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 期2018 年 月 華州法鼓通訊seattle.ddmusa.org/ddmba_wa/files/2018_08_newsletter.pdf2...

6
1 共修地點 14130 NE 21st Street Bellevue, WA 98007 Web Site: http://seattle.ddmusa.org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Tel: (425)957-4597 法鼓山西雅圖分會需要您的 護持,請您隨喜贊助,捐款 100%抵稅,謝謝! 華州法鼓通訊 160 2018 8 9 西雅圖分會特別活動看版 常惺法師、常澹法師、演道法師、演醒師、演揚師、演鼓師 八月弘法活動 佛法講座: 1.《八大人覺經》 (主講人:常澹法師、演道法師) 時間: 8/131517(一,三,五),7:00pm-9:30pm 2.《水懺介紹》(主講人:演道法師) 時間: 8/18 (六), 10:00am-12:00pm 慈悲三昧水懺: (因場地有限,敬請報名) 1. 道場灑淨儀式 時間: 8/18 (六),1:30pm-3:30pm 2.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時間: 8/19 (日),9:00am-6:00pm 法會設有消災、超薦雲端牌位及佛前獻供等功德項目,敬請大衆一同護持 參與。請別錯過難得的因緣,歡迎您來分會參加~ 雲端牌位:https://www.ddm.org.tw/bestwishs/index.aspx?ceremony=1884 法會參加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https://goo.gl/forms/F78H9OMqIOymNEhA2 電話或 email 報名Tel (425)957-4597; Email: [email protected] (燈供養,共有三十份,建議每燈供養$100。有意願供養的菩薩,敬請提前登記) 放得下, 才有進步和包容 —聖嚴法師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共修地點:

    14130 NE 21st Street

    Bellevue, WA 98007

    Web Site:

    http://seattle.ddmusa.org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Tel: (425)957-4597

    法鼓山西雅圖分會需要您的

    護持,請您隨喜贊助,捐款

    100%抵稅,謝謝!

    華州法鼓通訊

    第 160期 2018年 8月– 9月

    西雅圖分會特別活動看版

    常惺法師、常澹法師、演道法師、演醒師、演揚師、演鼓師

    八月弘法活動

    佛法講座:

    1.《八大人覺經》 (主講人:常澹法師、演道法師)

    時間: 8/13,15,17(一,三,五),7:00pm-9:30pm

    2.《水懺介紹》(主講人:演道法師)

    時間: 8/18 (六), 10:00am-12:00pm

    慈悲三昧水懺: (因場地有限,敬請報名)

    1. 道場灑淨儀式

    時間: 8/18 (六),1:30pm-3:30pm

    2.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時間: 8/19 (日),9:00am-6:00pm

    法會設有消災、超薦雲端牌位及佛前獻供等功德項目,敬請大衆一同護持

    參與。請別錯過難得的因緣,歡迎您來分會參加~

    雲端牌位:https://www.ddm.org.tw/bestwishs/index.aspx?ceremony=1884

    法會參加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 https://goo.gl/forms/F78H9OMqIOymNEhA2

    電話或 email 報名: Tel (425)957-4597; Email: [email protected]

    (燈供養,共有三十份,建議每燈供養$100。有意願供養的菩薩,敬請提前登記)

    放得下,

    才有進步和包容

    —聖嚴法師

    https://nam03.safelinks.protection.outlook.com/?url=https%3A%2F%2Fgoo.gl%2Fforms%2FF78H9OMqIOymNEhA2&data=02%7C01%7C%7C9a36775bb3614dc203dc08d5ec5fe1fe%7C84df9e7fe9f640afb435aaaaaaaaaaaa%7C1%7C0%7C636674818903896710&sdata=o7TlqPJnxrw6w1lKT6jtkvkkl9M5UHySGOX3Dmailto:[email protected]

  • 2

    聖嚴師父開示: 生命這堂課

    華州法鼓通訊 Page 2

    每個人都要上的一堂課

    面對親人往生,不要說是在家人,就是像我這樣的出家人,也會傷心。感

    傷是很正常的,但最好能將這股傷痛,轉化成一股更大的力量來奉獻。

    生死這堂課,是每個人都要上的。有人用自己的生命上課,有人從親人身

    上學習,這些都是深刻的經驗。當然也有人從書本找教材,但是體會不容

    易深刻。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很小就有死亡的經驗,一次是從樹上摔下,

    一次是跌落河裡,立刻就沒氣息了;還有我的一生,經歷過幾次大災難,

    曾眼見屍橫遍野,那時就想到,死亡總有一天臨到我吧!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

    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

    面對死亡的兩種層次

    死亡在宗教上有兩種層次,一種是把死後的生命,寄望於未來的天國或佛國淨土,也就是與自

    己的信仰相應,至於什麼時候走,則不必在意。這是每個宗教都有的層次。另一種層次,則如

    《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

    的還沒有發生,就是現在也是短暫、虛幻的。但是這麼說並不是消極的,因為《金剛經》又

    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應無所住」,就是不在乎過去、不在乎現在,也不在乎

    未來。至於「而生其心」的「心」是什麼?指的是對人的慈悲心、對己的智慧心。只要還有一

    個眾生仍在苦難之中,就代表自己的責任未了;只要自己還有煩惱未斷,那就是自己的責任未

    了。

    斷除自己的煩惱是智慧,幫助他人解脫苦難是慈悲,至於未來會是如何,則不去在意。這是相

    當高的層次,需要在平時就有修行的基礎,練習著將自己的罣礙、恐怖放下,如《心經》所

    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有罣礙就不是慈悲心,而是同情心。慈悲心是沒有

    罣礙的,因為智慧就在其中。面對死亡,心中沒有罣礙,那麼無論去到哪裡,處處都是天堂、

    淨土。佛國淨土就像一層保護幔,佛菩薩的願力會庇護每一個眾生,直到眾生修證解脫為止;

    如果尚未解脫,但是到了佛國淨土,也不會有人間的種種罣礙。

    一般人面對死亡,要能做到無有恐怖、沒有罣礙、沒有顛倒,大概很難,平時還是需要有一些

    修行的工夫。

    (出處: 幸福告別—聖嚴法師談生死關懷)

  • 3

    華州法鼓通訊 Page 3

    聖嚴師父開示: 在家居士的修持之道

    常人將虛幻的身體與心理現象視為自我。而在深觀五蘊的過程,相對地,則可能將空視為有,以空為

    我,呈現另一更深細地執取。直至離空、離有,沒有自我中心,智慧始能現前。這樣高的境界,是否唯

    有出家僧眾始能抵達?在家的居士又該如何修持呢?一名居士曾經問到。

    一、具足信念

    首先,須從觀念上,從理念的分析中,接受它。其二,願意接受,且具足信心與信念。譬如說,人們告

    訴你,臺北好好喔!一到臺北,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痛苦也消失了!然而你卻在高雄,從未曾來過臺

    北。但是,現在有人-一名來自臺北的人,告訴高雄人,臺北的諸多好處,許多高雄人便會願意接受,

    願意想像。了解這是一名老臺北的道地經驗,自己在北上以前,北上的過程中,乃至到了臺北以後,該

    有怎樣的心理準備,以及認知、理解。除非具足這樣的認知與信念,一個人很難當真「發心」前往臺

    北,甚至抵達臺北。同樣地,也可以向臺北人介紹高雄如何地好法,也得使臺北人相信了,才會前往高

    雄。

    因此,在我們剛開始觀修色身,實際地觀想尚未開始,尚未著力的時候,得從心底先接受它的概念思

    維,信念不疑!當遇見得失、利害、瞋愛、毀譽等巨大煩惱的衝擊時,能於深刻的痛苦中,持念《心

    經》這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記不得那麼長,即

    記「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仍太長,則縮短為「五蘊皆空,離一切苦」。五蘊皆空,離一切

    苦,一共僅有八個字,就把它當成咒語來念罷。於痛苦、煩惱,無法解決,也不知何去何從之時,即念

    這八個字。多念!多念!以信心而念、而持,苦即會少些,煩惱也將輕些。這是初步的狀況,非常有

    用!是我自身經驗過的。

    二、不執著夢幻泡影

    其次,於煩惱、災難,或困難、危險時,觀「災難是什麼?」、「困頓危險是什麼?」—無論它們是什

    麼,都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終將消失。它依因緣出現,也將依因緣而離去。我們所要做的,也只是當

    下現前的面對。倘能趨吉避凶,則避;不能,則面對它、接受它,以智慧的方式處理、對待。心間毋須

    再難過,因為,難過也沒有用!須一再告訴自己:煩惱也沒有用。愈煩惱,則愈焦慮、愈多障礙,愈缺

    乏智慧;愈缺乏智慧,則愈痛苦,問題愈嚴重!

    自己缺乏智慧,則須「用佛智慧」;用菩薩、經典的智慧。狀況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實在沒有辦

    法,則念觀自在菩薩,或觀世音菩薩。念了菩薩名號,則須以安定心面對事件,了知種種現象皆有如夢

    幻泡影。夢幻泡影不能說沒有—做夢時有;幻象、幻覺是有,水泡是有,投影也宛然存在。類似的種種

    生命現象、社會現象、自然現象……,我們須當下便能覺知、提醒自身:這些是臨時的有、暫時的有、

    因緣的有,本質皆空!沒有不變的存在。現在出現了,只要面對它,很快便將過去。此際是壞現象,然

    而壞現象過去了,好現象即會出現。僅要依著智慧尋找因緣、促成因緣,好因緣自然會於時空中翩然綻

    開。 ( 出處: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

  • 4

    華州法鼓通訊

    禮《水懺》,看見「心」自己

    跨越千年時空,

    《水懺》舉出的種種罪相,

    依然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

    展開懺本,隨著懺文一一看見自己的種種過失與煩惱習氣。

    坦承過失之後,帶著清淨身心領納清涼法水,

    為生命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

    以「水」為名,引眾生入清涼

    《水懺》全名《慈悲三昧水懺法》,相傳由唐末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化示三昧法水洗瘡,濯淨宿世

    怨業,因感其殊勝而作懺,使後世眾生都能得受法益。此懺一出,便盛行千年不退,各地僧俗無不廣為熏

    修禮懺,或自修懺悔,或用以共修、超薦累世怨親眷屬,是漢傳佛教重視的一部懺法。

    《水懺》以「水」顯題,加上後人撰〈水懺序〉「人面瘡」故事,合托出「以水洗瘡」的法義。水具備淨

    化的功能,能滌清萬物;瘡痍象徵眾生的種種煩惱,需要以法水洗滌,恢復清淨的面貌。在《賢愚經》、

    《大般涅槃經》中,就有以水療治眾生苦惱病痛的譬喻;這種療治的方式,即是佛陀為眾生宣說正法,以

    法為藥,法流如水流,能清洗眾生的內心污垢。

    《別譯雜阿含經》中,佛陀也將善法譬喻為法水,表示身心具足受戒、懺悔之法,如同讓自己時時沐浴在

    法水中,內心的垢穢自能淨除,更能領受佛法的清涼。聖嚴法師在《學佛知津》一書,便用水的概念,說

    明懺悔即是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清涼水中,藉著一次又一次的懺悔,使染污罪垢的心逐次恢復清淨。

    法水澡塵垢,由此理解制懺者的深心,《水懺》取水的淨除之意,契接懺悔法門的修行精神,引導大眾從

    自心深處發慚愧、懺悔,以法水洗淨身、口、意三業的染污。

    《水懺》如鏡,照見內心習氣

    懺悔,是漢傳佛教重要的實踐法門之一,藉行懺清淨身心,消除罪障。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身心難免會

    出現種種障礙,拜懺便是從至誠懇切的懺悔中,將障礙一一去除,如同一灘濁水經過沉澱後,自然變得沉

    淨清朗。因此,懺悔也可以說是修學各種法門的前行功課。法鼓山香港分會講師果興法師便認為:「以拜

    懺做為各種法門的前行功課,是要我們淨化身心之後,才有辦法得到真正的修行利益。如果心中的煩惱障

    礙不除,心力不容易集中;若不懺悔,當因緣果報現前,煩惱便起,情況只會愈來愈糟。」

    《水懺》以懺悔煩惱、業、果報三障為主軸,分上、中、下三卷,詳列出種種罪障,引領禮懺大眾逐一懺

    悔,並發願不再犯;特別的是,懺文還先提醒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來懺悔,即便我們起初生不起慚愧心、懺

    悔心,也很容易隨著懺文的引導,發起懺悔三障的深心。因此,展開《水懺》,就如同對著一面觀照自心

    的明鏡,照得許多習氣與煩惱無所遁形。

  • 5

    華州法鼓通訊

    「三障都是從心而起,譬如當我們要接受身體上的種種業障時,自己的心也會有許多貪、瞋、癡煩惱。接

    受自己有許多煩惱、業障的同時,就必須要認識自己內心的種種想法。」 果興法師表示,《水懺》從懺悔

    三障入手,便是從根本處讓人看清楚自己的內心,很適合做為進入專修法門前的基本工夫。

    「懺」如同鏡子,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悔」則是擦洗改過,透過懺悔轉消煩惱,就能以清淨的身心承接

    善緣種子。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在出家前對《水懺》就有深刻的體驗,他形容,拜《水

    懺》就像「照鏡子」一樣,從面對整面的大鏡子,慢慢變成在放大鏡、顯微鏡下觀照自己,對於自己的種

    種煩惱與習氣,看得愈來愈清楚。透過《水懺》,常藻法師也體會到,一切外在因緣的最根本處,都是從

    我們的內心而起,當我們往內觀照,修正自己,外在的因緣也會逐漸轉變。

    「這不是正在說我嗎?」因「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而接觸《水懺》的大愛電視臺副總監何建明說,《水

    懺》懺文句句說中他的煩惱與習氣,讓他大為震撼。以往他待人不客氣,不順己意就容易發脾氣,《水

    懺》如同一部「佛法概論」,讓他明因果、知因緣。現在只要一想到因果業緣,就比較能控制自己,並提

    醒自己要止惡、行善,保持心情平和不生氣,將心力放在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情上。

    從「心」開始,轉化生命氣象

    懺如浣滌,一次一次清洗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讓心愈來愈清淨;我們的生命也像無止盡的水流,水變

    得乾淨或髒污,以及引導水流去向的力量,都由我們的心念主導。聖印法師在《慈悲三昧水懺講話》一書

    中指出,懺悔如同洗汰破垢的衣衫,洗好的衣衫就還我潔淨的本來面目,而世上原無洗不去的污垢,問題

    是發現污垢時,究竟是不是想盡力去除?

    《水懺》結構整然,為我們建立看待因緣果報的正知見,儘管跨越千年,仍能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無

    異是一部小而美的「懺悔書」。懺文引導我們從意業煩惱開始懺悔,即是回歸行懺的究竟,提醒我們經由

    拜懺的方便法,為生命「破惡立善」。而如何讓懺悔在生命中發揮效用?法鼓山僧團果傳法師建議,檢視

    懺悔為生命帶來的轉變,最簡單的方法是自問:「自己的煩惱有沒有少一點?自己的快樂有沒有多一點?

    帶給別人的煩惱有沒有少一點?帶給別人的快樂有沒有多一點?」

    懺悔得安樂!人人都期盼新年新氣象,那麼就以「懺悔」做為一年之計,當煩惱、業障、果報現前時,正

    是拜懺修行的好時機。無論自修或共修,跟著《水懺》懺文,發起慚愧懺悔心,踏踏實實地檢視自己,正

    視錯誤,修正過失,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

    (摘錄自: 人生雜誌 366 期)

    8月 19日 9am-6pm

  • 6

    默照 365

    作者:釋繼程

    禪心非別心 平常心是也

    睏時睡好眠 餓了吃碗飯

    身寒加件衣 口渴去喝水

    有事即應對 身行心不動

    無事心悠閒 身心皆安然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即禪

    歡迎您與大眾分享您的所學心得,與同修道友相互勉勵提攜,行法布施。

    投稿形式不拘,來稿請 email 至法鼓山西雅圖分會即可,謝謝

    法鼓山華盛頓州西雅圖分會 Dharma Drum Mountain Buddhist Association 14130 NE 21st Street, Bellevue, WA 98007 Tel: 425-957-4597

    法鼓通訊園地公開,

    歡迎您分享學佛上的

    心得或生活中的故

    事。 來稿請寄:

    ddmba.seattle@gmail. com

    文宣組:

    謝明月

    張彣萱

    陳佩鴻

    上網閱讀法鼓通訊:

    Web Site:

    http://seattle.ddmusa.org

    http://www.ddc.com.tw/search_list.php?c=1&s=2&k=%E9%87%8B%E7%B9%BC%E7%A8%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