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15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后 , 对国际局势变化进行分析和把握的现实需求日益增 ,这促使国际预测成为学界一门紧缺而重要的知识门类。在预测国际形势未来走向 的问题上 , 作者分别分析了基于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终结论”、基于世界体 系理论的“周期性霸权论”、基于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转移论”、基于体制转型对未来 国家间关系的“制度影响论”以及“文明冲突论”和“大国兴衰论 ”等 , 认为国际预测的 发展基本体现了国际社会的思潮变迁以及各种理论流派的争论 。21 世纪出现的一个 重要趋势是 ,一批相当有分量且由集体创作的国际预测作品开始出现 , 同时也反映出 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其工作理念、组织方式和研究手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作者认为 , 国际预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一方面 ,要建立一门具有自己严密逻辑与范畴体系的学 科知识 ,其基础显然还有待大大加强 ; 另一方面 , 国际预测研究的“多样性 ”和“进步 性”两者间在理论上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其预测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理论与观 念等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 【关键词 】  国际预测 ; 理论思潮 ; 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学部委员 。 ( 上海 邮编 : 200062)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9550 ( 2010) 03 - 0046 - 13 · 6 4 · 国际关系理论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Jul-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 冷战结束后 ,对国际局势变化进行分析和把握的现实需求日益增

多 ,这促使国际预测成为学界一门紧缺而重要的知识门类。在预测国际形势未来走向

的问题上 ,作者分别分析了基于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终结论 ”、基于世界体

系理论的“周期性霸权论 ”、基于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转移论 ”、基于体制转型对未来

国家间关系的“制度影响论 ”以及“文明冲突论 ”和“大国兴衰论 ”等 ,认为国际预测的

发展基本体现了国际社会的思潮变迁以及各种理论流派的争论。21世纪出现的一个

重要趋势是 ,一批相当有分量且由集体创作的国际预测作品开始出现 ,同时也反映出

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其工作理念、组织方式和研究手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作者认为 ,

国际预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 ,要建立一门具有自己严密逻辑与范畴体系的学

科知识 ,其基础显然还有待大大加强 ;另一方面 ,国际预测研究的“多样性 ”和“进步

性 ”两者间在理论上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其预测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理论与观

念等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关键词 】 国际预测 ;理论思潮 ;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学部委员。 (上海 邮编 : 200062)

【中图分类号 】 D8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9550 ( 2010)

03 - 0046 - 13

·64·

 国际关系理论

Page 2: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2010年第 3期

  国际预测是当前国际研究中的一项热门研究。在当前所处的国际格局转型期 ,各

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事态变迁与国际行为体力量的此消彼长自然而然地使国际预测研

究成为各层次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一项必要前提。冷战的结束导致了国

际社会的广泛变迁以及一些国家在国内体制方面的深刻转型 ,这些变化也带来一系列

新问题 ,进而也使得国际预测研究本身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等

这样一系列罕见的重大历史变化居然都是在不期而遇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不由得使人

们对学界能否提供真正具有前瞻性的国际研究这一问题表示关切 ,与此同时 ,社会各

界也急切地寄希望于那些高质量的智力成果及时问世。

从广义上说 ,几乎所有有关国际问题的研究 (包括全球政治、大国关系、世界经

济 ,也包括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的气候变化、能源竞争等 )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为国际

决策者提供预测的功能。从狭义上讲 ,国际预测又是一项专门研究国际社会未来的结

构变迁与动态演进的知识门类。它既可以是分门别类地按各个知识领域对国际发展

的未来做出预测 (比如就经济、政治、军事、人口、教育、气候变化等各个专业领域的发

展前景提出预测报告 ) ,又可以像罗马俱乐部的环境发展报告那样提出对未来发展的

警醒 ,也可以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那样发布年度经济预测报告等。

同时 ,狭义上的国际预测还可以综合性地反映若干年后整个国际社会发展的总体预测

报告。比如 ,近年来连续在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一批由集体

创作的综合性国际趋势研究报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研究方式包括广泛吸收各学科

专家参与、设定较长的预测时段以及采用较新的预测研究手段等。总的来说 ,这些研

究报告体现了国际预测的一些新理念。

另外 ,许多国际战略研究家和国际问题领域的理论家也都为国际预测提供了诸多

范例。这样一类的国际预测既是一种带有个性化思考的个体创作 ,又体现出了各自理

论流派的内涵和国际思潮。许多综合性的国际预测报告往往以这些独立理论家和战

略家的思想原则与方法作为其研究工作的基础。

一 国际思潮和理论流派中关于未来走向的预言

在国际关系史上 ,各种严格或非严格意义上的国际预测报告和文献可谓汗牛充

栋。回顾冷战结束以来国际预测的实际演进状况并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及观

点加以分析将有利于对当前各种国际预测的成果及其背景做出理性判断。

大体上说 ,冷战之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特别是以个体创作为基础的预测研究 )皆

来自于诸如思想史研究、意识形态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历史研究和国际文明

·74·

Page 3: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形态研究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成果。由于理论来源和观察视角的不同 ,因而这些国际预

测研究在方法上和结论上都显现了不同的特点。

其一 ,侧重于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研究的国际预测。其中最为著名的范例是弗朗西

斯 ·福山 ( Francis Fukuyama)的“历史终结论 ”之预测。当福山预言“历史的终结 ”时 ,

冷战尚未结束 ,他借用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 ,使用了一个容易记忆、但却是过于简单化

的箴言来描述冷战终结这样一个异常复杂的历史变迁过程。实际上 ,福山所使用的

“历史 ”概念并不是一个在习惯意义上所理解的概念 ,其“历史 ”是指一种在不断演进

过程中大规模社会进化的历史 ,它正朝着一种以新的体制建构和运作原则为导向的方

向发展 ,其核心是民主和自由。福山再三强调他的“历史的终结 ”理念来自于他对法

西斯主义和斯大林式社会主义这样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反思。福山提出 ,人类历史势必

将以民主和自由为最终取向。他认为 ,民主和自由的价值标准要比任何神学、世袭专

制、法西斯主义更为优越 ,并且 ,这也符合人本身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而 ,虽

然在具体社会演进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构组合以及它们在方向上

的调整 ,但民主和自由不用再做任何修正。① 事实上 ,福山所认为的“历史 ”指的是一

种贯穿着关于何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方式为最佳的意识形态这一争论的社会进程。而

当一种意识形态在竞争中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 ,这样的历史就被宣告终结。显然 ,这

并不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过程的终结 ,而指的是一种被意识形态化了的历史的终

结。② 福山对于未来历史发展的勾画一度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极大争论 ,使得人们对

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国际发展所做的预测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学术界还由此对于福山

的思想渊源所在 ———亚历山大 ·科耶夫 (A lexandre Kojeve)和列奥 ·斯特劳斯 (Leo

Strauss)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掘 ,试图找出他们的一脉相承之处。有意思的是 ,自

21世纪以来 (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 ) ,福山本人曾多次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在

美国于 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 ,福山曾经还是小布什政权的铁杆支持者和战

争的鼓吹者 ,但差不多三年之后 ,福山却明确地表示 ,不能够强行地使用武力在伊拉克

建立民主制度。然而 ,即便如此 ,我们也不必就此而认为福山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

转变 ,因为他至今还是恪守着这样的观点 :在现代化进程中 ,民主与自由始终将是公平

有效管理制度的最终保障。③

·84·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美 ]弗兰西斯·福山著 ,本书翻译组译 :《历史的终结 》之《序论 》部分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1998年

版 ,第 1 - 14页。

George Modelski and W illiam R. Thomp son, “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Global Politics i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An Evolutionary App roach, ” In ternational S tudies Review , Vol. 1, No. 2, 1999, pp. 109 - 140.

“Societies don’t Have to Be Secular to Be Modern”, An Interview with Francis Fukuyama, Nathan

Gardels, The Christian Science M onitor, October 20, 2009.

Page 4: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2010年第 3期

其二 ,基于世界体系理论的国际预判。如果说福山是一位乐观主义的国际预测者 ,

那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Immanuel W allerstein)就是一位相对悲观的预言家。根据世

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认为 ,“无论如何 ,我想强调的是 ,我们生活在一个军事、经济以及

政治上都极度混乱的时代 ,一切都动荡不已、前途未卜———在这个时代生活 ,殊非易

事 !”①显然 ,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少部分地证实了这位预言家的判断。沃勒斯

坦预测的出发点在于 :第一 ,超越观察国际事务的国家本位观点 ,从整个宏观国际体系和

以经济为主的多种要素视角出发来思考未来发展的前景 ,他认为 ,基于以国家为单位的

国际霸权将进行周期性地循环并轮流主导国际事务。第二 ,以周期性效应和世界经济中

的利润紧缩这两点同时存在为理由 ,他始终强调美国的衰落。② 然而 ,对于未来谁将称

霸 (包括被众人看好的中国的发展前景 ) ,他保持了谨慎低调的态度 ,甚至告诫中国的发

展可能会面临诸多问题。第三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 ,沃勒斯坦显然持有法国年鉴学派费

尔南德·布罗代尔 (Fernand B raudel)“事件如尘埃 ”式的长时段的结构主义历史观点 ,

而在“知识不确定性”的前提下 ,沃勒斯坦甚至认为“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都是“含混

的概念”, ③认为任何关于未来的知识都是在互动中形成的。④ 这样一种开放而又谨慎的

学术态度使得沃勒斯坦的建言始终保持着特殊的吸引力。

其三 ,基于现实主义理论的国际预判。在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流派中 ,现实主义流

派擅长于从地缘政治及力量相互消长的角度来判断形势。而其中又包含了各种派别

的区分。比如像亨利 ·艾尔弗雷德 ·基辛格 (Henry A lfred Kissinger)和兹比格纽 ·

布热津斯基 ( Zbigniew Kazim ierz B rzezinski)这样老一代的国际战略家 ,他们不仅精通

历史 ,而且还具有很少有人可以与之相比拟的丰富决策经验。基辛格于 21世纪初就

提出了关于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心正发生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判断 ,他还告诫说 ,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战略谋划 ,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历史性巨变 ,可惜大多数人对此并

没有做好准备。⑤ 基辛格的这一警语对于国际社会正在发生的权力转移过程提供了

重要的思想铺垫。出于对大国关系多年的潜心研究 ,布热津斯基也提出 ,“从现在开

始的未来 30年里 ,美国仍将会是全球最大和最繁荣的经济体 ,而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大

国。未来的国际形势有两种可能 :如果欧盟能够实现政治领域的统一 ,那么在未来 20

·9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教授在上海大学的讲演 :《生活在后美国世界》,载《解放日报》, 2007年 11月 11日第

008版 (思想者 )。

Immanuel Wallerstein,“The Eagle Has Crash Landed, ”Foreign Policy, No. 131, 2002, pp. 60 - 68.

[美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著 ,张伟伟译 :《论社会变革》, http: / /kbs. cnki. net/ forum s/79782 /ShowThread. as2px;也可参见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Essential W allerstein ,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0。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 ,王昺等译 :《知识的不确定性》之序言部分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Henry Kissinger,“The Global O rder in Flux, ”W ashington Post, July 9, 2004.

Page 5: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到 30年内 ,世界大国的排序应该是美国、欧盟和中国 ,而日本、俄罗斯将位列其后。如

果欧盟难以在政治领域实现统一 ,全球地缘政治等级排序首先将是美国和中国 ,日本、

德国、英国等将尾随美、中两国之后 ,印度或许能够跻身其中。除非出现巨大的逆转 ,

比如美国爆发全面危机 ,中国出现一场类似‘文化大革命 ’或者新的‘大跃进 ’等动荡

情况 ,我不认为上面提到的格局将会出现令人感到惊讶的变化。”①布热津斯基所提出

的以“两国集团 ( G2) ”来描述中美之间关系重要性的概念设计 ,最近也引起了巨大争

论。但是 ,以笔者之见 ,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表达了当代世界权力转移

过程中的实质问题之所在。

同属于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家与决策专家在对国际政治预测的判断上却有所不

同 ,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从不同学理的角度进行预测。其中 ,在后冷战时期依然有很大

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应属肯尼思 ·华尔兹 ( Kenneth N. W altz)。在冷战后期 ,华尔兹的

新现实主义理论改变了以往美国领导人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立场 ,转而强调基于权力

以及具有“内部同质性”的民族国家在自助的国际环境下完全可以为追求自己的国家

利益而与意识形态迥异的国家结盟。华尔兹认为 ,竞争的压力要超过意识形态的压

力。② 这种新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符合美国当时的战略需要 ,尤其与美国 20世纪 70

年代后期的外交政策调整相吻合 ,包括与中国关系的缓和。虽然华尔兹的“两极格局

属于稳定系统 ”的论断被两极世界突然崩溃的现实所否定 ,但在后冷战阶段的初期 ,

华尔兹一反当时众多舆论所认为的美国在后冷战阶段会一统天下的观点而有远见地

提出 ,由于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崛起 ,世界已经出现向多极化的转变。随着美国逐步

地撤离欧洲 ,北约将失去存在的意义等观点。③ 而现实主义的另一支流派 ,尤其以约

翰 ·米尔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则相异于华尔兹的防御

性现实主义。华尔兹认为 ,国家会理性地将安全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不

大可能追求权力最大化。④ 米尔斯海默则承认国家以安全最大化为终极目标 ,但同时

强调权力是维护安全的唯一可靠保障。⑤ 米尔斯海默认为 ,在相互之间信息不透明、

而战略意图方面却相互以对方为敌的背景下 ,在东半球崛起的中国将会与控制西半球

·05·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环球》杂志驻华盛顿记者蒋国鹏、隗静对布热津斯基的采访 :《30年 ,中国的转型无以媲美 》,载《环

球》, 2009年第 16期。

[美 ]肯尼思·沃尔兹著 ,胡少华等译 :《国际政治理论》第八章之内容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1993年版。

George Modelski and W illiam R. Thomp son, “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Global politics i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An Evolutionary App roach, ” In ternational S tudies Review , Vol. 1, No. 2, 1999, pp. 109 - 140.

[美 ] 肯尼思·沃尔兹 :《国际政治理论》之中文版序言内容。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litics, New York &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p. 11.

Page 6: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2010年第 3期

的美国发生战略竞争。他明确地指出 :“今天 ,美国对中国越来越感到担忧 ,不是因为

它相对弱小的军事 ,而是因为中国有 12亿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现代化经济 ,一旦

中国变得特别富裕 ,它很容易成为一个军事超级大国 ,从而挑战美国 ”。“在 21世纪

早期 ,美国可能面临的最危险前景是中国成为东北亚的潜在霸权国。可以想象 ,中国

会针对美国发展自己的‘门罗主义 ’。正如美国向遥远的大国表明它们不能干涉西半

球那样 ,中国也将表明美国介入亚洲是不可接受的。”①米尔斯海默的预判在 21世纪

开始的前几年名噪一时 ,但很快在理论上被更为精致而且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新保守主

义与新自由主义关于大国关系前景的理论争论所取代。

其四 ,围绕着体制转型对未来国家间关系所做的前景预判。这是国际关系理论产

生争论的一个新领域 ,即围绕着体制转型对未来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所引发的前景预判

的争论。这里包含着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两种观点。随着美国总统小布什在

21世纪初期的两任执政 ,新保守主义的思潮借机得以蔓延。作为新保守派的代表人

物罗伯特 ·卡根 (Robert Kagan)于 2008年 4月发表了一篇名为《历史的轮回 》的文

章。他在文章中提出 :第一 ,由于中国与俄罗斯的接近 ,“民主政府和非民主政府之间

的全球竞争将成为 21世纪的主要特点。”甚至连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 ·拉夫罗夫

( Sergei Lavrov)也认为 ,“多年来 ,在思想市场上第一次出现了不同价值体系和发展模

式之间的真正的竞争性环境 ”。② 第二 ,在宏大的战略问题上 ,卡根认为 ,已经不再有

一个国际共同体可供召唤或发挥领导作用 ,大国之间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共同的道德观

和价值观。相反 ,出现的是大国间的猜忌和日益加深的敌意。第三 ,卡根断言 ,俄罗斯

和中国领导人有一套关于政府和社会以及领导者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信仰 ,并把它作为

对内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 ,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旨在为其他“非民主政府 ”,

至少为它们自己在构建一个安全的世界。第四 ,市场经济能够与非民主体制的独裁统

治权威政权并存 ,紧密的贸易关系也无法阻止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爆发冲

突 ,全球性非民主体制大国和宗教极端势力的重新抬头正在削弱自由国际秩序 ,民主

力量的胜利并不是必然的。③ 笔者认为 ,作为新保守派中坚人物的罗伯特 ·卡根的上

述言论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而是其多时以来一贯思想的表达。他甚至把北京奥运会

的开幕式日期 (2008年 8月 8日 )和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冲突爆发日期相联系 ,

·15·

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p.

401; 转引自王义桅、唐小松 :《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解

析》,载《学术界》, 2003年第 6期 ,第 267页。

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发言可参见网址 : http: / /www. valdaiclub. com。

Robert Kagan, “The End of the H istory—W hy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W ill Look L ike the N ine2teenth, ”The N ew Republic, Ap ril 23, 2008.

Page 7: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在 2008年 8月 8日同一天发生 ,并视这为“威权主义国家 ”结成联盟的象征。①

而与此相对立的美国自由主义理论家约翰 ·伊肯伯里 ( G. John Ikenberry)则针锋

相对地表达了他的一整套有别于罗伯特 ·卡根的观点。伊肯伯里认为 :第一 ,中国的

崛起将不可避免地终结美国一国独大的单极时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带来暴力

方式的权力之争或推翻西方制度。第二 ,关键的原因是 ,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秩序和

以往相比有着根本的区别 ,现有的且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较以往的秩序更具合法

性 ,因此也能够更加持久。因为现有的规则建立在不歧视、开放市场的基础之上 ,同时

具有以联盟为基础的领导性质。此外 ,由于这些规则和秩序包罗万象 ,获得了国际社

会其他诸多国家的广泛认同。第三 ,正是这套秩序导致了美苏两国的冷战以和平的方

式结束 ,包括使得苏联 /俄罗斯也不得不开始改革而没有酿成世界大乱。第四 ,美国无

法阻止中国的崛起 ,但是可以确保中国在美国制定的西方规则和制度框架内行使权

力。为此 ,美国应该为中国和其他“金砖四国 ”成员“腾出位子 ”。与罗伯特 ·卡根相

比 ,约翰 ·伊肯伯里虽然没有太多强调中俄关系的作用 ,但是其理论逻辑却非常清晰。

也就是说 ,罗伯特 ·卡根强调的是中俄两国与西方必有一搏的竞争方面 ,如果借此认

为卡根是一位主张以实力争取胜利的悲观主义者 ,那么约翰 ·伊肯伯里可能要被视为

一位乐观主义者 ,因为他并不同意整个世界正在被重新划为两半的观点 ,相反他却乐

观地相信现行的西方体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认为在中国 (包括俄罗斯 )和西方体制

之间存在很大的合作与包容空间。②

这两位具有较大影响的西方理论家所提出的不同观点实际上包含了一个相同的

重要命题 ,即承认“制度 ”或者“体制 ”因素在当前国际关系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罗伯特 ·卡根看来 ,如若与国内体制相容 ,则既定国际关系格局能够维持 ;如若与国

内体制相悖 ,则一场激烈的冲突难以避免。而在约翰 ·伊肯伯里看来 ,国际体制的强

大足以容纳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 ,东西方之间能够相容相洽。问题在于 ,这

两位理论家似乎都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可能性因素 ,即除了对抗和吸纳这两种可能

之外 ,新的国际秩序还可以通过新兴国家与既有国际体制之间在长时间内进行平等、

复杂的互动来逐渐形成。

其五 ,关于重大国际竞争将发生在何种领域的不同判断和预测。一般而言 ,在国

际预测中相当流行的观点是既要重点关注经济 ,同时也要强调政治权力的竞争。但

·25·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Robert Kagan, “Power Play, ”W all S treet Journal, August 30, 2008; Robert Kagan, “H istory’s Back:

Ambitious Autocracies, Hesitant Democracies, ”W eekly S tandard, August 25, 2008.

G. John Ikenberry, “The R 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 est—Can the L iberal System Survive?”

Foreign Affa ires, Vol. 87, No. 1, 2008, pp. 23 - 37.

Page 8: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2010年第 3期

是 ,塞缪尔 ·菲利普斯 ·亨廷顿 ( Samuel Phillip s Huntington)则在冷战刚刚结束的时

候就发出了“文明的冲突 ”的论断 ,从而成为后冷战时期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位战略理

论家。亨廷顿认为 ,与“你是靠什么生存的问题 ”相比 ,还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

那就是“你是谁 ”? 与前者相比 ,“你是谁 ”的问题也即人们的文明归属问题是一个更

加刻骨铭心因而也是更加容易引发冲突的问题。在九一一事件突然发生之后的那一

段时间里 ,在美国的大小书店的最显眼的橱窗里 ,摆满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

界秩序的重建 》一书 ,但是亨廷顿本人则坚决否认他所发表的观点与九一一恐怖袭击

有任何的联系。直到伊拉克战争的发生 ,亨廷顿才大体上承认 ,当时的形势有点接近

于他所理解的“文明的冲突 ”。事实上 ,尽管亨廷顿颇有远见地提出冷战结束后国际

社会已经不存在大规模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 ,但他还是警告说 ,如果各种文明之间

不能够具有非常清醒的自我认识以及在彼此相互间进行有效和良好的沟通 ,那么发生

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很大。① 笔者认为 ,亨廷顿过于强调了文明间的冲突 ,而忽略了文

明间互动的可能以及他不正确地描述了盎格鲁 -撒克逊文明将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

明之间对抗的前景 ,这可能是他作为一位著名国际战略理论家留下的遗憾之处。

其六 ,保罗 ·肯尼迪 ( Paul Kennedy)提出的关于大国兴衰的国际预测。有人认

为 ,在保罗 ·肯尼迪的名著《大国的兴衰 》出版一年之后 ,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最终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获得胜利而宣告结束。这样一来 ,以告诫美国不可因伸展过度而陷于

衰落的保罗 ·肯尼迪因此成了一名倒霉的预言家。也有人认为 ,《大国的兴衰 》整部

书“只是经济决定论的产物 ”,因为全书只是经济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体

制革新能力等方面大量素材的汇总。但是 ,对大国兴衰的关注之所以成为 20多年来

被广为引用的话题 ,这说明保罗 ·肯尼迪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当今影响时代走向的大国

权力转移这一重要问题。事实上 ,除了《大国的兴衰 》一书中丰富材料所体现出来的

职业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外 ,我们只要引用一下作者在 20多年前对于中国未来走向

的描述 ,就可以感知这位历史学家的远见与功力。保罗 ·肯尼迪在书中提到 ,未来中

国对于世界的影响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会增加它的对外贸

易 ,但是中国不会成为第二个德国 (主要是指冷战时期的联邦德国 )或日本。由于中

国的广大内需市场 ,中国不会像海上贸易国家那样依赖贸易。其次 ,中国有和平诚意 ,

它也会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根据中国的分量 ,它在一定意义上应被看做是候补的超

级大国 ———并非仿效苏联或美国这种超级大国 ,而是反映中国在全球政治中独特地位

·35·

① George Modelski and W illiam R. Thomp son, “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Global Politics i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An Evolutionary App roach, ” In ternational S tudies Review , Vol. 1, No. 2, 1999, pp. 109 - 140.

Page 9: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的那种超级大国。最后 ,虽然中国目前对军费实施严格的控制 ,但它并不是要使自己

在将来成为一个战略上无足轻重的国家 ;相反 ,回顾一下中国是怎样重视加强它的科

技基础建设以及它在其科技基础还是如此薄弱之时就在火箭和核武器技术等方面取

得了那样惊人的成就时 ,你就会清楚地看出这种含义。① 可以说 ,保罗 ·肯尼迪是冷

战后最早一个明确言说“中国崛起 ”的国际预言家。保罗 ·肯尼迪敏锐的洞察力仅透

过对中国前景的预测这一个点就得以充分显示。不久前 ,保罗 ·肯尼迪还进一步为金

融危机背景下的世界事务前景把脉。他断言 ,“与其他大国相比 ,美国在人口、人均土

地面积、原材料、高校和科研机构、劳动力流动性等方面都存在巨大优势。近 10年来 ,

华盛顿在政治上的不负责任、华尔街内外的贪婪成性以及海外军事过度扩张 ,都使得

这些优势黯然失色 ⋯⋯全球结构体系的重心逐渐从西方向亚洲倾斜的趋势似乎难以

逆转 ⋯⋯在国际关系史上 ,一场跨越国界的大动荡常常会动摇世界的根基 ,导致许多

旧体系土崩瓦解 ”。“在这一变迁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美国 ,直觉告诉我 ,美国在 2009

年将衰落 ”。②

二 21世纪国际预测的新局面

除了上文所介绍的冷战后在国际预测领域的相关国际问题专家的个人观点和立

场之外 ,一个更加重要的趋势是 ,出现了一批相当有分量的集体创作的国际预测作品。

例如 ,普林斯顿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推出的《普林斯顿报告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推

出的《大趋势 ———2020年的世界 》(后有新版的《全球趋势 2025年 》)、欧洲改革中心

发布的《2020年的欧洲 》、俄罗斯国防与外交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俄罗斯及其周围

的世界 》(后有新版的《2020年的俄罗斯及其周围世界 》)以及日本推出的《内部界

限 ———日本在 21世纪的目标 》和《日本 2030年前未来技术的发展 》等。这批作品以

大制作、大投入、大开放等方式为特点 ,瞄准了未来 10~15年的国际形势变化 ,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的判断。比如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大趋势 ———2020年的世

界 》中提出 :全球化大体上不可逆转 ;世界经济规模会大大扩展 ;现有强国的人口出现

老龄化 ;亚洲崛起 ;“地下 ”的能源资源供应量足以满足全球需求 ;非政府行为体的影

响力上升 ;政治化的伊斯兰将继续是一个强大的力量 ;大国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可

能性不大 ;美国将在经济、技术和军事上继续保持其单一的最强国地位 ;中国和印度及

·45·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美 ]保罗·肯尼迪著 ,陈景彪等译 :《大国的兴衰》,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版 ,第 447 - 450页。

http: / /news. xinhuanet. com /world /2009 - 01 /18 / content_10677335. htm.

Page 10: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2010年第 3期

其他一些国家作为主要新崛起的全球力量将会改变地缘政治的图景 ,其潜在的冲击力

和影响力将类似于 19世纪德国统一以及 20世纪初出现强大的美国那样 ,其变化将带

来戏剧性的效果。①

值得注意的是 ,这批重要的国际预测作品 (包括俄罗斯的预测作品 )得到了相当

数量资金的支持 ,大都是在几百万美元的投入推动下制作而成的 ,因此这些项目也有

条件集中各领域最为优秀的专家实现通力合作。在制作方式上 ,这些国际预测项目也

采取了相当开放的态度 ,除了向国外派出重量级的专家代表团 (往往还伴有意见不同

的理论界权威人士同行 )外 ,其中有些项目还在全球各地举行了几十场甚至上百场讨

论会、意见听取会 ,之后才形成了这样的国际预测巨制。这是新时期国际预测研究领

域一个相当突出并发人深省的现象。

在这样的国际预测大制作背景之下 ,预测研究的手段与方法自然获得了比较明显

的改进。事实上 ,任何一个类别的国际问题预测不可能不是一种多门学科知识、多种

思潮观点的综合。离开了多学科以及多种思潮汇合的背景 ,我们恐怕难以对复杂的国

际现象做出前瞻性判断。以上述的几项重大研究为例 ,这些国际预测所吸收的学科涉

及人口统计、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与技术、全球经济与全球化、国家与国际体制管理、

未来冲突等诸多方面。在 21世纪国际预测的话题之下 ,笔者特别愿意强调以下几方

面的新因素 :其一 ,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吸收新的学科门类 ,如气候变化、北极开发、海

洋利用、太空合作、“反恐 ”问题等学科。其二 ,重视人文知识对于国际预测的作用。

如果说带有计算性质的社会科学知识 (如经济学、社会学 )有利于对状态与结构做出

判断 ,那么历史学、哲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知识则洞察的是人的心灵 ,同样有助于从深

层次的角度来把握长时段的社会演进趋势和规律 ,因而我们对于人文知识的储备不可

偏废。近 30年来 ,作为国际预测研究中一个重要知识门类 ———国际政治经济学 ,它日

益走向丰富和成熟的趋势可以说是多学科与多种思潮汇合的体现。在早期资本主义

发展阶段 ,政治与经济的相对分离 (主要是政府官员不干预私人经济活动 )原则曾经

对英法列强称霸天下起到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作用。到了 20世纪之后 ,特别是自西方

国家经济大萧条 (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 )之后 ,政府的政治干预已经成为了经

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自冷战结束以后 ,令人眼花缭乱的事态变

化更是反映出当今世界出现的任何经济变迁已经与政治须臾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所以 ,罗伯特 ·吉尔平 (Robert Gilp in)总结道 ,世界经济的稳定有赖于大国之间的政

·55·

①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编 ,相蓝欣译 :《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版。

Page 11: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治合作。① 应该说 ,这样的判断是相当经典的。而在最近几年中 ,我们又可以看到 ,在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 ,其社会向度的内容有了大幅度增加。

从 21世纪以来的若干国际预测作品的研究手段来看 ,许多专业的预测方法也在

发生变化。一般而言 ,国际预测研究包含有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外推式研究 ,即

依据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发生变化的相关性 ,将最近时段的结构与趋势性变化按照

时间序列做外推式延展 ,从而获得预测结果。第二 ,专家预测估计法 ,即对本专业领域

的各专家进行全面的征询 ,在所取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地整理加工 ,从而获取信

息。第三 ,各种类型的模拟方法 ,其中包括逻辑形象模型、社会数学模型、因果模型、趋

势模型和仿真模型等。在各种模拟的景象之下 ,对相关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

判。值得注意的是 ,在新近时期的几个重大预测成果中 ,它们都特别强调情景模拟方

法的使用。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推出的《大趋势 ———2020年的世界 》为例 ,该报告

的撰写者们采取了一种叫做“预景法 ”的方法来捕捉未来国际社会可能出现的发展趋

势。按照他们的介绍 ,这种方法与过去习惯使用的“直线推测法 ”有着很大的区别。

所谓的“预景法 ”是指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潜在的、具有特别政策含义的各类因

素的相互作用之上。研究者需要找出关于未来形势发展的几种可能性趋势 ,随后就影

响这些发展趋势的内部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考察 ,此外还需要就这些趋势之间的相互

影响做出判断。所谓“直线推测法 ”是指研究者倾向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预测 ”

上 ,通过假定一个主线发展的情景 ,提供一种关于未来发展的单维看法。比如 ,《大趋

势 ———2020年的世界 》项目的作者就提出了以下四种假想的情景 ,这些情景虽然都不

代表实际的预测 ,但是它描述了几种可以通过它们而进入的“预景世界 ”,未来事态的

发展取决于这些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交织的关系。这四种假想分别是 :其一 ,

“达沃斯情景 ”。这一情景表达的是在未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 ,世界经济将在中国

和印度的推动下蓬勃地向前发展 ,全球化将因之具有“非西方化的面貌 ”,全球政治规

则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其二 ,“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这一趋势表达的是在未来十

五年内 ,美国在各个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仍将无可替代 ,并将在国际政治发生激烈变化

的前提下帮助形成一个新的、具有包容性的全球秩序。其三 ,一个新的“哈里发 ”体

制。这一体制强调的是 ,在激进宗教认同的感召之下形成的全球性运动将“能够对于

西方价值体系进行挑战 ”。其四 ,“预景趋势 ”———“一个发生周期性恐怖的世界 ”。该

报告的作者想强调的是 ,未来国家社会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因恐怖主义和核扩散所造成

·65·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① [美 ]罗伯特·吉尔平著 ,杨宇光等译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 : 21世纪的世界经济》之前言内容 ,上海 :上

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Page 12: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2010年第 3期

的不安定的世界。该项目的研究者们想要告诉我们 ,在今后的 15年中 ,这个世界将再

也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有比较确定的和鲜明的敌我竞争关系 ,从而充满动荡和变化。

因此 ,对于未来形势进行预判时有必要通过排列出多种态势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并将

之进行交织和互动来研究。运用这样的一种方法来预判未来国际趋势至少可使人们

对未来世界的看法不至于因为线性的思维方式而变得独断而僵化 ,也至少使得人们在

构思未来时能够有多几种的选择。

分析冷战后特别是 21世纪以来的国际预测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预测赖以为

据的基本理论前提正在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值得一提是 ,上述国际预测对国际社

会发展的“多样化 ”和“多元化 ”原则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例如 ,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 2009年 11月首次访问中国后 ,中美双方就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

声明 》,该声明前所未有地将互相尊重两国发展模式的条款列入其中。对于与此有关

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的关联性问题的研究 ,同样在各类国际预测中

被广泛地应用并受到关注。亚当 ·普热沃斯基 (Adam Przeworski)经过半个多世纪的

实证研究 ,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中短期阶段中 ,其政治民主化进程与经济发

展这两者之间具有不确定的相关性 ,这一观点显然已经在上述若干重要国际预测项目

研究的专家队伍中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可以预见 ,对这样的基础理论领域的偏好变化

将会对国际预测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①

总之 ,冷战结束以后 ,特别是在当今的国际预测领域出现的这些新情况表明 ,在这

一领域的研究 ,无论是其工作理念和组织方式 ,还是研究手段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预示着国际研究领域的范式变革正在逐步形成。

三 国际预测的问题

国际预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趋势以及一门决策研究知识 ,它实际上面临

着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

第一 ,从国际预测本身的机理来看 ,虽然从事国际预测的专家都从过去和未来关

联性的角度对事物做出判断 ,都相信其研究的议题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某种

延续性 ,但在卡尔 ·雷蒙德 ·波普 ( Karl Raimund Popper)看来 ,“历史未来发展的方

·75·

① [美 ]亚当·普沃斯基著 ,包雅钧译 :《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 》之序言部分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Page 13: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向从来是不可能被预测的 ”。① 迄今为止 ,我们还没有看到国际预测领域的研究专家

对这样的直接挑战做出非常正面的回应。要建立一门具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与范畴体

系的学科知识 ,国际预测学基础显然还有待大大地加强。

第二 ,从国际预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来说 ,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无疑是国际预

测的规范性前提和依据。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 ,基本理论领域和范围也正在出现若

干重要的积极变化。我们在对国际社会出现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和多元化发展前景表

现出尊重的同时 ,还必须清醒认识到 ,几十年来 ,我们对“多样性 ”和“进步性 ”两者间

相互关系的研究在理论上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克劳德 ·列维 - 斯特劳

斯 (Claude Lévi Strauss)对此问题曾做过巨大的努力 ,但他表示 ,对此问题的研究尚不

能令人满意。② 又如 ,对于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尽管学界通

过实证研究在理论上有了新的认识 ,但这样的一种研究还缺乏从理论逻辑上进行详尽

的论证 ,这种状况肯定会影响相关国际预测的有效性。③

近几十年来 ,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出现了由传统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向建构主

义思潮进行转换的特征。认知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更替 ,东方与西方多年的

对立、东西方从属关系出现的逆转、体现人类生存价值的平等对话等一系列潮流风起

云涌 ,这些都使人们对于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以及未来趋势的认知既感到无比兴奋而

寄予希望 ,又感到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而深感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从而迫切需要提供

足够的分析工具去提升预测水准。事实上 ,即便是出现了这样的复杂局面 ,人们对国

际社会未来走向的认知兴趣却丝毫没有衰减。

也许 ,这就是我们对国际预测研究持既不过于乐观、又不过于悲观的态度 ,而需要

学界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和实验的一个重要理由所在吧。

[收稿日期 : 2009 - 12 - 28 ]

[修回日期 : 2010 - 01 - 22 ]

[责任编辑 :赵远良 ]

·85·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George Modelski and W illiam R. Thomp son, “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Global politics i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An Evolutionary App roach, ” In ternational S tudies Review , Vol. 1, No. 2, 1999, pp. 109 - 140.

[法 ]克洛德·列维 - 斯特劳斯著 ,于秀英译 :《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 》前言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6年版。

例如 ,《普林斯顿报告》的专家代表团在 2007年年初来到上海听取意见的时候 ,罗伯特 ·基欧汉在午宴

时对在一旁的笔者感叹道 ,“目前的这些预测报告很有水平 ,但是还是没有得到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有力支撑 ”。

这恐怕也是西方理论界的权威人士对目前带有前瞻性分析和预测所能达获的实际水平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背景

之现状所说出的一句真话。

Page 14: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fate of Russia. Soviet Union’s power in the Far East was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W est to East, which was partly offset by China’s decreasing power from East to W est

( up to China’s Xinjiang region). It was due to such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reasons

that Russia would rather China control the Xinjiang region than allowing the Islam ic

group s to form political alliances in this reg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why the

so - called“East Turkistan separatists”and other forces have never succeeded in sp lit2ting Xinjiang from China in the history.

【Key Words】the Russian State, strategic power, geopolitics, lim it, bottom line

【Author】Zhang W enmu, Professor,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 stronautics.

The Un ited Sta tes’Reaction and Policy to Ch ina’s R ise and Ch ina’s Respon ses

Tang Yan lin ( 30)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i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interp rets China’s rise. The“chal2lenge app roach”, the “ integration app roach” and the “ rep lacement app roach” are

three main viewpoi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us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eaceful transition of power”, the author argues that each of the above three app roa2ches, based on the concep ts of power, institution, and ideas and identity, has its

weaknesses. The“challenge app roach” thinks that war can easily break out between

the rising power and the dom inant power, ignoring their potential self - adjust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underestimating their ability for coordination. The“integra2tion app roach” recognizes the possibility of a peaceful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order

by a rising power, rooted itself in “west - centralism” and attemp ting to change the

values and ideology in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The“rep lacement app roach”exp lains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world politics, inherits the Cold W ar men2tality, and view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 and the US as conflicting and in2compatible. In response, China should put forward a strategy to p romote a more just

and rational international orde.

【Key Words】the U. S. , China’s rise , international order, response

【Author】Tang Yanlin, A 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L ia2oning University, Ph. D.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erna tiona l Foreca st after the Cold W ar: Idea s, Character istics and Cha llenges

Feng Shaole i ( 46)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 ar,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in analyzing and grasp ing

·651·

No. 3, 2010 W orld Econom ics and Politics

Page 15: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 Fudan University · 2012-09-29 · 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 观点、特征与问题 冯绍雷 【内容提要】

the realities of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hich makes international forecast

a scarce and important discip line. By analyzing the“end of history” theory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s and ideologies, the cyclical theory of hegemony

based on world - system theory, the realism - based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system s of influenc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orecast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oughts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debates of various theoretical

school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trend in the 21 st century that a group of great and col2lective works on international forecast appeared, which reveals the p rofound changes

taken p lace in work ethic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ternation2al forecast has faced great challenges: on the one hand, the foundation is not solid e2nough to establish a discip line with strict logics and category system s; on the other

hand, it still lacks a reasonable solution for both“diversity”and“p rogress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forecast and the imp rovement on international forecast depends on the

theore tical and concep t p roblem s to be solved reasonably.

【Key Words】international forecast, theoretical trends, research methods

【Author】Feng Shaolei, Professor, Dean,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and A rea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 irector, Centre for Russian Studies (National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he M inistry of Education) ;

Member of Social Science Comm ittee, M inistry of Education.

Actorsin “M ulti - Sta tes System”: D ifferen t Behav iora l L og ics and Founda tion s

X in W anx iang Zeng X ianghong ( 59)

【Abstract】The unification was achieved by Q in in the Chinese W arring States Period

while the“balance of power” repeatedly appeared in the European“multi - states sys2tem”. W hy? By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Chinese W 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V ictoria Tin - bor Hui argued that the “self - strengthening re2form s”and“clever strategies”are the reasons why Q in broke the“logic of balancing”

and achieved unification in China, while the “self - weakening expedients” and the

“clum sy strategies”adop ted by European countries led to the repeated occurrences of

“balance of power”. W e hold that the argument made by V ictoria Tin - bor Hui ig2nore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historical p ractices of China and Europe, which

led to the m isunderstandings of different logics of political actors in “Multi - States

System”. A ll“warring states” in the W arring States Period pursued the strategy of an2nexing and unity for the ideal of“Grand Unification” in China; in contrast, the con2cep t of“sovereignty”and the phenomenon of“balance of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2rope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raditions of diversity in the Medieval. Therefore,

·751·

W orld Econom ics and Politics No. 3,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