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 hkedcity.net › file › about › related_publications › public... · 第三部分:...

144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Jul-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目 錄 前 言 1 第一部分: 學與教重點 3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及相關資料 12 甲.基本概念 健康 13 傳染病及流行病 15 非傳染病 17 公共衛生 18 科學發展與公共衛生概念 19 疾病診斷及治療 21 疾病預防 22 健康生活模式 23 健康促進 24 醫療科技 25 醫療衛生開支 27 藥物專利權 28 乙.相關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 29 本港控制及預防疾病的機構 30 香港醫療衛生概況 33 中國醫療衛生概況 34 長者醫療劵 35 常見病原體 36 營養標籤制度 37 食物添加劑 38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 39 流行性感冒 40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42 運動與健康的關係 43 飲食與營養 44 食物安全 46

  • 第三部分: 學與教參考示例 47 示例(1)從伊波拉看人們對疾病的理解及國際合作 48 示例(2)肥胖問題的成因及影響 69 示例(3)藥物名冊與醫療科技發展 94 示例(4)從禽流感看公共衛生政策 111 第四部分: 延伸閱讀及參考資料 134 甲.書刊 135 乙.「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相關資源舉隅 139

    * 本分冊承蒙香港社會醫學學院副院長曾浩輝醫生審閱,以及香港中文大 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臨床教授李大拔教授提供寶貴意見,謹此致謝。 本資源册所引用的資料,蒙有關出版社╱機構准予使用,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

    組深表感銘。倘當中引用的資料有未及取得版權持有者同意,或因未悉其來源

    而有牴觸版權之處,祈為鑒諒。本組已盡一切努力追溯資料的來源,如有因資

    料來源錯漏而導致牴觸版權的情況,懇請有關的版權持有者聯絡本局,以便作

    出適當的安排。

  • 前 言

    1

    前 言

    通識教育科是高中課程的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核心科目,利用當代重要議題為切入點,讓學生將各科所學融會貫通,並繼續建構知識,擴闊視野。藉

    着本科所提供的學習經歷,亦同時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培養思考能力,以及

    建立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下稱《課程及評估指引》),

    清楚指出本科課程的設計,是建基於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教育學習所得的必需知識

    和能力,讓他們「透過研習不同情境的議題,繼續擴闊和深化知識基礎」。本科課

    程架構由三個互相關連的學習範圍(Areas of Study)所組成,均衡地「涵蓋人類的處境和當代世界的重要關注點,……為探討相關的議題提供平台,讓學生了解不同概念之間的關聯,從而更清晰地理解現今世界的狀況。」

    三個學習範圍作為「探討議題的平台」,為探究學習過程提供穩固的立足點;

    而六個單元、各主題和探討問題,則進一步指示探究的焦點和途徑,讓學生在具

    體的情境下應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概念和角度(如科學、經濟、歷史、文化),以

    延伸學習範圍的廣度和深度。據此而言,教師在規畫本科的教學進度和校內評估

    時,除了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外,同時需要考慮所選取的議題是否均衡涵蓋

    各學習範圍、單元和主題,幫助學生融匯貫通和擴闊視野。 教育局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於 2013 年聯合編訂《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資源

    套—釐清課程、評估有方》(《資源套》),以支援教師更清楚地理解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並掌握公開評核的要求;而教師亦普遍認為《資源套》有助規畫課程及教

    學進度。為了進一步闡釋課程重點,教育局以 2013 年《資源套》對課程所作的闡釋為藍本,並因應於 2015 年公布的中期課程檢討的結果而出版《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冊系列》,按課程的六個單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適切的學與教資源,同時紓

    緩教師的工作量。各單元分冊的篇章結構基本相同,分為四部分:

    學與教重點:主要摘錄自 2013 年《資源套》的相關部分,以及因應中期課程檢討的結果而闡述該單元的學與教重點,並建議相關的探究例子供教師參

    考。

    基本概念和相關資料:為學生提供研習該單元時的基礎知識,包含必需掌握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有用的相關資料;並盡量包羅多元而均衡的觀點,以

    供探究議題時的參考。教師可視乎需要而印發予學生閱讀。

  • 前 言

    2

    學與教參考示例:配合該單元學與教重點而選取具體探究議題,並據此而設計學與教流程和課堂活動。部分示例更以主缐及副線的表述方式,分別顯示

    探究範圍的立足點和與其他單元的相關之處。這些示例既展示了探究過程需

    要重視知識內涵和能力培養,亦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審慎思考及建立正面價值

    觀和態度。各份示例既對應該單元的各項學與教重點,同時因應教學情境的

    需要而建議不同的學與教策略,以培養學生明辨性思考的能力和不妄作批評

    的學習態度。教師亦可參照分冊內的學與教建議而調適學習內容和學與教策

    略,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延伸閱讀及參考資料:為教師提供備課參考,以充實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

    宜留意資料甲項所列的書刊,鼓勵學生按其興趣和能力而選作課後讀物,以

    增加對該單元的認識,並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們希望這套資源冊系列能夠幫助教師優化通識教育科的教學工作,往後亦

    會推出一系列跟進措施,例如舉辦研討會及工作坊、邀請教師分享學與教經驗,

    並在「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http://ls.edb.hkedcity.net)更新示例的內容及相關的學與教資源。教師在使用本資源冊系列以及其他課程參考資料時,應根據本

    科《課程及評估指引》最新版本的內容,並因應校本情況而加以調適。 在編撰各資源分冊期間,我們徵詢了課程發展議會通識教育委員會,以及前

    線教師的意見,並且邀請專家學者協助審閱和訂正內容,謹此致謝。 本分冊的版權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擁有,任何人士不得翻印其內容

    以作商業用途。如有任何意見或查詢,請與以下負責人聯絡: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胡忠大廈 13 樓 1321 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跨課程學習) 傳真:2573 5299 電郵:[email protected]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3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公共衛生」單元主要探究影響大眾健康決定的因素,特別是健康資訊的內

    容及這些資訊背後所隱藏的價值觀。此外,醫療科技發展的得失及由此而引發的

    爭議,以至社會發展與公共衛生政策的關係等,教師亦不宜忽略。概括而言,建

    議教師將本單元的學與教重點歸納為以下四項:

    1. 對疾病成因及公共衛生的理解 2. 健康觀念及健康資訊 3. 醫療科技的發展及其爭議 4. 維持及推動公共衛生發展的挑戰

    學生在探究本單元的議題時,需要具備基礎科學知識。例如當涉及傳染病及

    非傳染病的議題,學生需要辨別兩者的不同之處,以及能舉出傳染病和非傳染病

    的例子。學生亦要知道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致,而人體是有免疫系統抵抗疾病等,

    但不必深入探究當中的科學原理。

    本單元無意要求學生深入認識各項醫學知識,例如涉及病理學、細菌學的專

    門醫學理論,亦不必仔細掌握各項醫療科技的功能及操作技術。建議教師將學與

    教重點放在這些醫療技術對社會的正反影響及引發的爭議,尤其是各持份者在社

    會及道德層面方面的不同意見。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4

    1. 對疾病成因及公共衛生的理解

    這部分可視作本單元的導論,建議教師利用近期發生的疫症個案作為例子,

    使學生了解政府和大眾對抗傳染病的態度和處理方法,以及這些態度和處理方法

    如何受到社會與文化因素所影響。以下為建議的探究個案:

    2003 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性症(非典型肺炎、沙士),根據微

    生物學家的研究,該疫症的病毒一直潛伏在蝙蝠體內,其後經蝙蝠而傳染給

    果子狸,而人類則因進食果子狸而被感染。政府當時推出多項防疫措施,以

    免疫症蔓延。在疫症過後,政府於 2004 年成立衛生防護中心,旨在提升香港公共衛生系統以應付公共衛生的挑戰。至於社會各界的公共衛生意識,亦

    有所提升。 小結

    以上的個案旨在增加學生對疫症的認識和擴闊視野。此外,教師亦可考慮按校本情況而選取其他個案讓學生探究。而無論所選取的是甚麼個案,

    學與教重點都在於政府及大眾從疫症當中汲取了甚麼教訓,從而有助在

    疫症後改善公共衛生設施及修訂相關政策,以及提升公共衛生意識。教

    師在處理這些疫症個案後,請總結並帶出公共衛生概念,以及影響公共

    衛生決策的因素。此外,亦請避免在這部分使用太多課時。

    教師利用這些疫症個案時,亦可以考慮聯繫與單元三主題 2:「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相關議題,促使學生思考傳統習俗如何面對現代社會衝

    撃及其回應之道。例如部分中國人嗜吃野味,而此舉卻容易令人感染傳

    染病,故可引導學生探究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與公共衛生的關係。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5

    2. 健康觀念及健康資訊

    健康觀念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大眾如何理解健康,將會影響政府怎樣處理

    公共衛生議題和制訂相關政策;而大眾對於健康的理解,亦可能源自他們曾經接

    觸、以至所相信的健康資訊。教師在處理這部分的學與教重點時,可考慮利用個

    案向學生介紹大眾於不同時期對於健康理解的轉變,繼而再探究健康資訊的來源

    、內容及其影響。

    健康觀念的轉變:傳統衛生觀念 → 生物醫學模式 → 公共衛生觀念1

    建議教師利用大眾於不同時期對肺結核的認識及治療方法為例子,說明大眾對於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導致轉變的原因。

    傳統衛生觀念 生物醫學模式 公共衛生觀念

    肺結核的

    成因 上天對世人

    的懲罰 細菌感染 衛生及居住環境惡劣

    居住環境擠迫 採取的診

    治及預防

    措施

    看巫醫或前

    往聖地 疫苗注射 提供充足的房屋

    改善環境衛生 提高疫苗注射率

    小結

    學生毋須深入理解這三種觀念,學與教重點在於掌握健康觀念的轉變

    ,以及探究帶來轉變的原因。而在這三種觀念當中,亦以公共衛生觀

    念最為重要,以配合本單元的學與教重點。

    除了肺結核個案外,教師亦可選取其他疾病作為探究例子。

    個人生活模式與健康的關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係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2若個人生活模式導致身體健康受

    損、精神萎靡,甚至因這些個人行為而增加公共醫療體系的負擔,令社會

    為此而付出代價,那就需要提升至公共衛生的層次來討論,促使大眾更加

    關注及重視其個人生活模式,並可進而探究個人與集體(例如人民、政

    府)在推動公共衛生方面所擔當的角色及其責任。

    1 下文關於健康觀念轉變的內容,取自教育局(2011)《透視科學、科技與環境議題》(第二章),

    第 23 至 24 頁。 2 見世界衛生組織網頁 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index.html。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6

    教師可以考慮在課堂選取某些個人生活模式,並附以新聞或統計數據讓學生探究。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普遍香港人的日常生活都缺乏運動,教師可以考慮引導學生探究這

    種情況在多大程度上與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有關,並可進一步探究這

    種生活節奏是否亦常見於其他經濟發達地區。

    個人飲食習慣對於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教師可以考慮從香港人的

    飲食習慣入手以引發討論。探究重點包括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

    係、快餐文化與肥胖現象等。另一方面,亦可討論若某些國家或地

    區的政府以立法(例如立法規定學校的餐單以避免學生肥胖)、徵

    稅(例如向含有飽和脂肪的食物徵稅)等方式來防止人民過於肥胖,

    是否干預個人自由。 吸煙有損身體健康已屬不爭之論,惟推行禁煙措施的方式,以及如

    何防止青少年開始吸煙等議題,仍有爭議之處。教師可嘗試以香港

    作為場景,探究香港反吸煙措施引起的爭議,亦可聯繫單元一而探

    究香港青少年吸煙的心態及現況。

    小結

    教師在處理這部分的議題時,宜將重點放在有關公共衛生的爭議點,

    並引導學生了解各持份者的觀點後建立自己的觀點。

    教師可考慮在適當地方引入與其他單元相關的內容,例如利用生活素

    質概念檢討香港人缺乏運動及飲食習慣是否與經濟發展有關、從全球

    化層面討論快餐文化傳入各地的情況及影響、從法治角度判斷禁煙措

    施是否妨礙個人自由、從檢視個人成長歷程分析青少年嘗試吸煙的心

    態。

    健康資訊

    建議教師先向學生介紹健康資訊的來源及主要發佈渠道,並討論應如何判斷這些資訊的可信程度。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個案探究方式,讓學生了解健康資訊對於大眾日常生活,以至對健康理解的影響,並進而探究政府應否或如何監管這些健康

    資訊。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7

    保健食品及瘦身廣告: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些廣告的可信程度

    和影響,並視乎情況而簡介香港現有法例如何規管健康資訊、這些

    法例又是否有漏洞等。此外,亦可比較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有關法

    例,並討論香港是否需要訂立更嚴謹的法例以加強規管。

    醫學美容:聲稱結合醫學的美容服務,近年在香港日趨普及。然而

    這類美容服務的醫療風險很高,消費者可能只被廣告訊息所吸引而

    未有留意。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這類美容服務的普及原因、提供

    醫學美容服務的公司的宣傳手法是否有誤導成份、政府應如何監管

    這類美容服務等議題。

    小結

    以上各項探究例子,教師可按校本情況選取使用,而重點在於使學

    生分辨這些健康資訊傳遞了甚麼訊息,以及這些訊息的影響。至於

    探究範圍是否需要延伸至香港以外的情境,亦請教師因應課時及學生

    能力而自行決定。

    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這些例子時,可以考慮引入與其他單元相關的

    內容,例如配合單元一的自我了解主題,引導學生探究時下流行趨勢

    對青少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傳媒傳遞的價值觀對青少年的影響。又

    例如單元二的法治主題,亦與應否或如何監管健康資訊有關,教師可

    引導學生從法治角度展開探究。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8

    3. 醫療科技的發展及其爭議

    醫療科技發展有助改善人類健康,亦會引發社會及道德方面的爭議。另一方

    面,醫療資源的分配、推動醫療科技發展涉及的風險等,亦是這項學與教重點需

    要處理的項目。

    教師可以考慮從治療和預防疾病為入手點,引導學生探究醫療科技如何有助

    改善人類健康。以下為一些醫療科技的例子及建議的探究重點:

    診斷及治療疾病的新方法、技術及器材不斷出現,例如心臟導管手術、

    微創手術、標靶治療癌症。而在預防疾病方面,由於有更準確的診斷器

    材和更方便的診斷方法,再加上政府宣傳推廣,於是各種預防疾病的檢

    查方法,例如大腸癌檢查、子宮頸癌檢查,逐漸為大眾認識及接受,從

    而減低發病機會。

    學生不必詳細了解以上例子的醫學原理,亦毋須深究各項醫療技術細節,學與教重點在於掌握人類如何因醫療科技發展而受惠。教師亦可考

    慮利用這些例子,讓學生了解健康資訊如何影響大眾對健康的理解及關

    乎其個人健康的決定。

    醫療科技有助改善人類健康,平均壽命亦因此延長。教師可以舉出世界或香

    港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為例子,並由發展醫療科技的好處入手,進而探究人

    類因健康改善而帶來的正面影響,例如促進社會生產力及經濟發展。然而人

    類越來越長壽亦隨之而帶來社會問題,例如照顧老人、社會養老負擔增加、

    人口老化趨勢加劇。而當學生探究如何處理這些社會問題時,就可以將焦點

    從醫療科技發展層面延伸至社會上的爭議議題。

    醫療科技的研發費用不菲,某些醫療科技是否值得繼續研發,又或是在資源

    調配的優次上,究竟應集中投放資源於預防還是治療,以至投放資源時應如

    何考慮疾病爆發的風險因素而避免浪費等,往往成為社會的爭議點。以下為

    發生於美國及香港的例子,提供予教師參考:

    人工心臟:教師可考慮利用這個發生於美國的個案3,引導學生討論某

    項醫療技術需要投放很多資源而受惠者只是少數病人,這是否可以成為

    停止應用或繼續研發的理由。教師亦可以嘗試在討論美國的個案後,將

    探究重心轉移至香港,要求學生就香港情況分析政府投放資源於公共衛

    生範疇時,預防疾病是否應予以優先考慮。

    3 參閱教育局(2011)《透視科學、科技與環境議題》(第二章),第 43 至 44 頁。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9

    接種預防疫苗:教師可考慮利用特區政府在 2009-10 年推出的人類豬型流感疫苗接種計畫為例,說明接種預防疫苗的效用和風險,以及購買過

    多疫苗可能浪費資源的情況。

    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這些科技會否被濫用,或會否因使用這些科技而

    帶來人倫道德方面的爭議,教師都可以在課堂和學生討論。以下建議數項可

    能被濫用,以及或會引起道德爭議的醫療科技例子予教師參考:

    濫用抗生素:建議教師選取香港及(或)內地為例子,引導學生了解兩

    地濫用抗生素的原因及影響(學生不必深究當中的醫學原理),並探究

    改善這種現象的方法。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前提是要取得器官,那麼社會上是否有足夠的器官捐贈者?而且如果器官捐贈者很少,又可以從哪些渠道取得器官?這

    些渠道又是否合法及合乎道德?這些都是富爭議性的議題。建議教師利

    用香港及(或)內地的情況為例引導學生探究。而在探究期間,亦可以

    考慮引入中國傳統觀念(例如死後須留全屍)一併討論。 生物科技:建議教師選取一至兩項例子讓學生探究,但學生毋須仔細了

    解這些生物科技的科學原理,宜將學與教重點放在這些生物科技所引發

    的爭議。例如發展生物科技究竟是優化物種,還是擾亂了自然界生態?

    它在多大程度上為人類帶來福祉?人工受孕、代母產子、選擇子女性別

    等醫療科技,在醫學發展、法律、道德倫理等方面引發了甚麼爭議?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10

    4. 維持及推動公共衛生發展的挑戰

    教師可以從香港的公共衛生政策、內地與香港的跨境通報機制、跨國公共衛

    生事務等層面選取相關探究議題。而在引導學生探究這些議題時,亦要令他們掌

    握當中的爭議點,例如政策制訂者(政府、國際機構等)擔當的角色、資源分配

    的優次、政策能否促進社會公平、解決社會或國際之間的矛盾。

    香港的公共衛生政策:建議教師選取統計數據,介紹香港與其他國家或地區

    的醫療衛生總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4,令學生概略了解香港的醫療衛

    生開支情況。教師並可考慮結合上文提及因醫療科技發展而令人類壽命延長

    ,醫療衛生開支亦將相應增加的趨勢,引導學生探究公共醫療衛生開支應怎

    樣分配,以切合社會需要及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服務。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藥物名冊制度:醫院管理局於2005年開始在醫院推行藥物名冊制度,它所引起的爭議,主要在於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服務能否滿足社會上低收

    入人士的需求。而透過探究這項例子,相信亦可加深學生對於香港草根

    階層生活素質的認識。

    中醫在香港的發展:現時香港的公營及私營醫療體系,都是以西醫為主流。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中醫及西醫對診斷及治療疾病的不同之

    處,繼而探究政府如何(或應否)協助中醫的發展。

    內地和香港的跨境通報機制:在一國兩制架構下,內地與香港緊密相連,人

    貨交流頻繁,在不同範疇都設有跨境通報機制。若從公共衛生的範疇而言,

    則建議教師以食物安全及預防疫症為其中兩項重點,教師可考慮選取近期或

    過往的具體例子讓學生探究,例如檢驗內地運港食物,確保食物安全;於禽

    流感肆虐期間限制內地輸入活家禽的數量,防範疫症蔓延到香港。至於各項

    例子的探究重點,均宜放在跨境通報機制對於維護香港公共衛生的作用。

    跨國公共衛生事務:建議教師從組織、制度等方面選取探究例子,並可考慮在探究時聯繫「現代中國」、「全球化」等單元的學與教重點。以下為建議

    的探究例子: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對抗愛滋病:建議教師聯繫全球化單元的全球管

    治概念,說明世衛在處理全球公共衛生議題的角色及功能。繼而可考慮

    選取世衛對抗愛滋病(或SARS、人類豬型流感)為例子作較深入的討論,而重點可放在世衛如何協調各國預防疾病。教師亦可嘗試引導學生

    4 參閱食物及衛生局網頁 http://www.fhb.gov.hk/statistics/cn/statistics/health_expenditure.htm 及世界

    衛生組織網頁 http://apps.who.int/nha/database

  • 第一部分:學與教重點

    11

    了解中國如何配合世衛對抗愛滋病(或其他傳染病)的行動,並評價其

    得失及提出改善建議。

    藥物專利權: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藥物專利權的利弊,以及將探究重點放在國際社會如何協助發展中國家取得所需藥物以治療國內病人。教

    師亦可以考慮從藥物專利權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延伸探究發展中國家與

    已發展國家之間的差距與矛盾,以反映國際社會的貧富懸殊現象,而這

    點亦與經濟全球化的學與教重點有關。

    國際醫療協作:國際社會如要協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國內醫療技術較為落後的

    現狀,其中一種方法為透過不同途徑的國際醫療協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

    。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醫療外交(衛生外交):建議教師引用中國政府近年派出醫護人員前往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非洲國家)提供醫療援助為例,讓學生探究這些行

    動的效果。教師亦可以考慮結合單元三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學與教重

    點,引導學生討論此舉可否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及形象。如課時

    許可,教師亦可嘗試向學生介紹其他國家或地區(例如古巴)推動醫療

    外交的例子。

    非政府機構的慈善及人道援助:建議教師選取一至兩個非政府機構(例如無國界醫生、宣明會、樂施會)的行動為例,讓學生探究非政府機構

    的援助行動的貢獻及局限,並借此加深學生認識非政府機構在全球管治

    方面所擔當的角色及功能。另一方面,教師亦可以考慮搜集參與這些非

    政府機構的人物個案,透過他們的經歷與學生探究世界公民應具備甚麼

    特質。

  •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及相關資料

    12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及相關資料

    通識教育科課程涉及眾多概念,教師在幫助學生探究議題時,可以將所涉及

    的個別例子或事件作概念化解說,從而分析議題的本質、反映的現象,以至爭議

    的重點,並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進一步而言,若果學生準確掌握這些概

    念的意義,亦可以轉化應用至處理其他類似議題,達到建構知識的目標。另一方

    面,議題探究的過程,亦包括掌握多方面的資料以協助分析,並經過慎思明辨而

    提出個人意見、判斷與評論。 為了協助教師備課及學生學習,這部分列出與本單元可以考慮採用的基本概

    念(下文甲項)及相關資料(下文乙項),以供參考之用。 甲項所列的基本概念,可大致應用於理解及處理本單元的各個學與教重點。

    建議教師在課堂以不同的學與教策略,並配合所要處理的議題而向學生闡述其意

    義,又或是借助它們而作概念化分析和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或課後將這些概念

    的解釋派發予學生閱讀,並輔以適當指導,使他們掌握概念的意義之餘,亦明白

    如何使用,避免將其視作背誦材料。 至於乙項的相關資料,旨在為學生提供理解本單元課程的基本知識,例如歷

    史背景、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概況、顯示發展趨勢或近況的

    數據,以充實學生於展開議題探究過程前的知識基礎。教師可視乎情況而在適當

    時間派發予學生參考。 教師請留意本部分所提供的概念及資料均屬參考性質,教師在預備學與教材

    料和構思教學活動,請因應校本情況及擬於課堂處理的議題而調適使用。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13

    甲. 基本概念

    健康(Health)

    健康的觀念不斷演變,不同時代、文化背景的人對「身體健康」和「怎樣才

    是健康的狀態」有不同的看法。時至今日,健康也有多個定義,涉及不同的層面。

    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視為一個整全的概念,認為每個人不同的健康層面皆互為依

    存,即「全人健康」:「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係體格,精神與社會之

    完全健康狀態。」1 健康狀態(well-being)是指個人對自己健康的一種主觀的理解,即個人認為如何才是身體、心智、情緒和社交的良好狀態。「健康狀態」與「生活質素」

    這兩個概念關係密切,其中包含人對物質、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的需要,以

    及個人的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使人能夠享受生命。

    全人健康包括以下四個層面: 生理健康(physical health)- 身體機能運作良好,這方面的狀態相對

    較易被量度。 心智健康(intellectual health)- 有能力記憶、推理、分析及作合理的

    決定。心智健康也影響個人的精神狀態。 情緒健康(emotional health)- 有能力分辨及表達情緒,包括快樂、

    憤怒、悲傷、驚慌及沮喪;也指有能力應付日常生活的壓力、擔憂及情

    緒低落。 社交健康(social health)- 有能力與其他人建立及維繫良好關係,主

    動關心及尊重他人,對自己所屬的社區及社會有歸屬感,亦能有效地與

    人溝通。 不同層面的健康狀態其實互有關連,例如:

    身體殘障(生理健康)影響個人的社交生活(社交健康)。 病人因關節疾病飽受疼痛(生理健康),因而情緒低落(情緒健康)。 抑鬱症(情緒健康)患者可能會避免與人交往(社交健康)。 一個擁有健康人際關係的人(社交健康),遇上挫折時往往能及時被朋

    友關心,幫助他/她分析問題,從而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心智健康)。

    1 本定義的文獻資料出處為:1946 年 6 月 19 日至 7 月 22 日在紐約召開的國際衛生會議通過、61

    個國家代表於 1946 年 7 月 22 日簽署(《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記錄》第 2 號第 100 頁)並於 1948年 4 月 7 日生效的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的序言。自 1948 年以來,該定義未經修訂。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14

    人若處於良好的健康狀況,所有層面便能互相協作,整全為一;如果過分強調某-個層面的健康,便可能忽略另一個層面的建議。各個層面的健康應該互相

    補足,使人生過得豐盛多姿。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15

    傳染病及流行病(Infectious Diseases and Epidemics)

    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原生動物、寄生蟲及朊病毒等,

    詳情可參閱「相關資料」- 常見病原體)入侵人體所引致的疾病。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可以繁殖或釋放毒素,損害正常細胞及其功能;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引致

    死亡。傳染病可經由不同途徑傳播。有些傳染病可透過直接接觸由人傳染人;有

    些則可透過水、空氣、飛沫、食物、體液、排泄物或其他媒介(如昆蟲)傳播。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定義,流行病(epidemic)是指在某特定時

    間內,於某族群或地區中出現的患病個案較預期為多的疾病;如果流行病在全球

    多 個 國 家 肆 虐 , 感 染 者 眾 , 則 稱 為 大 流 行 ( pandemic )。 至 於 流 行 病 學(epidemiology),是針對疾病在不同族群中出現的頻率及其原理的研究,以應用於控制衞生問題之上。大部分引起人們關注的流行病都是屬於傳染病(例如(愛

    滋病、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沙士」、禽流感等),其實不少非傳染病(例

    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都在流行病學的研究和應用

    範圍之內。 流行病警報與應對行動

    世界衛生組織設立了流行病警報與應對行動中心(EPR),負責預防、偵測,

    並及時對危及國際公共衛生的緊急事件作出反應。概略而言,EPR 負責下列六項核心工作:

    支援各會員國實施全國性預防流行病及作出即時反應的準備工作,包括

    實驗室設施及警報系統; 支援相關培訓項目; 協調各會員國預防季節性流感的處理及準備工作; 制訂預防及應對主要流行病(如腦膜炎、黃熱病、瘟疫等)的標準步驟; 加強生物安全、生物保安及為新病原體爆發危機做好準備(如沙士、病

    毒性出血熱); 提供全球運作平台,支持建立地區分部。

    對公共衛生的機遇與挑戰

    由於流行病迅速於一處地區、一個國家,以致全球蔓延,對人類健康構成威

    脅,甚至引致死亡;而傳染性的流行病往往會令公眾恐慌,社會上的經濟活動、

    以至人民的社交生活均會大受影響。政府面對的挑戰,便是如何盡快控制疫情,

    穩定民心,重振經濟。政府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取決於對流行病的理解,科學研

    究的進度,有效公共衛生措施的執行,良好的風險溝通以及市民合作等因素。流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16

    行病雖然為人類帶來疾病與死亡,但它往往增進公眾對健康的理解和關注。此

    外,它亦能刺激醫療科技的發展(例如研製更有效的疫苗),並讓國家以至國際

    組織檢視和改善其公共衛生的系統和政策。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17

    非傳染病(Non-infectious Diseases) 非傳染病是指那些並非可經人類間傳播的疾病,一般是指慢性病。非傳染病

    往往病情持續時間長、發展比較緩慢。非傳染病的主要例子為心血管疾病(如心

    肌梗死和中風)、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以及糖尿

    病。 這些疾病的成因十分複雜,並且由多種因素所引發,包括遺傳、年老退化,

    而最重要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吸煙、酗酒、飲食不均、缺乏運動等。這

    些生活方式容易做成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過重及肥胖,增加各類慢性病的

    風險。 時至今日,非傳染病在已發展國家當中已經取代傳染病成為主要的健康負

    擔。而在發展中國家亦構成重大的健康問題,威脅社會發展。 在 2001 年,慢性病引致了 46%的全球疾病負擔。這個比率在貧窮國家急劇

    增加。在發展中的地區(佔全球五分之四的人口),非傳染病如抑鬱症和心臟病

    等,以及引致死亡的路面交通事故,已迅速地取代傳統的致病原因(如傳染病和

    營養不良),成為引致人類殘障和早逝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

    在 2012 年非傳染病導致的全球死亡人數達到 3,600 萬,佔總死亡人數(5,600 萬)的 68%。

    非傳染病亦是香港頭號殺手。在 2012 年,癌症及心臟病分別是香港排名第

    一及第三位引致死亡的疾病,單只這兩種病就奪去了超過 19,000 人的生命,接近全港死亡人數的 45%。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18

    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是指全部有組織的措施 (可以是公共或私人提供),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及延長整體民眾的壽命。這些活動是為了提

    供一個環境,使人們能夠健康地生活,並且是照顧整個社會,不只聚焦在個別病

    人或疾病之上。

    公共衛生不僅著眼於疾病治療,或單純地提供醫療服務,亦注重透過預防疾

    病以減少傷亡、降低醫療費用及減輕公共醫療服務設施的負擔;當民眾有良好的

    健康狀況,也可為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了有效預防疾病和維持大衆健康,

    公共衛生還包括推行教育項目、發展與執行政策、鼓勵及促進相關研究等措施。

    公共衛生影響整個社區,所以它的評估方法包括整體人口的預期壽命、嬰兒

    與孕婦死亡率、各類疾病的數據等。另外,了解疾病的分佈,能為社會帶來對疾

    病及其可行的處理方法的重要啓示。例如結腸和大腸癌的發病率,在已發展國家

    比發展中國家為多,這可能與高脂肪及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關。疾病的分佈可幫

    助專家找出可能的成因,並預測未來的發病趨勢,作為制定政策的參考。

    公共衛生決策往往受不同的因素影響。由於需要運用公帑以執行公共衛生政

    策,政府在決定如何分配資源以改善及提高公共衛生水平時,需要考慮有關政策

    對疾病控制的有效性和迫切性、對社會各界及一般市民的影響、有關政策對公共

    財政的長期和短期的效果等。此外,由於執行公共衛生政策時需要社會各界配

    合,政府亦要考慮不同持份者的立場和意見,例如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待遇、一

    般市民的接受程度等。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19

    科學發展與公共衛生概念(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Health)

    公眾對健康的理解經常受宗教、文化和科學等因素影響。在科學因素方面,

    為了配合現今社會的需要,醫學研究人員、醫護人員等,必須具備堅實的科學知

    識以了解健康和疾病。研究人員透過科學實驗去驗證理論或假設,透過不同測量

    方法去搜集數據,分析結果以得出結論,讓其他研究者也得知有關發現,亦讓其

    他研究者重覆這些實驗以驗證所得結果,研究者亦可以推翻前人的理論。一般科

    學探究包括以下步驟:設定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探究方法(包括公平測試)、

    量度和記錄結果、分析數據及得出結論。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歷史上人們對健

    康的理解經歷多個階段演變,從「傳統觀念」到「生物醫學模式」,再發展至現

    代的「公共衛生概念」。

    傳統的健康概念

    在醫學進入科學化階段前,人們常會把疾病與宗教信仰或文化拉上關係。不同種族所持的觀點不一,對健康的理解也有分歧。這些觀念對公

    共衛生的影響,甚至比科學發展的影響更大。

    宗教及文化觀點曾經是不少人生活的重要元素。過往,天花曾是恐怖的致命疾病,中國古代不少家庭也會供奉「痘疹娘娘」(或稱為「天花娘

    娘」)。患病者及其家人須嚴格遵守規條,以免觸怒神靈。

    生物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認為人們生病是因為細胞、器官或生命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而健康的定義是沒有生病或不適。生物醫學模式深受科學方法影

    響,過程包括設定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及進行可重複的受控試驗及從

    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

    科學研究的發展(如解剖學、微生物學等)促進了人們對健康及疾病的理解,亦促進了生物醫學模式的發展。

    整體公共衛生概念

    雖然生物醫學模式增進了人們對疾疾成因的了解,但亦有其限制。例如一個人的健康除了受到疾病的影響之外,也會受到社會、生活環境等因

    素影響,增加其健康的風險。

    因此在最近數十年,世界衛生組織(世衛)不再單純以生物醫學模式來理解健康,演變成從更全面的角度來定義健康(見基本概念「健康」)。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0

    研究公共衛生及威脅人類健康的因素,須從不同角度及方向作評估,例

    如社會學因素(政治及經濟方面等)、環境因素(環境質素及污染)等。

    公共衛生概念著重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及環境因素等對個人健康的影

    響,例如社會的不平等、貧窮問題,城市化及全球化等議題。這種概念

    在某些層面上與古時亞洲及希臘傳統哲學家提出的理論相似,認為健康

    關乎人類是否與大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1

    疾病診斷及治療(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疾病診斷和治療往往需要專門的醫學知識和培訓。很多疾病的初期病徵並

    不明顯,而且類似的病徵可以由多種不同的疾病引起。診斷是指醫生透過觀察

    病人的病徵及症狀,配合分析測試的結果,以確認病人的身體狀況或所患疾病。

    診斷結果對於決定採用哪種治療方法有重大影響。

    西醫的典型診斷步驟由病人與醫生的見面諮詢開始。醫生首先會參考病人

    的病歷、家族病史、不良健康習慣(如吸煙,酗酒)、旅遊史、所用藥物(包

    括藥物敏感)及現時的身體狀況,繼而會聽取病人對其身體不適的描述,並作

    出相關檢查。有需要時,西醫會為病人作適當的化驗(如血液、大小便),以

    至進行心電圖、X 光及電腦掃描等檢查。

    疾病治療指為緩解或醫治疾病而採取的行動或措施。西醫較常用的治療方

    法包括施用藥物、外科手術、物理治療、放射治療、心理治療等。醫生對病人

    的健康教育和忠告,也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醫方面,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本身及人與環境之間是一個整體,可互

    相影響,從觀察身體的表現,可推測健康的狀況。所以中醫用望、聞、問、切

    的方法了解病徵,在綜合考慮各種致病因素後,作出診治。主要的中醫療法包

    括中藥、針灸、推拿等。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2

    疾病預防(Disease Prevention)

    在公共衛生層面,預防疾病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預防,是以防止疾病或傷患發生為目標。大部分以人口為本的健康

    促進和疾病預防活動,例如接種疫苗、清除蚊患、或通過健康教育鼓勵公眾多做

    運動,都屬於第一階段預防的基本預防性措施。

    第一階段預防可以從個人及社區層面入手。以吸煙為例,在個人層面,醫生可以教育病人吸煙對健康的壞處及戒煙的方法,優點是可以針對個別病人的情

    況。至於社區層面方面,措施可以包括增加煙稅以及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好處

    是可以改變吸煙對整體社會做成的健康風險。

    第二階段預防旨在及早偵出疾病,以防止病情惡化和增加治愈疾病的機會。各項身體檢查(例如血壓測量)與疾病普查(例如偵測子宮頸癌的帕氏塗片檢

    測),以及在斷症後對病症進行的各項治理程序,均為第二階段疾病預防措施的

    例子。

    第三階段預防旨在讓已患病的人得到適當的康復,盡量減少造成殘障和併發

    症的可能,提高當事人管理自已情況和健康的能力,例如讓帕金遜病人理解自己

    的病情,並且能盡量獨立地管理自己的情況。這階段的治療行動,目的是改善病

    人的身體功能和生活質素,即使疾病不一定得到治愈。這階段的服務也包括為長

    期病患者和精神病人提供社會服務,及為殘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康復服務。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3

    健康生活模式(Healthy Lifestyle)

    生活方式和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一些風險因素如不良飲食、缺

    乏運動和不穩定的情緒,均會導致健康變差,從而影響個人的日常活動。病痛和

    身體不適被認為會降低勞動及生產力,進而影響社會經濟。此外,公共衛生狀況

    欠佳亦會增加醫療衛生開支,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因此,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十

    分重視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除了能造福社區外,人們亦會因健康的生活

    方式與習慣而減少病患,並可享有更長的壽命。

    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包括健康飲食、適量運動、良好的壓力管理,以及避

    免可能危害健康的習慣。

    首先,飲食是主要的能量與營養來源。攝取不足可導致營養不良,而攝取過

    量則可導致肥胖。此外,健康飲食亦應考慮不同種類的食物所包含的營養成份。

    不均衡的飲食可導致某些非傳染性疾病。例如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肪蛋白)

    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反式脂肪會增加人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又

    會減少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進食加工食物、方便食品和垃圾食物會改善健

    康,因為這些食物往往含有較高反式脂肪。另外,吸收過多的鹽會增加患高血壓

    的機會,及患上中風及心臟病的風險,而吸取過多的糖則會導致肥胖和蛀牙。香

    港及多個國家政府已發出指引促進公眾健康飲食,食物金字塔是其中最廣泛推廣

    的指南之一,以圖表說明建議攝入的各類食物比例。

    其次,恆常適量運動可增強心肺、肌肉、骨骼、免疫系統等功能,同時減少

    患上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臟病、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

    以及部分癌症和情緒病)。缺乏運動的情況在香港十分普遍。本港超過一半的人

    口並非經常運動。運動毋須劇烈也可促進身體健康,只要每日的運動量相等於消

    耗 150 卡路里熱量,已足以令身體獲益。實際例子包括:在 30 分鐘內步行 2 公里,來回游泳 20 分鐘等等。

    良好的壓力管理可促進生理和心理健康。壓力通常源於個人心理及外在環

    境,它可在許多方面損害生理健康,例如影響荷爾蒙的分泌及睡眠模式。吸煙、

    藥物濫用和酗酒等習慣會危害公眾健康,遠離這些習慣也是健康生活所必須的。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4

    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健康促進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於預防疾病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健

    康促進是指使人們更能控制及改善自己的健康的過程。當中不只涉及個人的行

    為,更涵蓋一系列涉及社會及環境的措施,主要的策略包括健康教育、社區發展、

    以致相關的衛生政策、法例與監管等等。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進主要方式之一。通過教育公共衛生知識及促進市民的健

    康意識,健康教育可有效預防疾病。此外,健康教育可培養社會及個人維護健康

    的責任感。

    健康促進的另外一種手法是改變社會及環境。例如衛生署在本港學校推行的「健康飲食在校園計畫」,與學校、家長及膳食供應商攜手合作,為學生提供更

    健康的膳食,從而減少肥胖等的健康問題。

    健康促進也可以透過公共衛生法例的方式進行。一個為人熟知的例子是控煙法例的成立及執行,這亦大大的減少了很多與吸煙有關的疾病。

    現時,有不少全球性的健康促進組織,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和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世衛對多種疾病、健康因素、精神健康和醫療護理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教材與相關資訊,全部均可在網上免費瀏覽。該組織亦透過其地區辦公室廣泛地

    推動健康教育活動。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專注於預防及控制美國及全球「活

    躍」的傳染病。該中心的重點在於通過與國家衛生部門及其他組織的有力的夥伴

    關係,發展和應用疾病預防和控制、環境衛生、職業健康、促進健康、預防及教

    育活動,旨在提高人民的健康。全球多個國家均有參考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進行的研究及建議。其他相關的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健康促進及教育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Health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IUHPE)等。

    一直亦來,政府是向公眾發放醫療資訊及公共衛生數據的主要提供者。在現今的資訊時代,除了政府以外,公眾也可從不同渠道取得健康資訊。而不同人士、

    企業、機構及相關的大學院校亦更容易發放各式各樣的健康數據與訊息,以至推

    介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然而,各類不同來源的健康資訊的真確性和可信性會有所

    參差,甚至一些在科學上或存有偏頗。市民應提高警覺以辨別健康資訊來源的可

    信性。至於各地政府如何適當地監管健康資訊的傳遞,教育市民如何辨別資訊的

    真偽,同時保障言論自由和營商自由,是一個需要多方面考慮的課題。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5

    醫療科技(Medical Technology)

    透過系統性實驗與研究,醫學研究加深了人們對疾病的瞭解,亦提供知識與理論,以制訂及改進疾病預防的措施。而醫療科技的研究則促進疾病治療的發

    展。儘管醫學研究與科技改善了公共衛生和人們的生活素質,醫學研究通常需要

    政府的資助,而先進的醫療科技及設備的使用亦可能增加醫療成本和開支,因此

    亦帶來一定的爭議。另一方面,人類基因組計劃和人類胚胎幹細胞等研究亦引起

    了道德和倫理方面的關注。

    醫學研究與科技如何促進公共衛生

    1. 接種疫苗

    人類免疫系統能夠辨認外來病原體「入侵者」(如病毒及細菌),並觸發免

    疫反應(包括產生和分泌抗體以抵抗入侵)。免疫系統具有「記憶」能力,可在

    再次接觸同樣的病毒或細菌時產生更快更強的免疫反應,減低身體受感染和患病

    的機會。接種疫苗的目的就是預先讓免疫系統接觸病原體,為身體抵抗感染做好

    準備。大部分疫苗所包含的是已死或被削弱的病原體或其毒素。

    疫苗的應用大大減低了多種傳染病的流行,甚至把部分傳染病消滅(譬如天

    花)。醫學研究發展亦會在可見將來帶來更多改良種類的疫苗 (例如「DNA 疫苗」)以及新的疫苗以對付更多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

    2. 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被認為在治療和診斷疾病方面具有極大潛力,例如經常用於檢測

    病人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病毒及確認病人是否受到感染。分子生物學亦廣泛應用於

    研究病毒的源頭、傳播及演變,在本港禽流感和沙士爆發其間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醫學研究引起的道德爭議

    1. 人類基因組計劃

    科學家們於 2005 年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已對人類的基本基因組成有所認識及理解。大約三十億對鹼基的鑑定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以幫助人們瞭解乳

    癌及腦退化症等與基因有關的疾病。

    然而,人們關注基因資料的擁有權和隱私問題。例如保險公司可能會根據基因資料,拒絕為有「缺陷基因」的客戶承保。類似的情況亦可能在工作場所發生,

    如僱主可能拒絕僱用有「缺陷基因」的員工等。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6

    2. 人類胚胎幹細胞

    另一項引起深切道德關注的研究是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理論上,人類胚胎幹細胞可以分裂成人體裡所有種類的細胞,因此具有巨大的治療潛力。科學家相

    信可透過複製胚胎幹細胞來生產移植用的器官組織,以治療某些慢性疾病。

    幹細胞研究的主要爭議之一,是胚胎應否被視為生命體。為此,美國聯邦政

    府和一些歐洲國家(如西班牙和瑞典)已禁止製造胚胎作為研究用途。研究人員

    只能透過墮胎診所,或人工受孕所餘下的受精卵來取得胚胎。儘管如此,一些國

    家,如英國和丹麥等在基於單純為科學研究目的下,允許製造胚胎。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7

    醫療衛生開支(Health Expenditure)

    醫療衛生開支的基本或主要目的必需是為了改善健康,包括用於醫護照顧、

    預防疾病、推廣健康、復康、社區健康活動、醫療衛生行政和規管、以及主要為

    改善健康而進行的資本投資;亦包括用於與醫療衛生相關的服務功能,例如醫療

    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及醫療研究和發展的支出。這些開支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私

    人機構和住戶。 醫療衛生開支在大部分國家,尤其在已發展國家,都與其國內生產總值一併

    上升。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化、醫療使用量上升、醫療服務的質素提高,以

    及醫療科技發展和技術普及(例如更有效的藥物及醫療器材)。

    香港的醫療衛生開支

    雖然與一般已發展國家比較,香港的整體醫療衛生開支(以佔本地生產總值

    的百分比而言)並不算高,但香港的醫療體系亦面對開支日益沉重的問題。因人

    口老化及對醫療服務和器材的要求不斷提高,香港的醫療衛生開支預計在未來會

    進一步上升: 2011/12 年度本地醫療總開支共 1,019.85 億元,每年每人平均開支達

    14,422 港元。

    香港醫療衛生總開支(包括公共及私人)佔生產總值的百份比於 2010/11年度為 5.1%(公共部分為 2.5%),預計在 2033 年會上升至 9.2%

    1989/90 至 2011/12 年度期間,本地醫療衛生開支的增長主要由公共醫療

    衛生開支所帶動。在這段期間,公共醫療衛生開支累計增加了 327%,遠超過私人醫療衛生開支 198%的相應增幅

    為應付日益沉重的醫療衛生開支,香港政府正致力尋求合適的醫療改革方

    案,例如政府於2014年底展開自願醫療保障計畫的公眾諮詢。制訂自願醫療保障計劃,旨在鼓勵有能力人士多用私營醫療服務,為提升醫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邁

    出重要一步。計劃的構思是制訂一個由政府負責規範和監管的自願參與計劃,藉

    以讓市民可以選擇負擔得來、物有所值和有質素保證的私人醫療保險及私營醫療

    服務。

  • 第二部分:甲.基本概念

    28

    藥物專利權(Drug Patenting)

    專利權保護是一種由政府授予發明者的法定權力,以規管該發明的專屬用

    途、生產和銷售。在指定時期內,發明品的知識產權將被保護;代價是發明者須

    披露發明品的有用資訊,從而促進國家和世界的科學發展。

    專利權有四個作用。首先,專利權的主要作用是保障發明者,使他們能從發

    明得到適當的回報,以鼓勵對大眾健康及有貢獻的研究和革新。第二,專利權提

    高在研究和革新過程中所要求的技術和設施水準,故亦被認為是一些技術市場必

    需的先決條件。第三,當發明被專利權保障時,有關資料便能公開,以促進科學

    研究與發展。最後,擁有專利權顯示發明者及有關企業有研究和革新的能力,這

    能幫助他們為未來發展項目吸引投資。

    專利權法律指定某項專利權的效力、年期和相關發明品的資訉須被披露的程

    度,但不同國家的規定會有所不同。因此,專利權可說是一個局限於地域的系統。

    例如,當兩個獨立的單位就同一個發明提出申請時,歐洲國家使用「首先歸檔」

    的方法,意即把專利權授予較早提出申請的單位,而美國則使用「首先發明」的

    方法,通過審查生產記錄簿、生產日期及其他相關材料,專利權會授予先發明的

    一方。

    製藥專利權為研究及發展的投資提供保護。在投資角度而言,發明藥物是一

    項沒有回報保證的高風險事業。開發一種新藥動輒需要數億美元或以上的資本,

    而最終只有少數新藥能夠成功獲得註冊而進入市場。因此,製藥企業會盡量申請

    更多專利權,以保障他們的回報。

    雖然專利權可以保障製藥投資,並成為研究與發展的驅動力,但在壟斷的情

    況下,藥物的價格高昂,病患者未必能受惠。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一個恆

    常議題,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們無法支付高昂的藥費。

    要應付這些問題,一些政府採用強制許可的方法。這方法是由世界貿易組織

    (WTO)發起,目的是讓發展中國家也能獲取藥物以抵抗包括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在內的流行病之蔓延。透過強制許可,發展中國家能夠以可負擔的價格製

    造非專利藥,而不用購買受專利保護的昂貴藥物。

    雖然強制許可使發展中國家能以低價提供藥物,但是有限的需求和低定價或

    仍會令製造商卻步,使他們不願意冒藥物發展的風險。在這些情況下,即使獲得

    發牌也未必能促使藥物的製造。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29

    乙.相關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成立於 1948 年 4 月 7 日,是最大的國際衛生組織。總部在瑞士日內瓦,下設非洲、美洲、歐洲、東地中海、

    東南亞、西太平洋 6 個地區辦事處,由 192 個聯合國會員國通過世界衛生大會進行管理。2007 年由香港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接任總幹事。

    世衛是聯合國內負責衛生問題的機構,旨在協助會員國減少疾病感染的傳播與

    衛生保健,通過協助評估、規劃、實施和評價國家控制感染的政策,最終希望協

    助會員國促進醫療照顧的質素,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加強病人、醫護人員、以及

    其他在護理場所工作的人和環境的安全。

    2003 年全球爆發沙士疫情,世衛領導國際社會防範疫情擴散。世衛在 142個國家設立了代表處,形成一個全球衛生網絡,能夠獲得及時的信息,並每天在

    其網站上發布最新情況,處理全球沙士的信息。同時,世衛的專家通過全球警戒

    和反應網絡,協調在現場與沙士抗爭的學術和醫療工作人員。世衛還主辦了遠程

    電信臨床會議,使來自不同國家的衛生官員能夠交換信息。它領導的實驗室網絡

    對病毒進行了研究,協調流行病學家和臨床醫生網絡,提供關於傳播模式和病人

    管理有效措施的數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有效領導,減少了沙士對人類健康和經濟

    造成的損失。

    資料來源: 1. 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頁 http://www.who.int/zh/ 2. 〈2013 年世界衛生報告﹕全民健康覆蓋研究〉,世界衛生組織

    http://www.who.int/whr/zh/ 3. 〈世界衛生統計報告〉(2014)(只有英文版),世界衛生組織

    http://www.who.int/gho/publications/world_health_statistics/en/ 4. 〈世界衛生統計報告〉(2009),世界衛生組織

    http://www.who.int/gho/publications/world_health_statistics/zh/ 5. 〈世界衛生統計報告〉(2010),世界衛生組

    http://www.who.int/gho/publications/world_health_statistics/zh/ 6. 〈世界衛生組織〉,《大地》,2004 年 第六期,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81/12013/1081269.html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0

    本港控制及預防疾病的機構 食物及衛生局

    食物及衛生局負責就本港的醫護服務制訂政策和分配資源,為每名市民提供

    全面的終身醫護服務,並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

    食物及衛生局轄下的政府部門包括衛生署、食物環境衛生署、漁農自然護理

    署及政府化驗所。在控制及預防疾病方面,主要職能是制訂、統籌及實施有關公

    共醫療及衛生、食物安全、環境衛生的政策,爭取及調配資源,以配合政策的實

    施及服務的推行。 衛生署

    衛生署是政府的衛生事務顧問,亦是執行政府的健康護理政策和法定職責的

    部門,轄下設有多間診所及健康中心(如學生/長者健康中心,32 間母嬰健康院等),透過促進健康、預防疾病、醫療護理、康復服務等工作,保障市民的健康,

    並肩負以下四項關鍵職能:執行規管、衛生事務顧問、預防和控制疾病、倡導和

    促進公共健康的職能。

    政府根據嚴重急性呼吸糸統綜合症專家委員會報告所作的建議,於 2004 年6 月 1 日正式於衛生署屬下成立衛生防護中心,負責加強香港市民對香港預防及控制各種流行疾病(包括傳染病)的認識,並調查各種流行疾病感染個案,監察

    疾病通報情況,以及與其他國家交換有關疾病感染個案情況。應付傳染病例子包

    括:

    處理傳染病爆發事故並作出回應,以及制定控制措施; 監察本地及區域的傳染病流行病學的變化,並適時發出警報; 與廣東省與澳門以至中國大陸聯繫,通報傳染病情況。 食物環境衛生署

    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署)負責執行食物安全管制工作、管制活生食用動物

    的進口、處理食物事故及管理環境衛生服務和設施,確保食物安全,並為香港市

    民提供清潔衛生的居住環境。食環署透過轄下的食物安全中心負責確保所有供人

    食用的食物衛生安全和附有正確標籤;檢驗和管制活生食用動物,以保障公共衛

    生;以及就食物和公共衛生的風險管理措施向公眾提供意見。食環署亦設有環境

    衛生部負責推行及統籌環境衛生服務、管理公眾街市和小販、簽發各類牌照等事

    宜。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1

    醫院管理局

    醫管局屬法定機構,負責管理全港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服務,並透過食物

    及衛生局局長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而食物及衛生局則負責制定醫療政策

    和監察醫管局的工作。目前,醫管局透過轄下覆蓋全港七個聯網內的多家醫院、

    專科診所、普通科診所及外展服務,為病人提供醫療及康復服務。根據醫院管理

    局條例,其主要職能包括:

    管理本港所有公營醫院; 就公眾對公立醫院服務的需求及應付該等需求所需的資源,向政府提供意

    見; 管理及發展公營醫院系統,就公眾使用醫院服務須付的費用,向食物及衛生

    局局長建議恰當的政策; 規劃及建設公立醫院;以及 促進、協助及參與醫管局員工的教育與培訓,以及有關醫院服務的研究。

    醫管局是香港的主要醫療服務提供者,管理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照顧全港

    約 90%的住院醫療服務及約 30%基層醫療服務。基層醫療是整個醫療系統的第一個層次,為每位市民提供預防性護理和優質的疾病治理,對促進人口的健康尤

    為重要。

    自 1991 年成立以來,醫管局在香港公私營雙軌發展的醫療系統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改善病人護理質素及公營醫療服務的效率,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原因而

    不能獲得適當的醫療護理。除了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外,醫管局亦有參與災後

    救急扶危、防控傳染病爆發、提升災害應對和協調緊急救援的計劃。

    醫管局近年亦面對不少的挑戰,例如香港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人口結構

    對服務需求所造成的轉變、慢性疾病的增加、跨境人士的服務需求、公營醫院醫

    療人手供應不足、病人對服務期望日增、醫療科技的發展等等,均對醫管局的服

    務規劃以及資源運用有直接的影響。

    資料來源: 1. 〈衛生防護中心正式運作保障公眾健康〉,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署網頁

    http://www.dh.gov.hk/tc_chi/press/2004/040531.html 2. 衛生防護中心網頁

    http://www.chp.gov.hk/tc/cindex.html 3. 〈香港便覽:衛生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

    http://www.gov.hk/tc/about/abouthk/factsheets/docs/health_department.pdf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2

    4. 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署網頁 http://www.dh.gov.hk/tc_chi/aboutus/aboutus_mv/aboutus_mv.html

    5. 〈香港便覽:食物環境衛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 http://www.gov.hk/tc/about/abouthk/factsheets/docs/f%26e_hygiene.pdf

    6. 〈醫院管理局年報 2004-2005〉,香港特別行政區醫院管理局 https://www.ha.org.hk/upload/publication_13/96.pdf

    7. 香港特別行政區醫院管理局網頁 http://www.ha.org.hk/

    8. 〈香港醫療體制簡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 http://www.gov.hk/tc/residents/health/hosp/overview.htm/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3

    香港醫療衛生概況 (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

    香港的主要健康指標,例如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等,均位於世

    界最佳前列位置。 從總體醫療資源方面來看,在 2013 年底全港醫院共有病床約 36,720 張,其中醫院管理局轄下公營醫院及機構的病床佔 27,400 張、私家醫院的病床佔 3,882張、護養院的病床佔 4,617 張,懲教機構的病床佔 821 張。本港病床與人口的比例約為每千人 5.1 張。本港註冊西醫、牙醫及護士分別有約 13,200、2,300 及 45,800名。 香港奉行公私營雙軌發展的醫療系統,公營和私營醫療系統共同發揮作用,

    前者包括醫院管理局和衛生署。在私營市場也有多間醫院及其他不同類型的醫護

    服務。本港有私家醫院共 11 間,在 2013 年約有 36 萬人次在私家醫院接受住院治療。香港居民享有政府高度資助的公營醫護服務,以致收費遠低於成本價。病

    人如因經濟困難而未能負擔醫療費用,可以根據現有的機制申請減免醫療費用。

    除了公營診所,有些在《診療所條例》下註冊的非牟利診療所一般都提供收

    費低廉的醫療服務。在 2013 年年底,共 115 間診療所根據條例註冊。中醫藥也是香港醫療服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醫藥條例》於 1999 年 7 月獲立法會通過。條例規定設立法定的規管架構,以規管中醫的執業及中藥的使用、製造和買賣。

    當局已根據《中醫藥條例》設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以執行各項中醫藥的規

    管措施。在 2013 年底本港有 6,700 多名註冊中醫,以及 2,700 多名表列中醫和有限制註冊中醫。在 2012 年 12 月,由醫院管理局、非政府機構及本地大學三方協作並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的中醫教研中心共有 17 間。

    資料來源: 1. 〈香港便覽:公共衛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香港政府一站通」網

    站 http://www.gov.hk/tc/about/abouthk/factsheets/docs/public_health.pdf

    2. 〈香港醫療體制簡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 http://www.gov.hk/tc/residents/health/hosp/overview.htm

    3. Health Facts of Hong Kong (2014 Edit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www.dh.gov.hk/english/statistics/statistics_hs/files/Health_Statistics_pamphlet_E.pdf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4

    中國醫療衛生概況 中國居民健康狀況正在不斷改善。2010 年的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 74.8歲,其中男性 72.4 歲,女性 77.4 歲。懷孕產婦死亡率從 2002 年的 10 萬分之 51.3下降到 2011 年的 10 萬分之 26.1。嬰兒死亡率及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嬰兒死亡率從 2002 年的 29.2%下降到 2011 年的 12.1%,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2002 年的 34.9%下降到 2011 年的 15.6%。 中國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體系,包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

    系、以及醫療保障體系。衛生籌資結構不斷優化,從 1978 到 2011 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年平均增長速度為 11.32%。截至 2011 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達 95.4萬個(所)。執業(助理)醫師 246.6 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 516 萬張,可見衛生資源正在持續發展。 另外,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狀況也有顯著改善。2011 年,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由 2002 年的 21.5 億人次增加到 62.7 億人次,住院人數由 2002 年的 5,991萬人增加到 1.5 億人。 中國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啟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09 年 3 月,中國公布《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

    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城鄉居民。

    截至 2011 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超過 13 億,覆蓋面從 2008 年的 87%提高到 2011 年的 95%以上。 伴隨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現

    持續快速增長趨勢。中國現有確診慢性病患者 2.6 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中國總死亡的 85%,導致的疾病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 70%。2010 年推出的《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制定慢性病防控措施,啟動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工作,提高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

    資料來源: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http://www.nhfpc.gov.cn/ 2. 〈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2

    年 12 月 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2/Document/1261878/1261878.htm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5

    長者醫療劵

    政府在 2009 年 1 月 1 日推出為期 3 年的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試行加強長者基層醫療服務的新概念。在試驗計劃下,年滿 70 歲的長者每人每年會獲發 5張面值 50 元的醫療券。試驗計劃旨在通過提供財政誘因,讓長者選擇最切合他們需要的私營醫療服務,包括預防性護理服務,藉以輔助現有的公營醫療服務,

    例如普通科門診和專科門診診所。醫療券是在現有公營醫療服務以外,為長者提

    供的額外選擇。 在推行長者醫療券後,有需要的長者仍可繼續使用公營醫療服務。此外,試

    驗計劃鼓勵長者向熟悉其健康狀況的私家醫生求診,從而與私家醫生建立更密切

    的關係,這亦有助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 政府根據中期檢討結果,決定延長計劃,並在 2012 年將每名合資格長者可

    使用的醫療券金額由每年 250 元增至 500 元。由於計劃受社會普遍的歡迎,由2013 年 1 月 1 日起,政府把醫療券金額增至每年 1,000 元。在 2014 年,醫療券計劃已由試驗性質轉為恆常長者支援計劃,每名合資格長者的醫療券金額亦增加

    至每年 2,000 元。合資格長者可保留和累積尚未使用的醫療券,但以 4,000 元為上限,以鼓勵長者多使用醫療券接受基層醫療服務,包括治療和預防性質的護理

    服務。

    資料來源: 〈長者醫療券計劃背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 http://www.hcv.gov.hk/tc/pub_background.htm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6

    常見病原體

    傳染病是由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所引致的疾病。病原體大部分可劃分為六類,

    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原生動物、寄生蟲及朊病毒。 細菌是無處不在且形狀各異的單細胞有機體,如肺結核、霍亂、痢疾、梅毒

    等,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能直接導致疾病。 病毒是比細菌更小的亞顯微顆粒。它們主要由遺傳物質構成,並被包裹在一

    層蛋白質的外殼內。不同的病毒在形狀及大小上均有差異。病毒與細菌不同,它

    需要一個寄主方可繁殖。病毒可以在細菌、植物和動物細胞內繁殖。當病毒感染

    了寄主的細胞後,會透過合成遺傳物質和蛋白質來繁殖一顆完整的病毒粒子。新

    合成的病毒粒子會從該細胞中釋放出來,感染寄主的其他細胞。 真菌有以單細胞的形態存在,也有多細胞的。大多數真菌都是獨立生存,亦

    有些是寄生在植物及動物(包括人類)身上。與真菌相關的疾病有腳癬、陰道炎、

    指甲炎等。 原生動物屬單細胞真核生物,典型致病例子有瘧疾及變形蟲痢疾等熱帶疾

    病。 寄生蟲依賴寄主提供的養分而生存。有些寄生蟲會因阻礙寄主正常吸收養分

    而導致寄主患病;亦有些寄生蟲會寄生在寄主的內臟,並對內臟造成損害。

    朊病毒又稱為蛋白質傳染性粒子,是能夠改變其他蛋白質的結構而令其喪失

    功能的純蛋白質粒子。朊病毒能夠影響寄主的神經組織,它引起的疾病包括克雅

    二氏症及瘋牛症。

    資料來源: 節錄及改寫自〈新高中通識相關概念:傳染病〉,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http://ls.edb.hkedcity.net/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7

    營養標籤制度

    《2008 年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修訂:關於營養標籤及營養聲稱的規定)規例》(下稱《修訂規例》)標誌着本港的食物標籤制度邁進新紀元。《修

    訂規例》於 2010 年 7 月 1 日生效後,大部分在香港出售的預先包裝食物將會附有營養標籤。引進營養資料標籤制度(下稱「標籤制度」)的目的,是幫助消費

    者作出有依據的食物選擇,鼓勵食品製造商提供符合營養準則的食品,以及規管

    有誤導或欺詐成分的標籤和聲稱。 標籤制度涵蓋「營養標籤」和「營養聲稱」。營養標籤為消費者提供有關食

    物的營養素的數值資料,消費者可根據有關資料,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

    消費者可在營養標籤上看到「1+7」營養資料,即能量及七種指定標示營養素(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和鈉),從而作出較健康

    的選擇。一些包裝面積細小的食品、部分能量及指定標示營養素含量極低(接近

    零)的食物(例如茶葉、香料及蒸餾水)及並無添加任何成分的生肉和新鮮蔬果

    可獲豁免遵從營養標籤規定。 營養聲稱是一些在食物包裝上吸引消費者注意的說明,就選定的營養資料,

    提供方便快捷的參考。為營養聲稱訂定特定條件,可統一各聲稱的意義,為消費

    者提供可靠的指標。營養聲稱可能凸顯某種營養素的含量(例如「低脂」、「高纖」

    等),或讓消費者知道該食物與其他類似食物的營養成分的差異(例如「膽固醇

    含量較低」),或形容食物中的營養素於人體的生理功用(例如「鈣有助強健骨

    骼」)。由 2010 年 7 月 1 日起,這些營養聲稱已受到規管,而作營養聲稱前這些食品亦須符合特定的條件。

    資料來源: 1. 〈營之訊 – 簡介營養標籤制度〉,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環境衛生署網頁

    http//www.cfs.gov.hk/t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files/FKL41_C_2010-07- 02.pdf

    2. 節錄及改寫自教育局(2011)《透視科學、科技與環境議題》(第二章),第 29至 31 頁。

    3. 〈食物環境衛生署二零零九年年報〉,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環境衛生署網頁 http://www.fehd.gov.hk/tc_chi/publications/annualrpt/2009/2.html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8

    食物添加劑

    食物添加劑是指在食物加工處理、包裝、運輸或貯存過程中,為某個技術目

    的而添加於食物內的天然或人工物質。根據香港法例,食物添加劑不包括用作加

    強食物養分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以及鹽、香草和香料等調味料。食物添加劑可用

    以抑制微生物生長,以提高食物的安全和品質;防止食物因氧化而變質,以延長

    食物的保質期以及改善食物的質地和稠度,從而減少浪費食物。食物添加劑對食

    物製造、加工處理、包裝、運輸和貯存起重大作用,讓消費者可以合理的價格選

    購各種質素穩定的食物。食物添加劑種類繁多,常用的包括防腐劑、抗氧化劑、

    甜味劑、染色料、增味劑、增稠劑、乳化劑等。

    過量使用食物添加劑可能會影響消費者健康。食物安全中心建議食物製造商

    使用食物添加劑必須帶來好處、不會危害消費者健康或誤導消費者,並達致以下

    一項或多項技術作用,而這些作用不能以其他既符合經濟原則而在科技上又可行

    的方法達致:

    保存食物的營養價值 為有特別膳食需要的消費者提供含有所需成分的食物 更有效保持食物的品質或穩定性,或改善其色香味 有助食物的加工處理、包裝、運輸及貯存,但不可利用添加劑來掩蓋在

    上述過程中已變壞的原料,或處理失當(包括衛生欠佳)所造成的後果

    食物製造商使用和標示食物添加劑受《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香港法例第

    132 章)的監管規定。製造商應按上述的原則來配製食物,不應濫用食物添加劑,

    以保證食物適宜供人食用。

    資料來源: 〈食物添加劑–知多一點點〉,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網頁

    http://www.cfs.gov.hk/t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files/know-more-addive_c.pdf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39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

    伊波拉病毒是其中一種病毒性出血熱病毒。該病毒有可能通過接觸受到感染

    的果蝠,或者通過中間宿主(比如猴子、猿或豬,它們通過接觸蝙蝠唾液或糞便

    而受到感染)自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隨後通過人際間傳播,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

    觸(通過破損皮膚或粘膜)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以及間接

    接觸受到這類體液污染的環境。 早前在西非出現的疫情(2014 年 3 月報告出現首批病例)是 1976 年首次發

    現伊波拉病毒以來發生的最大且最複雜疫情,而醫學界尚未發現有效而普及的治

    療方法。伊波拉病毒經由血液、體液及與病死者的直接接觸而傳播,而且死亡率

    平均達 50%或以上。無法確定伊波拉病毒的所有自然病源,以及不健全的醫療系統,是該疾病持續爆發,令更多人被感染的主要原因。伊波拉病毒亦透過患病的

    旅遊人士傳播到其他國家。自西非伊波拉疫情爆發以來(截至 2015 年 2 月 10日),已經在九個國家發現 23,034 宗疑似個案,其中有 9,268 人死亡。

    此次疫情於 2014 年 8 月 8 日由世界衛生組織定性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

    事件。香港政府隨即於 8 月 20 日公布「伊波拉病毒病準備及應變計劃」,詳細闡述政府為應付該病而制定的準備工作和應對措施,並於同日根據該應變計劃啟動

    戒備應變級別。社區參與對疫情的成功控制十分重要。疫情的成功控制有賴於快

    速有效的病例管理、監測和接觸者追踪、先進可靠的實驗室服務、安全埋葬和社

    會動員。

    資料來源: 1. Ebola (Ebola Virus Disease).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www.cdc.gov/vhf/ebola/ 2. 〈埃博拉病毒病〉,世界衛生組織

    http://www.who.int/csr/disease/ebola/zh/ 3.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防控措施〉,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 CB(2)

    242/14-15(03)號文件,2014 年 11 月 17 日 http://www.legco.gov.hk/yr14-15/chinese/panels/hs/papers/hs20141117cb2-242-3-c.pdf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40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致的急性感染,主要影響呼吸道,也可

    以引致肺炎,心肌炎,腦炎等病發症。全球流感每年發病率在成人約為 5%至10%,在兒童中約為 20%至 30%。疾病主要在高危人群(嬰幼兒、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中造成住院和死亡。香港流感季節性的高峰期一般是發生在 1 至 3 月以及 7 至 8 月。 流感病毒可以分為甲、乙及丙型。流感病毒十分多變,以致每年流性的病毒

    株亦往往有所不同。病毒的變異源自其表面抗原的變化。表面抗原可理解為病毒

    外層的其中一種結構,對病毒致病能力和身體免疫起關鍵作用。甲型流感病毒表

    面抗原主要有兩個,簡稱 H 和 N,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品種(即亞型),而季節性流感涉及的是甲型 H1N1 和 H3N2。 甲型 H1N1 與 H3N2 每年出現的變異,解釋了為何須要每年重新研製流感疫苗,以應付該年流行的病毒株。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與疫苗病毒株的不相符或會

    減低疫苗對病毒的效能,但往往也有一定程度的交互保護,並可減低患者(特別

    是高危群組)入院和死亡等嚴重後果的機會,故此接種疫苗仍是預防流感的重要

    方法。 2015 年初在本港爆發的甲型 H3N2 流感,比起 2014 年流行的 H3N2 病毒株出現了較明顯的表面抗原變化,令沿用的流感疫苗保護力下降,加上市民體內對

    抗該年新品種 H3N2 病毒的抗體水平相對較低,導致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由 2015年一月二日至三月廿一日期間,與季節性流感相關死亡個案超過 400 宗。 當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出現重大的變化,就有可能引致流感大流行(有關「大

    流行」的解釋,請參考概念「傳染病及流行病」)。流感大流行的出現並不規則,

    對上四次分別在 1918、1957、1977 及 2009 年。流感大流行通常伴隨較多感染個案及較嚴重的病情,引致較高死亡率,並對社會及經濟造成極大影響。例如 2009年出現的一種新型 H1N1 流感(即人類豬型流感),令世界衛生組織於 2010 年 8月宣佈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時期。

    資料來源: 1. 〈流行性感冒〉,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頁 http://www.chp.gov.hk/tc/content/9/24/29.html 2. 〈流感(季節性)〉,世界衛生組織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11/zh/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41

    3. 〈冬季流感季節最新監測數據〉,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防護中心,2015 年 2 月4 日 http://www.chp.gov.hk/en/content/568/38207.html

    4. 〈嚴重季節性流感個案更新概況(截至二零一五年二月十五日中午十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 http://www.chp.gov.hk/files/pdf/flu_update_ch.pdf

    5. 〈季節性流感防控措施〉,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 CB(2)818/14-15(03)號文件,2015 年 2 月 16 日 http://www.legco.gov.hk/yr1415/chinese/panels/hs/papers/hs20150216cb2-818-3- c.pd

  • 第二部分:乙.相關資料

    42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又稱「沙士」)是由一種冠狀病毒 (SARS-CoV)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沙士」主要透過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傳播,尤其是通過

    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噴出的呼吸道飛沫。「沙士」的症狀普遍在染病後兩日至七

    日內出現,但潛伏期可長達大約十日。

    「沙士」的早期症狀與流行性感冒相似。一般而言,患者起初會發燒(體溫

    通常在攝氏 38 度或以上)。其他症狀可包括發冷、顫抖、頭痛、疲倦或肌肉痛,有時還會出現肚瀉。病發初期,有些患者只有輕微的呼吸道感染症狀,但數日後

    可能會有乾咳、呼吸困難等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約 10%病者的病情可能會迅速惡化至呼吸衰竭,並須接受深切治療。長者的症狀或會有較大的變化。 自二零零三年三月,世界各地出現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感染的個案。當

    中香港有 1755 人受到感染,近 300 人不治身亡。在 2003 年 6 月 23 日,香港從世界衛生組織頒佈受「沙士」影響的疫區中剔除。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被列

    入本港的《檢疫及防疫條例》傳染病列表中,衛生署被賦權力執行相關控制措施。

    雖然自2005年以來全球未再發現「沙士」個案,但不能確定此病是否被完全消滅。現時並無疫苗預防「沙士」,要減低感染及傳播「沙士」的風險,最有效

    的方法莫過於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自「沙士」以來,市民對公共衛生的警覺性

    及健康觀念提升,亦令公眾正視通報機制及採取疾病防控措施的重要性,各部門

    加強危機管理及應變能力。

    資料來源: 1.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頁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