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05 你的上海我的家...

1
2016 年 7 月 22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梁超业 美术编辑 谭丽娜 B04-05 乐业·观察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喜欢上海的生活。”在上海育碧电脑软件 有限公司工作了 10 年的法国专家 Ivan Marguin 早 在 2006 年就来到上海。 “上海的生活非常便利。和法国相比,在这里 生活要更方便。” Ivan 感慨,在上海生活,即便到了 凌晨也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在法国, 很多店铺一般在下午6点后就停止营业。“如果你 忘记买牛奶,那么第二天早上你很可能就喝不到 牛奶了。如果再晚些,你只能去像麦当劳这类的 快餐店去吃饭了。但是在上海,你几乎可以在任 何时间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很多餐厅还 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务。你不需要提前计划很多事 情。” Ivan在惊喜地体验之余,已逐渐依恋并爱上了 上海的便利生活。 对在上海的工作,Ivan 用“酷”来形容。一 开始,选择在育碧上海工作是冲着这家全球企 业的名气。喜欢设计游戏的Ivan加入公司后发 现,在法资企业育碧,不仅有和他一样的法国 人,还有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荷兰、巴 西等国家的同事。平时,他的工作要求与游戏设 计师、技术人员、程序员,甚至脚本编剧的同事一 起密切配合。工作上颇具国际化的交流让他甚 至有在联合国工作的错觉。喜欢新鲜感的他在 公司里感受到来自不同国度,不同个性年轻人 的爽朗与活力。“而且公司提供了员工很多自 由,没有太多等级感。”他在上海,“享受每一天 的工作。” Ivan说,在法国像如医院这类机构服务时间 短,人们通常需要提前计划很多事情。“但是在上 海,你可以随时去国际医院看医生。完全不需要 提前安排。若在法国,看眼科医生需要提前一个 月预约。”Ivan还对物美价廉的网络电商,以及上 海四通八达的便利地铁连连称赞。“地铁带着你在 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到达很多不同的地方。在法 国,计程车很贵,许多人选择乘坐公交车或者宁愿 买一辆私家车来出行。” 在上海生活的十年里, Ivan 在上海娶了中国太 太,有了自己的家。 “这是最神奇、最有意义的事情。” 他现在有了两个孩子。大女儿目前在上海的一所中 法学校上小学。他还特意感谢公司为外籍员工子女 提供国际小学教育津贴。 “要知道这是一笔不小的开 支,和在法国读大学的成本一样了。” Ivan见证了上海在这10年里的快速 发展和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现在上 海频频出现在中外媒体中,它现在 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国际化。工 作之余,我会和家人一起探索这座 城市,会一起去探寻一些新奇的 去处。” 赵玄奎是本次采访中唯一一位全程用中文回 答问题的外籍人士。春秋航空从上海飞韩国首 尔、济州岛的航线成功开启,和这位文质彬彬的韩 国“欧巴”分不开。 2008 年,赵玄奎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被韩国一 家做配件的公司派遣到上海工作。“在中国,我要 经常到各地出差,一直都买春秋的机票。”经常乘 坐春秋航空的航班,让赵玄奎觉得经济又实惠,渐 渐他脑中有个想法:如果这么便宜的航班可以开 到首尔该多好。2012年,赵玄奎主动给春秋航空 的人事打了一通“自荐电话”。 “当时赵玄奎很主动,问我们有没有考虑开通上 海飞韩国的航线。”人事经理回忆,公司刚好有此意 向,接到一位韩国人诚恳且自信的陈述电话后,便给 这位韩国“欧巴”一次面试机会。有市场部工作经验 且熟练掌握中文的赵玄奎非常符合春秋航空的用人 要求。一个月后,他便留下来“开疆拓土”。 因为答应帮助公司开拓韩国航线,赵玄奎一 进入公司后,便如拼命三郎般将精力全情地投入 到工作中。主动加班,与韩国对接申请,经过两 年的努力,他与团队成员在上海和韩国之间架起 了春秋的航线。工作上的成就给36岁的赵玄奎 成就感,越做越起劲的他逐渐在上海的本土企业 中寻到了发展前景。如今他的儿子已经5岁。 承担着照顾家庭重担的赵玄奎对在上海的工作 更倾注了全部热情。 赵玄奎自2003年学习中文,虽然语音中还夹 着异国腔调,但可以将“买”与“卖”两字分得清清 楚楚,工作中也完全可以用中文与同事交流。生 活上,赵玄奎感触最深的就是吃。“和首尔相 比,上海吃饭真的便宜。”湖南菜、小笼包、上海菜 ……赵玄奎很喜欢中国菜肴,“没有什么不爱吃 的。”居住在龙柏地区的他觉得上海对外国人非常 亲切。 Glenn Peat在递名片时,总习惯性地将带中文 名“贝格伦”的这一面朝上。对他而言,在中国的生 活已像中文名字一样,融入到他的习惯中。 说到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工作,贝格伦坦言, 他一开始并不了解上海这个城市,仅是单纯看中 了这里的锻炼机会。951间客房,每日接待上千 顾客,香格里拉在浦东的酒店就像本行业的“黄 埔军校”。“没想到来到上海后,我渐渐喜欢了这 座城市。” “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如果没到 上海,是没法体验的。”贝格伦最喜欢上海徐汇区 的永康路。法国梧桐掩映下,一路“洋气”的餐厅 满足口腹之欲,旁边小资的精致店铺让路人体验 上海的精品。“其实对外国人来说,上海是一个旅 游城市,是一个可以度假的地方。”贝格伦曾在印 度、新西兰、美国等多个国家工作,去过很多国际 化大都市,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上海很安全”。“当 地人可能没有我们外籍人士这样的感受。去了这 么多城市,感觉上海的安全保障做得最好,凌晨在 大街上走也不会觉得危险。” 城市的干净整洁与便捷交通为上海的国际化 加分不少。贝格伦观察得很仔细。“这里的地铁都 是双语的,非常方便。从交通方面看,外国人在上 海生活基本没问题。” 在上海工作生活五年,贝格伦为上海的办事流 程“点赞”。从平日里申请《外国人就业证》,出国签 注等事项中,贝格伦觉得:“中国是基于互相信任的 基础上,在平等和公平的环境下来办理申请流程。 对外籍工作人士来说,中国的办事规定不分国籍, 是一视同仁的。” 据其同事介绍,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工作的 外籍员工几乎都在贝格伦的“游说”下,心甘情愿地 放弃家乡的工作,来到上海发展。“同事说我是上海 的形象代言人。”贝格伦一笑,接着说:“因为我爱这 个城市。” 有这样一对德国父子,父亲23年 前来到上汽大众汽车工作,并参与了中 德友谊树的种植。而如今,身为魅力之都的 上海也将他的儿子吸引到这里。 “1993年9月,我和来上汽大众工作的父亲第 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现任上汽大众供应金属采 购经理的 Matthias Loew 回忆,当时 21 岁的他作为 随行家属,到中国读书。“上海居然满大街都是桑塔 纳!”他惊奇地看着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对这里 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身边的市民也或多或少地以 稀奇的眼神关注着这位白皮肤的外国年轻人。 “以当时中国的条件来说,初来乍到在生活 上多少会有一些不便。但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 都是那么新奇。”Matthias 坦言,在中国读书的三 年经历,让他发现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有 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想要努力发展得更好。 1996 年返回德国后,Matthias 脑中对中国的印象 始终挥之不去。 1997年8月底,担任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商 务执行经理的父亲 Peter Loew 调任,回到了德国。 “回国以后,父亲经常提起在上汽大众的日子,他说 他很想念在上海的一切,中国就像他的第二个家, 有机会一定要回家看看。”Matthias 说,父子两人在 无形中,都把上海和中国当成了第二故乡。 “正是这样一种深刻的印象,促使我回国后打 定主意要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回国后我就选 修 中 文 ,希 望 以 后 有 机 会 再 回 到 这 里。”Matthias 说,在机缘巧合下,他再次追随着父亲的脚步,来到 了上汽大众。 “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缘分吧。”2012 年 5 月 1 日,Matthias正式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供应金 属采购经理的身份,在上海工作生活。 “时隔十几年再来到这里,发现上海完全不一 样了。”从工厂的变化来看,Matthias 观察到,上汽 大众的业绩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工作人员已 经非常专业,而且人数更多。当年生产桑塔纳车的 时候全都是中国供应商,现在上汽大众可以和世界 各地的供应商合作,变得更加开放。 上海的变化也让他惊讶。“第一次来只有东方 明珠,现在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天际线变得更 高了,看上去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和摩登气息,和以 前大不一样了。作为外国人走在马路上也不再会 被人围观,上海的城市气氛非常好,我现在感觉自 己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局外人。” 如今,父子两代人都在上汽大众工作。父子两 代的汽车情缘,像其父Peter种下的中德友谊树一 样,在国际都市上海生根发芽。 [ “两代汽车人”Peter Loew& Matthias Loew] 老外在上海生活的故事 老外在上海生活的故事 老外在上海生活的故事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上海可以满足全天候生活需求工作十年安家落户“很满意” 五星级酒店高管、外籍妙手仁心医生、法国籍游戏设计师、申花队外籍球星……不同肤色的外籍人士在沪 不同岗位上工作拼搏,融入中国的点滴生活。在沪的外国就业者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 大背景下,外国人眼中的上海又有什么特点?本期《乐业周刊》与上海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国(境)外人员就 业处一道,采访了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外籍工作者,以他们的视角透视上海的点滴。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你的上海我的家听老外讲在上海生活就业的故事 服务日益国际化 有家的感觉 最便捷 [游戏关卡设计师 Ivan Marguin] 韩国“欧巴”工作给力中文熟练架起“航空线” [春秋航空市场部 赵玄奎] [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驻店经理贝格伦(GlennPeat) ] 爱上这座城愿做宣传上海的“代言人” 国际金融中心 带来发展新机遇 最期待 最爱小笼、生煎外国菜也地道 最好吃 小笼包成了“老外们”在上海最爱吃的食物。 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施培琦 摄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Hello Shanghai 父子两代在沪扎根 时隔多年上海变化令人惊讶 “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工作,实现了我所有 的愿望。”第一代华裔加拿大人JudyLeung表 示,她一直以来都想去新的地方,结识有意思的 人。1997年,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她选择到中 国发展,调至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工作。2005 年,洋溢着海派文化的上海吸引了 Judy,她决定 去上海,并被调岗至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担任紫 金楼豪华阁经理。这一做,就是11年。 “拥有 951 间客房的上海浦东香格里拉是上 海最大的一家酒店。在过去的11年里,我有幸 喜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入住酒店。这是我热 爱这一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Judy 表示工作的 最大收获莫过于帮助客人看到上海最美的一面。 在上海和睦家工作的医生Hau Liu是加拿大 籍华人。在沪工作前她对中国并无清晰的概念。 2013年当上海的医院向他邀约前来工作时,逐渐 了解上海的他发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的变 化。 “在医疗健康产业上,上海的变化如此迅速。 我惊讶之余,就想到这里尝试发展。”HauLiu心意 已决后,全家从美国搬到上海,同时也将在国外医 疗中所学所得带到了中国。 “现在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在我心中和 纽约无异。”在上海育碧电脑软件有限公司的 潘瑞恩(Eric Pepin)已在上海工作近 10 年。 初到上海,潘瑞恩发现说英文的人不多,并且 适合他口味的食物少。“但是现在完全变了。” 他认为外国人在沪的舒适度提高了很多。“去 吃饭、办业务说英文都可以,并且吃西餐的地 方非常多。”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 工作生活过的潘瑞恩如今更喜欢日新月异的 上海,并享受着高度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改变。 据他介绍,购物时店员几乎都会用英文流 利对话,生活类手机软件随时打通在上海的衣 食住行,无论身处地铁还是公交,双语报站让 外国人生活工作“毫无违和感”。 “上海的住宿环境也非常国际化。”在春秋 航空任职的韩国“欧巴”赵玄奎居住在龙柏地 区。周围多是韩国同胞居住的龙柏地区不仅 商铺的门牌都是中韩双语,四周的餐厅更是 “老灵额”。“龙柏地区的韩国料理多是韩国人 来开的,味道非常地道,让我有家的感觉。”周 围的韩国环境让他感觉亲切,加之离他上班的 虹桥机场近,他在上海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蹭 蹭”地不停上涨。 “上海有适合每个人生活的地方。”在浦东 香格里拉大酒店任职的 Judy Leung 举例,从 前法租界的古老小巷,到豫园的小茶馆,再到 浦东的现代摩天大楼,上海到处有等待外国人 去探索发现的有趣去处。“上海完美地将旧世 界的魅力和现代都市体验融合在一起。”她用 满是欣赏的视角审视着上海。 “小笼!好吃!”春秋航空的韩国籍员工赵玄 奎用带外国腔的中文,给上海的小笼和生煎“点 赞”。脑中浮现起上海点心时,赵玄奎的脸上便洋 溢出幸福的笑意。对小笼包深爱有加的还有上海 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的西班牙籍医生胡安·吉梅 内斯 (JUAN·JIMENZE)。他说: “上海菜里,最喜欢 吃小笼。”曾常去西班牙餐厅就餐的他,如今经常 到点心店买一份小笼。 “中国菜不错。”在其影响 下,他的妻子在家里也会做一两道中国菜。 在吃饭问题上,西餐店毫无疑问是外国人到 沪就餐的首选。据申花足球俱乐部的随行翻译 介绍,申花队有来自塞内加尔籍的登巴巴、哥伦 比亚的莫雷诺等五名外籍球员。对倾向于西餐 的外籍球员们而言,新天地当然是他们的首选。 “正宗、地道。”这是外籍球员和教练们对上海西 餐的评价。时间一长,对上海“西餐路线”驾轻就 熟的外籍人士就不需要随行翻译的带领。他们 时常约三五好友,到心仪的餐厅聚餐,在上海营 造出了自己的“社交朋友圈”。2015 年到申花队 的登巴巴在未到上海前本来还有些担心。只吃 清真餐饮的他到上海后才发现,多元的上海可以 满足各类饮食习惯的人群。 申花足球俱乐部的球员和教练认为:“球 员场上的默契需要生活中的培养。”在生活中 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吃饭”。球队经常在节 假日为球员和工作人员组织聚餐活动。 此外,在藤田(中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 作的日籍员工照井晴美发现,在中国吃饭,同 事一起吃饭时基本都是用的圆桌,在席的每一 位互相都能够看到对方,可以亲切地进行交 流。“还有,在中国可以吃到在日本几乎很少见 的水果。”她表示随处可找到的水果店也给她 与家人带来了方便。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Aug-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B04-05 你的上海我的家 听老外讲在上海生活就业的故事app.why.com.cn/epaper/qnb/images/2016-07/22/B05/... · 忘记买牛奶,那么第二天早上你很可能就喝不到

2016年7月22日星期五责任编辑梁超业 美术编辑谭丽娜B04-05 乐业·观察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喜欢上海的生活。”在上海育碧电脑软件有限公司工作了10年的法国专家Ivan Marguin早在2006年就来到上海。

“上海的生活非常便利。和法国相比,在这里生活要更方便。”Ivan感慨,在上海生活,即便到了凌晨也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在法国,很多店铺一般在下午6点后就停止营业。“如果你忘记买牛奶,那么第二天早上你很可能就喝不到牛奶了。如果再晚些,你只能去像麦当劳这类的快餐店去吃饭了。但是在上海,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很多餐厅还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务。你不需要提前计划很多事情。”Ivan在惊喜地体验之余,已逐渐依恋并爱上了上海的便利生活。

对在上海的工作,Ivan 用“酷”来形容。一开始,选择在育碧上海工作是冲着这家全球企业的名气。喜欢设计游戏的Ivan加入公司后发现,在法资企业育碧,不仅有和他一样的法国人,还有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荷兰、巴西等国家的同事。平时,他的工作要求与游戏设计师、技术人员、程序员,甚至脚本编剧的同事一起密切配合。工作上颇具国际化的交流让他甚至有在联合国工作的错觉。喜欢新鲜感的他在公司里感受到来自不同国度,不同个性年轻人的爽朗与活力。“而且公司提供了员工很多自由,没有太多等级感。”他在上海,“享受每一天的工作。”

Ivan说,在法国像如医院这类机构服务时间短,人们通常需要提前计划很多事情。“但是在上海,你可以随时去国际医院看医生。完全不需要提前安排。若在法国,看眼科医生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Ivan还对物美价廉的网络电商,以及上海四通八达的便利地铁连连称赞。“地铁带着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到达很多不同的地方。在法

国,计程车很贵,许多人选择乘坐公交车或者宁愿买一辆私家车来出行。”

在上海生活的十年里,Ivan在上海娶了中国太太,有了自己的家。“这是最神奇、最有意义的事情。”他现在有了两个孩子。大女儿目前在上海的一所中法学校上小学。他还特意感谢公司为外籍员工子女提供国际小学教育津贴。“要知道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和在法国读大学的成本一样了。”

Ivan 见证了上海在这 10 年里的快速发展和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现在上海频频出现在中外媒体中,它现在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国际化。工作之余,我会和家人一起探索这座城市,会一起去探寻一些新奇的去处。”

赵玄奎是本次采访中唯一一位全程用中文回答问题的外籍人士。春秋航空从上海飞韩国首尔、济州岛的航线成功开启,和这位文质彬彬的韩国“欧巴”分不开。

2008年,赵玄奎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被韩国一家做配件的公司派遣到上海工作。“在中国,我要经常到各地出差,一直都买春秋的机票。”经常乘坐春秋航空的航班,让赵玄奎觉得经济又实惠,渐渐他脑中有个想法:如果这么便宜的航班可以开到首尔该多好。2012年,赵玄奎主动给春秋航空的人事打了一通“自荐电话”。

“当时赵玄奎很主动,问我们有没有考虑开通上海飞韩国的航线。”人事经理回忆,公司刚好有此意向,接到一位韩国人诚恳且自信的陈述电话后,便给这位韩国“欧巴”一次面试机会。有市场部工作经验且熟练掌握中文的赵玄奎非常符合春秋航空的用人要求。一个月后,他便留下来“开疆拓土”。

因为答应帮助公司开拓韩国航线,赵玄奎一进入公司后,便如拼命三郎般将精力全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主动加班,与韩国对接申请,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与团队成员在上海和韩国之间架起了春秋的航线。工作上的成就给36岁的赵玄奎成就感,越做越起劲的他逐渐在上海的本土企业中寻到了发展前景。如今他的儿子已经 5 岁。承担着照顾家庭重担的赵玄奎对在上海的工作更倾注了全部热情。

赵玄奎自2003年学习中文,虽然语音中还夹

着异国腔调,但可以将“买”与“卖”两字分得清清楚楚,工作中也完全可以用中文与同事交流。生活上,赵玄奎感触最深的就是——吃。“和首尔相比,上海吃饭真的便宜。”湖南菜、小笼包、上海菜……赵玄奎很喜欢中国菜肴,“没有什么不爱吃的。”居住在龙柏地区的他觉得上海对外国人非常亲切。

Glenn Peat在递名片时,总习惯性地将带中文名“贝格伦”的这一面朝上。对他而言,在中国的生活已像中文名字一样,融入到他的习惯中。

说到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工作,贝格伦坦言,他一开始并不了解上海这个城市,仅是单纯看中了这里的锻炼机会。951间客房,每日接待上千顾客,香格里拉在浦东的酒店就像本行业的“黄埔军校”。“没想到来到上海后,我渐渐喜欢了这座城市。”

“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如果没到上海,是没法体验的。”贝格伦最喜欢上海徐汇区的永康路。法国梧桐掩映下,一路“洋气”的餐厅满足口腹之欲,旁边小资的精致店铺让路人体验上海的精品。“其实对外国人来说,上海是一个旅游城市,是一个可以度假的地方。”贝格伦曾在印度、新西兰、美国等多个国家工作,去过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上海很安全”。“当地人可能没有我们外籍人士这样的感受。去了这么多城市,感觉上海的安全保障做得最好,凌晨在大街上走也不会觉得危险。”

城市的干净整洁与便捷交通为上海的国际化加分不少。贝格伦观察得很仔细。“这里的地铁都是双语的,非常方便。从交通方面看,外国人在上海生活基本没问题。”

在上海工作生活五年,贝格伦为上海的办事流程“点赞”。从平日里申请《外国人就业证》,出国签注等事项中,贝格伦觉得:“中国是基于互相信任的

基础上,在平等和公平的环境下来办理申请流程。对外籍工作人士来说,中国的办事规定不分国籍,是一视同仁的。”

据其同事介绍,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工作的外籍员工几乎都在贝格伦的“游说”下,心甘情愿地放弃家乡的工作,来到上海发展。“同事说我是上海的形象代言人。”贝格伦一笑,接着说:“因为我爱这个城市。”

有这样一对德国父子,父亲23年前来到上汽大众汽车工作,并参与了中

德友谊树的种植。而如今,身为魅力之都的上海也将他的儿子吸引到这里。“1993年9月,我和来上汽大众工作的父亲第

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现任上汽大众供应金属采购经理的Matthias Loew回忆,当时21岁的他作为随行家属,到中国读书。“上海居然满大街都是桑塔纳!”他惊奇地看着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身边的市民也或多或少地以稀奇的眼神关注着这位白皮肤的外国年轻人。

“以当时中国的条件来说,初来乍到在生活上多少会有一些不便。但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Matthias 坦言,在中国读书的三年经历,让他发现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想要努力发展得更好。1996年返回德国后,Matthias脑中对中国的印象始终挥之不去。

1997年8月底,担任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商务执行经理的父亲Peter Loew调任,回到了德国。

“回国以后,父亲经常提起在上汽大众的日子,他说他很想念在上海的一切,中国就像他的第二个家,有机会一定要回家看看。”Matthias说,父子两人在无形中,都把上海和中国当成了第二故乡。

“正是这样一种深刻的印象,促使我回国后打定主意要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回国后我就选修中文,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回到这里。”Matthias说,在机缘巧合下,他再次追随着父亲的脚步,来到了上汽大众。

“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缘分吧。”2012年5月1日,Matthias正式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供应金属采购经理的身份,在上海工作生活。

“时隔十几年再来到这里,发现上海完全不一

样了。”从工厂的变化来看,Matthias观察到,上汽大众的业绩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工作人员已经非常专业,而且人数更多。当年生产桑塔纳车的时候全都是中国供应商,现在上汽大众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合作,变得更加开放。

上海的变化也让他惊讶。“第一次来只有东方明珠,现在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天际线变得更高了,看上去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和摩登气息,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作为外国人走在马路上也不再会被人围观,上海的城市气氛非常好,我现在感觉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局外人。”

如今,父子两代人都在上汽大众工作。父子两代的汽车情缘,像其父Peter种下的中德友谊树一样,在国际都市上海生根发芽。

[“两代汽车人”Peter Loew& Matthias Loew]

老外在上海生活的故事老外在上海生活的故事老外在上海生活的故事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上海可以满足全天候生活需求 工作十年安家落户“很满意”

五星级酒店高管、外籍妙手仁心医生、法国籍游戏设计师、申花队外籍球星……不同肤色的外籍人士在沪不同岗位上工作拼搏,融入中国的点滴生活。在沪的外国就业者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外国人眼中的上海又有什么特点?本期《乐业周刊》与上海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国(境)外人员就业处一道,采访了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外籍工作者,以他们的视角透视上海的点滴。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你的上海我的家”听老外讲在上海生活就业的故事

服务日益国际化 有家的感觉最便捷

[游戏关卡设计师 Ivan Marguin]

韩国“欧巴”工作给力中文熟练 架起“航空线”

[春秋航空市场部 赵玄奎]

[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驻店经理贝格伦(Glenn Peat)]

爱上这座城 愿做宣传上海的“代言人”

国际金融中心 带来发展新机遇最期待

最爱小笼、生煎 外国菜也地道最好吃

小笼包成了“老外们”在上海最爱吃的食物。 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施培琦 摄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The Story of Foreigner's Life in Shanghai

The

Stor

yof

Fore

igner

'sLi

fein

Shan

gha

i·The

Stor

yof

Fore

igner

'sLi

fein

Shan

gha

i

The

Storyof

Foreigner's

Lifein

Shanghai·

The

Storyof

Foreigner's

Lifein

Shanghai

HelloShanghai

父子两代在沪扎根 时隔多年上海变化令人惊讶

“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工作,实现了我所有的愿望。”第一代华裔加拿大人Judy Leung表示,她一直以来都想去新的地方,结识有意思的人。1997年,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她选择到中国发展,调至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工作。2005年,洋溢着海派文化的上海吸引了Judy,她决定去上海,并被调岗至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担任紫

金楼豪华阁经理。这一做,就是11年。“拥有951间客房的上海浦东香格里拉是上

海最大的一家酒店。在过去的11年里,我有幸喜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入住酒店。这是我热爱这一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Judy表示工作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帮助客人看到上海最美的一面。

在上海和睦家工作的医生Hau Liu是加拿大

籍华人。在沪工作前她对中国并无清晰的概念。2013年当上海的医院向他邀约前来工作时,逐渐了解上海的他发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的变化。“在医疗健康产业上,上海的变化如此迅速。我惊讶之余,就想到这里尝试发展。”Hau Liu心意已决后,全家从美国搬到上海,同时也将在国外医疗中所学所得带到了中国。

“现在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在我心中和纽约无异。”在上海育碧电脑软件有限公司的潘瑞恩(Eric Pepin)已在上海工作近10年。初到上海,潘瑞恩发现说英文的人不多,并且适合他口味的食物少。“但是现在完全变了。”他认为外国人在沪的舒适度提高了很多。“去吃饭、办业务说英文都可以,并且吃西餐的地方非常多。”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工作生活过的潘瑞恩如今更喜欢日新月异的上海,并享受着高度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改变。

据他介绍,购物时店员几乎都会用英文流利对话,生活类手机软件随时打通在上海的衣食住行,无论身处地铁还是公交,双语报站让外国人生活工作“毫无违和感”。

“上海的住宿环境也非常国际化。”在春秋航空任职的韩国“欧巴”赵玄奎居住在龙柏地区。周围多是韩国同胞居住的龙柏地区不仅商铺的门牌都是中韩双语,四周的餐厅更是

“老灵额”。“龙柏地区的韩国料理多是韩国人来开的,味道非常地道,让我有家的感觉。”周

围的韩国环境让他感觉亲切,加之离他上班的虹桥机场近,他在上海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蹭蹭”地不停上涨。

“上海有适合每个人生活的地方。”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任职的Judy Leung举例,从前法租界的古老小巷,到豫园的小茶馆,再到浦东的现代摩天大楼,上海到处有等待外国人去探索发现的有趣去处。“上海完美地将旧世界的魅力和现代都市体验融合在一起。”她用满是欣赏的视角审视着上海。

“小笼!好吃!”春秋航空的韩国籍员工赵玄奎用带外国腔的中文,给上海的小笼和生煎“点赞”。脑中浮现起上海点心时,赵玄奎的脸上便洋溢出幸福的笑意。对小笼包深爱有加的还有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的西班牙籍医生胡安·吉梅内斯(JUAN·JIMENZE)。他说:“上海菜里,最喜欢吃小笼。”曾常去西班牙餐厅就餐的他,如今经常到点心店买一份小笼。“中国菜不错。”在其影响下,他的妻子在家里也会做一两道中国菜。

在吃饭问题上,西餐店毫无疑问是外国人到沪就餐的首选。据申花足球俱乐部的随行翻译

介绍,申花队有来自塞内加尔籍的登巴巴、哥伦比亚的莫雷诺等五名外籍球员。对倾向于西餐的外籍球员们而言,新天地当然是他们的首选。

“正宗、地道。”这是外籍球员和教练们对上海西餐的评价。时间一长,对上海“西餐路线”驾轻就熟的外籍人士就不需要随行翻译的带领。他们时常约三五好友,到心仪的餐厅聚餐,在上海营造出了自己的“社交朋友圈”。2015年到申花队的登巴巴在未到上海前本来还有些担心。只吃清真餐饮的他到上海后才发现,多元的上海可以满足各类饮食习惯的人群。

申花足球俱乐部的球员和教练认为:“球员场上的默契需要生活中的培养。”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吃饭”。球队经常在节假日为球员和工作人员组织聚餐活动。

此外,在藤田(中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的日籍员工照井晴美发现,在中国吃饭,同事一起吃饭时基本都是用的圆桌,在席的每一位互相都能够看到对方,可以亲切地进行交流。“还有,在中国可以吃到在日本几乎很少见的水果。”她表示随处可找到的水果店也给她与家人带来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