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书香家庭话读书 - cnepaper.com · 完作业必须读半小时课外读物,摘抄优美词句, 拍摄视频发给老师,这对从小培养孩子读书习惯 很有意义。”他说。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周刊热线:84910259

编辑:仲一晴 电脑排版:仲一晴 校对:侯 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年5月11日 星期六

周刊热线:84910259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编 辑:仲一晴

电脑排版:仲一晴 校对:侯 焰

书香家庭话读书全媒体记者仲一晴 摄影盛义

5月 6日,微信公众号“书香江苏”上发出一则消息,在第十五届江苏读

书节暨第二十四届南京读书节启动活动上,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表彰

了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代表等先进典型。我市周竹青家庭即为“全国书

香之家”江苏省入选的43个家庭之一,也是我市第二个荣获“全国书香之家”

的家庭。

“全国书香之家”有着怎样的阅读故事呢?近日,记者采访了获奖家庭

代表、西来镇教育党总支书记周竹青。

三、阅读渐成乡间风尚

在义兴村,村民们没有多少机会看到书报。周竹青为父亲订阅《靖江日报》和其他报刊后,左邻右舍有几位欢喜读书报的有空来坐坐,喝喝水,看看书报,扯扯家长里短。渐渐地,家中成了老人聚集地,有几个平时靠打青儿、斗地主消遣的乡亲也转移了兴趣,以看书读报打发时间。到了寒暑假,村里的大中小学生也乐意来“周校长”家借书、看书。

看到乡亲们如此渴望阅读,周竹青萌生了办个“农家书屋”的想法。房子,自己家有;书籍,也是现成的,再多添置些即可。说干就干,他投入3万余元,购买图书,添置图书设备。“家庭书屋”很快建成了,周竹青利用这一阵地,为村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提供服务,丰富他们的休闲生活。如今这一书屋是学龄儿童的“加油站”、老年人的“精神乐园”、种养植户的“服务站”,受到村民的一致称赞。

“最受大家欢迎的是故事书、文学书、社科类图书,其次到实用工具书,还有美食、养生、种养殖等类别的书籍。只要大家喜欢的、需要的书籍,我都尽量买回来,为大家做好服务。”周竹青说。

周竹青家庭先后获得市“书香家庭”、泰州市“五好文明家庭”及江苏省“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他的儿子周全从警以来获评靖江市十佳警察、泰州市“最美警察”,儿媳在医生岗位上兢兢业业,和父母一样,他俩将优良家风传承给自己的孩子。一家人互敬互爱、友善待人,热心无偿献血等公益事业,并用心营造绿色环保家庭,庭院里四季有绿、月月有花。

“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读书也是对我们自身大有益处的事情,希望你们不要过度宣传我。”采访即将结束时,周竹青对记者说。他的自谦愈发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力量。我们也希望通过周竹青的事迹,通过本报的宣传,能让靖江涌现出更多的爱书者、读书人,更多的家庭成为

“书香家庭”,让城市散发书香,让文明代代传承。

一、阅读改变人生轨迹

西来镇义兴村,在该镇最东角,离集镇远,看书是件奢侈的事。周竹青就读的小学当年叫“西来东方小学”,现在更名为“义兴小学”。他回忆说:“小时候的课外读物少得可怜。我上五年级时,班主任曹炳文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捐书,每人一册,大多是连环画,让我做管理员。我从家中带了个小木箱,装上小锁,将几十本书视同心肝宝贝。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我看的书也要比其他同学多,喜欢的书也优先阅读。”

高中毕业后,在亲戚的介绍下,周竹青来到城区一市属企业上班。恰好附近的红星小学招代课教师。父亲对周竹青说,当老师好,可以天天和书本打交道,学的东西不会丢。因为父亲的话,周竹青当上一名代课教师。后来,因学历不合格,他面临被清退的可能,便埋头自学中师功课,又参加大专,本科函授。前后 10多年时间里,每个星期天、节假日他都是在进修学校度过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不便,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周竹青多半是骑自行车往返……这段经历也让他与书本、阅读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教书育人三十多年,周竹青先后获得市优秀教师、泰州市“师德标兵”等称号。他不仅教孩子读书,自己也是沉浸书海,自得其乐。“我平时多读些短篇小说、散文类的,包括与教育有关的札记、教育故事等,长篇的除几大名著泛读过外,几乎没读多少。多年来,《靖江日报》副刊版上的文章几乎都读过,《扬子晚报》上的美文选萃及《新华日报》副刊上的散文也较喜欢,对本土作家的文章更是偏爱,如潘浩泉、祁智等。平时固定的读书时间是晚上休息前一小时左右,这时忙完一天的工作,可以一心一意地读几篇喜欢的文章,完全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随着阅读量的逐年增加,周竹青突然觉得自己也可以写点小文章。他根据自己的生活,写下一篇篇小随笔、小感悟,寄到靖江日报社副刊部,没多久就发表了。从此,在阅读之外,周竹青又多了一项爱好:写作。这些年,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数量不少,成了大家佩服的“笔杆子”。

二、阅读成为家人爱好

2017年 7月,《靖江日报》复刊 20周年之际,周竹青给本报写来一篇文章《父亲的好“伴侣”》。他在文中深情地写道:母亲走了,老家只留下年近八旬的父亲。父亲一生务农,身体还算硬朗,生活能够自理,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寂寞,走前跑后,孤身孑影。为了排遣父亲的寂寞,我将自己订的《靖江日报》投递到父亲家中。自从那天起,父亲原先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吃过早饭,准时坐在屋外,目不转睛地看着邮递员来的方向。报纸到了,他戴上老花镜,像小学生一样,用手指着仔细阅读起来。由于识字不多,加上年老眼花,他读完一份报纸常常要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样上午半天就打发掉了。下午他便成了报纸义务宣传员,靖江的时政要闻、农作物管理、健康小常识等都成了父亲向邻里宣传的内容,谁要有不信,他会振振有词地拿出报纸:“《靖江报》上说的!”就这样,乡邻们便送给父亲“百事通”的外号。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十三个年头,无论是当初的《靖江报》,还是后来《靖江日报》,都是父亲平日不可缺少的伙伴,直至 2015年春天,已经 90岁的老父亲病倒了,床头柜上,方方整整地叠着一尺多厚的心爱之物——《靖江日报》。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和零花钱放在一起的是几张发表过我和他孙子文章的报纸,他将这几份报纸折叠好放在抽屉里。我想,他也许是想把这些报纸作为家庭档案长期保存起来。

看着老父亲的晚年因阅读而被慰藉,周竹青感慨万千,他想把阅读作为家风传承下去。

儿子周全大学读的是理科,通过公考走进公安队伍后,当过一段时间的中队内勤。周竹青逼着周全写报道,写调研文章。父子俩一起研究文章的标题、结构,向书本学习。在周竹青看来,现在的孩子上初中、高中后,就完全被功课牵着鼻子走,没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籍了,所以在孙女刚识字的时候,周竹青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节假日,我常陪孩子去书店、图书馆逛逛,任孩子挑喜欢的读物。如今我家有藏书近3000册,办有市图书馆借书证3张。读书需要日积月累,对小朋友来说重在培养兴趣和习惯。现在孙女在外国语读二年级,外国语学校规定做完作业必须读半小时课外读物,摘抄优美词句,拍摄视频发给老师,这对从小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很有意义。”他说。

周竹青(中)带着孩子们读书。

周竹青家的农家书屋。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