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4 教育论坛 教育导刊 - jjrbpaper.yunnan.cnjjrbpaper.yunnan.cn/images/2012-04/09/08/2012040908_pdf.pdf ·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地址:昆明市新闻路339号 邮政编码:650032

和谐世纪校区:6089409 地址:昆明市北市区小康大道和谐世纪E3栋3层4层环城西路校区;6225388 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328号太阳城2层国 贸 校 区:6225088 地址:昆明市官渡区关上海明路万兴印象3栋2层小花 园 校 区:6225288 地址:昆明市小花园联通大厦2层玉 溪 校 区:0877-6128018 地址:玉溪红塔区东风中路1-1号4层(沃尔玛旁)曲 靖 校 区:400-8879922 地址:曲靖市南宁西路541号 (雄业家园状元楼20号)

咨询电话

4 责任编辑:云 涛

版式设计:公 羽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教育导刊

2012年 4月 9日 星期一

地址:昆明市新闻路339号 邮政编码:650032 编辑室电话:4152912 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二室:新闻北路2号1栋一单元204室 电话:4100324 编辑三室:新闻路331号报业尚都719室 电话:4174882 编辑四室:学府路135号 电话:5128042 逢周一出版 每份 (单价) 1.5元 全年价60元 广告经营许可证:滇工商广字第003号

教育论坛

《江雪》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的一首古诗,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诗句描写了诗人在寒冷的江面上孤独垂钓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坚持自我、毫不屈服、孤傲清高的气节,是古诗中的精品。如何在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中让学生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那种寒冷、孤独与清高的境遇与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揭示课题,书写“孤”字。诗题 《江雪》 意思浅显易懂,学

生不难理解。开课揭题之后,我指导同学学习诗句中的生字“孤”,重点指导偏旁“孑”与“子”的不同,提示同学“孑”的本意就是“孤独”的意思。然后让同学进行描红和书写。

二、初读诗句,自学诗意本诗的诗句浅显易懂,学生通过

多读几遍就能弄清楚诗句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让同学联系书上的注释自已理解诗意,学生们很容易能够做到。教师只是重点检查诗句中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譬如:“绝、灭、蓑笠翁、寒江”等词语的意思。做到学生能够读懂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充分让学生联系他们的知识积累进行学习与理解。

三、品读诗句,体验寒冷、感悟孤独。

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是一幅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画,我采用由图及文的理解方式,让同学通过观察插图,漫谈体会的方式,运用大屏幕投影出课文插图,请同学欣赏这幅寒江独钓图,并说说自己从图上所得到的体会。然后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学生纷纷说出他们从图上分别体会到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我接着又让同学联系诗句,说出是从那些 词 语 中 体 会 到 的 ? 有 的 说 , 从

“绝”和“灭”体会到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了鸟,没有了行人,没有了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接着又让同学体会“在这样没有飞鸟,没有人迹、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凄凉、寒冷……)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寂寞、寒冷的感觉读出来吗?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与体会。

当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诗句中所

蕴含的寒冷的感觉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内心深处那种刻骨铭心的寒冷。我是这样引导的:在这样凄凉、寒冷而空旷的环境中,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句诗句,然后说说你从哪些词语的描述中体会到渔翁此时的心情?学生不难找到“孤、独”二字写出了诗人的寂寞与孤单。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渔翁内心的这种寂寞与孤独。我在此时相机插入作者柳宗元的生平介绍与时代背景,介绍了诗人在政治上失意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后,经历了亲人 (母亲) 逝去的痛苦和政治上倍受打击、不被重用的各种不如意之后,他的内心已经饱受折磨与痛苦,但诗人的内心深处依然孤高不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他选择了寄情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内心。所以诗人在永州这段时间所写的诗歌里都可以读懂这种描写山水、寄情景物、抒发孤独的情感。诗人心中有几多的孤独呢?请同学们把每行诗

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呀。诗人身边缺少亲人的关爱与鼓舞,想报效国家却不被重用,哪怕天寒地冻的寒江也没有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让人心寒。诗人用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饱含深情、意境悠远的寒江独钓图,你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寒冷与孤寂表现出来吗?同学们进行自由朗读,尽情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体验。

最后,当学生都在内心深处孕育了这种情感时,课文的感悟也进入了尾声的高潮部分,我深情地描述着:冰冷的千山,寂寞的雪野,刺骨的江水,整个大地都被寒冷封冻起来了,在茫天的飞雪中,老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寒冷的江面上专注地垂钓那潜入水底深处的鱼儿,垂钓那扑面而来的寒江飞雪……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深情的朗读,去温暖诗人凄凉、孤寂的内心,去品读他冰心玉洁、孤寂清高的气节吧!全班齐读全诗,在深深的情感纠结中结束了全诗的朗读。课堂教学结束了,但诗句所表达的孤独、寂寞的情愫一如那冰天雪地的意境却深深地印在了我和同学们的内心深处。

体验寒冷,感悟孤独——《江雪》教学设计

西山区马街中心学校 张建兰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 21 世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现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 改变思考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 (或这节课) 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 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二) 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

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三)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一)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

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笔者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发挥语文“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 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

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

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一)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

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二)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昭通市昭阳区洒渔中学 阳廷福

苗族是中华民族五十五种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苗族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苗族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数千年的历史烙印已深深的刻在了这个民族的遗传基因里,所以苗族儿童与其他民族的儿童相比仍有他独有的个性。让苗族学生尽快融入到以汉语为主的教育环境中来,是苗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

笔 者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发 现 ,苗 族 学 生 大 多 胆 小 , 不 善 言谈,自尊心强,同时喜欢表现自己,只要受到鼓励表扬,他们都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必须用一颗赤诚的心爱学生,与学生融洽相处,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关爱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总是以愉悦的心情去关注它。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喜欢学 习 , 产 生 强 烈 求 知 欲 的 基础。当一个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就有了十足的信心,反之学习兴趣低,信心就不足,对学习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和厌倦感。因此必须通过激发兴趣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苗 族 学 生 胆 小 , 自 尊 心强,我们要真心爱护他们,从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和老师建立朋友关系。反之,如果老师随时 随 地 点 他 们 的 名 , 指 责 他们,态度生硬,他们就只会越来越惧怕老师,甚至连不懂的

“题”或“字”都不敢向老师请教,这样就只会造成更大的失误。

我校有一位同学胆小,不爱说话,学习成绩较差,老师讲课他不感兴趣,东张西望,注意力根本不在课堂上,为了提 醒 他 , 也 为 了 锻 炼 他 的 胆量,笔者请了两位陪他一起到黑板上做题,那两位同学很快就做好了,但他却一动不动,小手紧紧的攥着,眼睛无目的地死死盯住一个地方,这时他很害怕,一是怕老师骂他,二是怕同学们笑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思考题目,这时他需要温暖,巴不得有什么“神仙”帮他解脱这种处境,这时老师如果再批评他几句,那对他的教育效果就等于零了。笔者用亲切而温和的语言提示他,鼓励他,在他无从下笔时,耐心的指导他应当从何着手,结果他费了很大的劲,终于做对了,这时笔者马上对他作了评价,并表扬了他,他一下子就显得格外轻松,眼睛了流露出了自豪和喜悦,接着又鼓励他,希望他以后学习更专心一点,后来 笔 者 又 经 常 对 他 进 行 一 些

“壮胆”方面的训练,如叫他通知学生收发作业,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等。渐渐地,他上课时能提问了,每当他提问时笔者 都 会 表 扬 他 , 并 耐 心 地 讲解、解答。最后,他的胆子渐渐地大了,成绩也一天天进步了。

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对待苗族学生,应该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做出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另外还需要持久地对他们进行巡回辅导。只有对他们进行巡回辅导,一旦发现他们做错了及时给予纠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苗族学生,耐心细致地进行 辅 导 , 辛 勤 耕 耘 , 教 育 得法,持之以恒,将会使这些花朵绽放出鲜艳的色彩,融入到绚丽多姿的祖国大家庭中来。

怎样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永善县莲峰镇六井民建博爱小学 周华国

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因此,就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指导督促“查”与“读”“查”,即语文教师积极指导督促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阻拦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从而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体文和文言文的文字意义较为艰深,语言障碍较大,不扫除这些语言障碍,便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的内容。

“读”,即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所要学习的文章。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示范

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 (人物对话) 等方式。

二、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复 述 文 章 内 容 ” 就 是 学 生 在

“查”与“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1、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

2、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创造性复述,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适合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或改变文章的角度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然而,不管如何改变复述方式,都要对文章进行一点评

论。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以

上各种阅读复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理解文意和阅读后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好“两比”活动“两比”是指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

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以

上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比赛阅读训练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语文教师要落实好比赛阅读训练,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方式,低年级的中学生可以开展识字比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等;高年级的学生除进行限时阅读之外,还可以采用读书演讲比赛等方式。

四、注重讨论与综合归纳讨论,即在语文教师的组织引导

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同座位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教师研讨等等。这种阅读的训练,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能起到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采用上述之法进行阅读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准备。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准备,很可能造成”冷场”局面,从而就难以收到预期的实效。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提得适当。讨论的问题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并且这些这些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应该在所学的知识范围之内,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解答为宜。三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当学生思维

和话题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当讨论无法深入进行时,教师不妨及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的疑难问题或观点加以讨论 (这点特别重要,也较为新颖)。总之,语文教师事前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要作好充分的估计和准备,才能保证讨论顺利、有效地进行。

综合归纳的作用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训练的方式有:列提纲训练,即在阅读后要求学生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画图表训练,即要求学生画出文章内容的结构图;缩写训练,即对某些句、段或全文,要求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或对段落、全文概括出段意或中心;总结归纳出某些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训练,这点颇为重要。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师宗县龙庆乡束米甸完小 陈武斌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