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三伏天”医生教你预防中暑epaper.sanyarb.com.cn/resfile/2015-07-23/09/09.pdf · 呼吸和循环衰竭早期症状,如大量出 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同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值班编委:陈太贤 值班主任:黎家璇 值班校对:李俊玢 9健康养生

本报讯(记 者 吴 英 模)当 下 正 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极容易发生中暑,因此医生提醒大家外出时注意避暑降温,高温下作业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避免中暑。

中暑的症状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的急性热致疾病。据医生介绍,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劳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未热适应,身体虚弱等,都可能导致人中暑。

一般轻度中暑时,人呈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并伴有呼吸和循环衰竭早期症状,如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同时,出现体温高达 38.5℃以上等临床症状。当中暑人出现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等症状时,可诊断为重度中暑。

热射病,其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 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而后出现无汗,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

嗜睡,昏迷等症状,死亡率极高;热痉挛 ,则 表 现 为 肌 肉 不 自 主 地 抽 搐 、颤动,伴有收缩痛,颤动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热衰竭,一般发病迅速,先有头昏,后出现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暂时下降 、晕 厥 等 症 状 。 体 温 稍 高 或 不 高 。休息片刻即可清醒。

中暑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

那么中暑了该怎么解决?医生建议,应当迅速把患者搬离高温场所,最好选择附近通风阴凉处,然后让患者平躺并解开衣服扣子,同时让其双脚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加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起到散热的作用。

离开高温环境后,可用冷毛巾捂住患者额头,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然后用扇子或者电风扇吹风,以加速散热。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适度,以免造成患者感冒。当患者体温降至 38 摄氏度以下的时候,就要停止吹风洒冷

水等强制性降温方法。“若患者清醒,应为其补充含盐分

或小苏打的清凉饮料。”医生提醒,补充盐水时,不宜大量补充水分,不然会引起腹痛、呕吐和恶心等不适症状,且不宜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若患者已经失去知觉,可以按压其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复意识,必要时应及时做人工呼吸。待其清醒后,再为其补充含盐分或小苏打的清凉饮料。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根据情况“对症下药”。热射病: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系统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热痉挛: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 要 时 给 予 葡 萄 糖 生 理 盐 水 静 脉 滴注。热衰竭:转移通风阴凉处,口服含盐饮料,对症处理。

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要立即拨打 120,送院治疗。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畅通。

如何预防中暑?

夏天,对于高温下长时间作业的工

人、过于拥挤的人群、睡眠不足者、饥饿者、过度疲劳者、肥胖者、大量饮酒者、心脑血管病患者、年老体弱者、儿童及孕、产妇等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 中 暑 。 医 生 提 醒 此 类 易 中 暑 的 人群,夏天应注意防中暑。“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三伏天”出门要做好防晒,避免在上 午 10 点 至 下 午 4 点 间 在 烈 日 下 行走。如有需要外出,要做好防护工作,备足水和饮料,最好携带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以防应急之用。

为预防中暑,“三伏天”还可进食含水量较高的蔬菜和新鲜水果,如生菜、丝瓜、冬瓜、黄瓜、西红柿、桃子、西瓜、杨 梅 、梨 等 ,用 来 补 充 机 体 丢 失 的 水分。

此外,对于高温作业的工人,作业过 程 要 及 时 补 充 含 盐 饮 料 和 补 充 营养,要加强个体防护,如穿戴防护服、面罩、手套、帽子等防晒服饰。同时,要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三伏天”医生教你预防中暑

7 月 21 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与科普委员会专家温长路教授在中医药健康素养培训班上表示,夏季养生要注意“五个关系”。

夏季饮食:苦与酸相搭配

夏季如何吃?自然是要全面营养。

温长路表示,夏天高温,出汗量大容易造成水分的大量流失,苦与酸搭配,降火与生津相辅相成。特别推荐苦瓜。酸味食物推荐酸梅。

此外,黄瓜、丝瓜甚至西瓜皮也得到了温长路的“点赞”,他还推荐了几道夏令食谱:党参炖猪蹄、山药薏米粥、荷叶包米饭、薄荷竹叶茶、绿(赤)豆汤以及榨西瓜汁等。

对于夏季饮食苦与酸的搭配原则,温长路特别指出,其实辛甘酸苦咸,夏季都是需要的。“我们要重视季节养生与饮食的相对应关系,千万不能片面理解,走向极端。”

夏季温调:高与低有尺度

夏天的关键词就是很多人都不太喜欢的“热”字,但温长路表示,不要排斥热。

“中医提倡春夏养阳,强调的就是顺应自然界的温度变化,保证机体能按照四季的不同变化健康运转。如果夏天不能利用好、保护好阳气,不仅这个季节过不

好,还可能把一些疾病带到秋冬季去。”

对于现代人流行的主要几大消暑方式:开空调、吃冷饮、喝凉茶等,温长路分别给予了点评:吃冷饮要适度,过多食用不仅会影响人的正常水液代谢功能,还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和整体机能,造成腹泻、头痛、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对于凉茶,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二要看凉茶的成分,有些凉茶中含有栀子、黄柏等寒凉药物,寒凉体质的人就不适合长期饮用;开空调要“短暂”,电扇、空调只能作为短时性的调节工具,长期生活在空调环境中,容易出现感冒、过敏、风湿病、胃肠功能减弱等多种问题。室内正常温度为 23℃-28℃ , 正 常 湿 度30%-60% ,空 调 房 间 与 室 外 温 差5℃-10℃为宜

夏季运动:快与慢要适当

温长路表示,一般来说,夏季运动的总原则是:运动宜慢不宜快,运动幅度易缓不易猛,运动强度宜小不宜大,运动时间宜短不宜长。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值。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有个关于运动的建议不错,有氧运动一三五七,也就是每天至少锻炼 1 次,每次锻炼连续 30 分钟,60 分钟更好,每周坚持 5 次锻炼,能天天锻炼更好,锻炼时心率为170,达到中低档运动的强度。

夏季情绪:静与躁善调节

夏季天气炎热,很容易心烦气盛,如何在热中求静、躁中求安,这是养生要解决的紧要课题,而心理调节是最基本、最积极的方式。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情绪与睡眠,温长路说,“情绪与睡眠是一对欢喜冤家:情绪好,有助于睡眠;睡眠好,才可能有好心情。因此,积极的办法是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人的睡眠包括晚上的长睡眠和中午的短睡眠,加起来时间约在 8 个小时,不足与过度都不好。”

对于失眠多梦者,温长路推荐了一款麦冬酸枣茶:麦冬、酸枣仁各 10 克,开水浸泡半小时后饮用,每日一剂,对于神经衰弱、阴虚盗汗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夏季环境:热与湿同防护

炎炎夏日,除了热之外,湿也是主要特点之一。尤其是在七八月份,雨水偏多,很容易形成“蒸笼”状态,“让人出气都不顺畅”。中医认为,脾主湿。脾的运化功能 正 常 ,水 气 则 得 以 合 理 运 化 。健脾利湿的食物很多,常见有薏米 、山 药 、莲 子 肉 、芡 实 、白 扁 豆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温长路推荐三豆汤,白扁豆、绿豆、赤小豆各 30 克,小米 50 克,煮烂食用,每日一次。

除三豆汤外,健脾利湿的食物还有不少,如冬瓜、马齿苋等。

(刘 映)

注意“五个关系”

本报讯(记者 吴英模)葫芦瓜有毒?相信不少市民对这个问题是持怀疑的。确实,正常的葫芦瓜无毒可食用,但味苦的葫芦瓜就有毒了,误食会导致呕吐、腹泻等。

近日,市民林先生就因误食“苦葫芦瓜”导致中毒。几天前,林先生从老家带回来几个葫芦瓜,晚饭炒完准备吃时,发现吃到嘴里的葫芦瓜味道很苦,勉强咽下去之后便将这盘炒葫芦瓜倒掉。本来以为没事了,谁知几个小时后,他开始出现腹痛、腹泻,一晚上拉了几回。第二天到医院检查,得知原来是误食“苦葫芦瓜”中毒。

据悉,葫芦瓜通常味甜,但也有极个别葫芦瓜由于生长过程中受异常气候及土壤等因素影响,产生变异,携带苦味基因。甜葫芦瓜有大量糖分、蛋白质、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可以放心食用,但“苦葫芦瓜”含有一种植物毒素——碱糖甙毒素,该毒素受热不易破坏分解,误食数小时后就会发生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则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甚至带有脓血等类似于中毒的症状。

那么误食“苦葫芦瓜”中毒怎么办?海南省食药监局专家提醒,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误食“苦葫芦瓜”,可以先多喝点浓茶,冲洗掉胃部毒素,如果反应强烈要到医院就诊。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慢性脑功能减退性疾病。病位虽然在脑,根源却是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尤其与肾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脑为髓海,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充足则髓海生化有源,脑力强健。随着人体衰老,肾精不断衰减,致脑力减弱、迷糊善忘。其次,人的记忆、认知、情感和语言由心主宰。“脾藏意”,思考、记忆是以气血为基础,故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记忆力旺盛、思维敏捷;反之,则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因此,老年痴呆症与心、脾、肾密切相关。治疗上既要治脑,也要治病求本,多采用补肾益精、健脾化痰、养心安神、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及活血通络等治法,概括起来可归纳为“补、通、调”三个字。

“补”:滋补肝肾,调补气血。肾精的盛衰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临床辨证为肝肾亏虚者可加减选用具有滋补肝肾之效的药材,如熟地、枸杞、附子、肉桂、阿胶、菟丝子、山茱萸、川牛膝等,以促进精生髓充、智益脑健。肾阴虚者可使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左归丸,肾阳虚者可使用金匮肾气丸、龟鹿二仙丹等。平时饮食中适当多吃一些有健脑益智作用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莲子、黄花菜、花生、大枣、鱼肉、蘑菇、鸡蛋、木耳等。

“通”:活血通脉,化痰祛瘀,通腑泄浊。老年人多正气不足、气虚血瘀。瘀血证候常见于多种老年病,也是引起老年痴呆不可忽视的病因。以当归、桃仁、红花、三七、赤芍、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酌加茯神、远志、菖蒲等通窍、健脑、益智之品,可活血通脉,预防老年痴呆症。其次,老年人多湿、多痰,痰湿瘀阻三焦,导致头脑昏沉,反应迟钝,兼有困倦乏力、口苦、腹胀便秘等症。用半夏、陈皮、茯苓、菖蒲、大黄等药化痰行气、通腑泄浊、升清降浊,可醒脑开窍,使人清爽。

“调”:调畅气机,怡情益智。长期精神抑郁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病因之一,舒畅情志、调整心理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治疗应以柴胡、白芍、当归等药来疏肝,以人参、黄芪、白术等药来健脾,以枣仁、远志、龙眼肉等药来养心,使气机条达,气血充足,正气旺盛,则神清智明。日常起居应常开窗,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以畅通血脉,预防痴呆。鼓励老年人参加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多和别人交流,可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改善记忆。通过练习书法或弹奏乐器来活动手指,可刺激 大 脑 皮 质 神 经 ,延 缓 脑 神 经 细 胞 老化。 (高晓峰)

夏 天 是 寒 湿 最 容 易 入 侵 人 体 的 季节。寒湿之邪如果停留在脏腑,则容易引起脏腑之疾病。因此,夏天保障肺的健康运行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更好护肺呢?中医认为,要时刻保持肺部滋润。

以食养肺:甘蔗、秋梨、百合、蜂蜜、萝卜、黑芝麻、豆浆、豆腐、核桃、松子等食物,有滋养润肺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食疗来养肺。

以气养肺:肺主气,司呼吸。清气和浊气在肺内进行交换,吸入气体质量对肺的功能有很大影响。要想使您的肺保持清灵,首先要戒烟,并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不要在空气污浊的地方长期逗留。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经常到草木茂盛、空气新鲜的地方,做做运动,做做深呼吸,并通过着意的深长呼气,将体内的浊气排出。

以水养肺: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鼻腔到气管再到肺,构成了气的通路。肺部的水分可以随着气的排出而散失。干燥的空气更容易带走水分,造成肺黏膜和呼吸道的损伤。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容易伤肺。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肺保养的重要措施。

以笑养肺:肺在志为悲忧,悲伤忧愁的情绪容易损伤肺,肺病的人也容易悲伤忧愁。而笑为心声,能克肺金的悲忧。多笑一笑,就能减少悲伤忧愁。笑也是一种健身运动,它能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这样有助于宣发肺气,有利于人体气机的升降。每日笑一笑,能够消除疲劳,解除抑郁,宽胸理气,恢复体力,增进食欲。

以动养肺:适当运动,可以增进肺的功能。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慢跑、爬山、踢毽、跳绳、练功、舞剑等,以激发锻炼人体的御寒能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以药养肺:中药南沙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冬虫夏草、燕窝等有养肺的功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中 新)

“苦葫芦瓜”有毒别吃

“三伏天”如何更好护肺

注意“补、通、调”预防老年痴呆

本报讯(记者 吴英模)有消费者认为“生鲜奶”具有“新鲜”和“原生态”的特点,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其实,直接饮用“生鲜奶”在营养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反而存在感染布鲁氏菌病等健康风险。因此,专家提醒,“生鲜奶”不宜直接饮用。

“生鲜奶”通常也叫生鲜乳,是未经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的俗称。目前市场上有少量“生鲜奶”以散装形式出售,消费者购买后一般煮沸饮用。而市售的盒装、袋装等预包装的纯奶,则是将“生鲜奶”经过冷却、原料奶检验、除杂、标准化、均质、杀菌(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等工艺制成的,是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产品。

“由于未经过均质工艺处理,‘生鲜奶’的乳脂肪球较大,煮沸后会发生聚集上浮,从而带来‘粘稠’、‘风味浓郁’的感官印象。”省食药监局专家表示,但实际上研究表明“生鲜奶”与经过巴氏杀菌的纯奶其实在营养及人体健康功能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专家介绍,纯奶具有独特的营养特性,是一种很重要的食品。但由于营养丰富等特点,纯奶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极易受到动物体以及挤奶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引起“生鲜奶”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是来源于环境中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真菌等,以及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杆菌、结核杆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等。因此,如“生鲜奶”杀菌不充分,很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生鲜奶’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而且产奶的奶牛是否健康、有没有检疫、运输过程中有没有被污染等信息尚难以做到完全追溯,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专家表示,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食用“生鲜奶”后被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更大。国内外都有因食用“生鲜奶”而引发食物中毒的报道。因此,建议消费者不要直接饮用“生鲜奶”。

生鲜奶不宜直接饮用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