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南通民族教育再结硕果epaper.ntrb.com.cn/new/ntrb/page/1/2019-10/23/B03/... · 野——西藏农牧地区学生走进城镇学生家庭;美丽的家乡,腾

做优社团 携手共进

拓展平台

打造品牌

“四位一体” 活动育人

执编:刘卫锋 美编:邱珹 校对:孙晓冬 组版:邱珹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B3 南通教育

江苏省南通中学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秉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德育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普高班学生实行走读制开放办学的优势,结合西藏生的实际,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的平台,社会实践的范围从南通辐射到西藏,优化和打造了通藏两地互动的社会实践系列品牌活动。

回馈通城

近年来,学校积极借助学校和社会多种资源,在优化已有的学校、教育基地和社区(其他单位)实践服务阵地的基础上,创设西藏生实践服务的新平台,并从以往注重培育西藏生实践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转向更加关注西藏生社会服务的水平和效能。

在通中校园的各处,经常看见西藏生这样的身影:伙食管理小组组织学生每周一次的食堂卫生大扫除,高二西藏生半月一次主动打扫整理学校图书馆,高一西藏生利用课余清除校园口香糖污渍、清理学校地下车库。这些实践服务如今早已成为通中西藏生传统的“爱校建校劳动”的重要内容。这些校园实践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培育了责任与服务意识,更向全校师生展现了西藏生优秀的品质,增强了他们劳动的自豪感,并且感染着普通班的学生,吸引他们一起参与到劳动中。这种由西藏生发起的乐于参与、勤于实践的爱校劳动,如今已逐步扩展至全校学生,这正说明了学校西藏生也已成为引领学校新风尚的一股力量。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西藏生与汉族同学结对,一同走进社区、走入企业、走到小学开展诸如“精品课程进社区”、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帮扶社会空巢老人、社会公益劳动、送温暖献爱心等服务实践。在实践中,高一新入校的西藏生从刚开始的向汉族普通班学生学习、交流、领会,到自己独立开展活动、创新活动,逐步培育起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他们有的自发加入南通江海志愿者行列,到社区空巢家庭和贫困家庭开展慰问活动,三年如一日关爱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成为西藏生志愿服务的典型案例。中国民族宗教网、南通电视台分别对学校西藏生关爱社区老人反哺社会的活动做了专题报道。

反哺家乡

在通城社会实践历练的基础上,学校积极鼓励西藏生将学校的德育成果与影响带回西藏,利用暑期在家乡进行社会实践,并优化形成了4项活动:挥洒青春风采,历练实践成长——城镇学生社会调查及志愿者服务;体验城镇发展,展拓青春视野——西藏农牧地区学生走进城镇学生家庭;美丽的家乡,腾飞的西藏——我看家乡(农牧地区)发展巨变;追忆点滴往事,感受美好西藏——讲述“我”与西藏的故事(进藏干部子女)。学校独具特色的西藏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了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暑期社会实践中,藏族学生根据所在地区组建实践小组,走进藏区城镇初中校园,开展“理想教育”宣讲和义务帮学活动,畅谈学涯规划、初中生的理想目标,介绍内地班的相关情况,讲述自己在内地求学的幸福感,激起初中同学对内地班的向往。有的实践小组来到社区、福利院、小学开展志愿者帮扶活动。有的佩戴通中标识的“环保志愿者”帽,在当地重要的文化场所,如罗布林卡、林芝比日山风景区、扎什伦布寺广场等开展环保宣传和垃圾清理活动,将文明卫生的理念带入藏区,也吸引了周围的游客群众加入他们环保的队伍中来。有的走进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感受藏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促进自身的生涯规划。有的步入当地博物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民俗馆或文化展示地,寻访优秀藏文化,深入体验传承藏民族传统。有的农牧区学生走进城镇,与城镇同学一起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参观调查,他们一起深入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等体验生活,参与劳动,并积极与接待家庭、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交流,了解当地城镇社会的发展情况,切实感受藏区城镇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有的农牧地区的同学从家乡发展的某一细节如村边的小路、村里的养老院、村中合作社的变化入手,调查发现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切实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带来的优越性,展现民族团结的生动现实。高二进藏干部家庭的学生利用暑期,重返藏区走访自己曾经成长的地方,通过与长辈的交流了解自己及家庭与西藏的点滴往事,感受西藏的美丽、回味藏族人民的热情,追忆自己家庭对西藏这片热土深深的爱。近两个月的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收获满满。

“耐得了性子,守得住初心。”江苏省南通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做实平常之事,汇集群体之智,谋求创新之处,民族团结的信念厚植于心,民族团结的花朵愈加鲜丽。

·张云 蒋卫星 刘卫锋·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南通民族教育再结硕果江苏省南通中学获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江苏省南通中学被表彰为“全国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校长成锦平作为江苏教育系统唯一代表出席了表彰大会,亲

临现场聆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受邀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观礼。

国家级表彰再次花落南通,其来有自。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巡视员次仁多布杰认为:

“南通中学的民族教育,是把‘民族团结’烙进了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心底!”

江苏省南通中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首先倡导要把常规工作做好,把传统活动做实。在17年的民族教育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四位一体”的工作理念,即“在结对关爱中提升亲情感,在自主管理中发挥主体性,在文化交流中增强认同感,在实践服务中激发责任心”,关注细节,完善行动,做好精品。近年来,学校在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品格,促进学生成长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建构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优化工作举措、深化人际交往、净化心灵空间、具化愿景启蒙的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这首歌唱得更响更嘹亮。

注重引领反馈,唤醒回馈情感

“汉藏一家亲”是南通中学开展民族教育的传统活动项目。学校充分利用内地西藏散插班的独特优势,调动在校教师、学生、社区、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搭建汉藏交流与融合的平台,形成了生生结对、师生结对、社会帮扶和媒体关爱等四个层面的帮扶形式,并且注重结对中爱心的双向传递,即西藏生在感受民族团结带来的温暖与亲情的同时,也让通城的学生和市民体会到藏族学生的感恩、爱心与热情。

近年来,学校在坚持传统做法的同时,在“生生结对”中加强过程引领和督促,结束了结对双方要及时反馈活动情况,跟踪记录结对同学三年交往情况等举措,关注交往的细节,力促结对活动取得长效发展。与此同时,鼓励班主任老师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等多种形式,对西藏生进行感恩教育。

正因为学校西藏生的感恩情怀,吸引了众多校外的个人和团体长期热心于学校的西藏班结对活动。学校老三届毕业生组成的“诚恒导师

团”自2015年寒假到校慰问西藏班学生之后,他们每年春节都会给结对藏族孩子带来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和具有“南通味道”的特色茶食和糖果,这项联谊业已成为学校汉藏结对、社会帮扶的精品活动。导师团成员、学校退休教师徐大宁说:

“我们通中的西藏生重感情、懂感恩、有情义。我们几个老同学曾经结对的2015届西藏18班的孩子们如今已毕业了,他们逢年过节还会发来祝福的短信。面对这样的孩子,更多些的付出,我们打心底里愿意。”

深化交往方式,提升交流品质

在南通中学,汉藏学生间文化交流与交融是双向的,西藏班学生接受着汉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的同时,他们也是学校活动、汉藏交流中的主角。学校一年一度的“藏文化宣传周”活动、藏历新年系列活动、汉族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体验活动、元旦迎新大型联欢会,汉藏同台歌舞等已经成为学校汉藏文化双向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精品活动。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把精品做精,把交融做实”,将藏生内地文化体验的触角从学校和社区层面的大型活动深入至班集体,鼓励班级根据内地节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高三西藏班端午观艾草、做香袋、品粽子,立夏斗蛋、制蛋网,八月吃菱角,谷雨过后尝鲜南通时令小食“冷蒸”等,在平常的日子里时时感受,细细体味汉族的风俗文化。在藏文化的宣传展示中,学校还积极拓展交流的范围,与校园周边的濠东社区、通师二附部分班级达成意向,每年定期开展藏文化的宣传与展示活动,让南通市民近距离地感受藏文化的魅力,也激发西藏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热情。

丰富活动平台,优化育人环境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在此背景下,南通中学积极创建汉藏文化融合课程基地,以汉藏文化体验中心为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文化环境、教学资源到教学融合形式的教育现代化的学习环境。真正把“难忘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有机结合起来,搭建“人际交往、情感交流、文化交融”全方位的民族“三交”课程体系,培育汉藏学生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多元文化与人文情怀、美感体验与品位生活、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领导与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目前该基地已经申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三类课程板块、四处互动场馆、三类实践基地正在陆续推进中。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多民族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学生自主管理与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增进学生交往与交流的平台。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学校“难忘教育”的德育建设一直注重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学校有90多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近年来,在社团建设中,学校努力思考和探索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有利的学生之间交往交流的平台,积极打造汉藏学生共同参与的精品社团,从而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新的生长点。

“藏文社”里增强文化自信

学校自创办西藏班以来,就非常注重西藏生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研习与传承,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由此鼓励学生组建了自主管理的“藏文社”,并成为学校西藏生中的传统社团。刚开始,藏文社主要是面向于全校的藏族学生,定期开展诸如藏文研习、藏文阅读等活动,目的是让在校藏族学生在内地也不要丢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近年来,学校“三交”活动不断深入,学校扩充了“藏文社”的内涵和组织形式,发展成为全新的“优秀藏族文化传承与宣传学生社团”,引领全体西藏生传承、深化、践行藏族优秀文化,并打造成向校内外进行优秀藏文化宣传的重要团体。学校每年举行的藏文化宣传周活动、社区和小学藏文化展示活动、藏历新年系列活动等,以及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促进了西藏生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藏·映社”中加深文化体验

为进一步增进汉藏学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和平台。在社团建设

层面,利用今年新学期学生社团招新,鼓励学生筹划组建了一个汉藏学生共同参与的汉藏文化互动交流的社团“藏·映社”,取意于“西藏印象”,社团主要面向汉族学生招新。汉族学生报名踊跃,一个中午就有130余名高一汉族学生申请加入。在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上,藏族同学在学校民族教育管理处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汉族学生的特点,自主规划设计了一学年的藏文化体验内容,从西藏历史、西藏风光、藏戏欣赏等接受式体验,到藏文书写、藏餐制作、藏饰搭配等实践体验,让汉族学生在通中校园就能全面感受到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多元。同时,学校也在着手谋划,以“藏·映社”为平台,增进汉藏学生的感情,从而鼓励第一批社团成员在高二暑期随西藏生一同前往藏区,一同开展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并逐渐形成传统,从而拓展学校暑期实践活动的内涵,提升学校汉藏“三交”的品位。

民族舞蹈社团携手共进

在学校社团中,民族健身操社团和民族舞蹈社团是汉藏同学结合、共建发展的典范。这两个社团中的汉藏同学在平时的训练中,彼此学习和切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省市比赛中,互相鼓励和协作,为着共同的目标携手拼搏,情感愈加深厚。一次参加省赛的前期训练中,作为主舞之一的藏族姑娘次仁罗宗一个动作要领总不能到位,急在心中、看在眼里的队员,舞蹈专业出身的刘诗莹偷偷地与罗宗约好,每天利用中午时间在舞蹈房里陪她一遍一遍地练。最终

在2017年江苏省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展演中荣获一等奖,她们俩紧紧拥抱,喜极而泣。

在每次民族健身操的编排中,藏族同学会主动给教练出主意,献计献策,将民族元素融入于现代健身操中,展现民族健身操独有的魅力。民族健身操社团成员达娃央宗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藏民族的元素还能如此完美地融合在健身操中,每次在跳健身操时,特别在参加比赛时,我充满着自豪和劲头,我要将藏民族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种舞蹈设计也获得了评委专家的充分肯定,学校民族健身操社团接连获得2016年南通市健美操比赛特等奖、2016年江苏省民族健美操比赛三等奖、2017年江苏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第三名、2019年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二等奖。像这种汉藏联手打造的学生社团,在南通中学还有14个,民族团结融合硕果已在通中校园遍地开花。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