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则别矣,但那旋律那词句还有那甜美的声音,却早已融化在...

1
2013 5 9 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 曹 雪 Email:jlrbdbf3163.com 热线电话:(0431)88600605 东北风 东北风 流行风潮 流行风潮 20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今年,是邓丽君诞辰60周年。那么,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声是在什么时 候?大概是1975年的冬天吧,那时的中国大陆还处在冬云肃杀的文革阴霾之中。有 一次,家里来了一个远房表叔,在我家住了好几天。闲着无聊,他就摆弄起我家那台 老掉牙的凯歌牌收音机了(天津土话叫它“电匣子”)。这台电匣子大概比我的年龄都 老,很久不用了,上面落满了尘土,调台的塑料旋钮也烂掉了,只剩下一个金属棍棍。 表叔找来一个老虎钳子,使劲儿夹着那个金属棍棍, “嘎嘣”一声,拧了一个圈儿(后来 知道那叫调到了短波),咦,那电匣子里竟然发出异样的声响,虽说很嘈杂,但里边说 话的人连口气都跟我们常听的播音员大不一样。我那时还是个初中生,好奇心很强, 就问表叔:“这是谁在说话?”表叔很神秘地捂住我的嘴,傍着我的耳朵轻声说:“这是 敌台广播,咱们不能听,听了也不能说出去,要蹲监狱的!”我很诧异: “不能听,那你怎 么还听?”表叔说: “我不听他们说什么,我只听老戏,这里有,咱的电台没有!”说着,他 就全神贯注地把头歪在电匣子上,拿着老虎钳子转着旋钮找他的老戏听。我也第一 次跟着他听了一段传统京剧,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老戏文里把“白”字读成“伯”,白龙 马读成“伯龙马”,新鲜! 表叔走了以后,我也学着拿老虎钳子“嘎嘣”一下子,偷偷去找老戏听。那天晚 上,家里没人,我正在聚精会神地找老戏,忽然,电匣子里传来一个甜美的女声: “在哪 里,在哪里见过你……”我就像触了电一样,浑身一阵战栗—天呐,天底下还有这么 唱歌的,还有唱得这么好听的歌呀! 现在的年轻追星族们,大概完全想象不到我在那一瞬间的心灵震撼—是的,我 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只有慷慨激昂、只有铿锵有力、只有“下定决心”、只有“造反 有理”的旋律中,哪里听过如此甜美、如此柔美、如此优美的歌声啊! 我顿时被这歌声陶醉了。她的歌声那么纯净那么动听,简直是一派本真情感的 本色流露,把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内心深处几近泯灭的、至真至柔至美的天然情感给 激活了。从此,我记住了这个歌手的名字—邓丽君;从此,那个破旧的电匣子就成 了我与那个遥远的歌声定时约会的“音乐宝盒”。我发现,这歌声是一个每天晚上六 点到七点的“点播节目”播放的。于是,我就每天准时用老虎钳子拧到固定的频率,等 待着“邓丽君”的到来…… 如今想来,这不就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最初的“追星”之举么?可以说,邓丽君 是我的第一个明星偶像,她远在天边,近在耳边,我追她这个“星”,追得好苦追得好累 追得好险啊! “啪”,一个耳光打在我的腮帮子上,猛回头,只见父亲黑着脸,两眼冒着怒火, “好 小子,你敢偷听这个,你找死啊!”终于,我的“偷听敌台”的危险行为被父亲和家人发 现了。尽管我一再解释我是听歌曲,是听老戏,不是听那里边人说话,却无可避免地 被痛责一顿,那台收音机也被“封存”到小阁楼上,再也不许我碰它。我的第一次追星 之旅,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这样被扼杀了。 那些天,我非常郁闷。但是,父亲的教训却让我铭记在心:“你不能光想你自己 啊!你知道偷听敌台是什么罪过吗?(我低声嘟囔一句: ‘知道,要蹲监狱!’)知道你还 听?一个孩子偷听,全家都要遭殃,你这是要坑害全家呀!” 我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那天,我对着家人发了誓,从此与电匣子告了别,也 与邓丽君的歌声告了别。 别则别矣,但那旋律那词句还有那甜美的声音,却早已融化在我的少 年记忆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如今,这熟悉的笑容已化作面前的这尊雕像,静静地矗立在筠园的一 侧。而在雕像的背后,就是她长眠的墓室了。黑色大理石的碑面上,镌刻 着她的本名邓丽筠,下方刻着她的生卒之年“1953-1995”,屈指算来,这 个美丽的生命只在世间存在了 42 年—如惊鸿一瞥,如白驹过隙,星光 虽然耀眼,却是稍纵即逝,留下的只有那永恒的歌声,余音绵绵。 我来筠园的时间,刚好是在她病逝十个月之际,墓旁青松尚幼,坟前 抔土尚新。我在她的墓园里徘徊复徘徊,心里却在默念着: “这一刻,应该 是我离你最近的一次吧,我们的距离只有一层薄薄的泥土,一块薄薄的青 石;这也应该是我离你最远的一次吧,生死永隔,天涯咫尺,冰冷的石像冰 冷的墓碑还有冰冷的心情。只有你的歌声是温润的鲜活的有生命的,足 以融化我这远方来客的心头坚冰,化作潺潺流水,润物细无声。 平生再次听到这温润的歌声是在什么时候?哦,是在1986年的春天 吧,我和几位同事前往西安开会,在西去的卧铺车厢里,邻铺的一位男青 年拿着一个巴掌大小的袖珍录放机,正塞着耳机在听音乐。偶然间,耳塞 的插头滑落出来,机器里正在播放的音乐也随之流泻出来,我闻之一惊, 顿时浑身掠过一丝战栗,就像当年一样—他放的竟是邓丽君的歌曲。 我立即上前悄声问他:“这录音带是在哪儿买的?”他有些惊慌,毕竟 这时节邓丽君的歌曲还被当成靡靡之音不许公开传播,他显然是害怕我 来查他,支支吾吾地说:“这不是买的,是翻录的。”我有些失望:“哦,翻录 的。哪儿能翻录呢?”我这么一说,他一下子释然了: “哥们儿,你是不是也 喜欢她的歌?”见我点点头,他才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在西安某地的小摊上, 就能买到这种翻版的录音带,不贵。 于是,我按照他的指引,终于找到了十年暌违的邓丽君,还第一次看 到了她清秀姣好的容颜,就印在那盒录音带的封面上。 这是我第一次拥有邓丽君的音乐制品,也是第一次清晰完整地聆听 邓丽君的歌声,不再担惊受怕,也不再有各种噪音杂音的干扰,单纯地聆 听,单纯地享受那如同天籁的歌声。 此后,我陆续找到了各种版本的邓丽君盒带,装备了立体声的收录 机,一有空就戴着耳机如醉如痴地独享邓丽君。我还借来一盘邓丽君演 唱会的录像带,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看,其迷恋程度大概不亚于当今的少年追星族, 心里总在幻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要到现场去亲耳聆听她的演唱…… 遗憾的是,这个美妙的幻想随着那个令人震惊的噩耗破灭了。邓丽君病逝的新 闻我是从香港本港台看到的。在一声沉重的叹息中,我记住了那个黑色的日子: 1995年5月8日;同时也记住了那个陌生的地名:泰国清迈。在我心目中,那是一缕 芳魂最后栖息的地方,也是天籁之音最后终止的地方。 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熟悉的歌声在我的碟机里轻柔地放送着,车窗外掠过清迈的景色,青山苍翠,纤 尘不染,天空湛蓝,一碧万顷。我到清迈的时间是2007年夏天,距离我造访筠园又是 十一年过去了。 车上的同伴们在议论着初到清迈的感受,有人说清迈不愧是地球上污染最少的 地区,确实名不虚传;也有人说邓丽君真会选地方,清迈的空气最适宜哮喘病人疗养 了。我们的翻译是个老华人,大家都叫他阿峰。一提起邓丽君,阿峰立即来了精神, 他告诉我们,邓丽君最后那几年每年都要来清迈住上一段时间,每次都住在同一家酒 店,为减少外界干扰,她要包下整整一层,深居简出,很少出头露面。 我闻言连忙问他,邓丽君住的酒店在哪里?他说就在前面,我们会路过的。我听 了不禁怦然心动。哦,清迈,我总算有机会来这里凭吊一下,那个曾经游荡在这里的 孤寂的、无家可归的灵魂。我猜想,当她被病魔吞噬的那一刻,她在这个陌生的国度 荒僻的小城里,一定感到非常孤独、非常无助。我听说,邓丽君是个语言天才,会讲英 法日语,还会粤语和闽南语,却没听说她会讲泰语。我好奇地问阿峰: “邓丽君会讲泰 语吗?”阿峰说,不太清楚,好像不会讲。接着,他披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他说, 邓丽君在临终之前,好像是本能驱使吧,她只讲汉语,陪伴她的法国男友听不懂,周围 的佣人也听不懂。他们只好到处去找汉语翻译。清迈本来就没几个懂汉语的人,找 来找去就把我找去了。可是我赶到时,她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这么说,你是亲眼目睹 邓丽君去世的了?”我问。阿峰点点头说,不但在场,还跟着众人一起抬着邓丽君去医 院呢—“我当时只觉得她很重很重,其实,那就表明人快不行了。人到了最后时刻, 身子都会显得很沉重的!” 满车的人都沉默了。我望着车窗外,天近黄昏,落日熔金,清迈的山水被染得一 片金黄。阿峰忽然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大楼说,瞧,那就是邓丽君住过的酒店—那是 一座并不很高的长方形大楼,走遍世界的邓丽君就在这里踏上了她的人生归途。我 请阿峰把汽车开到酒店跟前看一看,他爽快地答应了。车子转了一个弯,很快就来到 了那座豪华的酒店门前。阿峰问要不要停车进去看看?我说不必了, “昔人已乘黄鹤 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进去又能看到什么呢? 仰头望一望酒店的高层,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悲凉:邓丽君一生都在说、都在唱,可 是在清迈又有多少人听得懂她的语言?又有多少人听得懂她的歌声?甚至,她在最 后时刻说了些什么,也永远无人知晓了。这是何等寂寞何等悲哀啊!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梦里梦 里见过你,甜蜜笑得多甜蜜,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是的,我在梦中确实见过你,我相信,很多很多人都在梦中见过你—你在天之 灵应该不会寂寞的,不是吗? ●在一声沉重的叹息中,我记住了那个黑色的日子: 1995年5月8日;同时也记住了那个陌生的地名:泰国清 迈。 ●我到筠园时,天已近黄昏,周遭一片安谧,只有不知 安装在哪里的扬声器,在放送着邓丽君的老歌,音量极小, 若有若无,就像那山间的轻风吹拂在耳畔—“在哪里,在 哪里见过你……” 赵薇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没有她的影子, 她的青春是“一条闪闪发亮的伤口”。 大二时候,赵薇就已经凭借《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 一角红遍了两岸三地,成为了老少皆知的明星,是实实在 在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而成名带来的纷扰 也一直没有平息,人们对赵薇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活泼、 任性的浮夸表面,对这些,赵薇急需一个平台去展现她的 内秀。 今年,赵薇拿出了自己在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的毕业作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该片在学校极受好评, 导师们甚至给出了99分的高分。60后的编剧李樯,70后 的导演赵薇,80后的原著小说作者辛夷坞共同打造了这 个电影。从市场愿景上来看,赵薇也是明智的,她选择一 个很能引起共鸣的题材,暗合了时下人们隐约可现的怀旧 情绪,拍出了一个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结合较完美的影 片。 每个看过该片的人,也会追忆下自己的曾经岁月。现 在看来也许土气的衣着,但那却是我们曾经纯真恣意的青 春。影片前半部分,色彩明丽,笑料迭出。你可以说这都 是些语言上的小俏皮、小玩意,却真切地打动观影的人 们。郑微、阮莞、陈孝正、张开这些人,可能不会是你实实 在在的身边人,却能在这些人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或是朋 友的影子。 电影中女性角色塑造得性格鲜明,比如现实的黎维娟, 自尊的朱小北,完美却失去自我的阮莞。而在看似搞笑的 校园里也有着青春的伤痛:陈孝正在现实面前选择了出国, 郑微的大学爱情终以失败告终;阮莞的爱情在大学时期就 因“先天不足”已经预示着后天的悲剧……与主角们纠结的 爱情经历相比,朱小北的青春更显残酷。被冤枉偷窃愤而 砸超市的朱小北,在青春校园中以退学收场。影片没有给 朱小北的成长以过渡的空间,直到最后她变成了一个叫刘 云却刻意失忆的儿童记忆专家……曾经最讨厌抽烟的陈孝 正,后来也随身掏出一支烟,兀自地抽起来…… 如果人们在质疑为何影片前后半部分差距如此之 大。而赵薇则正要表现青春的“伤口”部分。赵薇说:“我 并不喜欢小清新,如果不残酷,那就太不像青春了吧。” 青春不是因为完美才美好,或许是因为那闪闪发亮的 “伤口”才会刻骨铭心。 所以,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校园小清新电影。这里有 迷茫,甚至更残酷。青春乐章里不能永远是高亢的旋律,低 沉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蓄势待发。而赵薇很明智,自始至 终没有在影片中出现,留给观众的是“导演赵薇”这四个字。 青春没有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词汇去界定,它却是人的 一生中最具朝气的年龄。就像朴树的《那些花儿》演唱的 那样:“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 中/已经难辨真假……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献给青春,献给那些年的你们,感谢记忆中曾经有过 这样一种心情。 青春 青春 青春 青春 你我 你我 你我 你我 □钟 斯 煤气罐、热水壶、阮玲玉、张国荣、小霸王、《新白娘子传奇》……《致青春》里出现了很多年代产物,所以很多 人说这是一部怀旧电影。这也许只是表面上你所看到的《致青春》,因为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电影里的细节,你 会发现,这部电影的诚意和深刻早就大大超出了“处女作”三个字的水平。 关于郑微 在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个镜头,郑微严厉告诫下属做事要认真,不能马虎。时光回到几年前,那个阳光朦胧 的自习室,陈孝正把作业本摔到郑微面前,指责她的不认真,郑微不以为然地回答“哦,可能算错了吧。”突然想 起王菲的一句歌词“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是的,郑微怎样从一个马虎的女孩变成 了严谨的女人,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关于陈孝正 《致青春》至今我看了三遍,几乎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比如陈孝正。曾经,他最厌恶别人抽烟,他在花园 里坐下都要用书垫在屁股下。可是后来,他学会了抽烟,就算他穿着白裤子也毫不犹豫地坐在了脏兮兮的台阶 上。是的,郑微说得对, “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关于朱小北 朱小北这个角色是电影中一个很大的亮点,仔细品味这个角色,你会得到意外收获。她被污蔑偷东西,但是 自尊心强大的她拒绝被搜身,后来在学校领导面前又得不到道歉,一气之下把小卖部砸了,因此被退学。电影的 结尾以一位记忆专家出现,却故作失忆,这是她自尊心强大的一个写照。但是,为什么电影会安排许开阳最后偶 遇朱小北?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开始小北在宿舍的一场戏里说她喜欢一个男孩,但那男孩却从来没正眼瞧过 她,在食堂打饭的时候,许开阳像哥们儿一样搂着她,她的表情却很不自然。对,相信此时你也有一个和我一样的 猜测—朱小北说的那个男孩是许开阳。朱小北的姐姐曾经说过小北太爱面子,所以最后许开阳问她是不是小 北的时候,小北坚决否认,因为许开阳是她曾暗恋过的人。你应该也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做了糗事,闺蜜 可以知道,朋友可以知道,但绝对不能让自己暗恋的人知道。 关于阮莞 从陪别人堕胎,到自己去堕胎,阮莞的青春简直像玩笑般荒唐。郑微最后说: “只有阮莞的青春是永不腐朽 的。”这句话是对阮莞最好的褒奖。仔细去想一想,电影中所有的人物在爱情里几乎都经历过变心、周旋、徘徊, 唯独阮莞,从始至终爱着赵世永,而且最后还因赵世永而死。阮莞的死也是极富寓意的,奔跑着去见“青春的 爱”,在遇见红灯的时候转身回跑,生命戛然而止。死在青春永恒的时候,也死在追寻爱的路上,死在遇见红灯 转身跑的时候。这是最壮烈的青春,你我多少都有所感悟。 关于许开阳 许开阳最后和曾毓在一起了,这是很多人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开始也觉得有点狗血,但是仔细分析了电影 后,有些疑问渐渐就解开了。相信大家都被许开阳跳湖那场戏逗乐了,但是你知道这场戏其实是个很大的伏笔 吗?在船上时,郑微对许开阳说: “你喜欢我,我喜欢他,就凭这一点,你永远输给他了!”许开阳立马回复说: “你 喜欢他,我喜欢你,就凭这一点我就比他强!”许开阳是谁?放到现在就是富二代啊,心高气傲,不可一世,自己 想得到的东西怎能甘心得不到?曾毓是谁?曾死心塌地爱过陈孝正的啊!这么说,疑问是不是解开了?再去 回味一下许开阳的那句话吧, “你喜欢他,我喜欢你,就凭这一点我就比他强!”郑微说过, “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 爱情。”这句话放在许开阳身上尤为合适。你们懂了吗? 关于施洁 很多人质疑施洁这个人物出现的必要性。但在我的理解里,这个角色太重要了,重要的关系到整部电影的深 刻度。阮莞为爱情而死,郑微嘴上骂她傻,其实转身却去找了林静,她的避风港,她重复着“求求你,我们结婚 吧”。如果电影至此结束,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一个女人终于懂得了珍惜,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但是,此 时施洁的故事出现了。施洁为了林静几乎疯狂。施洁和林静,就是活脱脱第二个郑微和陈孝正。施洁是一面镜 子,郑微看到了自己。她想到了自己和陈孝正的结局,她不忍心让施洁变成第二个自己,于是她选择了放弃。 除了这六个人,林静、黎维娟、老张也都是很有故事的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也许就像这部电影给人的感 觉一样,关于青春,关于爱,需要我们好好静下心来仔细去品味、去感悟,你才能得到你应该有的收获。《致青春》 是一部怀旧大戏,但绝对不仅仅是一部怀旧大戏。它是一部真正的青春电影,因为不管你是哪个年代的人,你 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看《致青春》,是对自己青春最好的一次反省和致敬。 《致青春》,你看懂了多少 □莫莫先生 央视 沱沱 沱沱 点射 点射 人民 郑州 晚报 5 月 3 日中午,有网友爆料称,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受 到明星走光以及释小龙助理溺水身亡等事件影响,被广电总 局勒令整改,复播时间暂未确定。不过,浙江卫视工作人员否 认了这一说法。 点射: 浙江台的跳水节目巨资引进,却被江苏台仿 效,播出后还没有江苏的叫好,现在又遇此重大变故, 实属惨淡经营。 江苏南通沪陕高速南通海门段一女子驾车在高速第一车 道上逆行,当时其他车辆车速都在100多迈,她根本没有减 速,也没有开双闪灯。一路上与这辆车惊险擦肩的有好几辆 车,冒了一身冷汗的驾驶员报了警。经查,司机张某因错过了 出口,车子又快没油了,一时冲动才在高速上掉头逆行。 点射: 匪夷所思的行为。视他人生命为儿戏,只吊 扣驾照、罚 200 元,是不是轻了? 3日,美国白宫网站上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至5月6 日,请愿量突破10万人。请愿发起人在白宫网站上写道:清 华大学学生朱令于1994年、1995年遭人两次蓄意用致命化 学物铊下毒,由此导致其终身瘫痪。有迹象显示其室友孙某 有作案动机,也有资料显示孙改了名字并通过婚姻造假进入 美国。我们吁请政府开展调查,并将孙驱逐出境。 点射: 朱令案在近十年后重获关注并持续发 酵。天网恢恢,愿案件终有一天可以大白于天下。 张安能 张安能 赵志强 赵志强 怀 怀 怀 怀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an-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责任编辑 曹 雪Email:jlrbdbf3@ 163.com 热线电话:(0431)88600605 东北风东北风★ 流行风潮流行风潮★20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今年,是邓丽君诞辰60周年。那么,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声是在什么时

候?大概是1975年的冬天吧,那时的中国大陆还处在冬云肃杀的文革阴霾之中。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个远房表叔,在我家住了好几天。闲着无聊,他就摆弄起我家那台老掉牙的凯歌牌收音机了(天津土话叫它“电匣子”)。这台电匣子大概比我的年龄都老,很久不用了,上面落满了尘土,调台的塑料旋钮也烂掉了,只剩下一个金属棍棍。表叔找来一个老虎钳子,使劲儿夹着那个金属棍棍,“嘎嘣”一声,拧了一个圈儿(后来知道那叫调到了短波),咦,那电匣子里竟然发出异样的声响,虽说很嘈杂,但里边说话的人连口气都跟我们常听的播音员大不一样。我那时还是个初中生,好奇心很强,就问表叔:“这是谁在说话?”表叔很神秘地捂住我的嘴,傍着我的耳朵轻声说:“这是敌台广播,咱们不能听,听了也不能说出去,要蹲监狱的!”我很诧异:“不能听,那你怎么还听?”表叔说:“我不听他们说什么,我只听老戏,这里有,咱的电台没有!”说着,他就全神贯注地把头歪在电匣子上,拿着老虎钳子转着旋钮找他的老戏听。我也第一次跟着他听了一段传统京剧,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老戏文里把“白”字读成“伯”,白龙马读成“伯龙马”,新鲜!

表叔走了以后,我也学着拿老虎钳子“嘎嘣”一下子,偷偷去找老戏听。那天晚上,家里没人,我正在聚精会神地找老戏,忽然,电匣子里传来一个甜美的女声:“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我就像触了电一样,浑身一阵战栗——天呐,天底下还有这么唱歌的,还有唱得这么好听的歌呀!

现在的年轻追星族们,大概完全想象不到我在那一瞬间的心灵震撼——是的,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只有慷慨激昂、只有铿锵有力、只有“下定决心”、只有“造反有理”的旋律中,哪里听过如此甜美、如此柔美、如此优美的歌声啊!

我顿时被这歌声陶醉了。她的歌声那么纯净那么动听,简直是一派本真情感的本色流露,把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内心深处几近泯灭的、至真至柔至美的天然情感给激活了。从此,我记住了这个歌手的名字——邓丽君;从此,那个破旧的电匣子就成了我与那个遥远的歌声定时约会的“音乐宝盒”。我发现,这歌声是一个每天晚上六点到七点的“点播节目”播放的。于是,我就每天准时用老虎钳子拧到固定的频率,等待着“邓丽君”的到来……

如今想来,这不就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最初的“追星”之举么?可以说,邓丽君是我的第一个明星偶像,她远在天边,近在耳边,我追她这个“星”,追得好苦追得好累追得好险啊!

“啪”,一个耳光打在我的腮帮子上,猛回头,只见父亲黑着脸,两眼冒着怒火,“好小子,你敢偷听这个,你找死啊!”终于,我的“偷听敌台”的危险行为被父亲和家人发现了。尽管我一再解释我是听歌曲,是听老戏,不是听那里边人说话,却无可避免地被痛责一顿,那台收音机也被“封存”到小阁楼上,再也不许我碰它。我的第一次追星之旅,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这样被扼杀了。

那些天,我非常郁闷。但是,父亲的教训却让我铭记在心:“你不能光想你自己啊!你知道偷听敌台是什么罪过吗?(我低声嘟囔一句:‘知道,要蹲监狱!’)知道你还听?一个孩子偷听,全家都要遭殃,你这是要坑害全家呀!”

我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那天,我对着家人发了誓,从此与电匣子告了别,也与邓丽君的歌声告了别。

别则别矣,但那旋律那词句还有那甜美的声音,却早已融化在我的少年记忆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如今,这熟悉的笑容已化作面前的这尊雕像,静静地矗立在筠园的一

侧。而在雕像的背后,就是她长眠的墓室了。黑色大理石的碑面上,镌刻着她的本名邓丽筠,下方刻着她的生卒之年“1953-1995”,屈指算来,这个美丽的生命只在世间存在了42年——如惊鸿一瞥,如白驹过隙,星光虽然耀眼,却是稍纵即逝,留下的只有那永恒的歌声,余音绵绵。

我来筠园的时间,刚好是在她病逝十个月之际,墓旁青松尚幼,坟前抔土尚新。我在她的墓园里徘徊复徘徊,心里却在默念着:“这一刻,应该是我离你最近的一次吧,我们的距离只有一层薄薄的泥土,一块薄薄的青石;这也应该是我离你最远的一次吧,生死永隔,天涯咫尺,冰冷的石像冰冷的墓碑还有冰冷的心情。只有你的歌声是温润的鲜活的有生命的,足以融化我这远方来客的心头坚冰,化作潺潺流水,润物细无声。

平生再次听到这温润的歌声是在什么时候?哦,是在1986年的春天吧,我和几位同事前往西安开会,在西去的卧铺车厢里,邻铺的一位男青年拿着一个巴掌大小的袖珍录放机,正塞着耳机在听音乐。偶然间,耳塞的插头滑落出来,机器里正在播放的音乐也随之流泻出来,我闻之一惊,顿时浑身掠过一丝战栗,就像当年一样——他放的竟是邓丽君的歌曲。

我立即上前悄声问他:“这录音带是在哪儿买的?”他有些惊慌,毕竟这时节邓丽君的歌曲还被当成靡靡之音不许公开传播,他显然是害怕我来查他,支支吾吾地说:“这不是买的,是翻录的。”我有些失望:“哦,翻录的。哪儿能翻录呢?”我这么一说,他一下子释然了:“哥们儿,你是不是也喜欢她的歌?”见我点点头,他才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在西安某地的小摊上,就能买到这种翻版的录音带,不贵。

于是,我按照他的指引,终于找到了十年暌违的邓丽君,还第一次看到了她清秀姣好的容颜,就印在那盒录音带的封面上。

这是我第一次拥有邓丽君的音乐制品,也是第一次清晰完整地聆听邓丽君的歌声,不再担惊受怕,也不再有各种噪音杂音的干扰,单纯地聆听,单纯地享受那如同天籁的歌声。

此后,我陆续找到了各种版本的邓丽君盒带,装备了立体声的收录机,一有空就戴着耳机如醉如痴地独享邓丽君。我还借来一盘邓丽君演

唱会的录像带,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看,其迷恋程度大概不亚于当今的少年追星族,心里总在幻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要到现场去亲耳聆听她的演唱……

遗憾的是,这个美妙的幻想随着那个令人震惊的噩耗破灭了。邓丽君病逝的新闻我是从香港本港台看到的。在一声沉重的叹息中,我记住了那个黑色的日子:1995年5月8日;同时也记住了那个陌生的地名:泰国清迈。在我心目中,那是一缕芳魂最后栖息的地方,也是天籁之音最后终止的地方。

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熟悉的歌声在我的碟机里轻柔地放送着,车窗外掠过清迈的景色,青山苍翠,纤

尘不染,天空湛蓝,一碧万顷。我到清迈的时间是2007年夏天,距离我造访筠园又是十一年过去了。

车上的同伴们在议论着初到清迈的感受,有人说清迈不愧是地球上污染最少的地区,确实名不虚传;也有人说邓丽君真会选地方,清迈的空气最适宜哮喘病人疗养了。我们的翻译是个老华人,大家都叫他阿峰。一提起邓丽君,阿峰立即来了精神,他告诉我们,邓丽君最后那几年每年都要来清迈住上一段时间,每次都住在同一家酒店,为减少外界干扰,她要包下整整一层,深居简出,很少出头露面。

我闻言连忙问他,邓丽君住的酒店在哪里?他说就在前面,我们会路过的。我听了不禁怦然心动。哦,清迈,我总算有机会来这里凭吊一下,那个曾经游荡在这里的孤寂的、无家可归的灵魂。我猜想,当她被病魔吞噬的那一刻,她在这个陌生的国度荒僻的小城里,一定感到非常孤独、非常无助。我听说,邓丽君是个语言天才,会讲英法日语,还会粤语和闽南语,却没听说她会讲泰语。我好奇地问阿峰:“邓丽君会讲泰语吗?”阿峰说,不太清楚,好像不会讲。接着,他披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他说,邓丽君在临终之前,好像是本能驱使吧,她只讲汉语,陪伴她的法国男友听不懂,周围的佣人也听不懂。他们只好到处去找汉语翻译。清迈本来就没几个懂汉语的人,找来找去就把我找去了。可是我赶到时,她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这么说,你是亲眼目睹邓丽君去世的了?”我问。阿峰点点头说,不但在场,还跟着众人一起抬着邓丽君去医院呢——“我当时只觉得她很重很重,其实,那就表明人快不行了。人到了最后时刻,身子都会显得很沉重的!”

满车的人都沉默了。我望着车窗外,天近黄昏,落日熔金,清迈的山水被染得一片金黄。阿峰忽然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大楼说,瞧,那就是邓丽君住过的酒店——那是一座并不很高的长方形大楼,走遍世界的邓丽君就在这里踏上了她的人生归途。我请阿峰把汽车开到酒店跟前看一看,他爽快地答应了。车子转了一个弯,很快就来到了那座豪华的酒店门前。阿峰问要不要停车进去看看?我说不必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进去又能看到什么呢?

仰头望一望酒店的高层,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悲凉:邓丽君一生都在说、都在唱,可是在清迈又有多少人听得懂她的语言?又有多少人听得懂她的歌声?甚至,她在最后时刻说了些什么,也永远无人知晓了。这是何等寂寞何等悲哀啊!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梦里梦里见过你,甜蜜笑得多甜蜜,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是的,我在梦中确实见过你,我相信,很多很多人都在梦中见过你——你在天之灵应该不会寂寞的,不是吗?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哪里见过你

●在一声沉重的叹息中,我记住了那个黑色的日子:1995年5月8日;同时也记住了那个陌生的地名:泰国清迈。

●我到筠园时,天已近黄昏,周遭一片安谧,只有不知安装在哪里的扬声器,在放送着邓丽君的老歌,音量极小,若有若无,就像那山间的轻风吹拂在耳畔——“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赵薇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没有她的影子,她的青春是“一条闪闪发亮的伤口”。

大二时候,赵薇就已经凭借《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一角红遍了两岸三地,成为了老少皆知的明星,是实实在在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而成名带来的纷扰也一直没有平息,人们对赵薇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活泼、任性的浮夸表面,对这些,赵薇急需一个平台去展现她的内秀。

今年,赵薇拿出了自己在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的毕业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该片在学校极受好评,导师们甚至给出了99分的高分。60后的编剧李樯,70后的导演赵薇,80后的原著小说作者辛夷坞共同打造了这个电影。从市场愿景上来看,赵薇也是明智的,她选择一个很能引起共鸣的题材,暗合了时下人们隐约可现的怀旧情绪,拍出了一个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结合较完美的影片。

每个看过该片的人,也会追忆下自己的曾经岁月。现在看来也许土气的衣着,但那却是我们曾经纯真恣意的青春。影片前半部分,色彩明丽,笑料迭出。你可以说这都是些语言上的小俏皮、小玩意,却真切地打动观影的人们。郑微、阮莞、陈孝正、张开这些人,可能不会是你实实在在的身边人,却能在这些人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或是朋友的影子。

电影中女性角色塑造得性格鲜明,比如现实的黎维娟,

自尊的朱小北,完美却失去自我的阮莞。而在看似搞笑的校园里也有着青春的伤痛:陈孝正在现实面前选择了出国,郑微的大学爱情终以失败告终;阮莞的爱情在大学时期就因“先天不足”已经预示着后天的悲剧……与主角们纠结的爱情经历相比,朱小北的青春更显残酷。被冤枉偷窃愤而砸超市的朱小北,在青春校园中以退学收场。影片没有给朱小北的成长以过渡的空间,直到最后她变成了一个叫刘云却刻意失忆的儿童记忆专家……曾经最讨厌抽烟的陈孝正,后来也随身掏出一支烟,兀自地抽起来……

如果人们在质疑为何影片前后半部分差距如此之大。而赵薇则正要表现青春的“伤口”部分。赵薇说:“我并不喜欢小清新,如果不残酷,那就太不像青春了吧。”

青春不是因为完美才美好,或许是因为那闪闪发亮的“伤口”才会刻骨铭心。

所以,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校园小清新电影。这里有迷茫,甚至更残酷。青春乐章里不能永远是高亢的旋律,低沉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蓄势待发。而赵薇很明智,自始至终没有在影片中出现,留给观众的是“导演赵薇”这四个字。

青春没有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词汇去界定,它却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朝气的年龄。就像朴树的《那些花儿》演唱的那样:“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献给青春,献给那些年的你们,感谢记忆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心情。

致致致致青春青春青春青春 致致致致你我你我你我你我□钟 斯

煤气罐、热水壶、阮玲玉、张国荣、小霸王、《新白娘子传奇》……《致青春》里出现了很多年代产物,所以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怀旧电影。这也许只是表面上你所看到的《致青春》,因为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电影里的细节,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诚意和深刻早就大大超出了“处女作”三个字的水平。

关于郑微在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个镜头,郑微严厉告诫下属做事要认真,不能马虎。时光回到几年前,那个阳光朦胧

的自习室,陈孝正把作业本摔到郑微面前,指责她的不认真,郑微不以为然地回答“哦,可能算错了吧。”突然想起王菲的一句歌词“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是的,郑微怎样从一个马虎的女孩变成了严谨的女人,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关于陈孝正《致青春》至今我看了三遍,几乎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比如陈孝正。曾经,他最厌恶别人抽烟,他在花园

里坐下都要用书垫在屁股下。可是后来,他学会了抽烟,就算他穿着白裤子也毫不犹豫地坐在了脏兮兮的台阶上。是的,郑微说得对,“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关于朱小北朱小北这个角色是电影中一个很大的亮点,仔细品味这个角色,你会得到意外收获。她被污蔑偷东西,但是

自尊心强大的她拒绝被搜身,后来在学校领导面前又得不到道歉,一气之下把小卖部砸了,因此被退学。电影的结尾以一位记忆专家出现,却故作失忆,这是她自尊心强大的一个写照。但是,为什么电影会安排许开阳最后偶遇朱小北?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开始小北在宿舍的一场戏里说她喜欢一个男孩,但那男孩却从来没正眼瞧过她,在食堂打饭的时候,许开阳像哥们儿一样搂着她,她的表情却很不自然。对,相信此时你也有一个和我一样的猜测——朱小北说的那个男孩是许开阳。朱小北的姐姐曾经说过小北太爱面子,所以最后许开阳问她是不是小北的时候,小北坚决否认,因为许开阳是她曾暗恋过的人。你应该也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做了糗事,闺蜜可以知道,朋友可以知道,但绝对不能让自己暗恋的人知道。

关于阮莞从陪别人堕胎,到自己去堕胎,阮莞的青春简直像玩笑般荒唐。郑微最后说:“只有阮莞的青春是永不腐朽

的。”这句话是对阮莞最好的褒奖。仔细去想一想,电影中所有的人物在爱情里几乎都经历过变心、周旋、徘徊,唯独阮莞,从始至终爱着赵世永,而且最后还因赵世永而死。阮莞的死也是极富寓意的,奔跑着去见“青春的爱”,在遇见红灯的时候转身回跑,生命戛然而止。死在青春永恒的时候,也死在追寻爱的路上,死在遇见红灯转身跑的时候。这是最壮烈的青春,你我多少都有所感悟。

关于许开阳许开阳最后和曾毓在一起了,这是很多人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开始也觉得有点狗血,但是仔细分析了电影

后,有些疑问渐渐就解开了。相信大家都被许开阳跳湖那场戏逗乐了,但是你知道这场戏其实是个很大的伏笔吗?在船上时,郑微对许开阳说:“你喜欢我,我喜欢他,就凭这一点,你永远输给他了!”许开阳立马回复说:“你喜欢他,我喜欢你,就凭这一点我就比他强!”许开阳是谁?放到现在就是富二代啊,心高气傲,不可一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怎能甘心得不到?曾毓是谁?曾死心塌地爱过陈孝正的啊!这么说,疑问是不是解开了?再去回味一下许开阳的那句话吧,“你喜欢他,我喜欢你,就凭这一点我就比他强!”郑微说过,“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这句话放在许开阳身上尤为合适。你们懂了吗?

关于施洁很多人质疑施洁这个人物出现的必要性。但在我的理解里,这个角色太重要了,重要的关系到整部电影的深

刻度。阮莞为爱情而死,郑微嘴上骂她傻,其实转身却去找了林静,她的避风港,她重复着“求求你,我们结婚吧”。如果电影至此结束,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一个女人终于懂得了珍惜,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但是,此时施洁的故事出现了。施洁为了林静几乎疯狂。施洁和林静,就是活脱脱第二个郑微和陈孝正。施洁是一面镜子,郑微看到了自己。她想到了自己和陈孝正的结局,她不忍心让施洁变成第二个自己,于是她选择了放弃。

除了这六个人,林静、黎维娟、老张也都是很有故事的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也许就像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一样,关于青春,关于爱,需要我们好好静下心来仔细去品味、去感悟,你才能得到你应该有的收获。《致青春》是一部怀旧大戏,但绝对不仅仅是一部怀旧大戏。它是一部真正的青春电影,因为不管你是哪个年代的人,你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看《致青春》,是对自己青春最好的一次反省和致敬。

《致青春》,你看懂了多少□莫莫先生

娱乐处方娱乐处方娱乐处方娱乐处方

央视

沱沱沱沱点射点射

人民网

郑州晚报

5月3日中午,有网友爆料称,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受到明星走光以及释小龙助理溺水身亡等事件影响,被广电总局勒令整改,复播时间暂未确定。不过,浙江卫视工作人员否认了这一说法。

点射:浙江台的跳水节目巨资引进,却被江苏台仿效,播出后还没有江苏的叫好,现在又遇此重大变故,实属惨淡经营。

江苏南通沪陕高速南通海门段一女子驾车在高速第一车道上逆行,当时其他车辆车速都在100多迈,她根本没有减速,也没有开双闪灯。一路上与这辆车惊险擦肩的有好几辆车,冒了一身冷汗的驾驶员报了警。经查,司机张某因错过了出口,车子又快没油了,一时冲动才在高速上掉头逆行。

点射:匪夷所思的行为。视他人生命为儿戏,只吊扣驾照、罚200元,是不是轻了?

3日,美国白宫网站上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至5月6日,请愿量突破10万人。请愿发起人在白宫网站上写道:清华大学学生朱令于1994年、1995年遭人两次蓄意用致命化学物铊下毒,由此导致其终身瘫痪。有迹象显示其室友孙某有作案动机,也有资料显示孙改了名字并通过婚姻造假进入美国。我们吁请政府开展调查,并将孙驱逐出境。

点射:朱令案在近十年后重获关注并持续发酵。天网恢恢,愿案件终有一天可以大白于天下。

张安能张安能 摄摄赵志强赵志强 题题

怀旧经典

怀旧经典怀旧经典

怀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