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18 12 日 星期六 给父亲的回报 - epaper.bsyjrb.comepaper.bsyjrb.com/yjrb/page/1/2018-12-08/A03/15721544232279484.pdf · 回家的路有220公里,班车走了近 8个钟头。一进家,不见父亲,母亲瘦了

情 感 世界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责编/版式:黄国锋 校对:覃海媚

3家 庭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天灾人祸,国家经历了最艰难的时期:粮食短缺,物资匮乏。记得当时父母亲每月的粮食供应是每人 16 斤,妹妹 8 斤,每人每餐不足2两米,加上缺乏油水,常常连半饱也吃不上。

当时我考上了百色师专,由于缺肉少油,同学们整天饥肠辘辘,有的受不了饥饿,只好辍学回家。父亲担心我这个“独苗”、家中的“第一代大学生”生活太艰苦影响学习,每个月都省吃俭用,戒掉了每餐喝二两烧酒的习惯,每个月领工资后,都按时给我寄来5元零花钱。那个艰难的时期,人们刨野菜挖草根,搞“瓜菜代”(以瓜菜代粮),不少人干瘦或浮肿,我也非常担心父母的身体难过这一关。

好不容易等到放寒假,归心似箭的我总希望快些见到日夜牵挂的父母。

回家的路有220公里,班车走了近8个钟头。一进家,不见父亲,母亲瘦了一圈,表情木然地坐在用旧衣服垫的竹板凳上,我一眼就看出了母亲的病态。她告诉我,父亲患了浮肿病,单位领导关心他,让他到离县城三四公里的单位农场驻守。

约下午5点左右,父亲回来了,他原来瘦高的身体,如今更显单薄,脸和脚都稍有浮肿,显得无精打采,我不禁感到心酸。

父亲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加上饥饿折磨,更使他变得沉默寡言,见了我,他只很难过地说了声“瘦多了”,就把手中的布袋递给母亲,并交代母亲:“把这3斤米都煮了,让儿子吃餐饱饭。”然后对我说他先回单位汇报工作,再回来吃晚饭。

父亲走后,母亲对我说,这3斤米是父亲为了让我放假回来能吃餐饱饭,他在农场每餐煮饭前都用拇指、食指、中指夹了几十粒米存到一个泥罐里(日后我计算,父亲每餐留下的米约三四十粒)。饿了,他宁可上山找野菜充饥。由于长年吃不饱,经常吃野菜,父亲得了浮肿病。我外出读书后,父亲就戒了酒。母亲说的这番话,我再也听不下去了,躲进房间抹眼泪。

母亲把父亲带回的 3 斤米分作两份,又拿出藏了多时的几斤红薯,和着米煮了半锅“红薯饭”,又煮了缺油的半锅青菜。不一会儿,父亲回来了,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坐到桌边用餐。很久没见这样的饭菜了,席间,我只顾狼吞虎咽,父母看着我,心事重重。父亲吃了两碗,说话了:“唉,这年头,老婆孩子也养不起!”然后就说吃饱了,离开了饭桌。而我,当时只顾吃,既没给父亲添饭,也不劝父亲多吃,成了今生抹不去的遗憾!

解放初期,父亲任镇民兵部长,精力充沛,带领镇里的民兵配合解放军上山搜捕国民党残匪,时隔不到十年,原来强壮的父亲变得体弱多病,还患了浮肿病。父亲个子高瘦,步履沉重艰难,似乎是挪着脚步向前走,摆手的幅度也很小,许是没有力气吧,我也知道,父亲那晚没吃饱饭,是饿着肚子离开家的。

1961 年,我毕业了。学校把我留在校化学实验室工作。可是我牵挂年迈多病的父母,向学校领导要求回隆林工作。第二个月,我获准回到隆林一所离家一个半钟头的学校任教。记得那一次是星期六,我提着在乡下买的一只鸭回城,我宰了鸭,又给母亲、妹妹买了一些东西,在小店买了两斤酒,煮好了饭菜,就等父亲回来。快到吃饭时间,父亲回来了。他先把煮好的饭菜摆上神台,又给祖宗点了柱香,口中念念有词:“儿子成人了,没有愧对祖宗。”一会儿,他烧了纸钱,我们就围到了饭桌边。父亲看到久违了的饭菜,像小孩似地吞了吞口水,坐到我身边,我给父亲端来了酒斟上,只见他的眼睛顿时有了光彩。我又给他夹了块鸭肉。父亲呷了口酒,吃了块鸭肉,脸上泛出淡淡的红光,然后说话了:“这酒真香啊,几年没喝了,终于吃到了儿子挣来的东西,死也瞑目了。”不想第二年六月,父亲就离开了我们,这只鸭,这两斤酒,成了我给父亲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报!

愿父亲在天堂安好!

给父亲的回报□梁万德

儿子:时间过得真快,快到爸爸还停留在

昨天你呱呱坠地的记忆里,而现实中你却能摇摇摆摆地走路了,还会“叭叭叭叭”地叫爸爸了。

这一年里,爸爸是不称职的。你的很多成长过程,爸爸只能通过图片、短视频,或者妈妈、奶奶的电话知道。一年来你的成长历程,爸爸错过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2年爸爸还会错过更多。

你虽然不满1岁,但你似乎也很会珍惜与爸爸相处的时光,只要爸爸在家,你基本上不理睬别人,整天黏住爸爸。可惜的是,爸爸给你黏的时间太少。每次爸爸要下村,总是喜欢选择在你熟睡的时候。记得有一天早上,你起得很早,你要不就趴在爸爸背上,要不就要爸爸抱着,总之只要爸爸放下你,你就哭鼻子。可爸爸不得不出发,奶奶从爸爸手上把你夺了过去,你哭得撕心裂肺。爸爸下楼了,你“咿咿呀呀”地要奶奶背着追爸爸,满怀欣喜,到了楼下,爸爸开车驶过你面前,你伸出小小的双手,要爸爸抱抱,爸爸不得不硬了心肠,出发了。爸爸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又毫无办法,那样的情景,多次在爸爸的脑海中浮现。爸爸常常想,要是能让全家一起到村里来工作生活,那将是多么完美,可爸爸知道,那是不现实的。

这一年里,你经常生病。有一次,你反反复复发烧,最高烧超过40度,可爸爸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甚至二十天不得回家。这一次爸爸不管不顾,下了班心急如焚地往家赶,一路上,雨水和大风吹断的树枝铺满了路面,狂风暴雨导致能见度很低,一路上不时遇到交通事故,十分危险。爸爸也担心路上遇到意外不能回家看到你,但终究是经过6个小时的路程,有惊无险地到家了。一进家门,来不及梳洗,先跑到了床边看你,平时帅气的你,哭红的双眼和发烫的身

体,让爸爸的疲惫荡然无存。半夜你又发高烧了,爸爸妈妈带你去了医院,打完 3 瓶点滴直到早上 9 点钟。当天你似乎好了一些,可半夜你又烧了,再去打完点滴到早上10点,爸爸又不得不再次出发了……再后来,你渐渐好了,可皮肤又过敏,看着手机里你的相片,爸爸摇头感叹……

这一年里,最辛苦的是你的妈妈。妈妈不是一位“友善”的妈妈,常常爱发小脾气,可爸爸知道,那是她太累了,一个人上班还要加班,回到家还得陪伴你,哺育你……自从有了你,妈妈瘦到不足80斤……

这一年里,爷爷奶奶为了你的成长也付出了很多。奶奶白天带着你,晚上还得带姐姐,总是害怕姐姐踢棉被,怕姐姐生病,基本上没睡过一个好觉。爷爷独自在老家,既要干各种农活,还要喂养一大群鸡、鸭,还有几头猪,只是为了我们能吃到最好的食物。待鸡鸭猪可以出栏,爷爷经常开6个小时摩托车往返百色,为我们提供老家的绿色食品……

全家人都很辛苦,但我们心里都是甜的。爸爸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出你和姐姐的相片,会心一笑,心满意足地睡觉去了。

爸爸经常数着日子,盼望着你的生日快点到来。过几天就是你的生日了,爸爸努力加班加点,但工作多任务重,而你的生日又在星期一,爸爸是不可能在家陪你过了,但爸爸周末尽量回去提前给你过生日。如果不能回去,也请你理解,也请家人理解。

最后,爸爸祝愿你健康茁壮成长,长大了做一个感恩、乐观、有为的人。

爸爸2018年11月5日写于乐业县同乐

镇龙门村村部

写给周岁儿子的信□严彬航

星期天,两老突然来到县城,我感到有点意外,因为平时叫他们来县城玩一下都推说没时间,实在有事需要他们来时,待得晚一点都不愿意,而且要是真的有事情,电话里就能说清楚,父母和女儿之间是留不住隔夜话的。我直接就问了他俩的来意,父亲很坦然地说:“没有什么事,就是你妈妈想你了,来看看你!”我转身问母亲:“是不是缺什么东西了?如果是,我现在就出去买。”母亲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出来:“你爸爸说今天是购物节,我们就是想来县城逛逛街,凑个热闹罢了。”我有点哭笑不得,原来是父亲看到手机上的双“十一”广告多了,以为上街就能买到打折的商品呢!70 岁的父亲喜爱用智能手机,有时候我担心他不懂使用,有时候又怕他太懂了乱用,至少现在我是不敢教他上网购物的。“今天这个购物节,是用电脑或者手机在网上下单,然后由快递

员送货过来的那种,它不像我们传统的节假日,在街上摆着东西让人家来买的那种了!”我怕解释过多父亲更好奇,只能大略地用一句话来概述,父亲听了呵呵一声:“是这样啊。”

儿子在外公的怀里兴奋地说个不停,“达达,达达(壮语里外孙对外公的简称),看我这个玩具呀……”祖孙俩聊得正欢,为了不让两老失望,我决定带他们去超市逛逛。正好老公也送女儿去补习班,我叫他顺便载两老到超市门口,我自己开电动车出去。

到超市大门口,我要了一个购物车,把儿子抱上去叫他坐好,他却执意地要外公来推,父亲乐呵呵地接过购物车,一家人边说着话边往里走。相比传统的农贸市场,我觉得大型的超市是更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场所,所以客流量都比较大,特别是节假日和周末。我们先来到家居服饰区,现在天气渐冷,我问母亲家里衣服被子够暖没有,她说够了。我知道母亲买东西最怕的就是贵了,在她的潜意识里,豪华商店里的东西都是贵的,因而他们很少来逛超市,就是来了也是匆匆走完一圈就回去了。我换了另外的表达方式,就说这段时间因为有

这个网购节,超市里好多商品也在搞特价,很便宜的,不买的话过段时间恢复了原价就只能买贵的了……我这么一说,母亲的紧张表情有所缓解,开始融入到购物的乐趣中,经过一番价格比较,最后给他俩各买了一双棉拖鞋,给父亲买了一双加厚的布鞋。

我们往前走,来到日化区,母亲说洗发水没有了,但这里的洗发水太贵,老人没有必要用这么贵的,这时好多个促销员就过来了,听到老人说贵,又介绍了好几种款式,促销员们都很热情很有耐心。最后我拿了一瓶 30 多元的,再看下去她也不会有中意的,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买到。我们继续往里面走,来到水果生鲜区,这里是超市最热闹的地方,琳琅满目的水果堆得像个小山似的,最能撩拨顾客的胃口了。买猪肉的时候,母亲仍用她在农贸市场里购物的习惯,叮嘱一下营业员:“你那称

准不准啊?要够称哦!”营业员小哥呵呵一笑:“阿姨,等下到出口处还有一台称,你可以亲自称一下看,或者回去之后发现不够称的,都 可 以 拿 回 来 退 货 并 投 诉 我 们的!”接下来我们又把休闲食品、粮油区等逛了一圈,只要他们想起要买的,我都给他们买了。终于来到出口处,排队买单,另一头已经开通了两个支付宝自助收银机,超市经理正在忙着帮助那些通过自助收银通道的顾客,现在的智能电子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学会更多的技术技能。这些技能就是我们年轻一代人都要努力学习才行,何况是父辈们,像我的父母,如果今天没有我的陪伴,他们可能也不会来逛超市,因为没有儿女的陪伴,这里的一切都会让他们感到紧张并无所适从!

当我们正壮年的时候,父母也老了,也许我们不能时刻陪伴在他们左右,但是找点时间陪他们逛逛街,带着他们领略一下现代城市的繁华,触摸一下现代的智能电子技术,是每个儿女应尽的孝道。

我陪父母逛超市□李秋云

这几天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空气中弥漫的水汽透着寒意,窗外树上的叶儿油光发亮,一只灰白相间的喜鹊在树叶丛中扑腾翅膀,它抖落身上的水珠,又隐入树丛深处不见了。沿着颤动的枝丫几乎就能摸到小房间的窗槛,从窗槛边就能窥见房间的木板床上,仰躺着我的父亲。父亲身上盖着被褥,他倦缩着,一副瘦骨嶙峋的样子。如果不是他从被子里边探出头来,都不晓得被子里躺着个人。这房间恰好容得下一张床,面积不大,粉刷雪白的墙壁与父亲满头的白发交融着,直晃人的眼。父亲胡子拉碴,他的脸庞就像在阳光暴晒下扭曲了的黏土,既干裂又黯淡无光。

我推开父亲房间的门,刺鼻的尿臊味迎面扑来。父 亲 睁 开 双眼,浑浊的目光在我身上凝视良久,才迟缓 地 伸 出 左手,慢慢移开身上的被子。父亲右边肢体失去生理功能,唯有左手左脚还能动。他移开盖在身体左侧的被子,被子就翻过来堆在他身体右侧,像个隆起的小土丘。这个时候,父亲用无助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已经尽力了,于是弯下腰帮他将被子移开。父亲伸出左手抓住床沿,左脚也蹬住床板,他像只翻倒过来的甲壳虫,很努力地挣扎着,无奈身子只挪动了几下。我抓住父亲的右臂,将他从床上扶起坐在床沿,接着我又继续使力,父亲也左脚蹬地,在我的协助下,他坐到床头边已安放好的大便凳上。这种时候父亲配合默契,就像他明白在他病发的冬夜,我会送他去医院并候在他身边,不曾遗弃。

父亲农民出身,他的人生没有大起

大落,平淡似碗白开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母亲十多年前就因脑溢血撒手人寰了。父亲去年元宵节之夜脑梗塞病发,在医院治疗了段时间,效果并不佳。于是我就将他接来我家用中药治理,空出个小房间给父亲休养。

我住的地方是公寓楼四楼,无法将父亲用轮椅推下楼出去闲逛。每逢周六早上,我就扶父亲到轮椅上坐好,迎着初升的晨曦,把父亲推到阳台边呼吸新鲜空气。阳台下恰好是进县城的大道,人来车往,父亲或许是不习 惯 眼 前 的 纷 繁 喧

闹,或是阳台光线强烈的缘故,没多久,父亲就示意我将他推回房间。父亲每天大部分时间就仰躺在病榻之上,他不能正常言语,但我发现父亲的思维还未完全受阻,尤其是听力还算正常。我忆起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哼唱革命歌曲,于是我就在手机音频上搜索革命老歌《映山红》并点击播放。当小房间飘荡着激扬而优美的音乐旋律时,父亲萎靡的神情不见了,他双眼放光,脸上泛起兴奋的红晕。我想,囿于病榻之上的父亲,肢体瘫痪,还能伴着音乐的旋律享受歌曲,这能不说是他的余生之幸么?

病榻上的旋律□卢 峰

父母都希望孩子平安幸福。他们不奢望孩子的官职有多大,不期盼孩子是否是千万富翁,不希望孩子每天的时间全放在工作和杂务之中。他们希望孩子精神上少些压力,生活中少些应酬,永远精神愉悦,生活简单幸福。

父母希望孩子回家停留的时间能长一点。孩子们总是来时把带给父母的东西一放便匆匆离去,总认为见一面、说句话就算尽了孝道。然而父母不缺物质,缺的是能够体会他们心境的孝心。家中泛黄的相册里,保存的只有一张张那许多年前孩子向父母挥手、微笑、致意的旧照片。

父母希望孩子的家庭和睦幸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父母希望孩子带着他们的爱人、子女回家里坐坐、聊聊,全家老小坐成一个圆圈,然后吃上一顿热闹的团圆饭。他们可以看看孙子、孙女长高没有,听听孩子们讲述工作上的事,说说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父母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身子骨硬朗,孩子才不会对父母有太多的牵挂、担忧。为了健康的身体状态,从此粗茶淡饭成为家常便饭,锻炼身体成为每日必修课。父母总是把小的问题留给自己解决,只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才会给孩子打个电话。父母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事情耽误孩子的工作,主要是不想让孩子替父母担心。

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嫌弃他们唠叨。在父母的心里和眼中,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总怕他们热着、冻着。父母操了一辈子的心,见识了比孩子更久的世事,所以总爱在大事小事上点孩子几句。父母在人生路上辛劳大半辈子,却还坚持为孩子领路,直至生命的尽头。

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衰老。而今父母已是古稀之年,他们的腰身不再挺拔,手脚不再利索,眼睛不再如昨。作为子女,该多找点空闲、多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用陪伴和关爱让父母不再只跟记忆里的孩子对话。

父母的希望□赵 莹

小叶是我大一军训时的教官,是个 20 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安徽人。因为和我们年龄相差不大,我们都喜欢叫他小叶。

和小叶第一次见面是在军训开始的前一天。载着教官的车停在宿舍楼下,我们一个个好奇地跑到走廊上,伸长脖子去看教官们。领头的那个教官长得阳光帅气,又高又瘦,惹得女生们“哇哇”乱叫。我傻傻地羡慕教官皮肤白,因为我自己长得有点黑,对皮肤白的人总是莫名地羡慕。这是我多年来的习惯,认识或注意一个人,关注的往往先是这个人的肤色。所以,那天就记住了这个

“肤白貌美”的教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到第二天

还希望能看到小叶,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白。有道是“一白遮百丑”,女生对变白有着特别的追求和情愫,我也未能免俗。军训前的训话我一句也听不进去,直到小叶小跑到我们的队伍面前,宣布由他带领大家一起军训时,人群才欢呼声不断,女生们个个都开心得不得了,我就更不用说了,终于把小叶盼来了。

小叶训练的时候很严肃,经常严格要求我们动作要整齐划一,要有力量,

要体现出军人的风采,对动作不规范的同学他不断给予纠正。平时训练的时候,我们和小叶是教官和学员的关系,休息的时候是朋友关系。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们像烤鱼一样,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军训热情。一到休息时间,我们就和小叶谈天论地,谈人生,谈理想,天南地北什么都谈。小叶一口北方话,大家来自什么地方的都有,南腔北调的聊得挺投机。尤其是男生们和小叶处得极好,女生一般都是问问小叶是哪里人,家在哪里就没什么可谈的了。男生就不同了,从玩什么游戏、会不会开车、多大年纪了等,都聊得津津有味。我们女生都是静静地听着,听到开心处就哈哈大笑,乐不可支。太阳还在烤着大地,休息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在抓紧时间好好休息。

小叶的好兄弟叫小宋。小叶休息的时候,就喜欢找小宋聊天。我们的连队和小宋的连队是在同一块地方,大家都是面对面地训练,有时走正步,两个连

队的人都是挨着走的。有时我们连队还在训练,小宋就会过来看看我们练得怎么样。小叶也时常向他请教训练的方法。小宋就是小叶的老师,为人热心,乐于助人。小叶则虚心请教,像个好学的孩子。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很好,两个人交谈的声音低低的,话语中带着笑意。

平时的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始的时候,大家不是抵挡不住烈日

的 灼 烧 ,就 是训练不久,浑身酸痛得难以适应,一个一个的呆若木鸡,对于外界的干扰毫无 感 觉 ,只 想

着早点休息。小叶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一丝不苟地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认认真真地教我们。军训的时光过得飞快,十几天的军训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们心里都很舍不得小叶,默默地加把劲,把动作做规范。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对于优秀的人都怀有崇拜羡慕的心态。小叶在我们心目中,就是那个“优秀的人”。他有着俊朗的五官,挺拔的身姿,吃苦耐劳

的优秀品质,这都是我们所崇拜的。在彼此都熟悉之后,小叶可爱的一面也展现出来。他喜欢唱歌,尤其喜欢民谣。他也喜欢看书,言谈举止之中,散发出一种书卷气。

小叶要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开了一个欢送会。所有的学员都和自己的教官告别、道祝福,草地上灯火辉煌,我们打开手机的灯光摇来摇去,像粉丝听自己喜爱的歌手在舞台上放声歌唱时一样,举起手中的荧光棒挥舞着。小叶那晚为大家唱歌——《成都》《该死的温柔》,他唱得认真投入。本该高高兴兴的欢送会,大家都有些许伤感,快要分别了,再见不知是何年何月。

每当看到校园里的学弟学妹们军训,看到教官们喊着熟悉的口号,我又想起了小叶。多么熟悉的场景,曾经属于我们训练的营地已经有了新的面孔。也许不久,学弟学妹们也会和教官分别,那个时候他们也会不舍吧。

小叶,现在的你,还好吗?

教官小叶□盘洛琳

生活品 味壮家姐妹 □黄燕群摄

的人难 忘

绣球传情 □李向东摄

追随 □杨柳青摄

《家庭》《观点》《故事》统一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