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生态防控国际合作...

16
害虫生态防控国际合作 联合实验室 2019 年研究生招生简介 2019 ˙福州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Oct-2020

4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害虫生态防控国际合作

    联合实验室

    2019 年研究生招生简介

    2019年˙福州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 害虫生态防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简介

    “害虫生态防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 2017 年 9 月获国家教育部

    批准建设(教技函〔2017〕52 号),由福建农林大学牵头,联合澳大利

    亚查尔斯特大学、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和戴尔豪西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

    在国家外专局“111 计划”福建农林大学亚热带作物害虫生态防控创新引

    智基地和科技部“闽台作物害虫生态防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基础上

    共同组建。实验室瞄准国家、区域重大需求,聚焦生态与食品安全,紧

    盯作物害虫生态防控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围绕亚热带重要作物水

    稻、蔬菜和茶叶害虫的生态防控这一主线,开展 3 个方面的国际联合研

    究:基于生境管理策略的亚热带作物害虫生态控制、基于生物防治策略

    的亚热带作物害虫生态控制、基于遗传控制策略的亚热带作物害虫生态

    控制,旨在建成以“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国内外高层次创

    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重大害虫生态防控技术的联合研发基地”为目

    标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害虫可持续控制的途

    径和方法提供科技支撑。

    实验室重视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已与全世界五大洲 12个国家 22 个

    机构有合作基础,且多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实验室拥有外籍全

    职科研人员 11人,占团队人数的 40%以上,同时,实验室与国际本研究

    领域的著名机构与学术团队进一步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和前沿关键技术协

    同攻关,承担和主持国家 973、863、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行业专项、国

    家基金重点项目等 90多项;在 Nature Genetics 等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

  • 文 500 多篇,编写出版专著和全国统编教材共 12部,获国家、省部级科

    研成果 20多项,积极承办、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举办生物多样性保

    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生态、

    农业和害虫治理国际研讨会;国际昆虫分子生态学和害虫控制大会;景

    观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国际会议国际学术会议 5 次。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自 2014 年起实施,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的重大项目,旨在加强与国外高

    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

    技术研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

    声誉,加速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联系方式:QQ招生群号 664695697

  • 2. 导师简介

    尤民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昆虫学科带头人,

    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闽台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

    验室主任,农业部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主

    任,《生物安全学报》主编,《昆虫学报》和《应用昆虫学

    报》编委等。长期从事昆虫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主

    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小菜蛾基因组及功

    能基因标识;植物-害虫-天敌三营养级互作;入侵生物与转

    基因生物生态安全;农药环境残留与微生物降解修复。先后培养博士后 11人,博士

    生 30人,硕士生 101人,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专题 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和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各 1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1项、农业部公益性

    行业科研专项 1项,农业部“948”项目 2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任务 2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面上等 7项,参与主持加拿大国际发展暑(CIDA)国际

    合作项目 2个,在群落生态学、种群系统模拟、害虫生态控制等方面取得具有创新性

    的研究成果。主办“首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学术

    研讨会”、“分子生态学和害虫治理国际会议”等,并特邀作大会报告或主持大会。科

    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二等奖 4项、三等

    奖 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180余篇,出版全国性教材 1部、学术专

    著 3部。教学成果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

    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称号,及“福建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伊发达”等荣誉称号;1996年入选国家“百

    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8 年被加拿大 Dalhousie

    University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9年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2011年,获福建省高

    校领军人才,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十佳”提名奖,2014年获福建省科

    技重大贡献奖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进步

    奖,带领团队于 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 吴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双聘院士。1964

    年生,河南固始蓼城街道(原城关镇)人。现为中国农业科

    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控制技术和转基因

    抗虫棉的环境安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科技部攀登计划、973

    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等 20余项课题,先后获得国

    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8项。发表研究论文 200多篇,其中 90

    余篇发表在 Science 等国际 SCI 源刊物,被 Nature、Science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引用 1500余次。主持完成的“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与监测预警技

    术的研究与应用”和“棉铃虫对 Bt 棉花抗性风险评估及预防性 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

    用”分别于 2007年和 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

    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双聘院士。现为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浙

    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20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病毒和病毒

    病防治研究,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和欧共体

    等 30个科研项目,首次揭示禾谷多黏菌与其传播病毒内在关系,

    系统研究了植物病毒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在水稻和小

    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病毒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介体真菌及传毒

    特性、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鉴定了 54种粮食和经济作物

    病毒,发现 12个新种,开展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系统进化研究。出版专著 3部(合

    计 421.7万字)、论文集 1册、参编专著 3部,发表论文 218篇(SCI收录 97篇),

    专利 5项,获 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 3

    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6项、二等奖 3项。

  • 杨广,1973 年 11 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

    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农业部闽台作物有害生物

    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所

    长,福建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昆虫生态学和分

    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挥发性物质在蔬菜-

    小菜蛾-天敌和烟草-蚜虫-天敌三级营养系统中的作用,利用

    挥发性物质引诱天敌保护作物;从分子水平研究作物的诱导

    抗性,克隆作物上的诱导抗虫基因,培育转基因抗虫作物;研究昆虫(小菜蛾)基因

    组和昆虫功能基因,克隆害虫(小菜蛾、黄曲条跳甲)上的发育关键基因,利用 RNAi

    技术研发新的害虫控制技术和手段。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项,省自然科学

    基金重点项目 1 项,省杰出青年基金 1 项,农业部 948 项目 1 项,以及其他项目 6

    项,参与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在 Nature Genetics、Insect Science、

    Scientific Report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参写专(论)著 3部,

    多次受邀在国际和全国学术大会上作口头报告。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排名第三)、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排名第三)、二等奖 2项(排名第三

    和第五),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何玮毅,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小菜

    蛾基因组学相关研究,从 DNA甲基化、microRNA、转录组和

    蛋白质组等不同层面,开展小菜蛾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关系的

    功能基因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 项(在

    研)、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项(在研)、福建农林

    大学“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专项基金 1项(在研),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各 1项,以第一作

    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Genetics、Database和 Genomics等 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入选福建农林大学 2013年度“金山学者”青年学术新秀。

  • 谢苗,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起在福建农

    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2011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

    2015年 2月-2017年 1月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植物科学系从事博士

    后工作。主要从事昆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注于昆虫对杀虫剂的响应和激素对其免疫基因的影响。在

    BMC Genomics,Pest Management Science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

    论文 1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2项。

    夏晓峰,男,1984年 10月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师,微生物学专业。主要研究小菜

    蛾肠道共生细菌与杀虫剂抗性,食性及免疫之间的关系。能够综

    合运用微生物学、昆虫生理学、免疫学、进化论、生物信息学和

    功能基因组学等对交叉学科进行研究。前期工作已经建立了一系

    列研究昆虫肠道共生微生物的实验平台,为小菜蛾肠道共生微生

    物与宿主互作研究奠定了基础,部分研究结果已发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BMC Genomics、PLoS One以及Marine Biotechnology等期刊上。

    尤士骏,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

    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环境科学专业;2017

    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植物学专业。主要从事昆虫分子生态学,遗传学,进化

    生物学以及害虫综合治理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

    部级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0篇。

  • 林胜,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昆虫学会秘书长,福建

    省昆虫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委会委

    员。主要从事害虫生态控制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主要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害虫-天敌”三者的互作关

    系,揭示其生态学和分子机理。系统评价新型转基因抗虫水稻

    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非靶标生物种群生态适合度以及昆虫

    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发展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生物多

    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评价程序和方法。近 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5 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

    “973”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等项目 6项。在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nsect Science 和 Crop Protection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余篇,参

    编学术论著 2部。曾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第十一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

    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超大奖研金一等奖,植保学院科研大比武二等奖等。

    彭露,女,1984 年 8 月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2014年起在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任教,昆虫分子生物

    学与基因组学专业。2018 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主要

    围绕小菜蛾的生殖调控机理开展研究,包括小菜蛾卵黄发生与

    卵子形成的分子机制;小菜蛾雄虫精液蛋白的生殖作用及其对

    雌虫卵黄发生与卵子形成的作用机理等。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

    级科研项目 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项、青年

    项目 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项等;以主要骨干参与国家基金面上项

    目和福建省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各 1项等。在 Scientific Reports、Gene、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等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 16篇。参编英文专著 1部,国

    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1部,学术论著 1部。指导的 2名硕士生分别在 2017、2018年

    全国昆虫学年会上获优秀海报奖与优秀报告二等奖,指导的 1名硕士生获 2018年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科研大比武二等奖与优秀海报奖,协助指导的 1 名博士生获

    2018年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科研大比武三等奖等。

  • 陈李林,女,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茶树病虫害综

    合治理和茶叶质量安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利用生态学、生理

    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害

    虫–天敌”在时间、空间和营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明确农业生

    物多样性对主要害虫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探明农业

    生物多样性调控害虫种群的生态学及分子机理。从化学生态学

    角度开展“茶树–害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研究,还开展茶树昆虫

    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及免疫系统方面研究。近 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泉州微波技术研究院等项

    目 5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948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

    重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试点等项目 8项。在昆虫生态学与微生物学领域协助指导硕士

    研究生 10余名,本科生 3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 13篇,其中 SCI论文 3篇,参编学

    术论著 2部,发表软件专著 6个,授权发明专利 7项,实用新型专利 2项,实审发明

    专利 2项。曾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六)、第十一届福建省自然科

    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魏辉,男,汉族,1972年 6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硕

    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中

    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福建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福建

    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福建农业学报》编委。1998年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农业昆

    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1999-2002年在福建省农林大学农业

    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 3-7月到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和加拿大

    大西洋森林中心访问研究,2003-2007 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从事博士后

    研究工作,2010年 6-1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研究。主要从事昆虫化学

    生态学、资源昆虫的研究、农药毒理,在害虫嗅觉机制、昆虫电生理、植物昆虫相互

    关系、昆虫信息素研究应用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

    博士后科学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产业支撑

  • 科技重大项目、福建省发改委项目及各类省级项目 20 多项项目的研究,在 Crop

    Protection、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50多篇,

    出版学术专著 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1项,实用新型专利 13项,获各类科技进步

    奖 9项。

    傅建炜,男,1974年 4月生,福建省连城县人;博士,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

    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

    研究所生物安全室主任、福建省昆虫学会理事、《生物安全

    学报》和《台湾农业探索》编委。主要从事农药毒理与生态

    安全、外来入侵生物的区域治理、植物病虫害防控的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50多篇,出版编著 5本,获授

    权国家专利 15项,制订福建省地方标准 5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 8项,其中包

    括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 1项和三等奖 2项。2013年被授予“第十二届福

    建青年科技奖”,2014年被授予“第二十一届运盛青年科技奖”。

    周文武,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生,江

    苏苏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本科;浙江大

    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博士;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博士后,师从 Ian

    T. Baldwin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

    子生物学组织成员)。主要从事植物—昆虫—微生物互作的

    化学生态和分子机理研究,以及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控的研究。

    在 eLife,Pest Management Science,PLoS One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多篇。

  • 外籍导师

    Geoffrey Michael Gurr,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

    江学者”,为福建省农业害虫防治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基

    于 Gurr教授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与国内高校多年的合作

    经验,于 2013年由福建农林大学申请,成功入选国家“千人

    计划”外专,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合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

    义。Gurr教授已与福建农林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合作,申请

    国家自然基金多项,2013年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国际重

    大合作专项。Gurr 教授与福建农林大学开展合作的研究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3年在 Nature Genetics上共同发表论文,展示了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重要科研成果。

    另外,Gurr教授已在国内为我国高校培养了十几名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硕士研究生,

    授课多门。Gurr 教授主要从事害虫的持续治理研究工作。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保

    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农田生态系统工程构建以及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等相关

    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主持的科研项目经费 490余万澳元。出版有关害虫

    持续治理的专著 3部,书籍章节 20余篇,论文 80余篇。分别于 2000年、2007年和

    2017年在昆虫学顶级刊物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上发表害虫管理的文章,并

    在 Nature Plant上发表过稻田虫害防控成果,其中 2000年发表关于生境管理与害虫控

    制的论文,为今后害虫管理指明了方向,该文是此期刊创办 60年来引用次数(超过

    500次)排第四位和下载次数(超过 9000次)排第三位的文章。

    Liette Vasseur博士,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

    导师。主要从事环境与群落生态系统相互关系以及分子生态学

    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科研课题项目 50多个,在国际知名期刊

    上发表了多达 70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进行过 120多场具有

    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

    获得国际奖项 20多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30多人,为发展

    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并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她的

  • 工作有助于提高我校在群落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领域的研究水平,这对于制定

    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里约特博士除了与中国开展合作研究,在

    越南、柬埔寨、巴拿马、巴西和非洲的布基纳法索等过均有研究项目,已组建了一支

    特色鲜明的国际化研究团队,具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的经验。她所参与的福建农林大学

    主持的小菜蛾基因组项目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Genetics,目前作为外方 PI

    正在参与福建农林大学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小菜

    蛾群体遗传变异的地理格局与进化关系”。她为我单位与各国间的合作研究增加一条

    新的纽带,为学习和利用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解决本地生态系统难题带来新的契机。

    Gábor L. LÖVEI博士,丹麦阿胡斯大学农学与环境研究

    中心研究员,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

    欧洲保护生物学会理事长,以及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入侵生物

    专家组的特邀专家。Lovei博士在中国、新西兰、非洲,以及

    欧洲广泛的开展农学、生物防治,以及环境生物安全方面的研

    究。近 20年来,主要丛书转基因作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特

    别是营养三相互作系统,生物防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性方面进

    行了深入探讨。他还在生物多样性理论,入侵生态学,城市化生态学领域进行了研究。

    他还对全球变暖对候鸟迁徙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该课题获得了国际环保组织

    Earthwatch 的年度 AVIVA大奖。Lovei博士近年还对自然与环保方面的伦理哲学理论

    进行了探讨。至今发表了 87篇 SCI论文,32篇国际会议论文, 17本书的著作章节。

    Sandy Smith博士,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生导

    师。早期研究方向是森林虫害生态学和自然天敌治理,包括寄

    生生物适应性,野外种群动态和虫害风险评估,她还开展了森

    林昆虫多样性和种群管理等多方面因素评价,研究了森林昆虫

    入侵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她在赤眼小峰虫卵野外饱和释放防控

    食叶害虫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最近她正

  • 在对常规森林管理中的自然天敌进行倒置效应的研究。Smith博士的一些研究成果:

    1)大规模农业种植园中寄生蜂的环境变化和基因特性;2)尝试利用昆虫来评价造林

    和伐木对森林多样性的影响,并评价这种评价方面的潜在可能性;3)鉴定外来入侵

    昆虫与天敌以及本地虫类之间的互作中的定居生态效应。

    Barta Zoltan Laszlo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期致力于动物社会行为学与遗传进化学的研究工作。

    Zoltan教授发现动物群体的内在状况对社群竞争的结果起主

    要作用,动物社会分工的差异是由内部的结构决定的,同时

    决定了该动物群体的生存策略,并且发现种群数量的变化是

    这种合作群体结构演化的关键因素。Zoltan教授还研究发现

    了昆虫群体重大生命事件,比如繁殖,蜕皮和迁徙,发生的

    最佳时间是和社会行为和内部结构变化非常相关的。近五年 Zoltan教授主要研究动物

    社会行为与个体性格之间的联系,特别关注了昆虫,家鼠,岸禽鸟类亲代育雏行为的

    遗传进化。

    Mark Goettel 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特聘教授,

    现供职于加拿大西蒙法兰瑟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他在在真菌学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利用昆虫病源致

    病真菌作为微生物农药的研发工作。作为害虫的病原菌和植

    物病毒的拮抗体,昆虫病源真菌在生物病虫害防控方面有着

    很高的学术造诣。同时他在加拿大国家农药管理注册方面提

    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出版诸多该方面的书籍,为生

    物来源农药注册以及工业化生产扫清了障碍。 Goettel教授教授还是《生物防控科学

    与技术》杂志的主编,生物控制方面首席审核编委。

  • 范青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西兰第一产业部生

    物安全局资深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

    昆虫学会蜱螨专业委员会委员,Zootaxa编辑,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 Society 执 委 ,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执行编辑、编委,Acarology Bulletin 主编。福建省

    第二届省属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农业大学首届

    十佳青年教师、 福建农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入选福建

    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目前已出版专著四部,发表论文 120多篇。

    Olivia Reynolds研究员(金山学者,硕士生导师)任职于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第一产业部伊丽莎白麦卡斯农业研究

    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昆虫生态学和行为学以及昆虫植物互作。

    她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区域昆虫绝育防控

    技术体系,有效控制了当地果蝇的种群数量。Reynolds研究员

    在果蝇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三大自然科学和农业

    产业基金的支持,一共高达 2600万澳币,享有很高的国际声

    誉,是国际果蝇防治指导委员会的代表委员以及 2016年国际昆虫学年会的农业害虫

    防治分会场的召集人。Reynolds研究员近年她还开辟了硅元素调控植物自我防御机制

    的研究新方向,并广泛的开展国际合作,在化学生态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Reynolds

    研究员曾在 32份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是 3份 SCI期刊的审稿人,还是澳大利亚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生物安全专家,获得过联邦政府科学与工业研究进步奖,以及女

    性领导者杰出精英奖。

    Simon Baxter博士,男,现为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分子

    与生物医学系研究员(Ramsay Research Fellow),福建农林大

    学金山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10 – 2012.06,在英

    国剑桥大学动物学系 Jiggins 教授所带领的进化生物学小组,

    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共同申请并获得了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

    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在袖蝶属和小菜蛾进化基因组学方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4976.htmhttp://baike.baidu.com/view/1144976.htm

  • 面研究的资助。他在 2012年还获得了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的资助,开展小

    菜蛾抗药性的起源和进化方面研究。目前已在 Nature, Nature Genetics, PLoS Genetics

    和 Genet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20余篇,并担任 Genetics, Molecular Ecology和

    Heredity等专业性期刊的审稿专家。

    George Wentzel Haughn,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

    植物开花过程中各个组织的发育调节,近年还开拓了油料经

    济作物种皮分化机理的研究。Haughn 教授的实验室是第一

    个鉴定与花的发育紧密相关的 FLIP 系列基因的实验室,阐

    明了两种关键 FLIP基因 LFY和 AP1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

    了有关花发育过程的启动和维持的重要信息,提出了花发育

    过程的综合模型,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Haughn教授还对开花

    时间控制基因和 FLIP 基因之间的相互调控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基因 LFY 和 AP1的

    表达是由不同的开花时间基因诱导的。该成果发表在植物研究领域高水平杂志

    《Development》上,并登上封面。Haughn教授近几年在油料作物种皮储油分化与发

    育机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系列突破,目前已经完成了细胞壁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蛋

    白质突变体的鉴定和突变基因的克隆,还开发了用于各种油料作物研究的基因芯片,

    并发现了一系列种皮发育特异性启动子,确立了种皮粘液和种子油生产之间的联系,

    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另外,Haughn教授目前研究还涉及与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的

    信号转导相关的 NPR1同源基因。

    David Lees 博士,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特聘教

    授,现为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昆虫部鳞翅目高级研

    究员,专注于研究鳞翅目昆虫的系统分类和入侵物种,

    擅长于结合基因分析技术与地理分布特性为昆虫进化

    与分类进行深入研究。Lees博士 1997年获得伦敦大学

  • 博士学位,有着丰富的世界多地昆虫学工作经验,曾经长期在非洲马达加斯进行蝶类

    昆虫的研究。他博士毕业后前往法国进行鳞翅目入侵生物博士后研究,之后又受聘于

    剑桥大学动物学系从事昆虫古生物学研究。Lees 博士在世界上鳞翅目研究方面享有

    广泛声誉,在英国皇家昆虫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当任相关职务,在国际鳞翅目昆虫分

    类学会当任首席顾问,在多个科学期刊当任审稿人,在 Nota Lepidopterologica 杂志当

    任主编。Lees博士已经发表了 100多篇 SCI论文和会议文摘,包括一篇发表在 Science

    的论文,与其他学者合著数本学术论著。他目前论文的总引用数高达 5000多次,最

    多的一篇超过 800次引用。

    Kris Wyckhuys博士,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特聘教授,

    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农业昆虫学专业,现就职于国际热带农业

    研究中心越南分部。Wyckhuys 博士主要研究节肢动物的自然

    生存压力和天敌相互作用,以及害虫生态防控和农业生态系

    统。他在农田害虫生态防控和综合治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

    验,他曾在世界多地进行过生境管理工作,包括中美洲玉米种

    植区,中国东北棉花产区,南美哥伦比亚地区谷物产区,以及

    东南亚的木薯种植园。Wyckhuys 博士有长达 15年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实践指导经验,

    并且善于协调组织多中心联合科研项目,曾经组织过东南亚地区多国联合的木薯害虫

    与虫媒病毒研究。Wyckhuys 博士的致力于研究和建立全盘的多维度的害虫治理策略,

    强调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环境管理。Wyckhuys 博士非常善于和农民合作,在

    农技推广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通过对当地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查,因地制宜

    制定推广策略,在大面积农业产区的虫害管理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Wyckhuys 博士

    已经发表了超过 60篇 SCI论文,同时在 IOBC, ESA, IAPPS等多个国际农业组织协会

    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