更是一个鼓舞,它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落实、寻找推动少数

民族地区发展的好办法、好政策。三、引导总结,知识生成。师:通过这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继续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有着优越性。知道了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四步:科学训练,巩固提高。例题导练见导学案。教师:请大家看看在黑板展示同学的答案,看看有没有补充的?(思考问题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用彩色粉笔圈出、更正学生答案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要及时纠错。教师:在文字题中,同学们很好的注意到设问切入的角度,并且能很好的结合材料分析。学生上黑板展示。学生答案略。

【教学反思】1. 政治课本包含着三大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高考考纲是对课本教材精练的概

括,梳理高考考纲,不仅要理解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掌握考试特点,还有梳理出和学生认识到课本内这三大体系的要求。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进一步加强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政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标准、高考考点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知道。减轻学生的负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的教辅给减下来,不是做题多多益善,而是让学生在课堂真正紧张起来,真正思考起来,真正掌握知识,把课堂效率真正提高起来。

3.在训练巩固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技巧的指导;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一切要落到实处,不搞花架子,不弄“蜻蜓点水”式讲评。

高一历史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史俊波

111

Page 11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操作要领】课标导读,引导预学——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1.课标导读,引导预学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精心编写导学案,给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学

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学生梳理教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必须在课本相应的地方作上标记,学会自主学习和整理教学内容。

2.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是让学生围绕本课所预设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

时要注意三点原则:(1)问题要有思考性、探究性,要避免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直白,在教材上能找到现成答案;(2)问题的设计又不能脱离重点难点,最好还能体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 3)最好还要能设计一些问题串或问题链,将思维引向深入。

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互助攻关,所以任务要求务必要明确,避免流于形式。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适当点拨。一般来讲,这既是本课的难点、重点,也是易错易混点,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回答,不能一带而过。

3.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是为了给留下学生一种完整、系统的印象,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的体系。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课后要旨总结要点,最后再引到主板书的形式,将知识网络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

4.拓展问题,巩固训练拓展问题,主要是介绍一些史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成果或联系一些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这样既

能提升课堂的质量,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联系。巩固训练主要是通过精选例题,对重点知识进行再次回顾,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导学案】第 10 课 鸦片战争

一、课标导读1.列举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

重灾难。2.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鸦片战争与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二、问题导思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面对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问题,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是描写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诗句。请你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选择适当角度,评述此观点。 (提示:可从战争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两方面分析)

112

Page 11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三、例题导练1.以下论述,体现出鸦片战争爆发必然性的是( )A.清政府闭关锁国,阻碍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极端落后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 D.林则徐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

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3.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心中怒斥了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我们的眼里,中国人是野蛮的,

可是你看文明人去年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是(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

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课堂实录】一、课标导读、引导预学(略)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并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梳理教材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问题 1: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为什么会爆发战争?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刺激了英国

才引发战争,你是否赞同?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材料讨论分析并回答材料 1: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

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必修 2第 7 课》

材料 2: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结论: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是其对外扩张

的必然结果。而中国的禁烟运动正好为它提供了一个借口。(板书:鸦片战争的原因)问题 2: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资料回放 ——回答)战争的经过:由学生根据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说历史(两个阶段)战争的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问题 3: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展示材料:中国军队总人数 80万人,英国远征军 18000人。鸦片战争,清军伤亡 4600人(死

3300人);英军伤亡 401人(死 59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 11人,英军无一高级将领死亡。思考:鸦片战争中,英军作战军队仅万余人。而我们有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又拥有当时世界上人

数最多的常备军;也不乏浴血奋战的英雄,如关天培血染虎门炮台,陈化成以 67岁高龄战死疆场,定海三总兵以死报国;也有民众的自发抵抗,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但是,结果中国还是失败了!你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清政府的腐败、武器装备的落后、闭关锁国的政策等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比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

113

Page 11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发展形势。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抗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结论:鸦片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同样也是不可避免。问题 4: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说内容、教师提示注意点、关键词 并要求及时巩固)提问:《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意图的条款是哪条?为什么后来英国还要再燃战火,伙同

哪国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生答略)追问:英国商品为何未能如愿打开中国市场?殖民者的思维又是什么?(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问题 5: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生:(1)继续:战争的性质和目的基本相同(2)扩大:战争的规模和影响扩大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且两次鸦片战争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期间的重大事件,重点是

掌握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并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四、拓展问题、巩固训练拓展: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改革、开放、创新、禁毒、海防教育)思考: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

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选择适当角度,评述此观点。 (提示:可从战争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两方面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出示参考答案)此观点不科学,不正确。从战争目的看,是资本主义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从战争性质看,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从战争后果看,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所以说鸦片战争是破坏性的,它并不是在执行历史的使命。

不过,鸦片战争确实使中国从闭关锁国到逐步开放,也加速社会的变革: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上: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但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主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例题导练,及时巩固板书设计一、鸦片战争 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 1.原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借口) 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过程:1840—1842  2.经过:1856—1860 3.结果:签订《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3.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把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合作学习、图说历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感觉效果也不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不

114

Page 11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够关注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还有些欠缺。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邓 垒 盛险峰

【操作要领】考纲导读,引导预学------问题导引,考点回顾------合作探究,总结提升----例题导练,拓展延伸1.考纲导读,引领预学历史小高考测试要求就是必修复习的纲领。必修复习必须以此为出发点,明确、理解测试要求,做

到有的放矢。导学案中的导思问题也要紧扣“要求”,问题可以是情境题,也可是系列小问题,宗旨是要起到引领作用。导思问题设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当堂复习课效率的高低。

2.问题导引,考点回顾由导思问题引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的迁移力争覆盖所有考点,要求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

识的同时要理解、掌握,同时进行适当整理笔记,此环节就是要夯实基础,注意重要历史概念和重、难点的讲解到位。

3.合作探究,总结提升在基础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提炼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组织进

行讨论、探究,滚动提升,可由学习小组合作进行,教师要及时引导、总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4.例题导练,拓展延伸例题要精选,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复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要练在疑难处、关

键处,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要及时点评并注意解题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导学案】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考纲导读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了解文艺复兴、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3.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二、问题导思材料一:(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材料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材料三:这种对赎罪券的谎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

感到困难。 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四: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 出于自然,

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 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请回答:

115

Page 11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2.材料二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3.材料三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5.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三、例题导练1.“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

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此材料中的“他们成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2.“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

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3.材料题: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 、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 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 1 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课堂实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考纲导读 引导预学师:(投影:测试要求)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了解文艺复兴、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116

Page 11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3.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生:齐读二、问题导引 考点回顾师:(投影:导学案材料)师: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生:智者运动或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师: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有何意义?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存在怎样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苏格

拉底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意义?生 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人文主义的本质。忽视法律、

制度、道德。生 2:“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

灵魂内已有的美德。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师:材料二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生: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师:人文主义是什么运动的核心?这场运动名称的由来?其实质、意义?生 1: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生 2: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思想;促进了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师:举例说明文艺复兴促进文学、艺卡、科学的发展?生:文学三杰、美术三杰、经典力学的建立。师:材料三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

么?生 1: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生 2: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师: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生 1: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财产的私有。生 2:我认为只要答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天赋人权即可。师:(点评)生 1 知识掌握扎实,生 2 更进一步能紧扣材料、问题。我们答题要结合材料,论从史

出,忌全盘照搬课本。师: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家还有哪些?他们的主张有什么共同之处?生 1: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生 2: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师: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生: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师:(提炼)解决此类问题要找他们的共性,复习时要注意课本标题性语言。三、合作探究 总结概括师:有不少同学在预习中提出有思想力的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交流一下。师:(投影)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生 1:原因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萌芽,后者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核心不同:前者是人文主

义,后者是理性主义。生 2:斗争矛头不同:前者是教会,后者是封建专制制度;方式不同:前者是打着复习古代希腊

罗马文化的旗帜,后者是旗帜鲜明。师:(小结)规律认识:一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对社会政治

经济又具有反作用。师:(投影)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几个阶段?及各时期的体现?

117

Page 11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 1:前 5C 中叶人文精神萌芽、14至 17世纪兴起和发展、17至 18世纪 进一步弘扬。生 2: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师:从关注神到人,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到批判神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到反对封

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四、例题导练 拓展延伸生:(上黑板完成例题)师:(点评)解题需抓住关键词、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因此,对于当今的教育

而言,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目标。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结合高二理科班学生的特点,针对小高考的模式和要求,采用问题教学

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一共设计了四组问题,请学生自己先行解决;然后因势利导进行知识的联系、迁移和升华;之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并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材料设置情景,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归纳及合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建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注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性的认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启蒙运动“理性”等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做人的道理、对道德、真理的重视,鼓励学生“肯定自己、勇于展示自己、追求真善美”等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缺乏系统的板书,学生笔记没有落到实处,不利于知识体系的

构建和学生的自主复习;语速较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没有让学生回答完问题就提示等,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养成;在导学案的编制中问题过于细化,具有包办性而缺乏引领性;课堂训练没有落到实处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高度重视并及时改进。

高三历史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徐文彬

【操作要领】错题呈现,自主订正——错误归类,错因诊断——合作矫正,总结评价——追踪检测,巩固拓展1.错题呈现,自主订正将得分率较低的且不属于偏题、难题的题目告诉学生,要求他们找出失分原因,找出哪些题目的失

分是可以避免的,哪些题目还不能看懂。这个过程可以前置,作为预习过程。2.错误归类,错因诊断这是试卷讲评的前期备课工作。选择题要分析错误选项的结构,找出大部分同学错选的选项,分析

118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

兴起和发展(14至 17C )

进一步弘扬(17至 18C)

人文精神萌芽 ( 前 5C 中叶 )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Page 11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他们错误的原因——审题错误、材料阅读能力欠缺、选项理解错误等。文字题要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审题偏差、答题时没有按题目的要求(据材料、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所学知识)、从材料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答题不规范等。

3.合作矫正,总结评价选择题每种错误类型只能选讲一至两题,备好准备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先让选错的学生回答他

当时的思维,再让正确的学生回答他的思维,由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教师归纳这类题目的正确思维方法。文字题将同一错误类型的题目一起讲评。首先呈现学生的答案,要有代表性,普遍性;然后找出这些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区别,分析这些答案不足的原因;最后总结如何正确思维,得到全面准确的答案。增加学生评价,如给自己的答案打分,看看老师给的分数是高了还是低了。

4.追踪检测,巩固拓展采取当堂检测和二次训练的方法。当堂检测,选取与评讲题相似的题目进行检测;二次训练,间隔

一周左右,把试卷中错误率高的题目和一些与它们相似的题目组合在一起,进程测试。主要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在讲评结束后应及时巩固的有效方法。【导学案】

如东县高三历史第一次学情检测试卷讲评一、错题导读1.选择题:1、4、7、9、10、12、13、14、192.文字题:21 题、23 题第一问、25 题第二小题第二问、21 题第三小题第一小问、24 题第三小题、25

题第二小题第一问、21 题第三小题第二问、25 题第一小题。二、错因导思1.知识:对选项包含的历史知识判断不准确:如选择题 9、12、1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进行

知识的体系性运用,如:21 题第三小题第二问、25 题第一小题。2.方法:依据材料提炼观点的基本方法不会,如:21 题第三小题第一小问、24 题第三小题、25 题

第二小题第一问。3.能力:解读材料不准确,如:选择题 4、7、19 题;高度概括的能力欠缺,如:21 题、23 题;对

难题的应变能力欠缺,如:选择题 1、10、13。三、变式导练1.李鸿章在《直境开办矿务折》中写道:“查初定章程,拟招商股银八十万两,开采煤铁,并建生

熟铁炉机厂,就近熔化。”下列各项中,与上述“拟”建企业性质相同的是( )A.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福州船政局2.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

…”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3.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

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 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约为 38%和 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课堂实录】如东县高三历史第一次学情检测试卷讲评课

第一课时:评讲选择题导入: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是总结反思的时候了,反思的起点是试卷、是试卷中的错误。因为错误

119

Page 12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是以后增长的空间,它们是我们的增长点,是美丽的。课件呈现:错误是美丽的,当你细看时会有恍然大悟的快乐;当你纠正时你会因获得新知而手舞足蹈。(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对待试卷中的错误。)一、错题呈现,自主订正师:课前,大家已结合导学案进行了自主订正,请你们告诉我除去 1、4、7、9、10、12、13、14、19 之

外的选择题,还有哪些是需要评讲的。(板书需要评讲的题号)……(学生没有提出其他题目,说明自主订正的效果不错)二、错误归类,错因诊断师:其它题目如有疑问,到自习课个别提问。我们把这些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

几种类型:课件呈现。1.难题:1、10、132.解读材料不准确:4、7、19 题3.对选项包含的历史知识判断不准确:9、12、14三、合作矫正,总结评价师:难题,由老师评讲。这三道题目,全县的错误率都超过了 50%,这说明它们正好命中我们知识

和思维的缺陷,当然有些题目也值得商榷。课件展示答题情况:第一题有 14人做对,其中有顾捷、周洲等同学;第 10 题有 23人对;13 题有 14人对,其中有肖颖、

张雨婷、等同学;其中对 2 题的同学有:肖颖、顾捷、陈阳、徐青青、孙苏想、杨胜男、陶江伟、陈曦、余舒婷、陈亚楠。全对有:周阳。

(设计意图:重点表扬个别同学,指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同学都应该重视自己,不要妄自菲薄。)

师:第 1 题,首先请同学来解读史料。(请选A 的同学某某)课件呈现题目。1.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

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最能说明“始皇”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一项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生:史料中的关键词是“从政治高度意义”、“始皇”、“当之无愧”,所以我认为 A项是从政治

的角度评价“始皇”的。师:那么,你认为 B选项是从政治的角度评价“始皇”的吗?生:是,所以我当时也不能完全肯定要选A,有点纠结。师:同学们再反复阅读一个关键词“从政治高度意义”,体会它的真实意思。……师:这个词并不是单纯地说“政治角度”,而是讲“在政治角度看最深远的最有意义的影响”,

我们不妨比较A、B 两个选项,我们会发现,谁的影响更深远更有意义?生:B项。师:为什么?(请选 B 的同学回答)生: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一直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此后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一直到

今天。中央集权制度只在封建社会,而且它也是用来巩固统一的,所以 B 更符合题意。师:解释得很好。这道题我们 20人选A,14人选 B,8人选 C,1人选D,选 C 的同学应注意中央

集权制度与皇帝制、郡县制的关系,谁是大概念?接下来看第 10 题,课件呈现:10.“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

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 1980年以前每年以 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

120

Page 12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980年达到 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3人)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4人)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3人)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13人)师:选 B、C 的同学首先反思基础知识的问题,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概

念再去看看。板书:人民公社化(1958-1983);大跃进:(1958-196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下面请选D 的同学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生:材料中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的发展,虽然与农业有关,但人民公社化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不利于农业发展,所以就把 A排除了,水利发展与国家投入也有一定关系,所以选D。

师:这道题目正好命中我们对“人民公社化”理解的误区,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是由于什么?

生:分配的平均主义。师:很好,我们知道,人民公社化还有一个特点:集体劳动的大农业形式,这个形式的优势就是

集中人力办大事,如修水利、修梯田、围海造田等,水利的发展也农业发展的表现,另外农业发展的表现还有哪些呢?……

师:板书: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的单位(亩)产量提高、养活人口提高等。接着看 13 题:课件呈现:13.2012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 51 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

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7人) B.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2人)C.不结盟运动是由印度等国发起的(0人)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14人)师:首先算出不结盟运动的时间。生:1961年。师:这道题目,老师也错了,因为根据我们同学掌握的知识,A、B项的干扰太大而无法排除,这

需要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原则——结盟国是不能加入的,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依然有效,所以中国不得罪美苏,就没有加入,应该说中国不符合加入的条件,中苏是结盟国家。当然这道题有点超出范围。

师:我们重点请同学们来评讲 4、7、19 题和 9、12、14 题。课件呈现:4.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有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

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2人)B.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27人)C.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9人)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5人)师:我请三位同学说说你们当时的思路,和现在你的思路,第 4 题请某某(选 C)。生:当时我抓住了材料中的“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所以选 C,现在我认为材料中的

“俨然”就已经可以排除 C了,说明宗人府不是政府机关,我当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只是断章取义。

师:大家觉得他分析得正确吗?……很好,我们自主订正是认真的,有效的,这道题应抓住材料中哪一关键信息呢?

……(提示,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生:皇室。

121

Page 12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对,所以宗人府是古代宗法制的一种体现,B先最符合史料,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同学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7、19 题同上)师:总结这三道题目,我们发现它们有共性:课件呈现。这类题目的选项都是对题干史料的解读,你要选出解读最准确的一项,因此,你的解读成为解题的

关键。师:如何正确解读史料呢?课件呈现:阅读史料应从两个层面阅读,首先是整体阅读,把握史料的主体思想,其目的是不被史料中的某

个词或语段左右自己的思维;然后是重点阅读,阅读与解题有关的核心信息,即抓关键词语或语句;最后要将选项与史料进行对比,首先看选项的表达是否准确,其次看选项是否与题干中的史料相关,最后,比较选项,看谁最切合史料。

……师:第 9、12、14 题,恰恰相反,是我们要对选项做准确判断。(课件呈现,以第 9 题为例)9.同 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 70%,农民

收入增长 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2人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5人C.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14人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人师:看第 9 题,请同学说出四个选项中包含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请选 B 的同学)。生:A 是 1949年至 1952年经济的恢复发展;B 是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时间 1956年底以

后;C、不清楚;D 是为一五计划创造条件,时间是 1953年以后。师:好,请问资本主义工商业此时是否存在,它什么时候消失?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消失,应该存在。师:好,现在你觉得,你做这道题目时首先写下这些历史时间及时间的话,你首先会选哪一选项?

为什么?生:B,因为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时间不符。师:这不就是正确答案吗,C选项即使你无法判断,也与解题没有太大关系。……(12、14 同上)师:这类题目,我们发现它们也有共同点,课件呈现:这类题目有特定时间限制,选项与历史史实联系性很强,你的历史时序感以及对该时段内历史史

实的准确掌握成为解题的关键。建立历史时序感,看到某个时间或历史概念你要能转化为具体时间。四.追踪检测,巩固拓展师:下面我们完成导学案上的三道变式题,看看大家有没有掌握我们讲的解题方法。……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评讲了选择题,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技巧最好选择题,

是需要我们不断训练、总结、归纳的。有时候很难选择,我是这样做的。课件呈现:对于比较纠结的题目,我常常是反复阅读,从整体上把握题意、筛选史料的关键信息,仔细比较选

项,解释选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最后猜测出题者的意图。师:下节课,我们评讲文字题,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对照参考答案先给自己的答案打分。(注:电

脑阅卷,学生答卷上无任何痕迹,对讲评非常不利,所以此环节很重要。)实践反思: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对试卷中失分的归类归因,然后以学生为主体,找出思维的误区,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学会迁移。本节课基本达到设计的意图,但是达成度还不太高,可能是方法和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的原因吧,只要长期坚持,应该对学生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122

Page 12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吴海燕 徐文彬【操作要领】:

考纲解读 检测预学—问题导引 考点过关—探究问题 总结提升—例题导练 巩固拓展1.考纲解读,检测预学呈现考纲要求,让学生明确复习的目标,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案已

经完成这样几个任务:复习教材、梳理考点、构建知识网络、完成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同时生成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问题。

2.问题导引,考点过关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导学案上的问题,问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性和灵动性,激发学生去积极拓展思

维、深入思考。设计的问题窜要环环相扣,具有层次性和启迪性,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这一步的目的不仅是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这一步解决得怎样直接决定着课堂的高度与质量。

3.探究问题,总结提升课堂上采用学生自己思考、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和补充,从

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共同探究、概括归纳所学知识、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力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为灵动有效的课堂。

4.例题导练,巩固拓展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测这节课的达成度。

【导学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考纲导读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

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问题导思1.林则徐、魏源的西学是什么?洋务派的西学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的西学和孙中山等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西学分别又是指什么?陈独秀的西学呢?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有什么特点?

2.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经历了几个阶段?它有哪些特点?(可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角度考虑)

三、例题导练1.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

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编》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2.材料一: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

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

123

Page 12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神。 ——鲁迅《呐喊自序》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反映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

倡导者是怎样从“根本之救亡”的?

⑵康有为和陈独秀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他们在本质上又有何一致之处?

【课堂实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考纲解读,检测预学 师:19世纪 4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西方文明也随之传入中国,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多媒体呈现)材料: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先生出版了《五十年中国近代化概论》,论述到:“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哪些派别?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主张?

阶段 时间 派别 核心主张器物

(物质文明)19C40S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19C60S 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制度(制度文明)

19C90S 资产阶级维新派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0C初 资产阶级革命派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共和制

文化(精神文明)

1915年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1918年以后 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

二、问题导引,考点过关1. “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问题一: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为什么走上开眼看世界的道路?他们是怎样开眼

看世界的?其核心是什么?在当时起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生 1:原因是因为中国发展落后世界潮流;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经世致用的思想的影响;林、

魏民族责任感、爱国心。 生 2:概况包括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生 3:其核心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生 4: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师: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魏源编撰《海国图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地主阶级抵抗派

的活动又有什么局限?生 1:仅仅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生 2:《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主要指军事技术。师生总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是对西方侵略的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

点,启迪着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但这只是起步,地主阶级抵抗派没有全面地看到西方文明,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尤其是军事技术,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124

Page 12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问题二: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中体西用”中“中学”、“西学” 分别指什么?有人说:“洋务派不仅仅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还是他们思想的践行者。”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生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学指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西学指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生 2:继承表现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实践表现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创办了近代海防,迈出了中国近

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师生总结: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方式,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创办新式学堂,迈出

了近代教育的第一步;筹划近代海防,军事上近代化的起步;客观上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地主阶级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其结果必然失败。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师:请同学们梳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思考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问题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请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思

考、总结)生 1:政治上维新运动促进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的开展。生 2:经济上维新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 3:思想上维新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材料一: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

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呐喊自序》

问题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资产阶级激进派所提倡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反映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怎样从“根本之救亡”的?

生 1: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生 2:根本之救亡指通过思想启蒙,再造共和,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师:康有为和陈独秀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他们在本质上又有何一致

之处?生 1:前者利用;后者否定。生 2: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思想解放程度不同;资产阶级的强弱程度也不同。但他们本质

上都是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服务的。师: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我国思想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三、探究问题,总结提升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潮流,请同学们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经历了几

个阶段?它有哪些特点?(可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角度考虑)生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不断

125

Page 12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深化的过程。生 2: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为核心,(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系、启蒙与救亡

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要求。生 3.从文明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封建文明的碰撞。生 4.从近代化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文学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四、例题导练,巩固拓展1.近代史上,顽固派指责“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想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

保护中国文明,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中体西用” 思想客观上具有什么作用?板书设计: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 器物 洋务派:中体西用 维新派:君主立宪制 制度 资产阶级 革命派:民主共和制 激进派:民主和科学 思想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本课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力争站在历史思维的高度来设计

历史课堂的问题和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同时注意知识点的情景设置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找到自己与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共振点,带领学生走进历史,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感悟历史。

高一地理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曹成双 孙广军

【操作要领】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点拨提升——举一反三1.创设情境地理学科具有五大特点即地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这五大特点均需要在特定在情

境中得到体现,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效益最大化。要领:① 本环节可结合上一节课重、难点或本节课新知识需要辅垫的基础知识能力点,设计问题悬念,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后能用。12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Page 12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② 本环节亦可结合课标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设计学生感兴趣、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问题要简洁、实用、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要控制好时间和节奏。

2.合作探究学生有独立的思维过程和想象空间,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合作既利于节省时间,又能更好的培养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要领:① 问题设置是前提。导学案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思维为核心。②自主学习是保障。让学生带着导学案的问题通读课本,进行预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找出自己

的疑难点并作标记。教师要强调独立思维的重要性,以免学生形成依赖的心理。③ 难点探究是关键。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疑难点,

充分表达各组的观点,在争辩中形成共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不能为了答案而简单的争论。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学生的真问题。要注意巡查的覆盖面,为展示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提供素材,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后的成就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长驱力。本环节在充分展示学生的闪光点的同时

也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思维,起到互学共进的作用。要领:①选好展示的学生。根据探究时教师的参与和了解,让学生充分的展示,注意学生的参与率。既让

学困生有展示自己学习成就的机会,又让钻研型学生展示学习的创新点。疑难问题可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学生团队的力量。

②选好展示的内容。较浅的普遍性问题快速展示,分析其错误思维的过程。深层次的重难点问题可多展示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思路,并进行类比分析寻找典型错误的突破口。

4.点拨提升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突破学生的重难点问题,提升学生的情感。要领:①找准关联切入口。根据课标的重难点,针对成果展示中的疑难问题,找准切入口,设计递进性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② 总结规律与方法。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结合疑难杂症的解决,提炼学科方法,总结规律,

提升学生的素养和情感价值观。5.举一反三以例题为导引,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和规律,提升自己的运用和迁移的能力。本环节要让学生感受到

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要领: ① 预备例题。课前要精选和合理安排例题,要体现本节的重难点,要体现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

到成功的喜悦。②再生训练。教师根据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疑难点、易错点随堂生成变式训练,提升学生能力。

【导学案】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 1 课时

一.课标导读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二.问题导思

(一)阅读课本 P43页图 2-23,结合左图思考:1. 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哪层?为什么?

127

Page 12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2.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3. 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这样变化?(二)阅读课本 P45页图 2-24 和图 2-25,思考:

1.此图反映哪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地球表面的主要能量来源是?2.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为什么会减少?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为什么吸收具有选择性?

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5.大气为什么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而对地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6.在什么样的天气状况下,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最强?大气辐射的能量主要传递给谁?

叫什么?[案例] ①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②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三.例题导练图 1 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 2 是同一地点阴天和晴天的昼夜温度变化示意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③表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C.a表示阴天的昼夜温度变化 D.b天气与 a天气相比,白天②更强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对图 2影响明显的是A.①减少 B.②不变 C.③减弱 D.④增强3.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解释“全球变暖”的原因及采取措施?

【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师:(找几个学生回答)这几天晚上睡觉盖的被子和一个月前有何不同啊?几条被子啊?生:盖 2条了,被子变厚了。 生:还是一条,但现在是盖羽绒被了。……(学生激动)师:(追问)加了被子或换了被子感觉暖和了吧?为什么呢?

128

时间

气温ba

地 面

太阳 宇宙大气

图 1

①④

②③

图 2

大气上界

地 面

Page 129: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因为厚啊!(学生哈哈大笑,课堂活跃)因为被子不同了!因为气温不同了师:本节课我们所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和“被子”的保温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结合导

学案第一部分的问题,大声阅读课本 P43 内容和图 2-23后思考。(独立思考)(师板书)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 1 课时

(一)大气垂直分层(板图)(新授)师:大气层由下而上可分为? 生: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齐答)师:看一下大致界线,12KM,50KM。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生:(个答)对流层。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基本在对流层进行的。师:很好,从图中还发现什么原因吗? 生:有雨有云。师:不错。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

生在这一层。师: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生:因为没有积雨云。师:天气晴朗,能见度高。请大家看黑板分析对流层上部和下部的温度差异(一起读图)。对流层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故名对流层。生: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师:高层大气层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生:有宇宙火箭、人造卫星、极光、流星等。师:(前后知识联系)太阳风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发光现象叫极光;高层大气里有电

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二、合作探究 1师: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变化?请大家小组合作探究。生:(热烈讨论)三、成果展示 1生 1:(小组代表)气温上升,原因是对流层上部离太阳近,吸收太阳光多。生 2:(小组代表)气温下降。原因不知道。师: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变化规律。生: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理由是上部空气稀薄,吸收到的太阳光少,气温低。师:规律的表达是非常正确,但原因的分析是否正确等下面分解(设置悬念)。(板)(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板图)师:请大家阅读课本 P44-46页,结合图 2-24 和图 2-25 思考导学案第二部分问题。自己先独立

思考 1-3 题。生:反映了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这三者的关系。地球表面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生:大气对太阳辐射起了削弱作用,所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了;具体表现在选择性吸收、散

射、反射。 (板)1.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师:为什么吸收具有选择性呢? 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红外光。师:为什么夏季我们去海南旅游要擦防晒霜呢?为什么校医务室多用紫外线杀菌呢? 生:师:平流层中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所以吸收具有选择性。但现在有种现象叫臭氧层空洞,

为什么呢?对我们人类有何影响呢? 生: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地面又以地面辐射把热量向外辐射。那么近地面大气的主要

直接热源是什么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探究 4-6 题。合作探究 2师:结合图表思考问题。 生:(热烈讨论)成果展示 2生 1:(小组代表)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129

Page 130: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为什么不是太阳辐射呢?大家结合前面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思考。生 2:(小组代表)大气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等主要吸

收红外线,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师:很棒,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哪为什么大气对地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呢?生 3:(小组代表)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师:为什么呢? 生: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为长波辐射。(前后呼应)师:现在请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生:对流层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吸收到的地面辐射越少,因

而气温低。师: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请大

家思考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吗?(板)2.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生:……师:运用“热水瓶”的保温作用让学生理解。在什么天气下,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的作用最强?

生:……师:大气吸收到的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补偿给地面的热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这

就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首尾呼应)师:现在请同学解释为什么厚的棉被比薄的棉被暖和呢? 生:……(首尾呼应)师:为什么羽绒被比棉被暖和呢? 生:……四、点拨提升师生:用图总结

五、举一反三导学案:第 1 题 D选项 思考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第 2 题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第 3 题 根据“全球变暖”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升华,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教学反思】 这种模式更多地让学生思考,让更多的学生活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思维,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真学习、真思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能放手,敢放手,课堂关键的核心是问题的设置和引导。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更持久!

高二地理必修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徐宏兵 缪五洲

【操作要领】目标导出——预学训练——成果展示——问题点拨——跟踪检测1. 目标导出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最新版《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说明》和历年江苏省学业测试试题中

涉及到的本板块检测的内容为依据,科学确定目标。根据目标内容特点,呈现形式上可直观教具展示、可主板书呈现、可典型错题投影、可精典题型展示。可大目标分解,通过大问题小切入,体现问题间的梯

130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

e

Page 131: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度性、层次性关系,将复习内容回归到知识的系统性中来。2.预学训练留足时间,自主梳理。通过预设目标或问题,引领学生整体感知内容,完成知识层面上自主梳理,

达到修补知识盲区能力盲点的目的。加强巡查,把握脉情。教师要加强巡查,关注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发现学生的双基落实上存在的问

题,注意学困生的个别提醒,及其化解个性化问题。对发现的共性化问题及时笔录,为问题点拨提供素材。

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要多样灵活,主干问题或综合题,可学生板书或投影,图文并茂,亦可口头表述;

典型选择题习题的答案,可几个学生同时黑板板书展示的成果,易于对比分析。成果展示要有选择性和代表性,既要展示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闪光点,也要暴露出学生解题中易犯常犯的错误。

4.问题点拨选准问题,意在关注:问题主缘于学生预学训练及成果展示。术语的不规范,思考对象的模糊性,

事物演变过程认知的粗枝大叶,空间要素的“盲人摸象”等,都会成为学生中的共性问题。突出分析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学生学习过程、解题过程、思维过程中的注意。拨在不惑,生成有力:惑因有疑,“学而不思”者,给其疑,才有思。解惑才有影响力;

拨在不惑,才能正本清源;拨在关键处,才能成为学生的再生能力;给方法,悟规律,举一反三。拨惑,可小组、可师、可师生间的交流来完成。

5.跟踪检测预设题导练。通过根据课标要求预设的课堂训练当堂检测学生知识的巩固消化与迁移能力。 及

时发现学生认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的条件,材料的呈现进行再认识。在理解、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灵活运用,提升能力。出错点再练。通过训练的及时点评,发现典型出错点。教师要即时生成变式习题检测反馈。达到对学

生在本堂课学习中的主干知能点的二次训练提升与巩固。【导学案】

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形成一.课标导读1.会阅读并绘制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2.阅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能准确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3.结合一定位置,能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二.问题导思1.地球近地面大气,存在哪几个气压带和风带?对比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分布有什么

规律?对比南北半球的风带的风向,它们又有什么特征?2.各气压带的成因可分为哪两大类?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与三圈环流间是何种关系?各气压带和

风带控制下的天气又有哪些特征?3.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它们的季节性移动有什么规律,又会对南北纬 30°—40°之间

的大陆西部的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三.例题导练1.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 ,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甲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乙点位于 30°NC.① 是极地东风 D.② 是盛行西风

131

Page 132: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2.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3.下图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1)图中乙风带的名称是A.极地东风带 B.盛行西风带C.东北信风带 D.东南信风带

(2)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是由于A.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 B.乙风带与丙气压带交替控 制

C. 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 D.全年受乙风带影响

【课堂实录】 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形成

一、目标导出师:大气运动是地球外部重要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的输送带。对地球外部环境,尤其是天气和气

候产生深刻影响。今天,我们从全球宏观的大气运动角度,复习大气环流如何影响气候形成的。(投影展示复习目标)

1.会阅读并绘制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2.阅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能准确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3.结合一定位置,能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师:为了大家更好更快巩固这块内容,请大家围绕问题导思中的第一、二问题自主复习。二、预学训练师:(板书: 一、近地面的气压带的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与近地面的气压带、风带 ) 生:学生对照呈现问题,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在紧张的自主复习整理活动。师:巡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部分学生交流上述问题中哪些还有些模糊,哪些全部遗忘。师视学生

的复习进度,控制好学生复习时间,确定好教学节奏。三、成果展示师:版图(有纬度线的南北全球模式幅)。这是均一下垫面的 地

球表面,被分成了南北两半球(强调赤道),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位置处,分布有气压带。

师:请一学生填绘气压带名称。其他学生记忆巩固。生:填写气压带名称。师:请一生点评其作业。师:注意术语的准确书写。赤道地区的气压为低压,成带状, 故

名“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 30°附近为?生:(脱口而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师:(生成问题)大家观察图,你们发现气压带的排布有什么特点?

132

60º

30º

30º

60º

30º

15º

15º

a b c d

气压带 风带

0 0

300

60 0

90 0

30 0

60 0

90 0

A

B

C

R

S

T

U

V

W

Page 133: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生:气压带高低相间。师:(成果生成)高低气压带间,因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存在着风带。如何准确绘出近地面的

风带的方向?请同学们回顾近地面的风,受几个力的影响?最终的风向有何特点?生:交流,汇报;生:绘制南北半球各风带的风向。生:点评,巩固。小结南北半球的风带的风向特点。记忆各风带的名称和风向的确定。四、问题点拨师: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这里涉及到三圈环流这块知识。请同学们结合版图的三

维结构图,阐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生:小组活动。(师)了解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知与使用能力。师:全球大气运动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生:地表的冷热不均。师:对地球来说,地表的冷热不均的最大地区差异在哪纬度间?它们的差异造成了那两类气压带

的出现?生:赤道和两极地区。赤道地区,地表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南北极地区,地

表温度最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区,也成带状,我们称为极地高压带。师:(问题递进)其实在赤道与南北极地区的对流层,没有这种单圈环流的存在,其又是由于什

么因素导致的呢?生: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除热力因素外,又受动力因素的影响。(板书)师:先请大家结合三维立体图,梳理一下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大家思考交流时间。)生:(展示自己的理解,讲解过程,阐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南北纬 30°纬度附近,其高空的

气流被迫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北半球的中纬度盛行西风与高纬度的极地东风,在 60°纬度附近相遇,抬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师:这样的环流,实现着高低纬度间的热量的交换。近地面就存在这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师:(安排习题,检测。)练习1和3的第1小题。生:成果展示,点评。师:练习1,以剖面的形式,展开了中高纬度间的大气环流状况。难度在于甲、乙的纬度如何界定

其大致位置。练习 3 的 1.以更直观的地区展示出客观存在的气压带风带。师:(继续生成问题)各地在特定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天气或气候又有什么特征呢?我们首

先讨论两个问题:第一,纬度的高低,对气温的高低有什么影响?第二、大气要产生降水,一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哪些气压带或风带会带来降水?

生:低纬度地区,全年高温;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生:充足的水汽供给;降温冷凝的过程。生:上升的气流,即低压控制时,易产生降水。因为有上升冷凝的过程。低纬度暖湿空气,在吹向

较高纬度区域时,该空气也易冷凝而产生阴雨天气。师:同学们的思考和观察是有道理的。这样,请小组归纳每条气压带和风带所控制下的天气或气候

特征,归纳一下什么样的气压带控制下降水较少?什么风带影响下降水较多?生:活动小结。师:(难点点拨)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区域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其水汽又主要来至哪个风带?生:阴雨天气为主。中纬度的西风带。师:如果一个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那么该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生: 常年高温多雨。师: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生:低纬度地区气温高;赤道地区水汽足,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133

Page 134: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很好,同学们能活学活用。其实气压带和风带会随着季节的移动,而南北有一定幅度的运动。因此,有些地区会受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影响。从而形成特定的气候特点。

师:大家结合 P51《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请研究两个问题:第一,气压带和风带在北半球夏季时,其相对平衡位置在南北方向上有什么变化?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移动的纬度方向特点是否相同? 第二,以南北纬 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的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探讨它们对大陆西岸主要气候形成的影响。

生:活动交流。师生小结: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下形成

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4.跟踪检测生:作业练习 2 和练习 3 中的 2。展示。学生点评。生:《冲A行动》P24 的 11、12.师:一地一位置,所受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不同,就形成了个性的气候特点,我们将其归纳成一

定的气候类型。如指图所示的部分气候类型。冷暖干湿的大气条件,对自然环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将在后面的复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其意义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看似教学容量大,既有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名称,又有地理事物的重要成因,还有重要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的总结。但教学中,由于很好的问题架设,与生成问题衔接自然,一气呵成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简洁明快。学生复习时的目标意识明确;层层的铺垫有效解答,构建出了一条知能线索,带动知识的巩固提升;图形的空间构架,化解了问题的重难点,使何地何物何理何果等地理思维与素养在复习过程中得以强化与落实。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图像空间变式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的转化,万变之中将能力的提升,定位于对位置判断的基准点,使多绪的内容有了依附与归宿。学生会受益匪浅。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习题训练会提升学生们的理解深度。

134

Page 135: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高二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朱薛艳

【操作要领】预设问题 导出目标——实践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达标检测——巩固练习1. 预设问题 导出目标作为高二信息技术复习课,课堂中存在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生成。只有对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

的预设,我们的教学才能“临危不乱”,也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树。要领:(1)按“知识树”逐层设计问题:通过逐层设问,让学生能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对搜索引擎的

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达到系统清晰的认识。(2)问题预设要定位准确,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教材内容特点。着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渗

透新课标的理念:自主探究。显示目标预设的有效性。2. 实践探究信息技术课堂虽然也注重操作,但绝对不提倡格式化的训练。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灌输思

想、观点、知识、而是给他们创设发展思维的空间,让他们乐于遐想、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要领:(1)通过主动探究,解决具体事例,探究要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作为引导思考部分,要面向全体,注重巡视指导,切实注重实效。3. 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我们的课堂生成,求实而开放,求真而多元。学生常常跳出我们预设的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

意外。面对意外,教师不固守预设,而是尊重学生,把握机会,利用资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交流与探究,而不是产生对抗。

要领:典型引路,板书归纳生成。充分发挥板书的功能,通过交流讨论,将有代表性的关键词逐一板书,

通过表格,探究对比,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相关技巧,达到梳理相关知识体系的目标。4. 达标检测要领:将知识点显化为具体的相关题目,进一步检测。5. 巩固练习要领:将必修和选修搜索引擎部分整合,进行巩固练习。

【导学案】搜索技巧复习

一、课标导读1.对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达到系统清晰的认识,在搜索信息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应用相关搜索技巧。2.充分认识到搜索技巧在搜索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二、问题导思请同学们通过搜索引擎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将所用“关键词”以及“查找到的网页数”写在题

目下方:135

Page 136: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美国联邦调查局有这么一道招考题目:一个人到朋友家吃饭,觉得味道怪怪的。就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沉思了一会儿,接着就号啕大哭自杀了。为什么?

2.微软公司招聘时,曾有一道著名的题目:“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试试你能搜索到多少种不同的答案。

3.一天,丁磊同学在电视上看到了诗歌的介绍,其中一首他格外喜欢。但他没有注意到诗名也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是对其中的那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记忆犹新。你能帮他找到整首诗吗?

4.李琳想搜索一些关于韩国电影的网页,但只对故事片或者喜剧片感兴趣,不希望恐怖片出现。你能替她想一种快捷有效的办法吗?三、例题导练1.关键词提炼是从复杂意图中提炼出最具( )和( )词。 2.输入大于等于( )个关键词,可以使搜索条件更具体,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更精确。 3.强制搜索是通过添加( )号来搜索的,在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时格外有用。4.李老师因公出差到北京,希望住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以方便开展工作。你认为李老师利用网络

查找住宿和用餐的地方的最好方法是(    )A.搜索引擎——关键词 B.访问专业数据库——电子地图C.浏览北京师范大学网站 D.浏览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5.英语老师要从网上搜索“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的有关资料,如果使用

Google搜索引擎,输入(    )关键词,搜索范围更为有效。A.New Concept English   B.“New Concept English”C.“New Concept English” D.“New”+“Concept”+”English”

【课堂实录】搜索技巧复习

一、预设问题 导出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巩固网络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点,首先请同学们通过搜索引擎解决

以下几个小问题,将所用“关键词”以及“查找到的网页数”写在导学案题目下方:(PPT投影)二、实践探究 (5 分钟)生:上网打开搜索引擎,利用关键词搜索,解决具体问题师:巡视指导,记录下运用“代表性”“典型性”关键词搜索的学生机位号三.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 (逐一板书)师:现在大家都已经找到了相关的答案,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搜索到的,用了什么关键词,以

及得到多少相关结果?生回答,师板书:1:几种关键词对比吃企鹅肉自杀 找到的网页数美国联邦调查局 招考题目 答案 找到的网页数美国联邦调查局 企鹅肉 自杀 找到的网页数美国联邦调查局 企鹅肉 自杀 答案 找到的网页数2:几种关键词对比下水道盖子 找到的网页数下水道盖子 圆 找到的网页数微软 下水道盖子 圆 找到的网页数下水道盖子 圆 为什么 找到的网页数

136

Page 137: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师:通过表格,大家可以发现关键词不同,找到的相关结果也不尽相同,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生讨论,回答。生 1:有时多输入一两个关键词效果就完全不同。生 2:搜索条件越具体,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就越精确。生 3:关键词要准确,像第一题关于吃企鹅肉自杀的故事很多,重点还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生总结知识点:准确提炼关键词、细化搜索条件3:几种关键词对比: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找到的网页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找到的网页数师:同一个搜索引擎,相同的关键词,为什么我们得到的网页数量不相同?生:第二个关键词加了双引号,结果少了,说明双引号能够缩小范围。师总结知识点: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来搜索,这一方法在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时显得

格外有用。)4:参考关键词:韩国电影+故事片|喜剧片 –恐怖片 (师提醒:注意减号前必须有一个空格) 师:请哪位同学根据参考关键词描述。生:回答。生总结知识点:逻辑命令“+”、“|”、“-”的使用根据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相关知识点五、达标检测1.关键词提炼是从复杂意图中提炼出最具( )和( )词。 2.输入大于等于( )个关键词,可以使搜索条件更具体,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更精确。 3.强制搜索是通过添加( )号来搜索的,在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时格外有用。4.李老师因公出差到北京,希望住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以方便开展工作。你认为李老师利用网

络查找住宿和用餐的地方的最好方法是(    )A.搜索引擎——关键词 B.访问专业数据库——电子地图C.浏览北京师范大学网站 D.浏览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5.英语老师要从网上搜索“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的有关资料,如果使用

Google搜索引擎,输入(    )关键词,搜索范围更为有效。A.New Concept English      B.“New Concept English”C.“New Concept English”  D.“New”+“Concept”+”English”六、巩固练习1、百日冲刺 P15-16 P119-120 模拟练习2、操作:2010——Internet——2、4、5、6、9、12(提醒全半角输入) 【先做 2、9、12,较快的同学继续完成 4、5、6】板书设计

关键词 找到的网页数 对比、总结技巧

【教学反思】1.学生实践探究时间要把握好,作为复习课,这块内容只是作为引导思考部分,不能等同于新课

教学。2.在学生实践探究巡视时注意将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关键词先行记录,在讨论交流时才能节奏更为

紧凑;留出时间给学生巩固练习,迎接学业水平测试。137

Page 138: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Web view答案1:这幅漫画中有几个树墩,有一个没有脑袋,手拿斧子的人,一脚踏在中间的那个树墩上。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