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上海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 更见证上海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

1
2019 年 1 月 10 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 张红叶 美术编辑 陆轶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nbyw@ qnbyw@163 163.com .com 物理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的理 论基础,主要涉及结构、介质和化学 特性、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上海 有机所经过近 20 年努力,围绕物理 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 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 200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填补 了该奖项此前连续4年的空缺。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研究成 果,对在分子水平上理解某些生 命现象及设计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自由基化学研究建立了当时国际 上最完整、最可靠的反映取代基 自旋离域能力的参数,被国际同 行认为是里程碑式的工作。这两 个方面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效 应和介质效应,是物理有机化学 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 更见证上海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甘荣兴说自己现在的身份 比较特殊,编制在中科院,还是 中科院一个教授,同时又在徐 汇成立了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 心。 “当初就是做药物临床研 究的一个技术平台,因为徐汇 的天然优势在于三甲医院多, 一个新药、医疗器械,有没有效 或是否安全,要在人的身上做 临床研究,不单跟产业有关,还 跟知识产权有关,例如是研究 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就跟知识 产权有关,这是源源不断的动 力,是创新的发展。” 甘荣兴介绍说,枫林集团 就是承担整个徐汇区生物医药 功能发展的一个政府国资的平 台,但同时又是推进创新的抓 手之一。“很多东西如果大院大 所不做,没有人做,那么我们就 可以去做。以前功能平台当 中,政府可以招商,招商进来后 可以利用空间资源。园区除了 物业管理,还可以进行技术、商 业推进。”当年上海生科院跟徐 汇合作,所有园区都是物业管 理式的,而现在需要提供专业 化技术服务。甘荣兴透露,他 2008 年到徐汇时,那时生物医 药产业也就40多个亿,2017年 达 到 了 490 亿 ,10 年 翻 了 10 倍。 “从科学创新角度来说,以 前我们胰岛素合成,是全世界 第一个做。刚开始的时候,中 科院上海分院对面的大院成为 生命科学的摇篮,早期我们有 王应睐、冯德培、张香桐等一批 老一辈科学家从海外归来,他 们每个人创建了一个领域,那 个时候是跟跑。”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的上海,是民族振兴、科学 发展的阶段。那时一栋楼,几 个房间,就是一个研究所。以 前一级学科是动物学、植物学, 像中科院是动物研究所、遗传 研究所,都是一级学科,但上海 都是二级学科,诸如生物化学 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植 物生理学研究所都是二级学 科,更细更前沿。 “那时我们大部分跟发达 国家,局部点上可能动用全国 的力量,通过大协作联合攻关, 像胰岛素、青蒿素,还有前几年 比较新的水稻基因测序,都属 于跟跑;而上海生科院生化细 胞所基本与美国哈佛大学、斯 坦福大学同领域水平相当;但 是这几年我们开始领跑,如在 脑科学领域,中中和华华就是 全球领跑,我们想做全世界最 好的。” 有一流的科学家,最优秀 的青年才俊,所需要的技术平 台都有而且成体系,这就是中 科院的优势所在。“比方说要做 动物试验,我们有动物中心,技 术平台由一流科学家负责,这 样的平台技术水平高,协同创 新能力强。” 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 发展,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吸 引更多的一流科学家回国,他 们有很强的组织和实施科研创 新的能力,能为我国的生命科 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 生科院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地 位,在人才和科研产出等方面 名列国际前茅。这几年,我们 将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 来,目前上海生科院己有两位 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一批一流外 籍科学家等在此工作,未来在 生命科学某些领域可以做到全 球领跑。” 甘荣兴坦言,未来科创应 该是 0 到 1,不能是 10 到 N,重 置复制不行。“发明成果全世界 都用我们的,就是 0 到 1;我有 你没有,就是 0 到 1,上海建设 科创中心一定是0到1的创新 驱动。” 未来科创是 0 到 1 而不是 10 到 N 中科院改革开放 40 年 40 项标志性科技成果上海牵头或参与超半数 中科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近日发布。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中科院上海分院获悉,在这40个项目里,上海分院系统研究所牵头或参与承担的项目超 过半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 新中心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与脑 连接图谱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 重要原创成果。2017年底在 国际上率先攻克非人灵长类动 物体细胞核克隆这一世界性难 题,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 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 月 5 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 这是继1997年英国克隆羊“多 莉”后克隆生物技术领域的又 一重大突破,将有力促进生命 科学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 究,为探究众多复杂疾病机理、 建立有效诊治和干预手段及新 药创制带来光明前景。 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 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 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模型—食蟹猴模型,构建了 非人灵长类自闭症行为学分析 范式,为观察自闭症的神经科 学机理研究提供了一扇重要窗 口,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 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奠 定了重要基础。 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 成功绘制了更精确的人脑功能 分区图谱,即人类脑网络组图 谱,突破 100 多年来传统脑图 谱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 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思想, 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 体全脑连接图谱,为实现脑科 学和脑疾病研究的源头创新提 供了重要基础。 非人灵长类模型与脑连接图谱研究 [背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 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建设 周期最长、技术难度最复杂的 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自主建 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 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中科院作为主要建 设单位之一,微小卫星创新研 究院、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 心、武汉物数所和光电院等14 个单位承担了北斗二号、全球 系统试验卫星、北斗三号MEO 全球组网卫星,引领我国先进 卫星技术跨越发展,为北斗卫 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作出了重 要贡献。 在全球系统试验卫星任务 中,中科院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 了 2 颗新一代全球系统试验卫 星,其中 2015 年 3 月 30 日发射 了首发星。该成果获 2017 年度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在北斗三号工程中,自主研 制的四组八颗全球组网卫星分 别于 2018 年 1 月 12 日、3 月 30 日、8 月 25 日和 10 月 15 日成功 发射。星载原子钟等关键单机 及器部件实现了国产化应用,并 在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服务 等方面提供可靠保障。该工程 建设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从区 域走向全球,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 2000年年底开始向中国及周 边地区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 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服务, 计划于2018年底服务“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和地区,2020 年 完成全球组网,在交通运输、海 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 大地测量、智能驾考、救灾减 灾、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等诸多 领域产生广泛经济社会效益, 并为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列卫星研制 超强超短激光被认为是人 类已知的最亮光源,能在实验 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 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 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 在台式化加速器、阿秒科学、超 快化学、材料科学、激光聚变、 核物理与核医学、高能物理等 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 2002年,上海光机所突破 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超强超 短激光新原理系列关键科学技 术,获得峰值功率高于国际同 类研究一个量级的16.7太瓦 激光输出,获2004年度国家科 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 年,物理所采用高对比度啁啾 脉冲放大技术,在国际上首次 利用飞秒钛宝石放大激光装置 获得大于1拍瓦的峰值功率。 2013年和2016年,上海光机所 相继研制成功创当时世界最高 激光峰值功率纪录的 2 拍瓦和 5 拍瓦激光系统。2017 年率先 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引 领超强激光科学国际前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作为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 (ICF)装置研究的发源地和核心 团队,上海光机所先后完成了神 、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 置建设,为高能密度物理前沿研 究和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提供 了核心战略支撑。1986 年建成 的神光装置(激光12号实验装 置),标志着我国ICF五位一体实 验研究的重大突破,获1990年 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1年建成的神光装置和 2005 年成功研制国内唯一的多 功能探针系统; 2017年通过验收 的神光驱动器升级装置成为我 国ICF研究核心快点火与先进闪 光照相能力综合研究平台。 超强激光技术及装置 制图 黄艺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Nov-2019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9年1月10日星期四责任编辑张红叶 美术编辑陆轶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qnbyw@[email protected]

物理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结构、介质和化学特性、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上海有机所经过近20年努力,围绕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此前连续4年的空缺。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研究成

果,对在分子水平上理解某些生命现象及设计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理论启示。自由基化学研究建立了当时国际上最完整、最可靠的反映取代基

自旋离域能力的参数,被国际同行认为是里程碑式的工作。这两个方面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效应和介质效应,是物理有机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

甘荣兴经历了上海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进程

见证上海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 更见证上海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甘荣兴说自己现在的身份

比较特殊,编制在中科院,还是中科院一个教授,同时又在徐汇成立了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

“当初就是做药物临床研究的一个技术平台,因为徐汇的天然优势在于三甲医院多,一个新药、医疗器械,有没有效或是否安全,要在人的身上做临床研究,不单跟产业有关,还跟知识产权有关,例如是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就跟知识产权有关,这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创新的发展。”

甘荣兴介绍说,枫林集团就是承担整个徐汇区生物医药功能发展的一个政府国资的平台,但同时又是推进创新的抓

手之一。“很多东西如果大院大所不做,没有人做,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做。以前功能平台当中,政府可以招商,招商进来后可以利用空间资源。园区除了物业管理,还可以进行技术、商业推进。”当年上海生科院跟徐汇合作,所有园区都是物业管理式的,而现在需要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甘荣兴透露,他2008年到徐汇时,那时生物医药产业也就40多个亿,2017年达到了 490 亿,10 年翻了 10倍。

“从科学创新角度来说,以前我们胰岛素合成,是全世界第一个做。刚开始的时候,中科院上海分院对面的大院成为生命科学的摇篮,早期我们有

王应睐、冯德培、张香桐等一批老一辈科学家从海外归来,他们每个人创建了一个领域,那个时候是跟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是民族振兴、科学发展的阶段。那时一栋楼,几个房间,就是一个研究所。以前一级学科是动物学、植物学,像中科院是动物研究所、遗传研究所,都是一级学科,但上海都是二级学科,诸如生物化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生理学研究所都是二级学科,更细更前沿。

“那时我们大部分跟发达国家,局部点上可能动用全国的力量,通过大协作联合攻关,像胰岛素、青蒿素,还有前几年比较新的水稻基因测序,都属

于跟跑;而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基本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同领域水平相当;但是这几年我们开始领跑,如在脑科学领域,中中和华华就是全球领跑,我们想做全世界最好的。”

有一流的科学家,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所需要的技术平台都有而且成体系,这就是中科院的优势所在。“比方说要做动物试验,我们有动物中心,技术平台由一流科学家负责,这样的平台技术水平高,协同创新能力强。”

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吸引更多的一流科学家回国,他们有很强的组织和实施科研创

新的能力,能为我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生科院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地位,在人才和科研产出等方面名列国际前茅。这几年,我们将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目前上海生科院己有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一批一流外籍科学家等在此工作,未来在生命科学某些领域可以做到全球领跑。”

甘荣兴坦言,未来科创应该是0到1,不能是10到N,重置复制不行。“发明成果全世界都用我们的,就是0到1;我有你没有,就是0到1,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一定是0到1的创新驱动。”

未来科创是0到1而不是10到N

中科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上海牵头或参与超半数中科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近日发布。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中科院上海分院获悉,在这40个项目里,上海分院系统研究所牵头或参与承担的项目超

过半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

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与脑连接图谱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创成果。2017年底在国际上率先攻克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核克隆这一世界性难题,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

这是继1997年英国克隆羊“多莉”后克隆生物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将有力促进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为探究众多复杂疾病机理、建立有效诊治和干预手段及新药创制带来光明前景。

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

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食蟹猴模型,构建了非人灵长类自闭症行为学分析范式,为观察自闭症的神经科学机理研究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

成功绘制了更精确的人脑功能分区图谱,即人类脑网络组图谱,突破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思想,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为实现脑科学和脑疾病研究的源头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非人灵长类模型与脑连接图谱研究

[背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建设周期最长、技术难度最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科院作为主要建设单位之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武汉物数所和光电院等14个单位承担了北斗二号、全球

系统试验卫星、北斗三号MEO全球组网卫星,引领我国先进卫星技术跨越发展,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球系统试验卫星任务中,中科院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2颗新一代全球系统试验卫星,其中2015年3月30日发射了首发星。该成果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在北斗三号工程中,自主研制的四组八颗全球组网卫星分别于2018年1月12日、3月30日、8月25日和10月15日成功发射。星载原子钟等关键单机及器部件实现了国产化应用,并在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服务等方面提供可靠保障。该工程建设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从区域走向全球,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

2000年年底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服务,计划于2018年底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智能驾考、救灾减灾、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经济社会效益,并为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列卫星研制

超强超短激光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最亮光源,能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在台式化加速器、阿秒科学、超快化学、材料科学、激光聚变、核物理与核医学、高能物理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

2002年,上海光机所突破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超强超

短激光新原理系列关键科学技术,获得峰值功率高于国际同类研究一个量级的16.7太瓦激光输出,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物理所采用高对比度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飞秒钛宝石放大激光装置获得大于1拍瓦的峰值功率。2013年和2016年,上海光机所相继研制成功创当时世界最高

激光峰值功率纪录的2拍瓦和5拍瓦激光系统。2017年率先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引领超强激光科学国际前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装置研究的发源地和核心团队,上海光机所先后完成了神光Ⅰ、神光Ⅱ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建设,为高能密度物理前沿研究和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提供

了核心战略支撑。1986年建成的神光Ⅰ装置(激光12号实验装置),标志着我国ICF五位一体实验研究的重大突破,获199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建成的神光Ⅱ装置和2005年成功研制国内唯一的多功能探针系统;2017年通过验收的神光驱动器升级装置成为我国ICF研究核心快点火与先进闪光照相能力综合研究平台。

超强激光技术及装置

制图 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