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育現場的有機思維 - mingdao.edu.t ·...

5
深耕教育現場的有機思維 ──專訪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陳中教授 ◎林雯琪 (《明道文藝》社長) 十二月七日~十八日,哥本哈根無疑是全球矚目的焦點,近百位世界各國領導 人在此舉行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向世人宣告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據說,這是二 次大戰結束、聯合國成立以來,最吸引目光的全球多邊會議之一。 對哥本哈根而言,人類的青睞來得一點也不唐突。繼北京沙塵暴之後的雪梨狂 沙、紐西蘭浮動冰山……還有那一幕幕水災風災旱災走過的浩劫與傷亡。不必仰賴 2012」馬雅預言的震撼,我們從自身周遭,已經看得夠多,也該想得夠深。 人們終於開始警覺到,我們都無可避免地必須為地球資源的揮霍付出代價。 全球環境議題中,以地球暖化為首。為了愛護地球和土地,有機的概念已被許 多人倡導,綠色陣線協會的吳東傑強調「有機是有生態性、文化性的,」維基百科 則直截了當地定義:100%天然的,都可以稱作是有機的。顧名思義,有機農業是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Oct-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文創采風

深耕教育現場的有機思維──專訪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陳中教授

◎林雯琪 (《明道文藝》社長)

十二月七日~十八日,哥本哈根無疑是全球矚目的焦點,近百位世界各國領導

人在此舉行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向世人宣告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據說,這是二

次大戰結束、聯合國成立以來,最吸引目光的全球多邊會議之一。

對哥本哈根而言,人類的青睞來得一點也不唐突。繼北京沙塵暴之後的雪梨狂

沙、紐西蘭浮動冰山……還有那一幕幕水災風災旱災走過的浩劫與傷亡。不必仰賴

「2012」馬雅預言的震撼,我們從自身周遭,已經看得夠多,也該想得夠深。

人們終於開始警覺到,我們都無可避免地必須為地球資源的揮霍付出代價。

全球環境議題中,以地球暖化為首。為了愛護地球和土地,有機的概念已被許

多人倡導,綠色陣線協會的吳東傑強調「有機是有生態性、文化性的,」維基百科

則直截了當地定義:100%天然的,都可以稱作是有機的。顧名思義,有機農業是

明道大學師生以行動為精緻農業深耕出一片沃土。

在明道大學的實習果園中,碩大豐美的果實是精緻農業系師生共同栽培的成果。

3131

文創采風

一種較不汙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並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

有時也被稱為生態農業、自然農法或永續農業。

除此之外,為了確保人類未來糧食無虞,各國紛紛建立「種源中心」或「種源

庫」來保存植物種子,這就是大家所謂的植物「諾亞方舟」。挪威的「斯瓦爾巴全

球種子庫」、英國「千禧年種子銀行」、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等都屬於重要的大

型種源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地區因為地處溫帶,保育物種以溫帶植物為主,

說到熱帶植物的收藏,台灣絕對擁有當今最豐富的版圖。

大家都在試圖找回土地的生命力!這當中,有專家學者不眠不休的努力,有基

層民眾痛定思痛下的自覺;更重要的是,在彰化埤頭的明道大學,有這麼一群捲起

衣袖「做中學」的師生,他們在教育的現場,堅持不懈,用他們的行動努力為精緻

農業深耕出一片沃土!

有機學習:post-modern Agriculture的前瞻觀點

「精緻農業」是台灣未來最具前瞻性的挑戰之一。

二次大戰以來,由於石化能源、機械、化學肥料、生長素及遺傳工程等的使用

及演進,造就了高度工業化及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方式,產量顯著增加,卻也同時產

生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及新一波的糧食危機。

明道大學精緻農業學系陳中教授認為,「二十一世紀農業科技絕對不只是求自

己溫飽!以我們目前的技術,求溫飽已經不是問題。可是回過頭來想,這個環境已

經被人類掏得差不多了,誰來負責維護?當然就是這些學地理、生物、學自然的人

要負責。然後整個運用的層面就是農

業。」於是,每個清晨,當天才曚曚亮

的時候,你會看到一群穿著藍色工作服

的學生,在陳教授帶領下,享受著觀察

花芽的美麗心境,並且給予細心照顧,

等待果實漸漸成熟的那一刻。您或許很

難想像,在這個二公頃左右的果園裡,

有二十五種類、五十三品系、一千八百

株果樹,他們甚至一一編碼建立「樹口

名簿」,讓同學在實習過程中可以追蹤

32 明道文藝 406

文創采風

認識,並學習栽培照顧每一棵果樹的成長。

秉持著九年前創系的初衷,陳教授始終一貫地教導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如何以

謙卑的態度讓自己成為一個環境的復育者、一個土地的經營者、甚至是一個人類生

存最基本的照顧者。他提醒我們,向土地爭利是忘恩負義的作法,面對祖先留給我

們的這片大地,要有真正的誠實,既然口口聲聲稱之為皇天后土,這片大地就應該

是你要照顧的祖宗。

陳教授強調辦農業學系不能只有教室黑板,甚至實驗室,必須有農場。你必須

要到田裡面去做,那才叫做真正的農業系。

「學校給我們三公頃的用地,我就拿兩公頃來做果園,六分地來做我們本土的

溫室,溫室裡專門種植短期作物。因為短期作物快,如果從整個實習農場自給自足

的立場來看,我們走的就是以短養長的路。」很實際,成效當然也卓著。

精緻農業系另一個相當務實而且有意義的作法是,開設原住民專班。

用教育的方式縮短族群落差,目的就是要給原住民一個公平的待遇。「我們能

給的,不是金子也不是魚,而是教他

釣魚的方法。」所以應該要從教育的

層面及內涵著手。

再者,在台灣近一百年的近代發

展歷史裡,精緻農業這個領域裡頭有

很多很寶貴的資源其實不在平地,而

大量蘊含在各個部落所在的地方。

「在我的感覺裡,我們的原住民現在

生活困苦,其實就像是坐在金山上的

乞丐,非常可惜。」陳教授語氣堅定

地告訴我們,明道大學目前的做法是

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維,藉由系

統而且實用的精緻農業課程給予原住

民孩子相關領域的教育養成,理論傳

授與實務磨練並重,一方面讓他們用

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再者,

他們也可以進一步用所學的知識,回只有實際動手栽植、耕作,才是真正的農業教育。

3333

文創采風

到部落散播不同於傳統農業的技術,傳承及增進部落的教育、經濟、農業脈絡,為

世世代代的子孫保育這塊最敏感的國土。這裡頭其實存在著不同層次卻又息息相關

的效益。

第一層效益是成長。除了學習方法及態度上的成長,處事技巧及解決問題的能

力更是有顯著的進步。因為學生從大三下學期到大四上學期的全年專業實務實習課

程,都必須全天候的在學校近十公頃的核心農場完成,一週年的「實戰」,不僅磨

練作物產銷實務「戰技」,也趁機磨合出更好的同儕情感及團隊合作的默契。

第二層是提升知能。為了讓課堂上的理論可以實際運用到基本生活面向,明道

大學特別提出讓學生到明道核心農場實習的構想,從親手培育有機蔬菜開始,到對

外行銷,兩屆同學的努力下,目前甚至已完成超過五公頃的有機農場驗證,兩公頃

的明道果園向觀光休閒轉型。如此一來,核心農場的經營及收入將不光只靠農產

品,還能有更多的附加功能,可以朝更精緻、更自給自足的方向前進。

有機心靈:全心守護第一里路的教育

我們都知道陳教授當年從台大帶著家人南遷,從此忘了候鳥的身分成為死心蹋

地的留鳥,全心守護這塊甘蔗田裡的美麗校園。問起這段往事,教授說得雲淡風

輕,卻關不住情意深重的訊息,「還記得那是一個傍晚,我帶太太南下,站在這濁

水溪畔的基地,遙望一輪夕陽照映這片油綠富庶的土地,她一口就答應讓我過來。

那一年是民國九十一年。當年八月一日我離開台大,到明道來帶這個系。」

從創系主任到擔任農場場長,陳教授總是主動要求擔任一年級的導師,他形容

這是「第一里路的教育」。而且他始終堅持每一天必定親自帶著學生做公益教育。

「作為一個老師,當你發現你做了一些事,同學們有感覺有感受,教育的力量

就出來了,他們會因為你而改變,別人也就會因為他而改變。」教授突然很感性地

說道,每一個人的年華都會經過那個叫做十八歲到二十二歲的階段,那麼,當我們

面對一群十八歲到二十二歲「轉大人」的年輕生命時,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給別人

的是什麼東西。因此,陳教授在一路經營規劃的精緻農業學系中,相當強調凡事不

輕易放棄的精神教育及能夠與人相處的態度教育,他認為等到這兩個中心特質站穩

之後,一個人自然而然會在專業上開花結果。

對於原住民的孩子,教授擔在肩上的責任則又更重了些。

一定逼他們按時入學按時畢業。

34 明道文藝 406

文創采風

「原住民的孩子常會找藉口說自己不會,學不來,但我們一定督促他們不可小

看自己。」明道期許教育出來的原住民菁英,回到部落能夠成為一個新的地方領

袖、意見領袖,成為傳播現代知識的種子,這是明道大學開設原住民專班的基本理

念。陳中教授說著說著,突然眼神一亮,「只要有一個就不得了,所以要盡全力把

他們的自信心及自尊帶出來,讓他們不要畫地自限,讓他們自己把圈圈打破。」

建立信心的路其實並不好走,有很多人因為以前對農業的專業領域認識不足,

對這個領域沒信心,經過明道四年的學習,許多人開始有很大的企圖,要回自己的

部落,創造自己的一片天,而明道農場核心與衛星的體制,可以作為他們一路的奧

援。這一連串的作為與努力,是非常合理可行的目標。目前專班已有畢業同學通過

原民特考,成為國家公務員,可以在許多重要的位置上負責資源分配的工作。

面對學生,除了專業技能及學術的傳授,陳老師始終強調「全力以赴」的態

度!他認為,只有全力以赴,人生才不會遺憾,不會後悔。他鼓勵同學課餘要參加

運動,要參加競技。從競爭中培養毅力,學習團隊合作與勝不驕敗不餒精英相惜的

風度。老師深信,要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要開創一個族群的生命,教育最重要,教

育是紮根的工作,要教出心胸開朗文質彬彬的新國民,國家進步、同胞幸福才有希

望。

有機未來:一步一腳印走出無限生機

正因為堅持把學生的態度教出來,你會發現,其他專業的培養及學識的灌輸也

就自然跟著水到渠成了。

陳教授認為,做為孩子們的經師,先要有一個基本覺知:面對學生時,我們要

教授的是他們需要的,而不只是老師會的。這表示,除了經師,人師的角色更是不

容輕忽。學生來受教育,就好比稻田裡的一株株秧苗,老師除了為他們張羅一方豐

腴沃土,除了珍惜和風煦日下的幸福,更需要的是給他一雙耕耘、提點的手,不僅

指點前路,也讓每一顆在變幻莫測環境中摸索前進的心靈多一處踏實篤定的出口。

當秧苗抽出綠芽,當金黃的稻穗飽滿,我們從此看到土地的無限生機。同樣

的,當一個個端著未知進入精緻農業系的同學,因為這一雙雙引導的手而學會對土

地資源的珍惜,學會運用專業技術改善作物的生產方式,甚至學會用更謙卑的心看

待我們生活的環境,那麼,每一只堅定的步履下,便都顯耀著有機生命的無限生

機。