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 本科市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 fudan...

36
1 附件 3: 上海高校 本科市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2016 年度) 学 校 名 称 复旦大学 课 程 名 称 病原生物与人类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院系、教研室 基础医学院 课 程 负 责 人 程训佳 邵红霞 申 报 日 期 2016 3 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20

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附件 3:

    上海高校

    本科市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 2016 年度)

    学 校 名 称 复旦大学

    课 程 名 称 病原生物与人类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院系、教研室 基础医学院

    课 程 负 责 人 程训佳 邵红霞

    申 报 日 期 2016 年 3 月 3 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

  • 2

    填 写 要 求

    一、 以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

    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

    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名主讲教师的

    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 3

    1.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人类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对象 全部本科生 课程学时(学分) 2

    选用教材及出版社 1.病原生物与人类(自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待出版)

    2.The Microbial Challenge,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2014

    简述课程建设历史和获奖情况

    病原生物与人类是面向复旦大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是本校通识教育核心课

    程之一,隶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本课程由病原生物学教师与临床医生联合

    开设,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2009 年开始授课,已在复旦大学连续开设 7 年,

    每年春季学期授课,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本课程旨在以人文、历史、科学、探索

    的精神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关注

    人类的健康,关爱我们的社会,,藉此培养具有公共卫生意识和领袖气质的各行业精

    英人才。2011 年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并于 2012 年制作完成 14 讲总计 7

    小时余的教学视频(是本课程的经典核心内容,约占课堂教学内容的一半),在国家

    精品课程网上线,进一步在网易公开课、爱课程及央视网三大在线教育平台推出。

    2013 年获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和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同年获得复旦大学本

    科激励重点项目支持,开展病原生物与人类课程的慕课建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5 年完成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验收及慕课

    建设的筹备工作,于 2016 年 3 月 1 日正式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推出在线课程

    (http://www.icourse163.org/)。视频公开课及在线课程的推出,实现了将大学优质

    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使更大范围的受众能从科学角度认识病原生物及其疾病的现

    状、历史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启发学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维度思考病原生物及其

    引起的疾病,更加人性地关怀和理解受疾病困扰的人群,从保持人和环境和谐中开

    展病原生物的防治,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本课程依托“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传染病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在

    教学内容上选择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讲课上既保证一

    定的医学专业深度和广度,又兼顾各专业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和人文并重;在

    教材选择上,考虑到教学内容包括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传染病学相关的热点专

  • 4

    题,结合社会和人文问题,内容更新快,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故采用自编讲义和

    国外参考教材相结合形式;在教学方法上融入课堂讲座、小班研讨、大班汇报交流、

    在线学习和课外合作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形成教师专题讲座—学生合作实践—课堂互动交流相结合的通识教育模式,不断优

    化混合式教学实践,开展相关教学研究。

    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强,在课堂教学之余,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通过

    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合作实践,一方面拓宽对病原生物学及相关交叉科学的认识广

    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还可将课堂上的学习收获进行社会宣传和推广,特别是深入到

    敬老院和阳光之家等特殊人群中,极大地扩大了健康宣教和慈善活动的范围,成为

    全民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学生还可以将课堂收获应用到暑期社会实践及支教、

    志愿者活动中,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课程教学。对于民众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还比较

    低下的当下,经过一定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可能成为开展健康宣教和慈善服务的

    新生力量。此外,本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网公开的视频部分被新疆医科大学采纳作

    为医学汉语视听说教程的语素材料用于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医学汉语教学,并将合

    作出版医学汉语视听说教程(ISBN978-7-5605-6761-7/H·1712),进一步扩大了课程的

    社会影响力。

    课程网络建设和师生、生生互动以及学生多途径学习模式正在不断完善中;以

    学习参与度(今年起又增加了在线学习)、实践/讨论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也

    在不断微调中逐渐完善成熟。

    本课程的精品课程网址:http://jpkc.fudan.edu.cn/s/287/main.jspy

    主要获奖情况:

    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 年)

    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13 年)

    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2013 年)

  • 5

    课程近三年开课情况统计(学校教务处填写)

    学 期 年级 学生数 学生评教 校督导组评教

    其他

    评教

    填写排名情况(名次/总数)

    简述课程评教情况

    1. 本课程是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教育部专家对本课程的评价如下:病原生物与

    人类课程选取了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病原生物,介绍了其生物学特点及所致疾病

    流行病学知识和临床表现、防治要点,符合“大医学”观念。总体内容安排较好,ppt

    制作精良,授课讲解清楚,逻辑性强,深入浅出,科学性较好,还有师生互动问答

    及学生听课场面,符合视频公开课的要求。

    2. 本课程在教学结束后对讲座式理论教学和课外合作实践教学的进行了问卷反馈

    和座谈,学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指出了一些不足,这部分内容详见教学方法。

    3. 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对课程进行文字评教:(以下为节选)

    评估意见和建议

    老师认真负责,上课形式多样。

    课程形式丰富,内容吸引人。

    内容充实,思路清晰,非常好。

    老师对待课程非常认真,而且和学生交流非常多,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有趣

    有较多讲座,课程范围广

    较全面,关心学生,满意

    讲课内容详略得当,而且很生动,不乏味 我们都很喜欢,很详细,易于理解,且能很好的解答学生

    的问题,且内容多样化,覆盖面广

    很好

    希望邵老师期末考试以理科知识为主

    教学内容丰富详实,解答耐心认真,谢谢老师!

  • 6

    邵老师上课非常认真,平时作业组织得非常好,上课形势比较新颖,通过不同老师的讲座我们了解了

    不同领域的病原生物的知识,作为外语系学生,我学到了很多不知道的东西,非常感谢~

    小组活动及展示的环节希望可以给以更为细致严谨的规划。

    很喜欢这门课,但是有时候各个专题内容重复了,老师能不能改善一下。

    挺有趣也挺认真的老师,也弄出了很多不同形式的课

    很有趣

    讲课有趣,课堂生动活泼。

    认真负责的老师。

    老师上课很认真,期中布置了论文和实践,并进行了评奖活动,上课很有意思,学到了不少东西。

    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较好,讨论课的开展很合理

    4. 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对课程进行评分

    学期 选课号 课程名称 教师工号 教师姓

    院系名

    称 问卷名称 问卷数 选课人数 总分

    2009-2010 学

    年 02 学期 MED119004.01

    病原生物与

    人类 01742 邵红霞

    复旦学

    普通课程

    评估问卷 8 11 4.95

    2010-2011 学

    年 02 学期 MED119004.01

    病原生物与

    人类 01742 邵红霞

    上海医

    学院

    普通课程

    评估问卷 68 92 4.74

    2011-2012 学

    年 02 学期 MED119004.01

    病原生物与

    人类 01742 邵红霞

    上海医

    学院

    普通课程

    评估问卷 71 89 4.94

    2012-2013 学

    年 02 学期 MED119004.01

    病原生物与

    人类 01742 邵红霞

    基础医

    学院

    普通课程

    评估问卷 49 75 4.9

    2013-2014 学

    年 02 学期 MED119004.01

    病原生物与

    人类 01742 邵红霞

    基础医

    学院

    普通课程

    评估问卷 41 81 4.56

    2014-2015 学

    年 02 学期 MED119004.01

    病原生物与

    人类 01742 邵红霞

    基础医

    学院

    普通课程

    评估问卷 17 77 4.65

    从评分看,学生对本课程认可度高,以 2011-2012 学年 02 学期学生问卷参与度

    高,评价也最高,6 年平均达 4.79。最近两年的评分略有下降,除了问卷收集率不高

    因素外,可能还与我们推行的教学改革有关。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对鼓励自主学习、

    研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这也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在线课

    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提出了挑战。

    5. 在线学习者评价:

    公开课自 2012 年 7 月在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线以来,目前已在网易、爱课程和央

    视网三大在线教育平台推出。仅爱课程网平台,截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点击量达

    11063。网友的评价也肯定了公开课的教育意义,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启发公众思

    考,如江苏南京的网友留言指出:“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了其实已经相当高了,大家应

    该改变“艾滋病主要是在国外”“艾滋病在中国低水平流行”的错误观念,尽量避免

    高危行为。”体现了开展公共健康教育的社会需要。

    http://xk.fudan.edu.cn/fdeams/textEvaluationTeacher!taskOpinions.action?questionnaireStatId=55713http://xk.fudan.edu.cn/fdeams/textEvaluationTeacher!taskOpinions.action?questionnaireStatId=62136http://xk.fudan.edu.cn/fdeams/textEvaluationTeacher!taskOpinions.action?questionnaireStatId=70081http://xk.fudan.edu.cn/fdeams/textEvaluationTeacher!taskOpinions.action?questionnaireStatId=84334

  • 7

    2.教学团队概况

    2-1 课程负责人(1)情况(其他主讲教师可参照填写,最多填写 3 人)

    基本

    信息

    姓 名 程训佳 性别 女 出 生

    年 月 1960 年 7 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职称 教授 职 务 系主任

    E-mail xjcheng@

    shmu.edu.cn

    电话 54237359

    手 机 13041601234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研究领域 人体寄生虫学基础研究

    授课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

    数);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

    人数)等;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总学时 届数/年均学生数

    1 人体寄生虫学 专业基础课 60/年 5/150

    2 Medical

    Parasitology 专业基础课 38/年 5/30

    3 病原生物与人类 公共课 3/年 5/80

    4 高级寄生虫学(一) 专业基础课 48/年 5/不定

    5 高级寄生虫学(二) 专业基础课 48/年 5/不定

    6 寄生虫学进展 专业基础课 48/年 5/不定

    (二)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教学,每年约 36 学时,学生人数约 30 人/年

    2.基础医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3. 指导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 8

    教学

    研究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

    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获得的教学

    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等

    (一)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号 课 题 名 称 来源 年 限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寄生虫学

    实验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校级重点课题 2013~2015

    (二)教学表彰/奖励:

    1. 2013 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2. 2011 年,复旦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3. 2009 年,复旦大学教学名师

    (三)主编教材专著:

    人体寄生虫学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承担部分);在

    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

    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 限 本人承担部分

    1

    棘阿米巴丝氨基

    代谢通路的分析

    及其调控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委 2016~2019 负责人

    2

    重要治疗性生物大

    分子研发和无血清

    培养基的优化

    国家 863 计划

    (2014AA021003) 2014~2016 子课题负责人

    3

    过敏原快速检测与

    体外自动除颤相关

    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

    项目课题

    (11441901701)

    2011~2014 负责人

    4

    我国重要原虫疾病

    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研究---巴贝虫病分

    子及免疫诊断技术

    研究

    卫生行业公益性行业

    科研专项子课题 2012~2014 子课题负责人

    5

    代谢关键酶在棘阿

    米巴感染中的功能

    研究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 2012~2014 负责人

  • 9

    6

    诺氏内阿米巴与人

    阿米巴病的相关性

    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

    项目(81171594) 2012~2015 负责人

    7

    新发和突发传染病

    高通量检测技术的

    开发及其临床应用

    评估

    国家科技部国家中长

    期重大专项

    (2009ZX10004-104)

    2009~2011 负责人

    (二)学术论文(均为通讯作者)

    1. Min X, Feng M, Guan Y, Man S, Fu Y, Cheng X*, Tachibana H. Evaluation of

    the C-Terminal Fragment of Entamoeba histolytica Gal/GalNAc Lectin

    Intermediate Subunit as a Vaccine Candidate against Amebic Liver Abscess.

    PLoS Negl Trop Dis. 2016;10(1):e0004419

    2. Fu Y, Li S, Zhang Z, Man S, Li X, Zhang W, Zhang C*, Cheng X*,

    Phylogeographic analysi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from Zhoushan Islands, China: implication for transmission across the

    ocean, Sci Rep. 2016, 6:19563.

    3. Guan Y, Feng M, Cai J, Min X, Zhou X, Xu Q, Tan N, Cheng X*, Tachibana 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otypic diversity in Entamoeba nuttalli isolates from

    Tibetan macaques and rhesus macaques in China. Infect Genet Evol. 2016

    38:126-31.

    4. Zheng L, Fu Y, Jiang X, Man S, Ran W, Feng M, Liu S, Cheng X*, Sui G.

    Talanta.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high-throughput immunoglobulin-E analysis

    from clinical serum samples. 2015,143:83-89.

    5. Deng Y, Ran W, Man S, Li X, Gao H, Tang W, Tachibana H, Cheng X*.

    Artemether Exhibits Amoebicidal Activity against Acanthamoeba castellanii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Serine Biosynthesis Pathway.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5,59(8):4680-4688.

    6. Zhang L, Fu Y, Jing W, Xu Q, Zhao W, Feng M, Tachibana H, Sui G, Cheng X*.

    Rapid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 for surveillance and diagnosis of

    Cryptosporidium infection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Biomicrofluidics. 2015,14;9(2):024114.

    7. Deng Y, Wu D, Tachibana H, Cheng X*.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hosphoglycerate dehydrogenase and phosphoserine aminotransferase in the

    serine biosynthetic pathway from Acanthamoeba castellanii. Parasitol Res.

  • 10

    2015,114(4):1387-95.

    8. Wang X, Fu YF, Wang RY, Li L, Cao YH, Chen YQ, Zhao HZ, Zhang QQ, Wu

    JQ, Weng XH, Cheng XJ*, Zhu LP. Identificat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fungi

    and prototheca species by rRNA gene sequencing and multilocus PCR cou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PLoS One. 2014, 9(5):e98110.

    IF=3.534.

    9. Chen J, Fu Y, Ju L, Miao X, Shen Y, He L, Wang W, Jin J, Shao L, Sampath R,

    Ecker DJ, Zhang Y, Li M, Cheng X*, Zhang W.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iral pathogens in patients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by multilocus

    PCR, 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J Clin Virol. 2014, 59(2):115. IF=3.466.

    10. Zhao W, Zhang L, Jing W, Liu S, Tachibana H, Cheng X*, Sui G.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rapid serodiagnosis of amebiasis. Biomicrofluidics.

    2013, 7(1):11101. IF=3.771.

    11. Zhang J, Qian L, Wu Y, Cai X, Li X, Cheng X*, Qu D. Deletion of pic results in

    decreased virulence for a clinical isolate of Shigella flexneri 2a from China.

    BMC Microbiol. 2013, 13:31.IF=2.976.

    12. Ou Q, Liu X, Cheng X*. An iTRAQ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proteome analysi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from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meningitis. Biosci Trends.

    2013, 7(4):186. IF=1.213.

    13. Luo M, Feng M, Min X, Li X, Cai J, Tachibana H, Cheng X*. Primary

    pathogenicity analysis of a Chinese Entamoeba histolytica isolate. Biosci

    Trends. 2013, 7(2):77. IF=1.213.

    14. Feng M, Cai J, Min X, Fu Y, Xu Q, Tachibana H, Cheng X*. Prevalence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Entamoeba species infecting macaques in southwest China.

    Parasitol Res. 2013, 112(4):1529. IF=2.327.

    15. Yang B, Chen Y, Wu L, Xu L, Tachibana H, Cheng X*. Seroprevalence of

    Entamoeba histolytica infection in China. Am J Trop Med Hyg 2012, 87(1):97.

    IF=2.736.

    16. Feng M, Yang B, Zhuang YJ, Yanagi U, Cheng XJ*. A study on indoor

    environment contaminants related to dust mite in dwellings of allergic asthma

    patients and of healthy subjects. Biosci Trends. 2012, 6(1):7. IF=1.213.

    17. Feng M, Cai J, Yang B, Fu Y, Min X, Tachibana H, Cheng X*. Unique short

    tandem repeat nucleotide sequences in Entamoeba histolytica isolates from

  • 11

    China. Parasitol Res. 2012, 111(3):1137. IF=2.327.

    18. Dong F, Fu Y, Li X, Jiang J, Sun J, Cheng X*. Cloning,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alivary apyrase from Aedes albopictus. Parasitol Res 2012,

    110(2):931. IF=2.327.

    19. Yang B, Cai J, Cheng X*. Identification of astigmatid mites using ITS2 and

    COI regions. Parasitol Res. 2011, 108(2):497. IF=2.327.

    20. Shao H, Tachibana H, Cheng X* Can IgE-mediated allergic diseases be

    prevented by using allergen-specific IgG antibodies? Med Hypotheses 2011,

    76(2):271. IF=1.152

    21. Li SB, Xue C, Fu YF, Wang JL, Ding XJ, Liu RD, Lin ZY, Chai NM, Yang XC,

    Wang YK, Li YC, Zhang Z, Cheng XJ*, Zhang WH. Sporadic case infected by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in a non-epidemic

    region of China. Bioscience Trends 2011, 5(6):273. IF=1.213.

    22. Fu YF, Feng M, Ohnishi K, Kimura T, Itoh J, Cheng XJ*, Tachibana H.

    Generation of a neutralizing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Fab fragment to

    surface antigen 1 of Toxoplasma gondii tachyzoites. Infect Immun 2011,

    79(1):512. IF=4.156.

    23. Feng M, Yang B, Yang L, Fu Y, Zhuang Y, Liang L, Xu Q, Cheng X*,

    Tachibana H. High prevalence of Entamoeba infections in captive long-tailed

    macaques in China. Parasitol Res 2011, 109(4):1093. IF=2.327.

    24. Xu M, Fu Y, Sun J, Zhang J, Feng M, Cheng X*, Xu J. Analysis of rotavirus

    NSP4 genotypes and age-dependent antibody response against NSP4 in

    Shanghai, China. Jpn J Infect Dis 2010, 63(4):280. IF=1.204.

    25. Ou Q, Li SJ, Cheng XJ*. Cerebral sparganosis: A case report. Biosci Trends

    2010, 4(3):145. IF=1.213.

    26. Fu YF, Nagakura K, Cheng XJ*, Tachibana H. Comparison of serine-rich

    protein genes of Entamoeba histolytica isolates obtained from institutions for the

    mentally retarded in Kanagawa and Shizuoka Prefectures, Japan. Parasitol Res

    2010, 107(4):999. IF=2.327.

    27. Ding J, Zhou L, Feng M, Yang B, Hu XQ, Wang H, Cheng XJ*. Case report:

    Huge amoebic liver abscesses in both lobes. Bioscience Trends 2010, 4(4):201.

    IF=1.213.

  • 12

    2-1 课程负责人(2)情况(其他主讲教师可参照填写,最多填写 3 人)

    基本

    信息

    姓 名 邵红霞

    性别 女

    出 生

    年 月 1971 年 2 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职称 高级讲师

    职 务 无

    E-mail shaohx@

    fudan.edu.cn

    电话 54237330

    手 机 13917122158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研究领域 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授课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

    数);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

    人数)等;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总学时 届数/年均学生数

    1 病原生物与人类 公共课 22 6/80

    2 基于疾病的多学科

    联合教学 专业基础课 24~48 5/ 40

    3 人体寄生虫学 专业基础课 45 2/60~120

    4 基础医学研究入门 专业基础课 6 3/20

    (二)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每年约 36 学时,学生人数约 120 人/年

    2. 医学免疫学实验,每年约 48 学时,学生人数约 60 人/年

    3. 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每年约 64 学时,学生人数约 30 人/年

    4. 医学生物学研究技术与实践,每年约 48 学时,学生人数约 120 人/年

    5. 指导完成学生科创/实践项目

  • 13

    教学

    研究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获得的

    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等

    (一) 主持的教学课题研究

    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 限

    1

    基于大数据的长学制医

    学生学业状况分析和对

    策研究

    院级教改课题 2015-2017

    2 病原生物与人类的慕课

    建设与实践 校级重点课题 2013~2015

    3

    培养具有基本教学能力

    和创新思维的研究生助

    教——以医学免疫学实

    验教学为例

    院级教改课题 2014~2016

    4

    基于合作学习的创新思

    维训练的模式研究——

    以医学实验教学为例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

    市级课题 B13003 2013~2016

    5

    基于合作学习的创新思

    维训练在实验教学中的

    实践研究

    中华医学会课题 2013~2015

    (二)教学研究论文(均为第一作者)

    1.邵红霞 刘晔 曾文姣 闵瑞隽 王莉英 钱睿哲 学业困难医学生的个性化

    指导模式构建及实践 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8-110

    2. 邵红霞 高海峰 王松梅 支秀玲 潘銮凤 殷莲华 以创新理念培养免疫学

    实验研究生助教的探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核心),2015, 9:116-117

    3. 邵红霞,江腾,李萌萌,殷莲华,钱睿哲. 课外合作实践在病原生物与人

    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64~65

    4. 邵红霞,卢洪洲,毛佐华,龙健儿,程训佳. 病原生物与人类视频公开课

    建设的思考. 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45~48

    5. 邵红霞,曾勇,程训佳. 开展寄生虫学与人文社会主体讨论,促进专业教

    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4):附页 1~2

    6. 邵红霞,曾勇,刘金也,程训佳. 融人文教育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的

  • 14

    探索. 医学教育探索,2009,8(9):1068~1070

    (三)教学表彰/奖励

    2014 年,上海医学院 PBL 案例撰写比赛一等奖

    2014 年,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优秀论文奖

    2014 年,全国医学院校 PBL 培训班优秀教案奖

    2013 年,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胜奖

    2010 年,复旦学院优秀新生导师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承担部分);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

    时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

    间)等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承担部分

    1

    SPTBN1 缺失介导

    肝干细胞增殖与恶

    性转化的作用及分

    子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委 2016-2019 参与人

    2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

    基地人才培养支撑

    条件建设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委 2014-2017 参与人

    3

    医学人文与专业教

    育融合方案与效果

    测量研究

    上海市浦江人才

    计划 2012-2014 参与人

    (二)学术研究论文:(第一作者)

    1. Shao Hongxia, Tachibana Hiroshi, Cheng Xunjia. Can IgE-mediated allergic

    diseases be prevented by using allergen specific IgG antibodies?Medical

    hypothesis 2011;76:271~273

    2. 邵红霞,章黎,杨彬,冯萌,付永峰,Hiroshi Tachibana,程训佳. 天然

    人源 IgG Fab 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多样性分析,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

    26(11):1007~1010

    3. 邵红霞,付永峰,Hiroshi Tachibana,程训佳. 大容量人免疫球蛋白 G 基

    因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应用,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 4(10):738~741

  • 15

    2-1 主讲教师(1)情况(其他主讲教师可参照填写,最多填写 3人)

    基本

    信息

    姓 名 卢洪洲 性别 男 出 生

    年 月 1966 年 3 月

    学历 /

    学位 研究生/博士 职称 教授

    主任医师 职 务 党委书记

    E-mail luhongzhou

    @fudan.edu.cn

    电话 57248758 手 机 13817880667

    所在院

    上海市公共卫生

    临床中心 研究领域 传染病的基础与临床

    授课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

    数);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

    人数)等;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总学时 届数/年均学生数

    1 新发传染病 专业基础课 36/年 5/100

    2 病原生物与人类 公共课 2~4/年 5/90

    3 传染病学 专业课 16/年 5/100

    4 生物安全 专业基础课 16/年 5/100

    5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专业基础课 36/年 4/100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 指导历届医学生实习

    2. 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二十余名

    3. 上海市首批名医演讲团成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健康宣教

    4. 上海首批赴塞拉利昂的援非医生,协助当地开展公共卫生师资培训和

    抗疫工作

  • 16

    教学

    研究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获得的

    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等

    主编专著教材:

    1. 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路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年

    2. 流行性感冒,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

    3. 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诊疗常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4. 袖珍抗感染用药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年第二版

    5. 实用艾滋病护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年 9 月

    6. 重症监护培训手册(主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年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承担部分);

    在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

    与时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

    时间)等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号 课 题 名 称 来 源 年 限 本人承担部分

    1

    肠道微生物易位参与

    HIV 相关认知功能障

    碍发病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16-

    2019 负责人

    2 医药抗病毒治疗艾滋

    病的临床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行业科研专项 2015-

    2020 负责人

    3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

    设项目 (感染病科)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

    育委员会 2013-

    2014 负责人

    4

    抗艾滋病病毒新药临

    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

    建设

    新药创新科技重大

    专项“十二五”计划 2012~

    2015 负责人

    5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规

    范化诊疗方案的推广

    及优化研究

    传染病防治科技重

    大专项 2012~

    2015 负责人

    6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溯

    源和人员防护关键技

    术的研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

    展计划(863 计划) 2014~

    2016 负责人

    (二)主要学术论文(均为 SCI 收录,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

    1. Shen YZ, Lu H,* et al. Fatal case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

    (H7N9)virus in Shanghai, China in 2013.BioScience Trends.2015;9(1):73-78.

    2. Yin K, Meng X, Dong P, Ding T, Shen L, Zhang L, Zhang R, Cai W, Lu H*. A

    simple, rapid,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favirenz in plasma of Chinese AIDS patients by reverse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ltraviolet detector. Biosci

  • 17

    Trends. 2014, 8:227-34.

    3. Sun Y, Lu H*. Why are some HIV/AIDS patients reluctant to receive antiviral

    therapy as soon as possible in China? Biosci Trends. 2014, 8:189-91.

    4. Shen Y, Lu H*. 2014 update of the Chines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fection. Chin Med J (Engl).

    2014, 127:2543-7.

    5. Chen J, Shao J, Cai R, Shen Y, Zhang R, Liu L, Qi T, Lu H*. Anti-retroviral

    therapy decreases but does not normalize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activity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PLoS One. 2014, 9:e100446.

    6. Shen Y, Lu H*.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Shanghai: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Chin Med J (Engl). 2014,

    127:1973-6.

    7. Sun Y, Lu H*. Suggestions to the media to help us cope with the A/H7N9

    crisis in China. Drug Discov Ther. 2014, 8:100-1.

    8. Li M, Shen Y, Jiang X, Li Q, Zhou X, Lu H*. 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HIV/AIDS in China from 2004-2011. Biosci Trends. 2014, 8:52-8.

    9. Sun Y, Shen Y, Lu H*. Discovery proces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avian influenza virus (H7N9) in Shanghai.

    Chin Med J (Engl). 2014, 127:185-6.

    10. Lu H*. Combat with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clinicians should do better.

    Biosci Trends. 2013, 7:257-8.

    (三)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序号 项目名称 奖项及授予单位 时间 署名次序

    1

    甲型流感诊断、救治

    与预防应对策略研

    究及应用

    上海市科学技术

    进步奖三等奖 2013 第二

    2 甲型H1N1流感的临

    床特征与防治

    上海市医学科技

    奖二等奖 2012 第一

    3 艾滋病及其相关疾

    病的诊疗方案

    上海市医学科技

    奖二等奖 2010 第一

    4 中国艾滋病患者治

    疗规范的关键技术

    上海市科技进步

    三等奖 2009 第一

    5 中国艾滋病及相关

    疾病的诊疗规范

    全国医药业科技

    进步二等奖 2009 第一

  • 18

    2-2 教学队伍情况

    教学队伍概况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历/学位 职 称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程训佳 女 1960.7 博士 教 授 负责人、授课教师

    邵红霞 女 1971.2 博士 高级讲师

    (副高)

    负责人、授课教师

    卢洪洲 男 1966.3 博士 主任医师

    教 授

    授课教师

    毛佐华 男 1962.9 博士 副教授 授课教师

    龙健儿 男 1973.3 博士 副教授 授课教师

    孙建华 女 1953.9 大普 副教授 授课教师

    叶 荣 男 1965.9 博士 副教授 授课教师

    王玉燕 女 1975.3 博士 讲 师 授课/讨论教师

    张俊琪 女 1975.5 博士 讲 师 授课/讨论教师

    高海峰 男 1976.1 博士 讲 师 授课/讨论教师

    简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

    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等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包括了病原生物学领域的专业教师和临床医生共 10 名,其中

    正高 2 名,副高 5 名,中级 3 名。这些教师中,9 名拥有博士学位,45 岁以下中青

    年教师占 50%。这些教师在病原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中积累了

    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支专业过硬、梯队合理的教学团队,师资力量强,教学

    经验丰富。

    本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师讲座式教学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

    外合作实践和交流讨论。课外实践活动由助教和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和评价。本课程

    每年配备 2 名助教,由本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担任,助教的工作是协助教师做好网站

    更新维护、论坛管理、实践活动的指导、讨论课组织和日常师生、生生之间联络工

    作,是保证本课程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润滑剂。

  • 19

    简述近三年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1. 建立系统合理的特色专题讲座:已建立包括总论在内的 15 个专题讲座,其中 8

    个专题讲座的内容已制作完成满足在线教育需要的 MOOC,另有 5 个专题讲座的

    内容已完成随堂教学视频,新的特色专题如“神经系统的烦恼”等不断拓展,用

    于课堂教学中。教学中不仅兼顾医学专业深度和广度,更侧重从人文、历史角度

    探讨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弘扬科学探索精神,具有较强

    的启发性和思想性,也有助于培养跨学科的专业人才。

    2. 建立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学习模式:通过结合在线课程学习的分组讨论、合

    作实践及汇报交流等,将课堂学习收获付诸实践和展开线上线下的深入讨论,锻

    炼和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关

    怀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同学间的情谊,丰富了大学生活。教学研究论文:课外合

    作实践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14,1:64~65

    3. 实践对大学生及社会公众推广病原生物相关的公共健康教育的宗旨:学生们通过

    课外合作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支教等社会活动开展疾病调研和健康宣教,延伸

    了课堂教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和 MOOC 的推出,进一步推广医学通识教育。此

    外,新疆医科大学采用公开课的部分视频用于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医学汉语教

    学,扩大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教学研究论文:病原生物与人类视频公开课建设

    的思考,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45~48

    4. 建立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和考核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在线课程平台、课

    程网站、电子邮件和手机、微信群等),构建多途径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沟通和交

    流;建立以学习参与度(包括在线学习)、实践/讨论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

    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兼顾各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成效。

    5. 获得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和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

    简述近三年来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参加本课程教学的青年教师均拥有病原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受过系统的病原

    生物学专业训练,又参加了多年的医学本科生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在

    参加本课程的教学之前,培训工作主要是系统学习讨论通识教育的理念、增强教师

    的人文底蕴,同时统一教学的深度,协调各专题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近年来的教学

    实践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因此,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

    型的教学研讨、交流和学术活动,是师资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教学实践不断提升。

  • 20

    3.课程描述 3-1 简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病原生物与人类是一门面向复旦大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是本校通识教

    育核心课程之一,隶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自 2009 年春季开始授课,已在复

    旦大学连续开设 7 年,旨在以人文、历史、科学、探索的精神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病原

    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关注人类的健康,关爱我们的社会,

    藉此培养具有公共健康意识和领袖气质的各行业精英人才。随着在线课程的推广,进

    一步承担面向更广泛的大学生及社会公众推广病原生物相关的公共健康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本课程重点探讨病原生物领域的重要传染病(如结核、肝炎、疟疾、血吸

    虫病、艾滋病、流感等)及其他关乎民生的热点问题如虫媒传染病及被忽视热带病等

    的历史、现状、对人类的危害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类的防治对策和科学探

    索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病原生物相关的健康及社会问题的关注以提

    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思想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此外,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

    大学 MOOC 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推广医学通识教育,延伸课堂教学,实现对大学

    生及社会公众推广病原生物相关的公共健康教育的宗旨,期望成为全民健康教育的一

    种新模式。

    3-2 课程内容(包括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含实

    践教学活动的课程需说明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以 2016 年春季教学为例: (正在进行中)

    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结合在线课程的推出,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将实体课堂

    的讲座、在线课程、分组研讨、课外实践、汇报交流等多种形式结合,前期侧重实体

    课堂讲座式学习和在线课程学习,后期结合课程学习展开研讨、课外实践和课堂汇报

    交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线课程:总计 7 周,14 讲,包括总论在内计 8 个专题,总时长约 7.5 小时。学

    生可借助网络自主学习,教学中将留出一定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周:病原生物与人类总论 (2 学时)

    1. 病原生物与我们共存

    学会给病原生物下定义,能区分病原生物的基本种类;

    了解病原生物的共性和特性;

  • 21

    能从宏观角度理解病原生物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渊源;

    对病原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理解。

    2. 病原生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了解人类应对病原生物的主要策略;

    认识新世纪人类面对病原生物新的机遇和挑战;

    思考天体生物学与人造生命研究相结合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二周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2 学时)

    什么是 HIV 和 AIDS?分别是如何发现的?

    HIV 如何入侵人体,对临床药物研究有何启示?

    了解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掌握预防艾滋病感染的方法,警示临床医务人员;

    认识艾滋病在全球及国内的流行现状,理解艾滋病防控是一项全民工程;

    了解艾滋病的临床进程,理解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策略,明白为何要对艾滋病人应

    尽早开始治疗并进行依从性教育?

    为何会出现艾滋病合并结核,这一现象对艾滋病和结核的防控带来哪些困难和挑

    战?

    了解我国为遏制艾滋病的流行态势,已采取哪些措施,还可有哪些策略?

    第三周 击退疟疾(2 学时)

    什么是疟疾,了解人类对疟疾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的历史过程;

    认识引起人类疟疾的五种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

    通过对疟原虫特性的认识,理解临床药物设计思路;

    通过对疟原虫生活史全过程的认识,掌握疟原虫的感染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及其引起的疟疾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特殊临床现象;

    掌握疟疾诊断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全面认识疟疾防控策略,对阻断疟疾传播的方法和实施难点有自己的理解。

    第四周 (2 学时)

    1. 与结核抗争

    了解结核流行和防治现状;

    了解结核诊断的基本方法,理解各诊断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认识现阶段结核防治存在的挑战和困难;

    理解艾滋病合并结核现象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和思路。

  • 22

    2. 身边的流感

    从认识历史上三次流感大流行出发,理解身边的流感威胁;

    认识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演变,理解对流感暴发警示和监测的意义;

    全面理解禽流感、人流感及普通感冒的异同;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流感威胁,思考我们的对策。

    第五周 保护我们的肝(2 学时)

    认识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血清学变化规律,掌握乙肝诊断的基本方法;

    认识乙肝病毒的流行特征和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乙肝感染的方法;

    了解乙肝病毒在人体内的发展规律,正确看待乙肝患者和感染者;

    对乙肝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基本认识;

    了解不同类型肝炎的基本特征和鉴别要点。

    第六周 送“瘟神”(2 学时)

    什么是“瘟神”?从瘟神的流行现状和典故中,了解血吸虫病对中国社会的多方面

    影响和危害;

    全面认识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了解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和致病机理、防治原则;

    结合日本血吸虫的研究发展史,理解急、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不同临床表现;

    认识血吸虫病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各诊断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掌握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理解防治上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第七周 被忽视的热带病(2 学时)

    什么是被忽视的热带病(NTD),包括哪些疾病种类?

    了解这些疾病被忽视的原因和被忽视的程度;

    认识 NTD 对人类健康的多方面危害;

    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各不同历史阶段对 NTD 相关疾病的防治策略;

    认识被忽视热带病(NTD)的防治现状;

    了解 NTD 防治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实体课堂讲座:总计 6 周,包括总论在内计 6 个专题,总计 12 学时

    1.病原生物与人类总论(2 学时)

    与在线课程的总论部分有些许重复,是在线课程的更新和补充,在线课程中涉及

    的内容课堂教学中略谈,重点介绍补充和更新内容,加强学生对病原生物进展的基本

    认识,增强对病原生物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理解。

  • 23

    2.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2 学时)

    讲课要点:1. 病原生物与危险评估

    2.传染病突发与个人防护

    3.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安全

    4. 实验室生物安全

    5. 生物武器与社会稳定

    3. 食物中毒-浅谈身边的微生物与食物安全(2 学时)

    讲课要点:1. 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

    2.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微生物及其基本特性

    3.食物中毒的主要特征和鉴别、诊治

    4. 食物安全与社会稳定

    4. 认识肠道原虫(2 学时)

    讲课要点:1. 肠道原虫的基本概况

    2. 肠道原虫的致病特点

    3. 肠道原虫与肠道健康的关系

    5. 来自昆虫的威胁(2 学时)

    讲课要点:1. 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历史和现状

    3.面对媒介昆虫,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6. 神经系统的烦恼(2 学时)

    讲课要点:1. 神经系统的解剖特征和基本功能

    2.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生物

    3.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神经系统感染的防治原则

    三.研讨/实践:包括 4 次课堂学习时间,总学时 8 学时,还包括时间不等的课外合作

    实践。

    1. 讨论课 1:分四组围坐交流讨论,分别由四位老师引导,内容涵盖四大主题,

    即艾滋、结核、疟疾和肝炎,设计成上下两幕的案例文本,每一幕设计一些思考题,

    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结合在线学习和自主搜集的资料展开深度学习和讨论,具体案

    例文本见网站。举例如下:

  • 24

    讨论课: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第一幕:

    男性,55 岁,因在家突然跌倒,意识不清,家属呼叫 120 救护车,急送某综合医院。患者在

    救护车上反复发作癫痫,继而病情迅速进展至呼吸衰竭、在重症监护室(ICU)里,患者接受了

    镇静、抗癫痫、气管插管,并上了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然而患者始终处于昏迷状态。

    患者妻子反映,患者在最近半年来体重逐渐下降,易疲劳,时有不适感,入院前 2 周出现咳

    嗽和呼吸急促,既往身体健康,没有跌倒和癫痫发作,近 1 年内没有出国旅游史。他们结婚已超

    过 20 年,并有 2 个孩子。

    血常规发现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胸片显示有感染卡式肺孢子虫(菌)的迹象。支气管

    肺泡灌洗液标本中也检获了肺孢子菌,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诊断成立。

    1.请根据以上信息分析,患者罹患肺孢子菌肺炎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你还需做哪些检查以支持你的诊断?

    3.简述患者感染 HIV 后的疾病进程和各阶段的临床特点,结合患者的情况分析患者目前处于哪个

    阶段?

    4.简述 HIV 感染的基本治疗原则?

    第二幕:

    ICU 诊疗组出于疾病诊断的需要,在未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第一时间给患者做了HIV 检测,

    结果显示 HIV 阳性。诊疗组考虑到患者病情危重,未必能脱离危险,将患者的病情告知了妻子并

    让妻子接受了 HIV 检测,所幸结果是阴性,该患者最终也没能脱离危险。

    1. 医生是否有权不经患者同意开具 HIV 检查检测?如果患者神智不清,家属是否可以代为签署

    同意书。

    2. 患者的妻子是否有权知道其丈夫 HIV 感染的事实?医生有没有权利直接将这一结果告诉他妻

    子,还是等患者清醒后,和患者本人讨论决定,由患者亲口告诉妻子。

    3. 如果患者拒绝告诉妻子,医生是否有权违反保密性原则直接告诉妻子?

    4. 本案例中,鉴于医生无法预知患者是否能恢复神智,生怕耽误患者妻子,医疗组决定让妻子

    知道患者的病情,如何评价这种做法?

    2. 讨论课 2:不限主题的自由讨论,侧重探讨新现传染病的发生因素、预警监测

    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各种问题。

    3. 讨论课汇报交流和嘉宾报告:分四组对讨论课进行总结报告,每组派代表出席,

    同时邀请医院的医生进行点评和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发言。

    4. 课外合作小实践和实践汇报:(课堂汇报 2 学时,课外学习或实践时间不等)

    重点围绕疾病调研与健康宣教,病原生物学进展与展望及其他病原生物与人类相关的

    主题,自主组合成小组,展开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进行汇报展示。

    四.考试 (3 学时):开卷笔试,独立完成测试

    五.备选讲座: (有视频,供自主学习用)

    “敏感”的现代人 (2 学时)

    “埃博拉”之战(2 学时)

  • 25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课程在教师专题讲座教学的基础上,注重研讨式教学和课外合作小实践。

    研讨式教学主要包括:(1)分组研讨;(2)大班汇报交流。从效果上看,分组研

    讨更能够充分讨论交流,近两年来逐渐结合在线课程的视频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开展

    分组研讨,强化学习效果。研讨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控制小组人数并确保每位学生

    参加研讨前有备而来,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课外合作实践主要包括:(1)教师组织的参观访问,我们曾组织学生来上海医学

    院校史陈列室、解剖标本馆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人体寄生虫

    和媒介标本馆参观,我们也曾组织部分学生参观位于金山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

    心。(2)小组合作实践,学生们可自由组队并依据各自的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

    动,既可以是病原生物相关疾病的调研及健康宣教活动,这一类型的活动还可深入到

    敬老院和阳光之家等特殊人群中,与慈善公益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对病原生物防治的

    现状、疾病相关的社会问题及疾病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并提出个人见解。这是目前

    主要的实践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仅要提交书面报告,还要进行课堂展示和汇报交流,与研讨式

    教学相结合,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思维的碰撞

    和灵感的激发,并从比较分析中找到各自的成长空间。

    学生们从这些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是多方面的,他们这么说:

    “给了我们发现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

    “学会了从庞杂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来构架自己的综述文章”

    “在宣传实践中锻炼了临场应变的能力”

    “认识了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在共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了友谊”

    “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了计算机软件应用技能”

    “团队合作,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

    “锻炼了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丰富了学习生活”

    “从聆听其他小组汇报中拓展了知识面,吸收了他人的优点”

  • 26

    “同学的评价有助于找到自身的提升空间”

    “加深了对传染病及患者的理解”

    “意识到不同人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启发我们更好的思考患者的隐私权保护和公共卫生之间的复杂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有些学生还体会到:

    “增强了参与健康宣教的社会责任感”

    “意识到国人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欠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在了解到贫困地区的卫生状况,结核病的现状时,感觉很沉重” 3-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介绍重要传染病及其他关乎民生的热点问题,关注其历史、现状、对

    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类的防治对策和科学探索精神。

    本课程的难点:(1)如何把握讲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符合人文、历史、科学、探

    索的精神,又满足各专业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2)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

    学视频开展混合式教学;(3)如何更好地组织并对学生的课外合作小实践活动给予一

    定指导;(4)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和展开不同形式的讨论和交

    流?

    解决办法:借助于课程网站、电子邮件、微信群及学生课程代表建立师生、生生之间

    的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各种反馈意见并适时调整,

    课程结束后以书面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在下一年的教学中予

    以改进。在每年教学实践中根据反馈意见和评教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完善。

    3-4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教学、指导方法(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

    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

    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本课程校内授课对象是本校的本科生,不受专业和年级限制,每年选课人数在

    75~100 名,总计 36 学时,2 个学分。通常包括教师主讲 22~26 学时、分组研讨/实践

    8~10 学时和随堂考试 3 学时。

    在 2015 年的教学中,我们共安排了教师主讲 8 次,16 学时;在线视频观看 10

    学时,课堂分组讨论 5 次,10 学时;课外合作实践以作业形式提交,自主合作完成,

    不占课堂学习时间。

    在 2016 年的教学中,我们适时进行了调整,考虑到我们已建成 MOOC,拟结合

  • 27

    在线课程,开展课堂讲座式教学、分组研讨、合作实践、汇报交流相结合的混合式教

    学。详见 3-2 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及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专题讲座式教学

    选择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已建

    立包括总论在内的 15 个专题讲座,其中 8 个专题讲座的内容已制作完成满足在线教

    育需要的 MOOC:

    (1)病原生物与人类总论

    (2)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3)与结核抗争

    (4)击退疟疾

    (5)保护我们的肝

    (6)身边的流感

    (7)送“瘟神”

    (8)被忽视的热带病

    这 8 个经典讲座逐渐从实体课堂走向在线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视频学习和课

    后测试,进一步根据讨论案例文本检索资料,结合分组小班讨论进行深度学习和交流。

    另有 5 个专题讲座的内容已完成随堂教学视频,既可提供视频学习,也可继续进

    行实体课堂教学,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

    (1) 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2) 认识重要原虫

    (3) 来自昆虫的威胁

    (4) 敏感的现代人

    (5) “埃博拉之战”

    另有 2 个特色专题(神经系统的烦恼、食物安全与身边的微生物),不断推出并

    用于实体课堂教学之中。

    讲座式教学在实施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调整,不仅兼顾医学专业深度

    和广度,更侧重从人文、历史角度探讨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弘扬科学探索精神,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思想性,也有助于培养跨学科的专业人才。

  • 28

    对于专题讲座式教学,学生们的正面评价:

    (1)通过本课程了解传染病在当今社会的严峻形势和一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卫生问

    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精神;

    (2)以多名专家联合讲课的方式对学生通识素养的培养十分有利,每一堂课将带来

    全新的风格和全新的知识,能让学生收获更多;

    (3)不仅认识了众多疾病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更认识到了预防为主的道理,有利

    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4)课程中组织大家参观枫林校区解剖标本陈列馆和疾控中心寄生虫标本陈列馆,

    比课堂教学更直观和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立体化认识病原生物;

    (5)这门课程的授课启发我们对长期以来和人类共存的病原生物更深层的思考,我

    们应该换一种思路,寻找一种可持续的长久之策。人类社会虽已高度发达,但在疾病

    面前,还有更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当然,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意见反馈适

    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如(1)删除了部分过于专业的基础医学内容,如“机

    体抗击病原生物的防线”专题及“感染、免疫与疫苗” 专题;(2)降低了部分课程的教

    学深度,如“与结核抗争”专题介绍中,大幅度减少临床医学专业内容;(3)调整了总

    论与其他专题之间的衔接,使各专题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保持与总论内容的一致

    性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增设了神经系

    统的烦恼、食物中毒-浅谈身边的微生物与食物安全等专题,并结合在线课程开展混

    合式教学,注重学习自主学习和深层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研讨/实践教学

    本课程在教师专题讲座教学的基础上,注重研讨式教学和课外合作小实践。具体

    实施方式和效果详见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课外合作实践:

    要求学生在课程代表和助教的组织协调下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我们不仅为学生

    联络了多家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机构如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组织集中参观和

    小组走访活动。我们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入校园和社会,自行开展形式多

    样的课外合作实践,将课堂学习收获付诸实践。学生们自由组队并依据各自的兴趣,

  • 29

    进行主题综述、实践调研、健康宣教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以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动

    态,社会群体对病原生物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并开展健康宣教等。学生小组不仅要按

    各自既定的方案和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还要进行总结和课堂汇报,并和教师及全班同

    学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完成活动总结报告。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课程教学,有助于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活

    动锻炼和增强了学生沟通表达、随机应变、概括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

    的是学生在合作实践中吸取同伴的特质,发挥各自所长,有助于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并

    可通过开展健康宣教和关爱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同时也加深同学间的情谊,丰富大学生活。进一步通过课堂汇报交流和讨论,拓宽了

    知识视野,从比较分析中找到各自的成长空间。

    (2)研讨式教学

    本课程在大班汇报交流基础上,开展结合在线视频学习和案例文本,组织学生分

    班进行研讨,研讨包括对专业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包括对人文社会问题的思考,在研

    讨中学生间思维碰撞,让学生意识到不同人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启发学生

    更好地思考患者的隐私权保护和公共卫生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加深了对传染病及患者

    的理解。

    三.互动交流和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

    本课程每年有两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助教协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

    的有效联络,特别是在学生课外实践指导、课堂讨论、网络建设及教学意见反馈等方

    面发挥积极作用。授课中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教学 PPT 及动画演示),特别是在

    线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便利。

    利用信息技术也极大加强了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便利性,实现随时随地畅谈对

    病原生物的认识,探讨人类与病原生物的历史渊源,分享人类的科研进展,探讨人类

    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四.考核模式的不断完善

    建立了以学习参与度(包括在线学习)、期中作业(包括实践/讨论)和期末考试

    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 2016 年春季教学中,将增加在

    线课程学习及其相关考核,适当改变各部分的比例。这一考核模式在不失公平、公正

  • 30

    原则的基础上兼顾了各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

    学习的自主性和综合思辨、团队协作或领导能力,得到较广泛的认可,有利于提高学

    习成效。

    3-5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

    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已建立教师专题讲座—学生合作实践—课堂互动交流相结合的通识教育

    模式,不断优化混合式教学实践,开展相关教学研究。

    (1) 教材选用和建设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传染病学相关的热点专

    题,结合社会和人文问题,内容更新快,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故采用自编和选用符

    合通识教育理念的讲义和参考教材相结合形式。

    自编讲义的章节安排如下,拟更新后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篇——病原生物与人类总论

    (1) 病原生物的概况

    A. 从生物学分类角度认识病原生物

    B. 从器官系统出发认识感染性疾病

    (2) 病原生物的特性和共性

    (3) 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3)病原生物与人类的历史渊源

    (4)人类应对病原生物的策略

    下篇——病原生物与人类各论

    (1)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2)与结核抗争

    (3)击退疟疾

    (4)保护我们的肝

    (5)身边的流感

    (6)送“瘟神”

    (7)认识重要原虫

  • 31

    (8)来自昆虫的威胁

    (9)被忽视的热带病

    (10)敏感的现代人

    参考教材:

    The Microbial Challenge(第三版)美国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出版社,2014

    其他扩充性学习资料:

    包括教学 PPT,官方网站,学校图书馆和数据库资源,参考书籍等,主要例举如

    下:

    1. N.Shetty 等主编,郑明华主译,感染性疾病——病因、预防及案例研究,人民卫生

    出版社,2011 年

    2. 威廉 H. 麦克尼尔著, 余新忠等译,瘟疫与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3. 罗伊·波特著,张大庆译 剑桥医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4. 景涛主编,病原生物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Kenneth J. Ryan, C. George Ray. Medical Microbiology, Fifth Edition

    6. Kathleen Park Talaro. 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Sixth Edition

    7. WHO 感染性疾病: http://www.who.int/topics/infectious_diseases/zh/

    8.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http://www.cdc.gov

    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www.chinacdc.cn/

    10.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办的公共卫生信息微信公众号 ggwsxx

    (2)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借助于校园资源及社会公共卫生平台,如上海市公共

    卫生临床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等,学生还可将实践活动

    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如在敬老院、阳光之家等机构内对特殊人群开展疾病预防

    宣传;在五角场商圈进行传染病防治调查和宣传;在复旦校园及中学母校开展疾病调

    研和宣传等。学生们还可利用网络开展线上调研和宣传,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和

    便捷。此外,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课程教学。

    (3)网络教学环境:主要利用复旦校园的 elearning 学习平台(用于校内学生交

    流)、中国大学 MOOC 平台(在线学习),两个网站均建有论坛交流,特别是 MOOC

    平台,可在后台监控学习过程,自动完成学生作业的批阅和评分。

  • 32

    3-6考核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采用学习参与度(包括在线学习)、期中作业(包括实践/讨论)和期末考

    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以 2015 年春季教学为例,各部分比例为 20%、30%和 50%。

    2016 年的教学中引入了在线课程,适当改变各部分的比例为 30%、30%和 40%。其中

    在线学习以学习的参与度、客观测试和主观测试的成绩及网络论坛交流等多方面进行

    综合评定;研讨/实践需按要求参加讨论、提交讨论报告并派代表进行汇报,同时还有

    对课外合作小实践的评价,出勤及平时课堂表现,也会影响这一部分的得分;期末考

    试部分,采用填空题和问答题两种题型,其中问答题部分采用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往

    往无明确答案,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是否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

    想法,是否有自己的见解,阐述是否合理等。

    3-8简述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1. 建立教师专题讲座—学生合作实践—课内汇报交流相结合的通识教育模式,讲座

    选题有代表性,兼顾专业性和通识性,科学和人文并重,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结

    合在线课程,加强混合式教学实践和研究。

    2. 融入合作实践和小班研讨学习模式,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培养和锻炼学生多

    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3. 入选教育部 2011 年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进一步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推出课

    程,面向更广泛的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推广医学通识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 通过课程教学及其辐射的社会影响,实现了对大学生及社会公众推广病原生物相

    关的公共卫生教育的宗旨,期望成为全民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2003 年,美国的国家医学院提出在大学生中开展公共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并提出应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 年底进一步提出实施建议,本课程

    也选用了美国的相关教材作为教学参考并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讲义用于教学。国内在

    对大学生开展公共健康教育方面尚未纳入各大学的公共教学体系,鉴于全球范围内新

    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屡有发生,各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仍肆意蔓延,而当代大学生及民

  • 33

    众在病原生物的认知方面又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开展相关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

    要。国内以非医学生为受众,关注病原生物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同类公共课程尚不多见,

    这也使得本课程入选教育部 2011 年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于 2012 年 7 月上线公开,

    相继在网易公开课、爱课程及央视网等平台推出,获得了众多网上学习者的支持。2016

    年 3 月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开课,不断提升课程的社会影响力,也获得不少同行

    专家的好评,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借助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医学汉语视听说

    教程中对本课程视频的引用,进一步扩大了本课程的社会影响,将合作出版教材。

    3-9简述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措施

    1. 多名教师联合授课,偶尔会出现授课内容重复或解释不完全一致的情况,需要进

    行协调并始终保持与总论的一致性 此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继续加强中;

    2. 个别专题介绍过于专业不便于学生理解 目前已删除相关内容并组织线上线下

    讨论以弥补学生之间背景不同造成的差异;

    3. 专题内容还可以做些必要的扩展 已考虑增加食品卫生专题,“埃博拉”之战,

    神经系统的烦恼等;

    4. 缺乏正式出版的系统全面的教材 已完成讲义编写,拟尽快更新出版;

    5. 对于学生提到的部分内容过于科普问题 已着手进行深化和拓展,并拟对选课

    学生进行限定,仅提供非医学生选课以尽可能减少学生之间基础水平的差异;

    6. 如何结合在线课程和专题讲座,展开教学小班分组研讨,是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挑

    战,需要不断根据选课学生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调整和改善。

  • 34

    4.政策保障

    4-1简述学校在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及经费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复旦大学一向重视课程建设,本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校曾于开课初给

    予一万元的课程建设启动费,并配备 2 名助教协助课程教学,每年开课前学校教务部

    门统一对助教进行集中培训,包括了讨论课组织、网站管理和学生座谈调研等多方面。

    学校还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师资培训、精品课程网站平台建设及培训、教学方法改革和

    教学条件改善、教学视频拍摄制作等多方面的配套服务,体现了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

    的高度重视。本课程是 2012 年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并获得 2013 年校级精品课程

    以及 2013 年上海市重点课程,此外,基于本课程教学理念的慕课建设也作为复旦大学

    校级重点课题获得立项,并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于 2015 年完成项目的结题验收。本

    课程在学校的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下稳步向前,于 2016 年 3 月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

    推出在线课程,进一步扩大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后续学校将继续给予 MOOC 建设和教

    材出版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

    4-2简述对本课程建设、遴选推荐和后续建设的规划等举措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贯彻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积极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建

    设符合“大医学”和“一健康”理念,具有人文、历史、科学、探索精神的精品公共

    课程,推广病原生物相关的医学通识教育。

    本课程的建设步骤:

    第一年:加强小班讨论,强化课外合作实践,逐步增加专题讲座的内容,完善在

    线课程建设,加强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在更新讲义基础上正式出版教材;

    第二年:拍摄制作完成符合 MOOC 要求的短视频,完善学习资料,加强混合式教

    学研究与实践;

    第三年:推进病原生物与人类 MOOC 升级版本制作,在中国大学 MOOC 或

    Coursera 等平台推出在线课程,加强校内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学幻灯片将全部上网,并每年进行更新完善;

    已完成 22 学时的教学视频将优先在校园网内使用;

    在未来 2~3 年内,逐步完善、更新在线课程建设。

  • 35

    5.推荐意见

    5-1课程负责人

    本人承诺:表中所填内容均真实有效,并将在精品课程荣誉有效期内继续承担课

    程的主讲任务。

    签 字:

    日 期:

    5-2教务处意见

    本课程符合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申报要求,已按相关程序完成了校内遴选推荐工作

    (评审专家组名单、专家意见等附后)。

    课程申报材料等已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在学校

    网站上公示。

    微课程视频将/已在学校招生宣传网站上发布。

    负责人签字(盖章):

    日 期:

    5-3学校意见

    主管校长签字(盖章):

    日 期: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