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修路产业兴...

1
5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本版主编:边芳责任编辑:陈跃磊版式设计:张乐 电话:0991-5837346 深化改革 新闻线索邮箱:[email protected] 兵团网:www.bingtuannet.com 他山石 引水修路,缓解“六大难”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村如其 名,山大坡陡、沟壑纵横,一度是东乡县最偏 僻穷苦的村。 “这里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发量 却高达1490毫米,只能种点玉米和土豆,一 亩地产量最多也就 300 斤左右。”高山乡党委 书记马海明说,布楞沟村当年有“六大难”。 吃水难,要么喝雨水或者河沟里的盐碱 水,要么往返 30 公里到洮河取水;行路难,全 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住房难,八成以上群 众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学难,村里只有一个三 年制教学点;看病难,没有村卫生室,有个头 疼脑热得到 9 公里外的乡卫生院;增收难,绝 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没有一技之长。 2013 年 2 月 28 日,布楞沟村安全饮水工 程开工建设。4个月后,清澈的自来水就流进 了村民院落。“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那感觉 像是在做梦。”村民马占海说。 当年5月底,长达20多公里的水泥硬化 路,将布楞沟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还一 举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 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难题。 扶贫车间,促内生动力 2017年,在陕西西安读硕士研究生的马 娟,回到了东乡县老家,开始创业。 2018年4月,急需场地扩大再生产的马 娟,经县妇联牵线,来到了布楞沟村。可她没 想到,招工之初应者寥寥。 从易地搬迁安置点到建在村里的扶贫车 间,最远不过10分钟路程。但最初一段时 间,还是有大老爷们儿骑摩托车送媳妇儿过 来,不时向院子里东张西望。马娟笑道,名义 上是送人,其实还是放心不下。 “每天工资 100 元,2018 年赚了近 8000 元。”谈到务工,村民马麦热在笑逐颜开,“我 老公跟着村里的工程队打零工,一年也就挣 了 7000 来元。” 布楞沟村民的精神面貌,正悄然改变。 截至目前,村里的扶贫车间已经吸纳26名妇 女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村里还有很多妇女抢 着来,我们想再招20多个工人,满足每户都 有一个人在这儿就业的需求。”马娟说,村里 已为她们新建了一处300多平方米的车间, 预计今年 1 月就能投产。 种养结合,抱团谋发展 站在布楞沟村文化广场向南远眺,半山 腰一排排绿色屋顶的建筑分外显眼,那是村 里致富能人马大五德领办的布楞沟养殖专业 合作社。 16岁时,马大五德就离开家乡做起了肉 羊、皮毛贩卖生意。2014年底,他拿出攒下 的175万元,回家与人合伙办起了养殖专业 合作社。 “合作社占地 25 亩,有 6 个棚圈,肉羊存 栏规模最大能达 3200 只。”马大五德说,2018 年出栏3100多只羊,销售总额在430万元左 右。 2018年9月,在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支 持下,马大五德又与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 订协议:贫困户以甘肃省深度贫困村产业试 点项目资金入股,合作社负责还本付息,并承 诺自 2019 年起每年每户保底分红 3000 元。 5年多来,东乡县把畜牧养殖作为布楞沟 村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依托双联惠农贷和合 作社,扶持农户发展肉羊产业。截至目前,布 楞沟村建成 3000 只规模养殖场 1 座、200 至 500只规模的养殖场2座,累计发放良种羊 852只,全村羊存栏量近2000只。 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布楞沟村积极 发展以啤特果、核桃、花椒、枸杞等为主的经济 林。 “2018 年实施了近 4000 亩植树造林工程, 不仅改善了昔日荒山秃岭的生态环境,随着经 济林逐步进入挂果期,村民又增加了一项收 入。”布楞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陕斌杰说。 (据《人民日报》1 月 7 日 1 版) 青海:新型职业 农牧民队伍不断壮大 日前,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自 2012 年以来,该省围绕省情、农情,因地制宜、因材施 教,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7.6万人次,认定1.3 万人。新型职业农牧民已经成为青海发展农牧新 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 者、创办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据了解,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同时, 青海各级农牧部门还总结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省 情、农情的培育体系,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做法,即 立足产业抓培育建队伍、创新机制抓培育要效果、 规范过程抓培育重管理、夯实基础抓培育提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建设筑牢了基 础。 到2020年,青海认定符合标准的新型职业农 牧民将达到2万人。青海还将强化扶持政策,积极 探索、创新新型职业农牧民岗位开发。 (据《 农民日报 》1 月7 日3 版) 北京东城: 政务服务“不打烊” “以前上门办事,必须上班时间去,只好向单 位请假。现在不用了,大厅推出政务服务24小时 自助服务区,随时可以来办业务!”家住北京市东 城区的居民李悦说。 经过半年的升级改造,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 北京市东城政务服务中心于 2018 年 12 月正式对 外办公,东城所有 38 个部门全部入驻,以往要跑多 个窗口才能办成的事,如今在一个综合窗口即可 办完;新增的7×24小时自助服务区内,717项事 务都可以在自助机上自助查询、自助申报、自助完 成,即使工作人员下班了也不用担心,不间断政府 服务成为现实。 走进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现代简约的 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据悉,改造升级后的服 务大厅继续推行中午不休息措施,工作日办公时 间为 9 时至 17 时。一层大厅设立了 24 小时自助 服务区,晚上其他区域关闭后也可以进入。 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推出“主题事件专区模 式”,还特别开辟了“新设企业专区”,新办企业从 递交材料到工商、税务、银行、一证通等事项办 理,到最后领取证照、拿到发票,只需要 3 天。过 去想要办下来这么一套手续,往往需要20多天时 间。 东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关波表示, 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东城区政务服务数据库”, 办事群众不用再次次办事次次填表,同时还将推 行送服务上门、全程电子化等服务,实现“化学融 合”,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优化营商环境。 (据《人民日报》2019 年1 月 3 日 19 版) 兴洛湖公园亭台掩映,伊河畔湿地水流 潺潺,古城快速路横贯东西。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深入贯彻新发展 理念,在城镇化建设中统筹做好以绿“荫”城、 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 章,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乡各地,着力推 进城镇化建设由“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以绿“”城绘底色 元旦假期,洛阳市洛龙区居民吕怀林带 着孩子,骑着共享单车来到伊水游园八里堂 段新建成的开放式足球场,在停车区停好车, 和孩子一起踢球锻炼。“几年前这里还是荒 地,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如今焕然一新,变化 很大,大伙儿获得感很强。”吕怀林说。 伊水游园八里堂段就是洛阳中心城区 “小游园大民生”的一个缩影。 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大规模实施国土绿化行动,人在林中、城在绿 中的美丽洛阳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洛阳从顶层设计入手,留足面积、保证绿 量,描绘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常绿、 三季有花”的美好蓝图。去年以来新种植经 济林 16 万亩,雪松等常绿树 34.7 万株,银杏 等长寿树50万余株,累计发动各界群众668 万人次植树3430 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到 4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1.7 平方 米。 政和路小游园、珠江路小游园等150个 城市游园星罗棋布,“15 分钟生态休闲圈”逐 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市民畅享家门口的绿色 福利。 以水“”城增灵气 洛阳因水而美,伊、洛、瀍、涧 4 条河流纵 贯全域。 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水“润” 城,全流域治理、全流域提升,全面落实河长 制,强力实施“四河三渠”综合治理,“水清、岸 绿、路畅、惠民”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洛阳实施引黄入洛、引畛济涧等引水补 源工程,1亿多立方米清流贯入洛城,城市河 流断面水质有效提升;市县流域227个排污 口实现截污,19 条黑臭水体得到根治;实施以 常绿树、长寿树、乡土树为主的伊河、洛河、瀍 河、涧河沿岸绿带建设,两岸绿化面积达到 2.5 万亩;着力打造“浅水、阔面、低坝”的亲水 环境,300余处亲水平台依水而建,110公里 亲水栈道步道伴水而行。 以文“”城塑灵魂 “十三五”以来,洛阳逐渐探索走出了一 条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文旅融合 之路,坚持以文“化”城,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利用作为铸“魂”之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 设取得新突破。 岁末年初,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城门应天门复原建设工程雏形已现。应天门北侧 的九洲池遗址展示项目也将加快完善提升, 天堂、明堂、九洲池、应天门将实现相互连通, 隋唐洛阳城南城墙遗址公园、“两坊一街”遗 址保护展示工程全面开工,构建49.3平方公 里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 同时,洛阳市近年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 动,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古都论坛等文化活动; 主次干道站亭、路灯、护栏等遍布洛阳元素、 隋唐风格,更具文化气质;挖掘历史资源,修 缮开发了卫坡古民居、倒盏村、石头部落等, 形成一系列文化新景点。 以业“”城强动力 洛阳,“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 业基地,历经七十年沧桑巨变,依然英姿勃 发;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正在蓄势崛起。 洛阳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 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加快实施现代产业体 系及现代创新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洛阳石化 炼油扩能改造、银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 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大数据、互联 网、金融业、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 大,服务业保持10%以上快速增长,高端化、 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转型发展之路铿锵 而坚定。 同时,洛阳实施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 动,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8家企业迈进超 “百亿级”;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 行动,新增清华高端院、中科院信息所等创新 平台535家,新增科大讯飞等创新主体2072 家。 (据《光明日报》1 月 7 日 10 版) 家住四川省南江县元潭镇楠木村二社的 丁小慧,是一名“90 后”创业者。她放弃城市 工作回乡创业,创办了玫瑰种植专业合作 社。在她的示范带动以及当地政府支持下, 字库村、楠木村、三峰观村等 8 个村连片建起 了千亩玫瑰、千亩芍药共生产业园,受益农户 2188 户,人口 8807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335 户 1295 人。 近年来,南江县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带动 群众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树立“向荒山要 钱,把荒土变成金”的思维理念,将荒田废土 变成有用资源,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在元潭镇,以“土地托管共生模式”组建“公 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建档立卡贫困 户)”的新型经济联合体,规划种植食用玫瑰 5000 亩,鲜切玫瑰 20 个品种 80 亩,建设食用 玫瑰加工厂、打造康家岭核心示范观光园。 在玫瑰、芍药共生模式基础上,实施“一村一 特”“一村一品”,努力实现“花开这座城、归来 更好家”的目标。 (据《人民日报》1 月4 日6 版) 辽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下好先手棋 强体促振兴 “我们单位过去按照行政机构的方式管理, 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很困难。现在按照公益性事 业单位管理,科研人员终于有望出国了!”辽宁省 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所长张文臣不无感慨地说, 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出国交流顺畅了,对单位 科研和个人发展都有利。 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部转企,公益性事业单位 优化整合,行政类事业单位政事分开……一场深 刻的变革在辽沈大地铺开。辽宁以事业单位改 革作为深化机构改革的“先手棋”,按照政事分 开、事企分别、管办分离原则,破除体制机制障 碍。 张文臣原来所在的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 究所是省林业厅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在改革中 并入省农业科学院,与其下属的原省水土保持研 究所合并。“之前两家单位都在朝阳市,相距 10 公 里,专业相近,但隶属不同,各自工作互不联系。” 张文臣说,“整合后,重新组建的省农业科学院横 跨省农科院、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3个省政府 直属部门的多学科领域,能够在科技共建、农业 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释放合力能量。” 推进机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需要智慧,更 需要担当。辽宁针对事业单位多、小、散、弱,重 复设置、定位不清、职能分散等突出问题,2018 年 全省2751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为2366 个,涉及人员 41 万人;全省 1174 个经营性事业单 位转企改制组建集团;75家省直事业单位承担 113项行政职能,全部划入党政机关。 改革强化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而经营性 事业单位则转企改制组建集团,按照“人随事 走”原则,从事经营业务的事业编制人员成建制 转入企业,实现事企分开。辽宁省直先后组建 省交投集团、环保集团、辽勤集团等12个企业集 团,共涉及事业单位 183 个,资产 3300 多亿元, 收 回 事 业 编 制 1.4 万 余 个 ,有 效 解 决 缺 乏 竞 争、 总体服务水平不高、捧着“金饭碗”却靠财政补 贴等问题。 “改革后,事业单位的职能很明确,就是做好 服务。”辽宁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赵 海峰说,许多事业单位从原主管部门分离出来, 跨部门组建大机构,过去承担的行政职能被收回 到机关,实现政事分离、管办分离。 (据《人民日报》1 月 3 日 12 版) 1月5日,陕西省镇巴县长岭镇九阵坝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人员使用健康一体机测量村民李菊山(左二)的血压。 地处巴山腹地的镇巴县是陕西省的深度贫困县,这里四成以上的贫困户属于因病致贫返贫。2016年以来,镇巴县大力 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抽调整合县镇村三级686名医卫人员组建18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团队服务一个村,定期入 户为贫困户提供免费的健康指导、常规检查、办理住院和报销手续等服务。全县5万多名贫困人口受益。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影报道 :城镇化建设为幸福“加码” 河南洛阳 四川南江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一村一品 脱贫致富 引来水、修通路,脱贫致富不 再远 引水修路 引水修路产业兴 产业兴 增收致富 增收致富面貌新 面貌新 思想变、面貌新,苦干不苦 熬,拒绝“等靠要” 结合实际、种养并举,拓宽增 收路 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做 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 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 章,让好山好水好风光,成为群 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的 砝码 西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5版 客户端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本版主编:边芳 责任编辑:陈跃磊 版式设计:张乐电话:0991-5837346深化改革新闻线索邮箱:[email protected]兵团网:www.bingtuannet.com

    他山石

    引水修路,缓解“六大难”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沟壑纵横,一度是东乡县最偏僻穷苦的村。

    “这里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90毫米,只能种点玉米和土豆,一亩地产量最多也就300斤左右。”高山乡党委书记马海明说,布楞沟村当年有“六大难”。

    吃水难,要么喝雨水或者河沟里的盐碱水,要么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行路难,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住房难,八成以上群

    众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学难,村里只有一个三年制教学点;看病难,没有村卫生室,有个头疼脑热得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增收难,绝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没有一技之长。

    2013年2月28日,布楞沟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4个月后,清澈的自来水就流进了村民院落。“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那感觉像是在做梦。”村民马占海说。

    当年5月底,长达20多公里的水泥硬化路,将布楞沟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还一举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难题。

    扶贫车间,促内生动力

    2017年,在陕西西安读硕士研究生的马娟,回到了东乡县老家,开始创业。

    2018年4月,急需场地扩大再生产的马娟,经县妇联牵线,来到了布楞沟村。可她没想到,招工之初应者寥寥。

    从易地搬迁安置点到建在村里的扶贫车间,最远不过10分钟路程。但最初一段时间,还是有大老爷们儿骑摩托车送媳妇儿过

    来,不时向院子里东张西望。马娟笑道,名义上是送人,其实还是放心不下。

    “每天工资100元,2018年赚了近8000元。”谈到务工,村民马麦热在笑逐颜开,“我老公跟着村里的工程队打零工,一年也就挣了7000来元。”

    布楞沟村民的精神面貌,正悄然改变。截至目前,村里的扶贫车间已经吸纳26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村里还有很多妇女抢着来,我们想再招20多个工人,满足每户都有一个人在这儿就业的需求。”马娟说,村里已为她们新建了一处300多平方米的车间,预计今年1月就能投产。

    种养结合,抱团谋发展

    站在布楞沟村文化广场向南远眺,半山腰一排排绿色屋顶的建筑分外显眼,那是村里致富能人马大五德领办的布楞沟养殖专业合作社。

    16岁时,马大五德就离开家乡做起了肉羊、皮毛贩卖生意。2014年底,他拿出攒下的175万元,回家与人合伙办起了养殖专业

    合作社。“合作社占地25亩,有6个棚圈,肉羊存

    栏规模最大能达3200只。”马大五德说,2018年出栏3100多只羊,销售总额在430万元左右。

    2018年9月,在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支持下,马大五德又与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协议:贫困户以甘肃省深度贫困村产业试点项目资金入股,合作社负责还本付息,并承诺自2019年起每年每户保底分红3000元。

    5年多来,东乡县把畜牧养殖作为布楞沟村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依托双联惠农贷和合作社,扶持农户发展肉羊产业。截至目前,布楞沟村建成3000只规模养殖场1座、200至500只规模的养殖场2座,累计发放良种羊852只,全村羊存栏量近2000只。

    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布楞沟村积极发展以啤特果、核桃、花椒、枸杞等为主的经济林。“2018年实施了近4000亩植树造林工程,不仅改善了昔日荒山秃岭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林逐步进入挂果期,村民又增加了一项收入。”布楞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陕斌杰说。

    (据《人民日报》1月7日1版)

    青海: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不断壮大

    日前,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自2012年以来,该省围绕省情、农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7.6万人次,认定1.3万人。新型职业农牧民已经成为青海发展农牧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据了解,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同时,青海各级农牧部门还总结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省情、农情的培育体系,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做法,即立足产业抓培育建队伍、创新机制抓培育要效果、规范过程抓培育重管理、夯实基础抓培育提能力,为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建设筑牢了基础。

    到2020年,青海认定符合标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将达到2万人。青海还将强化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创新新型职业农牧民岗位开发。

    (据《农民日报》1月7日3版)

    北京东城:政务服务“不打烊”

    “以前上门办事,必须上班时间去,只好向单位请假。现在不用了,大厅推出政务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区,随时可以来办业务!”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居民李悦说。

    经过半年的升级改造,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北京市东城政务服务中心于2018年12月正式对外办公,东城所有38个部门全部入驻,以往要跑多个窗口才能办成的事,如今在一个综合窗口即可办完;新增的7×24小时自助服务区内,717项事务都可以在自助机上自助查询、自助申报、自助完成,即使工作人员下班了也不用担心,不间断政府服务成为现实。

    走进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据悉,改造升级后的服务大厅继续推行中午不休息措施,工作日办公时间为9时至17时。一层大厅设立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晚上其他区域关闭后也可以进入。

    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推出“主题事件专区模式”,还特别开辟了“新设企业专区”,新办企业从递交材料到工商、税务、银行、一证通等事项办理,到最后领取证照、拿到发票,只需要3天。过去想要办下来这么一套手续,往往需要20多天时间。

    东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关波表示,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东城区政务服务数据库”,办事群众不用再次次办事次次填表,同时还将推行送服务上门、全程电子化等服务,实现“化学融合”,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优化营商环境。

    (据《人民日报》2019年1月3日19版)

    兴洛湖公园亭台掩映,伊河畔湿地水流潺潺,古城快速路横贯东西。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建设中统筹做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乡各地,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由“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以绿“荫”城绘底色

    元旦假期,洛阳市洛龙区居民吕怀林带着孩子,骑着共享单车来到伊水游园八里堂段新建成的开放式足球场,在停车区停好车,和孩子一起踢球锻炼。“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地,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如今焕然一新,变化

    很大,大伙儿获得感很强。”吕怀林说。伊水游园八里堂段就是洛阳中心城区

    “小游园大民生”的一个缩影。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大规模实施国土绿化行动,人在林中、城在绿中的美丽洛阳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洛阳从顶层设计入手,留足面积、保证绿量,描绘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好蓝图。去年以来新种植经济林16万亩,雪松等常绿树34.7万株,银杏等长寿树50万余株,累计发动各界群众668万人次植树3430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平方米。

    政和路小游园、珠江路小游园等150个城市游园星罗棋布,“15分钟生态休闲圈”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市民畅享家门口的绿色福利。

    以水“润”城增灵气

    洛阳因水而美,伊、洛、瀍、涧4条河流纵贯全域。

    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水“润”城,全流域治理、全流域提升,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力实施“四河三渠”综合治理,“水清、岸

    绿、路畅、惠民”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洛阳实施引黄入洛、引畛济涧等引水补

    源工程,1亿多立方米清流贯入洛城,城市河流断面水质有效提升;市县流域227个排污口实现截污,19条黑臭水体得到根治;实施以常绿树、长寿树、乡土树为主的伊河、洛河、瀍河、涧河沿岸绿带建设,两岸绿化面积达到2.5万亩;着力打造“浅水、阔面、低坝”的亲水环境,300余处亲水平台依水而建,110公里亲水栈道步道伴水而行。

    以文“化”城塑灵魂

    “十三五”以来,洛阳逐渐探索走出了一条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文旅融合之路,坚持以文“化”城,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铸“魂”之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岁末年初,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城门——应天门复原建设工程雏形已现。应天门北侧的九洲池遗址展示项目也将加快完善提升,天堂、明堂、九洲池、应天门将实现相互连通,隋唐洛阳城南城墙遗址公园、“两坊一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全面开工,构建49.3平方公里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

    同时,洛阳市近年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

    动,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古都论坛等文化活动;主次干道站亭、路灯、护栏等遍布洛阳元素、隋唐风格,更具文化气质;挖掘历史资源,修缮开发了卫坡古民居、倒盏村、石头部落等,形成一系列文化新景点。

    以业“兴”城强动力

    洛阳,“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历经七十年沧桑巨变,依然英姿勃发;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正在蓄势崛起。

    洛阳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加快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及现代创新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洛阳石化炼油扩能改造、银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业、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保持10%以上快速增长,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转型发展之路铿锵而坚定。

    同时,洛阳实施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动,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8家企业迈进超

    “百亿级”;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新增清华高端院、中科院信息所等创新平台535家,新增科大讯飞等创新主体2072家。 (据《光明日报》1月7日10版)

    家住四川省南江县元潭镇楠木村二社的丁小慧,是一名“90后”创业者。她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创业,创办了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她的示范带动以及当地政府支持下,字库村、楠木村、三峰观村等8个村连片建起了千亩玫瑰、千亩芍药共生产业园,受益农户2188户,人口88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5户1295人。

    近年来,南江县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树立“向荒山要钱,把荒土变成金”的思维理念,将荒田废土变成有用资源,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在元潭镇,以“土地托管共生模式”组建“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新型经济联合体,规划种植食用玫瑰5000亩,鲜切玫瑰20个品种80亩,建设食用玫瑰加工厂、打造康家岭核心示范观光园。在玫瑰、芍药共生模式基础上,实施“一村一特”“一村一品”,努力实现“花开这座城、归来更好家”的目标。

    (据《人民日报》1月4日6版)

    辽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下好先手棋 强体促振兴

    “我们单位过去按照行政机构的方式管理,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很困难。现在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科研人员终于有望出国了!”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所长张文臣不无感慨地说,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出国交流顺畅了,对单位科研和个人发展都有利。

    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部转企,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行政类事业单位政事分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辽沈大地铺开。辽宁以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深化机构改革的“先手棋”,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别、管办分离原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张文臣原来所在的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是省林业厅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并入省农业科学院,与其下属的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合并。“之前两家单位都在朝阳市,相距10公里,专业相近,但隶属不同,各自工作互不联系。”张文臣说,“整合后,重新组建的省农业科学院横跨省农科院、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3个省政府直属部门的多学科领域,能够在科技共建、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释放合力能量。”

    推进机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需要智慧,更需要担当。辽宁针对事业单位多、小、散、弱,重复设置、定位不清、职能分散等突出问题,2018年全省2751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为2366个,涉及人员41万人;全省1174个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集团;75家省直事业单位承担113项行政职能,全部划入党政机关。

    改革强化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而经营性事业单位则转企改制组建集团,按照“人随事走”原则,从事经营业务的事业编制人员成建制转入企业,实现事企分开。辽宁省直先后组建省交投集团、环保集团、辽勤集团等12个企业集团,共涉及事业单位183个,资产3300多亿元,收回事业编制1.4万余个,有效解决缺乏竞争、总体服务水平不高、捧着“金饭碗”却靠财政补贴等问题。

    “改革后,事业单位的职能很明确,就是做好服务。”辽宁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赵海峰说,许多事业单位从原主管部门分离出来,跨部门组建大机构,过去承担的行政职能被收回到机关,实现政事分离、管办分离。

    (据《人民日报》1月3日12版)

    1月5日,陕西省镇巴县长岭镇九阵坝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人员使用健康一体机测量村民李菊山(左二)的血压。地处巴山腹地的镇巴县是陕西省的深度贫困县,这里四成以上的贫困户属于因病致贫返贫。2016年以来,镇巴县大力

    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抽调整合县镇村三级686名医卫人员组建18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团队服务一个村,定期入户为贫困户提供免费的健康指导、常规检查、办理住院和报销手续等服务。全县5万多名贫困人口受益。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影报道

    :城镇化建设为幸福“加码”河南洛阳

    四川南江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一村一品 脱贫致富

    ■引来水、修通路,脱贫致富不再远

    引水修路引水修路产业兴产业兴 增收致富增收致富面貌新面貌新

    ■思想变、面貌新,苦干不苦熬,拒绝“等靠要”

    ■结合实际、种养并举,拓宽增收路

    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

    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让好山好水好风光,成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的砝码

    陕西镇巴

    贫困户有了家庭医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