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阅读生活 《朵云封事》 -...

1
“读者精神”小议 作者:九思 (清)齐学培《见吾随笔》云: “应天下事,无论巨细, 只要一‘真’字。 若能认真,虽细微事, 亦极费精神。 若不认真,虽临大事, 亦含糊过去。 惟真则诚,诚能动物。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今悟: 读天下书,无论深浅, 只要一“心”字。 若能明心,虽困扰事, 亦振奋精神。 若能清心,虽纷华事, 亦淡泊精神。 惟明则清,清可明心。 不明,岂有能清者矣。 B4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阅读生活 编辑/肖榕 美编/袁国明 责校/熊伟 《朵云封事》 “中央博物院”第一代后人娓娓道来“中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真实还原“中央博物院”三十二载颠 沛流离命运,重现“书生救国”伟大蓝图从理想到陨灭的雪泥鸿爪。作者结合近70年亲历亲闻,通过不 断收集“中央博物院”的一手档案与图片、整理父亲李霖灿先生的日记和书信、向父执辈们请益及走访 两岸同辈兄长,将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之后到1965年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间所经历的 暂驻李庄、渡海东迁、蛰藏北沟与合符双溪等各个阶段,做了较为完整的还原与讲述,是了解当代中国 文博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加)李在中 北京出版社 2018 年 9 月出版 立意虽然深远,命途却崎岖颠簸,无间歇的战 乱使得“中央博物院”最后是以“筹备处”的名 义告终 李济先生 1955 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讲座教 授时,曾经发表过三次对安阳殷墟发掘工作的演 讲,在谈到发掘背景时,李济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启蒙运动,基本上是一项理 性运动,其精神多少与欧洲17世纪的古典运动相 仿。他们的口号“拿证据来”在本质上说虽然具有 破坏性,但对中国古代的研究却带来了较多批判的 精神。 伟大的事业肇始于远大的眼光。“中央博物院” 是蔡元培以及傅斯年、李济这些具有科学思想的高 级知识分子,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以书生救国的 赤忱所构思成立的一个高瞻远瞩、具有普及教育观 念的博物馆计划。 1933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首都南京发布 “中央博物院”成立主旨: 南京为国民政府建都所在,施政中枢,人文荟 萃,中外士宾,观瞻所系,政府及各学术团体,渴望 有一完善之博物院,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 灌输现代知识应备之资料,为系统之陈览,永久之 保存。藉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补助公众教育。 主旨中,清晰地揭示了“中博”的三大任务典藏展览、学术研究,及公众教育。 立意虽然深远,命途却崎岖颠簸,无间歇的战乱 使得“中央博物院”最后是以“筹备处”的名义告终。 1965年11月, “中央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正式在台北合并,结束了“中博”三十二年的坎坷又伤 感的岁月,这个伟大的书生救国的理想到此正式烟消 云散,移山心力皆付与苍烟落照,令人无限惆怅。 面对这个伟大理想的陨灭,“中博”人岂能无 语?自 1941 年即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的 李霖灿先生在与李济先生几经讨论后,在台北 《新天地》月刊十月号发表了《“中央博物院”的悲 —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神》一 文,以文为哀,长歌代戚,凭吊了这个“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伟大理想。本文后 来收入宋伯胤、李淑萍合编《博物馆历史文选》一 书,标题改为《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 神》,并在文末加注解说明:这是中国博物馆重要 的历史文献! 这篇文章,是我想要写一些有关“中央博物院” 往事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因此我将这篇文字列入本 书的第一篇,一方面是以我父亲,一位资深“中博” 当事人的身份,自己登坛讲法把“中央博物院”的前 世今生讲个清楚,另一方面也是对我父亲及许多已 然离去,一生贡献于“中博”事业的长辈们,表达我 最深挚的景慕、尊敬与哀思之情。 把时间退回七十年前,对日抗战胜利复员还都 不久,因缘合和,风云际会,北京故宫与南京中央两 个博物院的部分藏品与人员,东渡台海,一同安顿 在台中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北沟。 虽然是大家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但是两院之间 的业务一直是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对我这个生 于斯、长于斯的博物院子弟来讲最容易的区分法, 就是年纪大一点的,喊伯伯的多半是台北故宫博物 院的,年轻一点喊先生的,多半都是“中央博物院” 的;至于玩伴们上初中甚至高中的一定是“故博”子 弟,上小学的或者还在幼稚园里“排排坐,吃果果” 的大概是“中博”子弟。 1965 年“中央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在台北 合并,成立了新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博院”就逐渐 退出了舞台,淡出了大家的视界,被覆盖在浩瀚的历 史里了!就像我在《缘圆下关》这篇文字里写的: 如今在外双溪还可以看得到的遗迹,就只剩下 一块残破的界标,标示着“中央博物院界”的字样, 埋在落叶蔓草中,像是一块孤寂的冢碑,泥垢斑驳, 无比凄凉! (连载一) 原始人类在非洲遇到的最厉害的“杀手”是 维生素 D 由于皮肤癌理论存在明显弱点,导致更多的人 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试图解释非洲人的肤色成因, 但很少有人能做到自圆其说。 有一种理论和皮肤癌理论略有不同,他们认为黑 色的皮肤主要是为了防止汗腺和皮下血管被阳光灼 伤。还有一种理论认为:黑色素细胞其实是人体免疫 系统的一部分,为人体筑起第一道免疫防线,以免被 热带丛林中的霉菌或细菌感染。黑种人越黑,免疫能 力就越强,越容易在热带丛林中生存下来。姑且不论 黑色素细胞的免疫功能如何,假如只是为了抵挡病菌 入侵,就根本没有必要合成那么多的黑色素。此外, 现有证据表明,白种人的免疫能力似乎并不比黑种人 的低。病菌又不会因为你黑而怕了你! 还有人说:黑皮肤的重要功能其实与紫外线无 关,而是为了过滤阳光中的红外线。红外线有极强 的穿透力,可以穿透皮肤直达内脏。黑色素过滤掉 了过多的红外线,可以防止内脏过热。 这一理论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朝鲜战场上似乎 得到了证明。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寒冷 的朝鲜作战,结果战场上被冻伤的往往是黑种人; 黄皮肤的中国军人在长津湖一战中也因天气寒冷 而伤亡惨重,非战斗减员超过战斗损失;而白种人 的表现要好得多,很少出现冻伤减员的情况。有人 认为,主要是深色皮肤阻碍了身体对红外热量的吸 收,黑色皮肤的热辐射速度要比白皮肤的更快,也 就是散热更快,无法有效加热内脏,因此最易被冻 伤。但实际上,这极有可能是对环境不适应造成的 —黑种人很少生活在寒冷地区,应对寒冷的能力 自然不强。作为反证,因纽特人肤色并不白,照样 能在北极圈内很好地生活。 还有一个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理论,说黑色皮肤 可能是一种伪装,甚至是对黑猩猩的模仿,可以让非 洲人在丛林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悄悄接近猎物时不 容易被发现。这似乎有点儿道理,电影中的江湖大 盗在夜晚活动时,都会穿上一身黑色工作服。可是, 黑种人与江湖大盗的区别在于,他们主要在白天活 动,而军事迷都知道,白天最好的迷彩服并不是纯黑 色,而是浅绿色花纹。大白天一个全黑色的身影在 绿色草原上快速穿梭,是不是太过招摇了呢?还有 一个因素使这个理论更加扑朔迷离—很多野兽原 本是色盲,眼里只有黑白两色,那么白色也应该是一 种伪装才对,在非洲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共同呈现一 个黑白相间的非洲。然而事 实却是:非洲土著几乎是清 一色的黑种人,而绝大多数 白种人都是后来移民过去 的,或者只是短期旅游。 这意味着各种理论提到的限制因素,几乎都不 是白皮肤的主力杀手,肯定还有更厉害的杀手在暗 中潜伏,不声不响地慢慢干掉了曾在非洲生活过的 皮肤不是那么黑的人。 另一些科学家相信,原始人类在非洲遇到的最 厉害的“杀手”是维生素 D。 维生素D是一个维生素家族的总称,既然称为 家族,肯定有很多成员。根据发现的时间先后,按 老大老二老三的顺序一直向后排,排行第三的被称 为维生素D3,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尤其敏感,是最重 要的一种维生素D。为了行文简洁,在这里只用维 生素D代表诸多家族成员,不再分别讨论它们更加 细致的功能。 (连载三十一) 作者:史钧 重庆出版社 2018 年 10 月出版 《疯狂人体进化史》 今日电视 北京城区天气 明日天气 今日天气 北风 4、5 级转 2 级左右,0℃~-10℃ 晴转多云 北转南风 2、3 级,1℃~-6℃ CCTV-1 20:05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CCTV-3 19:30开门大吉 CCTV-5 19:30天下足球 CCTV-6 20:15故事片:天河 CCTV-8 19:30黄金强档剧场:32集连续剧: 北部湾人家(25-27) BTV-1 19:33剧场:大江大河(1、2) BTV-4 22:40电影:书中奇缘 BTV-7 20:35美食地图 上海东方卫视 19:30剧场:大江大河(1、2) 天津卫视 19:30剧场:归去来(15、16) 浙江卫视 19:30剧场:外滩钟声 湖南卫视 20:00剧场:那座城这家人(15、16)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ul-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B4 阅读生活 《朵云封事》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8-12/10/B04/bjbqb20181210B04.pdf · 2018-12-09 · 色,而是浅绿色花纹。大白天一个全黑色的身影在

“读者精神”小议作者:九思

(清)齐学培《见吾随笔》云:“应天下事,无论巨细,只要一‘真’字。若能认真,虽细微事,亦极费精神。若不认真,虽临大事,亦含糊过去。惟真则诚,诚能动物。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今悟:读天下书,无论深浅,只要一“心”字。若能明心,虽困扰事,亦振奋精神。若能清心,虽纷华事,亦淡泊精神。惟明则清,清可明心。不明,岂有能清者矣。

B4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阅读生活编辑/肖榕美编/袁国明责校/熊伟

九 思 随 笔

《朵云封事》

“”

“中央博物院”第一代后人娓娓道来“中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真实还原“中央博物院”三十二载颠

沛流离命运,重现“书生救国”伟大蓝图从理想到陨灭的雪泥鸿爪。作者结合近70年亲历亲闻,通过不

断收集“中央博物院”的一手档案与图片、整理父亲李霖灿先生的日记和书信、向父执辈们请益及走访

两岸同辈兄长,将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之后到1965年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间所经历的

暂驻李庄、渡海东迁、蛰藏北沟与合符双溪等各个阶段,做了较为完整的还原与讲述,是了解当代中国

文博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加)李在中◎北京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立意虽然深远,命途却崎岖颠簸,无间歇的战乱使得“中央博物院”最后是以“筹备处”的名义告终

李济先生195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讲座教授时,曾经发表过三次对安阳殷墟发掘工作的演讲,在谈到发掘背景时,李济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启蒙运动,基本上是一项理性运动,其精神多少与欧洲17世纪的古典运动相仿。他们的口号“拿证据来”在本质上说虽然具有破坏性,但对中国古代的研究却带来了较多批判的精神。

伟大的事业肇始于远大的眼光。“中央博物院”是蔡元培以及傅斯年、李济这些具有科学思想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以书生救国的赤忱所构思成立的一个高瞻远瞩、具有普及教育观念的博物馆计划。

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首都南京发布“中央博物院”成立主旨:

南京为国民政府建都所在,施政中枢,人文荟萃,中外士宾,观瞻所系,政府及各学术团体,渴望有一完善之博物院,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知识应备之资料,为系统之陈览,永久之保存。藉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补助公众教育。

主旨中,清晰地揭示了“中博”的三大任务——典藏展览、学术研究,及公众教育。

立意虽然深远,命途却崎岖颠簸,无间歇的战乱使得“中央博物院”最后是以“筹备处”的名义告终。

1965年11月,“中央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在台北合并,结束了“中博”三十二年的坎坷又伤感的岁月,这个伟大的书生救国的理想到此正式烟消云散,移山心力皆付与苍烟落照,令人无限惆怅。

面对这个伟大理想的陨灭,“中博”人岂能无语?自1941年即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的李霖灿先生在与李济先生几经讨论后,在台北《新天地》月刊十月号发表了《“中央博物院”的悲剧——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神》一文,以文为哀,长歌代戚,凭吊了这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伟大理想。本文后来收入宋伯胤、李淑萍合编《博物馆历史文选》一书,标题改为《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神》,并在文末加注解说明:这是中国博物馆重要的历史文献!

这篇文章,是我想要写一些有关“中央博物院”往事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因此我将这篇文字列入本书的第一篇,一方面是以我父亲,一位资深“中博”当事人的身份,自己登坛讲法把“中央博物院”的前

世今生讲个清楚,另一方面也是对我父亲及许多已然离去,一生贡献于“中博”事业的长辈们,表达我最深挚的景慕、尊敬与哀思之情。

把时间退回七十年前,对日抗战胜利复员还都不久,因缘合和,风云际会,北京故宫与南京中央两个博物院的部分藏品与人员,东渡台海,一同安顿在台中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北沟。

虽然是大家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但是两院之间的业务一直是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对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博物院子弟来讲最容易的区分法,就是年纪大一点的,喊伯伯的多半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年轻一点喊先生的,多半都是“中央博物院”的;至于玩伴们上初中甚至高中的一定是“故博”子弟,上小学的或者还在幼稚园里“排排坐,吃果果”的大概是“中博”子弟。

1965年“中央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合并,成立了新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博院”就逐渐退出了舞台,淡出了大家的视界,被覆盖在浩瀚的历史里了!就像我在《缘圆下关》这篇文字里写的:

如今在外双溪还可以看得到的遗迹,就只剩下一块残破的界标,标示着“中央博物院界”的字样,埋在落叶蔓草中,像是一块孤寂的冢碑,泥垢斑驳,无比凄凉! (连载一)

原始人类在非洲遇到的最厉害的“杀手”是维生素D

由于皮肤癌理论存在明显弱点,导致更多的人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试图解释非洲人的肤色成因,但很少有人能做到自圆其说。

有一种理论和皮肤癌理论略有不同,他们认为黑色的皮肤主要是为了防止汗腺和皮下血管被阳光灼伤。还有一种理论认为:黑色素细胞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为人体筑起第一道免疫防线,以免被热带丛林中的霉菌或细菌感染。黑种人越黑,免疫能力就越强,越容易在热带丛林中生存下来。姑且不论黑色素细胞的免疫功能如何,假如只是为了抵挡病菌入侵,就根本没有必要合成那么多的黑色素。此外,现有证据表明,白种人的免疫能力似乎并不比黑种人的低。病菌又不会因为你黑而怕了你!

还有人说:黑皮肤的重要功能其实与紫外线无关,而是为了过滤阳光中的红外线。红外线有极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皮肤直达内脏。黑色素过滤掉了过多的红外线,可以防止内脏过热。

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场上似乎得到了证明。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寒冷的朝鲜作战,结果战场上被冻伤的往往是黑种人;

黄皮肤的中国军人在长津湖一战中也因天气寒冷而伤亡惨重,非战斗减员超过战斗损失;而白种人的表现要好得多,很少出现冻伤减员的情况。有人认为,主要是深色皮肤阻碍了身体对红外热量的吸收,黑色皮肤的热辐射速度要比白皮肤的更快,也就是散热更快,无法有效加热内脏,因此最易被冻伤。但实际上,这极有可能是对环境不适应造成的——黑种人很少生活在寒冷地区,应对寒冷的能力自然不强。作为反证,因纽特人肤色并不白,照样能在北极圈内很好地生活。

还有一个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理论,说黑色皮肤可能是一种伪装,甚至是对黑猩猩的模仿,可以让非洲人在丛林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悄悄接近猎物时不容易被发现。这似乎有点儿道理,电影中的江湖大盗在夜晚活动时,都会穿上一身黑色工作服。可是,黑种人与江湖大盗的区别在于,他们主要在白天活动,而军事迷都知道,白天最好的迷彩服并不是纯黑色,而是浅绿色花纹。大白天一个全黑色的身影在绿色草原上快速穿梭,是不是太过招摇了呢?还有一个因素使这个理论更加扑朔迷离——很多野兽原本是色盲,眼里只有黑白两色,那么白色也应该是一种伪装才对,在非洲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共同呈现一

个黑白相间的非洲。然而事实却是:非洲土著几乎是清一色的黑种人,而绝大多数白种人都是后来移民过去的,或者只是短期旅游。

这意味着各种理论提到的限制因素,几乎都不是白皮肤的主力杀手,肯定还有更厉害的杀手在暗中潜伏,不声不响地慢慢干掉了曾在非洲生活过的皮肤不是那么黑的人。

另一些科学家相信,原始人类在非洲遇到的最厉害的“杀手”是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个维生素家族的总称,既然称为家族,肯定有很多成员。根据发现的时间先后,按老大老二老三的顺序一直向后排,排行第三的被称为维生素D3,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尤其敏感,是最重要的一种维生素D。为了行文简洁,在这里只用维生素D代表诸多家族成员,不再分别讨论它们更加细致的功能。 (连载三十一)

◎作者:史钧◎重庆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疯狂人体进化史》

今日电视

北京城区天气

明日天气

今日天气

晴北风4、5级转2级左右,0℃~-10℃

晴转多云北转南风2、3级,1℃~-6℃

CCTV-1 20:05 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CCTV-3 19:30 开门大吉CCTV-5 19:30 天下足球CCTV-6 20:15 故事片:天河CCTV-8 19:30 黄金强档剧场:32集连续剧:

北部湾人家(25-27)BTV-1 19:33 剧场:大江大河(1、2)BTV-4 22:40 电影:书中奇缘BTV-7 20:35 美食地图上海东方卫视 19:30 剧场:大江大河(1、2)天津卫视 19:30 剧场:归去来(15、16)浙江卫视 19:30 剧场:外滩钟声湖南卫视 20:00 剧场:那座城这家人(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