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殉罪者》 中国大学要看淡虚名不唯排名 · ‘代际传递’的小说。主人公李佳 栖与程恭,一位是负罪者,一位是 复仇者,因袭着巨大的创痛,既徘

版版 SANWEI SHU WU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三 味 屋

《殉罪者》

雷米 著

本书讲述终日被囚禁于养老院中的残疾老人 ,当 他 凝望铁门之外的 繁 华 人间 ,他 在 想什么?身患绝症的老警察 ,在 所 剩

无 几 的 时 光 中,为 何 选 择 孤 身 上路,去破解一个不可能的谜题?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被卷入一起横跨二 十 三 年 的 案 中 案 里,是 命 运 使然,还是误入死局?在夕阳中吸烟的女孩,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过去和生死不明的未来?背负原罪的跟 踪 者 ,余 生 只 为 一 件 事 、一 个人。他们各有各的执念,却都想知道:在二十三年前的那些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个知晓秘密的人,紧闭双唇,缄口不言。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定价:23.00元

《茧》

张悦然 著

这是一部 以 80 后一代人的视角 直 面 祖辈 、父 辈 恩怨纠葛的转折 之 作 ,通过一桩骇人罪案层层抽丝剥茧的漫长 过 程 ,将

几代中国人的现实际遇与心灵困境展现在读者面前。某种意义上,

《茧》提供的是一部关于创伤记忆‘代际传递’的小说。主人公李佳栖与程恭,一位是负罪者,一位是复仇者,因袭着巨大的创痛,既徘徊在历史边缘,又主动与周围世界疏离。与张悦然此前的作品相比,

《茧》的结尾更多显露出作者的善意,这部小说如同一份病历档案,同时也提供了一份康复记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定价33.80元

《世界咖啡地图》

詹姆斯·霍夫曼 著谢博戎 王琪 黄俊豪译

这是畅销全球的咖啡指南。从一颗生豆到一 杯 咖 啡 ,深 入 产 地 ,探索知识,感受风味。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得主詹 姆 斯·霍

夫曼,在书中深入解析各大咖啡产区的风味特色、种植与产业信息、地理文化、分级品鉴等关键要素,借 探 索 杯 中 物 的 来 源,带 领 咖 啡饮 用 者 走 入 前 所 未 有 的 广 阔 世界。书中通过探讨烘焙、研磨、冲煮器材、技术手法、水源等,分享如何在家做出各类绝妙咖啡的心得。集结一手信息、专家解析、实用图表、原产地资料、珍贵产区照片 与 动 人 文 字,这 是 一 本 美 丽 的咖 啡 全 球 指 南,也 是 咖 啡 迷 必 备的经典工具书。

中信出版集团定价:113.00元

《在母语的屋檐下》

李迪 著

本书收入了高洪波、彭 程 等 十几 位 作 家的 散 文 随笔 ,他 们 都曾 做 过 或仍 在 做 文学 编 辑 。这 里 ,有 山

川的 惊 艳 ,也 有 历 史 的 葱 茏 ;有爱 情 的 浪 漫 ,也 有 人 生 的 悲 鸣 ;有 和 平 的 花 朵 ,也 有 战 争 的 伤痛 ;有 无 尽 的 乡 愁 ,也 有 异 国 的琴声……

作家出版社定价:25.00元

XIN SHU JIA

新 书 架

SHUWU MANBI

书 屋 漫 笔

SHUHAI FANZHOU

书 海 泛 舟

2016年 9月 14日 星 期 三

社 址 :沈 阳 市 和 平 区 南 京 南 街 39-2 号 邮 政 编 码 : 110005 记 者 部 35839 36032 群 工 部 36139 摄 影 美 术 部 37089 特 刊 部 36067 发 行 38029 沈 阳 铁 路 局 锦 州 印 刷 厂 印 刷

本版编辑 张 弛

精 短 文 字 意 隽 永

□李晋

——读段国圣闪小说集《先走一步》

本版电话:38649E-mail:[email protected]

说起中国大学,北大教授陈平原就有说不完的话。说来说去,这些话成了文章,然后结集成了系列书籍“大学五书”。《大学新语》是其中之一,集合了陈平原近年所撰的 30 篇论文、评论及随笔,分成“大学现状”“大学周边”“大学人物”三辑。

了解陈平原的人,读这本书,其实读不出太多“新语”。我这样说,并非贬义,而是一种颇复杂的味道。身为北大教授,陈平原却总是“抹黑”北大,跟现行教育体制唱“反调”。这老头倔不倔,烦不烦啊?他那些话都说了好多年了,好像也没看到起作用,可是他还要继续说,也许是认为多一些人听到,就多一份力量和期待吧。

譬 如 ,陈 平 原 在《当 代 中 国 大 学的步履与生机》这篇文章中说:“其最

大 障 碍 在 于 其 很 难 承 受 政 府 及 公 众迅 速‘ 世 界 一 流’的 期 待,在‘ 急 起 直追’的 过 程 中,因 求 胜 心 切 而 脚 步 变形 。”这 篇 文 章 批 评 了“ 唯 排 名 论 ”。

《泰 晤 士 报 高 等 教 育 增 刊》历 年 公 布全球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曾经一度超 过 东 京 大 学 成 为 亚 洲 第 一 。 这 当然很光荣,如何看待这种荣誉?陈平原 认 为“ 上 上 下 下”并 非 全 部 基 于 大学 的 真 正 实 力,还 有 别 的 重 要 因 素,比 如 中 国 在 当 时 的 国 际 影 响 力 。 我们 要 学 会 淡 看 这 种 虚 名 。 陈 平 原 的这篇文章很容易让 人 想 起 1998 年 北京 大 学 百 年 校 庆 时 围 绕 中 国 大 学 创立 时 间 的 那 番 论 战 ,或 者 还 要 往 前推 溯,希 望 藉“ 重 写 校 史”而 争 得“ 光荣 传 统 ”的 努 力 ,很 早 就 有 了 ,甚 至连 大 学 者 冯 友 兰、季 羡 林、任 继 愈 都主 张 中 国 大 学 史 要 从 汉 朝 的 太 学 算起 ,但 中 国 大 学 之 精 神 源 起 于 西 学的 university,而绝非中式的太学。当年 蔡 元 培 就 说 过 ,北 大 要 守 住 时 间线,从 1898 年 说 起,不 要 往 前 推 。 这

也 是 陈 平 原 一 再 坚 持 的 ,荣 誉 固 然重 要 ,但 真 实 切 不 可 抛,要 踏 踏 实 实做教育。

关注陈平原,就是因为在我心目中,陈先生是一个清醒自省的学者,说的都是实话,做的都是实事。我最喜欢他这句话——办大学不要搞成“ 办奥运”。陈平原说,中国人习惯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教育界正在复制体育界“金牌优先”的发展战略,这套战略虽然能速成高效,但其中弊端也很多。陈平原的这番话有的放矢,目的是为非“211”大学叫屈。“985”“211”自提出实施以来,好的资源、人力都向其倾斜,很快选拔了一批尖子,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并未见得提高,甚至压抑了很多奋进者的积极性。目前的一个现实就是,连大学毕业生招聘都要看你是不是“985”“211”,而“985”“211”原 本 只是国家重点资助的激励手段,这样一来,对于其他大学和师生就非常不公平,而不同学校教育水准的日渐拉大肯定不利于整个教育机制的改良。

依笔者陋见,中国大学分等级、定高低确有好处,但这个等级高低的标准要怎么划分,专家一定要把好关,而且这个等级应该是弹性的、能进能出的;办学经费的拨放使用也要把好关,切忌出现一边“等水喝”、一边“泼水玩”的局面,更要尽量杜绝学术腐败。笔者还有个想法,非“211”学校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做出成绩更困难,那么,是不是可以给非“211”学校和学者设立额外的奖励?咱不能只捧着几个“金娃娃”,如果基础不好,就算是金字塔也要倒塌。不知目前是否有类似的表彰,仅此建言。怎样以先进带动后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大学生机勃勃的春天啊!笔者想 起 蔡 元 培 说 的“ 兼 容 并 包,思 想 自由”,此刻觉得这八个字不仅是老北大的办学方针,也应当是我们国家、社会对所有大学秉持的一个态度。梅贻琦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是句老话,然而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办大学不要搞成“办奥运”,最根本

的就是千万不能忽略“整体”。这也是陈平原在另一部作品《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中一再强调的,西南联大已成佳话,但历史不能忘记其他大学。“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被追忆,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所大学,甚至几个人的“神话”。这在《战时中国大学的风采与气象》等文中再次提及。陈平原通过《现代中国大学的六个关键时刻》梳理了中国大学的历史,文末归结为一句饱含深情、语重心长的话:

“ 马 儿 啊,你 慢 些 走。”《关 于“ 人 才 养育”的十句话》则是陈平原专门从人文学者的立场,从十个角度勾勒大学视野里的“人才养育”。如陈平原所说,大学是当代中国的人文中心,大学的人文影响力能够溢出校园,与整个社会风气相互影响,所以大学教育应当重在培养人文精神。

真正的体育强国,从来不是看你拿了多少块金牌,而是要看国民整体素质和普及程度。那么,真正的教育强国,应该是怎样的呢?

中国大学要看淡虚名不唯排名中国大学要看淡虚名不唯排名—读《大学新语》

□赵青新

JIAN SHU GE

荐 书 阁

“闪小说”是字数限定于 600 字以内的小说。近年来,其以“微型、新颖、巧 妙、精 粹”的 特 点 受 到 广 大 读 者 欢迎。段国圣是“闪小说”实力派写手,擅长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心布局,以写意的笔触,大胆地舍弃细节的铺垫,把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等元素有机相融。这种构思和运用,在他的闪小说集《先走一步》中尤为典型。

用 作 书 名 的《先 走 一 步》是 书 中的 一 篇 小 说 。 小 说 中,李 四 升 官 后,

张 三 对 李 四 的 称 谓 上 从 直 呼 其 名 而改称李主任;李四邀请张三搭乘专车一起走,张三谢绝了,李四说了句“先走一步”,不料一语成谶,李四随即于车祸中丧生。张三上门吊唁后,随口和李四夫人说了句“先走一步”,出门不久,张三又觉得不安,以“想再看看李 主 任”为 由 折 回 。 表 面 上,是 逃 过一劫的张三心有余悸,怕重蹈李四的覆辙,但对白和行为则暗示了张三心里 的 波 折 。 两 人 原 有 的 平 衡 关 系 被打 破 后,张 三 是 嫉 妒 而 又 无 奈 的,之后 随 着 情 节 发 展,他 感 到 庆 幸,或 许还 暗 喜 。 在“ 功 名”和“ 生 命”这 两 面镜子的映射下,人的冷面和自私被无限放大。

人 世 间 的 美 好 当 然 也 没 有 被 段国圣忽视,在被《读者》等报刊广泛转载 的《1969 年 的 一 缕 青 烟》这 篇 小 说中,男主人公 1969 年被隔离审查关押到阁楼上后,妻子也被发配到阁楼下的食堂做饭,男主人公为一诉相思之苦,把文字写在小纸条上,揉成纸团,通 过 烟 囱 投 递 给 妻 子 。 两 人 在 近 半年的时间内,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彼此的 信 任 和 爱 情,很 多 年 后,妻 子 弥 留之际,把这些绉巴巴的一百多封情书交给了他。后有朋友看望他,临别时看到他把纸条揉成一团,从容地投到茶几上的花瓶里。不难想象,爱情永恒而又充满力量,它可以让人毕生牵挂,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小说艺

术“ 贴 近 生 活 又 高 于 生 活”的 魅 力 在《1969 年的一缕青烟》中得以展现。

在《先走一步》中,还可以看到多篇 以 荒 诞 手 法 写 就 的 小 说,如《一 部出了问题的手机》《你想活多久》《迁》

《唐僧肉》等,这些小说充分利用阴阳穿越、时空对视、怪异夸张等技巧,以看似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社会的荒谬现象。在《唐僧肉》中,写卖肉的孙大头 改 卖 唐 僧 肉 后,尽 管 做 足 了 宣 传,但市民毫无兴趣,即便孙大头请官方介 入,依 然 无 人 问 津,孙 大 头 便 想 法把去菜市场的道路统统封死,迫使被折 腾 得 面 黄 肌 瘦 的 市 民 变 卖 所 有 家当 来 买 唐 僧 肉 。 市 民 真 的 想 买 唐 僧肉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种强权主 义 的 主 导 ,为 了 温 饱 ,市 民 只 得

“被”买肉。小说的巧妙之处在于,段国 圣 没 有 对 孙 大 头 形 貌 体 态 有 过 多的 描 述,而 是 通 过 其 前 后 的 行 为,把孙大头阿谀奉承、欺压百姓的奸商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透过《先走一步》,不难发现,尽管虚构是小说写作的立足点,但可贵的是段国圣没有一味地脱离现实,他始终 在 生 活 阅 历 与 生 命 体 验 中 汲 取 养分,精心加以提炼,创作了一大批题材宽泛、叙事性强、节奏合理、人物丰满的高质量“闪小说”。透过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深沉,窥见到阳光和忧伤,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有 人 说 泰 山 日 出 是 最 美 的 风景 , 有 人 说 峨 嵋 云 海 是 最 美 的 风景 , 也 有 人 说 林 芝 的 春 天 是 最 美 的风 景 。 而 在 我 看 来 , 闲 暇 时 找 个 僻静 的 场 所 捧 读 自 己 心 爱 的 书 籍 , 才是世间最美的风景——不唯有风景可观,还有惬意可享!

阅读是一个放松身心的过程。“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阅读带给我的快乐使我至今仍很好地保留一份难得的清闲心情。抛开人世间的烦扰,沉入书的世界,在静谧和花香中,与文字一起放浪形骸,泛舟四海。激动处,拍案而起,朗然而诵;激忿时,扼腕击节,高声唾骂……人与书“与之游”“与之舞”“与之享”,真是“至乐无

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阅 读 是 一 个 陶 冶 性 情 的 过 程 。

坐在微风拂面、垂柳依依的郊外或村头,临风展卷,叩问古今,从中获得的快乐就像啜饮美酒,醉人的醇香让灵魂 飞 舞 ,让 生 命 入 梦 ,让 智 慧 萌 芽 。默读,滤除了心间的浮躁;泛读,濯去了 心 灵 的 瑕 疵;朗 读,唤 醒 了 沉 睡 的年 轮 。 心 在 阅 读 中 返 青,纤 尘 不 染,洗 尽 铅 华;身 在 阅 读 中 轻 盈,名 缰 利锁,远遁无形。

阅读是一个精神远足的过程。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阅读,可使人的生命肌骨日趋丰满,可使人的视野逐渐廓清。居三尺茅庐,足不出户,便可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

来”的 精 神 梦 想 ! 在“ 绿 撒 蝴 蝶 着 春色,墨点黄花染书香”的意境中,阅读,使人通过文字的媒介,与先哲携手,与大家揽腕,神游岱宗而小齐鲁,心骛大漠而闻胡笳;天人同频,古今合一,思想在阅读中飞天一样纵横古今,逾越四海!

阅读是一个启智增识的过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人们踏着这架阶梯,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狭隘从走向宽阔,从蒙昧走向豁达。在阅读中,人们体味到生命的高度,如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体味“生命是一块铁”的真正含义;在阅读中,领略人类文化的璀璨精髓,如读《国学拾遗》,景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魅力;在阅读中,人们感受着人间真情阳光般的抚慰,如读《母亲》,始知大爱无声,大爱无形,大爱无痕……

时下有一句话很是流行:享受过程。就农事来讲,农民从春种、夏锄的过 程 中,体 验 到 耕 耘 的 快 乐,悟 懂 了

“ 春 华 秋 实”的 人 间 至 理 。 就 阅 读 而言,只有在博览群书、遍赏芳华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开卷有益”的妙处和

“万里清风来”的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享受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享受人生的过程!

最 美 风 景 是 读 书□钱国宏

《过去的痛》是已故美国诗人、小说家梅·萨藤 66 岁至 75 岁期间的独居日记,全书 540 页,分“过去的痛”和“梦里晴空”两部分,记录时间自 1978 年 12 月

28 日开始,最后一篇日记完成于 1987年 2 月 21 日,时间跨越 9 年。读完它的那个深夜,合上书之后,心里仍被绵绵的感动充溢,仿佛刚刚获得了一个温暖的拥抱。

梅·萨藤原名莉诺·玛丽·萨藤,生于比利时,4 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她一生创作了 50 多部作品,丰富而多产,

1958 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66 岁那年,梅·萨藤与共同生活了 30 年的伴侣分手(同性恋人得了老年痴呆,别说谈情说爱精神交流,就连生活自理都有问题,只能送进养老院),在深陷抑郁的同时,身体也罹患恶疾(后做了乳房切除手术),《过去的痛》记载的便是失恋后的梅·萨藤搬至缅因州约克后的独居生活。她以一颗坦率、开放的心灵和质朴、流利的语言,对身陷内外双重困境中的生活进行了真实、感人的描述。她说,穿越痛苦的唯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意味着什么,过去一年,我遭受了太多的精神创痛,将痛苦拒之门外只会让我丧失成长的机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甚至最可怕的打击,都不是没用的,每件事情都会以某种方式进入我们的人格结构,正如食物必须先进入我们的体内一样。这是她的态度,亦是整本书的基调,她笔下记录的不是牧歌情话,亦不是自言自语的哀伤,而是在寂静中响起的战斗号角。

她不止正视痛苦,更试图探索痛苦的根源。当抑郁情绪来袭时,她没有试图去阻止它,而是起身让自己活动起来,去花园采花,做晚饭,看新闻,去做

所有那些她认为能够抵挡恶魔的事务,而她常常会获得胜利。她坦诚地在书中记录自己的软弱,并予以深刻剖析,从而达到对人性的理解。与发型师之间的误会,评论家的恶意诋毁,出席公众活动前的紧张忙乱,凡此种种,在日记中皆有翔实记录。她将孤独喻为自我的丰富,而孤单才是自我匮乏的象征。独居海边的萨藤,将日常生活的展开,当成心灵的禅修,烹饪食物,莳花弄草,读书写作,给读者回信,照顾一只叫塔玛斯的狗和一只叫皮埃罗的猫,偶尔接待朋友来访。她将前半生为之摸爬滚打的强烈情感,化为清润流淌的小溪,融入日常,融入对花朵、宠物、飞鸟的关注和热爱。

在对自我的追寻探索之外,萨藤还热衷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晴,并能将此生动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她用“朴素,像它的寒冷一样,广阔而博大”来形容十二月的光。她笔下的海洋是这样的:昨天傍晚,海洋呈现出缎子般的纯蓝,完美的宁静,日落时分,屋内的金光如此辉煌,我以为一定是下楼时忘了关灯!连最普通的蟋蟀的叫声,她都能听出趣味来:那是盛夏的声音,草中的蟋蟀,它们短促的唧唧声整夜都在响个不停,这声音甜蜜而抚慰,像遥远的波浪催我入眠。

她在日记中还毫不避忌地谈到创作者的辛酸。她说,当有诗歌在我的心中活跃时,我可以触摸它,使用它,感到自己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是有价值的。当诗歌的声音在我内心死灭时,比如现在,痛苦完全堵塞了源泉。大约有六位与我同时代的诗人已经自杀了,如果我幸存下来,那可能是因为在枯竭期我能写小说、日记等,那是我摆脱沮丧的工具。这是外人所不能理解的艺术创作者的奥秘和风险,如人行危崖,步步惊心。

在萨藤的才情和哲思之外,最感人的还是她的坚强。从 66 岁的抑郁和乳腺重疾中康复后,73 岁那年,她又不幸中风,几乎到了生活无法自理的程度,但这些,都没有将她击倒。她由一点点地学习穿衣洗脸刷牙开始,慢慢恢复到可以到户外活动,终于在停滞半年多之后,重新开始记录日记,其中的辛苦、绝望,应是语言文字无法描述的,但她,梅·萨藤,始终未曾放弃过,她爱每一个黑暗的日子如同光明的日子一样。

书的最后,引用她在日记中摘录的乔治·赫伯特的诗做结尾,以示内心敬意:

我将抱怨,但赞美;我将悲叹,但赞同;我将悲悼,并且热爱;我所有酸酸甜甜的日子。

爱黑暗的日子同光明的日子一样

□冯娟

SHUHAIBAIDU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