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35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Aug-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Page 2: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目次

致謝辭 ············································································································································· ix

凡例 ················································································································································· xiii

導言 ················································································································································ 001

第一章 孔恩 vs. STS的興起:《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後的謎團與新視角 ···················································· 029

一、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談起 ········································· 035

二、「輕率的評價,就看不見一個真實的哲學

挑戰」 ····································································································· 044

三、《結構》是冷戰保守的經典?符勒的執著

及其問題 ······························································································· 058

四、在 20世紀科學史學史中的孔恩與佛曼,及其多重評價 ··················································································· 071

五、小結:孔恩與 SSK的協商思考 ······································· 083

第二章 從俗民史到系譜學的視角轉換 ···································· 087

一、誰是 STS奠基者的謎團 ·························································· 091

二、從 SSK的一些史話到視角轉換 ······································· 103

三、一個商榷:孔恩與 SSK的「自然主義式」態度 ··········································································································· 115

四、小結:視角轉換之後的回顧 ··············································· 121

(6)cs6-STS(2019-04-09).indd 5 2019/4/10 上午 08:49:36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3: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第三章 SSK之哲學議程 ··············································································· 131

一、「維根斯坦現象」與 SSK社群的浮現 ····················· 133

二、SSK哲學議程的提出:數學哲學與前期拉卡圖 ····································································································· 154

三、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一:赫賽與變動的結盟

網絡 ··········································································································· 172

四、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二:維根斯坦與約定主義 ····· 186

五、小結:哲學議程下的評估 ····················································· 198

第四章 思考部落社會: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 ······· 203

一、社會人類學與「理性辯論」 ··············································· 206

二、霍頓、巴恩斯與 SSK介入的諸角度 ··························· 215

三、道格拉斯、布洛爾與 SSK的神聖聯盟 ····················· 230

四、拉圖的遺忘與科學人類學的新故事 ····························· 251

五、原住民理性研究的替代品:柯林斯與聘區的

當代超心理學研究 ······································································· 272

六、小結:STS的人類學起源? ················································ 287

第五章 SSK與科學史:在兄弟般的互動中一起成長 ····················································································································· 291

一、70、80年代科學史研究與 SSK興起的相互重要性 ····································································································· 295

二、謝平對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 303

三、四分之一世紀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 ················· 314

四、80年代的 SSK科學史:從粒子物理到泥盆紀地質學爭議 ························································································· 335

五、小結:今天是科學史的什麼時代? ····························· 352

(6)cs6-STS(2019-04-09).indd 6 2019/4/10 上午 08:49:36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4: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第六章 多重建構的整合性視野:社會利益、禮物、

與政治 ·············································································································· 355

一、整合性視野與多重的緣起與建構 ··································· 357

二、SSK的社會學與巴恩斯的利益理論 ····························· 364

三、作為整體 STS網絡建構的書評禮物 ···························· 386

四、小結:SSK的學術與政治之間 ········································· 425

第七章 當代政治社會的實踐:從孔恩到 SSK ·············· 437

一、High Church 反身性的政治社會介入 ··························· 439

二、孔恩的另一種社會實踐:普林斯頓大學的

孔恩委員會(1970-1971) ··················································· 441

三、從 80年代軍火科技史看 SSK與科技史的「新當代批判意識」 ································································· 457

四、小結:原子彈與核武的 SSK ··············································· 481

結語 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到臺灣 STS ············································ 487

附錄 東亞 STS的發展與前景 ······························································· 509

全書徵引文獻 ···················································································································· 533

特別詞彙解釋 ···················································································································· 573

重要人名英中對照表 ······························································································ 587

索引 ················································································································································ 591

(6)cs6-STS(2019-04-09).indd 7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5: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圖表目次

圖 2-1 SSK前二十年的系譜/影響圖:以 Bloor, Barnes, Shapin, Collins四人為主軸 ·················································· 129

圖 3-1 維根斯坦與他的學生們在 Puchberg 郊遊(1923) ······································································································ 144

表 5-1 謝平(1982)附錄中的專書 ································································· 311

表 5-2 謝平(1982)附錄中的論文集 ··························································· 311

表 5-3 謝平(1982)附錄中的期刊論文 ····················································· 313

圖 5-1 LAP初版與二十五年版 ············································································· 315

圖 6-1 書評網絡圖(一) ························································································· 395

圖 6-2 書評網絡圖(二) ························································································· 403

圖 6-3 書評網絡圖(三) ························································································· 416

(6)cs6-STS(2019-04-09).indd 8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6: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凡例

1. 本書出處來源採行文夾註的方式。同段或之後連續的兩、三段

文字所論,如為同一出處,除首出時採夾註方式表示著者、出

版年,其他處只要脈絡清楚,就只註頁碼,如:「過去吉爾在

討論『科學哲學的自然化』議題,認為自然主義式的科哲是科

哲唯一可行之路時(Giere 1985),就直接引用孔恩《結構》

第一章結尾的文字(pp. 8-9)來說明,雖然孔恩自己並未使用

過這個詞。」

2. 本書討論 SSK與 STS的許多重要學者及其論著,為並列呈現

論者及其撰述年代,或是採用比較、對照的角度說明內容,視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 Nyiri(1982)都提到維

氏可能的保守性格。」

3. 本書附錄〈東亞 STS的發展與前景〉是一個額外的相關議題,

其述錄之文獻置於該文最後,以供有興趣的讀者掌握論說要旨

與相關課題。

4. 本書徵引的文獻書目,分中文、英文、書評書目、檔案與訪談

四大項。若某書目不在英文書目中,就該在書評書目裡,表示

其為書評。許多正式出版的訪談,除了在檔案訪談項目中,也

出現在英文書目裡。

5. 書評書目篇名多為 “Review”,為免混淆,筆者於篇名中直接表

明該文所評為何人何書。讀者可以期刊頁碼為憑,查找原典。

(6)cs6-STS(2019-04-09).indd 13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7: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xiv

6. 在書尾的「特別詞彙解釋」之後,本書有個「重要人名英中對

照表」,根據英文姓、名來列表,然後對應著本書的中文譯名。

目的是為了熟悉 STS相關的重要(或常見)英文人名的讀者,

可以很快得知本書的中文譯名,進而可以更順利的閱讀本書及

利用本書的索引(涵蓋了更多的英文人名)。

7. 本書性別相關詞彙的使用原則:首先,他/她的用字原則是,

指稱自己及對方以外的人時,若很可能頗有些女性在其中者,

筆者儘量用「她」、「她們」,以平衡過去都用「他」、「他們」

的使用習慣。其次,雖然第五章的副標題為「在兄弟般的互動

中一起成長」,但就文意而言,本書一些地方談及過去科學史

與 STS的關係時,用兄弟或姊妹的比喻其實大都可互換,故為

了達到性別平衡,本書內文的那些地方有時就不用兄弟而改稱

姊妹。

(6)cs6-STS(2019-04-09).indd 14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8: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導言

當年 Michel Foucault(傅科)出版《性史》(History of

Sexuality)(1978),普通人會以為傅科對人類的性很有興趣,

想去瞭解歷代研究人類的性之各種學者如何說,藉此以瞭解性的

奧祕。但其實,傅科興趣的方向剛好相反,他其實對人類的性興

趣不大,也不想瞭解性的奧祕,反而他對歷代研究人類的性之各

種學者、人物、機構、論述很有興趣,也就是要研究:究竟過去

歷史是靠著什麼論述與權力的力道,構成了近代歐洲權力的四種

性部署(sexual deployment),進而聯合建構了我們今天對人類

的性知識、論述與真理。當然,我在 2018年完成《STS的緣起

與多重建構》的定稿,所討論的主題與內容,及其歷史時空,與

傅科的很不一樣,但是此書的主要興趣,也不在於瞭解近代科學

的核心意義為何,或說科學真理的奧祕是什麼,反而我對英美 70

年代以來STS學門的興起感到興趣,並對許多第一、二代的學者、

人物、機構如何辛勤建構自己「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後簡稱 SSK),1積極與一些哲學家、社

會人類學家還有科學史家頻繁的互動甚至共同建構—我是被這

個歷史過程所吸引。也正是這整個過程,它的社會緣起、它的歷

史建構,它如何形塑了我們今天在 STS影響下的科技認識、科技

論述、與科技的政治,才是我的大興趣。就是這個類似傅科的「反

方向」興趣,讓我在寫本書的導言時,想起了傅科的《性史》,

1  SSK是 STS最早也是最大的一支流派,包括了 1960年代末興起的愛丁堡學派、貝斯(Bath)學派,還有倫敦及劍橋大學的一些科學史家,並與美澳的一些相關所系遙相呼應。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莫頓教授所創的科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與 SSK則頗有不同且有時是對立。

(6)cs6-STS(2019-04-09).indd 1 2019/4/10 上午 08:49:37

則頗有不同且有時是對立。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9: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02

並請我的良師傅科作為導言的起手式。

既然要研究英美 70年代以來 SSK/ STS第一、二代的學者,

還有他們的知識與社會脈絡,我在無意中開始了一個未曾經歷的

知性冒險。我需要讀許多今天 STS人已經不太讀的早期 SSK/

STS文獻,也需要讀一些不見得是我原本興趣的經典,而且除了

STS文獻與經典外,我也需要接觸不少 STS文獻所指向的其他鄰

近學門文獻,瞭解到他們都曾在 SSK/ STS建構過程中與 STS

密切合作,例如哲學、人類學、科學史等。這是一種耐心的編織,

編織起當年 STS學門在幾個鄰近合作學門間的「多重建構」的事

業。

但是,朋友也許會問,我為什麼要對 SSK當年第一、二代學

者、人物、機構、還有如何辛勤建構 SSK這個議題有興趣呢?固

然,這些第一、二代的學者,在今天臺灣甚至東亞的脈絡中,仍

然被認定是 STS學界的大老或資深研究者,他們當年的緣起與多

重建構,本來就很值得去理解。不過對我來說,這個主題,還有

另外幾層的意義,我簡單描述一下。首先,因為當年我開始做教

學研究時,就對Thomas Kuhn(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後簡稱《結構》或 SSR)一書

相當欣賞與重視,而後來我逐漸從科哲與科學史轉向 STS時,這

個過程對我而言很順利,不曾有過什麼要跨越鴻溝的困難。2但

後來我才逐漸理解,孔恩其實與 STS並不親近,甚至有時不合,

所以,雖然我同時喜歡孔恩與喜歡 STS,但孔恩與 STS其實彼此

問題很多,那麼為什麼我的轉向過程會很順利?這是我困惑的來

源。而我越深入到孔恩與 STS關係的議題上,就發現越多有趣的

問題。所以,要解決我的困惑還有回應那些問題,除了研究孔恩

2  關於筆者過去在臺灣教書做研究的個人經驗,它與本書的關係、還有與臺灣 STS發展的關係,更詳細的說明與討論,請見本書的「結語」。

(6)cs6-STS(2019-04-09).indd 2 2019/4/10 上午 08:49:37

發展的關係,更詳細的說明與討論,請見本書的「結語」。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0: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03導言

外,也需要從第一、二代的 STS人的文獻與想法著手。

其次,在解決困惑與問題的過程中,我又逐漸發現了兩件事:

(一)當年 SSK的元老們在發展與建構的過程中,其實很少提到

孔恩,很少對孔恩有種 STS「奠基者」的情感。(二)但是許多

STS之外,或是 STS朋友的學者們,卻常常不假思索、理所當然

地就認為孔恩是 STS的奠基者。有趣的是這兩件事彼此有很強的

潛在衝突。本書開頭的書寫,就是在解答自己的困惑、分析 STS

與孔恩的問題關係,特別是由上述那兩件事的衝突來開展的。開

展之後的成果,也是本書的基本論點:STS的發展,很少用到孔

恩的資源,而且孔恩並不太喜歡 STS的種種發展,但另一方面,

STS之外或之友的學者們,常述說著一種 STS的俗民史(folk

history),強調 STS奠基者孔恩的地位,而訴說這些俗民史,往

往有著另外有意或無意的功能。之後,本書下一步的作法是,讓

孔恩從 STS奠基者的位置離開,成為 STS的一位謙虛的先行者,

如此,脫離了孔恩俗民史的籠罩,我們才能更仔細而清楚地去觀

察 STS的緣起與建構。於是,本書的後續重點,就是在發掘 SSK

當年的緣起、如何走自己的路,並終於能看到 SSK的三條因緣之

路,或說三條共同建構之路。這就開始了筆者長期編織與打造這

本書的一段歲月。以上,在簡單交代了筆者書寫此書的緣起與早

期的問題意識後,本導言下面,會更加仔細地去說明本書主體(共

七章)的內容概要,包括進一步說明本書的緣起與問題意識。

記得有位日本 STS朋友曾問我,這樣一個討論英國 SSK的

緣起與建構的 STS專著,為什麼不用英文來書寫並在國際學界

出書?這是個好問題。自然,用母語來書寫,比較迅速而達意,

何況,如我前面所提到,這樣一個主題,是很值得讓臺灣、中國

乃至華人世界的讀者容易閱讀與理解的。若是用英文來書寫出

書,自然主要讀者成為英語世界的學者,而目前歐美 STS第一

(6)cs6-STS(2019-04-09).indd 3 2019/4/10 上午 08:49:37

書,自然主要讀者成為英語世界的學者,而目前歐美 第一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1: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04

代的學者很多都已經退休,又碰上《結構》出版的五十週年紀念

(2012),還有愛丁堡學派成立的五十週年紀念(2016),我們

期待將有更多的回顧與 STS當代史著作的出現。所以,本書若用

英文書寫,可能也只是成為更多 STS歷史著作中的一本,同時也

失去了它在華人乃至東亞社會中的特別意義。反之,作為一位東

亞的 STS人,立身於東亞以及臺灣當代 STS的問題意識中,我

寧可在現階段以中文書寫,一方面提升華人世界對 STS認識的程

度,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具有臺灣或東亞特色的 STS理論來鋪路。3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此書的重點並不是在對華文讀者「介紹」孔

恩與 SSK,那種書或翻譯,臺灣與中國都已經有一些了。本書是

從一個具有東亞臺灣觀點來研究 SSK的緣起與建構,同時也是一

個具有類似 SSK反身性的研究。所以,在書中的不少地方,筆者

自覺對這個主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指出目前歐美 STS在回

顧與檢討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

既然談到了本書可能的讀者,我在這裡就先簡單說明一下

此書預設的幾種讀者。(一)對孔恩、《結構》、以及他/它與

STS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雖然本書的主角是英國的 SSK,但它

大概是 STS裡面與孔恩前前後後的思想,還有經典《結構》最接

近且互動最頻繁的流派了。本書希望還給孔恩一個公平的天地,

讓讀者理解冷戰脈絡下的《結構》,還有孔恩與 SSK真實而細

部關係的歷史演進。(二)對 STS與科學史、STS與哲學關係有

興趣的朋友。本書以第五章為主,花了整章以上的篇幅來談科學

史的當代史學史、科學史與 STS在當代歐美政治社會脈絡下的共

構關係,並稍稍旁及技術史。另外,本書第三章討論 SSK與哲

學家的有趣歷史,SSK如何策略性地與哲學建立重要關係,包括

3  對東亞 STS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來閱讀本書的附錄〈東亞 STS的發展與前景〉。

(6)cs6-STS(2019-04-09).indd 4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2: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05導言

了後期 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哲學的部份、早期 Imre

Lakatos(拉卡圖)的數學史與數學哲學,還有劍橋科哲家Mary

Hesse(赫賽)的科學哲學。原來,SSK的發展有其重要的哲學

之翼,有這些重要哲學家的守護,而沒有一般科學哲學家與強綱

領維護者彼此辯論不休的刻板印象。(三)對當代社會中的科技

有興趣的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本書第四章談 SSK早年的人類學

時期,談 SSK如何思考部落社會,還有非洲的部落思考與歐洲科

學理性如何比較等問題。這是相當少見但又十分重要的題材,這

也是人類學家走進科技議題最有趣的一條路。包括在第六章中我

以「禮物」的概念來分析 STS的大量書評,以及其所導致的 STS

社群建構。再者,第三章也談了過去的科學社會學、知識社會學

與 SSK社群浮現的關係,而第六章則特別談到 SSK的社會學與

利益理論。何況作為一種學派研究導向,SSK基本上興起於知識

社會學與科學社會學,所以社會學家也很合適來瞭解這條從社會

學通向「科技與社會」之路。(四)對科學在當代世界的意義與

政治、對科學如何走過高科技戰爭頻繁的 20世紀有興趣的讀者。

從 60、70年代美國反戰反核武的學生運動以來,冷戰時代的核

武科技以及它如何形塑了美國校園中的科學研究,還有科學史

及 STS學者後來如何來研究與介入這個英美冷戰時代的大科技爭

議,特別還有孔恩本人的介入。這些題材的討論,大致散佈在本

書的第一、第五章,但特別集中的是第七章。它同時也涉及了二

戰後的高能物理史與大科學實驗室的社會意義。(五)最後,但

也是最關鍵的,是對STS本身及其歷史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師生、

以及我親愛的 STS學者們。

以下,我開始簡單解釋本書的研究範圍,各章的流程結構,

然後再嘗試說明一下本書的幾個特色,最後則來回應針對本書可

能有的幾個問題。

(6)cs6-STS(2019-04-09).indd 5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3: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06

首先,本書所涵蓋的時空範圍是 STS在英國興起的第一個

二十年左右。從 1970年代初到 1980年代中期左右,英美、甚至

歐洲的 STS主流就是 SSK,雖然有其他較小的、或剛興起的流派

甚至特立獨行的個人,則非本書所能仔細涵蓋或甚至有興趣者,

何況,只有早年的 SSK才會與 STS史前史中的孔恩《結構》產

生密切的互動與折衝。所以 STS興起的第一個二十年,本書均以

SSK為代表,當年 STS的少數其他,本書只有在和 SSK產生重

要互動時才會提起,如 1987年 Bruno Latour(拉圖)出版了可說

代表行動者網絡理論(ANT)興起的 Science in Action一書。4到

了 90年代,ANT發展迅速,STS裡的一些其他流派,如俗民方

法論、如社會世界理論等,都開始往前衝刺,STS逐漸進入一個

多元競逐的新局面,各種問題也更形複雜,而非本書當初的規劃

所能涵蓋,只能俟諸後來的能者了。

說明時空範圍後,現在來介紹各章的流程與結構,而本書書

名則會在下面一兩頁自然解釋出來。在全書的第一章,「孔恩 vs.

STS的興起」,我開始討論孔恩與STS興起二者之間的可能關係。

我利用了至今所能收集到的最完整的資料、訪談及原始檔案,還

有從我多年來對孔恩及 SSK的理解,重新去反省孔恩一生的心路

歷程,包括他的成功與挫折、他的校園社會實踐,5以及為什麼他

對 SSK有意見,為什麼他到晚年看到 STS粲然大備時仍然堅持

走自己的路。即使從孔恩優秀的學生如 Paul Forman(佛曼)的各

種研究裡,我們看到許多可以銜接 SSK與孔恩研究取向的地方,

4  ANT是 Actor-Network Theory一流派的縮寫,它晚 SSK約十五年,而且ANT的主要推手均原屬於 SSK的陣營,包括拉圖的巴黎學派、英國 John Law(羅)等學者。此流派的內容與論點並非本書的焦點,但在本書第四章談 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時,會評論到不少拉圖與 ANT的論點。

5  後來在全書內容的性質分類上,孔恩 1970年的校園實踐討論,轉移到本書的第七章去,更為醒目。

(6)cs6-STS(2019-04-09).indd 6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4: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07導言

但這位寫出一本世紀性經典的孔恩,仍然堅持著千山我獨行的氣

度。原來,從孔恩的思想發展到 SSK是如此的不容易。也是在解

決這個前面提過的孔恩與 STS關係的謎團中,我逐漸發現到 SSK

當年的興起,其實很少利用到孔恩《結構》中的資源,我找了許

多文獻、訪談甚至檔案資料,發現第一、第二代 SSK人的著作

真的很少引用或感謝到孔恩。SSK的重要思想資源其實在其他方

面,如維根斯坦、Mary Douglas(道格拉斯)、Emile Durkheim

(涂爾幹)、赫賽、佛曼,還有早期的拉卡圖、甚至Karl Marx(馬

克思)。但是在解這個謎團的過程中,我逐漸在第二章的書寫裡

意識到一個新的謎團:既然 SSK的緣起與孔恩關係很小、找不

到什麼證據,為什麼歐美那麼多人都接受一個常見的思考或理解

路線:Robert K. Merton(莫頓)→孔恩→ SSK,而且還不斷說

SSK/ STS的興起,其實是源自孔恩的《結構》?其實這也是

在問:即使是個大誤解,為什麼孔恩的《結構》會是許多人文社

會學者、甚至是一些 STS人理解與回顧 STS的重要資源?當然,

它是個衍生的謎題,其重要性或許不如原來的根本謎題,在本書

的第二章筆者嘗試初步解釋那衍生的新謎題。

於是,在第二章「從俗民史到系譜學的視角轉換」的前後,

當我終於解開了孔恩與 SSK關係的謎團,同時也批評了許多對於

孔恩與 SSK關係的常見誤解,我們也終於可以轉換視角,獨立於

今天許多人理解(誤解)SSK的陰影之外,開放視角,重新來看

SSK興起的緣起與歷史建構。同時,我也看到,因為孔恩《結構》

一書的巨大影響力,許多人文社會學者都熟悉此書,SSK人當然

也不例外,所以它對 SSK仍然有些許的影響,如對 Barry Barnes

(巴恩斯),而孔恩未曾明言的自然主義態度,對 SSK也可能有

影響,如對布洛爾。但這些都需仔細評估與商榷,以避免過去習

慣於把《結構》當作 SSK源頭的俗見。

(6)cs6-STS(2019-04-09).indd 7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5: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08

就如我們今天已經很少以本質主義或目的論的觀點去看歷

史,我也不把 SSK的起源看成有某種核心的本質存在,6而是充

滿著歷史與時代的機緣,一片片裝備與機制,有意無意地彼此攜

手黏合,進而組裝或拼裝成在英國 70年代的學術界中可以存活

與興起的新社會學學派。雖然興起於歐美翻騰的 60年代末,也

深受其影響,但這個政治面卻未成為早期 SSK的重要原則,反之

今天看來一個比較小的關於真假的知識論議題,卻成為 SSK陣

線往前推進上的意外戰線缺口,7需要花相當大的功夫與智慧去

經營與克服。但同時,來自科學史與社會人類學的重要奧援與活

水,卻不一定是原初計畫藍圖中的核心,始料所未及。這一切,

用東亞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緣起性空,但雖然性空,SSK的緣

起諸法,也是透過因緣而生成、穩固、進而擁有了盤根錯節的慣

性。8所以,在本書的第三、第四、第五這三章裡,我將分別來說

我所看到的三條因緣路徑。雖然開始時這三個因緣可說都同時存

在與互動在一起,地點主要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 SSU,9這就

是 SSK的緣起,但到後來,三個因緣逐漸發展成三條 SSK的建

構路徑,跨越到愛丁堡之外甚至英國之外,形成了 SSK三個方向

的歷史建構:哲學、社會人類學、還有科學史。同時,SSK也非

單單自顧自地在這三條路上進行自我建構而已,而是與這三條路

上的鄰近學術領域有某種程度的共同建構(co-construction,簡稱

6  例如強綱領四原則。本書雖然討論了此四原則的來源,特別是其對稱性原則,但並不將它擺在第一位,也沒有全面而深入的討論它。

7  此概念(reverse salient)來自 Hughes(1983), Networks of Power。見本書第六章「書評禮物」一節裡 Barnes(1984)對該書的精彩書評。

8  這裡所談的「緣起性空」,與本書所使用的傅科系譜學的意涵,有不少可互相呼應的地方,見本導論的最後,筆者討論本書如何使用傅科的系譜學意涵與原則。

9  愛丁堡學派的核心,愛丁堡大學的 SSU(Science Studies Unit),一般說是 SSK最核心的堡壘,甚至可說是學界 STS的起源處,2016年他們才剛慶祝過 SSU成立五十週年慶。

(6)cs6-STS(2019-04-09).indd 8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6: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09導言

「共構」),從互相學習、交流到共同成長,本書後面會仔細討

論,因此,SSK沒有什麼本質性的奠基者,常見的反而是共構,

SSK沒有什麼獨一性的起源,而只有緣起及其後續的建構。以上,

這固然是本書的視角轉換,也形成了本書「緣起與建構」的立場。

在研讀 SSK豐富的早年軌跡時,特別在哲學領域,我在第

三章的哲學議程中討論到三位哲學家與 SSK的關係極為密切,

特別是那位大哲學家維根斯坦,但另外還有哲學家拉卡圖與赫賽

二人。在 SSK這個汲取珍貴哲學資源的過程中,愛丁堡的 David

Bloor(布洛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他首先注意到維根斯坦的

數學哲學可以用來回應知識社會學家 Karl Mannheim(曼罕)不

願涉足科學與數學知識的困難,並因此與巴恩斯、Harry Collins

(柯林斯)、Steven Shapin(謝平)等人一起開出了「科學知識

的社會學」(即 SSK)之新方向。同時,STS最為重要的、並引

發後續發展與辯論的原則—對稱性原則,也是在這個靈感中一

起迸發出來。在研讀維根斯坦豐富的研究與傳記資料中,我也看

到 SSK開始如何與當年英國著名的維根斯坦哲學產生重要關聯。

甚至,維根斯坦早年擔任小學數學老師的複雜經驗,透過 SSK的

視角去思索,也可以看到為何 SSK與維根斯坦哲學彼此親近。10

此外,還有作為數學哲學家的早期拉卡圖,11他的名著 Proofs and

Refutations,是聯繫 SSK與數學知識,還有與道格拉斯人類學理

論的重要關鍵。早年有段時間,愛丁堡的布洛爾、巴恩斯、John

Law(羅),都曾不約而同地去研讀拉卡圖這本名著,並把他詮

釋成數學社會學的開創者。再者,還有當年劍橋大學的科學哲學

10  就這一點,SSK的元老布洛爾,雖然寫了兩本維根斯坦的專書,可能也沒有注意到這個重要關鍵。筆者在 2017年臺灣 STS學會的年會中,報告了這個議題:「維根斯坦與 SSK」,見本書第三章。

11  一般把拉卡圖歸為重要的科學哲學家,但因為 SSK受惠於他的主要是他稍早的數學哲學與數學史研究,所以我這裡直接稱他為數學哲學家。

(6)cs6-STS(2019-04-09).indd 9 2019/4/10 上午 08:49:37

稍早的數學哲學與數學史研究,所以我這裡直接稱他為數學哲學家。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7: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10

講座教授赫賽,透過她的研究橋樑與學術支持,SSK的強綱領也

與一些比較同情 SSK的分析哲學建立聯繫。愛丁堡的布洛爾很熱

心地寫了赫賽名著的大書評,赫賽後來也寫了柯林斯名著的深入

書評,並提醒 SSK的相對主義不能走得太極端。回想起來,這些

汲取靈感與詮釋哲學家的過程,構成了 SSK歷史建構的一條重要

路徑。

但是,SSK學派的歷史建構,當然不止於哲學。我後來發現,

SSK早年與英國的社會人類學及其「理性辯論」關係密切,甚至

值得稱之為 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而非如一些書寫 STS歷史

的文字,只是一筆帶過而已。這是本書第四章「思考部落社會」

的主題,是愛丁堡的巴恩斯,早在 1970年前後,最早介入了英

國人類學中的理性辯論,並選擇性地引用了孔恩《結構》中常態

科學的想法,12來和人類學家辯論關於科學知識和非洲原住民在

地知識的異同問題。當然,不只巴恩斯,還有布洛爾、謝平、甚

至柯林斯,這四位本書稱之為 SSK第一代的領航人,都十分在意

於 SSK如何從社會人類學中汲取思想與靈感。在這個焦點上,

英國當年的道格拉斯,還有她所強調的涂爾幹思想的復興,都扮

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 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透過 SSK

與當年英國重要的人類學家道格拉斯的結盟(彼此引用與寫書評

等),形成了 SSK歷史建構上的另一條路徑,並發展出一些影響

深遠的成果。例如柯林斯等人對科學的另類實作的興趣(如超心

理學、屢敗屢戰的重力波實驗等),又如布洛爾等運用道格拉斯

的「內框—團體」(grid-group)分析法用到數學史及其他相關的

科學史研究,後來 Donald MacKenzie(麥肯志)再從布洛爾這條

12  巴恩斯對孔恩《結構》的引用,是高度選擇性的,他對孔恩的全書其實有很多的批評,見 Barnes(1982),所以只能勉強他說是個 Kuhnian,本書的第二、三章、還有第六章都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6)cs6-STS(2019-04-09).indd 10 2019/4/10 上午 08:49:37

本書的第二、三章、還有第六章都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8: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11導言

路線繼續發展到邏輯、數學與電腦運作。13

也是在這個特別的脈絡下,我重新評估了拉圖與 Steve

Woolgar(伍爾加)早年 Laboratory Life(中譯《實驗室生活》,

後簡稱 Lab Life)這本書,那是拉圖的「前—ANT」時期中引用

人類學視角下的力作,但是 1986年後,拉圖開始批評 SSK與強

綱領,並且以他提出的「對稱人類學」視角來批評 SSK侷限在傳

統社會學的領域中,儼然 SSK是傳統社會學,而拉圖的 ANT才

是新穎的人類學觀點。我不知道,這是拉圖的遺忘還是不清楚英

國人類學與 SSK的互動,不知道早年 SSK還有個人類學的時期。

所以 SSK的路線與發展潛力,就遠非拉圖所戲謔的那個簡單圖像

而已,也是在這個人類學的脈絡下,我提出拉圖對 SSK批評的

一些弱點與不合理之處。最後,在這個人類學時期,SSK的社會

學家如柯林斯與 Trevor Pinch(聘區),因為自覺很難去非洲部

落社會做田野,所以他們找了一個替代品—英國的超心理學研

究,拿來作為理性辯論中的對比:科學知識與超心理學知識的異

同,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 SSK更豐富的人類學軌跡。

本書的第五章「SSK與科學史」,我們走到與 SSK關係可

能是最密切的科學史主題來。SSK的第一、二代,本身就有幾

位極為傑出的科學史家,如謝平、Martin Rudwick(魯維克)、

Simon Schaffer(夏佛)、還可以算上Andrew Pickering(皮克林)、

還有 SSK科學史家們的一個共同啟迪者佛曼。雖然從 SSK的早

年,透過謝平與巴恩斯的努力,就與科學史結緣,並且與美國科

學史在 70年代轉向科學社會史十分相關,但是,之所以把這章

放到本書的後面,14部份原因是本章需要討論在時序上比較晚的

13  見MacKenzie (1996, 1996a, 2001)。14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為何要把科學史的一章放在三條路徑的最後來討論,他們可能會喜歡本書以科學史的一章來開頭。我也不反對對科學史熟悉

(6)cs6-STS(2019-04-09).indd 11 2019/4/10 上午 08:49:37

他們可能會喜歡本書以科學史的一章來開頭。我也不反對對科學史熟悉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9: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12

SSK的幾本重要科學史著作,他們也表示了 SSK學派的成熟與

影響深遠,如謝平與夏佛的 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後簡稱

LAP),皮克林的 Constructing Quarks,還有魯維克的 The Great

Devonian Controversy,均在 1984至 1985年出版。另外,在 80

年代後期左右開始,英美科學史界還有 STS界,都開始對一個介

於科學與社會的重要議題:美國軍火科學的氾濫問題,產生了風

起雲湧的批判意識。雖然我們會在第七章討論孔恩很早就在普林

斯頓的學潮中主持了孔恩委員會,但那個時代只是學者個人的社

會實踐與介入,且在 STS的學術史上沒有留下痕跡,15這個缺失

的情況,一直要到 80年代後期才開始在 STS與科學史界,有個

本書稱之為「新當代批判意識」的浮現,16許多 STS人與科學史

家也開始成群結隊,發表 SSK觀點下的重要軍火科學研究,如麥

肯志、皮克林、佛曼、Everett Mendelsohn(曼德森)等等。不過,

為了本書有一章來系統性的討論 STS相關學術的當代政治社會實

踐的議題,這個「新當代批判意識」的討論,也轉而放在本書的

壓軸第七章了。

到了本書的第六章「多重建構的整合性視野」,我討論了一

些可以貫穿全書的綜合議題,而非如之前分作三條路線來討論。

首先我對本書的基本論述原則「緣起與建構」,作了更詳細的說

明,特別是它的歷史建構。其次,筆者闢一大節來討論 SSK的社

會學,特別是在 SSK各個面向裡裡外外流傳很廣的,以巴恩斯

的朋友,在導論及一、二章之後就從第五章開始讀,對人類學熟悉或感興趣的可以先讀第四章等,但大致上,本書仍以巨觀時代背景之演進為原則來安排章節順序,至於第一章,則以先出世的《結構》來拉開序幕,並與我自己的心路謎團有關,需先解決,才能夠在第二章作轉換視角。

15  所以很少 STS學者知道有孔恩委員會存在,一直到普林斯頓後來開放了孔恩委員會的檔案。

16  在這個新意識的推動與發展上,佛曼仍然是個主導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新批判意識中也包括了女性主義科學史家如 Evelyn Keller(凱勒)(1992)、Donna Haraway(哈蒻葳)(1985)等。

(6)cs6-STS(2019-04-09).indd 12 2019/4/10 上午 08:49:37

1985)等。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0: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13導言

的建構為主之利益理論,並涉及後來伍爾加對此理論的批評。而

這個利益理論的研究觀點,也是橫貫了前面說的三條路線建構。

第三,雖然本書前面說是三條路的歷史建構,但是三條路間也有

小徑互相連通,何況三條路是以學術領域或範圍為單位來說的,

但如果我們考慮了 SSK中的各種人物、各個具體的學術機構本

身,則在三條路之間又有不絕如縷的細密關係,例如許多 STS相

關學者互相寫長書評的這個有趣現象。在這個議題裡,我嘗試用

Marcel Mauss(牟斯)的「禮物」論點來詮釋 SSK建構史中相當

繁複而豐富的「書評現象」,進而透過這個書評現象及其所呈現

的「禮物交換」之社群意義,我嘗試來解釋,在此多中心又分歧、

交流又論辯的歷史建構中,SSK/ STS如何維持著它的統一性與

協調性。最後,當然不可避免的,我需要討論到 SSK歷史建構中

的「學術與政治之間」議題,特別是一般說的社會性之政治。雖

然前面談緣起時我曾說,政治(甚至可說是 activism)雖然存在,

但卻非 SSK剛興起時的主要元素,但到了 80、90年代,STS的

內部也開始有許多基進反思的聲音,左派與 STS相關的學界朋友

也開始批評 STS的問題發展路徑—從當初的 STS社會運動,到

後來成為只是象牙塔中的 STS學術而已。這中間所引起的辯論,

或後來所激發出蟄伏已久對 STS的批判聲音,如其實是愛丁堡早

期元老之一的 Gary Werskey(格里.韋爾斯基)的批評性回顧等

等,更是方興而未艾,這是我在第六章的政治一節,所要進行的

開放性討論。

承上,在本書最後的第七章「當代政治社會的實踐」中,筆

者特別來討論從 70年代初的孔恩到後來 80年代 SSK在科技史方

面的「新當代批判意識」。這也是本書一直所強調的,STS在歷

史發展中的社會意識與政治脈絡,乃至於到後來的相關學術或象

徵實踐。STS的學術研究在 70年代的興起,不是「又是一座學

(6)cs6-STS(2019-04-09).indd 13 2019/4/10 上午 08:49:3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1: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14

術象牙塔」而已。這可以是一種 Steve Fuller(符勒)所說的 STS

菁英教會(High Church)所做的反身性政治社會介入。筆者從

孔恩的另一種社會實踐作為代表來開始討論,繼而是後起的 SSK

及科技史學者對當代軍火科技的批判實踐。之後,繼承麥肯志對

洲際飛彈精準度的研究後,筆者再討論了後來麥肯志與 Graham

Spinardi(格雷姆.斯皮納迪)對於原子彈及核武的「去發明」

(un-invention)的重要研究,即使在今天東北亞北韓的核子武器

發展情境下,他們的這個研究仍可以激發出不少新的問題。

前面在說明第二章「視角轉換」的關鍵時,我討論了一下本

書書名中的「緣起」意義,並旁及建構。現在說明完七章的大要

後,則可以來多說一下書名中的「建構」,並說明本書的一個特

色:雖然各章明白討論著 STS的學術傳承與發展路線,但本書的

各章也同時鑲嵌在更寬廣的社會與政治脈絡中。

「建構」一詞,這個在 STS裡裡外外討論與爭議頗多的一個

概念,本書選擇直接使用它。過去 SSK談社會建構時,討論對象

是自然科學知識,而本書討論的對象,則是 SSK本身,一個屬

於廣義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學派,17所以,雖然有些科學家與

科學哲學家十分在意科學知識的建構論及其與相對主義的可疑關

係,但因為他們不會認為 SSK也是科學,所以這個所謂的危險關

係不存在於本書,我們可以很愉快地避免了那些在我看來辯論已

經十分多的爭議。本書所標示的建構,首先是歷史建構。透過前

面所揭示的三條路徑,從 70到 90年代,我們看到 SSK一步步

地建構著自己,並透過聯盟與共構、透過各種來回不斷的重要書

評,18把這三條路線(甚至是三個小領域)整合起來的大論述以

17  當然,SSK的領航人如布洛爾與巴恩斯,常認為SSK本身就是科學研究,是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來研究科學自己。

18  筆者在前面介紹第六章中,討論到 SSK透過書評作為一種禮物的贈與及

(6)cs6-STS(2019-04-09).indd 14 2019/4/10 上午 08:49:37

透過書評作為一種禮物的贈與及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2: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15導言

強化 SSK的論述力道。

其次,在歷史建構之外,本書也具有濃厚的社會建構意涵。

我借鏡謝平與夏佛 17世紀英國的科學史研究,分別出自然哲學

界的微觀社群建構(Robert Boyle〔波義耳〕與他英國還有歐洲自

然哲學家之間的網絡),還有當年皇家學院如何在英國復辟時期

複雜政治與宗教情境中的聯盟策略之大社會建構。所以,一方面

作為微觀的社會建構,舉凡本書所發展的三條路徑各自的複雜關

係,還有三條路徑間的複雜互動,筆者會逐步調理、穿針引線式

地建構出 SSK社群與其他三個社群的地形關係圖。但是這張圖,

也不單純只是地形關係圖,它也是基於經驗研究、論證連結,還

有共構的友善結盟關係所形成的論述領域圈,一種透過禮物交

換、共有邊界物、19或面對共同威脅而建構起來的論述領域圈。

這裡有綿密的論述文字、也有複雜的傳承關係,這裡有正式的學

術論文與書評論文、公開的學會演講與辯論、還有公開的感謝詞,

但也有私下的友誼對話與訪談、草稿的流通與給予文字意見、以

及誠摯的書信與感謝等。在這裡,本書所注意到的微觀建構,就

是在描述與評估 SSK這樣一個綿密而複雜的緣起與多重建構之網

絡。

而在微觀之上,當然還有巨觀的社會建構,如何去描述出當

年SSK興起與發展的社會脈絡,這是本書所特別在意去經營的。20

挑戰,形構了 SSK及其他 STS流派之間的網絡關係。而且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網絡發展,這是一種歷史建構。在討論到「作為禮物的書評」時,筆者會對 70年代以來的 SSK到 90年代 STS的網絡演化中的各種重要書評,大致分三個歷史階段進行深入討論。

19  這是 STS裡面「社會世界理論」的重要概念 boundary objects,它指涉爭議競技場中兩個不同的社會世界如何彼此合作的機制:不需要透過共識,而是透過共享邊界上的事物。

20  在本書的第六章小結的「SSK的學術與政治之間」一節,筆者也從「本書的各章其實都蘊含了那個時代社會文化的氛圍」的角度來分別做一個描述。當然,微觀巨觀後,還牽涉到一個兩者互動的問題,這裡也可以

(6)cs6-STS(2019-04-09).indd 15 2019/4/10 上午 08:49:38

描述。當然,微觀巨觀後,還牽涉到一個兩者互動的問題,這裡也可以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3: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16

所以如第一章中,筆者去思考符勒如何利用冷戰的符碼,對孔恩

及 STS進行批評,但筆者同樣以冷戰的脈絡為經緯,說明為何符

勒的批評不成立,何況還有後來美國反戰與學生運動時,孔恩在

普林斯頓校園中的社會實踐與意義。在第三章,當討論到 SSK當

年的哲學議程時,我則從 50、60年代英國學術界的「維根斯坦

現象」脈絡中來看如布洛爾、柯林斯等人如何詮釋維根斯坦。後

來我還特別去理解維根斯坦早年在奧地利的小學教數學的挫折經

驗及他的反省,來貫穿維根斯坦後期哲學的一些特色,特別是他

對遵循規則的懷疑論,還有為何後來 SSK會傾向於一種社會學

式的維根斯坦詮釋。但同時在大社會的脈絡裡,愛丁堡學派乃至

SSK的興起,早年還曾受了英國基進科學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運動之影響,而後來在 80年代的英國興起另一個波及歐洲的大

反核運動 END等,21可能也持續影響到 SSK後來朝向更具批判

性的核武科學研究。

到了第四章談 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特別是 SSK諸健將

對英國社會人類學與部落社會的思考,它其實來自大英帝國沒落

後英國社會人類學,透過理性辯論這個議題,所作的一個自我轉

變。當年一個逐漸浮現的新視野是,前殖民地的部落社會在地知

識,都應該與歐洲的科學知識平等而對稱地對待。早年的人類學

過去只注意部落社會的野蠻與非理性,而道格拉斯在 60年代就

已經習於把人類學的視角轉換到現代社會的乾淨與骯髒,到 70

年代,幾乎與拉圖及伍爾加以人類學視角來觀察實驗室的同時,

充分參考謝平與夏佛的科學史研究,其中他們特別觀察到的「知識秩序問題」的解答,也正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答,可作為本書一個重要的參考點。

21  END(European Nuclear Disarmament〔1980-1991〕)大致由英國新左的歷史學家 E. P. Thompson(E. P. 湯普森)等人所發起,蔚為風潮,要求整個歐洲,從波蘭到葡萄牙,都是沒有任何核武的清空區域。Brian Wynne(偉恩)、Wiebe Bijker(拜克)等人可能與這些歐洲反核運動頗有關係。

(6)cs6-STS(2019-04-09).indd 16 2019/4/10 上午 08:49:38

(拜克)等人可能與這些歐洲反核運動頗有關係。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4: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17導言

稍早的布洛爾(1978)也把道格拉斯對部落或人類社群的分類,

拿來對拉卡圖所說的 18、19世紀歐洲數學社群的演化,作 SSK

分析。在這裡,我們看到英國社會人類學在二戰後的去殖民發展,

與 SSK在 70年代的興起,強調公平性與對稱性,其實分享著類

似的風格與取向。至於第五章,我先討論到英美科學史界的「內

史 vs.外史」之冷戰脈絡及其起源,其次是 60、70年代廣泛的知

識與學術界的新思想與時代批判,促發了 70年代科學社會史的

興起,它一方面承續著 60、70年代反戰學生運動的餘緒,另一

方面在第七章,我延續了在雷根總統大幅度增加軍備與新武器的

社會脈絡下,80年代中期以後,我們看到科學史社群還有 SSK

社群,經過相當的自我反省,都逐漸地發展了一種 STS的科技新

批判意識。

從稍早談到的微觀社會建構,到剛才所寫的巨觀社會建構,

以及微觀與巨觀二者的複雜互動,都顯示了本書的另一個特色,

它描繪了一個 SSK緣起與建構的「綿密網絡」,它或許可用以

下的四個「不」來說明。本書不是一本純粹以說理論證搭建起來

的書,除論證之外,本書也描述了綿密的社會網絡與糾結多變的

系譜關係,而前後二者還多少打成一片。同時,本書也不是一本

專注在學術社群內部的學術發展史,它同時相當描述了歐美 60

到 80、90年代的社會時空,以及它們與 STS研究的繁複互動。

社會時空固然成為當年 STS發展的可能性條件或因緣,反之 STS

也企圖在那個時空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行動者。所以在本書的範疇

安排上,筆者並不企圖嚴格地劃分正式的學術論證與學術的綿密

社會關係二者,學術論證與社會關係,本來在 STS傳統以來就是

個受質疑的劃分,它們可以是歷史行動者的範疇,卻不是筆者作

為分析者的範疇。同時,筆者在本書也不企圖嚴格劃分微觀學術

社群的所謂「學術界」以及學術界之外的「大社會」,二者常是

(6)cs6-STS(2019-04-09).indd 17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5: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18

連續的網絡。而這種內外的劃分、還有相關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

的分析性劃分,也早被 SSK的傳統所質疑或拋棄。22

在分別與綜合性地介紹了本書結構、各章主題與兩個特色之

後,為了讓讀者能夠有個更恰當的視角來閱讀此書,筆者要預先

說明兩、三個可能會從讀者角度提出來的問題,包括最後要解釋

一下本書使用傅科「系譜學」的方式。

首先第一個問題,既然 STS是科技與社會研究,既然 SSK

是科學知識的社會學,那麼本書所書寫的英國 SSK前二十年的緣

起與建構,提到了孔恩與 SSK的謎團、提出了 SSK歷史建構的

三條路徑(哲學、人類學、科學史),那麼,為什麼沒有特別來

討論當年英美「社會學」或「科學社會學」的微觀脈絡或學術政

治?畢竟,SSK在分類或名義上也是一種社會學。

既然 SSK也是社會學,那麼這個「為什麼沒有」的問題大

概需要解釋。我簡單的說明如下,而在後面全文的章節中,會有

更多的相關討論。首先,在第六章「整合性視野」的第二節,筆

者開闢一大節來討論 SSK早年的社會學,特別是以巴恩斯為主而

流傳廣泛的利益理論,而這個利益觀點,其實都內含在本書所說

的三條建構路線中,有著 SSK建構過程中的一種整合性效果。其

次,在第四章我引用新左的 Perry Anderson(安德森)及其他人

的觀察,對大英帝國的貧乏社會學傳統及豐富的人類學意義提供

了一個脈絡。所以,在 SSK起源的 60、70年代,英國的社會學

(特別在研究上)是薄弱的,而當時英國的科學社會學,幾位當

事人都說過,尚停留在幼兒時期。所以甚至可以反過來說,SSK

是 70年代英國十分活躍的一個社會學代表。當然 SSK的緣起網

22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學術 vs.社會的劃分一樣,這裡的內史 vs.外史的劃分也頂多是歷史行動者的範疇,而非筆者作為分析者的範疇。見本書第五章的相關討論。

(6)cs6-STS(2019-04-09).indd 18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6: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19導言

絡中,巴恩斯、柯林斯與聘區、麥肯志也都是社會學家,布洛爾

則從 SSK直接溯源來討論曼罕當年「知識社會學」的弱點。透過

維根斯坦的數學哲學(Bloor 1973),布洛爾讓知識社會學有了

新的出路,而成為科學知識的社會學。第三,就 SSK所結盟的人

類學而言,當年的道格拉斯就很重視涂爾幹的宗教社會學以及對

聖域的分析,所以 SSK與道格拉斯結盟,也就是間接地從法國的

涂爾幹社會學(包括牟斯)汲取重要資源,甚至可說是個新涂爾

幹主義的資源。SSK的第一、二代裡面,從布洛爾、謝平、到巴

恩斯還有羅,都曾經嘗試用涂爾幹,或起碼是道格拉斯化的架構

來分析科技與社會的問題。23當然,STS中間也有爭議,就是後

來的拉圖與 ANT都反對這個涂爾幹的社會學傳統,似乎後來的

STS反而與古典社會學的距離變大了?第四,論者可以繼續問:

如果英國當年的科學社會學仍值幼兒時期,但美國莫頓的科學社

會學則已經成熟,巴恩斯及其他幾位早期的 SSK人都對莫頓進

行批判性的閱讀,為何反而在本書中沒有仔細的討論美國的科學

社會學?對於這個問題其實要如此說—50、60年代美國莫頓的

科學社會學,經過莫頓自己的研究(Merton 1945),已經拋棄了

歐洲知識社會學的傳統,進而在科學的制度性、首先發現的爭議

(priority disputes)、獎勵系統等領域開創出頗不錯的成果來。24

23  另外還有牛津 70年代初的社會學博士,寫涂爾幹博士論文的社會學家Steven Lukes(史蒂文.盧克斯),他受大人類學家伊凡—布理查(Evans- Pritchard)的指導,也編了理性辯論的第三本文集(Hollis & Lukes 1982),多年來一直與 SSK有互動來往。

24  見Merton(1945),“Paradigm for Sociology of Knowledge”。莫頓認為歐洲知識社會學的傳統在概念上均頗有問題,且缺乏經驗研究。後來莫頓科學社會學論文集(1973)的編者 Storer在序言中也提到此文的決定性效果。Ben-David(1978)當年比較英國與美國的科學社會學傳統,就說英國社會學的研究傳統不強,但他怪 SSK也不先讀讀Merton(1945)的名文,就一頭栽進知識社會學中去硬搞。但根據 Kaiser(1998)的研究,布洛爾其實讀過莫頓的那篇文字,但不為所動,而且他也同時發現了維根斯坦的數學哲學,第三章中筆者有仔細的討論。

(6)cs6-STS(2019-04-09).indd 19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7: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20

所以,在筆者這一本討論孔恩與英國「科學知識社會學」早年歷

史建構的書中,似乎就沒有需要討論那業已拋棄知識社會學的美

國科學社會學學派了,因為關係實在不多。另一方面,當年的

SSK的確對莫頓的科學社會學有不少批評,但那只是要開出 SSK

新方向而需有的排除性或「劃界工作」性質的批評,而非 SSK本

身開展所需的正面性分析原則:如強綱領、對稱性原則、利益理

論、「內框—團體」分析、ERP(Empricial Relativist Program〔經

驗相對主義綱領,後簡稱 ERP〕)、實驗複製與實驗者的倒退等

問題、還有科學家彼此協商與約定的微觀社會分析等。這些正面

性的經驗研究原則,根據 Collins(1983a)的看法,才是 SSK的

主力,也是後來 STS的內外爭議與發展的核心領域。當年 SSK

一些人對莫頓的負面性批評,固然幫忙排除了一些 SSK初步發

展上的阻力,但在 SSK豐富開展的 80年代,那些批評則已經逐

漸為人所遺忘。25反之,80年代末以來,謝平、巴恩斯、拜克、

甚至柯林斯,26都對莫頓有了更新的評價。已經打出一片天的

SSK,對待他們社會學的老前輩莫頓,也開始用一種新的、更寬

廣的視角來重新回顧了。

回答了前面「為什麼本書很少涉及英美社會學本身」的問題

後,我們現在考慮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書為什麼在提到許

多爭議議題時,並沒有前後一貫地使用 SSK的公平與對稱原則來

處理?」也就是說,不論為什麼,一旦筆者提到某個爭議議題一

25  這個問題,可參考第二章第二節筆者討論 SSK的一些特別史話時,Collins(1983)的看法。

26  見 Shapin(1988)重新評估莫頓論點(Merton thesis),柯林斯則在好幾處提到莫頓規範概念的用處,包括 2010年聘區對柯林斯的訪談(Pinch 2010)。而當年作為 4S學會會長的拜克在悼念莫頓時(2004)甚至說莫頓才是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的創始人(founder)。另外特別是當年批評莫頓比較用力的巴恩斯,他在 21世紀十分有趣地重新評估莫頓的優點—特別是對照今天許多有嚴重問題的新人文社會學派—Barnes(2007)。

(6)cs6-STS(2019-04-09).indd 20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8: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21導言

邊的看法時,那麼就有讀者期待看到此議題另外一邊的看法,而

且需要對稱性地解釋兩邊的看法。這個問題,其實基於兩個假設,

(一)筆者寫 SSK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時,對於其中所牽涉到的所

有爭議,都應該處理、也都需要用強綱領中的公平與對稱二原則

來處理。(二)認為筆者在寫此書時,完全認同 SSK,筆者已是

個 SSK主義者,應該以 SSK的方法與原則來書寫。

當然,這兩個假設,第一個是不合理,第二個則是對筆者立

場的誤解。如果一個 STS人,專注在寫一個科技爭議個案時,那

麼對於那個爭議,她使用公平與對稱二原則來分析是合理甚至必

要的,但如果目前書寫的是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歷史網絡建構過

程,難道在那過程中所有曾提到的爭議都要如此處理嗎?難道網

絡的每一節點和節點之間都要公平而等份量的處理?系譜史或建

構史的書寫,顯然無法且從未打算做到這樣全盡的地步,這也不

是當初公平對稱二原則提出來的用意,或一般 STS人使用此二原

則時的實作。筆者寫此書,並未志於寫一本 SSK興起的通史,

當初開始寫此書時,就說明要處理一個主要的謎團與爭議:孔恩

與 SSK的關係,而就這一個選定的重點分析,筆者自認為已經做

到了公平與對稱分析的地步。筆者對孔恩的許多研究甚至訪談、

檔案都下了功夫,為的就是要深入理解孔恩多年來的脈絡與感受

(特別是對 STS),同時,筆者也同樣對稱地來分析 SSK在面對

孔恩時的各種脈絡與機緣,還有他們的各種堅持、猶疑與選擇。

最後,在整個爭議與轉換視角的過程中,SSK與孔恩的爭議與謎

團,隱約有了個解決與協商,之後則各自走自己的路,一方面仍

然隱含著競爭,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許多可交流的橋樑:SSK開始

它的三大歷史建構,80年代的孔恩則走向他的詞彙分類的新理論

建構。

何況,在 SSK的緣起與建構過程中,還有許多其他的重要爭

(6)cs6-STS(2019-04-09).indd 21 2019/4/10 上午 08:49:38

的緣起與建構過程中,還有許多其他的重要爭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29: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22

議,本書曾提到或曾討論,當然許多學者也討論過,例如,SSK

與 ANT的大爭議、SSK與俗民方法論上的爭議,還有 SSK與科

學哲學上的爭議等,都非本書的幅度所能夠全幅地來公平對稱地

處理。筆者在寫第四章人類學的議題時,曾順勢處理了拉圖在

SSK與人類學關係上的遺忘問題,而在第六章討論書評時也曾幾

次談及爭議雙方的書評禮物。但是這當然不能窮盡 SSK與 ANT

從 80年代後期開始的持續性爭議,無法做到公平與對稱,而這

本來也非本書的目的。另外如 SSK與俗民方法論上的爭議,它的

面向很廣,從對維根斯坦的不同詮釋、後者對利益模型社會解釋

的批判、到對數學社會學研究方式的爭議等,筆者目前也只能在

第六章討論 SSK巴恩斯的社會學利益模型時,順勢談到伍爾加與

巴恩斯關於利益解釋的辯論而已。最後則是 SSK與科學哲學的辯

論,它的時空也十分廣泛而長久,要從 SSK或 STS的角度來公

平對稱地分析這個大爭議,其實需要寫另外一本書,本書目前也

無打算來討論這個議題,只能在討論科學哲學家赫賽、還有討論

人類學的「理性辯論」時稍微帶到。27

總之,筆者寫此書的選擇是,避免多談上述這三個常被人提

及的爭議,同時反而去挖掘與揭露 SSK在緣起與建構過程中的另

外三個重要的面向:它與部份英國哲學、英國的社會人類學、還

有英美第二代的科學史家的歷史共構過程。筆者以為,STS的興

起,往往不見得是在一些辯論與爭議中的勝出,而是在與另外一

些學門的共構與連結中所搭建的新論述平臺,在於這些平臺的吸

引力與被廣為使用。從孔恩說科學革命中新舊典範彼此之間的爭

27  雖然筆者早年出身於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後來轉為 STS人近十五年,但也知道這個長久的爭議問題,且過去的各種討論也很多,許多科學哲學家相當積極投入。目前筆者只能在書中的某些定點與註腳中,略微談到這個爭議的小部份面向而已。當然,筆者過去也曾嘗試處理過這個議題「回首重看 STS與科哲」(傅大為 2013),所以不可謂筆者在此書中逃避這個問題,而是個選擇題材與焦點的問題。

(6)cs6-STS(2019-04-09).indd 22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30: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23導言

議,到傅科系譜學或知識考古學中不同 epistemes在歷史上的轉

換,還有拉圖談到要挑戰既成科學堡壘時,所需付出的幾乎不可

能之天價等過程中,我們常看到,爭議的一方或新學門的興起,

常不是透過爭辯之理而勝出的,我們通常只是儘量去描述爭議的

脈絡與過程。爭議最後的消失,不是因為一方辯贏了,而是在過

程中許多新路與論述新平臺從爭議的原點被建構出來、延伸出

去、徵召了更多不同的新盟友,發揮了比「爭辯」本身更大的影

響力。

上述談到本書對 STS諸爭議的處理方針,是筆者在書寫時

的選擇,也自然要為此選擇而負責。其實,在書寫這三方面的共

構與連結時(本書的第三、四、五,三章),筆者反而感到有另

外一種對稱性的新意義在此滋生,首先,那就是筆者都一貫地注

意到這三方面的時代社會與政治脈絡,而三方面的共構與合作交

流,也都有其時代意義而來的支撐,其次筆者也同樣注意到這三

方面所涉及的廣泛知識與學術網絡、論證、文獻與交流等,繼而

調理出這三方面的主軸與網絡的影響力及形塑力。所以似乎可

說,筆者在寫 SSK這三方面不同的共構時,分析與描述這三方面

的共構過程也是平行而對稱的。28

現在再回應前面所提到對筆者立場誤解的第二個假設:筆者

在寫此書時,應該是個 SSK主義者,故該以 SSK的方法原則來

書寫。其實近十幾年來,筆者的確自我認同是個 STS人,但卻不

見得就必然是個 SSK主義者。在 STS的當代史中,對於如何使

用對稱性的多種立場,如 SSK特別強調社會本身的原始強綱領

對稱性,並多方質疑拉圖企圖將之擴張成一般性的對稱性。或如

28  在 STS裡面,對於如何使用對稱性,可說是 STS裡面爭議最多、也最豐富的一個主題,而筆者對此三方面共構分析所展示的平行對稱性,倒也自認為是一項新的嘗試。

(6)cs6-STS(2019-04-09).indd 23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31: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24

ANT宣稱要包括人與非人的對稱,回頭質疑 SSK對稱性的狹窄

與不對稱。或如追溯莫頓把科學機構與其他社會機構對稱性地來

分析。或如聘區與拜克對稱性地來看科學與技術,或在反身性研

究者強調把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需對稱性地處理等,前後都有不同

的作法愛好與辯論。29許多 STS人珍惜自己的對稱性理解而拒絕

接受其他的詮釋或轉換,未能有一致的看法。所以這是個辯論多

年但仍然未解的議題,當然或許也未必須要解,大家各自發展其

實是實際的情況。作為一個 STS人,雖然說作對稱性分析幾乎已

是個必要,但今天卻沒有「你該如何作對稱性分析才對」的共識

存在。

總之,筆者看到很多 SSK的長處,驚艷其成果與廣度,但

也知道它有短處,例如在性別與科學的議題上,反之 ANT也

自有其長處。只是在臺灣過去的 STS發展脈絡中,我們似乎覺

得 ANT是有點更流行、更熟悉,而對更有歷史份量與研究成果

的 SSK,則是相對陌生,這是筆者近年在臺灣所感受到的「不平

衡」。筆者寫本書的目的之一,也是在扳回這種不平衡的狀況。

但是讀者不該誤解筆者就是個純粹的 SSK主義者,分析的手法也

一定該是 SSK的原則,並以此來質疑筆者沒做到些什麼。作為一

個多面向涉入的 STS人,筆者並沒有這種方法上的義務。回顧地

來說,筆者在此書的分析角度,其實包含著孔恩的一點手法、傅

科系譜學的一些實作,還有 SSK多重建構的視野,以及在特別選

定的爭議主題(孔恩 vs. SSK)上,儘量以強綱領的原則來分析。30

29  參考 Bijker(1993), pp. 125-126。對從莫頓以來各種對稱性的羅列、開展與討論。

30  作為一個作者,作為一個二十多年前在科哲與科學史有點小成果的人而言,筆者這裡提到的「此書的分析視野」的幾個元素,也不是同時出現在書寫中的,而是有時間上的先後,是作者意識上的多層沉澱,這幾個元素也不見得一定都協調得很好。孔恩(再加上拉卡圖與筆者自得的)的技法是最早的,傅科的系譜學則稍後,孔恩 vs. SSK的關懷則是書寫

(6)cs6-STS(2019-04-09).indd 24 2019/4/10 上午 08:49:38

的技法是最早的,傅科的系譜學則稍後,孔恩 vs. SSK的關懷則是書寫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32: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25導言

雖然筆者有些認識多年的 ANT老朋友,ANT的技法在本書中反

而是缺席的。

最後,筆者需要來討論一下本書對傅科系譜學的使用方式。

雖然本書沒有正面討論傅科,但傅科的影子、概念,還有傅科得

自尼采系譜學的原則與方法,則或多或少出現於本書的字裡行

間。這個導言起始於作為一種比喻的傅科「性史」,也不是個裝

飾性的起手式而已。我們知道,傅科對於尼采的系譜學的說法,

相當複雜而多義,31而且泰半是以半宣言式的方式提出,但筆者

不可能在本書中對系譜學一概念的使用涵蓋了傅科詮釋此詞的所

有意義,而必須要有所選擇與重點。筆者對系譜學一詞的使用,

強調「系譜學」有達爾文演化論的色彩,是一群動物的血緣延續

(stock descent),所以不會有第一隻鳥的祖先,各種鳥(或其他

物種)的祖先永遠是來自一群群異質的其他血緣群體演化而來,

如恐龍的一支。同時,系譜學不是尋找一個奠基的泉源,而是這

個血緣是各種錯接、裂縫與異質的拼裝。它事實上動搖確定的基

礎、零碎化本以為是的鐵板一塊。當系譜學看到一群血緣物種的

浮現(emergence)時,那不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完成,而是一連串

宰制過程的現階段情境而已。要說一個物種已穩定形成,只有在

此書的原始關懷,但最後 SSK多重建構的視野(包括脫離「孔恩是一切源頭」的轉換視角),則是最近這幾年來逐漸積累形成的新生沉澱。

31  筆者對傅科本人討論系譜學的理解,主要來自兩份資料:Foucault(1971),Foucault(1971a)中的 “Introduction”。特別是前者傅科的名文 “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另外筆者也參考 Dreyfus & Rabinow(1982)(後簡稱 D&R)對傅科系譜學的討論。筆者以為,傅科對尼采系譜學的部份詮釋,讓筆者覺得從尼采到傅科,都有著達爾文 “Struggle for Existence”的演化論蘊含其中,如 Foucault(1971), pp. 145-148。D&R(1982: 104-117)認為傅科系譜學最重要的兩點是權力與身體,還有知識/權力的複合體,但本書談到的系譜學,很少談到身體與權力的關係,至於知識/權力的觀點則是間接蘊含,也比較少直接使用。D&R甚至稱讚傅科的知識/權力的觀點超越了傳統的知識社會學,但 D&R大概不知道 SSK在 70年代就已經對數學與科學的知識內容作了深入分析(pp. 115-117)。

(6)cs6-STS(2019-04-09).indd 25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33: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26

它能夠不斷壓制從下而來的反叛、或從外而來永不停止的爭鬥時

才有可能。而在此之後,爭鬥轉向自己,物種內部的個體因其彼

此的差異而開始進行下一階段的爭鬥,最後可能導致原血緣物種

的斷裂與分裂。32最後,系譜學的歷史強調不連續、斷裂、歷史

地層下的複雜多層不協調性,它懷疑一個單一神聖的父權神話其

實是某種權力宰制的暫時結果,所以它要解放歷史中被宰制的邊

緣與底層的聲音。

所以,透過傅科系譜學的觀點,本書企圖細密地去分析 SSK

系譜學式的緣起與建構,抨擊過去以孔恩的《結構》作為 SSK/

STS奠基與起源的主流說法,一方面去中心化《結構》在 SSK緣

起過程中的份量,另一方面則追溯出 SSK三個大方向的歷史建構

及其後續的意義。但筆者也不是以一個新的奠基者(如維根斯坦

的哲學、英國社會人類學傳統)來取代俗民史中舊的奠基者(孔

恩)。在這裡,系譜學的分析角度持續挖深到三個大方向中的其

他歷史上的多重緣起,把原來孔恩近乎一個 SSK國父的地位,

置換成一系列對 SSK有傳承與影響的思想人物,包括後期維根斯

坦、道格拉斯、赫賽、佛曼、早期拉卡圖等,而孔恩只是其中之

一而已。繼而,傳奇如維根斯坦的後期哲學,也非單純哲學天才

的展現,而與維氏當年在維也納鄉下教小學生數學的經驗與挫敗

關係密切。又如英國的社會人類學,雖然在 1970年代以前,是

英國社會科學的頂尖,其後學者如 SSK向之學習也很自然,但社

會人類學的田野領域(非洲部落)與歐洲文明的關係,也因為 20

世紀二戰前後非洲大量解殖的鬥爭過程,進一步深切影響到社會

人類學及其結盟者 SSK的思考原則。在這裡,我們都可以看到系

譜學觀點下的複雜多元與異質思想的「血緣延續」,還有思想物

種在內外爭鬥中「浮現」的情況。當然,系譜一詞,在傅科提出

32  見 Foucault(1971), pp. 148-149。

(6)cs6-STS(2019-04-09).indd 26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34: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027導言

系譜學之前,本來就有普通一般的意思,但在本書中,為了避免

混淆讀者,故若非傅科系譜學的意義者,筆者將儘量避免用系譜

此詞。

終於可為此導言畫一個完整的圓了,說明一下最後筆者如何

回到我自己。本導言起始說明了本書的書寫動機與過程,再介紹

了本書的各章結構與「緣起與建構」的重點、可能的讀者對象,

還有本書的特色。之後則回應兩、三個可能引起讀者疑問的大問

題。然後終於回到筆者自己。本書的寫作,雖然是本討論英美

STS發展的系譜史,但的確是鑲嵌了筆者多年參與臺灣 STS發展

的經驗,甚至還包括了東亞孔恩與 STS的學術脈絡,還有在東

亞解殖與當代科技爭議的時代脈絡。為了更具體的說明筆者寫此

書的個人經驗與 STS問題意識,還有當經營與編織出本書主要的

七章內容後,為了更直接地談談它們與臺灣 STS發展的關係,

本書的「結語」,就準備以「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到臺灣 STS」為

題,來進行討論。在此之後,看讀者的興趣與背景,本書最後

還附錄上一個額外的議題。透過這篇附加的文章,筆者也想談談

—特別是筆者親身參與、是以臺灣為基地的東亞 STS國際期刊

(EASTS),從 2007到 2018年的夏天,共出了 44期,含有 30

個專輯,它有著當前東亞 STS最大的學術網絡,也是東亞 STS

目前最有累積性、STS學術性的文字。這就是本書的附錄〈東亞

STS的發展與前景〉。附錄之後,筆者還準備了一個「特別詞彙

解釋」以提供各種讀者參考。

末了,筆者對本書標題之後的副標題「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

編織與打造」說幾句。本書透過多重建構,透過哲學、人類學、

科學史、社會學等幾個與 SSK共同建構的學科視野,一開始可說

是慘淡經營,戰線拉得很長,常常顧此失彼,永遠覺得有更多自

己不知道的 SSK文獻與關係。真是知道的一多,才知道自己不

(6)cs6-STS(2019-04-09).indd 27 2019/4/10 上午 08:49:38

文獻與關係。真是知道的一多,才知道自己不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35: 目次 yÑb èNºe y>gyÑ[xx zvN- à·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Nyiri(1982)都提到維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028

知道的更多。但幾年來耐心編織各種細節,並在共同建構的幾個

學科間來回穿梭,最後用力打造出一個整合性的視野,這真是一

種編織整個大廳堂掛毯的工作。全書的這個結果,是一種「橫看」

近代科學的新視野,它可以是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內在於近

代科學中的觀看,但也包含著一種「橫眉冷看」外在於近代科學

的批評性視角。書中的這個近代科學,它們包含著從 17世紀以

來的自然哲學與宗教、天文學、數學與邏輯、物理學、動植物學、

超心理學、非洲部落的醫療理性、地質學、高能物理、核子武器、

科技與當代社會的批判關係等,這的確是在千山之上的一種橫

看。

以上,是為本書的導言。

完成於 2018年 9月 1日,炎熱的淡水河海口。

(6)cs6-STS(2019-04-09).indd 28 2019/4/10 上午 08:49:3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