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介绍 多情却被无情恼 -...

1
一周悦读 2020年 4月 20日/星期一/责编 凌小月/版式 陈 然/校对 李 新闻热线:22960000 A9 新书介绍 王棵锁 本版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古诗词赏析 湘行散记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词《蝶恋花·春景》赏析 《老 照 片》 冯克力 主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 经典图书 《宋仁宗:共治时代》 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作者吴钩是著名宋史学者,著有 畅销书《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 儿的大宋历史》等。本书是他所写的 第一部人物传记,有别于其他“吴钩说 宋”之纵览、概说宋朝的历史作品。本 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宋仁宗,作者 通过回顾宋仁宗的一生,致力于回答 “什么样的皇帝才是称职的皇帝”“为 什么这样一个大家普遍忽略的平庸之 主,却缔造了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这 两个重要的问题。 《宋词三百首诵读本》(插图版)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中华书局 出版 《宋词三百首诵读本》(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之一, 专为4岁~12岁的少年儿童编写。中 华书局依据权威版本收录《宋词三百 首》,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 作了精炼 、准确 、易懂的注释,同时,配 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 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蝶 恋 花·春 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 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 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晚年时,曾命爱妾朝云再 唱《蝶恋花·春景》,而朝云竟“歌喉 将啭,泪满衣襟……所不能歌,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也”。这首词之所以能感人至深, 乃是因为它在景语中渗透着人生 的复杂遭际。 写作地点及年代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和年代有多 种说法。首先,从《全宋词》记载作 品的顺序来看,这首词是苏轼被贬 密州(今山东诸城)的熙宁七年至九 年(1074 年秋~1076 年)之后所作,然 而具体年代并未写明。其次,薛瑞 生先生的《东坡词编年笺证》及邹同 庆、王宗堂先生的《苏轼词编年校 注》都认为该词创作于绍圣二年春, 也就是苏轼晚年贬谪惠州时期 (1095年~1097年)写就。然而根据 词中的“青杏” “柳绵”和“燕子”这些 北方春天常见的关键意象,认为本 篇写于亚热带的惠州这一说法在立 论上至少存在两个漏洞。其一,惠 州自古并不出产杏,“柳绵”也非岭 南常见春景。其二,“燕子飞时”是 春天,南方稀见燕子。因此,本词写 于惠州的可能性极小。那么,有没 有可能作于密州呢?密州时期这两 年苏轼虽遭贬斥,但处于不惑之年 的他人生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他 甚至在任上做出了不俗的政绩,可 谓中年“聊发少年狂”。此一时期他 的词作(如《望江南》《江城子》和《南 乡子》等)中愤郁的风格并不明显。 由于本词的风格与其黄州时期的多 数作品在内容(尤其是重点意象)和 风格上较为接近,因此,它应写于黄 州时期—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元丰 七年(1080 年~1084 年)。 “佳人” “行人”的隐喻 和多数词一样,《蝶恋花·春 景》的上片写景,下片写人和抒 情。上片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暮 春之景。落红青杏和绿水,色彩明 亮而丰富;而流水和燕子为春景增 添了动感和生机。从隐含的情感 来看,残红和飘飞的柳絮给人带来 寂寥伤感,但可爱的青杏、灵动的 燕子和绕宅院的绿水把这种伤感 冲淡了许多,因此才有自我慰藉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旷达。 下片对景与情的摹写有了更 生动的表现,景、声、情叠加,调动了 读者的多重感官。墙内秋千上的 “佳人”和多情的“行人”处在一墙之 隔的两个空间。连接这两个共时 性空间的是勾起情思的“佳人笑”, 这样富有青春气息的动人声音“渐 悄”,从有到无,引起“行人”和读者 的无限遐思。 “墙”作为空间区隔,有 使下片陷入用词重复大忌的风险, 却又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其不断 在墙内外跳跃,在给读者留下无限 想象空间的同时,引发读者思考“佳 人”和“行人”的关系。 后世早已把“天涯何处无芳 草”滥用为失恋后自我慰藉的故作 旷达之语,因此“佳人”与“行人”的 第一重关系,可以理解为多情的“行 人”与无情的“佳人”之间的男女爱 情。第二重关系则可视为人生际 遇,无情的“佳人”欢乐无忧,而多情 的赶路之人在“声渐悄”后伤春思 乡。第三重关系则是一种政治隐 喻,“佳人”居于庙堂,而“行人”漂 泊天涯,一道墙隔绝了君臣。全词 中的“芳草”“佳人”和“行人”关系 是对苏轼黄州时期的政治处境、人 生际遇之间的意象化处理,传达了 词人欲作旷达却终难以排遣胸中 郁结的复杂心境。 (作 者 为 山 西 师 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师) 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 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 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 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 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 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 来着手就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 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 地方…… 这古怪地方的成立与一切过 去,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 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 官书。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 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 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 方一切情景,欲浮凸起来,仿佛可用 手去摸触。 一个好事人,若从二百年前某 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 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 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箪”的小 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 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 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 在,大部分都在交通、物产、经济活 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 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种意 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 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 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 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左右的碉 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 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 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 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 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 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 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 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 的。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 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 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 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 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 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 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 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 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 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 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 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 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 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 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 都应当明白“镇箪”是个可以安顿他 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 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 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 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 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 洒脱地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 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 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 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 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 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 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粮,且 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 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 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 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 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 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摘自沈从文《湘行散记》) 《老照片》是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 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 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 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 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 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 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 了历史学家邓广铭的女儿邓可蕴在童 年时发生的点滴故事,讲述了一战华工 在欧洲战场辛苦劳作的情景,收录了摄 影大师郑鸣玉拍摄的影像等。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新书介绍 多情却被无情恼 - blwb.kf.cnblwb.kf.cn/tplimg/2/2020-04/20/A09/20200420A09_pdf.pdf · 寂寥伤感,但可爱的青杏、灵动的 燕子和绕宅院的绿水把这种伤感

一周悦读2020年 4月 20日/星期一/责编 凌小月/版式 陈 然/校对 李 真 新闻热线:22960000

A9

新书介绍

王棵锁

本版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古诗词赏析

湘行散记

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词《蝶恋花·春景》赏析

《老照片》冯克力 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

经典图书

《宋仁宗:共治时代》吴钩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作者吴钩是著名宋史学者,著有畅销书《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等。本书是他所写的第一部人物传记,有别于其他“吴钩说宋”之纵览、概说宋朝的历史作品。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宋仁宗,作者通过回顾宋仁宗的一生,致力于回答

“什么样的皇帝才是称职的皇帝”“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普遍忽略的平庸之主,却缔造了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宋词三百首诵读本》(插图版)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编中华书局 出版

《宋词三百首诵读本》(插图版)是“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之一,专为 4 岁~12 岁的少年儿童编写。中华书局依据权威版本收录《宋词三百首》,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作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蝶恋花·春景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晚年时,曾命爱妾朝云再唱《蝶恋花·春景》,而朝云竟“歌喉将啭,泪满衣襟……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这首词之所以能感人至深,乃是因为它在景语中渗透着人生的复杂遭际。

写作地点及年代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和年代有多种说法。首先,从《全宋词》记载作品的顺序来看,这首词是苏轼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的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年秋~1076年)之后所作,然而具体年代并未写明。其次,薛瑞生先生的《东坡词编年笺证》及邹同庆、王宗堂先生的《苏轼词编年校注》都认为该词创作于绍圣二年春,也 就 是 苏 轼 晚 年 贬 谪 惠 州 时 期

(1095 年~1097 年)写就。然而根据词中的“青杏”“柳绵”和“燕子”这些北方春天常见的关键意象,认为本篇写于亚热带的惠州这一说法在立论上至少存在两个漏洞。其一,惠

州自古并不出产杏,“柳绵”也非岭南常见春景。其二,“燕子飞时”是春天,南方稀见燕子。因此,本词写于惠州的可能性极小。那么,有没有可能作于密州呢?密州时期这两年苏轼虽遭贬斥,但处于不惑之年的他人生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他甚至在任上做出了不俗的政绩,可谓中年“聊发少年狂”。此一时期他的词作(如《望江南》《江城子》和《南乡子》等)中愤郁的风格并不明显。由于本词的风格与其黄州时期的多数作品在内容(尤其是重点意象)和风格上较为接近,因此,它应写于黄州时期——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元丰七年(1080年~1084年)。

“佳人”“行人”的隐喻

和 多 数 词 一 样 ,《蝶 恋 花·春景》的 上 片 写 景 ,下 片 写 人 和 抒情。上片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暮春之景。落红青杏和绿水,色彩明亮而丰富;而流水和燕子为春景增添了动感和生机。从隐含的情感来看,残红和飘飞的柳絮给人带来寂寥伤感,但可爱的青杏、灵动的燕子和绕宅院的绿水把这种伤感冲 淡 了 许 多 ,因 此 才 有 自 我 慰 藉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旷达。下片对景与情的摹写有了更

生动的表现,景、声、情叠加,调动了读者的多重感官。墙内秋千上的

“佳人”和多情的“行人”处在一墙之隔的两个空间。连接这两个共时性空间的是勾起情思的“佳人笑”,这样富有青春气息的动人声音“渐悄”,从有到无,引起“行人”和读者的无限遐思。“墙”作为空间区隔,有使下片陷入用词重复大忌的风险,却又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其不断在墙内外跳跃,在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引发读者思考“佳人”和“行人”的关系。

后 世 早 已 把“ 天 涯 何 处 无 芳草”滥用为失恋后自我慰藉的故作旷达之语,因此“佳人”与“行人”的第一重关系,可以理解为多情的“行人”与无情的“佳人”之间的男女爱情。第二重关系则可视为人生际遇,无情的“佳人”欢乐无忧,而多情的赶路之人在“声渐悄”后伤春思乡。第三重关系则是一种政治隐喻,“佳人”居于庙堂,而“行人”漂泊天涯,一道墙隔绝了君臣。全词中的“芳草”“佳人”和“行人”关系是对苏轼黄州时期的政治处境、人生际遇之间的意象化处理,传达了词人欲作旷达却终难以排遣胸中郁结的复杂心境。(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师)

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就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

这 古 怪 地 方 的 成 立 与 一 切 过去,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 绘 过 的 那 个 小 城 ,介 绍 到 这 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欲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一个好事人,若从二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

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箪”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都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种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 一 隅 常 作“ 蠢 动 ”的 边 苗“ 叛 变 ”的。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

姿 势 在 改 变 ,在 进 步 ,同 时 这 种 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箪”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地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粮,且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摘自沈从文《湘行散记》)

《老照片》是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历史学家邓广铭的女儿邓可蕴在童年时发生的点滴故事,讲述了一战华工在欧洲战场辛苦劳作的情景,收录了摄影大师郑鸣玉拍摄的影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