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杨宝松的奉献情怀 - kfkfrb.kf.cn/tplimg/1/2016-01/05/11/2016010511_pdf.pdf2011/01/05  · 园安全五字歌》8000多本,购置了录音、播音 器材,并请祥符区电视台的专业播音员为校园

112016 年 1 月 5 日 星期二

责编:闫漫 版式:李雯 校对:李英汴梁人物

杨宝松的奉献情怀刘俊才

他从事教育工作 40 余年,兢兢业业,多次被乡、区、市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为弘扬社会新风尚,他积极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曾多次被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祥符区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先进通讯员。退休后,他继续发挥正能量,为学生安全工作做宣传,先后编写了《校园安全五字歌》、《平安建设歌》宣传册,并自费印刷、免费赠阅给广大师生。作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反腐倡廉宣传先进工者,为弘扬焦裕禄精神和宣传反腐倡廉,他先后编写

《焦裕禄精神放光芒》、《反腐倡廉三字歌》等,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欢迎。他就是开封市祥符区范村乡退休教师杨宝松。

今年 67 岁的杨宝松,1968 年高中毕业后,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由于当时农村办学条件差,学生没有课桌和凳子,只能趴在用土坯垒的台子上读书,坐的则是砖头。放学后,教室里常常是一片狼藉,杨宝松总是在学生放学后留下来整修教室。那时,民办教师没有工资,待遇是生产队记工分,干一年只能从生产队分到几十斤口粮。尽管教学设备简陋,生活条件艰苦,但杨宝松爱岗敬业,工作表现良好,多次受到学校和上级的表彰。后来,乡里开始给民办教师发工资,但每季度仅有 10 元。由于工资太低,不少人托关系改行,找不到关系的干脆就不干了。然而,杨宝松仍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着。

为了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杨宝松在教学之余努力学习钻研体、音、美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多次拜师学艺,寻求名师指导。历经两年的不懈努力,他先后掌握了二胡、板胡、脚踏风琴、电子琴、笛子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并把这些乐器用于课堂教学,活跃教学气氛,给校园生活带来生机。后来,全校 8 个班的体、音、美课程全由他一个人教课。杨宝松所在的学校多次代表乡、区参加文艺演出,赢得了不少荣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杨宝松的工作热情更高了。1996 年 8月,他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来被调到范村乡文教办工作,负责全乡共青团、少先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工作期间,他协助全乡 20 多所中小学校成立“学雷锋小组”,组建

“少年先锋队”,校风校纪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成绩突出,他多次被乡、区、市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直到 2003 年,他退休离开教学岗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激发着杨宝松的写作欲望。1983 年,对写作感兴趣的杨宝松,开始向《开封日报》投稿,但由于没有写作经验,投出的稿件都未能见报。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他购买了不少新闻写作方面的

书籍,并虚心向《开封日报》的编辑、记者请教。1984 年,他采写的《钢铁意志菩萨心肠》终于在《开封日报》发表。从此,杨宝松的写作信念更加坚定了。后来,杨宝松多次参加了开封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在编辑、记者的指导下,他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1998 年 10 月的一天,杨宝松骑着自行车去开封日报社送稿件,返回家时已是晚上。由于看不清道路,他从自行车上重重地摔在地上。他推着自行车一瘸一拐地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为了不影响教学,他一大早让妻子拉着架子车把他送到学校。妻子心疼地说:“除了教学,你回家就埋头写稿,家里的农活也耽误了,你到底图什么?”听着妻子的唠叨,杨宝松笑着说:“我离不开学生,也喜爱写作,教好学生是我的职责,业余写作丰富了我的生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妻子拗不过倔强的他,只好顺着他。

2004 年 5 月,省、市公安民警在祥符区范村乡杨岗村驻村。这些民警视百姓如亲人,为当地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并投资 70 多万元修了柏油路,得到该乡群众的一致称赞。对此,杨宝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写出了近 2000 字的通讯《警徽在这里闪光》。这篇通讯在《开封日报》发表后,被多家媒体转发,并被开封日报社评为 2004 年度通讯员好新闻。

2012 年,杨宝松在采访中了解到,祥符区有一位名为闫庆玉的农民,他的双腿、双臂动过 20 多次大手术、上百次小手术。10 年间,他先后被截去双腿、右手,左手 5 个手指也被截去 4 个。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出院后不但不给别人找麻烦,反而拖着残疾的身躯帮乡邻做了许多好事,杨宝松通过采访,写出了

《用爱心照亮人生》,很快被省、市新闻单位相继采用,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

30 多年来,杨宝松发表新闻稿件 1000 多篇,由于成绩优异,多次被开封日报社、祥符区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先进通讯员。

2003 年,杨宝松退休后离开了校园。他一时很难适应,想的仍是教学工作,心里装的还是学生。于是,他经常来到曾工作的学校看看孩子们。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教室内认真地读书、在校园里活蹦乱跳地玩耍时,他感到非常舒服。

2009 年 12 月,湖南湘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校园踩踏案;2010 年 3 月,福建南平发生校园凶杀案……一件件校园惨案刺痛了杨宝松的心,让他夜不能寐。对短时间内全国连续发生的多起校园血案,杨宝松认为校园安全工作应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他看到身边的学校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随时有可能伤害到学生时,心里感到非常不安,便决定利用“五字歌”的写作形式,编写校园平安歌谣,唤起全社会关心校园安全的意识。

为编好校园安全歌谣,杨宝松经常在学校的大门外、楼梯口、马路边、小河旁观察学生上学、放学、下楼梯、出校园、过马路以及学生乘坐公交车、校车时的相关情况。同时,他也走访了很多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倾听他们对校园安全的意见和呼声。白天出去调研,晚上

伏案创作,就这样,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杨宝松编写了 6000 多字的《校园安全五字歌》。在多次征求意见、几经修改后,他自费将歌谣制作成宣传册,到各个学校进行宣传。

《校园安全五字歌》涉及校园安全的各个方面。在宣讲过程中,杨宝松还按照宣传对象不同进行归类,分为“献给校长”、“送给学生”、

“读给家长”等类别。同时,杨宝松大篇幅增加了有关校园安全应对措施的内容,既好记又实用。

近年,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节假日期间孩子溺水、触电等情况时有发生。杨宝松在书中对此特别加以提醒:“莫到河边走,别去坑边玩。若要去洗澡,又不知深浅。到了深水处,后悔已经晚。”杨宝松还着重强调了中、小学生面对安全隐患时如何应对:“若遇雷阵雨,注意防雷电。高处你别躲,树下你别站。快往室内跑,屋里最安全。”

在调查走访时,杨宝松发现校车已成为学生安全的最大隐患。为此,他在《校园安全五字歌》中写道:“校车要管好,车况要过关。零件损坏了,维修快更换。千万别超载,多拉有危险。切忌别超速,车快惹祸端。”由于杨宝松编写的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覆盖面广、便于传唱,成为校园安全教育的安全手册。

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杨宝松自费印发《校园安全五字歌》8000 多本,购置了录音、播音器材,并请祥符区电视台的专业播音员为校园安全歌谣录音。随后,他骑着自行车先后到开封市、郑州市各县区的中小学校进行宣传和播放。

2012 年 11 月,杨宝松带着《校园安全五字歌》到市二十七中、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等 20 多所学校进行校园安全宣传。十几天后,在返家的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一个多月后,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他又到市二十五中等多所学校进行宣传。在进行校园安全宣传的同时,他还不忘新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稿件,并有多篇新闻稿件相继在刊物上发表。

杨宝松在宣传《校园安全五字歌》的同时,还创作了《平安建设三字歌》,并倡议在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宣传。

多年来,杨宝松花费 4 万多元,印发书籍、宣 传 册 6 万 多 份 ,行 程 3 万 多 公 里 ,深 入 到1200 多所学校宣传安全知识,做安全教育报告 1400 多场(次),受教育的中小学生 16 万多人(次)。他先后被开封高中、范村乡中心学校、杞县高中等 50 多所学校聘为校园安全辅导员。2014 年,杨宝松被评为河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2013 年 2 月,杨宝松在兰考县宣传校园安全时得知,2014 年 5 月 14 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 50 周年纪念日。为弘扬焦裕禄精神,杨宝松决定编著《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一书。

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确保内容的真实性,杨宝松自 2013 年 3 月就开始构思、搜集素材。他骑着自行车曾 10 多次亲临兰考县调查、访问,追寻焦裕禄当年曾经走过的足迹。

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焦裕禄

逝世 50 周年纪念日前期完成《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一书的编著工作,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献上了一份厚礼。

《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洋洋洒洒近万言,全篇内容丰富、平仄押韵,通过大量翔实的事例和故事将焦裕禄“为民务实”的形象跃然纸上。该书分为《开头曲》、《廉政篇》、《家教篇》等 7 部分。文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除三害”故事,“雨中追洪水,老焦走在前。身上被淋湿,冻得直打战。手中拿根棍,探着深和浅。水往哪里走,一段一段看。”还有焦裕禄退还老百姓送的鱼的廉洁故事,“城关渔场人,用桶把鱼掂。十条鲜活鱼,送到焦家院。面对孩子们,老焦开了言。鱼是集体的,这光不能沾。吩咐儿国庆,送还场里面。”

2014 年,祥符区委、区政府把该书定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本土教材,还将该书编印成专题简报,作为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读本”,供全区党员干部学习。该书被焦裕禄纪念园、焦裕禄干部学院、兰考县委党校等单位收藏。

杨宝松在进行校园安全宣传时发现,群众对国家大事特别是廉政话题十分关注,对近年连续查处一批贪官拍手称快。为营造反腐倡廉宣传氛围,杨宝松决定用自己擅长的

“三字歌”创作形式,编写一本反腐倡廉的口袋书。

2014 年 11 月,杨宝松因病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他着手编写《反腐倡廉三字歌》。出院后,他没有多休息而是为了搜集鲜活的素材,骑车走访党员干部和群众,围绕反腐倡廉话题,走街串户与老百姓交谈。

2015 年 5 月,《反腐倡廉三字歌》终于完成。杨宝松找到祥符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罗宗权进行审阅。罗宗权看完稿子后,十分赞赏:

“很切合实际,很有教育意义。”后来,杨宝松征求了祥符区委退休老干部杨元法、区委老干部局局长母学武等多位党员干部的意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杨宝松对《反腐倡廉三字歌》进行多次修改。该书句句不离“廉政经”,分为

《引路篇》、《警示篇》、《阳光篇》等 5部分。《反腐倡廉三字歌》开宗明义,直奔廉洁从

政主题。“做清官,学包公。挑担子,别怕重。打老虎,拍苍蝇。触法律,一样惩。”特别是在警示篇里,杨宝松援引警示案例紧贴实际、见人见事、辣味十足,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党员干部,“警戒线,你别碰。遇诱惑,要冷静。掉泥潭,洗不清。酒杯小,坏党风”,“蛀虫小,大船倾。血教训,记心中。手中权,党给定。操作时,别失控”……

由于《反腐倡廉三字歌》紧跟时代,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2015 年 7 月,此文被河南省纪委刊物《党风廉政建设》刊发。2015 年下半年,杨宝松先后两次自费印刷《反腐倡廉三字歌》1 万多册,免费赠送给党员干部,并义务宣讲“廉政经”120 多场(次),为反腐倡廉宣传营造出了浓浓氛围。由于成绩突出,2015 年 11月,杨宝松被河南省纪委评为反腐倡廉宣传先进工作者。

(本文配图由刘俊才 王继光 摄)

制图:李雯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