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珠獨耀於滄海 - ntusunrise · 皆在甄別淺深,歸向一乘。故科學知...

4
驪珠獨耀於滄海 晨曦之回顧與前瞻 沈宗瑞(71三研所畢、國發所博士) 今年逢晨曦五十週年社慶,適巧 個人也在服務公職滿三十年後退休, 回首前塵,宛若一夢。晨曦於我深有 重恩,當時因社友李中旺、連永川同 學介紹皈依陳上師,而我也在初機組 上結識終身之菩提伴侶。詳細檢點, 此因此恩,實乃極深極重。畢業後即 入學界服務,回顧一生平淡,實無可 述(惟誤人子弟,可罄竹難書),而日 課讀誦,雖全歸草草,然幾乎未嘗一 日廢斷,想人生起落無常,修行得以 持續,實深僥倖僥倖,此全賴佛德加 被有以致之。 去年梢,昱力學棣囑我為文以 祝社慶,由於過往一向為晨曦邊陲遊 民,參與不深,恐無可獻曝之處;惟 在學校有年,考校園變遷甚速,若干 現象發展,應可研究,蓋佛法不離世 間法,亦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若於現 況深入,晨曦之前景或亦可思過半 矣。近幾年,晨曦門庭寥落至此,實 與此客觀環境息息相關,今若試圖振 衰起敝,或許尤應鑑此,以策將來。 昱力社長懇切篤敬,難能可貴,獨撐 大局於將傾,高舉宏圖於前瞻,凡我 晨曦學長皆應共襄盛舉,盡力護持, 故敢此略申夸夸之言,以答誠意之殷 殷。 台灣於一九八七年解嚴,此年為 人心改變之分水嶺,校園文化因之亦 有極大變化。於此之前,校園相對保 守,民間(包括宗教)社團在校園發展 組織者,絕無僅有;電腦網路亦不普 及,學生僅能透過書籍報章,交流思 想;一般校園思想性社團較多,存活 較易,反之,育樂性社團則偏少;在 社會非多元未開放之下,學生的生活 與思考相對單純淳厚。然時至今日, 情況全然改觀,揆其大者,有數個現 象持續發展: 一、許多佛教道場叢林在校園發展組 織,有些學校原先的佛學社團也轉 而完全仰賴道場的指導,然世俗化 活動比例漸增。 二、許多(非禪或佛教)禪坐或結合佛教 觀念社團紛紛成立,率以附加提高 47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驪珠獨耀於滄海 - NTUSUNRISE · 皆在甄別淺深,歸向一乘。故科學知 識之昌明,與佛法應可相互輝映。就 真如門而言,實不增不減;就生滅門

如是我聞

驪珠獨耀於滄海─晨曦之回顧與前瞻

沈宗瑞(71三研所畢、國發所博士)

今 年 逢 晨 曦 五 十 週 年 社 慶 , 適 巧

個 人 也 在 服 務 公 職 滿 三 十 年 後 退 休 ,

回 首 前 塵 , 宛 若 一 夢 。 晨 曦 於 我 深 有

重 恩 , 當 時 因 社 友 李 中 旺 、 連 永 川 同

學 介 紹 皈 依 陳 上 師 , 而 我 也 在 初 機 組

上 結 識 終 身 之 菩 提 伴 侶 。 詳 細 檢 點 ,

此 因 此 恩 , 實 乃 極 深 極 重 。 畢 業 後 即

入 學 界 服 務 , 回 顧 一 生 平 淡 , 實 無 可

述 ( 惟 誤 人 子 弟 , 可 罄 竹 難 書 ) , 而 日

課 讀 誦 , 雖 全 歸 草 草 , 然 幾 乎 未 嘗 一

日 廢 斷 , 想 人 生 起 落 無 常 , 修 行 得 以

持 續 , 實 深 僥 倖 僥 倖 , 此 全 賴 佛 德 加

被有以致之。

去 年 梢 , 昱 力 學 棣 囑 我 為 文 以

祝 社 慶 , 由 於 過 往 一 向 為 晨 曦 邊 陲 遊

民,參 與 不 深 , 恐 無 可 獻 曝 之 處 ; 惟

在 學 校 有 年 , 考 校 園 變 遷 甚 速 , 若 干

現 象 發 展 , 應 可 研 究 , 蓋 佛 法 不 離 世

間 法 , 亦 當 於 眾 生 心 行 中 求 , 若 於 現

況 深 入 , 晨 曦 之 前 景 或 亦 可 思 過 半

矣 。 近 幾 年 , 晨 曦 門 庭 寥 落 至 此 , 實

與 此 客 觀 環 境 息 息 相 關 , 今 若 試 圖 振

衰 起 敝 , 或 許 尤 應 鑑 此 , 以 策 將 來 。

昱 力 社 長 懇 切 篤 敬 , 難 能 可 貴 , 獨 撐

大 局 於 將 傾 , 高 舉 宏 圖 於 前 瞻 , 凡 我

晨 曦 學 長 皆 應 共 襄 盛 舉 , 盡 力 護 持 ,

故 敢 此 略 申 夸 夸 之 言 , 以 答 誠 意 之 殷

殷 。

台 灣 於 一 九 八 七 年 解 嚴 , 此 年 為

人 心 改 變 之 分 水 嶺 , 校 園 文 化 因 之 亦

有 極 大 變 化 。 於 此 之 前 , 校 園 相 對 保

守 , 民 間 ( 包 括 宗 教 ) 社 團 在 校 園 發 展

組 織 者 , 絕 無 僅 有 ; 電 腦 網 路 亦 不 普

及 , 學 生 僅 能 透 過 書 籍 報 章 , 交 流 思

想 ; 一 般 校 園 思 想 性 社 團 較 多 , 存 活

較 易 , 反 之 , 育 樂 性 社 團 則 偏 少 ; 在

社 會 非 多 元 未 開 放 之 下 , 學 生 的 生 活

與 思 考 相 對 單 純 淳 厚 。 然 時 至 今 日 ,

情 況 全 然 改 觀 , 揆 其 大 者 , 有 數 個 現

象持續發展:

一 、 許 多 佛 教 道 場 叢 林 在 校 園 發 展 組

織,有些學校原先的佛學社團也轉

而完全仰賴道場的指導,然世俗化

活動比例漸增。

二、許多(非禪或佛教)禪坐或結合佛教

觀念社團紛紛成立,率以附加提高

47

Page 2: 驪珠獨耀於滄海 - NTUSUNRISE · 皆在甄別淺深,歸向一乘。故科學知 識之昌明,與佛法應可相互輝映。就 真如門而言,實不增不減;就生滅門

學習效果、穩定情緒、增進健康及

領導能力等目標作結合。

三、學生對社團的參與度與興趣普遍下

降,網路交流取代人際互動;另一

方面,學生社團數與異質性亦相對

增加,然單一社團成員僅個位數者

比比皆是,朝生暮死如蜉蝣者亦所

在多有。

四、育樂性社團增加最多,學生已習慣

透過影視媒介學習或放鬆身心,漸

離閱讀與思索習慣之樂。

五、基本物質取向與需求遠超於過往,

對於人生根本問題之思考風氣愈見

淡薄,亦即工具理性超過價值理性。

六、過去校園周遭,因避秦火而來台開

班授徒非學院式的鴻儒長者已凋零

殆盡,而學院中的研究功利取向亦使

得傳統學問之傳承精髓難以顯揚。

晨 曦 過 去 活 動 的 主 要 內 容 就 是 經

典 研 討 及 參 訪 大 德 。 回 顧 歷 史 , 頗 有

似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 遵 文 殊 智 、 效

普 賢 行 之 意 味 。 讀 經 之 重 要 在 於 一 歷

耳 根 , 永 為 道 種 , 何 況 更 而 生 信 起

行 。 華 嚴 經 云 : 『 欲 度 眾 生 令 住 涅

槃 , 不 離 無 障 礙 解 脫 智 ; 無 障 礙 解 脫

智 , 不 離 一 切 法 如 實 覺 ; 一 切 法 如 實

覺 , 不 離 無 行 無 生 行 慧 光 ; 無 行 無 生

行 慧 光 , 不 離 禪 善 巧 決 定 觀 察 智 ; 禪

善 巧 決 定 觀 察 智 , 不 離 善 巧 多 聞 。 』

所 以 因 聞 顯 心 , 允 為 正 因 。 至 於 參

訪 , 則 以 各 道 場 具 實 德 之 修 行 者 為

主 , 過 往 如 此 , 未 來 亦 應 如 此 。 法 華

經 云 : 「 一 切 治 生 產 業 , 皆 與 實 相 不

相 違 背 。 」 治 生 產 業 既 是 , 鐘 磬 梵 唄

豈 可 非 是 。 一 切 法 皆 是 佛 法 , 惟 法 位

次 第 儼 然 , 曷 容 混 濫 , 是 故 參 訪 當 以

應 機 生 信 起 行 為 尚 , 然 而 此 又 非 多 訪

多 參 不 足 為 功 。 因 於 聞 經 , 善 巧 開

解 ; 是 故 , 以 之 而 起 如 何 之 發 心 、 如

何 之 見 地 , 將 來 必 會 如 何 之 善 知 識 與

如 何 之 法 門 , 此 乃 理 之 必 然 。 因 之 ,

讀經與參訪,互關互連。

未 來 晨 曦 之 活 動 似 應 仍 依 此 為

兩 項 核 心 活 動 , 但 形 式 上 不 妨 可 求 其

變 化 ; 其 他 活 動 盡 可 多 元 發 展 , 但 仍

應 求 其 融 貫 上 述 這 兩 項 核 心 活 動 為

貴 。 老 晨 曦 目 前 錙 素 皆 俱 , 人 際 普 及

各 界 , 未 來 或 可 於 經 典 導 讀 或 可 於 參

訪 對 象 上 多 為 協 助 。 畢 業 晨 曦 濟 濟 多

士 , 老 幹 新 枝 , 此 傳 承 之 法 或 可 標 為

典 範 。 然 而 , 聞 經 參 訪 有 兩 原 則 須

守 : 第 一 , 若 要 佛 法 興 , 出 家 在 家 必

要 相 互 尊 重 、 相 互 增 益 。 一 切 法 從 恭

敬 生 。 在 家 水 準 高 , 出 家 水 準 自 高 ,

反 之 亦 然 。 惟 在 校 晨 曦 目 前 是 以 在 學

在 家 眾 為 主 , 所 以 未 來 小 晨 曦 可 以 保

留 在 家 居 士 角 度 , 與 各 大 叢 林 接 觸 ,

但 不 必 偏 於 某 道 場 。 此 自 亦 可 與 各 道

場 在 校 發 展 之 組 織 , 相 互 交 流 、 借 鑑

取 法 。 其 次 , 大 乘 小 乘 要 相 互 稱 嘆 ,

48

Page 3: 驪珠獨耀於滄海 - NTUSUNRISE · 皆在甄別淺深,歸向一乘。故科學知 識之昌明,與佛法應可相互輝映。就 真如門而言,實不增不減;就生滅門

如是我聞

蓋 此 皆 為 釋 迦 一 代 時 教 , 曷 得 拆 離 。

指 月 錄 中 有 禪 師 謂 : 「 若 論 佛 法 ,

諸 惡 莫 作 亦 得 。 」 一 般 多 謂 , 需 涵

蓋 「 眾 善 奉 行 , 自 淨 其 意 , 是 諸 佛

教 。 」 才 是 圓 滿 。 禪 師 是 真 澈 者 , 方

有 此 句 。 此 句 是 大 方 便 句 、 真 究 竟

句 、 大 圓 滿 句 , 直 可 三 頂 禮 。 所 以 圓

人 所 見 無 不 圓 , 晨 曦 人 若 能 以 此 見

地 , 廣 納 諸 乘 之 言 , 方 不 負 釋 迦 五 時

八教深心以及歷祖披肝瀝膽之悲願。

未 來 世 界 物 質 熾 盛 , 莫 可 暫 息 ,

人 腦 復 加 電 腦 , 人 際 復 含 網 際 , 網 上

加 網 , 一 往 不 返 。 名 利 食 色 , 凡 人 所

愛 , 原 無 足 怪 , 乃 虛 擬 感 官 之 境 , 竟

亦 可 廢 食 忘 寢 , 夢 中 復 夢 , 實 前 所 未

聞 ; 再 者 , 未 來 世 界 競 爭 日 強 , 人 之

情 緒 壓 力 必 藉 藥 物 安 頓 , 人 不 自 主 之

況 , 可 憐 可 嘆 之 狀 , 直 不 忍 多 思 。 此

外 , 人 類 物 質 慾 望 又 與 學 術 科 技 發 展

息 息 相 關 。 尤 其 基 礎 物 理 學 以 及 腦 科

學 之 發 展 , 本 世 紀 或 更 有 驚 人 之 突

破 , 其 於 打 破 人 類 認 知 成 見 或 將 有 劃

時 代 之 貢 獻 。 佛 教 教 理 層 次 井 然 , 由

可 思 議 漸 入 不 可 思 議 , 以 論 常 識 導 歸

離 言 實 相 。 無 論 華 嚴 之 小 、 始 、 終 、

頓 、 圓 , 或 天 台 之 藏 、 通 、 別 、 圓 等

皆 在 甄 別 淺 深 , 歸 向 一 乘 。 故 科 學 知

識 之 昌 明 , 與 佛 法 應 可 相 互 輝 映 。 就

真 如 門 而 言 , 實 不 增 不 減 ; 就 生 滅 門

而 言 , 可 謂 一 得 一 失 。 是 故 , 未 來 晨

曦 對 經 論 之 研 討 , 能 多 所 結 合 當 代 科

學 之 發 展 , 應 可 增 加 學 生 理 解 之 深

入 。 蓋 古 來 之 經 論 , 曾 引 儒 道 思 想 以

闡 揚 內 學 , 佛 學 東 來 之 初 , 復 有 經 歷

「 格 義 」 之 階 段 ; 乃 今 之 學 子 幾 乎 接

受 西 方 之 教 育 內 容 , 若 能 結 合 西 式 內

容 及 思 想 方 式 則 或 更 見 其 交 融 成 效 。

最 近 十 數 年 , 藏 土 密 教 在 西 方 大 昌 ,

弘 法 者 以 西 方 思 維 方 式 演 繹 佛 教 , 實

深有關聯。

近 年 得 空 閱 讀 《 宗 鏡 錄 》 , 深

深 嘆 服 永 明 延 壽 禪 師 之 智 慧 如 海 , 雖

多 以 唯 識 為 論 , 卻 全 屬 圓 頓 之 言 , 此

錄 正 宗 , 可 為 ( 節 錄 ) 必 讀 之 經 論 。 其

書 八 十 餘 萬 言 , 禪 師 提 出 學 佛 要 題 ,

邀 請 禪 門 各 宗 長 老 討 論 , 並 將 解 答 歸

納 整 理 , 又 復 引 用 大 乘 經 一 百 二 十

本 , 諸 祖 語 錄 一 百 二 十 本 , 賢 聖 集

六 十 本 , 總 共 三 百 本 。 而 舉 凡 邏 輯 、

人 文 、 史 哲 、 經 論 等 皆 同 冶 於 一 爐 。

拜 讀 此 書 , 世 間 學 問 祇 如 糟 粕 。 五 代

人 才 多 入 佛 門 , 極 一 時 之 盛 ; 想 今 日

人 才 雖 遍 在 各 業 , 惟 若 能 普 及 佛 教 於

各 界 , 其 況 等 爾 。 大 學 時 期 , 為 人 生

反 省 之 最 初 與 最 重 要 階 段 , 佛 教 之 興

衰 , 足 可 於 大 學 教 育 ( 包 括 社 團 活 動 )

內 容 得 知 , 此 所 以 甚 多 晨 曦 學 長 所 深

望於後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處。

昱 力 社 長 曾 提 一 問 , 望 我 解 答 ,

以 補 篇 幅 : 「 眾 生 既 全 是 法 身 , 本 具

49

Page 4: 驪珠獨耀於滄海 - NTUSUNRISE · 皆在甄別淺深,歸向一乘。故科學知 識之昌明,與佛法應可相互輝映。就 真如門而言,實不增不減;就生滅門

如 來 智 慧 德 相 , 為 何 會 因 為 妄 想 執 著

而 無 法 明 瞭 此 道 理 ? 」 此 句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臘 八 開 悟 第 一 句 : 「 奇 哉 ! 奇

哉 ! 一 切 眾 生 皆 具 如 來 智 慧 德 相 , 唯

以 妄 想 執 著 不 能 證 得 。 」 的 第 二 層

問 。 此 問 可 有 甚 多 答 法 , 可 全 顯 佛 教

宗 旨 , 可 全 賅 大 小 教 門 , 亦 可 引 為 晨

曦 之 大 哉 問 , 學 與 問 之 間 , 演 之 可 無

窮 無 盡 。 蓋 以 世 俗 之 相 , 不 脫 成 壞 住

空 之 見 ( 包 括 科 學 之 見 ) , 不 離 生 老 病

死 之 苦 。 此 問 茲 引 《 黃 檗 山 斷 際 禪 師

傳 心 法 要 》 章 句 回 應 之 , 其 意 甚 為 扼

要 , 痛 快 淋 漓 : 「 學 道 人 一 念 計 生 死

即 落 魔 道 。 一 念 起 諸 見 即 落 外 道 。 見

有 生 趣 其 滅 即 落 聲 聞 道 。 不 見 有 生 唯

見 有 滅 即 落 緣 覺 道 。 法 本 不 生 今 亦 無

滅 。 不 起 二 見 不 厭 不 欣 。 一 切 諸 法 唯

是 一 心 。 然 後 乃 為 佛 乘 也 。 凡 夫 皆 逐

境 生 心 。 心 遂 欣 厭 。 若 欲 無 境 當 忘 其

心 。 心 忘 即 境 空 。 境 空 即 心 滅 。 若 不

忘 心 而 但 除 境 。 境 不 可 除 。 秖 益 紛

擾 。 故 萬 法 唯 心 。 心 亦 不 可 得 。 復 何

求 哉 。 」 所 以 個 人 是 如 何 之 見 , 即 成

就 其 未 來 之 道 路 ; 如 何 之 妄 想 執 著 ,

就 決 定 其 三 界 之 浮 沉 。 而 宗 鏡 錄 卷

二 十 三 也 有 極 好 的 妙 喻 : 「 觀 生 也 如

石 女 之 懷 兒 , 觀 住 也 若 陽 燄 之 飜 浪 ,

觀 異 也 同 浮 雲 之 萬 變 , 觀 死 也 猶 狂 花

之 謝 空 。 是 以 深 達 無 生 , 知 皆 無 我 ,

空 生 空 滅 , 幻 墬 幻 昇 。 」 此 與 金 剛 經

末後之六如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

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互參

照。

前 閱 宗 密 圭 峰 禪 師 所 著 之 《 大

方 廣 圓 覺 脩 多 羅 了 義 經 略 疏 》 , 深 喜

其 序 言 , 有 云 : 「 處 生 死 流 , 驪 珠 獨

耀 於 滄 海 ; 踞 涅 槃 岸 , 桂 輪 孤 朗 於 碧

天 。 」 本 在 凡 夫 之 地 , 故 僅 得 擷 前 一

句 , 作 為 本 文 之 題 。 意 為 雖 在 生 死 之

流 中 , 但 深 信 本 性 決 定 不 失 , 不 但 信

他 ( 佛 ) 亦 且 信 自 ; 雖 煩 惱 業 障 滿 身 ,

幸 得 持 名 ( 咒 ) 一 法 , 信 決 可 依 此 仰 佛

果 德 , 效 菩 薩 之 行 , 猶 如 驪 龍 頷 下 珠

而 獨 耀 於 滄 溟 耳 。 三 十 年 來 雖 如 夢 ,

唯 有 此 事 最 真 實 。 謹 以 此 文 , 用 祝 社

慶。2010.3 .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