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让文物远离灾难, - cnepaper.com ·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二 编辑:吴金涛 徐 钰 排版:钟艳波 校对:曹 涵 靖江交警 a06 新评论 最 2019年4月18日

编辑:吴金涛 徐 钰 排版:钟艳波 校对:曹 涵2019年2月27日 星期二

A06靖江交警

新评论

编 辑:夏国耀 排 版:夏国耀 校 对:侯 焰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A06时评

报议事读

江茶坊

让文物远离灾难,我们需要做更多 “礼让行人”

也需行人良性互动一则令全世界人民心痛的消息:

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4月15日傍晚发生大火,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巴黎检方已就火灾起因展开调查。

这是一场文物之殇,文化的劫难。这座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哥特式建筑被称为“法国的一部分”,是法国乃至欧洲艺术与文化的象征。大火令这座有着 800 多年历史的古老教堂失去了著名的木质塔尖,也摧毁了那一曲在世界人们心中奏响了几百年的“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这不仅仅是法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损失,更是全人类文明的损失。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有过著名文

化遗产被摧毁的惨痛经历:1994 年,西班牙巴塞罗那著名的利塞奥歌剧院在大火中被完全烧毁,火灾的起因是在例行修整期间,火花飞溅到了窗帘上;1996 年,意大利威尼斯著名的凤凰剧院被大火烧毁,调查发现,此次火灾系人为;2008 年,韩国被称作

“第一国宝”的首尔崇礼门遭遇纵火,被彻底烧毁……我们不能否认其中存在一些客观因素,然而相对疏松的管理和一时的大意,无疑会给文物保护带来重大安全隐患。正如去年那场烧毁了 2000 万件文物和 530000 种书籍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博物馆的管理不善、消防器材老旧无法使用等,都成为给文物带来灭顶之灾的重要因素。

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古老文明和历史都以文物等载体得以保存流传,文物本身所承载的艺术、文化、历史价值及其不可复制性,对文物保护和修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诸多挑战,这就要求文物保护及修缮要有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手段、安全的意识、智慧的途径来精心呵护。

燃烧在巴黎圣母院上空的大火已经熄灭,但这场大火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古建筑保护及修缮,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慎之又慎,安全为先。被大火吞噬的教堂或许可以复建,人类文明却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残。

(徐可)

去年起,我市各村纷纷成立红白理事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引导村民在婚丧嫁娶活动中破除陈规陋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移风易俗。笔者期待,我市乡风民风能从红白喜事起,摒弃不好的风俗习惯,刮起文明新风,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礼尚往来是中国传承久远的传统。婚、丧、嫁、娶、建房……这些大事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请乡邻聚一次,热闹一下。别人请你,你得随礼,作为礼尚往来,你有事请人家人家也要随礼。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礼有些变味儿,不断攀升的“份子钱”成为家庭生活中一个不小的负担。礼金高涨,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所倡导的节俭养德、移风易俗理念不相适应,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移风易俗可以从红白喜事入手,积极推行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村规民约”是最好的切入点,破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民主协商和村民自治的作用。乡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选出德高望重之人主持,以“引导、服务、监督”为基本职责,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对不良倾向和苗头性问题要早发现、早制止,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引导服务群众作用。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基层,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应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要带头做到不大操大办,摒弃不良习俗,让文明时尚新风常常吹起;带头倡导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让务实节俭之风处处弥漫。如

此,党风带动政风,政风推进民风,最终受益的是全体老百姓。

“破旧”就要“立新”。可提倡集体婚礼、旅游婚礼、纪念婚礼等新形式,设立公共婚嫁、治丧场所,免费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既能方便群众,又能杜绝攀比之风。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感召力,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活动,对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等文明风尚进行多层次、形象化、具体化的展示,从根本上提升群众的文明意识和道德修养。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却利在千秋。笔者呼吁,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为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和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陆程红)

自2017年以来,“礼让斑马线”已经在靖江走过了两个年头。如今,斑马线前停一停已经成了不少车主的“下意识”行为。然而,礼让行人也让出了一些郁闷事儿。比如急着踩点上班的车主,遇到边玩手机边慢悠悠过马路的行人,那真叫个“糟心”。笔者还遇到过站在马路中央聊天,还指着私家车主叫嚣“你敢动一个试试”的无礼行人。

每到此时,笔者便忍不住想要呼吁:“礼让行人”也需行人良性互动,驾驶人要礼让,行人也应遵守规则。

将路权优先让给行人,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题中之义。在马路上,作为血肉之躯的行人,相比于钢铁构成的机动车是弱势群体,一旦发生事故,行人生命将会受到直接威胁。基于此,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2017年以来,我市开始对“礼让行人”进行抓拍,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市民素质不断提高,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已成常态。

但是,在大多数机动车驾驶员能做到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时候,也不乏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些行人无故在斑马线上滞留,让车主无所适从,进而会造成交通拥堵,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可见,车辆有车辆的规矩,行人也有行人的规矩,不能只约束一方。换言之,车辆礼让行人,还需行人良性互动。比如,在没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车辆应主动减速慢行,礼让行人,行人这时应快速文明过马路。

“礼让行人”也是一道文明“考题”。答卷的不仅是开车的司机,还有每一位穿越马路的行人。这就要求每一位司机朋友,开车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要把“礼让行人”作为一种习惯和自觉。而行人也应该将心比心,对驾车司机的迁让多一份尊重,这样才能形成“路上人人让我、我让人人”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城市也才能更文明、更有爱。

在加强思想引导的同时,笔者还建议,有关部门不妨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设置针对人行横道的实时曝光台,抓拍曝光“礼让斑马线”上不文明的行人,引导行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共同让城市的交通环境变得更加安全、有序、畅通。 (孙夏)

让移风易俗成为乡村文明生活常态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