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 chaozhoudaily.com · 薄弱、领军企业领军人才缺乏等缺陷。”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联办副主 任谭铁牛建议,广东应选对方向并加大

责编:蔡忠 电话:2352950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03科技[email protected]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广东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仅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还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广东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2017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约260亿元,约占全国1/3,带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相关产业规模超 2000 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广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大省。

加速融合,新兴业态涌现能识别名人、花草、汽车、宠物,每分钟

识别4500张影像,还能计算餐桌上食物的卡路里,并实时绘制出人体的关节和线条。与一般智能机相比,华为Mate20手机显得更为“聪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搭载了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的麒麟980芯片。

近年来,广东这个制造业大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智能手机等产品的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其中,智能制造方面,2017年广东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产值达10230亿元,同比增长10%;智能医疗方面,形成了一批以腾讯

觅影为代表的重大科研成果;美的 M—Smart智慧家居平台、格力智能环保家居系统研发成效显著,智能家电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智能采摘机器人、智能农田管理系统等一大批科技成果涌现,农业设备、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等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也给零售智能信息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超市选中商品,只需在机器上扫码,按几个按钮,就可以自动结账;店铺监控能够人脸识别,分析不同时段的客流情况,为精准营销提供指导;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标签,可以根据设定同步变化,省去了店员反复贴标签的麻烦……

“尽管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从整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来看,目前广东尚处于爆发前夜,处在技术变革跨入创新应用的重要窗口期。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积累,需要从更多创新应用上取得商业新突破。”广东星舆科技有限公司CEO吕韶清说。

企业主导,政策配套支持会跳舞、练瑜伽、打太极,会主动搭讪、

卖萌,甚至讲土味情话……2018年9月,曾经在春晚舞台上一炮而红的优必选公司,推出了全新的便携式智能机器人“悟空”。它全身遍布14个优必选自研的舵机,内置腾讯叮当AI助手,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贴心的陪伴。

在广东,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让优必选这样的新兴企业快速崛起,也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全新的生机。

走进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工厂车间,繁多的家居板材在生产线上穿梭

传递,每件板材都拥有一个条形码,在系统的自动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在生产线上进行加工。

在接到订单的那一刻起,维尚家具就把所有的订单分解成了不同的数据。这些订单数据此后会直接跟生产设备对接,一板一码,从而实现了“打造无人工厂”和“零库存”的目标。

“目前我们在生产制造环节已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维尚家具总经理黎干表示,依托于这样的数据化生产,维尚家具破解了定制家具难以规模化生产的难题,材料的整体利用效率提高至93%。

2018 年,广东省出台方案,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珠三角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并提出到 2020 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5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

此外,广东各地也在纷纷抢占人工智能高地。以广州为例,从2017年3月开始,广州市政府推出一项旨在推动制造业升级的“IAB”战略,其中包括人工智能这一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2018年,广东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落户佛山,计划引进一系列智能制造创新项目,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年来,广东陆续涌现出一大批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已初步形成以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产业以及高端人才平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表示,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广东将积极谋划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系统性战略布局,打造

国际先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人才缺乏,基础研究薄弱“广东人工智能相关单位约有70%专

注于应用层,19%专注于技术层。”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产业研究处刘慧琳看来,这既是优势也是短板。目前,广东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落后于有关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先进省份,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

“尽管广东的人工智能在国内起步较早,但总体来说发展时间还是比较短。这也导致行业整体技术研发实力的不足。”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源浩表示,政府应该出台更多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政策,以3D视觉、智能语音等人工智能的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同时选择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扶持,通过以点带线、从线到面的发展方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发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表示,广东背靠粤港澳大湾区,这里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明显。“但我们也应看到当下本土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不足,包括核心技术相对薄弱、领军企业领军人才缺乏等缺陷。”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建议,广东应选对方向并加大投入,整合大湾区人才资源,鼓励加强人工智能社会学研究,加速基础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努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走在全球前列。 新华网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新华社电 日本每天有大量未开封的食品因为过了保质期而被丢弃,造成巨大浪费。日本经济产业省 12 日起推行的一项智慧供应链大型验证性实验,通过射频标签动态管理商品的发货、进货情况和保质期等信息,试图解决食品浪费问题。

这项实验共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合作,在发货和进货时读取商品上张贴的射频电子标签,将这些日志数据储存到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商品流通的可视化管理;二是店铺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主要通过射频标签来管理店铺存量商品的保质期,打折促销临近保质期到期时间的商品;三是根据射频标签来处理一些家务,比如根据商品和垃圾箱上的射频标签来进行垃圾分类、根据食品和调料瓶上的射频标签来烹饪等。

12日开始的验证性实验主要是第二部分,即零售店铺的动态定价。

据参与本次实验的日本便利店连锁企业罗森集团公关室职员李明介绍,动态定价实验是利用射频标签来实时管理商品的保质期。如果发现有商品临近保质期到期时间,系统就会自动向参与实验的消费者通过通信软件推送商品促销信息。如果消费者来到店铺并根据促销信息选购了该商品,就能在结账时享受现金折扣或者返点。

李明说,目前便利店每天都要花费大量人力来逐个检查食品的保质期,并给临近保质期到期时间的食品贴上打折贴,像饭团、寿司、三明治这些保质期只有一天的商品,每天需要检查两到三次。借助射频标签,相关人员对商品的管理能精确到单个商品,这些都能由系统自动完成。

日本推行智慧供应链实验

以减少食品浪费

在北京海底捞智慧餐厅,一排机械手臂在冷藏库配菜(1月30日手机拍摄)。边玩游戏边等位、机械手臂配菜、“千人千味”自动配锅底、机器人上菜……这是记者在北京海底捞智慧餐厅看到的场景。如今,“黑科技”正在重塑餐饮业,不少顾客在春节期间选择赴智能餐厅“尝鲜”。 新华社发

““黑科技黑科技””正在重塑餐饮业正在重塑餐饮业

近日,一则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的消息引发关注。报道称,日本海洋研究机构和九州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从全球云系统分辨率模型(NICAM)气候实验数据中高精度识别热带低气压征兆云的方法。该方法可识别出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低气压发生一周前的征兆。

不看不知道,原来人工智能在天气预报方面已经开始发威。它会比人类预报得更准吗?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央气象台专家,试图理解气象预报的AI助手究竟表现如何。

AI已成天气预报研究热门根据相关报道,研究小组具体的做法

是首先利用热带低气压跟踪算法,将全球云系统分辨率模型20年积累的气候实验数据,制成5万张热带低气压初始云及演变中的热带低气压云图片,再加上100万张未演变成热带低气压的低气压云图片,共105万张图片组成10组学习数据,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生成不同特征的10种识别器,然后构筑出可对10种识别器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的集合识别器。

对此,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主任钱奇峰表示,相关报道只介绍了做法,并没有体现出具体的预报成果,“台风发展有一些阶段,发展时间比较长,在大洋上形成胚胎,短则2至3天、长的要5天甚至7天发展成台风。要提前7天识别出热带低气压发生前的征兆,相信是可以做到的。”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副主任代刊介绍,学界对AI在天气气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包括雷达质量控制、卫星数据反演及同化等气象数据处理;短时临近预报、概率预报、台风海洋天气预报、极端或灾害性天气预警、环

境预报等天气业务;风暴环境特征分类、天气系统识别等天气气候分析;通信、生态环境、水资源和能源等领域的商业或行业应用。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天气气候研究和应用领域,已成为热点方向。

弥补传统数值模式的不足代刊告诉记者,传统天气预报不断发

展更加复杂的动力数值模式,以求更准确和提前预报天气,人工智能预报天气则是以大数据驱动为主的预报技术,“实际上这两种方式是解决不同的问题,即不断发展的数值模式系统提供更高分辨率、更准确的预报结果,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以及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仍然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数据驱动方法为弥补这一差距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代刊表示。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AI技术也得到逐步应用。据代刊介绍,在国家气象中心,研究人员已经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海量集合预报数据的预报信息提取,如发展的最优百分位技术和台风路径最优选取集成方法,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到显著效果。

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研究者联合天津大学共同研发了全国强对流服务产品加工系统。该系统运用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等新技术,能够快速和智能化地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可以判断出未来30分钟内强对流天气发生和影响的区域,预测产品的区域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每6分钟滚动更新。

除了国家气象台,各省级气象台也都已开展相关研究,目前,广东省气象局利用阿里平台开展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短临降水预报效果良好;北京市气象局也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温度预报;福建省气象局基于机器学习的降水要素的客观订正方法已在多个省气象局得到业务推广应用。

结合优势向纵深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与发达国

家相比,国内关于AI作用于天气预报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包括:AI技术应用集中在短时临近预报上,而对于天气预报业务的全链条,如数据质量控制、多灾种天气预警能力、产品制作以及决策服务等的支撑还远不足;AI技术以应用开发为主,相关理论研究以及面向业务需求有针对性的研发还不够深入。

对此,代刊建议,为进一步推进AI技术在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加强新的、更高级的AI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目前大部分AI技术方法研发还是以大气科学专业背景人员为主,需要统计学、计算科学、大数据挖掘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加入,并积极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更重要的是数据,AI技术的产品输出质量受到输入数据质量的限制,要想取得更好效果,需要加强高质量、长序列的气象训练数据集的研发,例如提供长历史、统计特性一致的模式数据,整理和开发高分辨的观测和分析资料用于训练和检验。

代刊表示,有好的预报不等于能做出好的决策,传统数值预报结果越来越精确,但降水量、台风强度和路径等预报结果并不一定导向好的应对决策。在这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大有可为,虽然AI还不能很好地模拟传统的物理过程,但通过综合如交通、能源、农业等各领域的数据和研究,它能帮助人类在应对天气影响时拿出更优良的决策方案。

“人工智能在气象行业中的应用刚起步,应用场景未来还有很多。“钱奇峰表示,“在未来10年当中,整合基于物理模式的数值预报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将会给天气预报带来新的机会。” 新华网

人工智能会成为优秀的天气预报员吗?

新华社电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最新报告说,随着南极和北极的冰盖继续融化,2019年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更多、更严重。

这一研究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综合利用气候模型及卫星数据来模拟分析冰盖融化后的水进入地球海洋水系后可能出现的情形,并呼吁各国政府评估极端天气增多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全球变暖,来自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大量融水将进入海洋。

“根据我们的模型,大量融水的汇入会对洋流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每年的温度变化也会变动更大。”领导这项研究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南极研究中心副教授尼克·格列齐说。

以北大西洋为例,融水的汇入将导致大西洋深层水循环显著减弱,从而影响沿海洋流,这将造成中美洲、加拿大东部和北极高地的气温升高,与此同时西北欧的气候变暖会有所减弱。

报告预测:

今年全球会有更多极端天气

新华社电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成年女性的大脑会比同龄男性的大脑年轻大约3岁。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何老年女性常比老年男性思维更敏锐。

人类大脑的新陈代谢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放缓,而这一衰老过程也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为探明其中究竟,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扫描了121名女性和84名男性的大脑,以获取他们大脑的新陈代谢数据。这些人的年龄20岁至82岁不等。

在向计算机输入了男性的年龄和大脑代谢数据后,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找到年龄与大脑代谢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输入女性大脑代谢数据,算出其对应的大脑年龄。结果显示,女性大脑年龄比实际年龄平均小3.8岁。

反向操作中,研究人员先利用女性数据让机器学习,再输入男性大脑代谢数据。结果显示,男性的大脑年龄比实际年龄平均大2.4岁。

研究显示:

女性大脑比男性年轻3岁

新华社电 受色彩缤纷的分层鸡尾酒的启发,中国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了一种可逆的男性避孕方法。

目前,常见男性避孕方法要么是避孕套这样的短期措施,要么是长效的输精管结扎手术。然而,避孕套有可能会失效,输精管结扎有效却通常不可逆,接受手术的人很难恢复生育能力。

中国南昌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想要设计出一种中期有效且可逆的男性避孕方法,并从分层鸡尾酒中得到了灵感。调酒师按一定顺序向杯中倒入不同颜色的液体制成分层鸡尾酒。而在搅拌或加热后,分层鸡尾酒就会变为质地均匀的液体。

研究人员希望知道能否采用类似方法,注射多层材料来阻断输精管,阻止精子从睾丸输往尿道。这些材料将在加热条件下混合、分解,让输精管再次畅通。

研究人员利用雄性大鼠开展实验,依次向大鼠输精管注入四层材料,包括一层可阻挡精子通过的水凝胶,一层用近红外光照射会升温的金纳米粒子,一层能分解水凝胶并杀死精子的化学物质以及另一层金纳米粒子。结果显示,接受过注射的雄鼠无法让雌鼠受孕,避孕有效时间超过2个月。

然而,用近红外灯照射接受过注射的雄鼠几分钟后,它们输精管内的多层材料就会混合、分解,让雄鼠重新获得生育能力。

受鸡尾酒启发

我国开发出男性避孕新法

新华社电 对胖人来说,能用手捏出、用尺量出的体表脂肪通常不是很危险,而看不见的脂肪即内脏脂肪才是引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元凶”。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减少内脏脂肪方面,运动比药物更有效。

研究显示,运动和药物两种方法都能减去内脏脂肪,但在减去相同体重的情况下,运动比药物减去的内脏脂肪更多。

为比较两种方法对内脏脂肪的影响,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研究人员选择了3602名研究对象,这些人平均年龄54 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为 31,女性占65%。身体质量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肥胖。

在 6 个月的时间里,研究人员进行了多项测试,并借助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扫描来评估研究对象内脏脂肪的变化。结果显示,虽然运动组和药物组的体重及内脏脂肪均有减少,但运动组的内脏脂肪“减脂”效果明显更佳。

研究发现:

运动比药物更能减少内脏脂肪

新华社电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近日针对智能手机和音频播放器等个人音频设备联合发布一项新标准,旨在提高这些设备对听力的安全性,减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长时间使用它们而伤害听力的风险。

两大国际组织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全球 12 岁至 35 岁人群中约 11 亿人由于过度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在这一人群中占比近50%。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我们既然具备预防听力损失的技术知识,就不应该再让这么多年轻人继续因听音乐而损害他们的听力。他们必须明白,听力一旦损失,就不会再恢复。这项新的世卫组织——国际电联标准将使这些年轻消费者在娱乐时得到更好的保护。”

新标准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增加“允许最大音量”功能,通过软件追踪音量大小和使用者收听时间,并评估可能对其听力造成的危害;同时基于用户个人使用习惯提供个性化的软件设置场景,在可能造成听力损伤时提醒用户并提供行动建议。

新标准还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厂商提供音量限制功能选项,包括自动降低音量和允许父母控制音量等。

两大国际组织发布预防听力损失新标准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