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漫走永嘉古村落 更卫生的易拉罐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page/21/2013-11/27/08/201311270… · 街的一侧是临水而建的长椅,另一侧是清一色的古木屋。

8-9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2013年11月27日

周刊

阅读改变生活

第 121 期主编:冯永亮 电话:010-82296740策划:解成君 电话:010-82296732编辑:刘亚文 电话:010-82296736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美编:梁颖宁 电话:010-82296743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书画院征稿启事“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书画院”是为热爱书画艺术的教师特

别成立的,它以弘扬我国传统书画艺术、促进中国教师书画艺术交流与合作为目的。 这一机构的成立,将为热爱艺术的教师提供一个让其作品走出校园、进行书画交流和展出的平台,以及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教师的文化生活添加光彩。

“中国教师书画院·作品赏析”栏目,是热爱书画艺术的教师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们会定期刊登入选作品,同时配发作者对作品的创作解读、艺术评价(字数限 500 字以内),以及自我介绍(字数限 100 字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投稿要求:作品以 jpg 或 tif 电子格式,分辨率为 300dpi,发至邮箱,并标明“作品赏析”。

喜欢藤萝墙,或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墙,不砌,只是简单地将石头错落地堆叠,石头间留有空隙。 这样的墙,高可挡风挡雨,低可观景看云。

诗人是最懂墙的,他们的墙叫篱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墙”下采花,偶尔抬头,秀美山景就展现在眼前,秀气扑来,心醉人醉。 墙内有菊,墙外有山,墙里墙外,都是大心境、大乐趣。 最记得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小叩柴扉久不开,寻友不见,心中有些许失落,沿墙而走,无意间抬头,却撞见一枝红杏从篱墙内伸展出来。 红杏摇曳生姿,失落也变成了惊喜。

红杏之所以让人感到惊喜,全因这墙。 试想,若无墙,尽览园中景,春色也会少了含蓄;若无墙,怎可见主人对春色的怜爱。 墙,并不是为了关住什么,也并非隔绝什么,仅仅是一点固执的坚守,一点小小的傲气。 墙的美,在于搭建它的人,见墙,便可见主人之趣、主人之志、主人之心。

多年前, 我曾经去拜访一位住在乡村的 70 多岁的老画家。 去之前,有同事告诉我,他接触过这位和蔼亲切的老画家。 但是,真的见到老人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老人喜欢植物,所以在小屋四周种了很多藤萝,远远望去,小屋已被藤萝包围———茂盛的藤萝就是院墙。 村长告诉我,老人退休后从不接受陌生人的拜访,平时只与老友和村里的小孩子接触。听罢,我产生了硬闯的念头,村长看穿了我的心思,说:“千万别擅自进入院子,建议你试试委婉点的方法。”于是,我们站在墙外,温柔地向老人表明来意,但老人却用高昂的声音在屋里喊:“你们走吧,别弄坏我的藤萝!”我不甘心,几番请求,老人才肯走出屋来,隔着藤萝与我们说话。

回来路上,有人说老人清高自傲,我却不以为然。 老人种下藤萝墙,并不是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仅仅是想要一份宁静的生活罢了。 其实,墙便是人心,墙便是人生。 你内心平静,墙就消失不见,心绪躁动,墙便无处不在。

墙并非诗,却带着诗意,长满青草、开满花朵,迎风伫立而不惊不喜。 墙有它自己的人生,安静平和、不争不辩。 我也想拥有这样一面藤萝墙,墙不必高,要让花草可以攀援;墙不必厚,最好可以透进阳光;墙不必多,疏疏落落才最美。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

如果说没有历史,难显其珍贵,没有文化,就难显其价值。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 县内有楠溪江流过, 又拥有保存完好的晚唐至明清时期的50 余个古村落,足显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古村落中,岩头镇的丽水街和芙蓉村颇有名气。

丽水街位于岩头镇东缘的蓄水堤上,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条有“中国摄影之乡”之称的古街。 曾有人说“不游岩头丽水街,就不算来过楠溪江”。 可见,丽水街为这一地区不可错过的景点。

走进岩头镇,“为了你的到来,我整整等了一千年”的宣传语悬挂在街道上方。 转过一条现代化的街道,丽水老街便出现在眼前。 丽水老街临水而建,呈圆弧状伸向远方。水边建有一排排长椅,长椅上方挂着灯笼。想必灯笼在夜晚亮起时,定是熠熠生辉。 只遗憾我来的不是时候,未能见到灯笼点亮时的壮观画面。

说丽水老街是街,不如说是长廊。 它长三百余米,宽不过两三米,老街的一侧是临水而建的长椅,另一侧是清一色的古木屋。 午后的阳光暖暖的,斜照在长椅上。 一边,两个爱好垂钓的后生靠在长椅上,等待鱼儿上钩。 另一边,一位老人身披外套,坐在长椅上晒太阳。

丽水老街出口处的祠堂修葺得大气、精致。 进入祠堂须走两边的侧门。 从其中一个侧门跨入,能看到 4 根高大的木柱支撑起的大戏台。 虽然此时没有表演、没有观众,甚至没有一桌一椅,但只要有阳光不经意地洒落,空旷而宁静的祠堂内便呈现出光影交错的景致,惹得路过的游人不停地按动快门。

脚踩着老街鹅卵石铺就的地面,手抚老街墙体,除了静谧、纯朴,我还触摸到一种遥远的记忆。

楠溪江畔古村落群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的突出代表, 而芙蓉村则是楠溪江古村落群的缩影。

芙蓉村与其他古村一样,建村前先建好街巷、沟渠,然后再建房屋。所以该村目前仍有良好的街巷网和沟渠网。芙蓉村中有许多老屋,其神秘吸引着好奇的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午后暖阳下,我在小径上随意踱着。 待抬头时,竟发现一老宅的门庭上有青石打制的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 ”横批是“鸿禧燕贺”。 一看就知道是书香门第。 当我举起相机准备拍照时,自门内走出一位长者。 看到我,老人没有惊讶,而是热情地与我打招呼,邀我到屋内看看。

走过庭院,跟着老人进了屋,正对着门的墙壁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张遗像。 老人指着遗像告诉我,这个人是陈毓秀,曾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老屋是陈毓秀的故居,叫“将军屋”,而老人则是陈毓秀的胞弟。在老人的引领下,我走进内屋,看到右侧摆着一张老式的床,床前有楣,楣侧有框、有凳,凳边有柜。 床虽老,却看得出也曾是豪华之物,因为在床楣和床框上雕饰着众多人物,华丽重彩。我发现床楣及楣边的框架上雕刻的一些人物画像已被剜去。 老人告诉我,这是在“文革”时自己剜掉的,如果不这么做,床就很难保留下来了。说起“文革”,老人又想起了什么,手指向了窗外。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看到门庭里侧的青石门上,尽管曾经被擦拭,但“摧枯拉朽破四旧,雷厉风行立四新”的字样依然可见。

永嘉古村落虽没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没有晋中大院的奢华,也没有福建土楼的奇突,但它能把山水的清纯灵秀、人文儒雅融为一体,绘做一幅和谐、宁静、潇洒、秀美的水墨画。 独立于世,才更显珍贵。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育才小学)

漫走永嘉古村落□ 胡新华

筅 驴友坊

改变从梦想课开始

□ 吴显姣

“真爱梦想”行动 51

“阳光教师”稿件请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墙□ 易红梅

赵新芳教育生活禅(107)

与河北省邢台市特教学校的师生接触越深,就越觉得他们像一本厚重的书,不深入研读很难读懂。 学校的每位师生都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不可或缺的一页。 教务主任周兴文就是其中之一。

周兴文习武出身,言谈直爽,一身侠气。 翻开他的业务档案,俨然一张荣誉清单:2001 年在 5 所特教学校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2007 年在邢台市特教学校基本功大赛上获一等奖,2010 年在河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整合课中获奖,2011 年荣获第三届邢台市“学科名师”称号。他一定是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我暗想。 1974 年,周兴文出生于南和县一个偏僻农村家庭,在当地一所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邯郸特师,毕业后分到特教学校,从教至今。 看到这里,我已确定,他不仅是特教科班出身,还是一位善良、淳朴的农家子弟。

课前,当我向周兴文提出听课要求的时候,他爽朗地答应,并反问:“听数学还是语文,低年级还是高年级? ”看来,周兴文在学校不仅是中层领导,还是一位覆盖全学段的“全科教师”。 经商议,我决定听一节中专班的语文课。

我提前 5 分钟来到教室,看见周兴文和中专二年级听障班的 13 个学生正在教室里做课前准备。 我突然发现,学生中间还坐着一位长者。 校长杨密婷告诉我,那是一位长年陪读的学生家长,平时还在学校做义工,现在是义务宿管员,和孩子们接触多、感情深。

开始上课了,孩子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与正常人相比,这些孩子不是在读,而是在喊、在吼。每个孩子发出的声音都很怪异,但看到他们专心致志、艰难地张嘴鼓腮的模样时,我为之动容。这样的声音,似乎和平时听到的朗朗读书声一样动听。

周兴文在两块特制的、可以上下拉动却十分笨重的黑板上设计板书。 对于聋哑孩子来说,黑板是很重要的学习工具,由于与人交流有障碍,他们往往需要在课后从板书中获取信息。 因而听障班的板书就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流程,老师们总会完整地把板书保留给孩子们。

从板书的内容不难看出,周兴文今天所要讲的课文是韩愈的《马说》。 随着周兴文在木制讲台上发出“砰砰”的跺脚声,孩子们的读书声戛然而止,师生进入课堂状态。

虽然我经常到学校听课,但那是教师和正常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课,而这节课却是发生在教师和无法用语言交流的聋哑孩子之间的特殊的课。 其难度是在常态下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很难想象的。 所以这节课是不能用简单的一个“听”字概括,更多的是“观”。 对教师来说,与其说在上课,不如说在用夸张的口型表演;对学生来说,与其说在读课文,不如说在比划课文,而他们回答问题时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争吵。

作为一个曾经讲授过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师,我被周兴文独特的教学艺术折服了。 他不仅成功完成了常态教学环境下都很难达到的教学任务,还在教学过程中生动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合作、协商、对话等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家说”,周兴文引申出“汗马功劳”这一成语,先用手语解释了一番后,问学生:“是人的功劳,还是马的功劳? ”学生立刻陷入困惑和争论中。 突然,一名学生生硬地吐出“穆———桂———英”3 个字。 虽然孩子没有准确说出答案,但周兴文知道孩子已经理解了成语中马与人的关系。 于是,他兴奋地竖起大拇指,跺着脚大声喊道:“太棒了! ”这节课,就在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雕琢特殊孩子生命的殿堂(四)

筅 专 栏

筅 阳光教师

筅 物 语

对于书,我一直相信缘分。 有些书还没有来,是你视野未及;有些书正在来,路转溪头忽见;有些书悄然离去,是你蜕变成熟 。近来我一直在寻找人文清华,突然收到宗永兄寄来的梁实秋的《我在清华》,那份喜悦,堪比“好雨知时节”。

书的装帧简朴,白色背景上撒着清华两校门、大礼堂、科学馆和清华学堂的几幅老照片。 编者刘宗永和纪箟钩沉出众多史料,将梁实秋的文章分为三辑:清华 8 年,国文堂秩序纷乱的真因,荷花池畔。 这些文章或为梁氏少作,或为晚年忆旧文字。 相对早年的工愁善病与头角峥嵘,我更喜欢梁氏暮年的素朴平和。 正如梁实秋自言:“有人说,人在开始喜欢回忆的时候便是开始老的时候。我现在开始回忆了。 ”青葱岁月,可以是进行时,也可以是过去时。 只是,追忆过去的岁月,让人倍加怅惘。

梁实秋 14 岁进清华,整整 8 年。透过作者温暖的文字,我们似乎可以呼吸到早期清华的空气,触摸到那些历史人物,这自然要远胜那冷静客观的校史。 所以,无论是品评人物,还是考察清华教育制度,该书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他写梁启超来清华演讲,梁上来就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接着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梁启超演讲时长篇大段地背诵诗词,记不起来时会愣在台上良久,然后用手指敲头,猛然记起,

便笑容可掬地朗诵下去。 梁启超敲头的时候,大家屏息以待,等他记起来的时候,大家也跟着他欢喜。 梁启超讲到动情处涔涔泪下,大家则愀然危坐。 那是民国十二年的事情,可惜当年的演讲没有录音,不过借助梁实秋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想象前辈人物的风流。我这才知道,许多研究清华传统的文字,原来都发轫于梁实秋的记载。

梁实秋性格平和,与创造社、新月社的朋友皆有往还, 这对我们研究新文学史大有裨益。 他去上海,惊讶的不是创造社友人生活的清苦,而是他们生活的颓废,犹以郁达夫为最。

梁实秋的好友闻一多, 诗人气质浓郁,从来不肯向学术纪律低头,导致他在清华读了 10 年。这多出的两年,一次是因为进校时英语不及格留级,一次是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处分推迟毕业。 早期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 8 年学成后一律放洋,闻一多有感于清华的严重崇美倾向,撰《美国化的清华》加以抨击:“清华太美国化了!清华不应该美国化,因为所谓美国文化着实不值得我们去领受! 美国文化到底是什么? 据我个人观察

清华所代表的一点美国文化所得来的结果是:笼统地讲,物质主义;零碎地数,经济、实验、平庸、肤浅、虚荣、浮躁、奢华———物质的昌盛,个人的发达……”这样一个民族情绪浓厚的诗人,一旦投身于物质文明发达的蛮荒,只能在家信中相约回国后与家人“围炉絮谈,痛哭流涕,以泄余之积愤”。 闻一多的倔强使得他在美国最终未修完学业。 10 年清华加上 4 年留美,培育出一个现代诗人与学者。梁实秋说:“一多作诗的时候拼命地作诗,治学的时候拼命地治学,时间根本不够用。”有了梁实秋的描述,我们就更能理解闻一多的“拍案而起”了。

然而,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关心的是梁实秋如何度过清华的 8 年生活,以及往日的清华与今日有何不同。看当时的居住条件,国文部教师住古月堂,西文部教师住工字厅,美籍教师住洋房,就能发现教师地位极不平等。 这种情形下,民族自尊心自然容易高涨,国粹派于是提倡孔教以对抗外国教师传教。当我们今天讨论清华中西贯通这一传统时,不能忘记清华因美国退还庚子赔款

建立的背景———美国人预备从知识与精神上来支配未来的中国领袖。 彼时的清华学生,一面向往美国的文明,一面又耻辱于本国的落后。 这种矛盾的心态,也许更能激发他们发奋图强吧。

撇开政治因素不说,8 年的清华生活足以让梁实秋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小伙子。早期清华是一个纯粹的男性社团,学生活泼朴质。由于学校管理严格,学生身上不许带钱;走在路上不许吃东西;洗澡需签名,不洗要警告;要按时给家长写信。今天看来,他们都是乖乖崽了。潘光旦对于自己在寝室门外方便被记过一事,不但绝不讳言,而且奔走相告,简直抵得上魏晋人的扪虱而谈。 清华重视体育,校际球类比赛如获胜利,照例翌日放假一天。 梁实秋毕业时游泳不及格,只得参加补考,苦练了一个月,补考时翻江倒海直坠池底, 好在沉到池底后还能连爬带游,喝了几口水,糊弄到终点。 马约翰先生笑得弯了腰,挥手让他走:“好啦,算你及格了。 ”同样是这个梁实秋,编纂了《清华周刊》,提倡国粹以保存民族性,约请名人赐稿、演讲,呼吁学生自治、男女同校,要将美国化的清华文学化。

这个小伙子喜欢徘徊于清华园里最幽绝的地方:“在留恋的夕阳、皎洁的月色里,我常独做荷花池畔的顾客,水木清华的主人。 ”

青葱人作青葱语,原是这般可爱。(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青葱岁月———读梁实秋《我在清华》

□ 方 麟

我是今年 4 月调至城关四小任教的, 同时接管 503 班的语文及梦想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503 班有位叫小云的学生,是学校的头号顽童。 但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 他的本质应该并不坏。 事实证明,造成小云顽劣的原因是母爱的缺失和父亲的冷漠 。了解情况后, 我开始帮助和促成小云的改变。

在上《梦想的力量 》一课时 ,我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出自己的梦想,小云却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想说说梦想。 ”我很惊讶,他在课堂上从未有过如此积极的行为。 他说:“我的梦想是成为篮球运动员或士兵, 但是可能没有机会……”说到这里,学生们没有嘲笑他, 而且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小云也害羞地笑了。

插曲过后的分享时间, 小云第一个站起来说:“老师, 我想先实现第一个梦想, 成为篮球运动员。 ”然后他把卡片递给我说:“只给您看。 ”接过卡片,我看到了他写给我的话:“老师, 如果我好好学习, 您能不能帮我成为校篮球队的队长? 还有,我喜欢今天在梦想教室里的位置, 不喜欢最后面的座位……”我拉起他的手,轻声说:“只要你能好好学习、 善待同学,我就答应你的要求。 ”他点点头, 我问他为什么喜欢来这里上课, 他的回答很简单———坐在教室前面能和老师有更多的交流 。我这才意识到, 孩子平时得到的温暖太少了。

从那节课以后, 小云逐渐有了改变,特别是上梦想课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在教室门口。我想,那是因为课上有属于他的掌声和梦想。只有自己做出改变,才是实现梦想最重要的一步。终于,小云当上了校篮球队的队长, 还带领篮球队赢得了城关地区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男子组的第一名。 这都是因为在温暖的梦想教室中, 他收获了不曾有过的鼓励和信心。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黎平县城关第四小学)

誗 梦想课程改变的,不仅有“劣迹斑斑”的学生,还有在繁重工作的压迫下不知所措的教师。下期,为您讲述梦想课程让教师重燃激情的故事。

邱薇 辽宁省铁岭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特殊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 19 载。 她曾因困难与误解想过放弃,但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个个诚恳的微笑,让她坚定了信心,并用积极的状态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个需要她的孩子。 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她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也在这样一位积极、乐观的教师引导下,快乐成长。

教育信念:让折翅的天使重新起飞人生格言:倾心于孩子的今天,着眼于孩子的

明天。爱好:舞蹈、音乐

筅 潮 物

(以上图文来自爱稀奇 ixiqi.com)

在国外,据说有一种采用特殊油墨印刷的书籍,出售时真空包装,一旦拆封,油墨便开始与空气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 如果读者在 3 个月内没能读完这本书,书上的文字就会消失。然后,书的封底会出现这样一句话:如果 3 个月你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不是书的错,因为它已经等了你 3个月。 这种限时阅读的书叫“迫不及待”。

想一想,自己竟没少干这样的事。 在书店看到心仪的书,急忙买下,回家后虔诚地把书放在书架上,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有时间了,洗净手、静下心,再坐在书桌前细细品读。 奈何一直没有时间,于是就这样一天天地拖下去,存书越来越多,完完整整读过的书却没有几本。 当我知道有“迫不及待”这种书存在的时候,忽然觉得它就像一位益友,时刻提醒我“书既然已经打开,就要有计划地看完,别把今天的书拖到明天读”。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某本书喜欢了好久,买来后却束之高阁。 总以为书既已买来,就是自己的,什么时候看都可以,结果却再也没打开;有些文件储存起来,原以为会偶尔使用,却一直尘封在硬盘里,不再调用;久久瞩目买回来的新衣服,想在某个重大场合穿着它出场,奈何没有机会,只能在镜子前短暂展示;旅游时买的明信片,原计划送给亲朋好友,可带回家再也没有打开;总觉得陪伴亲人的时间还很多,所以一次次地说“下一个节日再陪他们”,难道我们是把某些事物看得太重要,认为要等到有充足的时间、闲适的心情才能去做吗?其实不然,事情一拖再拖,拖到澎湃的感情渐渐淡化,拖到牙齿松动、老眼昏花,才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但人生没有回头路,只好空留一腔遗憾在心底。

古人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嘴里念得滚瓜烂熟,心里何曾想过要今日事今日毕。

抓住现在吧,趁书上的灰尘还不厚,把堆积在床头的书看完;趁现在还年轻,把喜欢的衣服穿上身,在众人面前秀一秀;趁亲人还在,给他们打个电话,送一份礼物……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镇第二初级中学)

不能等待的事□ 师立梅

筅 生活絮语

更卫生的易拉罐这款易拉罐包装设计是在普通易拉罐的封口位

置,增加一层贴膜。 开罐时,贴膜会随拉环一起撕下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却可以避免饮料出厂后被污染。

放大镜此款“放大镜”可以轻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对着镜子要处理某些细节却看不清楚。“放大镜”看上去和普通镜子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是设计师在镜子的某个位置设计了一个放大区, 这个区域能够将物体影像放大数倍,方便人们对细节进行处理。

防抖勺有些疾病会导致手抖, 甚至令病患无法独立进

餐,而这款防抖勺可以解决大概 5 厘米内的抖动。 只要手抖动的幅度小于 5 厘米, 病患用这把勺子就可以实现自己进餐。 此外,防抖勺还内置了智能系统,可以与配套的 APP 联动,以类似学习的模式,不断提升病患手部动作的稳定度。

会变皱的花盆设计师想用更有趣也更加明显的方式告诉人

们———要给植物浇水了! 花盆采用一种能吸水的材料,它能吸收过量的水并储存。 随着水的消耗,它会将储存的水分释放出来,然后逐步变皱,直到水分消耗完。 如果你这时浇水,吸收了水分的花盆又将恢复光洁和平整。

筅 悦读生活

“单元整体课程”是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也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它将国家课程总目标进行逐级分解,把每一个学科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小的单元都按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来构建,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完整的、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近日,完整介绍“单元整体课程”的系列图书《换一种教法》出版,本期,我们将分享德州跃华学校 3 位教师对“单元整体课程”的理解,看他们是怎样得到启发而“换一种教法”的。

筅 阅读联盟校·读书沙龙

□ 彭风霞

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数学教师,直至今日,仍有许多问题困扰我———如何将零散的数学知识变成一张知识网,使学生能够了然于胸、信手拈来? 如何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深刻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建立良好的数学观念,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进而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阅读了 《换一种教法: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初中数学)》,经过反复研读,顿时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它不仅解决了压在我心中多年的难题,也使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第一篇“总论”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初中数学单元整体课程的由来。 从作者的讲述中不难看出,他们也曾在数学教学中遭遇了同样的困扰, 但在历经多次探究与实践后,终于解决了难题,并总结了这一过程中的经验、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单元整体教学。

本书详细描述了初中数学单元整体课

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并立足宏观数学观,分析了现行数学教学方法和教材编排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实施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而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作者对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认识结构与认知结构、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剖析,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使我对数学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了明晰的认识。

单元整体教学的提出, 摈弃了数学教学零敲碎打、亦步亦趋的传统教学方法,作者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把数学教学演变为模块教学,使每个模块都能紧紧围绕“单元整体”,采用“整体———整体———整体”或“整体———部分———整体”的单元整体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活动性和应用性,引领我走出了重知识系统、轻能力培

养的泥潭, 让我有了主动寻求另外一种教法的冲动。

如果说本书第一篇侧重理论指导,那么第二篇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便是具体的行动指南。 在这一篇中,作者就单元整体课程如何操作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也对各环节内容做了详细的描述。 为了便于教师进行实际操作,作者还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编排了 10 个案例, 突出其思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张初中数学知识网,每天工作时想的也是如何重新组建单元整体,如何把握知识分类并确定各分支的内容,分支和分支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以什么为主线把它们连接起来成为一张数学知识网络,如何将知识重新编排等问题。 很庆幸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遇见了这本书。 我相信,有这本书的陪伴、引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收获更多。

编织“数学知识网”

《换一种教法 :初中单元整体课程 (总纲)》一书突出了“整体”的课程概念,立足整体,着眼全局,重在帮助教师整体把握和落实课程目标。 这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让我明白“换一种教法”贵在从“整体”上审视和把握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作者将初中三年的学习看作一个整体,关注学科课程总目标和每个学期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关注学科课程中各个教学模块和阶段之间的联系, 并将目标体系的最终目标指向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而书中提及的立足课程总目标, 在深入研究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让我对教学有了更系统、深入的思考,帮助我建立起了系统的课程观念。

我想,依照课程总目标的指引,哪些课

程内容能更好地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 可以先筛选课程内容, 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只有教师拥有更多的课程内容选择权和课程二度开发的主动权,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我惊喜地看到,书中介绍的单元整体课程, 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 每一个单元的整体架构都是在立足课程总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重构。 这绝不是教师“孤军奋战”的结果,透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师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模式下共同参与的身影。 当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的研发者,不仅确保了课程目标更加系统, 课程内容选择更加灵活,课程实施更加高效,课程评价更加准确,也让

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课程研发的方向,明确了学生能力发展和提升的方向。 而这一过程,必将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此外,本书不仅论证了单元整体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为我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教学案例,还以单元为基本组织单位,将单元作为一个个小的微型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4 方面入手,完成了“单元课程”框架体系的建构。 这样,一个个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就建立起来了,确保了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和评价。

《换一种教法 :初中单元整体课程 (总纲)》引导每位教育工作者建立起课程意识,同时将课程意识渗透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它既是一本立足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的指导用书,也是一本单元整体教学的工具书。

立足整体的课程观 □ 张 健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从一位前辈手中接过《换一种教法: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初中语文)》。 细读之后,如获至宝。 对于一个初涉教坛的人来说,这本书解决了许多我实际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

初中语文单元整体课程是聚焦语文课程实施,立足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发展性和创生性的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此理念指导下,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以整合为基本教学思想,以高效课堂为基本模式,以模块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将课程实施分为 3 部分: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以教学为起点,以整本书阅读为桥梁,以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路径,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一改以往课外阅读的观念, 将课外阅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将阅读专题化、深入化,使课文与课外阅读相融合,由一篇课文拓展到一本书、一位作家、一种文化。

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的“整本书”,由《沁园春·雪》开始,拓展到《毛泽东诗词鉴赏》, 再通过此书引领学生了解诗人毛泽东,最后通过阅读毛泽东的故事重温一段历史、一个时代。 这种逐层推进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学记》 中的这段话点明了面对求学者, 教师需要关注的 4 个问题: 一不可贪多, 二不可浅薄, 三不可轻率, 四不可太难。对许多教师来说,正确适度地把握好这4 个问题是个难题 , 而本书的单元整体教

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则能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为整体, 针对单元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舍弃,突出重点篇目。然后以课文间的契合点为突破口,将知识串联起来,并从基本的字词 、文学常识 、文章内容理解 ,以及写作手法的实际运用等方面, 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例如在九年级上学期的第三单元教学中,我舍弃了《孤独之旅》和《心声》,整合鲁迅的《故乡》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不仅让学生记住了经典篇目的美妙,而且还突出了授课重点。 同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这样的课堂设计也能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阅读本书,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使我以一种从容的心态面对工作和学生,迎接春暖花开。

建设开放活力的语文课程 □ 李韶璐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