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消费大未来 解密移动消费者的套路€¦ · 端vr...

56
2016 德勤中国移动消费者调研 解密移动消费者的套路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May-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6 德勤中国移动消费者调研

解密移动消费者的套路

移动消费大未来

2016 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调研

2016 年 9 月

移动消费大未来

2016 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调研

2016 年 9 月

s

德勤 科技、传媒和电信卓越中心

德勤科技、传媒和电信卓越中心通过独创的研究和分析,进行核心管理问题、宏观经

济和行业趋势的战略洞察。其管理研究员结合德勤所具有的广泛的咨询、审计和技术

经验进行创新研究和分析,探讨商业组织如何成为并保持卓越绩效的企业。

目录

序言 1

可穿戴:热度急升,奔向主流 5

虚拟现实:缓步增长,中端领跑 7

物联网:未成气候,有待突围 11

智能手机:国产崛起,迭代加速 15

二手手机:喜新厌旧,市场有限 18

手机使用:无所不在,依赖加剧 21

4G 网络:普及跃升,迈向饱和 27

手机购买渠道:线上崛起,实体式微 30

运营商:流量优先,发展数据 33

虚拟运营商:仍需突围,另辟蹊径 36

移动广告:视频社交,效果显着 38

移动支付:软件领航,一路向上 40

指纹识别:普及攀升,或成主流 46

移动办公:普及仍低,有待推广 49

序言

<2016年德勤全球移动消费调查>研究了消费者与移动数字设备的供求关系,这项调查是德勤2016年在全球各地

进行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涵盖6大洲,31个国家。在中国,数据采集于2,000名中国用户,横跨四个不同的人口

样本统计数据。2016年覆盖的主题涵盖三大类:从设备层,上升至网络层,最终至应用层。

在设备层面,可穿戴设备持有率有较大幅度增长,逼近平板持有率。VR设备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刚性需求尚未

形成,目前VR急需解决的问题涉及整体生态圈,尽管已经有了一些硬件与内容,但总体来说尚未成气候。物联网

设备持有率有所增长,但普及率相较于移动设备仍低。此外,国产智能手机崛起,开始反超进口手机品牌,且国产

与进口手机口碑已经不相上下,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持有率差距。对于二手手机处理方式来说,出售仍是少数人的

选择,二手手机市场狭小。而智能手机依赖成常态,用户查看手机次数增多与起床查看手机间隔缩短这两大特征表

明消费者上瘾症加剧,智能手机绑架日常生活,全天候使用手机考验移动应用场景覆盖。

在网络层面,4G网络普及跃升,非早期用户成为推动4G持续普及的核心,高性价比成为拓展市场的重点。手机购

买渠道向线上倾斜,实体店渠道劣势明显。运营商传统短信与语音通话服务市场被压缩,通信行业仍然处于变革期,

数据流量是未来主流发展方向。而虚拟运营商則有待突围。

在应用层面,移动视频广告观看效果显着。而移动支付使用频率进一步提高,移动场景使用率不断增加,移动支付

场景多样化是促使客户提升使用率的关键。指纹识别使用率攀升,或将取代密码成为身份认证首要方式。移动办公

普及率则有待提升,移动办公软件需大力推广。

网络层设备层 应用层

手机使用

移动广告

4G网络

手机购买渠道

可穿戴

虚拟现实

物联网

智能手机

二手手机

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

移动支付

指纹识别

移动办公

涵盖主题

2

样本地域分布

东北8.5%

东部29.7%

中南28.2%

北方12.7%

西南13.5%

西北7.4%

样本人群分布

2

性别

社会阶层 工作状况

年龄

学生6.7%

工作79.5%

不工作13.8%

49.2%女性

50.8%男性

22.9%

27.2%

33.3%

16.6%

18-24岁

25-34岁

35-44岁

45-50岁

67.3%“白领”

32.7%“蓝领”

可穿戴:热度急升,奔向主流

4G - “奔向主流”

47%

53%

87%

+15%

-4%

-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可穿戴设备 平板 手机

图:移动设备持有率

2016年变动 2015

49%

39%

1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图:未来12个月愿意购买的可穿戴设备

18%

31%34%

17%

图:不同年龄未来12个月购买智能手表意愿

18-24

25-34

35-44

45+

6

可穿戴设备向主流迈进:青壮

年将进一步推进智能手表持有

率的提升

可穿戴设备持有率从 2015 年的 32%上升

至 47%,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逼近

了平板持有率(53%),若保持此态势,

未来一年内极有可能超越平板的持有率。

在未来的 12 个月內,智能手表(49%)

将成为消费者最有可能购买的可穿戴设

备,智能手环則位居第二(39%)。

从购买群体的角度来看,青壮年群体是购

买主力,包括 25-34 岁占 31%和 35-44

岁的 34%。总体来说,当智能手机普及

饱和之后,可穿戴智能设备将成为电子产

品消费的下一个新增长点。

对制造商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可

穿戴设备的缺点如续航能力差等缺陷经过

不断迭代,已经从产品层面上获得基本解

决,同时实用的功能也不断扩展。从数据

可以看出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开始被大众所

接受,然而目前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同质

化较为普遍,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提

高产品认知度,拓展功能的研发,是市场

普及的核心要素。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大众

消费市场进入门槛低,创新者众多,以及

产品生命周期短,预期在未来会有更多的

企业进入此市场,造成较大的波动。对

此,设备制造商将需积极探索差异化细分

市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使消费者明

确了解其定位和价值,才能在市场上占一

席之地。

“始终更快”

84%

虚拟现实:缓步增长,中端领跑

93%

87%

53%

47%

1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电脑 手机 平板 可穿戴设备 VR设备

图: VR设备持有率与其他数字设备对比 (2016)

相对

低点

23%

33%

44%

图: VR设备持有率–按设备等级

高端VR设备 经济型VR设备 中端VR设备

8

VR 设备普及率仍低:中低端

设备已能够满足目前市场需求

目前 VR 设备持有率不足两成,仅为

15%。此数字遠低于电脑(93%)、手机

(87%)和平板(53%)三大传统数字设

备,同时也远低于近几年所崛起的可穿戴设

备(47%)。该现象可归结为 VR 处于发展

初期,技术不成熟导致 VR 使用场景受限。

而在拥有 VR 设备的群体中,拥有中端 VR

设备的比例最高(44%),其次是经济型与高

端 VR 设备。由此可见,除了受到软硬件的

制约之外,VR 设备价格也在很大程度上限

制了普及率,对于消费者来说,中低端的设

备很可能已经能够满足用户“尝新”的心态。

对于 VR 生态圈来说:目前 VR 领域受到了

高度关注,国内初创型企业主导开发推广,

而大型互联网企业则透过投资并购,同时推

出相应产品抢占市场。然而,目前 VR 的普

及率仍低,诸多问题有待厂商解决:

在硬件方面,目前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使得

内容欠缺优质的载体,然而 VR 硬件技术门

槛相对较高,其分辨率、可视角度、以及时

延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而解决这些问

题需雄厚的资源以及资金进行长期的研发,

以期技术门槛的突破。

在内容上,尽管内容变现的速度较快,然而

VR 内容市场门槛极高,目前仍是处于匮乏

的状态,若没有现象级的应用推出,消费者

难以买单。

中低端占

比超七成

28%

30%

49%

54%

61%

0% 20% 40% 60% 80%

VR设备

平板

计算机

可穿戴设备

手机

图:未来12个月购买数字设备意愿

46%

31%

9%4%

图:不同技术行为群体未来一年购买VR设备意愿

早期使用者

早期观察者

潮流追随者

刚需购买者

9

早期占

近 8 成

VR 短期不会爆发:在硬件改

善与现象级软件推出之前,

VR 仅能温和增长

未来 12 个月消费者可能购买 VR 设备的比

例为 28%,此比例相比其它数字设备最

低,总体购卖意愿并不高。同时,从不同

技术行为群体方来看,最有可能购买 VR

设备的人群为早期使用者与早期观察者,

各占 46%与 31%。此数据体现了非主流

群体在未来依然是VR设备购买的主力,

而在购买设备类型方面,有近半数的消费

者可能购买中端 VR 设备,显示了消费者

VR 设备的价格敏感度较高。

可以看出,VR 受欢迎的程度仍然局限在特

定人群之中,对于大众消费者,刚需尚未

形成。因此在可见的未来,VR 设备将不会

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也非是一个短期能

爆发的行业。目前 VR 急需解决的问题涉

及了整体生态圈,尽管已经有了少许硬件

与内容,但总体来说尚未成气候。

对于硬件生厂商来说:当务之急是设法改

善 VR 现有技术缺陷,提升用户体验,而

后扩大产品差异化,以提升交互感,方能

在市场上立足。

未来,VR 设备将会拥有更全面的感知系

统,例如透过而获得触觉,甚至是嗅觉等

全方位感知系统的方向发展。此外,使用

更强的处理器,以提升性能续航、同时降

低散热,使得 VR 比现在更小巧易用,并

实现 VR 移动化亦是发展大方向。

47%

28%

2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中端VR设备 高端VR设备 经济型VR设备

图:未来12个月对VR设备购买意愿–按设备等级

对于内容生产商来说:VR 内容的制作费

用高昂,对专业度要求高。而目前 VR 的

内容以游戏为主,但随着 VR 制作成本的

下降,设备的普及,易用性的提高,预期

内容将会更加多元化,随着社交属性的内

容的推出,将有更多的消费者进行 VR 内

容的创作,使消费者成为 VR 内容的生产

者。

而除了软硬件之外,网络速度也是未来

VR 能否普及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如云端

VR 内容,对网络带宽有极高的要求,方

能达到实时互动的效果。因此 VR 技术将

会促进运营商与云存储提供商的技术革新

与设备的升级换代。

长远看来,随着 VR 产业链的成熟,从上

游芯片与传感器厂商,中游设备制造商,

下游内容服务运营商都将受惠,然而,硬

件的价值将会如同当今的手机般将被弱

化,而 VR 内容与服务的产值将会提升成

为主力变现点。对此,VR 厂商除了尽快

解决当前 VR 设备痛点之外,还需加速布

局抢占内容与服务端市场。

10

物联网:未成气候,有待突围

联网电视

智能盒子

无线音响

智能照明

游戏机机器人

车联网

智能家电

家庭安防

0%

5%

10%

15%

20%

25%

0% 10% 20% 30% 40% 50%

概念推广

12

已拥有设备人群

图:物联网设备持有率与未来 12 个月可能持有率

稳定增长 萌芽培育

qo6m

物联网设备尚未成主流:企业

布局物联网意应更关注产品和

客户生命周期

在用戶已拥有设备方面,智能联网电视

(42%)与智能盒子(30%)拥有人群最

多,但持有率仍未过半,而其它物联网设

备持有率则皆低于 25%。在未来 12 个月

可能持有设备方面,智能家电与家庭安防

占比最高(18%),联网电视与智能盒子

将会持续攀升,而车联网与智能照明也有

机会提升其持有率。

总体来说,尽管相比去年有所增长,物联

网设备的普及率相比移动设备仍低许多,

而低持有率的原因可能有四方面:

1. 功能单一:大多数的智能产品功能单

一,仅能实现家庭需求中的部分功能,造

成了实际使用的局限性,难以形成刚需。

2. 价格偏高:相比传统非智能产品,附带

智能功能的设备就偏高,在需要购买多种

设备的前提才能满足用户需求之下,提升

了购买成本。

3. 习惯难改:物联网带来的强大的数据分

析功能以及个性化定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不大。一方面,他们对数字不感兴趣,他

们要的是直觉或者洞察。另一方面,人们

往往不愿意改变行为习惯去适应系统,更

偏好那些只需很小的行为改变就能满足自

身需求的系统。

娱乐类 家居类 其他类

12

实际发展

2015 年各设备持有率

13

4. 封闭生态:目前大多产品都自带标准以

及内容服务体系,不同品牌间的物联网设备

无法兼容,也因此牺牲了设备之间互联互通

的便利性。

尽管对消费者用途可能不大,然而企业布局

物联网意味着更关注产品和客户生命周期。

将尚未联网的设备接入网络是新的盈利机

会,但需要转换基本的商业模式。一旦联

网,产品就不再只是它的固态形式,而变成

了一项服务。比如,联网的咖啡机可以提供

用户的使用信息,厂商可以借此管理不同种

类的进货量,最优化咖啡豆供应链,增加客

户生命周期的价值,忠诚度以及投资回报率

都大大提升。

88%

整体

87% 89%

+1% 0%

男性 女性

89%89% 88%86%+1%

-

1% 0%-2%

18-2425-3435-44 45+

2015年 2016年变动

94% 89% 83%

76%

+1%-1% +4%

-5%

使

总体

物联网用户乐意分享使用数

据:提高安全性以提高用户信

任度

大多数用户(88%)愿意分享物联网设备

的使用信息,且不同群体分享意愿均超八

成。在不同技术行为群体中,“早期使用

者”和“早期观察者”约九成,占比分别为

94%和 89%,而“潮流追随者”和“刚需购

买者”分享信息的意愿也在八成左右。不同

年龄群体中年轻人分享意愿更强,18-24

岁和 25-34 岁人群占比均高达 89%,35

岁以上群体占比也超过八成。总体来说,

消费者依然乐意分享物联网设备的个人信

息,与 2015 年相比变动不大。

对物联网企业来说:尽管对国内消费者来

说,个人隐私的暴露不是用户主要的关切

议题,然而 7x24 小时联网在给消费者带

来便捷的同时,依然会衍生出安全问题。

例如黑客通过网络连接车辆、家电等制造

安全事故也不无可能。因此,提高物联网

的安全性成为各方日益关注的焦点。

物联网企业可通过建立某种形式的合作机

制分享数据和安全威胁,同时建立漏洞快

速修补机制,为产品安全漏洞做好准备并

在设备升级时能首先完成必要的重要的安

全升级。此外,为了提高用户的信任度,

企业要最大化信息透明度。在消费者的感

知成本和以此提高的收入中可能要进行权

衡取舍,而客户对分享自己信息的愿意也

会有所不同。

14

图:用户愿意分享使用数据的占比

性别 年龄 技术行为

智能手机:国产崛起,迭代加速

16%24%

13%

16%

19%

19%

25%

20%

18%15%

9% 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5年 2016年

图:消费者对各品牌手机的持有率

华为 小米 国产其他品牌 苹果 三星 国外其他品牌

进口手机

41%

国产手机

59%

进口手机

52%

国产手机

48%

73%67%

24%3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进口手机 国产手机

图:用户推荐手机意愿

十分愿意 愿意 一般 不愿意

16

国产手机崛起:未来有望扩大

持有率差距并替代进口品牌

2016 年国产手机首度以 59%的持有率超

过进口手机,该结果表明了国产手机崛

起,开始反超进口手机品牌。用户向亲朋

好友推荐所用手机方面,进口手机用户中

十分愿意推荐占比 73%,些微超过国产手

机品牌(67%)。然而整体看来国产与进

口被推荐的概率同样高,接为 97%,这也

说明了国产与进口手机口碑已经不相上

下。

对于国产手机制造商来说:国产手机的领

先优势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持:

硬件方面:依科研成果解决待机时间短、

卡机现象频发以及芯片发热等问题,满足

用户的使用需求。

软件方面: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特殊使用习

惯采取差异化战略。国产手机生产商立足

于国内市场,凭借该天然优势能够紧密追

随消费者需求。

营销方面:随着移动终端视频播放成为主

流,电视广告影响力将进一步下降,因此

产品宣传有效性将受到威胁。国产手机生

产商可借助节目植入等更接近年轻人的途

径进行宣传,同时利用明星代言吸引消费

者购买,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97%

愿意

推荐

97%

愿意

推荐

10%

17%

49%

24%

-1%

-4%

-1%

+4%

0% 100%

只有手机故障或报废后才更换

当新手机上市一段时间后才会

购买

真的喜欢才会购买最新手机

一旦新手机进入市场就会购买

图:用户对购买新手机的态度

2015 2016年变动

2016年

28%

51%

16%

4%2%

-2%

+3%

0%

10%

20%

30%

40%

50%

60%

当年更换 1年内更换 2年内更换 3年内更换 4年内更换

图:上次购买智能手机的时间

2015 2016年变动

73%

非刚需

17

79%在一年内更换

新手机极受消费者追捧:加快

产品迭代速率至关重要

2016 年 73%的受访者选择购买最新上市

或者喜欢的手机,高于 2015 年的 66%。

同时上市一段时间后购买和替代旧产品的

消费者占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 4%

(由 21%下降至 17%)、1%(由 11%

下降至 10%)。该现象表明消费者购买新

设备大多出于对新潮产品的追捧,刚性消

费需求的因素在不断下降,同时消费者对

价格并不敏感。

在手机替换速率方面,一年内更换智能手

机的频率上升了3%,表明手机替换率长

期处于高速状态并有进一步加快的迹象。

该结果印证了智能手机走向类似快速消费

品模式的趋势,价格因素不再成为影响手

机更换的首要因素。

对手机制造商来说:在硬件方面,制造商

一方面需要继续解决传统的硬件配置限

制,例如屏幕尺寸限制问题、电池续航能

力等。另一方面,原有的已基本满足用户

使用需求的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屏

幕分辨率需要从 1080P 提升至 2K 以满足

VR 等新技术对智能手机硬件配置的要求。

智能手机创新应跳出简单堆砌硬件和性能

的圈子,以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为中心,

提供区别于对手的软件服务。同时随着数

字化进程的推进,智能设备成为人们接入

数字生活内容的一种工具,手机制造商应

通过技术创新帮助消费者利用触觉、图像

和声音接入外部数字生活。

27%

刚需

二手手机:喜新厌旧,市场有限

3%

7%

6%

2%

8%

23%

51%

-2%

3%

-1%

+1%

+2%

-8%

+5%

丢失

其他

丢弃

出售给他人

出售给回收商、制造商和运营

给家人或朋友

闲置

图:消费者对旧手机处理

2015年 2016年变动

19

10%

出售

手机回收市场不成熟:完善转

售机制才能重构二手手机销售

价值链

51%的中国消费者选择闲置旧手机,较

2015 年增长 5%。23%选择给家人或朋

友,较 2015 年下降 8%,但仍为第二多

的处理方式。此外,10%的消费者选择出

售旧手机,包括 8%出售给回收公司、制

造商和运营商,仅有 2%出售给个人,成

为最少的旧手机处理方式。

消费者购买手机方面,98%选择购买新手

机,只有 2%选择购买二手手机。由此可

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喜新厌旧,同

时宁愿闲置旧手机也不愿意出售,使得二

手手机市场空间狭小。

然而建立完善二手手机回收市场有三方面

的好处:

1. 将使手机供应商更清楚自身设备的剩余

价值,因为二手手机的残余可能成为用户

做出购买决定的重要因素。

2. 正规的二手市场可以使消费者以较少的

预算购买二手市场上的产品,而无须推出

利润低、价格不一的设备。甚至二手翻新

高端智能手机可能比崭新的非品牌机更有

吸引力。

3. 处理二手手机的过程中存在利润。部分

国内厂商已加入手机回收市场,推出跨品

牌以旧换新政策。

98%

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新手机 二手手机

图:消费者购买手机偏好

20

企业在进入该市场时需要处理以下问题:

1. 信息安全方面:对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

担忧是用户不考虑出售手机的重要因素,

因此手机回收商应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个人

隐私经由二手手机流出的问题,例如组建

专门技术团队清除旧手机存储信息,并确

保信息无法复原,以解决用户在信息安全

方面的担忧。

2. 回报方面:回收商应确保用户在出售手

机后能得到现金上的补偿。用户在出售手

机给运营商后只能获取回购券,不能套

现,因此除非消费者真的愿意以旧换新,

否则很难推动消费者出让手机。

3. 回收渠道方面:手机回收市场机制尚未

建立,消费者也未形成出售旧手机的习

惯,因此手机回收商可通过提供便捷的回

收渠道打开市场。例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手机回收渠道,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

回收服务体系,通过线上下单,线下上门

回收模式整合资源。

预计未来手机回收将向着规范化和协同化

的方向发展。所谓规范化:目前整个二手

手机市场都存在缺少权威估价体系的问

题,不同手机制造商亦都有自己估价标

准。预计随着行业发展,未来势必会出现

权威的二手产品价格评估体系。所谓协同

化:制造商与通信运营商在旧换新领域会

更加紧密的协同合作,促进用户换机频

率。在运营商之外,手机制造商亦将与产

业链下游的手机拆解商与翻新商加强合

作,挖掘产业链价值。

仅有 2%

手机使用:无所不在,依赖加剧

51%起床5分钟内使用智能手机

25%起床后首先查看即时信息

46%乘坐公共交通时使用智能手机

54%使用手机拨打工作电话

93%在工作时使用智能手机

49%使用智能手机接发工作邮件

40%使用智能手机支付交通费

58%与朋友外出时使用智能手

55%与家人吃饭时使用智能手

56%在购物时使用智能手机

36% 睡觉前5分钟使用手机

图:智能手机日常使用情况

22

超过200次

101-200次

51-100次

26-50次

11-25次

小于10次

4%

5%

14%

27%

36%

14%

3%

3%

13%

31%

37%

13%

图:每天查看手机次数

2015 2016

50%

74%

89%

96%

51%

75%

91%

9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5分钟之内 15分钟之内 30分钟之内 1小时之内

图:从起床到查看手机的间隔

2015年 2016年

轻度用户下

降5%

重度用户上

升4%

智能手机上瘾症:智能手机依

赖成常态

2016 年智能手机重度用户(每天查看手机

次数超过 50 次)同比上涨 4%至 23%,

其中 101-200 次(5%)上涨 2%,51-

100 次(14%)和超过 200 次(4%)均

上涨 1%。轻度用户(每天查看手机次数

11-50 次)略有下降,从 2015 年的

68%降至 63%,其中 11-15 次(36%)

下降 1%,26-50 次(27%)下降 4%。

因此,可以看出轻度用户有向重度用户转

化的趋势。

起床与查看手机的时间间隔也在逐渐缩

短,起床 1 小时之内查看手机的用户占比

在高位持续增加,由 2015 年的 96%进一

步上升至 2016 年 97%;30 分钟之内查

看手机的用户突破九成,2016 年同比增加

2%至 91%;15 分钟之内查看手机的用户

由 74%上升至 75%;5 分钟以内查看手

机的用户占比超过五成,由 50%上升至

51%。

用户查看手机次数逐渐增多与起床查看手

机间隔缩短这两大特征表明消费者上瘾症

加剧,随着各种应用的不断拓张,智能手

机依赖将成常态。

23

其他,7%工作邮件 2%

游戏 2%个人邮件 3%

上网 7%

短信 9%

新闻 11%

天气 14%

社交网络

20%

即时信息

2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图:每天接触手机的第一件事

1%

7%

8%

10%

11%

13%

20%

20%

22%

27%

34%

35%

42%

50%

0% 20% 40% 60%

不知道

查看游戏提醒

回复工作邮件

查看工作邮件

查看其他APP

不查看

查看个人邮件

玩游戏

读书

查看社交软件

回复及时信息

阅读新闻

查看时间

查看即时信息

图:午夜手机使用情况

24

私人类别

工作类别

智能手机操控工作娱乐:智能

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

在每天接触手机第一件事中,前六大事情

为查看即时信息(25%)、查看社交网络

(20%)、查看天气状况(14%)、阅读

新闻(11%)、回复短信(9%)和上网

(7%)。

在午夜手机使用情况中,前六大事情为查

看 即 时 信 息 ( 50% ) 、 查 看 时 间

(42%)、阅读新闻(35%)、回复及时

信息(34%)、查看社会软件(27%)和

读书(22%)。

因此,查看及时信息、查看新闻、查看社

交软件成为智能手机用户一天中的主要活

动。

52%

56%

19%

21%

39%

74%

49%

50%

55%

58%

60%

0% 20% 40% 60% 80%100%

看电视/电影

外出购物

开车

过马路

走路

乘坐公共交通

和朋友/家人谈话

和朋友/家人在家吃饭

和朋友/家人在餐厅吃饭

晚上与朋友外出

和朋友/家人消磨时光

经常或偶尔 几乎不

50%

亲友活动

通勤活动

娱乐活动

图:从事下列活动时会使用智能手机情况

智能手机绑架日常生活:“低

头族”增多考验移动应用场景

覆盖

在各项活动中,手机使用最为频繁的活动

为乘坐公共交通时,接近五成的消费者会

高频(几乎总是和非常经常)使用手机。

在亲友活动中,智能手机的高频使用用户

占比超过公共交通和其他活动,“低头族”

现象突出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智

能手机相连接。

智能手机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中国正成为

智能手机覆盖一切需求的社会,外出吃

饭、打车、网上购物、银行汇款、朋友间

的转账等都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完成,这也

成为消费者日益依赖手机的原因。除了便

利性,信息限制加上 4G 网络迅速深入等

因素造成中国年轻人在智能手机使用方面

已经超过了西方的同龄人,“手机依赖症”

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对移动应用开发者来说:

内容方面:移动应用覆盖面主要分布在亲

友活动、交通活动与娱乐活动三大领域,

随着三大领域移动应用市场的饱和,满足

新领域的应用场景亟待开发。例如对技术

有着更高要求的无人机、自动驾驶、智能

医生、智能安防等应用领域。

服务方面:移动应用开发者可通过后续服

务增加用户粘性。例如应用无感更新,不

再通过传统的下载-安装-更新使用模式进

行更新,以降低用户流失率。

25

11%

23%

29%

13%12%

0%

5%

10%

15%

20%

25%

30%

35%

0-5 6-10 11-20 21-30 31+

1%

4%

8%

22%

44%

45%

0% 20% 40% 60%

不知道

以上均不是

不想花费更多钱

使用浏览器替代

不需要

手机存储空间不够

图:不再安装更多APP的原因

图:手机软件数量(除预装软件) 移动 APP 进入瓶颈?:手机

存储空间与产品同质化成制约

因素

54%消费者自主安装的手机软件超过 10

个,其中 11-20 个占 29%,21-30 个占

13%,31 个以上占 12%。此外,安装较

少的用户主要为 6-10 个,占比 23%,5

个以下占 11%。

手机存储空间不够和不需要成为用户拒绝

安装更多软件的主要因素。

对移动应用开发者来说:智能手机的普及

引爆了移动 APP 的开发热潮,海量 APP

覆盖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 APP

覆盖范围的拓展,即使是大型的移动 APP

开发商或者发行商,也看到增长出现了停

滞。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消费者已经安

装了所有必需的高评分软件,已经不需要

新的同质软件工具。这一趋势并不利于移

动手机应用开发者,在已经饱和的 APP 市

场成功推出人气明星软件的可能性微乎其

微,除非其 APP 在应用场景方面有创新。

因此,开发者更深入分析消费者移动应用

使用行为、线下生活轨迹与消费偏好等多

维度数据,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开发创新

性软件。

26

4G 网络:普及跃升,迈向饱和

61%

8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5 2016

95%

90%

80%

66%

+16%

+27%

+28%

+21%

2015年 2016年变动

73%

18%

9%

图:未来 12 个

月订购 4G 愿意

图:是否订阅 4G 网络

(按用户族群)

4G 扩散至非早期用户

图:是否订阅

4G 网络

增长26%

28

4G 网络普及跃升 - 非早期用

户成为推动 4G 普及的核心

2016 年 4G 用户同比上升 26%至 87%,

4G 网络覆盖用户大幅增加。4G 网络成为

主流发展方向并进入深入普及阶段。

从不同技术行为主体来看,2016 年实现

16%-28%的上升幅度,其中早期用户

(95%)与早期观察者(90%)中使用 4G

的用户占比已经突破九成,市场基本处于

饱和状态,而潮流追随者(80%)和刚需

购买者(66%)有望成为未来推动 4G 深

入普及的重要人群。73%的用户表示会在

未来 12 个月订购 4G 网络。此外,不太可

能(18%)和不知道(9%)的用户占比为

27%。

4G 网络得以进一步深入普及要归因于三

方面:一、政策方面要求运营商“提速降

费”,使得 4G 资费进一步下降;二、部

分运营商为用户免费赠送 4G 流量,以致

2G/3G 用户向 4G 网络迁移;三、移动互

联网时代的视频、直播、购物等内容的崛

起对网速要求提高。

对运营商来说:加速 2G/3G 用户加速向

4G 迁移,可从网速、营销和内容三方面

进行优化:1. 优化 4G 网络,进一步拓宽

网络覆盖范围,提升室内网络体验。目前

4G 网络信号差的主要原因是基站数量不

足、4G 信号频段高衰减快。2. 加大营销

力度,推出各式流量套餐吸引用户转网 3.

增加以 4G 网络为基础的流量业务,增加

提供内容上的差异性,提升用户体验。

愿意订阅 4G

超过七成

19%

19%

20%

21%

27%

31%

家庭套餐

技术支持与客

户服务质量

语音通话质量

网络连接质量

月套餐价格

4G质量

图:影响选择运营商的

前6大因素

20%

22%

27%

29%

31%

34%

WIFI热点

质量

账单透明

是否有无

线数据流

量资费

网络连接

质量

4G质量

月套餐价

图:未来影响选择运营

商的前6大因素

4G 优先

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 – 4G 成

拓展市场重点

影响选择运营商前 6 大因素中,涉及价格

的因素包括月套餐价格与家庭套餐两大因

素,分别占比 27%和 19%。其余 4 项因素

均与服务质量相关,其中,4G 质量与网络

连接质量分列第一和第三为 31%和 21%。

因此价格与质量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

要因素,而质量中 4G 网络质量为重中之

重。

对于未来 12 个月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前 6 大

因素,价格因素上升至 3 项,包括月套餐

价格 34%、是否有无限数据流量套餐资费

27%和账单透明度 22%,分列第一、第四

和第五;其余三项均为质量因素,且与网

络质量有关。

对运营商来说:运营商在网络、终端以及

套餐资费方面相差不大,在竞争的下一阶

段主要比拼服务质量。1. 业务质量方面:

虽然三大运营商均在 4G 基站数量建设上

大跨步前进,但仍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使

用要求。三大运营商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快

基站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就基站共享进行

合作。2. 业务价格方面:运营商可以通过

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降低相对价格。价格

战的做法在短期内能吸引消费者,但若无

法弥补投入,无法确保网络质量将使品牌

沦为低价低质的代名词。在管理方面,调

整绩效考核指标,例如降低新增用户指标

的权重,提高网络维护、客户投诉等指标

比重。

29

手机购买渠道:线上崛起,实体式微

59%

41%

54%

46%49%

5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实体店 在线

图: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渠道

2014 2015 2016

下降

10%

上升

10%

手机销售渠道持续向线上倾

斜:实体店销售下降,在线销

售上升

通过实体店购买智能手机用户由 2014 年

的 59%下降至 2016 年的 49%,同期在

线渠道则由 41%上升至 51%,可以看出

智能手机销售渠道逐步向线上倾斜。

而手机购买渠道往线上倾斜的原因有两方

面:

1. 对消费者来说,通过线上购买手机价格

更加透明,可以有效避免线下购买过程中

出现的捆绑销售问题。

2. 对于厂商来说,通过与大型电商平台合

作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可以精简手机销售的

中间环节,同时节省线下实体店的成本,

从而提升厂商利润。

31

0%

1%

2%

3%

3%

32%

59%

1%

1%

1%

5%

2%

32%

59%

2015 年 2016 年 增减

0%

0%

+1%

-2%

+1%

0%

-1%

电商网站

手机产商网站

手机专卖店网站

运营商网站

其他

百货商店网站

超市网站

图:线上智能手机销售渠道

32

线上渠道购买趋势日益清晰

在线上智能手机销售渠道方面,运营商网

站出现 2%的下滑,其他线上渠道基本上

持平。

对智能手机厂商来说:用户通过线上渠道

购买智能手机的趋势日益清晰,且该趋势

有望进一步深化。线上销售以其便捷性和

透明性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厂商可一

方面继续提高线上销售优势吸引新用户,

另一方面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上的优惠,以

增加用户粘性。

进一步加强与大型电商的合作范围,拓展

线上销售渠道。电商每年的购物狂欢日吸

引众多消费者,手机厂商可借势加入提高

手机出货量。

线下体验店与线上购物相结合。通过设立

线下产品体验店增加与用户的互动引导消

费者进行线上购买。

性价比仍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要考虑因

素,因此厂商可给予线上购买用户优惠,

例如直接的价格优惠、周边产品打折券等

增加用户粘性。

运营商:流量优先,发展数据

85%

70% 73%

41%

59%

40%35%

83%

65%

84%

48%

60%

45%40%

78%

61%

86%

61%61%

61%

4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图:消费者每周使用各类通讯方式的情况

2014 2015 2016

传统业务 数据业务

传统短信与语音通话服务市场

被压缩:数据是未来主要发展

方向

2016 年,频繁使用(超过 1 周 1 次)即

时通讯 APP 收发信息的受访者比例高达

86%,远高于使用短信业务的 61%和传统

语音业务的 78%。

而社交网络,语音通话则逐年上升,每周使

用频率已达 61%。由此可以看出,通信行

业仍然处于变革期,然而运营商的联网数据

流量业务趋势已笃定,流量是未来主要发展

方向。

2016 年,WiFi 方式上网的消费者由 65%

下降至 56%,仍为最常用的连网方式,而

使用手机流量连网的消费者占比由 35%上

升至 44%。

手机流量使用上升可归因于“提速降费”政策

使 4G 与 WiFi 使用成本差距缩小。此外,

4G 可使用范围超越 WiFi,可随时随地连

接,而 WiFi 连接时则需寻找热点,也是促

进消费者使用流量的催化剂。由此趋势可以

看出,未来手机流量使用率与 WiFi 持平是

大概率事件。

34

65%

35%

56%

4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WiFi 2G/3G/4G

图: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连网方式

2015年 2016年

对运营商来说:目前运营商普遍存在创新

性不足、无法有效管控流量资费等问题,

这需要开展一系列创新工作来解决。

首先,利用运营商在收集用户消费习惯数

据上的天然优势搭建流量经营生态圈。运

营商作为流量管道,自身拥有众多的数据

资源,利用大数据搭建的流量经营平台可

以帮助运营商提供符合消费需求的服务,

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发掘更多业务增长

点。

其次,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流量经营要

求服务供应商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消费需

求,特别是流量提供、资费设计、服务平

台的推广这些与传统业务不同的方面。例

如在资费设计方面,运营商的流量资费仍

按月、季进行计算,而用户流量使用却呈

现不均匀分布,因此流量供应和使用不能

完全匹配,流量经营就要求运营商资费收

取更加灵活化,允许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

不限流量使用而只需收取定额费用。

最后,协调集团与各地之间的关系,对各

项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构建流量经营平台

需要管理层在统一标准下对各地业务进行

集约管理,甚至提升到专项工作级别进行

落实。

35

下降

9%

上升

9%

虚拟运营商:仍需突围,另辟蹊径

中国移动, 69%

中国联通, 14%

中国电信,

15%

虚拟运营商, 2%

图:消费者对运营商的选择

虚拟运营商仍待突围 – 需要

另辟蹊径做到极致

仅有 2%的消费者选择使用虚拟运营商,

而选择三大运营商的消费者占比高达

98%。三大基础运营商的三足鼎立局面

仍未改变。

对虚拟运营商来说:通信业引入虚拟运营

商,意在打破现有格局、加速提速降费,

然而目前虚拟由于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

陷入无利可图的窘境。此外,移动转售这

个新兴的业务由于缺乏规范、监管缺失,

实名制难以落实与为了增加用户刻意纵

容,虚拟运营商的号段已成为诈骗电话的

灾区,对企业造成了名誉上的伤害。同

时,工信部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虚商的

监督管理力度,并将把实名制落实情况作

为虚商申请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码号资

源、发放正式经营许可证的一票否决项。

虚拟运营商正式牌照未发,说明了试点工

作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若要突破此困境,

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聚焦增值业务:虚拟运营商几乎都

是主打低资费,增值业务的优势并不明

显,许多虚拟运营商将市场拓展的重心放

在移动通信固有市场上,忽视了自身的差

异化优势,因此虚拟运营商需采取差异化

策略,依托母体企业特色,提供小众化、

定制化、个性化的移动增值服务。其次,

加大投入:部分虚拟运营商对于短期利润

过于着重,造成长期的投入不够。最后,

扩展海外市场:可利用电信运营牌照开拓

海外市场,另辟蹊径。

37

移动广告:视频社交,效果显着

7%

9%

12%

10%

12%

16%

3%

9%

10%

12%

-1%

2%

-2%

+2%

-1%

占据应用程序/网站大部

分篇幅的横幅广告…

在应用程序/网站底部的

横幅广告

广告邮件

广告短信

视频前贴片

视频插播广告

社交网络上我不关注的

公司的产品的帖子

基于社交网络的反馈推

荐的app

社交网络上我关注的公

司的产品的帖子

即时通讯应用上的信息

图:能够使消费者采取行动的移动广告

2015年 2016年变动

社交网

34%

视频观看

28%

直接信

息推送

22%

APP/网

页浏览

16%

移动广告效果持续提升:视频

广告转化力明显

根据各类移动广告效果来看,社交网络与

视频观看效果最为明显,导致消费者采取

行动的占比分别为 34%和 28%。直接信

息推送(22%)和应用程序/网页浏览

(16%)效果有限。

与 2015 年进行对比发现,视频观看效果

开始凸显,占比上升 2%,直接信息推送

影响与 2015 年持平,而社交网络和应用

程序/网页浏览下降 1%。

移动广告面临五大挑战:1. 片面、碎片化

的移动数据影响广告主决策;2. 移动数据

规模、量级无法支撑全面的消费者洞察;

3. 移动广告形式单一,展现效果受限;4.

程序化购买资源有限且不够高端;5. 移动

广告受网络环境影响严重。

对广告商来说:1.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可应用于视频的新技术快速发展为打破视

频广告单一的形式提供了机会,通过 AR、

VR 等技术,用户与广告间的强互动性可以

增强广告转化力;2. 增加变相视频广告植

入,将视频广告与网络视频节目内容相结

合,通过内容营销模式取代传统植入广告

形式,提高广告观看时长。

39

2016 年 “2016 年变动”

移动支付:软件领航,一路向上

79% 7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5年 2016年

图:是否会使用移动支付

使用 未使用

14%

24%

62%

17%

30%

53%

偶尔

至少1月1次

至少1周1次

图:移动支付使用频率

2015年 2016年

+9%

-6%

移动支付使用维持高点:使用

频率有望不断攀升

调研数据表明,在 2015 年与 2016 年的受

访者中分别有 79%和 78%表示曾使用移动

支付。其中,使用移动支付至少 1 周 1 次

的高频率用户占比分别为 53%和 63%,上

升 9%。此外,使用移动支付至少 1 月 1

次和偶尔使用的低频率用户占比分别由

30%下降至 24%和由 17%下降至 14%。由

此可以看出,用户对移动支付兴趣较高,

使用频率逐步上升。

对移动支付生态圈内的企业来说:移动支

付的本质是传统支付的升级,为商家和用

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支付方式,代表了未来

支付方式的发展方向。中国在移动支付领

域领先于其他国家,移动支付已渗透到日

常生活的每一个部分,移动手机支付通过

取代原有的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渠道重塑

支付方式。

面对快速增长的移动支付需求,位于生态

圈内的企业可采取不用的策略抢占市场。

支付机构在进一步扩大支付场景,确保用

户在不用消费场景下无需切换支付方式,

提高用户粘性的同时,考虑提供生活服务

和高频社交功能,改变在流量末端的被动

状况,实现流量的再运营,将消费支付行

为变为社交分享内容,提高用户活跃度。

41

-3%

19%

30%

35%

44%

45%

49%

71%

+9%

+6%

+1%

+10%

+4%

+21%

0% 20% 40% 60% 80%

停车场

咖啡馆

饰品店

购物

快餐

出租车

餐厅

图:用户对移动支付使用场景的偏好

2015年 2016年增加比重

2016年

移动场景使用率不断增加:移

动支付场景多样化是促使客户

提高使用率的关键

相较于 2015 年,2016 年各移动支付场

景使用总体呈增加态势,前三个用户使用

移动支付频率最高的场景餐厅(71%)、出

租 车 (49%) 和 快 餐 (45%) 分 别 增 加

21%、4%和 10%。其原因可能为:1.

第三方支付进行大规模支付优惠,培养并

扩大了用户移动支付习惯;2. 顺应移动支

付趋势的商家增多。

对生态系统玩家来说:应用场景是否多样

化是影响移动支付普及程度的重要因素。

现有的移动支付场景局限于商超、餐饮、

交通、医疗和网购等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

衣、食、行三大方面,未能实现生活场景

全方位覆盖。

因此服务商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快拓展场

景:1. 进一步延伸服务场景,不局限于支

付场景,增强用户粘性。2. 继续补贴代理

商,拓展服务场景覆盖地域。过去通过高

额补贴扶持代理商,支付宝与微信在一二

线城市成为移动支付的主流,目前随着智

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和 4G 网络的大

规模覆盖,市场更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甚

至农村地区也具备使用移动支付的条件,

未来这些地区将成为活跃用户数量提升的

重点地区。

42

“2016年变动”

由移动运营

商提供的支

付方式

由金融机构

提供的支付

方案

通过短信服

务支付

可以支付餐

厅账单的

APP

14%

15%

19%

83%

18%

37%

21%

50%

图:用户偏好的支付方案

2015 2016

“基于硬件的方案

(如 NFC)”

+33%

-26%

软件方案优势明显,硬件方案

岌岌可危

基于软件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在市场上占

比 83%,远高于基于硬件的解决方案(如

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移动应用)

的占比。特别是可以支付餐厅账单的 APP

表现不俗,由 50%上升至 83%。可以支付

餐厅账单的 APP,如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其优点是进入门槛低,无需店内安装硬

件,可适应不同支付场景。此外,手机无

需安装专用芯片(例如 NFC),这让用户更

容易过渡到使用移动支付功能。

对硬件移动支付的企业来说:虽然基于硬

件的支付方案有着相對較好的安全性,但

其劣势也相当明显,以 NFC 为基础的硬件

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体系搭建成本高,用户

需使用支持 NFC 的手机以及支持 NFC 功

能的 POS 终端。同时相对于支付宝和微信

支付的大规模补贴推广活动,国内 NFC 推

广活动消费者对其认知较少。单纯的 NFC

技术无法产生盈利,而上下游产业链复

杂,涉及银行、运营商、设备生产商、软

件开发商和商户等多方利益,因此需要基

于硬件方案的企业向行业上下游拓展业

务。在此过程中,银联需不断增加满足

NFC 移动支付要求支持非接触闪付功能的

POS 终端,制造商应进一步提升支付操作

的便捷性,以应对二维码便捷支付带来的

冲击。最后,软件开发商应引入更多应用

种类,打造支付宝级别的重磅应用,丰富

移动支付业务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开

拓后续市场空间。

43

“基于软件的方案

(如支付宝)”

13%

87%

图:Apple Pay使用现状

是 否

少数使用

19%

39%

27%

15%

0%

图:不同年龄群体使用Apple

Pay情况

18-24 26-34 35-44 45-54 55+

39%

52%

7%1%

0%

20%

40%

60%

80%

100%

早期使用者 早期观察者 潮流追随者 刚需购买者

图:不同技术行为群体使用情况

是 否

2%

2%

4%

10%

31%

51%

0% 20% 40% 60%

小于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3000

3000-5000

5000以上

图:不同月收入群体使用Apple Pay占比

近六

18-

34

岁群

体会

使用

早期群体

Apple Pay 中国发展仍处起步

阶段:“早期使用者”与“早

期观察者”是增长核心

移动支付用户中仅 13%使用 Apple Pay,

其中对新产品拥有高接受度的“早期使用

者”与“早期观察者”远超“潮流追随者”

与“刚需购买者”不足一成的使用率

(7%、1%)。

其原因可能为以下两点:1. 使用门槛高,

用户使用需拥有 iPhone6 或更新款手机且

需使用安装有银联云闪付的 POS 终端;2.

使用场景受限,欠缺与商铺的合作,同时无

法提供支付优惠,无法有效培养消费者支付

习惯。

对服务商来说:Apple Pay 与微信和支付

宝相比在用户体验上仍有差距,需要打破自

身局限性:1. 提高用户体验,及时更新产

品软件,提高产品可靠性,防止出现

Apple Pay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绑卡失败

和商家操作生疏致使消费者放弃支付问题频

现的状况;2. 增加消费场景,目前使用场

景局限于大型商超与大型的购物网站,而支

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开始渗透到各大商超、

便利店,甚至街边小店和小商贩也可以使用

扫码转账进行支付;3. 通过借鉴更接地气

的消费补贴等推广方式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补贴与红包大战已经

培养起用户群的支付习惯已说明此类推广活

动的有效性。

44

39%

22%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2015年 2016年

图:未使用用户占比

所在地区不

可行

显示屏太小

不知道商店

是否支持

操作步骤复

不够安全

1%

8%

9%

18%

51%

4%

6%

12%

52%

61%

2015年 2016年

“首要原因”

图:影响移动支付使用的因素

移动支付障碍逐渐扫除:需进

一步提升交易安全性

超 2016 年未使用过店内移动支付的受访

者占比从 2015 年的近四成(39%)下降

至 22%,影响使用的首要因素仍为对于安

全性的忧虑(51%)。网络信息安全考虑

仍占据首位但占比有所下降,原因为消费

者对信息安全性关注日益密切,促使服务

提供商加快安全隐患识别与漏洞弥补,在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对安全性的焦

虑。

对生态圈内的企业来说:随着智能手机用

户量的增长和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针对

移动支付用户的病毒开始逐步增长,移动

支付已成为网络安全重灾区。移动支付通

常和银行卡绑定,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后

果将远超传统支付方式。对于企业来说,

可以建立安全检测体系,对 APP 进行安全

评估并及时加固安全服务,例如设置账户

更改提醒,密码改变、登陆地区变更、发

生支付行为后及时通过邮件或短信方式告

知账户的最新动态;支付最终确认前发送

安全警告内容,提醒用户潜在风险等。除

此之外,用户养成良好的支付习惯是防止

安全问题产生的有效方式,例如从官方应

用商店下载并及时设置应用程序访问权

限,防止软件存在盗取用户信息的恶意代

码;使用可信任的 WIFI 进行移动支付,防

止支付账户、卡号、密码等信息泄露;支

付过程中开启密码与验证码双重支付操

作,确认收款人身份后再进行转账动作。

45

指纹识别:普及攀升,或成主流

49%48%

3%

图:手机是否安装指纹识别

57%

43%

其他 指纹识别

47

指纹识别普及率高:或将取代

密码成为身份认证首要方式

安装指纹识别的手机占比与未安装的手机

占比均接近五成,分别为 49%和 48%。此

外,43%智能手机使用者使用指纹识别进

行身份识别,57%使用其他方式作为身份

验证方式。指纹识别日益流行的原因一方

面可以归结为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发

展最成熟的技术,唯一性、稳定性、成熟

的技术、高性价比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等

特点,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生产商将其作

为中高端手机的标配并有进一步推广的可

能。

调研数据显示密码(50%)与指纹识别

(43%)已成为最主要的两种身份认证方

式,远远超过语音识别和面部识别,二者

分别占比约一成。指纹识别有望超过密码

识别方式的原因为:1. 随着技术的发展,

数字密码的破解也变得更加容易,数字密

码安全性日益受到威胁;2. 为提高数字密

码的安全性,消费者倾向于使用更加复杂

的密码,这也带来了密码识别方式使用不

便的问题,用户为输入密码时需要切换数

字键盘、字母键盘以及字母大小写,特别

是在行走或交谈时更易输错密码,造成身

份验证不便的情况;3. 在手机内解锁不同

APP 时可能需要用户记住不同 APP 密码,

例如普通 APP 登陆密码、银行卡密码、微

信密码等。

图:手机使用的身份认证方式

50%

43%

14% 14%

3% 2%

0%

10%

20%

30%

40%

50%

60%

图:手机使用的身份认证方式

48

对指纹识别技术提供商来说:指纹识别方

式相较于密码识别来说更具安全性,相较

于面部识别、语音识别来说技术更加成

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指纹识别技术

提供商进行解决以优化使用。

1. 提高指纹识别精度。指纹识别的安全性

主要通过指纹的唯一性来实现,但是指纹

可以通过复制造假来欺骗指纹识别设备,

因此提高指纹识别设备精度可有效提高指

纹识别的安全性。

2. 与定位技术相结合提高指纹识别安全

性。在进行指纹识别的同时通过定位判定

是否存在安全问题,若指纹识别使用地点

出现变动则需用户通过第三种方式进行进

一步核验。

3. 进一步提高指纹识别便捷性,通过提高

设备性能实现在潮湿环境下不影响指纹解

锁使用的目标。

移动办公:普及仍低,仍需推广

3%

7%

12%

19%

23%

24%

26%

32%

36%

39%

49%

51%

54%

0% 20% 40% 60%

其他工作相关任务

以上都不是

其他工作相关任务

获取工作文件

编辑文件

登陆公司内网

记录工作时间

通过手机使工作电脑连接网络

管理工作量

提交开销

邮件

普通通话

通过网络拨打语音电话

图:使用手机工作情况

移动办公普及率仍有成长空

间:专用移动办公软件需大力

推广

在使用手机工作时,使用率最高的三大活

动为通过网络拨打语音电话(54%)、普

通通话(51%)和邮件(49%),使用占比

均接近五成。提交开销(39%)、管理工

作量(36%)等需要移动办公软件的工作

活动占比不足四成,明显低于前三大活

动。因此,移动办公软件虽有推出但普及

率并不高,未来需要大力推广。

员工受传统办公形式影响、移动办公软件

涉及复杂和信息安全问题是影响移动办公

软件普及率的重要因素。

对于移动办公软件开发者来说:

1. 提高企业信息安全保密性。移动办公必

然涉及众多的企业敏感信息,因此开发者

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问题解决方

案以打消企业在使用移动软件办公方面的

疑虑,进而推动员工使用移动办公软件。

2. 优化办公软件功能,允许企业定制服务

模块。软件开发者可提供数量众多的移动

办公服务功能,而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根

据自身需求订阅相应的服务功能,在满足

企业特定的需求的同时也使移动办公软件

轻便化。

3. 提供免费通话服务将员工吸引至移动办

公软件,提高软件使用率。

50

作者 侯珀 (Po Hou) 林国恩 (Taylor Lam)

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

科技和传媒行业主管合伙人

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

+86 21 2316 6592

[email protected]

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

华北区主管合伙人

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

+86 10 85207126

[email protected]

钟昀泰 (Roger Chung)

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

研究经理

+86 21 23166657

[email protected]

联系人 游淑媛(Annie Yu)

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

行业经理

+86 21 2316 6592

[email protected]

51

尊敬的读者,如您对报告内容有任何建议和反馈,请联系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经理

游淑媛 (Annie Yu) [email protected] +86 (21) 2316 6592

关于德勤全球

Deloitte (“德勤”)泛指一家或多家德勤有限公司(即根据英国法律组成的私人担保有限

公司,以下称“德勤有限公司”) ,以及其成员所网络和它们的关联机构。德勤有限公司与

其每一家成员所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德勤有限公司(又称“德勤全球”)并不

向客户提供服务。请参阅 www.deloitte.com/cn/about 中有关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成员所

更为详细的描述。

德勤为各行各业的上市及非上市客户提供审计、企业管理咨询、财务咨询、风险管理、税

务及相关服务。德勤透过遍及全球逾 150 个国家的成员所网络为财富全球 500 强企业中的

80%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凭借其世界一流和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协助客户应对极为复杂的

商业挑战。如欲进一步了解全球大约 244,400 名德勤专业人员如何致力成就不凡,欢迎

浏览我们的 Facebook、LinkedIn 或 Twitter 专页。

关于德勤大中华

作为其中一所具领导地位的专业服务事务所,我们在大中华设有 24 个办事处分布于北京、

香港、上海、台北、长沙、成都、重庆、大连、广州、杭州、哈尔滨、合肥、新竹、济

南、高雄、澳门、南京、深圳、苏州、台中、台南、天津、武汉和厦门。我们拥有近 13,

500 名员工,按照当地适用法规以协作方式服务客户。

关于德勤中国

德勤于 1917 年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德勤品牌由此进入中国。如今,德勤中国的事务所网

络在德勤全球网络的支持下,为中国本地和在华的跨国及高增长企业客户提供全面的审

计、企业管理咨询、财务咨询、企业风险管理和税务服务。德勤在中国市场拥有丰富经

验,同时致力在中国会计准则、税务制度及培养本地专业会计师方面的发展做出重要贡

献。敬请访问 www2.deloitte.com/cn/zh/social-media ,通过德勤中国的社交媒体平

台,了解德勤在中国市场成就不凡的更多信息。

关于德勤中国

德勤品牌随着在 1917 年设立上海办事处而首次进入中国。目前德勤中国的事务所网络,

在德勤全球网络的支持下,为中国的本地、跨国及高增长企业客户提供全面的审计、税

务、企业管理咨询及财务咨询服务。在中国,我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一直为中国的会计准

则、税务制度与本地专业会计师的发展贡献所长。

本通信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成员所或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

为 “德勤网络”)并不因此构成提供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任何德勤网络内的机构均不对任

何方因使用本通信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本通信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成员所或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

为 “德勤网络”)并不因此构成提供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任何德勤网络内的机构均不对任

何方因使用本通信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2016。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