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與前衛 相衝突的藝術體驗 - tri ·...

4
文、攝影/呂仁韋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館名 你能想像,一座舊時的小學堂,撤去了課桌椅,換上辦公桌,就 變成了掌管一方的市政廳舍,然後隨著時移勢易,市府遷走了,人去 樓空;多年後,這幢建築又搖身一變,成了現代的藝術博物館。看似 不太可能的嬗變,就在台北這座城市裡真實的演化,而這座充滿傳奇 色彩的建築就是台北當代藝術館。 秩序與前衛 相衝突的藝術體驗 在一個秋日的午後,有一群傳媒系的大學生來到位於台北市長安 西路、緊鄰熱鬧的捷運中山站旁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他們在這座紅磚建 築前對著鏡頭,大秀他們的青春容顏。其中有幾位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留」學生,他們則對著這座老建築和周圍的街景拍個不停。當我告訴 22 23 博物館巡禮 YUAN Magazine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an-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秩序與前衛 相衝突的藝術體驗 - tri · 西路、緊鄰熱鬧的捷運中山站旁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他們在這座紅磚建 築前對著鏡頭,大秀他們的青春容顏。其中有幾位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 文、攝影/呂仁韋

▲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館名

你能想像,一座舊時的小學堂,撤去了課桌椅,換上辦公桌,就

變成了掌管一方的市政廳舍,然後隨著時移勢易,市府遷走了,人去

樓空;多年後,這幢建築又搖身一變,成了現代的藝術博物館。看似

不太可能的嬗變,就在台北這座城市裡真實的演化,而這座充滿傳奇

色彩的建築就是台北當代藝術館。

秩序與前衛 相衝突的藝術體驗

在一個秋日的午後,有一群傳媒系的大學生來到位於台北市長安

西路、緊鄰熱鬧的捷運中山站旁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他們在這座紅磚建

築前對著鏡頭,大秀他們的青春容顏。其中有幾位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留」學生,他們則對著這座老建築和周圍的街景拍個不停。當我告訴

22 23

博物館巡禮YUAN Magazine

Page 2: 秩序與前衛 相衝突的藝術體驗 - tri · 西路、緊鄰熱鬧的捷運中山站旁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他們在這座紅磚建 築前對著鏡頭,大秀他們的青春容顏。其中有幾位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他們,這座老建築以前是個小學校,他們都

露出驚訝和 不可思議的表情,因為一般印

象中方正的一間間教室格局,怎麼也難和一

座現代藝術博物館畫上等號。

「超過半個多世紀的小學校不是早該

拆除重建了嗎?」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

「因為它是日治時期的小學校,而且後來這

個學校並沒有延續下來,反而是這座建築變

成了古蹟,所以它才得以保留至今。」有人

這樣回答。

老建築在這樣穿越時空的對話中不知

不覺就拉進了與我們的距離,也讓我們很想

鑽進去一窺堂奧,究竟當年只聞朗朗讀書聲

的小學堂,經過歷史的時空演變,如今會是

郵局(戰爭期間遭炸毀)、圓山別莊(今台

北故事館)、台大醫院舊館和建成小學校

(今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雖

僅有兩層樓,但面寬達120公尺,與上述其

他建築有明顯不同,吸收西化的建築原素也

是其主要特徵,像是黑瓦斜屋頂以及圓柱,

而紅磚壁構與木質的屋價又是典型的東方文

化,同時在兩側建有山牆形式的廂廊,整體

的結構呈U字形。

在1945年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

代,原建成小學校舍被轉用為新成立的台北

市政府辦公廳舍,由於僅能容納千餘名員

工,許多局處得另設於府外,公文作業往返

費時,常給人效率不彰的印象。據當年的市

府老員工回憶,上廁所是最令人困擾的問

題,因為是小學建築,廁所小又少,男女廁

僅有簡單的木板隔間,實在很「不方便」。

現在 藝術館內的廁所位置依舊,但設施今

非昔比,今人已難體會當年如廁的窘況。然

而就是這樣一座小學校竟然在長達五十年

的歲月中,擔負著推動台北市政的重責大

任,如今功成身退,理所應當被市民牢記它

這段不尋常的歷史。1996年它成為市定古

蹟,然後在古蹟活化的浪潮中,它又搖身一

變,變成了台北當代藝術館。現在從當代藝

術館的迴廊往外望,正是建成國中的鐘樓,

這個學校與博物館共用的空間,真可說是台

北市的一個氣質角落。

從台北市孔廟到保安宮,再到台北當

代藝術館,讓人看到貫穿台北市大同區的一怎樣的一番樣貌?

台北當代藝術館現址原為「建成小學

校」,建於日據時代的1921年,當時是為

在台的日籍子弟所設。建築設計師是日治時

期總督府赫赫有名的近藤十郎,這位1904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受教於英

籍建築師的近藤,任職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期

間,參加了多項公共建築的設計工作,作品

承襲了英式後期文藝復興的建築設計,深具

後期文藝復興風格,重視裝飾、形式化,有

高塔,注重平面對稱。近藤十郎在台的建築

傑作有彩票局(後改為總督府圖書館,戰爭

期間遭炸毀,原址為今博愛大樓)、西門紅

樓、第一中學(今臺北市建國中學)、基隆

▲ 台北當代藝術館是一棟紅磚壁構與木材屋架,結合西方文明的柱式與黑瓦斜屋頂的建築

▲ 門柱上的雕花充斥著西洋風格 ▲ 廁所還是當年小學校的樣子

24 25

博物館巡禮YUAN Magazine

Page 3: 秩序與前衛 相衝突的藝術體驗 - tri · 西路、緊鄰熱鬧的捷運中山站旁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他們在這座紅磚建 築前對著鏡頭,大秀他們的青春容顏。其中有幾位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條歷史文化軸線,這是一塊有著老靈魂也有

著新精神的區域,從古蹟開始,藉由藝術人

文的介入,為古老的空間注入新活力與新色

彩,引起民眾對古蹟再造的關注,同時也強

化市民的在地認同,可以說2001年5月26日

開幕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已逐漸成為台北

人文地圖上的一個新地標。

值得一書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創下了

幾項「台灣第一」:它是台灣第一個以「當

代藝術」為定位的藝術博物館;它是第一個

古蹟活化的博物館;在經營上,它也是台灣

第一個採公辦民營制的博物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開館以來,致力於將

館舍建築體與藝術展演融合為一,以繪畫、

雕塑、影像、服裝、家俱、空間、環境、建

築、地景等各式各樣的作品來展現藝術家毫

不受限的藝術創作能量,穿越時空,走紅於

台灣的前衛藝術領域。可以說,現在的老建

築裡,可是站在藝術最前線的生命。

走進台北當代藝術館,左手邊是售票

和文創商品的展示大廳。頭頂上懸著血管狀

流動的粗大彩色線條,腳下踏著彩繪的玻璃

磚,現代感十足的售票櫃台也跳脫一般博物

館的形式,尤其配合特展巧思設計的參觀

券,選用非侷限於紙張的特殊材質和造型,

每每讓參觀者有耳目一新、把玩不釋的感

覺,由此觀之,果然是個擁有新腦袋的藝術

博物館。

獨特的特展空間

激發參觀者的思辯邏輯

沿著東西向的迴廊,可以一邊體會

這具有獨特日式美感的空間,一邊欣賞不

同藝術家的作品。像是近期才展出落幕的

「大玩 ● 特玩-遊戲美學」特展,門票就是

結合了電腦遊戲的元素,會發光的塑膠手

環,手作的效果相當具有收藏價值。「大

玩 ● 特玩-遊戲美學」的展覽藉由選則電腦

遊戲中常見的科幻、恐怖、奇幻3種文藝類

型,探討遊戲中呈現的創意元素、應用形

式及美學特質。由於國外的遊戲系列相對

較成熟,因此取樣美國娛樂公司3款膾炙人

口的星海爭霸、暗黑破壞神、以及魔獸爭

霸武藝型遊戲,因為他們正好對應了上述

的3種文藝類型,也是至今累積最多玩家族

群的樣例。

由於電腦遊戲是否是種「藝術」的爭

論一直存在,透過展覽的方式,讓參觀者

瞭解遊戲本身,並自行批判藝術的價值。

不過藝術向來是人的主觀認定,並且會因

不同時代的潮流、文化而有所改變。猶如

電影藝術,一開始也僅止於少數菁英們所

使用的一種紀錄,在技術普及之後,影像

紀錄成了一種美學創作,也讓電影此類的

藝術創作價為普羅大眾所肯定。美國學者

丹尼斯(Dennis G. Jerz)於2001年 「故

事敘述以及電腦遊戲:過去、現在、未

來」論壇中指出:「一開始,攝影機只是

工程師與科學家使用的一種工具,但藝術

▲ 展覽室入口的意象十分具有現代感

▲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館刊

和特展塑膠

手環門票

▲ 從展品的展示可以一窺創作的過程

▲ 每一張圖片都能讓參觀者拍個不停

參觀者可以在留言簿上隨心所欲的書寫

26 27

博物館巡禮YUAN Magazine

Page 4: 秩序與前衛 相衝突的藝術體驗 - tri · 西路、緊鄰熱鬧的捷運中山站旁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他們在這座紅磚建 築前對著鏡頭,大秀他們的青春容顏。其中有幾位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家卻想出了如何利用它來創作,開啟了 電

影藝術的紀元」,綜觀社會風氣、藝術潮

流,過往動漫文化已從從流行次文化躍升

為當代藝術熱門大展,反觀電腦遊戲,其

「藝術」價值或許早已不言而喻了。

與之相呼應的另一個展覽是「玩美特

效─瑞士設計@好萊塢」,此展旨在呈獻

瑞士設計師和插畫家獨特的電影美學,以

新媒體的技術,運用光、聲音、新科技材

料、影像等當今正趨成熟的電影製作,也

包含前衛的虛擬操作、集體智慧表現在設

計與數位影像方面,對國際電影產業以及

電玩發展的影響。觀眾想不到的那些為人

所熟知的計畫(包含動畫電影),創造出

許多奇幻角色、生 物及消逝的世界,竟然

有為數眾多的瑞士藝術家致力期間,為當

代電影工業留下許多獨特的創作。

看過了這些聲光特效及其華麗炫目的

影像,稍微喘口氣,欣賞一下「台客幻想

曲-施工忠昊個展」,這是通過藝術家的

視角,呈現出道地的台灣本土文化。作品

以9件平面影像裝置為主,在數位影像繪畫

形式上,融合了動態燈光以及機械感應裝

置,延續過去大型街頭裝置視覺風格。他

以一種詼諧幽默的情調為華人社會中那種

充滿人間的酸甜苦辣,賦予了一種色彩的

感觸,而那就是生命吧!

創作者自述:「台灣這一味,似乎

成了戒不掉的癮。就像建成圓環邊的小吃

攤,那是思鄉者一輩子記憶的味道。招牌

疊疊的街道、川流不息的夜市、橫行無阻

的機車、無限繁殖的違建、政治口水吵不

停的媒體,一個喧囂到爆點的地方,一個

高科技無塵工業與土石流混雜在一起的島

嶼。在這裡,奢華與媚俗的界線模糊,優

雅與假仙交織,只要敢拼敢秀敢衝,請你

叫我第一名!」

在這裡,藝術家的創作非常前衛大

膽,使用素材媒介也非常多種形式,有時

館外大門口就可見部分作品,直接與過往

民眾在時間、空間及心理三方面交流,原

來藝術可以這麼親民。

踏入台北當代藝術館

享受緩慢生活的樂活美學

精緻小巧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主

題集中專注,不像很多大型博物館趕時間

走馬觀花,可以以一趟步調緩慢悠閒的建

築之旅,來感受當代藝術的脈動。

台北當代藝術館儼然成為台北市藝文

發展的一個重要據點,提供了更具互動性

且整合度強的展覽平台,鼓勵多元風貌的

藝術創作與呈現,並藉此開拓出具前瞻性

的新文化思維,提供當代城市發動源源不

絕的豐沛創意活力。在邁向全球化、數位

化、高科技化的國際視野中,當代藝術的

活絡提供城市交流、文化自我定位的新發

展空間。而如何跨越藝術有限藩籬,與社

會不同族群互動,使得藝術走出博物館,

進入社區生活,改變城市面貌,始終是台

北當代藝術館成立至今,逐步開發奠基的

方向。而透過豐富多元的藝術展演,刺激

國內跨界域的創作火花,把創意帶進台

北、把藝術帶進社區、把日新月異的藝術

媒材帶進歷史建物的新生命裡。

從「建成小學校」到「台北舊市

府」,再到「台北當代藝術館」,這棟見

證了台北人文變遷的老建築,藉由台北當

代藝術館的運作,台北市民將繼續與它一

起生活著。

▲ 地下學苑展示著老師和學生的創作 ▲ 無拘束的參觀讓參觀者跟藝術更親近

▲ 與藝術創作者面對面的互動吸引參觀者的興趣

28 29

博物館巡禮YUAN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