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2016 年 11月 1日 星期二

    编辑 惠晓婧 视觉 湛肹 组版 陆德强 07·论坛聚焦

    陈晓天:

    窄带蜂窝物联网可实现智能泊车

    中国联通物联网运营支撑中心总经理陈晓天说,车联网是行业发展趋势,预计到 2020年全球联网汽车总量将达到 2.2 亿辆,其中8800 万辆汽车将激活联网服务。从车人互联、到车路互联,再到车车互联,联网的新技术、新形态在不断演进,同时,产业链走向融合开放,消费者需要差异化的服务。智能泊车是车联网服务的延伸。

    目前,停车位与停车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泊车对网络架构提出了挑战,解决之道是窄带蜂窝物联网。它通过基站、核心网、管理平台、智能停车服务器的架构,实现消费者手机客户端与车位引导的结合,将车辆导航到目的地,同时,通过停车场智能管理,实现反向寻车等功能。今年 4 月,上海迪斯尼智能泊车样本已经发布。

    包勇强:编织﹃实名制﹄智能交通管理网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机动车数量逐年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空气污染、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昨天的论坛上,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包勇强发表了《汽车电子标识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主题演讲,解读了汽车电子标识应用为智能交通管理带来的变革。

    包勇强介绍说,目前公安机关对车辆管理主要依赖交通监控设备和视频图像技术识别。然而,识别精度易受环境、照明和天气等因素影响,且不能有效辨别假牌套牌、污损号牌和故意遮挡号牌等违法行为。而汽车电子标识相当于车辆的“ 电子身份证”,内含射频识别芯片,存储有号牌号码、车辆种类、使用性质、车身颜色等信息,具有电子身份唯一性。无锡公安汽车电子标识应用示范工程突破了传统视频图像识别技术瓶颈,从源头上实现车辆身份的精准识别,消除了道路交通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盲点”,扩大了交通管理的监控时段和监控范围,为实现智能交通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汽车电子标识及其管理系统在无锡等地完成试点示范应用后,将由国家相关部委出台政策组织全国推广应用。各地政府进行政策配套并组织具体项目实施。

    韩旭:

    跨越技术鸿沟,

    实现无人自动驾驶

    安全、高效、经济是百度研发无人驾驶的三大原则。昨天,智能交通与车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韩旭发表了《奔驰在人工智能之路上的无人驾驶》主题演讲,解读了自动驾驶之于智能交通与车联网产业发展的意义。

    韩旭认为,目前汽车行业发展呈现电动化、共享化、智能化三大趋势。2015 年百度已经实现无干预高速自动驾驶,但如果想让无人驾驶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就要能够驶入城区。因为据相关数据统计,97%的路网为城区道路,人们出行有 93%的时间花在城区。不过,目前城区内路况复杂、行人等障碍物多、高楼环绕导致 GPS 信号弱无法定位车辆。从高度自动驾驶到无人自动驾驶,要跨越一道质变的技术鸿沟。“ 实现无人自动驾驶,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未来,希望能和出行服务商、汽车配件服务商、传感器服务商等协同共进,更高效地跨越鸿沟,实现无人自动驾驶。”韩旭说。

    陈宗年:

    视频智能分析实现车路协同辅助驾驶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说,现有交通体系的事故多发、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最终只能过渡到无人驾驶来实现,但这需要时间。基于视频智能分析的车路协同辅助驾驶技术可在实现无人驾驶前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各种传感器的广泛覆盖把人们的视线从车延伸到车———路,道路视频资源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车况、路况、行人走向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深度学习带来的算法突破,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得到优化。智能视频分析可以实现多条件下的准确识别不同目标,对行人违规也可以跟拍。它还可以识别车头方向和车辆种类,实行精细管理。这项技术应用于交通后,通过不同角度的摄像机获取视频信息,可以实现碰撞避让,解决疲劳驾驶问题,对驾驶行为进行精准分析和预警。可以展望,基于视频智能分析的车路协同研究将实现产业推广,实现精细化的交通管理,将来或许是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辅助驾驶并存。

    徐学兵:

    智能网联汽车将融入生活

    华为公司无线车联网产品线副总裁徐学兵说:“ 我们怀念过去那种不堵车、无污染、好停车、事故少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已经回不来了。现在,只有通过把人、车、路都联结起来,发展智能交通技术,才能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实现减排,车联网时代已经来临。”

    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实现车与车之间的通信、车与路之间的通信、车与人之间的通信,以及车与网之间的通信。LTE-V通信技术具有通信距离远、容量大、更可靠、成本低、更安全等优势,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应用技术。基于智能网联汽车建立的智能交通系统,将实现车车应用,如前后车碰撞预警、十字路口预碰撞等;实现车路应用,如道路事故、施工提醒,信号灯控制提醒等;还可以实现车网应用,如解决视距问题,实现远程车辆诊断:还可以实现车人应用,如行人防碰撞预警。目前,国内也开始了 LTE-V示范区建设,进行应用场景研究,国标明年完成,有望 2019年融入生活中,实现规模商用。

    安德斯·

    卡柏格:

    第四级别无人驾驶技术有望上市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达 300 万,人们一年中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因为交通堵塞耽误在路上。自动驾驶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安全、拥堵这些问题,还可以减少排放。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很快。

    沃尔沃汽车公司政府事务副总裁安德斯·卡柏格说,自动驾驶技术的第一原则是安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必须是安全的。为此,沃尔沃建立了事故数据库,对重点事例进行分析,什么时候使用新技术,而且,每个事例都要进行测试,研究新技术应用后是否会有新的风险。其次,要解决“ 交权”的问题,比如说司机看书时书掉了打到方向盘,这时司机和车谁来把控、谁负责,必须百分之百的清晰,司机累了,怎么控制和切换?第三,每个系统都要有安全性能备选系统,把不同的传感器装在车里,监测到紧急情况要作出预示、评估,有两个电脑监测方向盘,而且工程零部件都必须是安全的。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来说,消费者的测试是很重要的,明年,将在瑞典邀请 100 个消费者进行测试,首先从允许自动驾驶的道路开始。争取到 2021 年,第四级别无人驾驶技术上市。当然,自动驾驶的真正实现,还面临着法规等方面的挑战。

    艾瑞克·

    威廉姆斯

    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特斯拉全球高级政策总监艾瑞克·威廉姆斯向在座嘉宾做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 未来已来》的主题演讲,解读了特斯拉无人驾驶技术。

    艾瑞克·威廉姆斯介绍,特斯拉每周生产2000辆电动汽车,已交付车辆超过14万辆,累计电动里程超过30亿英里,其辅助转动变道、自动泊车辅助驾驶功能得到好评,与此同时特斯拉不断升级更新,运用全自动驾驶硬件、更全面的传感器监测、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让客户感受更好的驾驶便利。

    面对未来,特斯拉还有望期待实现匝道驶入和驶出、升级版辅助转向、智能召唤以及全自动驾驶能力功能。特斯拉将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点对点自动导航,只需车主告诉特斯拉一个地点,它将自动驾驶前往,如果车主不给出地点,特斯拉将根据日程第一个目的地将车主送达目的地。另外,特斯拉还将发展自动寻位泊车功能,并与手机关联,车主结束工作后,只需在手机上点击唤车,特斯拉就会自动前来。

    “ 现在硬件已经准备好了,软件还要继续研发争取早日跟上。”艾瑞克·威廉姆斯说。

    近年来,作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与车联网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汽车电子标识的试点应用,城市交通、电子监控、智能停车等城市监管服务系统全部铺开,车载信息、卫星导航等技术产品深入应用,智能交通与车联网产业正在扩内需、促转型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智能交通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而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都还处在概念热度高而实际发

    展相对滞后的摸索阶段。昨天,借着智能交通与车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的契机,来自国内外的多名专家围绕智能交通与物联网感知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度融合和集成应用等议题交流了最新科研成果,分享了应用经验。

    刘经南:

    北斗系统2

    020

    年左右完成全球系统建设

    “ 物联网不是未来,而是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随着传感器成本的大幅下降,智能交通车联网产业离生活已不再遥远。而能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和高精度时间控制的北斗系统更是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刘经南说,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已于 2012 年年底面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是世界上第三个正式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

    目前,中国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更好地惠及民生福祉、服务人类发展进步。中国北斗系统将于2020 年左右完成全球系统建设。

    本版撰稿:惠晓婧 范绪锴 王晓寻本版摄影:付斯博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