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超越老化理論於急性心肌梗塞老年病患...

15
63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於急性心肌梗塞老年病患 正向發展之加護經驗 邱旅揚 1 張文芸 1,2 摘 要 本文乃運用 Tornstam 超越老化理論於促進老年病患面對急性心肌梗 塞疾病時正向態度發展之加護病房照護經驗。過程中,研究者藉觀察、 會談及個案出院後電訪收集主、客觀資料,經分析、歸納發現個案因過 於憂心病情,影響原有之飲食、睡眠與活動品質,且自尊認同降低,故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概念輔以懷舊療法,協助個案建構正向看法,克服危 機,增進生活品質,進而發展更適切生活型態。並期望藉此歷程助益臨 床醫護人員了解並有效運用超越老化概念於個別性照護,以提升照護品 質。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20094(1)63-76關鍵詞:超越老化理論、急性心肌梗塞、老年病患 前言 2008 年底台灣老年族群已占總人口 10.43[1] ,因此老年生活品質在台灣 逐漸受重視。然而,隨年紀增長,老人 面臨之常態或病態退化影響其身心健康 [2,3] ,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多事發突然,如 無法適應良好,易有震驚、否認、煩躁 與憂鬱表現,導致原本病程惡化[4,5] ,此 顯示老人醫療照護提升之重要。本文中 ,個案正值老年發展初期,伴隨多年末 期腎病變與多次心肌梗塞病發,若不嚴 謹審視與調整生活型態,將影響其身、 心、社會與靈性發展、延滯疾病復原與 防範再次發病,故運用超越老化理論 (Gerotranscendence Theory, GTT; 〔病例報告〕 1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 2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 通訊作者:張文芸 通訊處:70101 台南市大學路一號 電話:06-2353535-5842 E-mail: [email protected]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May-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Vol.4 No.1 邱旅揚 等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63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於急性心肌梗塞老年病患 正向發展之加護經驗

    邱旅揚 1 張文芸 1,2

    摘 要

    本文乃運用 Tornstam 超越老化理論於促進老年病患面對急性心肌梗

    塞疾病時正向態度發展之加護病房照護經驗。過程中,研究者藉觀察、

    會談及個案出院後電訪收集主、客觀資料,經分析、歸納發現個案因過

    於憂心病情,影響原有之飲食、睡眠與活動品質,且自尊認同降低,故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概念輔以懷舊療法,協助個案建構正向看法,克服危

    機,增進生活品質,進而發展更適切生活型態。並期望藉此歷程助益臨

    床醫護人員了解並有效運用超越老化概念於個別性照護,以提升照護品

    質。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2009;4(1):63-76)

    關鍵詞:超越老化理論、急性心肌梗塞、老年病患

    前言

    2008 年底台灣老年族群已占總人口

    的 10.43%[1],因此老年生活品質在台灣

    逐漸受重視。然而,隨年紀增長,老人

    面臨之常態或病態退化影響其身心健康

    [2,3],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多事發突然,如

    無法適應良好,易有震驚、否認、煩躁

    與憂鬱表現,導致原本病程惡化[4,5],此

    顯示老人醫療照護提升之重要。本文中

    ,個案正值老年發展初期,伴隨多年末

    期腎病變與多次心肌梗塞病發,若不嚴

    謹審視與調整生活型態,將影響其身、

    心、社會與靈性發展、延滯疾病復原與

    防範再次發病,故運用超越老化理論

    (Gerotranscendence Theory, GTT;

    〔病例報告〕

    1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2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 通訊作者:張文芸 通訊處:70101 台南市大學路一號 電話:06-2353535-584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台灣老誌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之加護經驗 第 4 卷第 1 期

    64

    Tornstam, 1989)輔以懷舊治療引領個案

    回顧過往,喚醒成功因應危機經驗,增

    強正向思緒與抗壓耐力,並提供適宜活

    動,以促進面對疾病之有效態度與處置

    。然而,目前國內 GTT 應用於老人照護

    之研究付之闕如,故期望藉此 GTT 轉變

    醫護人員既有看法,以宏觀視野輔助老

    化發展,作為提升老人照護之另一參考。

    文獻查證

    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影響病患之身心

    靈健康狀況,期能運用 GTT 轉變醫護人

    員對老化發展之認知與態度,進而修正

    因應措施,促進患者之正向發展,以下

    就 GTT 應用進行探討。

    一、 超越老化理論(Gerotranscendence Theory, GTT)

    GTT 是 Tornstam 運用嶄新觀點探討

    老人發展,指出隨年齡增長,老人有更

    多時間自省、重新詮釋自我與社會關係

    ,以宏觀視野看待一切事物,邁向最後

    成熟雋智階段[6-11]。然而,並非每位老

    人皆能進入 GTT 之最佳狀態,如失智、

    憂鬱及藥物濫用之老人,而且個別老人之

    GTT 程度亦不盡相同[12,13];Tornstam 亦

    提出生活中危機、悲傷與文化,甚至照

    護環境都會阻礙或加速老人 GTT 歷程[6]

    。由於照護方式皆建構於既有理論模式

    ,此易導致醫護人員只專注特定徵象或

    認為所學理論未提及之徵象即為老人不

    適當行為。因此,以下將分述老人 GTT

    歷程可能出現一系列之改變(詳見附件 1

    )[6,7,11,14,15],以避免照護者疏於觀察

    或是誤解:

    (一) 無限層面(the cosmic level)

    此層面老人不再執著自我,能坦然面

    對死亡,正向審視過去、現在與未來,

    可跳脫時間的框架與恐懼,進而發掘更

    多生活樂趣。

    (二) 自我層面(the self)

    此層面老人自我中心減少,懂得照顧

    身體,但不過於執著生理改變,想法帶

    點童真,並以嶄新觀點認知兒時點滴。

    隨年齡增長,對外在物質的需求逐漸轉

    為對內在靈性的追求,統整自我人生經

    歷,重建自我價值與創造生命意義。

    (三) 社會與個人關係(the social and individual relations)

    此層面老人強調改變與發展,自主安

    排活動提高,減少膚淺的社交活動,增

    加自我獨處、冥想時間,認為社會規範

    不再重要,看待事物觀點改變,能夠超

    越對與錯,不再積極給予他人建議與做

    判斷,希望自我能帶著傻勁與愉悅感生

    活與成長,因而變得更加成熟睿智,此

    與中國儒家孔子所云:「吾十有五而志

    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有神似之處,皆為追求自我

    與生命本質的體認,以宏觀角度看待世

  • Vol.4 No.1 邱旅揚 等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65

    界,進而邁向人生圓滿旅程。

    二、超越老化理論與其他老化理論之比較

    不同理論對老人行為詮釋不同,除了

    病理學與活動理論(Pathology-oriented

    and Activity Theories),尚有連續理論

    (Continuity Theory)、疏離理論

    (Disengagement Theory)與艾瑞克森心理

    社會發展理論(Erikson's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研究顯示若醫護

    人員無足夠知識背景,常以病理學與活

    動理論詮釋老人少動不參與社交表現為

    憂鬱、失智或孤獨徵象,導致老人試圖

    自我調整為外界所期待之行為,造成老

    人更加抑鬱寡歡[7,9,11,14]。GTT 認為老

    人將隨年紀增長改變生活型態,然而連

    續理論提出老人將維持中年期生活型態

    ;GTT 尊重老人自主選擇獨處或參與活

    動,疏離理論著重老人被動自社會退出

    ,所以 GTT 以嶄新觀點看待老人生活,

    非單純退出社會[10-12]。

    所有老人理論中,GTT 被認為是銜

    接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之最後階

    段,艾瑞克森認為個人於每階段有其特

    定發展任務,若無法達成任務便出現心

    理危機,反之則出現自我統整與滿足,

    其中差異在於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

    論為統整過去,而 GTT 是向前與拓外以

    宏觀看法認知事物,對未來抱持全新體

    認;且 Joan M. Erikson(Erikson 夫人)

    繼 Erikson 過世後,於“The Life Cycle

    Completed”再版中亦提出艾瑞克森心理

    社會發展理論的第九階段之增闢,其與

    GTT 有許多類似論點[10,11,12]。

    三、超越老化理論在臨床照護之應用

    GTT 從單純考慮物質、現實生活轉

    變成全面、超越看待世俗,並對人生滿

    意,針對醫護人員與照護方式發展出三

    層面的指導方針,分述如下[10,13]:

    (一) 個人(individual):

    醫護人員需接受 GTT 徵象為老化正

    常現象,允許老人對時間重新定義、陳

    述死亡想法,並選擇或創造可促進老人

    成長之主題與減少老人身體再負荷。

    (二) 活動(activity):

    醫護人員需創造與提供老人適切活

    動。

    (三) 組織(organization):

    醫護人員需提供老人安靜、平和環境。

    GTT 亦提及藉由書寫及與他人分享

    過往歲月之懷舊療法可促進老人發展,根

    據 NIC(Nursing Intervention Classification)

    定義懷舊治療為運用對過去事件、感覺

    之回憶達到愉悅、有品質之生活並且適

    應現況,其中研究中亦提及,中老年人

    會較年輕人能將過去正向或有意義之體

    會運用於目前,藉由累積過去經驗發展

    適應環境本能,甚至計畫未來。然而對

    於患有身心疾病者,因無能回顧以往經

    驗,導致停滯現況,難以繼續前進[15,16]

  • 台灣老誌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之加護經驗 第 4 卷第 1 期

    66

    ,所以懷舊措施的介入可協助老人回顧

    過往,喚醒成功因應危機經驗,增強正

    向想法與抗壓耐力,使老人有能力認知

    現實與因應壓力,恢復既有適應環境本能

    [17,18]。然而文獻亦指出,雖然 GTT 介入

    措施可豐富照護品質,但無法完全替代

    現有老人照護內容[10]。

    老人面臨生活危機、災難與文化衝擊

    ,甚至照護方式也可能阻礙或加速 GTT

    發展過程,由於 GTT 為新興理論,照護

    措施尚未完整與普及,導致醫護人員仍

    持所學老化理論,試圖改變 GTT 徵象

    [6,10,14],此舉將促使老人隱藏行為,阻

    礙老化發展,然而,當老人不願改變時

    ,亦使醫護人員出現挫折衝突,影響合

    宜照護[10]。因此,提升醫護人員正確認

    知 GTT 與相關老化理論敏感度,使其了

    解各種行為代表之意涵,將可提升老人

    發展[7,9,14]。

    照護過程

    一、個案簡介

    個案林 XX,現年 67 歲,已婚男性

    ,高中畢,信仰佛教,國台語皆通,育

    一男一女,均已成家。目前與案妻同住

    ,案妻為家庭主婦與主要照顧者。個案

    去年退休,家中經濟來源為退休金與房

    屋租金,無經濟匱乏之壓力。照護期間

    ,案妻皆隨侍在旁,子女與親友常來探

    望,彼此互動融洽(圖 1)。

    二、過去病史

    個案自 18 歲(1959 年)診斷腎臟炎

    ,持續就診南部署立醫院,1990 年 9 月

    慢性腎病轉為末期腎病,開始運用腹膜

    透析。2003 年 5 月腎病引起副甲狀腺機

    能亢進,切除副甲狀腺;同年 12 月心臟

    衰竭入院,接受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

    2004 年 8 月於冠狀動脈左前下枝運用經

    皮繞腔性冠狀血管成型術植入支架。2007

    年 9 月走路偏斜,步態不穩,診斷為左小

    腦梗塞,經治療後,日常生活可自理。

    圖 1

  • Vol.4 No.1 邱旅揚 等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67

    三、發病過程與治療經過

    2007 年 10 月 3 日早上十點,個案突

    發性胸痛、冒冷汗、嘔吐,自服兩顆 NTG

    未改善,由家屬陪同入急診,給予 nasal

    cannula 2L/min,SpO2:98-100%,胸痛

    改善,心電圖呈竇性心搏過速,cardiac

    enzyme(+),懷疑冠心症,醫囑 Aspirin

    EMC 1# po qd、Isosorbide DN 2# po tid,

    2007 年 10 月 4 日入心臟內科加護病房,

    診斷為不穩定心絞痛,住院治療經過詳見

    表 1。

    個案評估

    運用 GTT 之無限層面、自我層面與

    社會和個人關係層面,了解心肌梗塞疾

    病對於個案生、心、社會與靈性之影響

    。筆者於加護病房照護個案兩天,並於

    個案轉至一般病房(10 月 10 日)與回診時

    間(10 月 18 日)各訪視一次,之後每週一

    次電訪,持續追蹤疾病後身、心、社會

    與靈性問題對個案老化發展之影響。評

    估期間自 2007 年 10 月 07 日至 2007 年

    11 月 13 日。

    一、無限層面

    無限層面主要會談以下議題:時間與

    空間、連結前世代、生命與死亡、接受生

    命中無法解釋的現象與再喜愛的事物。

    (一) 時間與空間

    個案表示退休前工作為負責行程規

    劃,對時間安排要求嚴謹,目前雖已退

    休,時間效率的概念仍存,表示:「每

    天的日常活動時間的安排仍十分詳細,

    沒有過去與現在事物混淆的困擾。」時

    空概念合宜。

    表 1 個案住院治療過程

    時間 住院治療過程

    2007/10/03 入急診。

    10/04 入心臟內科加護病房,胸痛緩解,GCS: E4V5M6,HR:87beats/min,BP:189/124 mmHg,醫囑抗凝血劑、血栓溶解劑與降血脂劑治療。

    10/05 血壓高,以 NTG 代替 Isosorbide DN 2# po tid,增加給予 Bisoprolol 1# po qd。先前因為工作因素,長年半夜執行每日末次腹膜透析,導致睡眠品質差,予以聯繫腹膜透析醫護人員

    ,與病人討論調整腹膜透析時間。

    10/06 血壓仍持續不穩,停止 NTG,增加 Isosorbide-5-mononitrate CR 1# po qd 劑量。案子與媳婦前來會客,主治醫師予以解釋病情及心導管檢查之目的與危險性。

    10/08 執行心導管檢查與運用經皮繞腔性冠狀血管成型術植入支架,術後平躺過程中,主訴全身酸痛,醫囑 Chlorzoxazone 1# po tid、Fludiazepam1# po tid 與按摩,並於晚上八點拔除腹股溝之動脈鞘管(sheath)。

    10/09 情況改善,轉入一般病房。

    10/11 出院。

    格式化: 左右對齊

    格式化表格

    格式化: 左右對齊

    格式化: 左右對齊

    格式化: 左右對齊

    格式化: 左右對齊

    格式化: 左右對齊

    刪除: /

    刪除: /

    刪除: /0

    刪除: /

    刪除: /

    刪除: 0

    刪除: /

  • 台灣老誌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之加護經驗 第 4 卷第 1 期

    68

    (二) 連結前世代

    個案自認與祖先關係為前世、甚至更

    久遠因緣所註定,表示:「我相信靈魂

    是永遠不會消失的,靈魂來到世間只是

    換個軀殼,而我們今生與誰相遇、結緣

    ,都是註定好的」;個案亦相信佛教因

    果論,表示:「我很相信因果業報,認

    為前世種下什麼因,今世或下一世就有

    什麼果,我相信好人定有好報。」

    (三) 生命與死亡

    個案自述雖長年受困疾病,但信仰使

    其無懼死亡,認為能活至今已是值得,

    表示:「我從小就有腎臟病,一直覺得

    活不過五十幾歲,後來使用腹膜透析,

    才能多活這幾年,這段期間生了很多次

    病,也看著比自己健康的朋友一一死去

    ,再加上從小就篤信佛教:拜師父、讀

    佛經、規律參加佛光山法會,讓我看透生

    老病死,也真的覺得這一生已值得。」

    (四) 接受生命中無法解釋的現象

    個案認為靈魂不滅,但對靈異事件或

    常理無法解釋之事物,仍處半信半疑狀

    態,表示:「我相信人世間是有靈魂的

    ,但對傳聞的靈異現象仍存疑。」

    (五)再喜愛的事物

    個案能從大自然與生命中小事物獲

    得快樂,表示:「我覺得即使是別人的

    一聲問候,都讓我感到很窩心」、「我

    以前很喜歡爬山,每次爬山時,那種四

    周都是芬多精、樹木、綠葉、露珠、安

    靜的氣氛都讓我感到心情很好」、「只

    要狀況允許,我都要再去體驗,讓我覺

    得人生是美好的」。

    二、自我層面

    自我層面主要會談以下議題:面對自

    我、自我中心減少、超越身體的發展、

    超越自我、對自我童年的再發現暨自我

    統整。

    (一) 面對自我

    個案自覺現在與過去性格,不論是好

    或不好特質都沒有改變,表示:「我覺

    得我從以前到現在的性格沒什麼不一樣

    ,目前自覺無須改變。」

    (二) 自我中心減少

    個案自述非自私之人,其影響來自原

    生家庭與信仰,因為個案出生不久後隨

    即喪父,大哥兼任父職,對整個家庭辛

    勞付出,個案表示:「我覺得我大哥對

    我們家付出很大,我要向他學習,做好

    身為丈夫、父親的角色」;宗教亦教導

    個案待人處世原則,表示:「佛教給我

    的感受,並非外界所認為單純參加法會

    或消極、出世的看待整個社會,而是教我

    要積極為社會、工作、家庭付出」。

  • Vol.4 No.1 邱旅揚 等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69

    (三) 超越身體的發展

    個案自述經歷多次疾病 (多年末期

    腎病與此次第三次心肌梗塞病發),導致

    執行任何活動時皆刻意謹慎,擔心疾病

    再復發,又因為減少參與自我所成立近

    三十年之環保義工隊與爬山健行活動,

    談論時神情皆顯落寞,不願深究,而個

    案這幾年亦常憂心疾病而導致失眠,會

    適時服用安眠藥;在飲食攝取方面,案

    妻表示個案雖然不挑食,但這段時間個

    案常因自覺不舒適,只進食少許,由於

    個案亦為末期腎臟病患者,故案妻亦擔

    心其營養之攝取量是否影響疾病之痊癒

    與復發。疾病導致個案過於擔心身體的

    改變,影響原本的生活型態,無法超越

    身體的改變。

    (四) 超越自我

    個案自認對社會、工作與家庭都全力

    付出,表示:「當時我在社區發起環保

    義工隊,利用週末清潔家園,我們還曾

    經代表台南縣參加全省優良社區的比賽

    呢!現在我已經不是負責人了,但義工隊

    還是持續存在。」、「以前每個禮拜我

    也都組團邀請鄰居與同事一起去爬山,

    我們後來都成為一群很好的朋友。」;

    在工作上,個案亦認真表示:「以前上

    班時,每天都會回家吃午飯,若突然身

    體不舒服,會掛完急診後,下午再回公

    司上班,所以很多同事並不知道我常是

    抱病工作」;對於家庭個案自認應給予

    案妻與兒女一好環境,故除了正職亦兼

    職其他工作,一切皆為他人著想,並從

    付出過程中獲得快樂。

    (五) 對自我童年的再發現暨自我統整

    會談過程中,個案常不自覺提起兒時

    往事,對生活情境與環境之描述皆清晰

    ,並且侃侃而談。且自認對家庭、社會

    與工作皆努力付出,目前兒女已成家、

    自己亦退休、社區活動仍蓬勃發展,故

    對此生感到值得與滿意。

    三、社會與個人關係

    社會與個人關係之主要會談議題:關

    係意義與重要性之改變、角色扮演、現

    代之苦行主義以及日常智慧。

    (一) 關係意義與重要性之改變

    個案自認人際關係層面,持續聯絡的

    對象自然減少中,表示:「幾位因為工

    作才有接觸的朋友,自從退休後就不再

    連絡,然而若是原本就相處很好的,仍

    會保持連絡。」目前疾病的影響,導致

    個案減少社區活動之參與,只願留在家

    裡,然而對於無法做喜愛的事物感到無

    奈,亦矛盾苦笑表示:「我覺得生活應

    該要有目標,像我以前就有很多事情做

    ,這樣時間才過的快,才覺得有意義,

    若沒有事情做,會很空虛,若身體沒有

    那麼糟,應該會繼續做更多事。」生活

    寄託頓時消失,自尊認同感降低。

  • 台灣老誌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之加護經驗 第 4 卷第 1 期

    70

    (二) 角色扮演

    個案自訴退休與生病後擔任角色減

    少(主要是丈夫與父親之角色),個案

    與妻同住,兒女皆已成家,故漸轉為兒

    女尋求諮詢之角色,只提供建議但不介

    入。也因女兒正懷身孕,個案已開始期

    待當爺爺的角色,會談中面容雀躍。

    (三) 現代之苦行主義

    個案與案妻自認健康就是快樂,雖然

    經濟不虞匱乏,但仍衣著樸素、從加護

    病房轉至一般健保床病房等,生活節儉

    不浪費。案妻亦幽默表示兒子為製作衛

    星定位系統之工程師,對於衛星定位導

    航器,他們只視為一顆不知如何使用的

    普通電池,並不會出現社會上趨之若鶩

    、視為珍寶之舉動與想法。

    (四) 日常智慧

    個案態度正向、語氣溫和,不強烈責

    備他人,案妻表示:「他好就好在脾氣

    ,我和他結婚這麼多年,很少看過他發

    脾氣。」個案會依事情嚴重程度,決定

    是否尋求他人忠告,表示:「若是小事

    情,就自我決定,但若是有困難,便會

    和家人、朋友討論,聽其意見後再下決

    定,不會堅持自己的想法」。

    問題確立與個案計畫

    個案目前主要問題為「無法超越身體

    的發展」與「自尊認同降低」。由於個

    案已退休、兒女皆已成家、本身亦無經

    濟匱乏之擔憂,因此參與將近三十年之

    環保義工隊與爬山健行等活動,在個案

    心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對於環保義工

    隊成立得以貢獻社會,深感滿足與成就

    感;然而近幾年來持續疾病打擊,致使

    原有活動停擺,生活寄託頓時消失,導

    致深度空虛,轉而開始憂心自我疾病之

    變化,導致個案無法維持急症前的飲食

    、睡眠與活動參與型態,因而無法超越

    身體的發展,並且自尊認同感降低。雖

    然關心自我之健康實為常理,然若過於

    擔憂,將反而負向影響其生、心、社會

    狀態,間接影響疾病復原,生活品質降

    低,無法正向發展。是故,以此兩個問

    題搜尋過去既有老化理論,發現除 GTT

    之外,並無老化理論可具體指出老人心

    靈發展徵象與提供照護措施。以下便依

    GTT 照護方針中之「接受 GTT 徵象為老

    化之正常現象」、「減少身體再負荷」

    、「選擇可促進成長之主題」、「創造

    與提供適切活動」,藉由改變醫護人員

    之觀點與提供適切措施,並輔以懷舊療

    法之「藉由分享過往成功經驗,加強正

    向態度」,促進個案超越身體與提升自

    尊,以期恢復既有開朗與自信,亦擁有

    自我生命之價值與定位。

  • Vol.4 No.1 邱旅揚 等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71

    照護評估 照護目標 運用原理 照護措施 照護評價 S: 10/08 「其實我以前什麼也

    不挑的,但我現在就

    是不想吃,沒有胃口

    ,吃東西會想吐。」 10/09 「那時候病發時心臟

    真的很痛,真的很恐

    怖!現在只想待在家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不想做任何事!」 10/10 「我以前很常爬山或

    沒事就會去當義工,

    我們社區的環保義工

    隊還曾經代表全台南

    縣參與全省優良社區

    的比賽呢!但現在因疾病關係,就比較少了

    ,現在根本不想動,

    會很在乎自己的身體

    狀況。」 「我覺得生活應該要

    有目標,像我以前就

    有很多事情做,這樣

    時間才過的快,才覺

    得有意義,若沒有事

    情做,會很空虛,若

    我身體沒有那麼遭,

    應該是會做更多事!

    」 10/28 「晚上也都睡不好,

    若真的不行就吃安眠

    藥,我知道吃那不好

    ,但沒辦法。」 O: 10/08 個案做完心導管回加

    護病房,神情顯疲倦

    ,沒有笑容。 10/18 個案步態不穩。

    1. 個案飲食、睡

    眠與活

    動參與

    能恢復

    急症前

    甚至更

    適合自

    我之生

    活型態

    。 2. 個案對

    於疾病

    所造成

    的限制

    可釋懷

    ,並提

    升自尊

    認同感

    1. 超越老化:超

    越身體

    全面發

    展。 2. 懷舊輔

    療。

    進行數次會談後,共同設計個別性

    照護計畫如下[9,10,13,15-18]:1. 使用同理、接納、尊重態度與個

    案建立治療性關係,定期探視與

    注意個案常出現之負面想法與

    行為。 2. 會談時,不專於身體病痛主題,

    亦不總是詢問個案感覺如何,避

    免個案持續專注病痛,強化其不

    適。 3. 提供 GTT 中文簡易版書面資料

    ,與個案一同討論老化過程,並

    讓個案了解 GTT 徵象為正常老化現象,一同討論個案現況與

    GTT 徵象之差異,讓個案藉此更了解問題—過於憂心疾病,改變原有生活型態,例如:食慾差

    、睡眠品質不佳、活動力不足,

    並且過於擔慮疾病,形成長期心

    理壓力。 4. 提供非結構式懷舊輔療,予良好

    傾聽,讓個案隨興述說自身現況

    、過去參與團體經驗、宗教與家

    人支持以及生病歷程,當個案闡

    述過去成功經驗或案妻出現正

    向回饋時,便給予讚許,以加強

    自我價值與正向認知,取代個案

    負面、悲觀之想法與行為。 5. 鼓勵個案尋找體能負荷可接受

    之新興趣、活動,例如:與案姐

    一同參與打太極拳、畫畫或書法

    。 6. 尊重個案獨處或是參加活動之

    決定,不須認可或否定,但對其

    重視之社區服務與參與改以共

    同討論另類靜態形式持續以成

    就貢獻與維護自我價值。 7. 提供心肌梗塞與末期腎病飲食

    自我照護之書面資料,協助提升

    營養、睡眠及活動品質。 8. 激勵個案即時把握充實生命,逐

    漸接受身體的有限性不代表生

    命意義的全部。 9. 引導個案以不同角度思考與決

    策,並且輔助案妻持續關照個案

    之生活與心理狀態。

    10/07 個案與案妻能了

    解心肌梗塞之機

    轉與對身體之影

    響。 10/08 個案能自述成長

    故事。當談及過去

    成就:對家庭與社

    會的貢獻時,皆面

    帶笑容、心情雀躍

    。 10/18 個 案 感 謝 分 享

    GTT 概念,並了解自身問題,表示:

    「我也覺得自己

    就是這樣。」案妻

    亦附議說:「對、

    對,他最近就是只

    要不舒服都吃不

    下飯,也都沒有睡

    好」 10/28 個案多次憶起成

    立社區義工隊之

    回憶,表示只要恢

    復健康,會繼續參

    與環保義工的活

    動與法會,爬山活

    動應無法繼續執

    行,但會改與案姐

    學打太極拳;個案

    亦表示了解日間

    睡眠時數對夜間

    睡眠品質的影響

    ,會自我調整。 11/13 個案表示最近都

    會出外散步且睡

    眠品質變好、身體

    較舒適,計畫北上

    探望兒子;案妻亦

    表示個案最近進

    食較多、氣色與體

    力也較佳。

  • 台灣老誌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之加護經驗 第 4 卷第 1 期

    72

    討論

    由於醫護人員所學老化理論(病理學

    、活動、疏離、持續或艾瑞克森心理社

    會發展等)會影響其照護態度與行為,

    進而影響老人發展,故以下就個案 GTT

    發展為主軸[6,14],輔以比對其他老化理

    論,探討心肌梗塞對個案生、心、社會

    與靈性等問題之影響。

    一、無限層面的探討

    無限層面中,個案對過去世代感知增

    加,死亡恐懼減少,此符合 GTT 提出與

    前世代連結可讓老人了解現今與過去社

    會之關係[14],而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

    理論亦指出老人將對死亡恐懼減少

    [6,7,11,14,19];而個案能從大自然、生活

    點滴獲得快樂,亦如同 GTT 提及重新發

    現生活幸福泉源,掘出更多生命意涵,

    此可解釋為何喜愛園藝可治療或是豐富

    閒適的生活[19],然而部分醫護人員認為

    生理退化使老人只能依賴他人,導致老

    年人自我無力感增加,故只要是簡單易

    行的事物皆可使老人感到快樂,這些詮

    釋主要受活動理論影響,認為老人改變

    快樂的來源是順從的特徵,而中斷接觸

    社會或長期自我獨處是負面行為,進而

    要求老人改變;另一個受活動理論影響

    之顯著例子為護理人員常視老年人同時

    存在過去與現今之行為及想法是失智病

    症,例如老人出現童言童語,即使並無

    失智之診斷,醫護人員亦適時更正其行

    為[7,9,11,14]。

    二、自我層面的探討

    雖然疾病纏身多年,個案自覺人生值

    得與滿意,然而在「超越身體」方面,

    個案常因憂心疾病,害怕持續原有活動

    ,導致食慾變差、睡眠品質不佳與活動

    力降低,極度關注疾病變化,更因體能

    受限,生活寄託停擺而深感空虛,產生

    自尊降低的矛盾心情,此作繭自縛,繼

    而形成一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影響原

    本生活型態,此與「超越身體」所提出

    之概念不符。

    由於個案生活重心只焦點於身體部

    分,所以筆者藉由 GTT 輔以懷舊療法照

    護個案,使個案先了解問題,並回顧過

    往成功經驗,給予正向回饋,加強自尊

    認同感與正向認知,建議個案尋找體能

    可負荷下之新興趣,例如:打太極拳、

    畫畫或書法,成立諮詢小組持恆社區服

    務與貢獻,試著了解身體有限性不代表

    生命意義的全部,則較助益其投入自我

    能力範圍所及事物,最後使其恢復既有

    ,甚至更適合自我之生活型態;會談過

    程中,筆者選擇非身體病痛之談話主題

    ,避免讓個案持續專注於身體狀況,因

    為護理人員習慣與病患談論病情,使得

    病患難以跳離慮病[9,10]。成功老化能找

    回自我價值,超越與提升靈性生活層次

    ,因此,老人將對所面臨之問題無所懼

    怕,坦然迎接晚年任何改變[7,8]。

    三、社會與個人關係之行為探討

    此層面提出老人對於適合自我的活

  • Vol.4 No.1 邱旅揚 等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73

    動選擇性提高,因體認到自我與角色之

    間的不同,而增加沉思與冥想的時間,

    享受自我內在心靈層面的世界,然而個

    案目前活動受限疾病因素,正需 GTT 概

    念介入。由於活動理論主要將行為分成

    正向與負向兩種意義,正向行為代表有

    活力及參與活動,而孤寂與獨處則是負

    向行為,然 GTT 倡導此非負向行為,且

    認為 GTT 發展程度較高的老人會比程度

    較低者能自我決定參與社會活動與否,

    非純粹只為了健康而參與活動,並對社

    會活動滿意度高[8],然而,此亦非表示

    當老人獨處時就不需關懷,更應了解獨

    處原因,並且提供適宜安靜環境,協助

    得到心靈平靜與滿足; 但當老人是因恐

    懼、退縮等負面心理因素,則我們應適

    時陪伴。於本個案活動減少是生理問題

    所造成,個案曾表示「若身體沒有那麼

    糟,應該會繼續做更多事」,所以個案

    原本之生活型態符合活動理論之提倡—

    老人要盡可能參與活動,以期達到成功

    老化,此雖與 GTT 提出老人時會增加獨

    處時間不符,然而,GTT 亦強調老人於

    此時自主參與活動選擇性提高,由於參

    與活動對個案而言已不單只是為了參與

    活動,而是藉由參與活動得到成就與滿

    足,進而促進靈性層面再昇華,故應予尊

    重。

    結論與限制

    由於老化發展是多元與複雜,

    Tornstam 認為既有之老化理論已不適用

    於目前快速變遷的社會型態,因此,發

    展更具高敏感度之 GTT 符合時代需求,

    GTT 不僅統整過去,亦對老人目前及未

    來老化發展有全面性的評估,此次藉由

    GTT 評估個案狀況,以 GTT 概念重新詮

    釋個案行為,調整自我照護措施,此不

    僅達成照護目標,亦擴展醫護人員之老

    人照護視野。GTT 是新發表之老化理論

    ,其相關實證與臨床應用仍缺乏,國內

    鮮少 GTT 之相關文獻,因此筆者於文獻

    整合與照護措施部份尚缺完整,且由於

    每位老人受制於本身老化情形、生理退

    化、自我價值、不同文化環境因素影響

    ,發展自瑞典的 GTT,是否得以完全適

    用於國內老人發展,需深入考量,然而

    GTT 之社會與個人關係層面與中國儒家

    思想有相似之處,其概念並非完全背離

    國內本土文化,且隨著知識水平顯著提

    升,生活品質日益重視情況下,拓展並

    且運用所學於實際老人照護層面應是必

    要過程。由於此次照護時間較短,無法

    充分長期評估,例如其中「解放自我」

    等概念過於抽象,難以立即評估其真正

    之意涵,實為可惜之處,期望日後深入研

    究。

    參考文獻

    1. 內政部統計處:2008 年底我國戶籍登

    記人口結構分析。臺北市:內政部統

    計處,2009。

    2. 曾明月、徐亞瑛:老人衰弱之概念分

    析。護理雜誌 2008;55:80-5。

    3. 曾愉芳、杜明勳:老年人的靈性照顧。

    長期照護雜誌 2007;11:109-15。

    格式化: 項目符號及編號

    刪除: 

  • 台灣老誌 運用超越老化理論之加護經驗 第 4 卷第 1 期

    74

    4. 賴美玉、鄧慶華、王淑盈、葉必明、

    饒瑞玉: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壞死患者

    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的照護經驗

    。中山醫學雜誌 2008;19:99-111。

    5. 劉美玲、楊秋菊:一位急性心肌梗塞

    併發心因性休克病人之加護護理經驗

    。長庚護理 2008;19:274-83。

    6. Wadensten B, Carlsson M: Introducing

    older people to the theory of

    gerotranscendence. J AdvNurs 2005;

    52: 381-8.

    7. Tornstam L: Transcendence in later

    life. Generations 1999; 23: 10-4.

    8. Tornstam L: Gerotranscendence and

    the functions of reminiscence. J Aging

    Identity 1999; 4: 155-66.

    9. Wadensten B: Adoption of a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erotranscendence by staff in a Nursing

    home – part Ⅲ. Int J Older People

    Nurs 2007; 2: 302-14.

    10. Wadensten B, Carlsson M:

    Theory-driven guidelines for practical

    care of older peop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erotranscendence. J Adv

    Nurs 2003; 41: 462-70.

    附表 1 超越老化之徵象

    層面(level) 徵象(sign) 無限層面 (the cosmic level)

    (1) 時間與空間(time and space):改變對時間與空間的定義。例如:能跨越現在與過去之間的障礙。

    (2) 連結前世代(connection to earlier generations):增加依附感。 (3) 生命與死亡(life and death):減少對死亡的恐懼,重新整合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4) 接受生命中無法解釋的現象(mystery in life):接受人生奧秘事物的存在。 (5) 再喜愛的事物(subject of rejoicing):從大事件到小細節的親身經驗中獲得快樂。

    自我 (the self)

    (6) 面對自我(self-confrontation):不論好壞都可以坦然面對。 (7) 自我中心減少(decrease of self-centredness):從無限的中心抽離自我。 (8) 超越身體的發展(development of body transcendence):仍然照顧身體,但不過於

    執著身體的改變。 (9) 超越自我(self-transcendence):從自我本位轉變成利他行為。 (10) 對自我童真的再發現(rediscovery of the child within):回到自我兒時樣子。 (11) 自我統整(ego-integrity):對自我人生的重新思考和整合。

    社會與個人關係 (the social and individual relations)

    (12) 關係意義與重要性之改變(changed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relations):對生活更有選擇性且較不注重外表,增加獨處的機會。

    (13) 角色扮演(role-play):了解自我所扮演角色的不同,可能因此放棄舊有的角色,重新詮釋認同和自我定位。

    (14) 解放真我 (emancipated innocence):即使身經事故仍保留自我最真實面不受外在世俗規範束縛。

    (15) 現代苦行主義(modern asceticism):了解富貴並不重要,不追求物質生活,重新瞭解疾病、接受疾病,與疾病共存。

    (16) 日常智慧(everyday wisdom):辨識對與錯定位之態度保守,傾向中庸決策,較能接受他他人忠告,超越對與錯的二分法。

    資料摘自[8](已徵得原作者同意)

    刪除: ournal

    刪除: of

    刪除: and

    刪除: b

    刪除: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8 年底

    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結構分析

    。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2009

    曾明月、徐亞瑛:老人衰

    弱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

    2008;55:80-85。

    曾愉芳、杜明勳:老年人

    的靈性照顧。長期照護雜誌

    2007;11:109-15。

    賴美玉、鄧慶華、王淑盈

    、葉必明、饒瑞玉:罹患急性

    心肌梗塞壞死患者接受冠狀

    動脈繞道手術後的照護經驗

    。中山醫學雜誌 2008;19:

    99-111。

    劉美玲、楊秋菊:一位急性心

    刪除: ernational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ing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anced

    刪除: ing

    刪除: 8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anced

    刪除: 1

    刪除: ing

    ... [1]

  • Vol.4 No.1 邱旅揚 等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75

    11. Wadensten B: The theory of

    gerotranscendence as applied to

    gerontological nursing- Part I. Int J

    Older People Nurs 2007; 2: 289-94.

    12. Adams KB: Changing investment in

    activities and interests in elders’ lives:

    Theory and measurement. J Aging

    Human Develop 2004; 58: 87-108.

    13. Wadensten B: The theory of gerotranscendence in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ursing-Part II. Int J

    Older People Nurs 2007; 2: 295-301.

    14. Tornstam L, T¨ornqvist M: Nursing

    staff’s interpretations of

    “Gerotranscendental Behavior” in the

    elderly. J Aging Identity 2000; 5:

    15-28.

    15. Lin YC, Dai YT, Hwang SL: The effect of reminiscence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Public

    Health Nurs 2003; 20: 297-306.

    16. Chao SY, Chen CR, Liu HY, Clark MJ:

    Meet the real elders: Reminiscence

    links past and present. J Clin Nurs

    2007; 24: 15-20.

    17. Cappeliez P, O’Rourke N, Charudhury

    H: Functions of remini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later life. Aging Ment

    Health 2005; 9: 295-301.

    18. Wadensten B, Hägglund D: Older

    people’s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a reminiscence group with a

    gerotranscendental perspective:

    reminiscence group with a

    gerotranscendental perspective in

    practice. Int J Older People Nurs 2006;

    1: 159-67.

    19. Tornstam L: Gerotranscendence: the contemplative dimension of aging. J

    Aging Studies 1997; 11: 143-54.

    刪除: ing

    刪除: ernational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ing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ical

    刪除: ing

    刪除: ournal

    刪除: and

    刪除: ment

    刪除: and

    刪除: al

    刪除: ernational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ing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and

    刪除: ernational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ing

    刪除: ournal of

    刪除: 

  • 〔Case Report〕

    76

    Intensive Care Experience of Applying Gerotranscendence Theory (GTT) to Improve Successful Aging for Elderly

    Patient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u-Yang Chiu1, Wen-Yun Cheng1,2

    Abstract

    This case study demonstrated an acute care experience of applying Tornstam’s

    Gerotranscendence Theory (GTT) to promote positive developments of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observations, discussions, and telephone interviews. One of the

    major care problems lied in his profound worry about physical morbidity, which resulted

    in poor quality of diet, sleep, and activity statuses, and low self esteem. Therefore the

    major concepts of GTT and reminiscence therapy were utilized to encourage the case to

    explore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prominent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adjust his self

    perception, improve his life quality, and promote his aging journey successfully. Details

    would be discussed in the main context for the medical team members to apply GTT into

    individualized care with quality improvement.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2009; 4(1): 63-76) Key words: Gerotranscendence Theory (GT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elderly patient

    1 Department of Nursi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Hospital 2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Correspondence to: Wen-Yun Cheng, No. 1, Ta-Hsueh Rd., Tainan 70101, Taiwan Tel:06-2353535-584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第 74 頁: [1] 刪除 LILIA 2009/10/25 8:46:00 AM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8 年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結構分析。臺北市:內政部統計

    處,2009。

    曾明月、徐亞瑛:老人衰弱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 2008;55:80-85。

    曾愉芳、杜明勳:老年人的靈性照顧。長期照護雜誌 2007;11:109-15。

    賴美玉、鄧慶華、王淑盈、葉必明、饒瑞玉: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壞死患者接

    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的照護經驗。中山醫學雜誌 2008;19:99-111。

    劉美玲、楊秋菊:一位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因性休克病人之加護護理經驗。

    長庚護理 2008;19:2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