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kening

38
迷宮的十字路口 Be the sparkling one MAY 2014

Upload: awakening

Post on 09-Mar-2016

2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人生是一連串選擇題的練習, 而你要如何在每階段作出切合自己心意的選擇? Awakening邀請你, 走一趟探索內在的旅程。

TRANSCRIPT

Page 1: Awakening

迷宮的十字路口Be the sparkling one

MAY2014

Page 2: Awakening

創辦人 /楊逸帆 adler yang

榮譽顧問 /朱玉昌 jerry ju吳祥輝 brian wu

編輯長 /洪楚君 chujun hong

責任編輯 /王鍇軒 kyle wang

美術設計 /沈潔伃 joann shen

核心團隊 /

@ 臺灣 taiwan沈潔伃 joann shen 楊逸帆 adler yang 李東翰 michael lee邱靝籐 autumn chu宋沁 lydia sung

@ 中國廣州 guangzhou, cn 黃秋怡 chowji wong 洪楚君 chujun hong

@ 香港 hong kong 呂葉濤 aaron lyu 祝佳麗 julie ju王鍇軒 kyle wang林耿 logchan彭濤 houdoujuliana so

Be the sparkling one

封面照片 / 林彥甫 andy lin

編輯絮語

一、封面故事:論選擇

國際脈動 -職涯準備慎選擇考試方式新選擇

如何做出選擇

青醒故事

二、特別企劃:醫療

醫療的出路

三、常規欄目

創業能量

p.3

p.4p.5 - p.7

p.10 - p.13

p.16 - p.23

p.26 - p.29

p.32 - p.35

Page 3: Awakening

2014 年

Awakening

再次起航!

核心團隊對雜誌佈局進行重新的調整和改版,希望能以更好的姿態見證讀者行動和改變的發生。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被“選擇困難症”包圍?購物不知該挑選哪一樣產品,就餐也不知該點哪一樣菜等等,然而這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情況是,高考填志願該寫哪一家高校、哪一個專業,畢業在即是要就業還是考研……這些問題似乎我們總是很難回答,會感到一旦選擇錯誤則無法回頭重來,就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壓力。本期雜誌就是從這種選擇的心理出發去看選擇本身,試著解決“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主文《論選擇》首先從大處著手來分析“選擇”以及“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這個命題,並運用腦科學、心理學等知識,為讀者簡述“選擇”一事在生理機制上的陷阱。

本期青醒故事採訪的是台灣新式教育學堂——樹心學堂的創辦者吳有傑。同樣作為年輕人的他卻經歷了由問題少年到心靈教育者的變化,從中感悟出所謂“選擇”就是要每一步踩在自己生命的重心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重心,或稱天命、使命,只是你需要嘗試去發現它。除了以上封面故事的精彩內容外,特別企劃則圍繞醫療向您講述社會創新的故事。醫患關係日益緊張,時而有惡性事件報導。群眾到醫院就診問藥是為了得到健康,可轉念一想,醫院的處理已然是在病發後,有沒有在源頭預防的有效方法呢?篇首文《醫療的出路》結合大量的案例和數據提醒我們在醫療體制還未極度完善的今天,個人身體健康不能忽視,也不能完全依賴醫院。洪友倫大哥的“芝山生活家”則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以社區為單位,倡導預防和持續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失為現代健康生活的一種新嘗試。

特別預告,2014 年 4 月 10 日恰是台灣教改 20 週年紀念日,從教育發想成立的 Awakening 團隊決定以三個月為期為讀者打造一檔全新的互動節目,敬請期待。

3

Page 4: Awakening

國 際 脈 動

[ 英國 ] 2/5 大學生 畢業六個月仍找不到工作

以下新聞摘錄翻譯自英國《每日電訊報》:

每五位大學畢業生,就有兩位離校六個月仍找不到工作。四位大學畢業生中就有一位一年後仍在求職。不禁讓人問,棄實習選學術,是不是一條對的道路?

英國求職網站 totaljobs.com一項針對 676 位大學畢業求職者進行的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畢業生每個月申請二十個以上職缺,而接近半數(44%)說他們遺憾自己沒有修讀更職業導向的專業。

totaljobs.com 的 主 管 Mike Fetter 說:「即便經濟復甦,大

學畢業生仍面臨就業困境。我們的調查發現,許多畢業生開始懷疑,當初若能取得一個更職業導向的認證是不是對就業更有幫助。

「即便取得文憑是進入一些產業的基本門檻,畢業生仍須審慎考慮哪一條路最適合他們。有些人就更適合選擇實習。」

他補充:「大學畢業生找到工作的時間,可能比他們想像多幾個月,因此必須自有準備。當然,求職之路可能漫長,但能獲得大學等級的工作也值回票價。」

面對生涯關卡,你傾向埋首學院,還是動手實習呢?為什麼?

4

Page 5: Awakening

[ 美國 ] 考試可以不一樣?

2014 年 2 月 11 日,臺灣大考中心召開會議,討論大學招考如何因應少子化。雖然還沒有結論,但基本共識是,未來將廢除只看入學考成績的「指定科目考試」,推行依照大學需求,同時採納入學考成績與高中多元學習歷程的「新型學測」。

乍看之下,在這波考試改革中又看見美國教育的影子:每所學校會依各自屬性,設定不同的入學依據。但是大多高中生都必須通過 SAT 或ACT 考試。換句話說,知識的分析力與記憶力仍是重點。這波考試改革,看來還沒落實對「創意」「解決問題」等軟實力的重視。

不過,即便想招募富有創意與解決能力的學生,仍然會面對一個問題:

軟實力真的測得出來嗎?

大學到底要什麼樣的學生?

「如果你告訴朋友一個想法,他沒有馬上接受的話,你會如何說服他?」

「如何用你的熱情正面影響世界?」

這不是心理測驗,也不是公司面試題目,而是美國塔夫茨大學的入學挑戰,叫做「萬花筒」評量。不論是 Youtube 影片、繪畫或者論文,都可以是呈現答案的載體。實施萬花筒評量的目的,是評量學生「學力」以外的真「能力」。

隸屬美國公共電視網 (PBS) 的加州《KQED》新聞網在今年 1 月 10發表了一篇報導〈Do Rigid College Admissions Leave Room for Creative Thinkers?〉。報導中批評,美國大學總聲稱希望招收有富公民精神、獨立思考能力,並渴望融入校園生活的學生。然而,不論是作為入學考試的 SAT、ACT,大學先修學程 AP,或者在校平均成績GPA,似乎都無法評定學生是否符合以上特質。大學希望學生做的事,跟學生為了進入大學必須做的事,似乎很不一樣。

5

Page 6: Awakening

萬花筒計劃:超越社經限制 評量多元軟實力

Sternberg 在耶魯大學任教期間,專門研究智能與創意評量。他發現,艱苦中成長的孩子鍛鍊了創新而務實的生存技能,生活優渥的孩子則往往被訓練分析與記憶能力。傳統入學考試著重於分析與記憶能力,於是生活優渥的孩子特別吃香。真正有創意而靈活的學生反而不利升學。

即便 SAT 與 ACT 是為了「公正」入學而生,不利於弱勢族群是這種測驗最常遇到的批評。畢竟它們都有百年歷史。而當初會考大學的是什麼樣的人?白人、男性、中上階級。

後 來,Sternberg 提 出 整 合 智 慧、 智 力、 創 意 的「WICS(wisdom,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synthesized) 領導理論」,並依此設計「萬花筒」評量。根據這個理論,一位有正向影響力的領導者,必須統合:

一、創造新想法的創新力與態度;二、確保創想品質的分析力與態度;三、實踐創想並打動他人的實踐力與態度;四、確保創想不論在短程或長程都能注入道德要素,帶來共榮的智慧力與態度。

舉例來說,評量創意的方法,可以請學生寫一篇以「MTV 的終結」為題的文章,設計一個產品或服務的廣告,或在 Youtube 上發表一部微電影。要瞭解學生的分析能力,可以請他寫出他最喜歡的一本書,以及喜歡這本書

「我們平時依賴的入學考試無法評斷學生的創意思考能力,也測不出常識性的思考能力、生活智慧,乃至職業道德。這些考試實在測不出你的性格(Character)。」研發並推廣「萬花筒評量」的 Robert J. Sternberg 說。根據我翻譯的《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 (將在 2014 由吳祥輝的蝴蝶蘭文創出版),小時候 IQ 不高,大學心理學成績也只拿 C 的他,後來卻在耶魯、塔夫茨、懷俄明、康乃爾、奧克拉馬州立大學擔任教職,還當上美國心理學學會理事長。你聽過「愛情三角理論」嗎?那就是由 Sternberg 提出的!

6

Page 7: Awakening

的理由。實踐力,可以問:「如果你告訴朋友一個想法,他沒有馬上接受的話,你會如何說服他?」評定智慧,可以問問他,如何以自己的熱情貢獻世界。

即便評量的角度十分全面,依然有指標可尋。評分者也必須接受過專業訓練。舉例來說,評量創意的指標包含新穎性、品質、恰當性;分析能力則以組織性、分析品質、邏輯與平衡作為準繩。

更高的要求 vs 更適切的輔導

除了對不同出身的孩子更公平,「萬花筒」測驗還有另一個好處:不論採不採納菁英教育都適用。

「公立學校跟私立菁英學校的使命不太一樣。我過去待過的耶魯和塔夫茨都希望自己是越競爭越好。」Sternberg 坦言:「他們的目標是選出最強的學生,而萬花筒提供了更全面的角度,讓他們選出更理想的明日領袖。」

不過,州立大學的目標是提供學生求學機會,而不是排除他們的受教權。於是萬花筒此時則提供附加價值。「以奧克拉馬州立大學來說,我們的榮耀來自提供一個培養卓越領袖的環境,即便學生成績並非頂尖也沒關係。」

根據 Sternberg 的觀點,學生進入大學的目的應該是成為活躍而積極的公民。如果大學真的有把這樣的終極目標落實在入學過程,高中生就會知道大學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Sternberg 不虧是名心理學家。他不只喊口號,還以實踐告訴我們:考試可以不一樣。

你覺得學測 / 高考該採用類似「萬花筒計劃」的評量嗎?或者,關於升學制度,你有沒有其他資訊 / 想法願意分享?歡迎你在文章下留言,或者電郵 adler dot yang at thesouledu dot org,分想你寶貴的意見!

7

Page 8: Awakening

“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nd a hell of heaven.”– John Milton, Poet

Page 9: Awakening

圖 / 林彥甫

「心決定它自己的地方,而它本身可以把地獄看作天堂或天堂看作地獄。」– 約翰 ‧ 彌爾頓 ( 詩人 )

Page 10: Awakening

如何做出選擇?

關於“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這個問題,似乎需要寫一本書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Read Montague,一位神經科學教授,就寫了一整本書——《如何做出選擇?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的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一書,也從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了在不確定情形下的大腦決策機制。無論從科學的層面,還是從我們的日常經驗層面,我們都難以一下子說清楚“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所以,本文會結合適當的科學知識,讓讀者們可以明白大腦思考的局限性。文章更主要的是從日常的生活經驗出發,對於“在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時,我們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給出我們自己的見解,僅供讀者參考。

我們可以把那些人生的重大選擇,看作一次賭博,也就是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所謂決策,就是從「選擇集合」中考慮一種以上的行動方案。決策者會對於每個採取的行動所衍生出的未來事件和結果產生期望,而這種期望通常是以機率或是以信心程度來描述 ( 例如,指出相信右手邊岔路最後變成寸步難行小徑的程度,而選擇左邊的岔路會引向湖畔方向的良好營地 )。而決策的後果,通常與可能的結果有關聯,可以在反映在個人價值與現在目標的評估量尺上加以評鑑。

要回答“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首先會問,我們的選擇是什麼?我們有多少選擇?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毫無意義的。因為思維方式的局限,我們不可能看見我們所有的選擇。由於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對不同事物會產生不同的響應強度和響應時間,對不感興趣的內容甚至不會產生脈衝,所以我們常常會對一些事情“視而不見”,因而收集到的信息都趨於同質化。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去思考我們有哪些選擇。相反,我們需要了解更多,打開我們的眼界,才能彌補我們思維的局限性。用一種更為詩意的說法,生活充滿著無限的想像。每個人生活的實際,由他對生活的想像和實踐形成的。提出這個問題不是讓我們真正去“看見”我們所有的選擇,而是想說,我們不能失去這種對生活的想像。

文 / 黃秋怡

10

Page 11: Awakening

11

Page 12: Awakening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在被動的選擇中度過的,他們沒有想像到他們有這麼多道路可供選擇,所以通常他們都會遵循主流的道路——讀好書、考上好學校、選擇一份好工作。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自我的反思不足,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不會去思考主流道路的合理性。對於這些人來說,選擇可能只意味著:選擇哪所大學?選擇哪個專業?如果在“我們看到了主流道路以外的其他選擇”的前提假設上,來認真思考一下支持我們做出某個選擇的緣由是什麼,我們可能會得出一些“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這裡,我並不想討論“我們是否擁有自主選擇的支配權,還是我們的選擇是社會無形影響的後果”這類社會心理學問題,或“自由意志是否存在”這類哲學問題。的 確, 做 出 某個選擇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了他人與社會 的 影 響。 但是我在這裡想探尋的是,我們是否清楚,我們做出某個選擇的原因,選擇的目標是什麼。這是個比選擇本身更重要的方向問題。通過這樣的自我詢問,我們才可能探求出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只有這樣,無論是遵循主流的道路,還是選擇與眾不同的道路,我們都清楚,自己的選擇是朝著內心想到達的方向的,而避免陷入

一種為了“與眾不同”而“與眾不同”的盲目中。如上面所說,選擇會反映我們的價值觀。每個人想要的人生不一樣。如果我們在分析選項,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主流的道路,那又有什麼可以責難的呢?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在遇到重大選擇時會發現,主流的道路跟其他的道路對於你來說,都是一樣未知的。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不敢選擇不一樣的道路呢?如果人生是一場旅行,走不一樣的路,發現不一樣的風景,不是會使人生更豐富迷人嗎?

雖然兩種道路對於你來說都是未知的,但是主流的道路,有他人的選擇作參考。這樣一來,選擇與眾不同的道路的風險就變大了。如果從大腦決

策機制的角度來說,我們很多情況下都會有損失厭惡

偏見。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爾曼在 Thinking,fast and slow 一 書中便提到,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

的“ 系 統 1” 依 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

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

的情況作出反應。但係統 1 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 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

12

Page 13: Awakening

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 1 的直覺型判斷結果。所以,在面對人生方向的決策時,我們的大腦會過分關注損失,包括機會成本、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損失。最終,我們會選擇穩妥的選項。

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現 代社會對於某種成功典範的規定,即用金錢、財富和地位來定義成功,使得我們不敢做出與主流道路相悖的選擇,因為這樣會增大我們“不成功”的機率。現代社會的人們常常因為要與這種社會成功典範保持一致而感到焦慮,為了消除身份的焦慮,我們就會不斷奮鬥去追求這種社會所定義的成功——這就是阿蘭·波德頓在《身份的焦慮》裡所提出的觀點,這種身份的焦慮會大大降低大家選擇與眾不同道路的可能性。

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會阻礙我們去選擇我們內心真正嚮往的事物,比如,父母的干涉、能接觸到的機會、外在的期望、要承擔的責任等。然而,當我們下定決心,要邁出第一步時,這些因素或許都不再那麼重要。如果這些因素真的嚴重地阻礙了你的選擇,那你可能需要對選項再重新進行評估。

前面分析了這麼多,那我們到底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呢?國際心理學

暢銷書作家希思兄弟根據最新心理學研究,在《決斷力 : 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一書中得出了影響我們做出明智決策的四大阻礙因素思維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和過度自信。他們從人的行為心理出發,深入分析了人們的決

策心理誤區,提出了“四步決斷法”:拓寬選擇空間、把假

設放到實踐中檢驗、留出一段距離來考慮、做好出錯的準備。當然,這些書籍裡所提到的內容常是“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包括各位讀者現在讀到的這篇文章。

不過我們寫出來的目的,不是要給出某種確切的方法

或答案,只是希望讀者們在了解到選擇背後的東西後,能自己去思考。

如果說還有什麼是比選擇更重要和更實在的,大概就是平時的堅持和積累吧。正如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裡所寫的,“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或者如蔡康永所說的,“8 歲的時候,讓你學游泳,你覺得辛苦就放棄了,18 歲的時候,遇到一個喜歡的女孩子,她邀請你一起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18 歲的時候,讓你學英語,你覺得難,就沒學,28歲的時候,你遇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但是它對英語的要求很高,所以你和它擦肩而過!”——這或許才是選擇的真正重要前提吧。

13

Page 14: Awakening

圖 / 林彥甫

「一個人所有的東西皆可以被拿走除了一件事:人類最後的自主權 – 在任何特定狀況下選擇一個人的態度,選擇一個人自己的路徑。」– 維克多 ‧ 弗蘭克 ( 精神科醫師 )

Page 15: Awakening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perso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human freedoms - to choose one’s attitudes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Victor Frankl, Psychiatrist

Page 16: Awakening

16

Page 17: Awakening

青醒故事

吳有杰:選擇,踩住生命的重心

在人生重要的幾個交叉口,我們常常會面臨一件事——選擇。它是熟悉的,因為生命故事就是由各式各樣的選擇構成的長卷;它更是艱難的,因為選擇的結果不可逆又不可知,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變得猶豫不決、害怕付出、擔憂結果。

可是一位來自台灣的新式教育者,“體制後”學堂——樹心學堂的創辦人吳有杰以其經歷告訴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的不二法門——就是“踩住自己生命的重心” ,這裡的“重心”,也可以理解為人的天命或使命。爲了活出自己的重心,成為一名幫助發現每個人個體價值的心靈導師,從而帶領每個人獲得真正需要的能力,有杰付出了極大的忍耐和堅持,希望他的故事和思考能給正在閱讀的你一些啓發和鼓勵。

文 / 洪楚君

Page 18: Awakening

選擇的開始,迷茫少年蛻變記

在遇到那位足以改變他生命的恩師之前,有杰是位不折不扣的問題少年。在有杰的印像中,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非常忙碌。爸爸白手起家貸款創業,媽媽爲了支持丈夫和這個家,放棄在校的教職工作,轉而去做補習班的老師。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多數被隔代教養,有傑也不例外,可是當爺爺去世後,很多時候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孤單的情緒下,有杰就結識了一些狐群狗黨,做過些荒唐的事。再加上本應以教書育人為業的班上老師卻是以有色眼光來界定學生,標準則是成績的好壞和幫派勢力背景的有無。迷茫少年自然會受到許多不公正的

對待。缺乏正確的引導和關注,國中三年的學習裡並沒有讓有杰明白何謂正義,何謂正直,反而體會到弱肉強食生存法則,於是用各種手段保護自己。在遇到挫折沒有依歸之時甚至產生過輕生的念頭。

可就在他最低潮的時期,一個有數面之緣的寒暑假班老師卻給予珍貴的“第一聲喝彩”。當代兒童文學家秦文君在這篇《第一聲喝彩》的文章中是這樣寫的:“在生活的長河裡徜徉,誰都會有拿不准的時候,感覺自己沒分量,快被命運沖走,若是此時傳來一個振奮的聲音,也許這個人就會成為一座大山。”那位老師就是做了這麼一件事,她用萬

Page 19: Awakening

分真誠的目光看著有杰的眼睛說:“有杰,我覺得你以後會變得非常非常精彩”,爲了讓懷疑的有杰相信,她一再地做出肯定和鼓勵,此後更是爲有杰提供了很多學習的機會。 “老師的一番話真的讓我覺得我以後會有一番作為,彷彿我就是一個很珍貴的人一般,只是我以前一直沒有看懂自己而已。有種像是被催眠的感覺,我開始變得非常努力”。到了高中,該向國中的自己告別了。有杰開始運用學到的能力,努力成為班上有影響力的一個,更是以重來沒有料想過的認真態度念書考上了好的大學。“要是沒有遇到這位老師,我無法預測我會過著怎樣的第二種人生,遇到一位看到你的價值的人的機會是非常非

常小的”,有杰說。這樣幸運的經歷深深地影響了有杰的人生目標和使命。“好玩的是你會覺得一個人爲什麽願意對自己做出選擇,非常重要的是說,如果有一個人真心地關心你、看好你,也許你就因為這樣而非常關心和看好你自己”,而談選擇的第一步——看到自己有選擇的首要面向就在於這一點。

" 如果有一個人真心地關心你、看好你,

也許你就因為這樣而非常關心和看好你自己”

19

Page 20: Awakening

嘗試,選擇前的必修課

有杰對不同年代背景下人的選擇有個絕妙的比喻:我們的祖輩,他們的人生像是在開火車,有固定的軌道,除非是火車變軌否則不會改變原來的進程,但這些都不是他們能夠決定的;我們的父輩,他們的人生像是高速公路,已無固定的鐵軌存在,可以隨時在每一個經過的交流道口上下;孩子這一輩,他們的人生就像是開飛機,飛機在航行過程中其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是不在預設的軌道上,可是飛機最終還是要達到目的地,而且它是處於三維之中,選擇的空間更加多。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是處在高速公路向飛機階段轉變的一代,原本僵化的遊戲規則已經出現變化,何不利用此時此刻去相應地做出改變呢?這裡強調的是兩個字:嘗試!

高一暑假,有杰聽從媽媽的安排出國遊學三個月。在美國參加了一 個為期一個多月的營區。跟眾多外國同齡人接觸後,有杰發現雖然年齡相同,但是他們已經很清楚自己喜歡的是什麽,未來想要做的是什麽,可是他卻還沒有思考過。回國後,有杰迫不及待地與另一位老師討論這個問題,老師鼓勵他說:“你有這個發現很好,你現在開始想這個問題,在三年後很有可能已經找到答案,如果你現在不開始想,三年後還是沒有答案”。有杰接受了這個建議,高一始就在不同領域中嘗試感興趣的事物,乃至與資訊方面、科學家、工程師等都有涉及。到了高三,有杰決定要做一名像自己恩師那樣的老師,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的價值,體會到自己的珍貴。明確這一點,於是他此後就打算往心理和哲學發展。

今天,身為一個教育者,有杰不由得感歎華人教育是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成本的教育模式,我們得過早地為我們升學做準備,失去我們做嘗試的時間和空間。這是華人教育的弊端,也是以有杰為代表的新式教育者想要極力改變的狀態。如果說選擇常常因為遇到問題,其所在不是選項太少,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麽,還可以做什麽。有杰相信,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對自己使命的敏銳度和對事物好惡的程度判斷,在嘗試中利用天賦的判斷力就可以不斷地挖掘出自己生命的重心。在選擇前的必修課裡,我們應該學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選擇和嘗試的空間。

20

Page 21: Awakening

解決選擇的難題,踩住生命的重心

假如有人問你,你一生中若只能完成一件事情,那會是什麽?若只剩下一件事情,其他事情只是爲了這件事情而存在的,那會是什麽?在經過肯定自己和充分嘗試後,再回答這兩個問題其實在尋找自己生命的重心。只要抓到重心,所做的選擇就只有清晰的標桿:有沒有踩在重心上?始終瞄準的是不都是這個重心?當然,做出的選擇一開始可能會與原本的生命習慣不一樣,於是會遇到一些阻力。面對這種情況,有杰便是過來人。

因為爸爸是創業家,在他心底是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實用的技能來增加自己未來的發展籌碼,於是想要有杰讀理工科。但是過往的經歷使得有杰發現自己更熱愛研究人的學問,對心理有濃厚的興趣。對未來選擇的不同看法使得父子兩輩人爭執不斷,甚至到了家族革命的程度。家人的感情意見不能不理會,自己心中最想要做的也不能放棄,最後有杰採取曲綫的方式,作為代價,他同意往生命科學領域發展(高一時對此也有興趣),但是生命的重心始終是一切的 目的,即使做生命科學的研究,他仍然會選擇其中與人文密切相關的精神醫學,甚至因為實在不喜歡在實驗室里工作而將難得考上的台灣中央研究院資優生培訓計劃的課程停掉,可想而知對有杰寄予厚望的爸爸會是多麼的生氣。可是到後來,他仍然以轉系的方式成功地主修了心理。現在有杰父母成為他事業可靠的戰友,有杰是怎麼做到的呢?

21

Page 22: Awakening

過程,其實就是人生的結果。

*樹心學堂*

關於這是一個用心體會每一個孩子內心世界的地方;這是一個認真看待每一個孩子未來發展的地方;這是一個不論你現在幾歲、有甚麼角色,都可以在這裡自在地做一個 " 孩子 " 的地方。使命我們以生活來教育。我們認同所有讓人幸福的教育。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不是第一個,也將不會是最後一個。我們選擇了以國小補習班作為實踐理念的第一站。願這條教育的路上有你同行,成就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們的部落格.樹心集:http://treellege8.pixnet.net/ 內有以前的課程紀錄和我們對教育的反思喔!簡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寶藏盒對於孩子,可能還未熟悉使用自己寶藏的方式對於我們,可能有時忘了它存在的力量在樹心學堂,每一個你,都是最特別的在這社會,每一個你,都佔有一個適當的位置在這世界,每一個你,都有一個完美存在的理由無論大人小孩,每一個人都有一套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我們期待您的加入用您的故事,和我們一起豐富這世界的生命圖書館。

樹心學堂 F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reellege

Page 23: Awakening

他首先以一句話作答,是恩師相贈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爲什麽而活的時候,他能夠忍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有杰從反面想,“我爲什麽不能忍受我現在的狀態,是不是我還沒有清楚並篤定我的意願呢?”所以方法是當你真的篤定於追隨自己的意願,為此努力到一種程度,以試圖聯結父母的方式而非排除父母的方式真心地溝通,父母就會知道你是玩真,而不是胡亂地選擇,他們也會同步地進行調整,慢慢地轉向支持。在有杰的故事中,因為有杰的認真執著,當父母發現他對心理學是玩真的之後。有杰爸爸會默默地開始閱讀他讀過的書,開始去瞭解兒子到底在讀什麽。在大三時,一次契機下有杰與爸爸的進行了徹底的情感交流,父子之間開始互相理解,有杰爸爸對他有了更多的信任,最後也給予了樹心學堂莫大的幫助。

在前行過程中,會遇到反對阻力,尤其是來自於家庭的誤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家人的出發點都是在擔心你。學會處理,做到讓家人盡可能的安心,有時候可能要迂迴前行,但是暫時的妥協不意味放棄對自己的使命負責,就像飛機,就算前進中受阻仍是不改方向,最後還是會回到最初的目標上。這也是所謂“踩住生命的重心”,它的困難在於是不是時時刻刻都忠於自己的心意,要達到這一點,離不開時刻保持自我覺察的習慣。 “人世間的法門很簡單,你是否在覺察自己有沒有踩在重心上,你有沒有信心信任每一個踩在重心上的選擇,只是這樣子而已,做到這樣人生一定是很精彩”。有人難免會擔心選擇之後的收效是否能符合預期,乃至與因過分在意結果而下意識做出過激的反應,其實所謂成效結果不應該是左右選擇的依據,它們只是參考,選擇時真正考慮的始終是“重心”所在。若一旦決定了要往某個方向發展,那麼就請信任每一個為此的選擇,其他的擔心請先放下。不管成功與否,可這件事情就是我想要的。況且,什麽才是結果呢?從來結果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界線,腳踏實地踩在重心上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生的結果。

23

Page 24: Awakening

"The self is not something ready-made, but something in continuous formation through choice of action."– John Dewey, philosopher

「自我不是現成的個體,而是藉由行為抉擇而不斷塑造的個體。」– 約翰 ‧ 杜威 ( 哲學家 )

Page 25: Awakening

圖 / 林彥甫

Page 26: Awakening

2013 年 10 月 26 日,浙江溫嶺第一人民醫院三名醫生被一名男子捅傷,最終造成一死兩傷的悲劇。之後,對醫療體制改革的反思又重新佔領媒體版面。在大陸,各種醫療問題層出不窮,醫生“收紅包”、以藥養醫等,都使得人們對醫生的信任感降低,最後對醫院是既抱怨又無奈。每個國家的醫療體制都不一樣,造成的醫療問題也不盡相同。但是放眼全球,雖然醫療體制各不相同,但全世界幾乎面臨著現同的問題:醫療費用上漲,社會人口構成變化,消費者期望值與日俱增。

讓我們暫且拋開這些問題,回頭想想,怎樣才是一個好的醫療體系? Lancashire Business School 的學 者 Alan Gillies 有 本 書 叫 <What Makes a Good Healthcare System?: Comparisons, Values , Drivers>,他在書中詳細分析了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醫療體系,並且從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對醫療體系進行評估。

醫療的出路

文/

黃秋怡

圖/

林彥甫

Page 27: Awakening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一個好的醫療體系?作者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是指出醫療體係是在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拉鋸戰中確立,最終每個醫療體係都是社會價值(例如,廣泛性、穩定性和社會連帶關係)和驅動機制(例如,金融體系和強制管理)之間進行權衡。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醫療體系總會有缺陷。一個希望公平、廣覆蓋的醫療體系,可能犧牲的是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服務質量。而一個能提高快捷、高端醫療服務的體制,可能是以缺乏公平性和浪費資源為代價。

醫療服務作為人們維持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必然需要廣泛性地覆蓋,以讓每個人都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享受得到醫療服務。那麼我們也許可以這樣思考,在兼顧公平和廣泛覆蓋面的

情況下,我們如何能讓醫療服務費用的效用最大化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醫療體制中包括的醫療服務類型(如下表)。我們可以看到,英國走的是以政府乾預為主的醫療模式,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在英國,全民享受醫療保險,醫療社會化。但一個生活在英國的病人,付出的代價卻可能是漫長的等待。雖然政府為全民提供醫療保健,但資源畢竟有限,直接導致的病症是,漫長的等待。美國則強調私立醫院的發展,對公立的公益性醫院的重視不夠,這就導致了醫療總支出的增長速度很快,甚至超過了 GDP的增長速度,美國的醫療花費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 12%。而加拿大 8.4%, 瑞典 9.1%, 日本 6.8%, 英國 6.2%。但美國用於公共衛生的支出只佔總支出的 3%。

27

( 數 據 摘 自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3>)

Page 28: Awakening

上述醫療服務類型包含的問題是:有哪些層次的醫療服務,以及這些醫療服務相應地由誰提供。正如我們在表中看到,醫療服務提供者的組織類型可以分為三種,即公立組織、民營非營利性組織和民營營利性組織。而對於醫療服務機構的分級,大多數國家都是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進行劃分,一般有三類。但是如果我們從維持健康的角度來想,用於醫療服務的大部分費用都是在治療上,那麼如果我們在生病之前,就對疾病進行了防治,這會不會大大提高醫療服務費用的效率呢?事實上,大部分國家都會有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當然,這裡的“疾病”一般指重大疾病和傳染性較強、影響範圍較廣的疾病。這種預防也是針對全國范圍內的,而不是個人。而在個人疾病預防層面,則可以進行身體年檢。

(摘自北京師範大學顧昕《全球性醫療體制改革的大趨勢》)

Page 29: Awakening

在個人疾病預防的層面上思考,醫療體檢制度的缺失則是一個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方向。全球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日本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日本人每年都要做體檢,尤其是超過 35 歲的日本人。每年 5 月份左右保健所會對每個人發出體檢通知單,拿著通知單你可以到想去的醫院體檢。如果不方便去醫院,定期會有體檢車到你住的地方做身體檢查。而日本的醫療體制也是世界上較為完善的製度之一, 據 2000 年世衛組織公佈的 191 個國家的醫療綜合評價指標顯示,包括健康水平、對人權的尊重、為患者服務的程度和均衡水平以及費用負擔的公平性等指標在內,日本的醫療保健體制的綜合目標實現程度得分最高,亦名列世界第一。

除了從醫療服務的供給來保障健康以外,對於醫療的出路,Alan Gillies 給了我們更廣闊的思考方向。他對 healthcare 進行了更為全面的解釋:人們通常把 healthcare 狹義地理解為 medical care。事實上,healthcare 不僅與個人身體相關,而且與社會、自然環境和居住環境等因素相關。我們的醫療體系負擔這麼重,不僅是因為我們生病了,可能是社會“生病了”。而且,社會愈發展、醫療愈發達,使我們愈發地依賴醫療體系,而忘了身體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我們都在不自不覺中把自己當做社會的螺絲釘,而忘記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支配權。因而我們才肆無忌憚地對待我們的身體和環境,使得我們的身體遭受雙重打擊。那麼,怎麼解決醫療體系的問題呢?最終的答案只能落腳在——麻煩,請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29

Page 30: Awakening

圖 / 林彥甫

To choose the one you love, and to love the one you have chosen.- Leo Tolstoy

Page 31: Awakening

選擇你所喜歡的,愛你所選擇的。 - 列夫·托爾斯泰

Page 32: Awakening

創享部落

創業能量——記 2014/01/24 AIESEC 冬季全國大會

主持人:創業抬槓 柯亮羽 共同創辦人與談人:盈科泛利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通 謝耀輝 營運長 創業智庫 Hands Up 洪大倫 執行長 高盛大股份有限公司 郭朝榮 董事長

文 / 李東翰

Page 33: Awakening

<盈科泛例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通 - 營運長 謝耀輝 John Sie >

70 年次,新北新店人,理性感性兼具之務實夢想創業家,活動通 Accupass 共同創辦人兼營運長。畢業於臺北工專電子科、臺灣科技大學資管系,後任職鴻海科技集團工程師和 PM,並申請取得多項台灣、中國、美國發明專利,於 2009 年創辦 Accuvally Inc . 後經常往返兩岸三地,2011 年獲選經理人雜誌 100MVP 經理人。創業 4 年目前公司據點分布台北、深圳、北京三地,致力打造「活動通 Accupass」 與「活動行」活動平台。關注台灣學生教育,擔任 NGO 博雅青年講堂委員。

<創業智庫 Hands up 洪大倫 執行長>

為 Hands Up 創業育成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會計與財務金融背景,喜歡投資與企業經營,著迷於巴菲特的投資與處世哲學。樂於交朋友、閱讀,有許多創意商業構想與行銷點子,目前專職於協助創業團隊尋求資金,並提供相關育成服務,也是一名小小天使投資人。

<高盛大股份有限公司 郭朝榮董事長>

高 盛 大 經 營 團 隊 由 Yam 番 薯 藤 資 深 團 隊 成 立、 曾 參 與FashionGuide、DCView 兩大社區網站,在網路經營、社群行銷等能力備受市場檢驗肯定。2012 年感受到新一代移動上網及線上線下世界透過 Mobile Internet 串連即將改變的新世界遊戲法則,2012 年 9 月高盛大在高雄市成立,以深耕南臺灣場域以成為「智慧城市」,串連 SoloMo ,O2O 線下實體商圈商區文化展演及在地特色觀光實體整合行銷及商務,手機支付及物連網技術的實體商業應用導入,以深耕南臺灣為起點,在生活產業上導入新科技元。

33

Page 34: Awakening

洪大倫:想像外的創業真實面貌

主持問:現在有很多大學畢業生,想要創業。那麼創業的真實面貌究竟是如何?又要用甚麼心態面對創業?

洪大倫:我想先跟大家講個故事。

有個男孩到農村裡想做生意,他跟農夫說,「我看到有一個驢子不錯,可以買它嗎?」 農夫表示:「可以啊,20 塊吧。」男孩把錢給農夫,說:「那我明天再來拿這隻驢子好了。」結果隔天來時,農夫跟男孩說:「很抱歉,你的驢子已經死了。」「死了?」男孩錯愕,「那你20 塊總可以退給我吧?」「噢,沒辦法,因為我把錢花了。」這時候男孩就緊張了,「你收了我 20 塊,結果我拿不到這頭驢子,那你不是騙我嗎?」農夫真的沒辦法,說:「那我一陣子再還你。」這時小男孩靈機一動,說:「不然這樣子好了,你把死驢給我。」「啊?你要死驢幹什麼?」「不管,你把死驢給我就對了。」農夫半信半疑地把死驢給了男孩。

過了一段時間,農夫在市集又看到這個男孩,便問他:「那你後來那個死驢,怎麼處理啊?」男孩回答:「噢,我非常感謝你把那個死驢交給我。」農夫奇了,「怎麼說?」男孩解釋道:「我用這個死驢啊,辦了一個抽獎,然後呢,有 50 人來跟我抽,每個人給我2 塊,所以我拿到了 100 塊。」「不對啊,」農夫不解,「可那是頭死驢啊?」「噢對啊,我的獎品就是如果你抽到,你就可以把那頭驢子帶回家,所以有很多人來抽獎,然後有一個人抽到。」「但抽到的人,你應該給他一頭活驢呀。」「沒關係啊,」男孩聳肩,「他抽到死驢嘛,所以後來我私下就把 2 塊退給他了。」

──這就是創業的真實面貌。

34

Page 35: Awakening

這故事我覺得有 2 個啓示,一是遇到問題你必須解決它;二是商業行為,狡詐與誠信只在一線之隔。無商不奸這句話,我覺得對一半。對的一半是,你必須更精巧地去理解社會上發生的事;更懂得跟人相處,更瞭解市場,才能把你的東西推銷出去。與此同時,有些份紀是不能超越的。我覺得這是創業很重要的一個面貌。

另一個面貌是,你們可能覺得老闆每天過得很快活,好像不用做甚麼──我自己的心得是:在享受當老板的自由之前,你必須過比上班族更不自由的創業生活。當我創業後,我發現連要睡著都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你必須想著:今天有個同仁寄信來,要不要回給他?今天有個單位想要跟我們合作,可是它到底是甚麼樣的單位?你也不清楚。每一件事,你都必須要自己去決定。所謂公司,並不如你想像:一個很大的集團,叫底下的人做事──不是,每個創業家開始創業的時候,都只有他一個人和 1、2 個夥伴,所以每件事都必須深思熟慮。今天我若處在公司的一個位置上,說錯一句話或做錯一件事,主管可能說小孩不懂事,事情就過了;可當你身為一個老闆的時候,你出去跟別人談事情,每件事情都必須要更深思熟慮的去做,每個決定都要想清楚才能講出去。因為說出去的很可能就收不回來了。創業有個很重要的點:你會過得比上班族還不自由。所以,如果未來有機會走上創業這條路,要有心理準備:你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時間,發現你的時間不夠用,那才是真正的創業。

主持問 : 哪一種創業家比較容易成為創業投資的對象?

洪大倫:給各位年輕學子一點澄清:創業投資這四個字誤導了很多年輕團隊,會以為我想創業了,是不是寫個計劃書、寄個 email 或直接拜訪創投,他就會給我錢──不是喔。我覺得有 3 個點要把創投澄清。第一個點,不是有一個很棒的點子就會被投資;第二個點,也有人會抱怨:我其實要的也不多啊,可能 1、200 萬,創投的規模這麼大,它們為甚麼不肯投資我?那我就要回答:不是他們不願意,而是他們規模的問題。今天中華電信營收 2000 億,他不會投資一個 50 萬、100 萬的案子是因為它營收一年就是 2000 億。即便你今天做一個投資一年能能讓它回收 1 億,那也不過就是 2000 分之 1。所以你要知道:很多創投他所以不願意投資,是因為你的規模不夠大;第三點的話,多數創投其實是錢進錢出,有一些創業團隊會問我說,這個創投投資我公司,他會不會把我整個公司挖走,然後公司就變人家的?我都會跟他講其實你不用擔心,創投投資的目的其實並不是掌控你的公司,當然他會有一些干涉性沒有錯,可他至少不會說我就是要把你的基礎撤換掉什麼的,他的目的就是 PUSH你趕快上市變成 IPO,然後它把股票賣掉就出場了;如果你需要的創業資金不大,你需要的其實是天使投資人,而不是創業投資。當然很多創投都是天使投資人;但天使投資人通常不是創投。

35

Page 36: Awakening

「是我們的選擇,遠大於我們的能力,真正展現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羅琳 ( 小說家 )

圖 / 林彥甫

Page 37: Awakening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us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 J.K. Rowling, Novelist

Page 38: Awakening

Be the sparkling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