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三味书屋 千年笔记里有你我的影子 《〈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 …daily.cnnb.com.cn/nbrb/images/2017-09/15/B4/nbrb20170915B4.pdf · 《〈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

欢迎加入宁波日报书友QQ群:98906429

B4 NINGBO DAILY阅读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责任编辑/顾玮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荐 书

《金粟儒林篇》

《〈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

三味书屋

作者

出版

日期

侯会

中华书局

2017年6月

作者

出版

日期

薛凤旋

中华书局

2017年2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中外画坛的极品之一,而在学者薛凤旋眼里,它不单是件艺术品,更是部历史。它是人类文明史中重要的一卷,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中重要的一卷!《〈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一书,将《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分解为 200多个细节加以解读,让我们更好地从画中了解千年前中华城市的繁荣状况和鲜活的市民生活。

在第一章中,作者对这幅绢画赞叹有加。指出这幅巨画通过精心布局及选材,展现了河道、城门、树林、远近山、684 个人物、95匹牲畜、122 座房屋、29艘船艇、15 辆车、20 多家店铺及 8 顶轿等,构成了完整故事,令观者仿佛身处当时的汴京。而此画作本身也充满了传奇,易主

20多次,竟然神奇地保留下来。在其后的几个章节中,作者

通过画作中的种种细节,对北宋重要的商贸城市汴京、当时的商贸活动及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与体制等进行了考证。在考证桥梁史时,作者指出,《东京梦华录》 中记载的虹桥,“其桥无柱 , 皆 以 巨 木 虚 架 , 宛 如 飞虹 。” 这 个 900 年 前 的 伟 大 创造 , 至 20 世 纪 50 年 代 , 才 因

《清明上河图》 真本被确认。在饮食方面,作者考证出,《清明上河图》 中大众消费占了大头,特别是与漕运有关、以低下阶层为对象的茶馆与食店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城市的活力源自人员的大量流动和繁荣的商业活动。

在最后《〈清明上河图〉的启示》 一节中,作者指出:“北宋重知识、重工商、重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令北宋出现了新型的城市化,以经济和社会动因为主体的城乡分离已经在中国出现了,而这是同一时期的欧洲、地中海及中亚地区所没有的。”

(推荐书友:虞时中)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对先民的生存状态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列朝正史大多钩沉国运之兴衰,政治之清浊,帝王将相之贤愚,很少关注凡夫俗子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而那些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基调的世情小说,为后人寻觅昔日的百味人生开启了一扇时空之门。

去年,侯会教授通过《食货〈金瓶梅〉》 和 《物欲 〈红楼梦〉》,分别为读者揭示了晚明的市井生活以及清朝的贵族生活。作为其姊妹篇,《金粟儒林篇》 同样由点及面,视角独特,行文或叙或议,见解持正,依托

《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歧路灯》三部世情小说,探究彼时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是一本集趣味性与传奇性于一体的

精彩著作。全书分为六辑,围绕着士人

生活,细致描摹清朝的衣食住行、谋生百态,发掘世俗生活的银钱经济,从而揭示出清朝社会风尚及价值取向的真实形态。千百年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了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可是,范进中举终究属于个例。作者通过解读由科举引领的儒林经济,不禁感叹:“秀才不好当,学台更辛苦。”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分类、考证“小说家言”后的历史,分析小说人物的生活现状、处世心态及所处的大环境。比如清朝社会一度赌博成风,许多不成器的世家子弟沉湎其间,有识之士通过各种途径戒赌劝学,力图拨乱反正。

费正清在主编 《剑桥中国史》 时坦言:“相对地说,我们对帝国上层的制度有较多的了解,而对人民大众的生活则知之甚少。”《金粟儒林篇》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读者的诉求。

(推荐书友:戴骏华)

《纸上的叛乱》

作者

出版

日期

祝勇

东方出版社

2014年8月

祝勇曾戏称自己为“散文叛徒”,他对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依靠个人感觉和经验来展示时间和空间,并对夹杂其间的人(包括个人和群体)的状态、命运进行认识、判断、思考和言述的文体。”他认为散文应该具有超前性,不能为了畅销,而太迎合市场。

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是 《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作者提出,散文急切地需要一场革命,首先要从拒绝样本、恢复文体的活力开始。和传统散文相比,新散文的变化在于:

长度:可以长达几万字或几十万字。

虚构:散文可以有虚构。真

实可以改为真诚原则,只凭情感和想象就可以了。

叙事:不要单一化,可以借鉴小说的描绘手段,使得真实感更强,更亲近内心生活。用事件来说明和渲染内心,用情感串起这些事件。

材料:用材料突出人和世界、人和自然的种种微妙关系。

另外还有语感、立场等。祝勇认为散文不必追求“形散而神不散”,可以无主题,也可以多重主题,不一定是单一主题。写作者必须要有职业精神,只要天天写,点滴记录,总会有成效。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职业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心态。”

而独立的思想是文章的骨架,长度、虚构、审美、语感等也要考虑。2002 年,祝勇辞职后开始单干,如今他又找了家单位——故宫博物院,成为一名研究人员。独立的思想,他的书中一直都具备。

(推荐书友:仇赤斌)

广 民

本届上海书市,好书琳琅满目,但有两本书,无论装帧还是内容,都有些抢眼,“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陆春祥,一下子推出了两部笔记新说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笔记的笔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

《太平里的广记》。这两部笔记系列,均借鉴古代笔记的内容排列,

《笔记的笔记》 40 卷,45 万字 ;《太平里的广记》 33 卷,26 万字。从汉魏六朝,到唐宋元明清,诚可谓千年笔记精华的一次大梳理。

近年来,陆春祥一直致力于历代经典笔记的阅读和写作,此前推出的 《字字锦》 和 《笔记中的动物》,均广受读者欢迎,其中,《字字锦》 半年内就印刷三次,《笔记中的动物》更是被全国几百家媒体关注。由此可见,冷知识也可以成为热知识。

历代笔记大致可分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辨考据三大类,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但除了一些专业研究者,目前大众的关注度依然不够。陆春祥认为,在各类笔记中,历朝历代的社会风尚、典章制度、民众疾苦、诗文书画、历史事件、科技发展,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就连那些鬼神精怪的故事,也多有言外之意。而且笔记多以当事人的角度阐述,虽属野史类,却拥有大量的干货。

唐代的笔记,基本上淹没在诗

歌耀眼的光芒背后,其实,唐代的各类笔记,与之前汉魏六朝的志人志怪的作品,已有极大的不同,从文学角度看,已经相当成熟。历史琐记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唐代的辉煌;传奇故事文学味道极浓,如电影《聂隐娘》就取材于唐传奇;考辨考据类的笔记,也已独立发展成一个大的门类。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博大精深,更成为历代笔记难以逾越的高峰。

宋代文化超前发达,笔记种类繁多。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小说、传记、故事、杂类多达 1126部,除去一些不属于笔记类的,宋人笔记不下 700部。苏轼的 《东坡志林》、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等都是笔记中的上品。74卷本的 《容斋随笔》,在宋

朝称得上是一部畅销书,而且一畅销 就 是 40 年 , 书 中 内 容 包 罗 万象,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鸡毛蒜皮,什么都有。

宋代笔记中以历史琐闻一类最发达,且好多是记叙本朝的轶事和掌故,内容较为真实,从这个角度看,它们是正史的有益补充。另外,宋代学术氛围浓厚,考辨考据类的笔记也大大超越了前人。笔记还得到了宋代国家层面的重视,李昉等人编的《太平广记》就是国家工程。

陆春祥说,正因为宋代笔记多,所以他的两部作品中,宋代的内容占了相当比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些笔记作家,在用毕生的经历,告诫我们,谆谆教导。因此,历代笔记里,现实的影子甚

至我们自己的影子,无处不在。”如 《掠剩使》(《笔记的笔

记》卷三十七) 一文表达的是,每个人命中的财物,皆有定数,且古今同理。唐人小说中,有“掠剩使”的说法,如果你的财物少过其数,则上天会派一使者送来,但也只是将你命中之财物数填满为 止 , 多 了 就 不 行 。 今 天 的 人们,也有散财获福的说法。人积财太多,过了一定限度,冥冥之中神就会以各种各样的事耗去你的财。如果财物合适,那么,事情就不会发生。

《心躁害死人》(《笔记的笔记》卷三十八) 一文传递的道理粗看浅显,细品大有余味。说的是有两人同船,欲到同一个目的地。一人性急,白天晚上都在掐时间、算路程,船稍微堵一下,或者有什么事情耽搁一下,他就急得不行,破口大骂。为此,他外形枯槁,面容憔悴。另一人性缓,随便船怎么开,开到哪里,为什么停下来,怎么停下来,统统不管。吃得香,睡得着,脸色一天比一天滋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陆春祥在《太平里的广记》扉页中写道:我读的笔记,只是历代海量笔记中之一粟,但各种碎石和金子,迎面撞击,有时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仍然兴奋,因为里面有“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语)。

机巧文字,沙里披金。唐宋元明清,勾连到现今。

千年笔记里有你我的影子——读陆春祥新著《笔记的笔记》和《太平里的广记》

王露婧

对于宁波青年作家赵挺,喜欢他文字的人一定不陌生,他最新的小说 《孤独车手》 在 《青年文学》第 8 期上刊发。“刷”三遍小说的我,每一次都有不同感受,或许是三刷的心境大不相同,每一次捕捉到的故事点好像都不一样。

《孤独车手》 保持了作者一贯的独特风格,他的独特就在于一方面有你能够想象到的简单、直白的叙述和描绘,那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荒诞式生活哲思,一方面又有你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孤独车手》 最初似乎给了我一种感觉,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和起伏,又发现那种感觉渐渐在变,渐渐清晰却又渐渐模糊。好像抓住了些什么,但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触动我的,或许是孤独,或许是无

畏,也或许是平淡无奇的生活里的那一抹亮光。简单的人物关系,简单的事件描述,简单到让读者觉得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可是通过赵挺的再创造,故事文本变得不再简单,反而呈现出立体和鲜活的模样。

关于赵挺,最初的印象源于收到某期《文学港》杂志的时候,随手翻阅,卷首语中提到当期一个88 年的青年小说作者,心里就对这个同龄人的文字有了那么一丝好奇。仔细地翻看了那篇题为《晃晃悠悠》的小说,内心中一度认为应该叫 《一路向南》,也在后来的交流中了解到,原题为《南方,慢速公路》。赵挺说,“她就像是我这样走过的路。像每一个年轻,像每一个孤独,像每一个朝暮。就这样循环往复,就这样迷路前途。”

后来,我和他有了一次偶然的交集,从最开始的官方交流,到产

生共鸣话题。听他说小说创作,最多的表达就是:随心,是自己的爱好,觉得开心有趣。或许,这才是让他文字纯粹的缘故。不带功利与世俗,赵挺有着 80 末这一代人特有的气质,他还没有被四方规矩磨得圆润,他在“叛逆不羁”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在路上,是赵挺的态度,他喜爱在路上这个状态,不需要多美的风景,或许也不需要同伴,路上的一切都是他的伙伴。他没有虚夸的骄傲,谦逊而又乐观。也时常说

“我觉得我不是这个圈子 (文艺圈) 的,我觉得我是滑板圈的。”从滑板少年到青年作家的成长过程,或许并不是他原本设想的,但滑板和写作这两件事,是他所喜欢的。而做自己喜欢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求的。在社会中,我们习惯于给人划分圈子,贴上标

签,有些人的头衔,多到一口气难以表述。而他究竟是谁?是怎样的人?他,就是赵挺。他的小说就是讲述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甚而一般人无法窥探的角度出发,带有

“赵挺式”独特的思维。他一路勇往直前,却又着迷于慢生活,晃晃悠悠;他犀利却又细腻的行文风格,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

我曾经分享过他的文章,读过他分享的书,看过他的采访稿,推荐过他说的“写作方法”,甚至还听过他作词作曲自弹自唱的歌。对于赵挺,完全可以用同龄人的平视角度去欣赏,不会带有压迫感和冲击力。可以跟着他的文字,看到自己更加生动的另一面,会发现生活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他,在雷同的生活里找到了自我的存在方式,他就是赵挺。他的文字,有力量,有韧性,有温情。

在雷同的生活里找寻独特的自我——从赵挺《孤独车手》说起

痕 墨

王安忆女士在小说创作上的勤勉有目共睹,她是那种隔个几年就会为读者奉献上一部精彩长篇的作家,而且在一些著名的纯文学刊物上,也总能看到她最新的中短篇小说。这本 《红豆生南国》,就是王安忆 2017 年创作的 《乡关处处》

《红豆生南国》《向西,向西,向南》这三部中篇作品的合集。三文分别以上海、香港、纽约为故事发生地,人物、情节虽截然不同,但就精神内核而言,殊途同归地围绕着“移民”“思乡”及由此引出来的“自我身份认同”“情感价值定位”展开。

很多人将王安忆看成是“海派”女作家的代表,其实任何一位作家都不会喜欢这样一种笼统且强悍的地域定位——因为有抱负的作家不会希望自己的创作以一种“肯定”或“赞美”的方式被人为局限在一隅。当然客观上,这位女作家最为人熟知、最富影响力同时也是她自己最驾轻就熟的,如 《长恨歌》《天香》 又的确都是关于上海的故事。这一次,通过《红豆生南国》,王安忆将三个不同地域背景的小说放在了一起,似乎有意要表

现自己驰骋笔墨的功力。可认真读下来后,我依然觉得她毫无悬念地把一个在上海帮佣谋生的保姆写到了令人钦敬的文学高度,另两篇则相形见绌。

《相关处处》 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来自绍兴农村的中年女人,名唤月娥。通过同乡介绍,一天跑好几户上海人家做钟点工。工作令她一头扎进了上海人琐碎、精明的市井当中,同时,她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一些“城市人”光鲜背后的凄楚与荒凉。月娥有段时间住在一个

“爷爷”家,打理老人的三餐。她喜欢这份工作,因为轻省,“爷爷”人也好,晚上住在此,还能少花房租钱。月娥这样的劳作人,诚然做什么都以赚钱为目的,但对雇主家也会日久生情,而且她还渐渐地在大城市里学了些别样的理念。于前者,离开“爷爷”家时,她特地把老人接出来,到自己同乡租住的房子里给“爷爷”做了顿好吃的;于后者,月娥不再如机器般朝暮不歇地干活,只要得空,她也会约上小姐妹,去上海野生动物园这样的地方走走逛逛。

月娥赚着雇主的钱,但也会看不起一些雇主,比如她的某户东家,全家人都不出去工作,用度全

仗一个来自国外的、还没有名分的“女婿”。这令她很是鄙夷:咱们穷是穷,可不像他们,吃别人的!

《相关处处》 写得琐碎而不松散,有一如既往的“王安忆风格”,语言老道,读起来带感。尤其月娥这个人物塑造得相当立体,此人做事爽利,飒飒有风,心中则茫茫然穿梭着一份源于城乡差异的疏离之感。

《红豆生南国》 写一个男人背井离乡、辗转而有波澜的一生。他身在襁褓就被收养在“阿姆”家,成长过程中,随着学习、工作、婚姻而越走越远。过完了小半辈子后思量着自己多少该有些成就了吧,蓦然回首,竟是惨不忍睹的人生:

“阿姆”去世,夫妻离异,父子长年不相见。自己辛苦兜转,揽镜自照,依然青衫飘荡,孑然一身,只不过当初是青春年少,而今已苍颜白发。他也曾有机会再结一段丝萝,可思来想去,终归怕辜负。不如一个人,一面回乡寻亲,一面独自飘零。

《向西,向西,向南》 在人物选择上因“高端”而小众,故事也有它不合情理的软肋在。比如一个在上海挤“鸽子笼”的女人终于奋斗成为不差钱的美国富婆后,甘愿在中餐厅打工,原因是和店里的女

老板很谈得来。而她如果返身回家的话,豪华别墅内空空荡荡,丈夫是早已出轨了的。女儿知道此事,也不曾怜惜母亲,只一心追求她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所追求的东西。而这些内容,其实和“离乡”主题并无太多瓜葛,且此文结构略有凌乱,写得又过于随意,唯觉冗长,不见前两部中的那份娴熟和自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意的句子掩盖不住缺乏诗意的现实人生。三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故乡和异乡早早地在岁月中被置换,再度归来时,土生却非土长的经历,引发了他们内心百转千回的纠结。而充斥其间的亲情、青春、深刻的爱怜、蚀骨的孤独……均难换回称心如意的结局,到头来甚至连一个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对象也找不到。这也是我们这个流动性越来越大的时代里,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生命状态。

几番乡思萦人怀——评王安忆中篇小说集《红豆生南国》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