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开幕 -...

1
102 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 2017年9月13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 年 9 月 25 日创刊(总第 4208 期)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93 代号 1-102 星期三 责任编辑:王 新闻版邮箱:wybxinwen@sina. com 以优美文字生动反映现实生活 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开幕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9月11日,第十二届中国北 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正式开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80余个境外 代表团,将参加展览展示、论坛交流等六大系列百余场活 动,依托北京深厚文化底蕴,推动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深 化发展。 在9月11日举行的开幕式上,文博会组委会副主席、北 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表示,在中央部署指导下,北 京掀开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篇章。2016年北京文化创 意产业增加值达到 3570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达 14.3%, 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迸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为未 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博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 员、副局长张宏森表示,北京文博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1 届,在国内外文化创意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 集聚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提高文化创新发展能力、展示文化 创意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据介绍,本届文博会以“文化科技融合,传承创新发展” 为主题,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共 同主办,北京市贸促会承办。本届大会展览展示部分共设置 20 个展区,涉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台湾文化创意等众多 主题,同期还将举行北京拍卖季、文化金融创新峰会、国际语 言文化论坛等一系列重要活动。 (李 张漫子) 本报讯(记者 王觅)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 开,文艺报社近期举办“砥砺五年”系列研讨会。9 月 4 日,该系列的第六场“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在 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出席并讲话。十余位 作家、评论家与会,围绕五年来我国散文创作在题材开 掘、深入生活、表现时代精神、队伍建设、艺术形式探索 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突破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研讨会 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副总编辑徐可主持。 把握时代脉搏 题材广泛多元 阎晶明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 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 我国文学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文艺界产生了强烈反 响。以这样一种新的高度和视角去总结回顾各个文学领 域的创作成就,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年来,我国 的散文创作收获颇丰,亮点频现,有许多新的现象和启示 值得探讨和借鉴。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此背景下,散文创作也注重向 传统文化开掘,甚至借助经典寻找现代性的阐释,使之成 为生动的文学表达,由此可以感受到广大作家的创作自 觉。在当下新的传媒环境下,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发生了很大变化,散文创作也已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格局。 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方位上去探讨和评价散文 创作的经验与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今后的散文创作。 《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表示,散文的五年是充满魅 力的五年,这个阶段的散文创作实现了新时期以来更为 丰盛的巨大收获。五年来,两岸四地同文同种同情怀的 新老作家辛勤笔耕,创作出大量深入生活、表现时代精 神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作出最新尝试和探索的作品, 以及具有珍贵中国经验和宏大中国叙事的作品。这些 作品涉及国家、时代、社会、民族、经济、政治、文化、教育、 道德、日常生活等多种题材,既有横向形式的开拓,又有 纵向内容的开掘,复杂多元,广泛宽宏。无论是浸润璀璨 历史文化还是把握时代脉搏、紧贴现实生活,无论是书写 都市还是剖析乡村,无不是真正走进现实内部和生活深 处,真诚、真挚、真情地用心抒写,展示出作家们在散文领 域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和鲜明表达。 鲁迅文学院培训部主任王冰表示,中国散文五年来 的繁荣和成功,既得益于中国深远悠长的文学传统,也 得益于百年来中国文学一直流淌的血脉,又得益于中国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家的发展、繁荣与兴盛。不论是 继承传统的农村散文创作、颇具深度的历史散文创作, 还是思考中体现的智慧、对生活的深入和真实展示,都 是广大散文作家个体生命知性、智性的显现,表达出各 自对于历史、世界、人生的独到理解。 开掘深度广度 讲求真情实感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注意到,五年来我国的 散文创作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散文的生态得到 了很好的改善,一大批优秀作品色彩斑斓,各显精神,各 具其美。散文的边界得到了基本的厘清,散文不再是那 些其他文体无法定义的作品的收容站。同时,散文在继 承传统中不断创新,不仅在多样性和全面性上有了较大 突破,而且类型化和系列化书写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真 诚性和现场感愈发凸显。广大作家从内心出发,从生活 出发,越来越真实地面对自我和时代、世情和世相,对事 物的观察写作更加细致,提高了散文写作的难度和高 度,这样写出的作品也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够打动人心。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王兆胜说,从本性上 看,散文是以心灵的散淡、自由、超然和平淡为其特征 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热,在急遽降温后归 于平淡,到近几年的文体回归变得非常明显。近五年 来,日常生活化散文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很多小散 文、微散文。这些作品或谈亲情、乡情、师生情,或说生 活细节、自然风光、鸟兽虫鱼,或道灵感、梦幻、神秘与 未知,以小人物、小事件、小情感进行边缘化叙事,从而 产生一种更加真实自然、有血有肉的亲近感和震撼 力。同时,近五年来散文所达到的深度、厚度和高度, 是靠细节、博爱、智慧与美感铸造而成的,给人以饱满 充实、透彻、明智之感。不少作品在思想观念和艺术手 法上进行变革,不单纯以写人为主,而是增强了对于“人 道”与“天道”、人与物关系的辩证理解,具有更深沉的生 命意识和价值意义。 在评论家彭程看来,接地气是近年来不少作家散文 创作的一个突出倾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大地 深处,描绘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抒发那些最平凡却又 最真实感情的写作越来越普遍,不论是亲情、乡情还是 友情、爱情,都拥有鲜活独特的魅力。同时,随着我国生 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题材的创作也得到越来越 多散文作家的重视。他们在作品中关注自然生态和环 境保护,用自己的笔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深刻理念。此外,与刻画真实生活有所不同的是, 还有不少散文作品体现了诗性的回归,更着重于探讨所 描绘对象中蕴含的诗性特质,力求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结 合。当今时代,探索一个从来不曾被表达过的话题领域 变得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广大作家向深度发掘,在已有 的题材范围内进行深度加工,努力为作品赋予具有新鲜 感的内涵和层面。 全民写作普及 呈现崭新气象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古耜表示,我国散文的全 民写作现象十分显著,业余写作和专业写作的态势都进 入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层面。其中,业余写作的水准不断 提高,一些业余作者的作品已达到了专业水准;专业写 作也在健康发展,老中青少不同年代的作家中都可以推 举出有代表性、有社会影响的散文作家。当前的散文创 作与社会进程的变化紧密相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是空前的,不少作品都在书写个人体验,对现实的表现 和干预也较之过去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宏大叙事的历 史文化散文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近年 来出现了各种各样对散文类型和概念的命名,其中不 少来自创作实践,也开始逐渐逼近散文的核心问题,应 尝试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进行一些理论层面的总结 开发。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谈到,五年来,群众 性散文社团和群众文学刊物的蓬勃发展为当下散文的 创作繁荣带来巨大活力。中国散文学会近年来不断加 强理论学习,重点做好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牢固树立 学会立足基层文学创作、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力争 让广大会员多参与。从工作实际中不难发现,报纸副 刊在促进散文发展、扶持文学新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 得天独厚的条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为群众性散文创 作提供了广阔舞台。而各级群众性的散文征文、评奖 活动层出不穷,同样提升了广大散文爱好者和写作者的 创作水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林荣认为,在过去五年 里,散文的创作方式、创作资源和作家散文创作的身份 意识、文化定位等方面都出现了融合,散文写作的形态 也与其他文类实现了大幅度、全方位的融合。每个个体 开始确认自己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根基,并以散文作为最 普遍、最深层次的方式。此时,跨界写作对个体和社会 都产生了一种重新寻求自我认同、精神认同、文化认同 的功能,因此成为不少作家的新选择。同时还应注意 到,有不少遍布全国各地、分散在各个社会阶层的青年 散文写作者表现十分亮眼。如果能将他们的作品纳入 到散文整体框架当中,使他们成为散文创作队伍中的有 生力量,必将为传统写作增添新的活力,对今后散文形 态更加健全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着重分析了散文与 文学期刊的关系。他谈到,近五年来,不少好的散文作 品都出现在大型文学期刊上,专门性散文刊物依然沿袭 各自的办刊传统,很多综合性文学期刊开设了散文专 栏,其他栏目所刊发的大量思想性随笔也属于颇具分量 的优秀散文。此外,不少报纸的专刊、时尚刊物或新闻 类周刊上也推出了散文栏目。这些报刊有意识的自觉 组织生产,推动了一批文体散文家的出现。希望今后散 文创作领域能涌现出更多年轻作者,同时能更加注重形 式上的创造性。 本报讯(记者 丛子钰) 为真情讴歌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维护社会稳定事业中的突出 贡献,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9月8 日,中国作协“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 军建军九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在新疆伊宁市举行 启动仪式。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出席启动仪式并 向采访团作家代表授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副 书记、副政委兼宣传部部长李新明出席并致辞。阿 拉提·阿斯木、阿扎提·苏里坦、马步升、丰收、李延 青、李国平、王春林、丁小炜、张子影等 20 余位作家、 评论家参加采访活动。启动仪式由中国作协创联部 副主任冯秋子主持。 此次主题活动是中国作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 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也是将中国作协“深 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的 重要举措。活动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孙金龙等领导同志 看望了采访团全体同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着光荣的传统,曾是我们 军队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战争最需要的时候冲锋陷 阵,在祖国建设最需要的时候屯垦戍边,涌现出许多 可歌可泣的事迹。新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兵团 生产建设与文学艺术创作的沃土。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不仅是生产队、工作队和战斗队,确保了祖国边疆 的安宁,同时也锤炼出一批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谱 写了文学艺术的动人篇章。此次主题采访活动的目 的,就是回顾兵团创业历史,体验兵团火热生活,感 受兵团人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宝贵品质, 用文学的形式为兵团立传,传承兵团精神,弘扬主旋 律,让作家离人民更近,扎根生活更深,关注时代 更精准,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上一份文学 厚礼。 李新明说,兵团这支不穿军装、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一直发 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开发建设新 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作 用。中国作协这次主题采访活动,对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将是有力的 促进,我们敞开胸怀欢迎作家们走进兵团、了解兵团、认识兵团。 兵团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二团是域内惟一一支整建制保持至今的“红 军团”,1927 年诞生于湘赣苏区,后改编为中共工农红军第六军团,1937 年 8 月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 120师 359旅 717团。这支部队在任弼时、肖克、 王震的率领下,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屯垦戍边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中国作协 采访团参观采访了七十二团红军团纪念馆,专程访问了老军垦遗孀与海军退 伍老兵,并与他们座谈,聆听革命前辈将青春奉献给新疆建设事业的经历。 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始终坚持革命理想,使作家们深受启发。 作家丁小炜、李国平等表示,这次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访,了解兵 团历史,走进兵团人,感受兵团精神,是一次初心回归、探寻人民军队制胜密 码的精神之旅。兵团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天山南北开辟出片片绿洲 沃土,为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为祖国繁荣发展作出了独特卓越的贡献。我 们一定要通过这次采访活动,讲述好兵团有温度、有厚度的故事。 网络作家李小静说,这次采访活动不仅给予她重新认识新疆的机会,让 她见到了“塞外江南”的景象,也使她得以深入了解兵团战士的奋斗历史。 他们曾经住地窝子,饿了吃干粮,渴了含雪团,用整整几代人的辛勤劳动,终 于在一片荒漠上开拓出绿洲。这段历史值得大书特书,让这种革命英雄主 义继续发扬下去。 据悉,采访团接下来将继续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道路,前往第 四、第八、第九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活动,体验生产建设兵团在生产 建设时期坚守革命理想的无私奉献精神,积累创作素材。 访“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据新华社哥本哈根电 中国和丹麦作家 9 月 7 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文学论坛活动中 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由丹麦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 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钱小芊,丹麦文化 协会秘 书 长 米 凯 尔·默 克、丹 麦 作 家 协 会 副 主 席 基尔斯滕·玛瑟黛尔,以及来自丹麦多地的作家 等出席。 中国作家毕飞宇、格非、杨红樱、东西分别就 “文学与生活”、“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儿童文学面临的挑战”、“文学的现代性”等问题 进行了阐述,尼尔斯·豪夫、苏珊·约恩、桑内·伍德 森、赫勒·延森等丹麦诗人、小说家及插画家也就 丹麦文学的现状及各自的作品与中国作家进行了 交流,现场气氛友好热烈。 丹麦出版界、翻译界的代表还介绍了丹麦图 书市场和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情况,并表示希望 今后可以翻译、引进更多中国文学作品。 钱小芊在致辞时介绍了中国作协的情况,并 表示丹麦是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故乡,中国读者对 丹麦及丹麦文学作品并不陌生,但丹麦人对中国 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了解较少。他希望通过组 织类似的文学交流活动,使丹麦对中国作家有更 多的了解,并通过翻译家和出版社的努力,把中国 作家的优秀作品介绍给丹麦读者。 中国作协代表团一行当天还在哥本哈根大学 举办讲座,并与该校师生进行了交流。 中国驻丹麦大使邓英会见了中国作协代表团 一行。 (欣 闻) 9月8日至14日,“梦起黄河延川冯山云油画作品进京展”在中华世纪坛与观众见 面。作为从延川走出的画家,冯山云本次展览带来的120余幅油画作品,展示了在黄土地上生 活的中国农民善良淳朴、豪迈宽厚的形象。艺术家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通过多年走访,创 作出从皱纹里绽出笑容的庄稼老汉、多年前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身穿花袄满目慈祥的老奶 奶,呈现出人物的善与美。冯山云在创作中不仅运用了西方油画的技法,还将中国画的写意 精神融入其中,并有意识地吸收了剪纸、版画等一些当地民俗文化元素,使人物造型更有陕北 味儿。正如策展人王茂所述,冯山云的油画在中西融合基础上,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 和精神特质。此次以黄河为母题举办展览,更是希望将黄土地上绵延不息的中国文化传播到 世界各个角落。 (李晓晨) 中国、丹麦作家在哥本哈根举办文学论坛 本报讯(记者 王觅) 今年 4 月起,东方卫视 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率先推出一系列全新原创文化 类节目,从主打古诗文比赛的《诗书中华》到聚焦 戏曲文化的《喝彩中华》,从热播的中医药纪录片 《本草中华》到正在筹备制作的《唱响中华》等,形 成文化类节目的“中华系列”品牌,受到观众好 评。9 月 6 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系列”文化节 目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 司司长高长力,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上海文 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军,上海视 协主席、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 滕俊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 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及部分专家学者、媒体代 表、节目主创成员围绕“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畅所 欲言,总结成功经验,探讨风格特色,并为东方卫 视中心如何持续发力、坚持原创、更好地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建言献策。 与会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源泉。上海广播电视台历来重视文化类节目的研 发与制作,多年来推出了一批优秀文化类节目。 “中华系列”节目不仅元素丰富,注重内容开拓和 形式创新,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主题表达和积极的 价值引领,让文化类节目“叫好又叫座”成为可能, 为观众奉献了一道既有温度又有趣味的文化大 餐。《诗书中华》用电视语言将传统文化重新“编 码”,以清新自然、亲切入心的方式展示“家和人 美”的家风,向大众呈现文化的魅力。《喝彩中华》 几乎覆盖了戏曲各个剧种及各阶层、各年龄段的 表演者和观众,节目中的故事动人而不刻意,使传 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传承与创新自如结合。“中华 系列”文化节目带给电视从业者以崭新的启示:电 视人只要静下心来深耕挖掘,就能从传统文化中 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实现诗词歌赋、唱念做 打与当代电视传播的精妙融合。 主创团队表示,作为电视人,发自内心、真诚 面对是做一档好节目的必要条件。今后节目组将 牢记责任使命与情怀,坚持文化自信,秉承自豪 感、优美感、故事感制作节目,力求还原文化本真, 为观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为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系列”节目: 坚持打造原创 弘扬传统文化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Nov-2019

2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02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2017年9月13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4208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星期三

责任编辑:王 觅 新闻版邮箱:wybxinwen@sina.com

以优美文字生动反映现实生活

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开幕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9月11日,第十二届中国北

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正式开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80余个境外

代表团,将参加展览展示、论坛交流等六大系列百余场活

动,依托北京深厚文化底蕴,推动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深

化发展。

在9月11日举行的开幕式上,文博会组委会副主席、北

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表示,在中央部署指导下,北

京掀开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篇章。2016年北京文化创

意产业增加值达到357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4.3%,

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迸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为未

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博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

员、副局长张宏森表示,北京文博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1

届,在国内外文化创意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

集聚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提高文化创新发展能力、展示文化

创意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据介绍,本届文博会以“文化科技融合,传承创新发展”

为主题,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共

同主办,北京市贸促会承办。本届大会展览展示部分共设置

20个展区,涉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台湾文化创意等众多

主题,同期还将举行北京拍卖季、文化金融创新峰会、国际语

言文化论坛等一系列重要活动。

(李 萌 张漫子)

本报讯(记者 王觅)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

开,文艺报社近期举办“砥砺五年”系列研讨会。9月4

日,该系列的第六场“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在

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出席并讲话。十余位

作家、评论家与会,围绕五年来我国散文创作在题材开

掘、深入生活、表现时代精神、队伍建设、艺术形式探索

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突破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研讨会

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副总编辑徐可主持。

把握时代脉搏 题材广泛多元

阎晶明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

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

我国文学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文艺界产生了强烈反

响。以这样一种新的高度和视角去总结回顾各个文学领

域的创作成就,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年来,我国

的散文创作收获颇丰,亮点频现,有许多新的现象和启示

值得探讨和借鉴。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此背景下,散文创作也注重向

传统文化开掘,甚至借助经典寻找现代性的阐释,使之成

为生动的文学表达,由此可以感受到广大作家的创作自

觉。在当下新的传媒环境下,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发生了很大变化,散文创作也已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格局。

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方位上去探讨和评价散文

创作的经验与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今后的散文创作。

《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表示,散文的五年是充满魅

力的五年,这个阶段的散文创作实现了新时期以来更为

丰盛的巨大收获。五年来,两岸四地同文同种同情怀的

新老作家辛勤笔耕,创作出大量深入生活、表现时代精

神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作出最新尝试和探索的作品,

以及具有珍贵中国经验和宏大中国叙事的作品。这些

作品涉及国家、时代、社会、民族、经济、政治、文化、教育、

道德、日常生活等多种题材,既有横向形式的开拓,又有

纵向内容的开掘,复杂多元,广泛宽宏。无论是浸润璀璨

历史文化还是把握时代脉搏、紧贴现实生活,无论是书写

都市还是剖析乡村,无不是真正走进现实内部和生活深

处,真诚、真挚、真情地用心抒写,展示出作家们在散文领

域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和鲜明表达。

鲁迅文学院培训部主任王冰表示,中国散文五年来

的繁荣和成功,既得益于中国深远悠长的文学传统,也

得益于百年来中国文学一直流淌的血脉,又得益于中国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家的发展、繁荣与兴盛。不论是

继承传统的农村散文创作、颇具深度的历史散文创作,

还是思考中体现的智慧、对生活的深入和真实展示,都

是广大散文作家个体生命知性、智性的显现,表达出各

自对于历史、世界、人生的独到理解。

开掘深度广度 讲求真情实感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注意到,五年来我国的

散文创作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散文的生态得到

了很好的改善,一大批优秀作品色彩斑斓,各显精神,各

具其美。散文的边界得到了基本的厘清,散文不再是那

些其他文体无法定义的作品的收容站。同时,散文在继

承传统中不断创新,不仅在多样性和全面性上有了较大

突破,而且类型化和系列化书写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真

诚性和现场感愈发凸显。广大作家从内心出发,从生活

出发,越来越真实地面对自我和时代、世情和世相,对事

物的观察写作更加细致,提高了散文写作的难度和高

度,这样写出的作品也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够打动人心。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王兆胜说,从本性上

看,散文是以心灵的散淡、自由、超然和平淡为其特征

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热,在急遽降温后归

于平淡,到近几年的文体回归变得非常明显。近五年

来,日常生活化散文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很多小散

文、微散文。这些作品或谈亲情、乡情、师生情,或说生

活细节、自然风光、鸟兽虫鱼,或道灵感、梦幻、神秘与

未知,以小人物、小事件、小情感进行边缘化叙事,从而

产生一种更加真实自然、有血有肉的亲近感和震撼

力。同时,近五年来散文所达到的深度、厚度和高度,

是靠细节、博爱、智慧与美感铸造而成的,给人以饱满

充实、透彻、明智之感。不少作品在思想观念和艺术手

法上进行变革,不单纯以写人为主,而是增强了对于“人

道”与“天道”、人与物关系的辩证理解,具有更深沉的生

命意识和价值意义。

在评论家彭程看来,接地气是近年来不少作家散文

创作的一个突出倾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大地

深处,描绘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抒发那些最平凡却又

最真实感情的写作越来越普遍,不论是亲情、乡情还是

友情、爱情,都拥有鲜活独特的魅力。同时,随着我国生

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题材的创作也得到越来越

多散文作家的重视。他们在作品中关注自然生态和环

境保护,用自己的笔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深刻理念。此外,与刻画真实生活有所不同的是,

还有不少散文作品体现了诗性的回归,更着重于探讨所

描绘对象中蕴含的诗性特质,力求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结

合。当今时代,探索一个从来不曾被表达过的话题领域

变得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广大作家向深度发掘,在已有

的题材范围内进行深度加工,努力为作品赋予具有新鲜

感的内涵和层面。

全民写作普及 呈现崭新气象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古耜表示,我国散文的全

民写作现象十分显著,业余写作和专业写作的态势都进

入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层面。其中,业余写作的水准不断

提高,一些业余作者的作品已达到了专业水准;专业写

作也在健康发展,老中青少不同年代的作家中都可以推

举出有代表性、有社会影响的散文作家。当前的散文创

作与社会进程的变化紧密相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是空前的,不少作品都在书写个人体验,对现实的表现

和干预也较之过去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宏大叙事的历

史文化散文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近年

来出现了各种各样对散文类型和概念的命名,其中不

少来自创作实践,也开始逐渐逼近散文的核心问题,应

尝试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进行一些理论层面的总结

开发。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谈到,五年来,群众

性散文社团和群众文学刊物的蓬勃发展为当下散文的

创作繁荣带来巨大活力。中国散文学会近年来不断加

强理论学习,重点做好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牢固树立

学会立足基层文学创作、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力争

让广大会员多参与。从工作实际中不难发现,报纸副

刊在促进散文发展、扶持文学新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

得天独厚的条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为群众性散文创

作提供了广阔舞台。而各级群众性的散文征文、评奖

活动层出不穷,同样提升了广大散文爱好者和写作者的

创作水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林荣认为,在过去五年

里,散文的创作方式、创作资源和作家散文创作的身份

意识、文化定位等方面都出现了融合,散文写作的形态

也与其他文类实现了大幅度、全方位的融合。每个个体

开始确认自己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根基,并以散文作为最

普遍、最深层次的方式。此时,跨界写作对个体和社会

都产生了一种重新寻求自我认同、精神认同、文化认同

的功能,因此成为不少作家的新选择。同时还应注意

到,有不少遍布全国各地、分散在各个社会阶层的青年

散文写作者表现十分亮眼。如果能将他们的作品纳入

到散文整体框架当中,使他们成为散文创作队伍中的有

生力量,必将为传统写作增添新的活力,对今后散文形

态更加健全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着重分析了散文与

文学期刊的关系。他谈到,近五年来,不少好的散文作

品都出现在大型文学期刊上,专门性散文刊物依然沿袭

各自的办刊传统,很多综合性文学期刊开设了散文专

栏,其他栏目所刊发的大量思想性随笔也属于颇具分量

的优秀散文。此外,不少报纸的专刊、时尚刊物或新闻

类周刊上也推出了散文栏目。这些报刊有意识的自觉

组织生产,推动了一批文体散文家的出现。希望今后散

文创作领域能涌现出更多年轻作者,同时能更加注重形

式上的创造性。

本报讯(记者 丛子钰) 为真情讴歌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维护社会稳定事业中的突出

贡献,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9月8

日,中国作协“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

军建军九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在新疆伊宁市举行

启动仪式。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出席启动仪式并

向采访团作家代表授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副

书记、副政委兼宣传部部长李新明出席并致辞。阿

拉提·阿斯木、阿扎提·苏里坦、马步升、丰收、李延

青、李国平、王春林、丁小炜、张子影等20余位作家、

评论家参加采访活动。启动仪式由中国作协创联部

副主任冯秋子主持。

此次主题活动是中国作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

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也是将中国作协“深

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的

重要举措。活动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孙金龙等领导同志

看望了采访团全体同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着光荣的传统,曾是我们

军队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战争最需要的时候冲锋陷

阵,在祖国建设最需要的时候屯垦戍边,涌现出许多

可歌可泣的事迹。新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兵团

生产建设与文学艺术创作的沃土。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不仅是生产队、工作队和战斗队,确保了祖国边疆

的安宁,同时也锤炼出一批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谱

写了文学艺术的动人篇章。此次主题采访活动的目

的,就是回顾兵团创业历史,体验兵团火热生活,感

受兵团人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宝贵品质,

用文学的形式为兵团立传,传承兵团精神,弘扬主旋

律,让作家离人民更近,扎根生活更深,关注时代

更精准,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上一份文学

厚礼。

李新明说,兵团这支不穿军装、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一直发

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开发建设新

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作

用。中国作协这次主题采访活动,对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将是有力的

促进,我们敞开胸怀欢迎作家们走进兵团、了解兵团、认识兵团。

兵团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二团是域内惟一一支整建制保持至今的“红

军团”,1927年诞生于湘赣苏区,后改编为中共工农红军第六军团,1937年8

月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这支部队在任弼时、肖克、

王震的率领下,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屯垦戍边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中国作协

采访团参观采访了七十二团红军团纪念馆,专程访问了老军垦遗孀与海军退

伍老兵,并与他们座谈,聆听革命前辈将青春奉献给新疆建设事业的经历。

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始终坚持革命理想,使作家们深受启发。

作家丁小炜、李国平等表示,这次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访,了解兵

团历史,走进兵团人,感受兵团精神,是一次初心回归、探寻人民军队制胜密

码的精神之旅。兵团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天山南北开辟出片片绿洲

沃土,为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为祖国繁荣发展作出了独特卓越的贡献。我

们一定要通过这次采访活动,讲述好兵团有温度、有厚度的故事。

网络作家李小静说,这次采访活动不仅给予她重新认识新疆的机会,让

她见到了“塞外江南”的景象,也使她得以深入了解兵团战士的奋斗历史。

他们曾经住地窝子,饿了吃干粮,渴了含雪团,用整整几代人的辛勤劳动,终

于在一片荒漠上开拓出绿洲。这段历史值得大书特书,让这种革命英雄主

义继续发扬下去。

据悉,采访团接下来将继续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道路,前往第

四、第八、第九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活动,体验生产建设兵团在生产

建设时期坚守革命理想的无私奉献精神,积累创作素材。

讲好有温度有厚度的兵团故事

中国作协﹃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九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在新疆启动

“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据新华社哥本哈根电 中国和丹麦作家9月

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文学论坛活动中

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由丹麦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

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钱小芊,丹麦文化

协会秘书长米凯尔·默克、丹麦作家协会副主席

基尔斯滕·玛瑟黛尔,以及来自丹麦多地的作家

等出席。

中国作家毕飞宇、格非、杨红樱、东西分别就

“文学与生活”、“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儿童文学面临的挑战”、“文学的现代性”等问题

进行了阐述,尼尔斯·豪夫、苏珊·约恩、桑内·伍德

森、赫勒·延森等丹麦诗人、小说家及插画家也就

丹麦文学的现状及各自的作品与中国作家进行了

交流,现场气氛友好热烈。

丹麦出版界、翻译界的代表还介绍了丹麦图

书市场和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情况,并表示希望

今后可以翻译、引进更多中国文学作品。

钱小芊在致辞时介绍了中国作协的情况,并

表示丹麦是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故乡,中国读者对

丹麦及丹麦文学作品并不陌生,但丹麦人对中国

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了解较少。他希望通过组

织类似的文学交流活动,使丹麦对中国作家有更

多的了解,并通过翻译家和出版社的努力,把中国

作家的优秀作品介绍给丹麦读者。

中国作协代表团一行当天还在哥本哈根大学

举办讲座,并与该校师生进行了交流。

中国驻丹麦大使邓英会见了中国作协代表团

一行。

(欣 闻)

9月 8日至 14日,“梦起黄河——延川冯山云油画作品进京展”在中华世纪坛与观众见面。作为从延川走出的画家,冯山云本次展览带来的120余幅油画作品,展示了在黄土地上生活的中国农民善良淳朴、豪迈宽厚的形象。艺术家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通过多年走访,创作出从皱纹里绽出笑容的庄稼老汉、多年前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身穿花袄满目慈祥的老奶奶,呈现出人物的善与美。冯山云在创作中不仅运用了西方油画的技法,还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融入其中,并有意识地吸收了剪纸、版画等一些当地民俗文化元素,使人物造型更有陕北味儿。正如策展人王茂所述,冯山云的油画在中西融合基础上,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和精神特质。此次以黄河为母题举办展览,更是希望将黄土地上绵延不息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李晓晨)

中国、丹麦作家在哥本哈根举办文学论坛

本报讯(记者 王觅) 今年4月起,东方卫视

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率先推出一系列全新原创文化

类节目,从主打古诗文比赛的《诗书中华》到聚焦

戏曲文化的《喝彩中华》,从热播的中医药纪录片

《本草中华》到正在筹备制作的《唱响中华》等,形

成文化类节目的“中华系列”品牌,受到观众好

评。9月6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系列”文化节

目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

司司长高长力,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上海文

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军,上海视

协主席、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

滕俊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

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及部分专家学者、媒体代

表、节目主创成员围绕“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畅所

欲言,总结成功经验,探讨风格特色,并为东方卫

视中心如何持续发力、坚持原创、更好地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建言献策。

与会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源泉。上海广播电视台历来重视文化类节目的研

发与制作,多年来推出了一批优秀文化类节目。

“中华系列”节目不仅元素丰富,注重内容开拓和

形式创新,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主题表达和积极的

价值引领,让文化类节目“叫好又叫座”成为可能,

为观众奉献了一道既有温度又有趣味的文化大

餐。《诗书中华》用电视语言将传统文化重新“编

码”,以清新自然、亲切入心的方式展示“家和人

美”的家风,向大众呈现文化的魅力。《喝彩中华》

几乎覆盖了戏曲各个剧种及各阶层、各年龄段的

表演者和观众,节目中的故事动人而不刻意,使传

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传承与创新自如结合。“中华

系列”文化节目带给电视从业者以崭新的启示:电

视人只要静下心来深耕挖掘,就能从传统文化中

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实现诗词歌赋、唱念做

打与当代电视传播的精妙融合。

主创团队表示,作为电视人,发自内心、真诚

面对是做一档好节目的必要条件。今后节目组将

牢记责任使命与情怀,坚持文化自信,秉承自豪

感、优美感、故事感制作节目,力求还原文化本真,

为观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为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系列”节目:

坚持打造原创 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